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与结构
建筑材料的组成与结构

建筑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建筑材料是指在建筑行业中所使用的各种材料,包括钢筋混凝土、砖石、木材、玻璃、金属等。
它们的组成和结构对建筑物的质量和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建筑材料的组成1. 钢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是建筑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
它由水泥、砂子、石子和钢筋组成。
水泥起到粘合材料的作用,砂子和石子提供了混凝土的骨架结构,而钢筋则增加了混凝土的强度和韧性。
2. 砖石砖石是建筑中最基本的材料之一。
它通常由黏土经过烧制而成。
砖石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耐久性,可用于建造墙体、地面和隔断等。
3. 木材木材是一种自然的建筑材料,通常用于搭建建筑物的框架结构。
木材由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组成,具有较好的强度和可塑性。
4. 玻璃玻璃是一种透明的建筑材料,由熔化的二氧化硅和其他添加剂制成。
它具有优良的光透性和耐候性,常用于建筑物的窗户和幕墙等部位。
5. 金属金属材料在建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钢铁、铝合金、不锈钢等。
它们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可塑性,适合用于制作梁柱、桁架、屋架等结构。
二、建筑材料的结构1. 实体结构实体结构是指由实心材料组成的建筑结构,如砖墙、石墙等。
它们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稳定性,但施工成本较高。
2. 骨架结构骨架结构通常采用柱、梁、板等构件组成,能够承受较大的荷载,并且施工相对简便。
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都属于骨架结构。
3. 幕墙结构幕墙结构是一种由玻璃、金属等材料组成的外墙结构,能够提供隔热、保温和美观的效果。
常见的幕墙材料包括玻璃幕墙和金属幕墙等。
4. 复合结构复合结构是指两种或多种不同材料组合而成的建筑结构,既兼具各种材料的优点,又能弥补其缺点。
如钢筋混凝土与钢结构的组合等。
结论:建筑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是建筑物稳定性和质量的关键因素。
不同的材料组成和结构形式决定了建筑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美观性。
因此,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结构形式,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可靠和持久使用。
材料的结构和构造

材料的结构和构造材料的结构和构造材料的性质除与材料组成有关外,还与其结构和构造有密切关系。
材料的结构和构造是泛指材料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结合方式及其在空间排列分布的规律。
目前,材料不同层次的结构和构造的名称和划分,在不同学科间尚未统一。
通常,按材料的结构和构造的尺度范围,可分为宏观结构、介观结构和微观结构。
一、宏观结构材料的宏观结构是指用肉眼或放大镜可分辨出的结构和构造状况,其尺度范围在10-3m级以上。
按宏观结构的特征,材料有致密、多孔、粒状、层状等结构,宏观结构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
例如,玻璃与泡沫玻璃的组成相同,但宏观结构不同,前者为致密结构,后者为多孔结构,其性质截然不同,玻璃用作采光材料,泡沫玻璃用作绝热材料。
材料宏观结构和构造的分类及特征见表1-1。
宏观结构结构特征常用的土木工程材料举例钢铁、玻璃、塑料等致密结构无宏观尺度的孔隙按孔隙石膏制品、烧土制品等微孔结构主要具有微细孔隙特征加气混凝土、泡沫玻璃、泡沫翅多孔结构具有较多粗大孔隙料等主要由纤维状材料构木材,玻璃钢、岩棉、GRC等成纤维结构复合墙板、胶合板、纸面石膏板由多层材料叠合构成层状结构等按构造由松散颗粒状材料构特征散粒结构砂石材料、膨胀蛭石、膨胀珍珠成岩等聚集结构由骨料和胶结材料构各种混凝土、砂浆、陶瓷等成二、介观结构材料的介观结构(又称亚微观结构)是指用光学显微镜和一般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所能观察到的结构,是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结构。
其尺度范围在10-3,10-9m。
材料的介观结构根据其尺度范围,还可分为显微结构和纳米结构。
其中,显微结构是指用光学显微镜所能观察到的结构,其尺度范围在10-3,10-7m。
土木工程材料的显微结构,应根据具体材料分类研究。
对于水泥混凝土,通常是研究水泥石的孔隙结构及界面特性等结构;对于金属材料,通常是研究其金相组织、晶界及晶粒尺寸等。
对于木材,通常是研究木纤维、管胞、髓线等组织的结构。
材料在显微结构层次上的差异对材料的性能有显著的影响。
材料物性与结构关系解析

材料物性与结构关系解析【引言】材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对于各行各业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深入了解一种材料的性能表现,我们需要关注其物性和结构之间的关系。
物性是指材料的各种力学、热学、电学、磁学等性质,而结构则是指材料内部的微观组织和晶体结构。
本文将对材料物性与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解析,探讨材料的性能如何由其结构所决定。
【主体】1. 物性和结构的基本概念物性是材料表现出来的各种性能,包括力学性能(如强度、硬度、韧性)、热学性能(如热膨胀系数、热导率)、电学性能(如电导率、介电常数)等。
结构则是指材料的内部组织,包括晶体结构、晶格参数、晶体缺陷和微观组织等。
物性与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物性的表现与材料的结构有着直接的联系。
2. 结晶材料的物性与结构结晶材料的物性是由其晶体结构所决定的。
晶体结构的各种参数如晶格常数、晶胞对称性、晶面指数等直接影响材料的物理性能。
例如,在金属材料中,晶体的晶格常数决定了其摩尔体积和密度,从而影响了材料的强度和硬度;晶胞的对称性决定了材料的热膨胀行为和热导率等热学性质。
因此,通过对晶体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预测和解释材料的物理性能。
3. 非晶材料的物性与结构与晶体材料相比,非晶材料的结构较为复杂。
非晶材料由于缺乏长程有序性,其结构更加随机和无规则。
然而,非晶材料仍然具有一定的物性,并且其物性与结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例如,在非晶合金中,原子的近邻配位数和原子之间的键长可以决定材料的硬度和韧性。
虽然非晶材料的结构不太规则,但通过对其微观组织的研究,我们仍然可以了解到材料的物理性质。
4. 影响物性的结构因素物性与结构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样的,影响物性的结构因素也多种多样。
除了晶体结构或非晶材料的微观组织外,晶界、晶体缺陷(如晶点、晶体面缺陷)、晶粒大小等因素也会对材料的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在金属材料中,晶界的存在会使晶体内部的位错移动受阻,从而提高了材料的强度;晶体缺陷则可以影响材料的导电性能;晶粒的尺寸也会影响材料的硬度和变形性能等。
建筑材料与结构

建筑材料与结构作为建筑领域的关键要素,建筑材料和结构在现代建筑设计和施工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材料与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常用的建筑材料以及结构设计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材料与结构的相互关系在建筑设计中,材料与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适当的材料选择能够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而合理的结构设计也有助于发挥材料的性能。
建筑材料的强度、耐久性、导热性等特性直接影响到结构的设计和施工,因此,建筑材料和结构的选择需要进行综合考虑。
二、常用的建筑材料1. 混凝土:混凝土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中。
它具有良好的抗压性能和塑性,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结构形式。
同时,混凝土还具有耐火性能和较好的隔热性能,适合用于各种建筑环境。
2. 钢材:钢材是一种常用的结构材料,具有高强度和良好的可塑性。
它可以用于制作梁、柱等承重结构,同时还可以用于制作薄壁结构和大跨度的桥梁等。
钢材的使用可以提高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3. 砖石材料:砖石材料是一种传统的建筑材料,具有良好的抗压性能和隔声性能。
砖石可以用于墙体的搭建和装饰,既能起到承重的作用,也能满足建筑的美观要求。
同时,砖石材料还具有良好的防火性能,适用于各种建筑环境。
4. 玻璃材料:玻璃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被广泛应用,它可以作为建筑外墙的装饰材料,也可以用于窗户和隔断等。
玻璃作为透明材料,具有良好的光线透过性和视觉效果,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保温和隔热性能。
三、结构设计的重要性结构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决定了建筑物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一个合理的结构设计不仅能够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还能够减少材料的使用和施工的难度,提高建筑的整体效益。
在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建筑物所处的地理环境、使用功能、使用寿命等因素,综合选择适当的材料和结构形式。
此外,结构设计还需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较大的自然灾害,合理的结构设计能够降低建筑物受到地震破坏的风险,确保人身安全。
材料概论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各...

材料概论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各种材料金属、高分子和无机非金属不论其形状大小如何,其宏观性能都是由其化学组成和组织结构决定的。
材料的性能与化学组成、工艺、结构的关系如下:第二章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2.1 材料的组成2.2 材料的结构2.3 材料的性能只有从不同的微观层次上正确地了解材料的组成和组织结构特征与性能间的关系,才能有目的、有选择地制备和使用选用材料。
化学组成工艺过程本征性能显微结构材料性能2.1 材料的组成材料通常都是由原子or分子结合而成的,也可以说是由各种物质组成的,而物质是由≥1种元素组成的。
按原子or分子的结合与结构分布状态的不同,可分成3类:第二章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组元、相和组织固溶体聚集体复合体2.1.2 材料的化学组成2.1.1 材料组元的结合形式固溶体、聚集体和复合体第二章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材料的组元:金属材料多为纯元素,如普通碳钢? Fe&C;陶瓷材料多为化合物,如Y2O3?ZrO2 ?Y2O3&ZrO2组成材料最基本、独立的物质,或称组分。
可以是纯元素or稳定化合物。
相: 具有同一化学成分并且结构相同的均匀部分。
1?m图2-150%ZrO2/Al2O3复合材料的SEM照片* 相与相之间有明显的分界面,可用机械的方法将其分离开。
第二章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ZrO2Al2O3*各晶粒间有界面隔开,但它们是由成分、结构均相同的同种晶粒构成的材料,仍属于同一相。
*在相界面上,性质的改变是突变的。
*1个相必须在物理和化学性质上都是完全均匀的,但不一定只含有1种物质。
例如:纯金属是单相材料,钢非纯金属在室温下由铁素体含碳的??Fe和渗碳体Fe3C为化合物组成;普通陶瓷:由晶相1种/几种与非晶相玻璃相组成。
*由成分、结构都不同的几种晶粒构成的材料,则它们属于几种不同的相。
材料的组织第二章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材料内部的微观形貌。
实际上是指由各个晶粒or各种相所形成的图案。
整理建筑材料与构造

整理建筑材料与构造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建筑材料的选择和构造方式对于建筑的质量和外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理的材料选用和施工构造能够确保建筑物具有良好的性能和寿命。
本文将讨论建筑材料的分类、选用原则以及常见的施工构造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建筑材料与构造之间的关系。
建筑材料的分类建筑材料通常可以按照其来源、性质和用途等方面进行分类。
根据材料的来源,建筑材料可以分为天然材料和人工合成材料。
天然材料包括木材、石材、沙土等,而人工合成材料则包括混凝土、玻璃纤维等。
另外,建筑材料也可以按照其物理性质进行分类,例如钢材、水泥和玻璃等。
此外,建筑材料还可以按照其用途分为结构材料、装饰材料和绝缘材料等。
建筑材料选用原则在选择建筑材料时,需要考虑材料的性能、成本、环保性以及与其他材料的兼容性等因素。
以下是一些建筑材料选用的原则:•强度和耐久性:建筑材料需要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以满足建筑物的使用要求。
•经济性:考虑材料的价格和成本,选择性价比较高的材料。
•美学性:建筑材料的外观和质感对建筑物的整体美观性有重要影响。
•环保性:优先选择环保材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兼容性:不同材料之间的兼容性对于建筑的结构和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施工构造方法施工构造方法是指建筑材料在施工过程中的组合、连接和施工顺序等方法。
不同的建筑材料需要采用不同的施工构造方法,以保证建筑的质量和安全。
常见的施工构造方法包括:•砌体结构:使用砖块、砂浆等材料砌筑墙体和结构。
•钢结构:采用钢梁、钢柱等钢材构成建筑结构。
•混凝土结构:使用混凝土浇筑构件,如柱、梁和板等。
•木结构:采用木材构成建筑的结构框架。
综上所述,建筑材料的选择和施工构造是建筑设计和施工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合理选用建筑材料和施工构造方法,可以确保建筑物具有良好的质量和性能。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整理建筑材料与构造之间的关系。
化学材料的性能与结构关系

化学材料的性能与结构关系化学材料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了解化学材料的性能与结构关系对于材料的设计和开发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化学材料,分析它们的性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材料的应用和改进的影响。
一、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是最常见和最广泛使用的一类材料。
金属的晶体结构决定了材料的性能。
例如,铁具有面心立方结构,使得它具有较高的韧性和导电性。
铝具有紧密堆积结构,因此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轻量化特性。
在金属材料中,晶粒的尺寸和取向也对性能具有影响。
细小的晶粒会增加材料的强度,而相同方向排列的晶粒则增加了材料的塑性。
通过控制金属材料的冷处理、热处理和合金化等方法,可以对其结构进行调控,从而改变其性能。
二、陶瓷材料陶瓷材料以其良好的耐高温、耐腐蚀和绝缘特性,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器件等领域。
陶瓷材料的结构通常由硬质晶体和非晶质相组成。
晶体的尺寸和摩尔体积对陶瓷材料的密实性和强度具有影响。
此外,陶瓷材料中的缺陷和晶界也会影响其性能。
缺陷通常会降低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而晶界的存在可以增加陶瓷材料的塑性和断裂韧性。
因此,在制备陶瓷材料时,需要合理调控晶粒和晶界的分布,以获得理想的性能。
三、聚合物材料聚合物材料由高分子化合物构成,具有轻质、耐腐蚀等优点,在包装、医学、电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聚合物材料的性能与其分子链结构和排列方式密切相关。
分子链的结构和长度决定了聚合物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长链和分支链的聚合物材料通常具有较高的韧性和延展性;而短链聚合物具有较高的刚性和强度。
此外,聚合物的晶态和非晶态结构也会影响材料的性能。
四、复合材料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材料组成的材料,综合了各种材料的优点,具有独特的性能和结构。
复合材料的性能与各组分材料间的相互作用、分布方式以及界面特性密切相关。
通过合理设计和控制复合材料的结构,可以实现针对特定应用需求的优化性能。
例如,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中,纤维的取向和分布决定了材料的强度和刚性。
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构造及对材料性质的影响

胶合板的层状构造
散粒状构造指呈松散颗粒状的材料,有密实颗粒
与轻质多孔颗粒之分。前者如砂子、石子等,因其 致密,强度高,适合做承重的混凝土骨料。后者如 陶粒、膨胀珍珠岩等,因具多孔结构,适合做绝热 材料。粒状构造的材料颗
粒间存在大量的空隙, 其空隙率主要取决于颗 粒大小的搭配。用作混 凝土骨料时,要求紧密 堆积,轻质多孔粒状材
布朗运动自由移动时,称为凝胶,凝胶具有触变性,
即将凝胶搅拌或振动,又能变成溶胶。水泥浆、新
拌混凝土、胶 粘剂等均表现有触变性。 当凝胶完全脱水则成干 凝胶体,它具有固体的 性质,即产生强度。硅 酸盐水泥主要水化产物 的最后形式就是凝胶体。
水泥凝胶体
小结:材料基本性质间关系
孔隙率增加,密度不变,表观密度降低,强度降低, 吸水率增加,抗渗性降低,抗冻性降低,导热系数减 小。 孔隙率降低,密度不变,表观密度增加,强度增加, 吸水率降低,抗渗性提高,抗冻性提高,导热系数增 加。
规则在空间呈有规律的排列,因此晶体具有一定的
几何外形,显示各向异性,但实际应用的晶体材料,
通常是由许多细小的晶粒杂乱排列组成,故晶体材 料在宏观上显示为各向同性。
晶体内质点的相对密集程度和质点间的结合力,对 晶体材料的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在硅酸盐矿
物材料(如陶瓷)的复杂晶体结构(基本单元为硅
氧四面体)中,质点的相对密集程度不高,且质点
间大多是以共价键联结,变形能力小,呈现脆性。
材料的化学成分相同,但形成的晶体结构可以不同,
其性能也就大有差异。如石英和硅藻土,化学成分
同为SiO2,但各自性能颇不相同。另外,晶体结构 的缺陷,对材料性质的影响很大。
将熔融的物质进行迅速冷却(急冷),使其内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材料与结构课标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初中学段的写作提出了“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的要求。
如何让学生达到此要求?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妙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以此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鼓励学生放开手脚“写自己想说的话”,让学生的表达富有个性化。
一、扩宽眼界,选择材料【文题回放】(2009 浙江温州)请以“从那一刻开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
2、字数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文题解析】这是一篇感悟式的命题作文。
从题目看,文章可分为“那一刻”和“开始”这两个部分进行构思。
“那一刻”是文章的实写,要将“那一刻”描写的具体、形象和生动,并不遗余力地渲染,为后文的“开始”作必要的铺垫,使“开始”水到渠成、不留痕迹。
“开始”是虚写,这“开始”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是某种行为、思想、观念的转变。
“开始”应该是“那一刻”的照应,关键在于要有丰富的内涵。
【选材提示】这道作文题目没有限定文体,但是“从那一刻开始”本身就包含着一定的叙事因素,包含着相当程度的问题倾向性,因此选材时要考虑到这一点,所选材料要适用于记叙文。
这个题目的选材关键是那一刻的选材,那一刻必须为后面“开始”的意蕴伏笔。
“那一刻”可以是在校园、家庭等现实生活中看到、听到的事,可以是激动人心的社会见闻,也可以是震撼心灵的亲身经历等,材料越鲜活越具时代气息越好。
我们要善于从众多的材料中发现新颖的材料。
如果“那一刻”选材平常无奇,那“开始”只能给人牵强附会和空洞生硬的印象,不能表现深刻的哲理,而且会影响主题的突出和深化。
考情分析【考情报告】2009年中考满分作文材料与结构呈现如下特点:一、材料丰富。
二、材料新颖。
三、结构创新。
【命题规律】从2009年中考满分作文的选材上来看,2010年的中考命题应该考虑到材料要关注热点,作文选材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唱响时代的主旋律,与时俱进,以写出时代感强的鲜活文章;从结构上来看,2009年的满分作文在结构上注重创新,但2010年的中考命题要考虑结构,不要盲目创新,有必要回归自然,不追求怪异的问题,比如诊断书、报告书之类。
应考策略【应考兵法】一、选材(一)中考选材要求中考作文评分标准要求考生能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精心选取一些新颖独特、积极向上,具有时代气息和真情实感的材料,体现他们在选材方面的独具匠心和丰富的生活积累。
一、材料新颖必须做大“唯我独备”即独特。
材料独特,指材料本身不同凡响,人无我有,新颖独特,这样才能吸引阅卷老师。
二、材料推陈出新。
有些材料内涵丰厚,即使不是新的,但如果能从新的角度来点化、引申,用来表现新的主题,也能出奇制胜,让人耳目一新。
三、材料关注热点。
作文要写出时代感强的鲜活文章。
选材有新意是对考生的一项要求,更是各地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的第一条。
一般而言,依照选材有新意、选材较有新意、选材基本有新意、选材较落俗套来划分一至四类文。
当然我们还需要明白:“选材”的评分等级应与立意、语言、结构等其他项目的等级相当,适当上下浮动,不可越级。
如某考生“选材”被评为“选材落入俗套”,基地四等,那么其“切题”最高也只能评为第三等。
(二)选材的方法和技巧1.选鲜活新颖的材料。
材料鲜活有下笔引人之效,可以从熟悉的人物中找到新颖的切入点。
如2009年宜昌一考生在《送你一轮明月》中,写一同学“沉溺于网络游戏”,在作者的精心引导下,逐步走出了泥潭,成就了一个全新的自我;如2009年广东一考生在《我和父亲走泥路》中,写自己从和夫亲走泥路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
2.选感情充沛的材料。
“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情动”,才能“情动”,才能“辞发”。
选材以情动人须做到:或对生活、对客观对象充满热情,或用传神的肖像描绘出人物的神韵,或用生动的语言展示生活真情,或用形象的景物衬托人物的感受,力求做到材料小巧合理,真实动人。
如2009年福州一考生在《分享》中将自己的记忆娓娓道出,以小见大,用生活中点滴小事的记述表达主旨,轻松自然,通俗易懂,充满真情。
3.选底蕴深厚的材料。
考生在写作中如能恰当引用名言警句或诗词典故,必能收到“画龙点睛”,“文采飞扬”的效果。
二、结构(一)中考结构要求在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通常把对j结构的要求分解成“结构严谨”、“结构完整”、“结构基本完整”、“结构混乱”。
“结构严谨”:指作文的结构浑然一体、天衣无缝,能够非常严密地表情达意。
“结构完整”:作文思路的展开有步骤、有次序,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段落的划分和安排恰当,各部分的布局合理,有头有尾,有过渡,有照应。
“结构基本完整”:作文相对完整、匀称、饱满,基本能够做到层次合理、首尾呼应,但让又不够合理、不够协调的地方,进而影响了文章结构的和谐美、整体美。
“结构混乱”:有的文章段落层次不清,段落过长,内容七凑八凑,形成多个中心;段落过短,文章七零八碎,层次模糊不清。
有的文章行文颠三倒四、纠缠不清等。
“结构严谨”,是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对“结构”方面的最高要求,依照“结构严谨”的程度,可分为四等,即“结构严谨”、“结构完整”、“结构基本完整”、“结构混乱”。
另外,我们还须明白:“结构”的评分等级应与立意、选材、语言等其他项目等级相当,适当上下浮动,不可越级。
(二)精心布局,创新结构框架的方法和技巧1.运用题记以体积开头,或阐述行文缘由,或牵引内容,或揭示主旨。
如2009年上海一考生的《和老妈在一起》以题记“和你在一起,我的世界五彩缤纷”开篇。
2.巧用小标题在行文中运用小标题,便于将文章的内容分为几大板块,条理清晰,外在结构匀称醒目。
同时也能提纲挈领,减少过渡文字的铺排,使文章中心更加突出。
如2009年一考生在《说墙》中用“春篇、夏篇、秋篇、冬篇”四个小标题,结构全篇。
3.镜头链接式即运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扫视生活,将主题集中的各个画面尽收镜头之中,并通过组合展示丰富的内涵。
如2009年河北考生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和镜头组合的体式,截取了三个片段,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代沟和隔阂。
4.铺排式在写作时以排比的方式来构成文章的主体,进行结构的创新。
如2009年山西一考生的《学会生活,太棒了》以比喻、排比的手法开头,讲生活比喻为三棱镜,同时将生活的多彩幻化为“晚霞、大海、高山、天空”,并以排比的气势展现在读者面前,不仅开篇点题,同时为后文的议论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表现出作者高深的立意以及夯实的作文功底。
5.演讲稿这种形式的作文比较自由灵活,能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唤起读者的共鸣。
如2009年上海一考生的《我和祖国在一起》,用演讲稿的形式,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
另外还有书信体式、日记体式、对话式或访谈式、庭审式、剧本式。
【满分作文解读】中考经典试题一(2009 山东临沂)作文题目:人生于世,需要关注自我,但绝不能只有“自我”,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生存的个体。
人,只有走出“自我”的狭小天地,充分地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自然,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存环境,才能更好地生活与成长。
请以“走出自我小天地”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提示与要求:1.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可以叙述故事,发表见解,抒发感受,但所写内容必须在所给话题范围之内;3.文中不得出现于自己真实身份相关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让梦飞翔临沂考生光,照在镜子上,镜子把它聚积折射在我身上。
我,在这光束织成的小天地中来回穿梭,编织一个个彷徨不定的青春之梦。
——题记一个没有月亮的暗夜,我走在灯影下,忽然闻到一股陌生、悲寂的气息。
郁闷随之而来。
好想长大,走过这无聊、乏味的豆蔻年华。
我以窗为镜,一个平凡的身影出现眼前,痘满面,身材走样,哎,活脱脱一个丑小鸭!蓦然似乎听到一个来自遥远地方的声音在呼唤,我贸贸然回首。
被眼前美轮美奂的景象惊呆了,流星,呀,流星!我想许个美丽的愿望,可是许愿的时间已经在诧异中悄然逝去,流星划破无边的夜空,消失在天的尽头。
我不觉落泪了,怕是这自怨自艾的脆弱的心灵碎了,碎成了这滴落的泪珠吧。
我惋惜这易逝的、短暂的美丽,是否我的生命也应该如此璀璨一回?这样的灿烂,我曾经有过吗?我被自己囚禁在自卑的牢笼里了,找不到走出来的方向。
心痛得麻木,茫然,痛得不知所措。
我就这样呆坐在窗前许久、许久……不知过了多久,曙光照开了我惺忪的睡眼。
我深深地呼吸了一下窗外新鲜的空气,走到镜前,舒展双臂,长长地伸个懒腰。
仍旧平凡无比的我,忽然间,展开一个奇异的笑容,镜中的我似乎陡然亮丽了起来,像一只振翅欲飞的蝴蝶,充满了生长的激情与活力。
我的眼前忽然浮现出流星璀璨光芒照亮夜空的那一瞬间……一切尽在不言中,我张开手掌,把金色的阳光小心翼翼地捧着,两手弯曲,折合成心形,对着镜子、对着自己!让梦飞翔我生活在自我小天地间,忧伤、自卑是我的衣裳,有一天,曙光照射在我的身上,击碎了我的忧伤,于是我张开了翅膀,冲出自我的牢房任由丝丝阳光编织新的梦想我展翅飞翔,与梦想同行!——后记[创新点评]作者选择了两幅生活画面,分别展现了一个苦闷、彷徨、自卑的“自我”和一个充满活力与激情、获得新生的“自我”,对比鲜明,形象地表现了话题“走出自我小天地”。
在结构上,题记和后记遥相呼应,使文章浑然天成。
后记画龙点睛,表达出作者的愿望。
【失误门诊】作为考场作文,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出选材和结构俱佳的作品,确实不容易。
常见的失误有以下几方面:一、选材方面1.材料平庸,内容司空见惯。
材料给读者以“似曾相识”的感觉,缺乏新鲜感,无法吸引读者。
2.材料游离中心,偏离主旨。
材料不能围绕中心,失去了材料的作用。
3.材料格调低下,不健康。
考生选材不确定是否正确,不辨黑白是非,盲目选择。
4.材料原样照搬,不加裁剪。
选好材料之后,考生不能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和提高表达力的需要进行巧妙剪裁,而是一味地模仿,进入抄袭的误区。
二、结构方面1.偏离中心,横生枝节。
考生常常围绕一个中心写着写着,中途岔出别的话题而使文章线索分散,笔力分散。
2.缺乏条理,逻辑混乱。
考生盲目下笔,写一段想一想,写到哪算到哪,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言之无序,思路缺乏条理性。
层次不清,分段失当,缺乏过渡,忽视照应。
层次和层次之间内容杂糅交错。
考生在内容转换的过程中不用过渡性语句,导致结构不严谨。
3.主次不分,主题不突出。
文章选材不当,详略不分,导致结构不美,中心不突出,有偏差。
知识储备让你的凤头扬起来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可见开头在作文中的重要性。
出彩的开头,可以使作文先声夺人,开篇就紧紧抓住读者的心,引人入胜。
那么,如何写出出彩的、有个性的开头呢?我们结合中考满分作文范文,来逐一展现作文开头的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