青少年暴力犯罪现象分析

合集下载

2023年青少年犯罪现象分析报告

2023年青少年犯罪现象分析报告

2023年青少年犯罪现象分析报告2023年,青少年犯罪现象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本篇报告旨在全面分析和解读2023年青少年犯罪的现象,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便制定更加有效的防控措施。

引言2023年,青少年犯罪现象持续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青少年犯罪对社会治安、公共秩序和青少年群体发展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迫切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第一部分:青少年犯罪类型在2023年,青少年犯罪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其中,盗窃、暴力伤害和网络犯罪是主要的青少年犯罪类型。

一、盗窃盗窃是2023年青少年犯罪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青少年盗窃的主要动机包括社会经济压力、缺乏监护和攀比心理等。

重要的对策是提升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同时加大对贫困家庭和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

二、暴力伤害与往年相比,暴力伤害在2023年青少年犯罪中呈上升趋势。

这一现象与社会失范、道德败坏、家庭教育不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针对这一问题,应加强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提升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修养。

三、网络犯罪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发展,网络犯罪在2023年青少年犯罪中崭露头角。

网络欺凌、网络诈骗等问题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强化网络安全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和防范意识。

第二部分: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2023年青少年犯罪的涌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是影响青少年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暴力、婚姻不幸福、缺乏家庭温暖等问题会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出现。

加强家庭教育和关怀,为青少年提供稳定的成长环境至关重要。

二、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价值观混乱等问题都与青少年犯罪密切相关。

应该加强社会教育,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三、个体因素青少年个体因素对于其犯罪行为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

心理问题、自我认同困难、情绪管理能力不足等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原因分析青少年犯罪是社会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其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需要分析引发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原因。

本文将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社会因素1. 社会经济压力:当前社会经济压力不断加剧,许多家庭生活负担沉重。

一些青少年受到贫困、失业或家庭经济负担过重的影响,缺乏物质享受和尊严感,通过犯罪活动来获取物质需求。

2. 教育水平不平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使一部分青少年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缺乏个人发展的机会。

这些青少年可能会感到自卑,面临就业竞争压力,导致选择犯罪活动。

3. 社会价值观扭曲:社会价值观的扭曲也是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原因之一。

一些不良价值观如物质主义、暴力倾向等在社会中泛滥,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从而犯罪。

二、家庭因素1.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许多家庭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存在问题。

一些家长忙于工作,缺乏与子女的沟通和关心,使得青少年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在这种环境下,青少年追求刺激和快乐的冲动推动他们参与犯罪活动。

2. 家庭暴力和亲子关系紧张:虐待和暴力在家庭中的存在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消极影响。

在这种不稳定和暴力的环境中,青少年可能学习到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对他人的不尊重,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增加。

3. 家庭经济条件差:家庭经济条件差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家庭可能会驱使青少年选择违法犯罪手段来改善生活状况。

三、个人因素1. 自我控制能力不足:一些青少年缺乏自律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难以抵御错误的诱惑。

他们往往冲动、好胜,容易受到同伴压力的影响,从而选择犯罪行为。

2. 心理问题:一些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如情绪不稳定、攻击性、过度自信等。

这些个人因素增加了他们参与犯罪的可能性。

3. 良好社交能力缺失:缺乏良好的社交能力使一些青少年难以适应社会,无法建立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

中学生校园暴力现状及原因 分析

中学生校园暴力现状及原因    分析

中学生校园暴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或校园周围的暴力行为以及对学校或师生财物的破坏行为,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率不断升高,暴力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相关的研究表明,校园暴力的现状不容乐观,不仅表现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也表现在暴力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很多校园暴力已经超出单纯的打架斗殴的可控范围,甚至在个别地方正演变成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制造敲诈、勒索、抢劫、杀人等刑事案件。

除此以外,同学起外号、语言讥讽、歧视等非典型的暴力形式也普遍存在。

为此,分析中学生暴力行为的现状、探讨其中的原因,进而思考减少中学生暴力行为的策略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学生校园暴力行为的现状 在世界的各个国家,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欺凌的事件。

比如,2003年美国关于危险行为的监测,其中有33.0%的高中学生在过去1年内打过架,4.2%的学生因为打架受伤而到医院治疗,5.4%的学生在调查前1个月内由于感到学校或途中不安全而不去上课。

日本文部科学省2012年11月的调查显示,在4至9月的近半年时间内其国内中小学中已发现的校园暴力事件超过14万件,是2011年全年的两倍多。

从上面所列有限的资料看,校园暴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

相关的研究还显示近十年来校园暴力事件表现出情节越来越严重、暴力事件制造者和受害者的年龄越来越小的特点。

在我国,校园暴力还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即经济发达地区其校园暴力发生率更高、手段更加残忍、性质也更加恶劣。

2、校园暴力犯罪的特点。

①、团伙性。

由于青少年年龄与生理等各方面的原因,决定了他们具有强烈的模仿性。

由于受影视、报刊中描写的“帮会”、“行会”的影响,有些学生在校园内拉帮结派,各自为政,形成各自的势力。

这样的帮派是中学校园中的一颗毒瘤,让学校难得安宁,并且各团伙之间往往会为了一些各自的利益或者是为了扩大势力,就会出现打群架的现象,具影响了其他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及师生的切身利益,又严重扰乱了学校的正常管理秩序。

少年法律案例及分析(3篇)

少年法律案例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尤其是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以一起少年法律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及法律对策。

二、案例介绍案例一:小明(化名),男,15岁,某中学初中生。

因盗窃同学财物被学校开除,后因涉嫌抢劫罪被公安机关逮捕。

三、案例分析1. 犯罪原因(1)家庭原因:小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父母离异,缺乏关爱。

他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导致心理失衡,走上犯罪道路。

(2)学校原因:小明所在的学校教育方式较为严厉,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在校园中,他感受到了压抑和歧视,导致心理扭曲。

(3)社会原因:当前社会风气较为复杂,一些不良信息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网络游戏的普及使得部分青少年沉迷其中,荒废学业,导致价值观扭曲。

2. 犯罪特点(1)低龄化: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低龄化趋势,案例中的小明仅15岁。

(2)团伙化:部分青少年犯罪呈现出团伙化特点,相互勾结,共同作案。

(3)暴力化:部分青少年犯罪手段残忍,以暴力手段实施犯罪。

3. 法律对策(1)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给予关爱和支持。

同时,要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远离不良信息。

(2)完善学校教育: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实施人性化教育。

加强法制教育,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

(3)净化社会风气: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不良信息的打击力度,净化网络环境。

同时,加强青少年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

(4)加强法律援助:对于涉案的未成年人,要充分考虑其成长环境,给予适当的法律援助。

同时,加强社区矫正,帮助他们回归社会。

四、结论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法律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完善学校教育、净化社会风气和加强法律援助,有望降低青少年犯罪率,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注:本文案例为虚构,旨在分析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及法律对策。

)第2篇一、案例背景2018年6月,某市发生了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

未成年人的暴力报告

未成年人的暴力报告

未成年人的暴力报告
《未成年人的暴力问题》
近年来,未成年人的暴力行为在社会上越来越引起关注。

校园暴力、家庭暴力、网络暴力等问题层出不穷,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校园暴力是未成年人暴力问题的主要表现之一。

在校园内,有一些学生因为种种原因,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打架斗殴、欺凌他人等现象屡见不鲜。

这不仅对学生本身造成身心伤害,也影响了整个学校的教育秩序。

其次,家庭暴力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对子女使用暴力,或者子女之间发生打架斗殴的情况并不少见。

这些暴力行为使得未成年人无法在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了影响。

此外,随着网络的普及,未成年人受到网络暴力的影响也在增加。

一些未成年人在网络上言语攻击,传播暴力信息,甚至制作暴力视频,对其他人进行网络暴力。

这种行为不仅造成了受害者的心理伤害,也给网络空间带来了负面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社会上也在采取措施。

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都在对未成年人的暴力行为进行教育和预防工作。

警方也加大力度,严厉打击未成年人的暴力行为。

然而,未成年人的暴力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需要
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切实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

校园暴力法律案件分析(3篇)

校园暴力法律案件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校园暴力作为社会问题之一,近年来备受关注。

校园暴力不仅严重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也对社会稳定和青少年成长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以一起校园暴力案件为切入点,对校园暴力法律案件进行分析,以期为预防和打击校园暴力提供参考。

二、案件背景2019年,某市一所中学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校园暴力案件。

受害者小明(化名)在课间休息时,被同班同学小刚(化名)等三人围殴,导致小明头部受伤,经医院诊断为轻微脑震荡。

事发后,小明向学校、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介入调查。

三、案件分析1.校园暴力的成因(1)家庭教育缺失。

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过于严厉或过于溺爱,导致孩子性格扭曲,容易产生暴力行为。

(2)学校教育管理不善。

部分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不到位,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

(3)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不良风气、影视作品等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学生价值观扭曲。

2.校园暴力的法律特征(1)违法行为。

校园暴力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

(2)侵害对象特定。

校园暴力主要侵害的对象为未成年人,特别是学生。

(3)暴力手段多样。

校园暴力手段包括殴打、辱骂、恐吓、抢夺财物等。

3.案件处理(1)学校处理。

学校应立即采取措施,对受害者进行安抚,对施暴者进行教育,并依据校规校纪进行处罚。

(2)公安机关处理。

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应迅速展开调查,对施暴者进行刑事追究,对受害者给予救助。

(3)法院审理。

法院依法审理案件,对施暴者进行刑事处罚,维护受害者合法权益。

四、案件启示1.加强家庭教育。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完善学校教育管理。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净化社会环境。

政府、社会团体要加强对不良信息的监管,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强化法律意识。

学生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敢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现状、原因及思考

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现状、原因及思考

主要问题 , 产生很大危 害, 青少年暴力犯罪 已成为一个很严重的社会 问题, 急需引起社会各界高度 重视。 关键词
中 图分 类 号 : D 7 2 2
最近 , 这个消息引起 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 0 1 3年 调查 , 青 少 年 暴 力犯 罪 绝 大 部 分 为上 述 青 少年 。以北 京、 广 州
上。电梯监控显示 , 李某在 电梯里对原原进行殴打, 后将 原原 的父 亲 为文 盲 , 4 3 . 7 %的 母亲 为 文盲 , 5 7 . 9 %为 家 中经 常或 有 时 抱到 2 5楼阳台处逗玩 , 并使男婴从二十五层高楼摔下, 导致 打麻 将 。可 见 ,问题 家 庭 青 少年 和 辍 学 青 少年 是 青少 年暴 力
任 由有 暴 力倾 向的 孩 子们 这 样 发 展 下去 吗 ?这 一 系列 社会 悲 单 个行 动 高 。问题 少 年 常 聚 集在 一 起 “ 交 叉 感 染” 、 互相影响,
纵 观 以往 的 新 闻可 发现 ,青 少 年暴 力行 为 乃 至暴 力犯 罪 早 已 大 的 。
2青少年暴力犯罪 的成因 当今社会青少年暴力犯罪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社会 、 家庭、
1 . 4青 少年犯罪呈现 团伙化趋势
青 少 年 认 为群 体 作 案 既 能 分工 合 作 又 能壮 胆 、成 功 率 比 形 成犯 罪 团 伙 。 调 查表 明 ,各类 青 少 年 犯 罪 案件 中 与 团伙 有 关的占到 8 0 %, 而 团体 作 案 给 社会 家 庭 带 来 的危 害 无疑 是 巨
以及 社会 的监 督和 引导 显 得 尤 为 重要 。 学 校又 没 有 给予 相 应 的 引 导 , 则极 有 可 能 形成 一 些犯 罪 心理 。
l 我 国 青 少年 暴 力犯 罪 的 现状 及 特 点

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的暴力犯罪,犯罪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的暴力犯罪,犯罪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的暴力犯罪,犯罪心理学论文摘要: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是当前各国刑事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是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主要因素。

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着眼 ,从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定义入手 ,探讨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现状、特征及对策 ,有助于预防和减少此类犯罪 ,维护社会稳定。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是当前各国刑事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是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主要因素。

未成年人认知水平低、分辨能力差、自控力弱、心理发育还不成熟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 ,在多种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下 ,对于是非的判断 ,成年人有时无所适从 ,未成年人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因此 ,研究当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特点、成因和对策 ,有助于预防和减少此类犯罪 ,维护社会稳定。

一、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界定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等关于未成年人及其犯罪相关规定 ,结合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表现形式 ,笔者认为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可以定义为:已满 14周岁未满 18周岁的自然人 ,非法故意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 ,侵犯国家和集体财产、他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 ,造成严重后果 ,依照刑事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预防犯罪 ,研究犯罪既要依据刑法的犯罪规定 ,又不能局限于刑法 ,研究对象从年龄上讲可以包括不满 14周岁的未成年人。

因此犯罪学意义上“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指不满 18周岁的人实施的 ,非法故意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 ,侵犯国家和集体财产、他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的的行为。

即未满 14周岁的未成年人使用暴力危害社会造成严重后果的 ,虽不承担刑事责任但仍然是属于我们研究的范围。

二、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现状随着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遍布世界各地 ,我国的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同样堪忧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年龄也呈低龄化趋势 ,人们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问题反映日渐强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认知:
主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知识和意识,1976 年由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 Flavell正式提出。 实验:选取山西省未教所的男性暴力犯罪青少年 200名,山西省女子 监狱女性暴力犯罪青少年 130名,选取山西省晋城市初二至高三各年 级学生共计 420人作为被试。测评后剔除无效被试,有效被试共计 426人。
师生关系出现问题主要是教师对自己角色的正确认识和履行方面的偏差,比如对学生缺乏 应有的尊重,过分地训斥,甚至打骂体罚;提出学生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不正当的要求;对 部分学生的偏爱和对另外部分学生的淡漠、不关心以及缺乏信任等等。近年来频频发生的 学生针对教师的极端校园暴力事件一部分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三、同学间的关系 同学之间应当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利害关系,他们之间的矛盾,往往与他们对生活和 事物的不成熟的理解有关。同学之间的矛盾,会使学生出现情绪低落而不稳定、心 理负担加重、行为失常等情况,马加爵就是一个例子。 马加爵无视国家法律,因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因琐事与同学积怨,即产生报复 杀人的恶念,并经周密策划和准备,先后将4名同学残忍杀害。
家庭因素
恩格斯指出,现代社会是纯粹以个体家庭为分子而构成的一个 总体。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选择怎样的家庭教育方式对 子女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可以铸 就子女成长的摇篮,成为预防子女犯罪的坚固防线。 因此,家庭教育方式成为导致青少年犯罪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生活的观念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庭 的教养方式,也伴随着家庭成员观念的不断改变而对子女产生 着微妙的化学反应,对子女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不良教育方式主要有:娇纵溺爱型、专制粗暴型、放任自流型、 沟通失败型、疏于管教型、家长道德缺失型
由表可见,暴力犯罪 青少年父母对子女的 情感温暖、理解(F1、 M1)显著低于普通青 少年父母(p<0.001), 而对子女的惩罚严厉、 拒绝否认(F2、F5 、 M4 、 M3 )则显著高 于普通青少年父 (p<0.001),在其他 维度无显著差异。
社会因素: 一、社会土壤的刺激和暴力文化的泛滥
青少年暴力犯罪
组员:范静华、郭淑芬、胡婷婷、廖文婷、王素芬
16岁少年学会“打砸抢” 【案件回放】 16岁的小平受电视、网络的影响,痴迷暴力。上学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把与社会 上的一批损友进酒吧、住宾馆、蹦迪的“潇洒”当成了追求的方向。他这些与学生身份 不符的行为,很快就收到了学校的警告。但任凭父母亲苦口婆心,小平就是不肯再进学 校。但吃喝玩乐的日子需要很大的开销,他和他的朋友们尚未成年,又哪来的经济收入。 朋友们聚在一起商量出的办法就是抢劫。 一天下午,小平等人在中山路胜利门附近拦下一名男性路人,“为什么要打我们的 朋友?”小平恶狠狠地问道,对方被问得一头雾水。可还没等对方申辩,小平等人以 “认人”为名,强行将男子带到偏僻的地方,拿起砖头、木棍劈头盖脸一顿打,抢走了 他口袋里的手机。 这次轻易得手,让他们尝到了甜头。此后不久,他们时分时合,先后在无锡多地采 用语言恐吓、拳打脚踢、持刀威逼等手法,拦路抢劫、抢夺、敲诈作案30余起,劫得现 金、手机价值3万余元。 崇安警方将10名团伙成员抓获归案后,发现这个犯罪团伙成员均为16至20岁的半大 孩子,大都生活在问题家庭、单亲家庭。他们的父母有的忙于经商、有的是无业人员, 都疏于对子女的管教。10名成员中,弃学流失生占了一半,其中初一、初二的辍学生占 了大多数。他们既少文化,又不懂法,在简单本能的“感情”、“义气”之下,盲目从 众。他们把敲诈、抢劫叫做“拍肩胛”、“杀猪头”,根本不知道这就是违法犯罪。
如何预防青少年暴力犯罪
(一)家长的责任 “放纵”和“严管”都是恶果之源,父母需要提 高自身素质。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失误,根本原因是忽 视了自身素质尤其是教育素质的提高,这是少年犯家 庭教育失败的关键。父母应进行角色学习和定位,不 要越俎代庖,包揽一切,要了解孩子特点和合法权益, 以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作为思考和解决未成教育,重点要抓好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道 德教育、纪律教育、文化教育,努力把青少年培养成有理 想、有道德、守纪律的新一代,让他们在道德的阶梯上不 断地攀登。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必须花大力气加强以 “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青少 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少年犯罪的年 龄日趋低龄化,少年犯90%是文盲或半文盲。学校应重视对 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有针对性,及时矫 正其心理障碍,注意发现他的特长,增加他的成就感和荣 誉感,把孩子留在学校,不让孩子流入社会是防止青少年 犯罪的最有效方式。
二、经济基础薄弱引发心理失衡
从近年来的刑事案件来看,因为贫困而导致的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 非常显著的特点,仅以某县法院为例,03年审结的盗窃案件中,92% 以上的被告人家庭都非常的贫困。 当前,社会中一些年轻人看到有些 人在经济开放中“暴富”,心理冲 突加剧,萌生一种“被剥夺感”, 城乡差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不同地区之间以及社会成员之间的 贫富悬殊加大,当人们面对社会财 富分配的多元化,收入差距较大的 现实及城市本体的排外性时极易产 生心理失衡。
5、共同结伙作案,犯罪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2012年至2014年7月,审查逮捕部门办 理青少年共同犯罪案件15件,占青少年犯罪刑事案件总数的78.9%。虽然当前青少年 结伙作案仍以临时纠合性犯罪为主,但组织化程度提高的趋势已经显现,一些青少年犯 罪团伙已经能够通过对团伙成员进行必要的分工和协作来提升其犯罪能量。
从表2可以看出,暴力犯罪青少年元认知总体水平明显低于普通青少年,存在 显著性差异(p<o.oo1).14个单项因子平均得分均低于普通青少年,其中存在显 著差异的单项因子共 9 项。
分别表现在元认知知识方面( 意识性,准备性,对策性) 、元认知技能方面( 理解 性,复习及方法性) ,元认知监控能力方面( 反馈性,补救性,总结性) 方面, 且大多 (p<o.oo1)。 这说明,暴力犯罪青少年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自我监控能力较为薄弱,也 缺乏对认知活动把握的基本技能,导致他们对一些事情的认识与理解容易出现 偏差。 其次,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够冷静理智地采取有效的办法"策略进行解决,行 为冲动而偏执; 且在事后自省和反馈的通道不够畅通,无法正确认知自己出现 的问题及其偏差,也不能够进行及时的监督"检查与矫正,最终导致极端行为 的进一步产生。
三、道德规范力量的减弱使社会公德泛化,控制水平降低
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猛发展使经济制度在不断革新、完善,但 道德体系没有同步适应,社会的负面现象冲击着传统的道德体系,使 其趋于破碎。
学校因素
一、家长与学校和教师的关系 有的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工作、对自己的子女在学校的情况不满意,而采取了不支持、不合作 的态度,导致双方关系紧张;还有的是由于学校或教师不正确地利用学生家长中的一些条件或 关系。这些情况都会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对学生的是非观、正义观起到扭曲的作用。 二、师生间的关系
16岁学生水果刀刺死同学 获刑7年
16岁的刘华(化名)是禄劝一所中学的在校学生。2013年1月18日晚6时许,他与同学杨 军(化名)在自己班的教室里打闹,后两人发生矛盾并引发打斗。在打斗过程中,刘华被杨 军用教室里面的凳子打到腰部,幸好被同学劝开了。后大家开始上晚自习。 上自习期间,刘华向老师请假,称头痛要到宿舍吃药。吃完药后,刘华怕被杨军再次殴 打,便从床下拿出一把水果刀,带到教室并摆放在课桌内。 当晚第一节自习下课后(约晚8时),杨军再次来找刘华的麻烦。刘华随后从课桌内拿出 水果刀,刺杨军右腹部一刀,致其受伤倒地。随后杨军被送往医院救治。当晚,杨军因伤势 过重抢救无效死亡。 案件发生后,学校赔偿了死者家属丧葬费2万余元。禄劝法院审理后,于去年以故意伤害 罪判处刘华有期徒刑七年。
暴力犯罪青少年与普通青少年性别维度元认知水平的差异性比较
思考:
男性青少年群体中部分青少年元认知水平低下是导致暴力犯罪 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女性群体中两种青少年的元认知并无显著 差异(P>0.05) 。 我们应从其它角度,比如性格特质、家庭教养方式、社会环境 等方面来研究女性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
一、性格因素 二、家庭因素 三、社会因素 四、学校因素
现状与特点
经过对近年来青少年暴力犯罪现象进行研究,笔者发现它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 案件数量激增化。有资料统计显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数量急剧增加,增幅以 几何级数上升,且犯罪动机趋于冲动性和盲目性,暴力型特征明显,给社会的和谐稳定 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 2、涉案人员低龄化。来自中国青少年预防犯罪研究会最近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几 年暴力犯罪涉案人员呈低龄化趋势,大多还是在读大学生、中学生(药家鑫、李冠丰都 是)。这些人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精力旺盛并具有较强的攻击性。有司法机关统计, 低龄化人群暴力犯罪占所有青少年犯罪比例超过70%,并且向组织化、团伙式犯罪发展。 3、 犯罪类型多样化。经笔者粗略统计近3年的媒体报道,发现青少年暴力犯罪主要 集中于故意杀人、伤人、强奸、抢劫等类型,占比超过6成,其中暴力抢劫增加最快, 犯罪性质也比过去严重很多。不少暴力抢劫还伴随强奸罪、伤(杀)人罪,严重危害社会 安全。
大量的不健康的文艺作品以及国内自产的不健康的文艺作品充斥文化消费市场的现象,遍布城乡 各地的雷射厅、录像厅、个体书摊,大量传播着思想不健康的武打、凶杀、抢劫等书刊和影视作 品,有的地方只看经济的繁荣,甚至对传播、贩卖色情、黄色刊物等的也放任不管。这样未成年 人就能够多方面、多渠道的涉猎色情制品,刺激着人性最原始的暴力冲动,从而进行性犯罪。
性格因素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心理和生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型时期,受其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限 制,青少年在个人行为方面表现为意识淡漠、认识能力弱以及控制能力差等特点。
主要表现在:
(1)人格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 极度外向、恃强自大、心胸狭隘、自控力差
(2)世界观和人生观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