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对他汀类药物调脂效果的影响分析
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及对糖代谢的影响_黄占强

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及对糖代谢的影响黄占强1,吴悦陶1,杨阳2(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湖南长沙410011;2.承德医学院,河北承德067000)摘要:他汀类药物应用于高脂血症患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他汀类在降脂、抗炎、保护血管内皮、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抗心律失常同时,还会影响患者的血糖水平。
因此,全面了解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指导临床用药意义重大。
关键词:他汀类;降脂;血糖The pleiotropic effects and impact on glucose metabolism of statinsHUANG Zhan-qiang1,WU Yue-tao1,YANG Yang2(1.Department of The Second Xiangya Hospital,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410011,China;2.Chengde Medical College,Chengde067000,China)Abstract:Statins are applied in the patients with hyperlipidemia and in th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More and more studies indicate that statins not only reduce blood lipid,have antiinflammatory action,protect the vascular en-dothelium,but also affect glucose level.Therefore,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statins help guide the clinical treatment.Key words:statins;blood lipid reduction;glucose level作者简介:黄占强,男,硕士研究生通信作者:吴悦陶,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老年心血管病,E-mail:wuyuetao99@126.com他汀类药物是近30年研制开发的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常用的可分为三代,第一代用发酵的方法从真菌中分离出来,包括1979年发现提取并[4]Hou JM,Krebs M,Ward T,et al.Circulating tumor cells as a window on metastasis biology in lung cancer[J].Am J Pathol,2011,178(3):989-996.[5]Uhr JW,Pantel K.Controversies in clinical cancer dormancy[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11,108(30):12396-12400.[6]Gerges N,Rak J,Jabado N.New technologies for the detection of cir-culating tumour cells[J].Br Med Bull,2010,94(1):49-64.[7]Vona G,Sabile A,Louha M,et al.Isolation by size of epithelial tumor cells:a new method for the immuno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J].Am J Pathol,2000,156(1):57-63.[8]Gertler R,Rosenberg R,Fuehrer K,et al.Detection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in blood using an optimized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J].Recent Results Cancer Res,2003,162(2):149-155.[9]Tewes M,Aktas B,Welt A,et al.Molecular profiling and predictive value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breastcancer:an option for monitoring response to breast cancer relatedtherapies[J].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09,115(3):581-590.[10]Stott SL,Lee RJ,Nagrath S,et al.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from patients with localized and metastaticprostate cancer[J].Sci Transl Med,2010,2(25):23-25.[11]Christofori G.New signals from the invasive front[J].Nature,2006,441(7092):444-450.[12]Thiery JP,Sleeman JP.Complex networks orchestrate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s[J].Nat Rev Mol Cell Biol,2006,7(2):131-142.[13]Goeminne JC,Guillaume T,Symann M,et al.Pitfalls in the detection of disseminated non-hematological tumor cells[J].Ann Oncol,2000,11(7):785-792.[14]Irene G,Nicolas S,John N,et al.In vivo flow cytometry:A new method for enumerating circulating cancer cells[J].Cancer Ras,2004,64(18):5044-5047.[15]Wang L,Wang Y,Liu Y,et al.Flow cytometric analysis of CK19ex-pression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breast carcinoma patients:rele-vance for circulating tumor cell detection[J].J Exp Clin CancerRes,2009,28(1):57.[16]Krivacic RT,Ladanyi A,Curry DN,et al.A rare-cell detector for cancer[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4,101(29):10501-10504.[17]Hsieh HB,Marrinucci D,Bethel K,et al.High speed detection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J].Biosens Bioelectron,2006,21(10):1893-1899.[18]Alix-Panabieres C,Vendrell JP,PelléO,et al.Det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utative metastatic precursor cells in cancer patients [J].Clin Chem,2007,53(3):537-539.[19]Alix-Panabieres C,Vendrell JP,Slijper M,et al.Full-length cytoker-atin-19is released by human tumor cells:a potential role in meta-static progression of breast cancer[J].Breast Cancer Res,2009,11(3):R39.[20]Nolan T,Hands RE,Bustin SA,et al.Quantification of mRNA using realtime RT-PCR[J].Nat Protoc,2006,1(3):1559-1582.[21]Chen Y,Zou TN,Wu ZP,et al.Detection of cytokeratin19,human mammaglobin,and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positive circulatingtumor cells by three-marker reverse transcription-PCR assay and itsrelation to clinical outcome in early breast cancer[J].Int J BiolMarkers,2010,25(2):59-68.[22]Attard G,De Bono JS.Utilizing circulating tumor cells:challenges and pitfalls[J].Curr Opin Genet Dev,2011,21(1):50-58.[23]Krebs MG,Sloane R,Priest L,et al.Evaluation and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in patients with nonsmall-celllung cancer[J].J Clin Oncol,2011,29(12):1556-1563.(收稿日期:2012-09-13,修回日期:2012-10-17)于1987年经FDA批准上市的洛伐他汀及其日后的辛伐他汀和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是洛伐他汀的甲基化衍化物;第二代他汀类药物为人工合成的消旋体,有氟伐他汀;第三代他汀类药物为人工合成的对映体,包括罗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近几年刚刚上市的新型降脂类药物有“超级他汀”之称的匹伐他汀是由日本Kowa和Nissan公司联合开发,并于2003年9月在日本首次上市。
他汀类药物调脂以外的心肌保护作用

1 他汀类药物保护心肌的功能他汀类药物是目前首选的最基本的调脂药物,能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和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延缓、减小及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一级及二级预防。
近来大量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脂之外的保护心肌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减轻心肌初始缺血损伤和再灌注损伤,改善心功能辛伐他汀可剂量依赖性地延迟因缺氧诱导的新生心肌细胞的坏死。
Gheorghiade等〔1〕对有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搭桥术病史,且有心衰症状,体征的70岁男性患者,给予辛伐他汀20 mg/d,后逐渐增至80 mg/d,12 w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重复心脏磁共振显示,左室收缩能力有整体改善,左室射血分数由26%增至36%,左室舒张末容积从230 ml降至153 ml。
介入治疗是目前冠心病治疗的最有效方法,有临床研究证实,预先服用阿托伐他汀40 mg/d×7 d,可显著减少介入治疗中的心肌损伤,围手术期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 MB)升高的危险性明显降低〔2〕。
1.2 提高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心力衰竭的生存率〔3,4〕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衰的患者,早期初始单用他汀类药物,分析观察其一年死亡率和发病率,显示该类药物可提高无事件生存率,且与β 受体拮抗剂联合应用有相加作用〔5〕。
同样在北欧生存研究中,治疗组因心衰而死亡的发生率为25.2%,安慰剂组为31.9%〔6〕。
1.3 对抗心肌肥厚,保护非缺血性心肌病的心脏功能,延缓心衰的发生与发展有研究显示,辛伐他汀能使肥厚性心肌病转基因兔的心肌肥厚和纤维化消退,并伴有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明显改善〔7〕。
Laufs等〔8〕将15名患有非缺血性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Ⅱ~Ⅲ级的心衰患者随机进入双盲研究,治疗组予西立伐他汀(Ccerivastatin)0.4 mg/d,平均治疗20 w 后,他汀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锻炼能力显著提高,但对照组则无;继续治疗,左室射血分数有增加的趋势。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效果对比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效果对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特别是早发冠心病。
早发冠心病是指40岁以下的人群患冠心病,瑞舒伐他汀是一种常用的降脂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
研究表明,不同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对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将对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效果进行详细对比。
瑞舒伐他汀是一种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肝脏内胆固醇的合成,从而降低LDL胆固醇的水平。
大量的临床试验数据显示,瑞舒伐他汀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减少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
瑞舒伐他汀已经成为了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一线药物。
对于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瑞舒伐他汀的治疗剂量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来说,瑞舒伐他汀的剂量可以分为常规剂量和高剂量两种。
常规剂量通常为20mg/日,而高剂量则为80mg/日。
那么,这两种不同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在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时有何不同呢?接下来我们将对两种不同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在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效果进行详细对比。
我们来看常规剂量瑞舒伐他汀在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方面的效果。
一些临床研究表明,常规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可以有效地降低LDL胆固醇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常规剂量的瑞舒伐他汀还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肌功能,减少梗死面积,从而减轻心肌梗死对心脏的损害。
常规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对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着显著的治疗效果。
瑞舒伐他汀作为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线药物,在不同剂量下的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
选择合适的剂量,可以更好地发挥瑞舒伐他汀的治疗作用,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通过今后更多的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积累,可以为临床医生选择更加合理的瑞舒伐他汀剂量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他汀类药对血糖的影响

他汀类药对血糖的影响
李鹏;梅丹
【期刊名称】《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年(卷),期】2014(014)002
【摘要】《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修订他汀类药品说明书的通知》(食药监办药化管[2013] 90号)中说明,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根据国家食品药品
监督管理总局监测评价结果,决定对他汀类药品说明书[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项进行修订,在[不良反应]项下适当位置增加的内容中第一条是:他汀类药品的上市后监测中有高血糖反应、糖耐量异常、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新发糖尿病、血糖控制恶化的报告,部分他汀类药品亦有低血糖反应的报告.而在这之前,美国、加拿大、欧盟等已经陆续在他汀类药品说明书中增加了有关血糖水平升高和糖尿病风险增加的新的警示内容,其中包括如何识别高风险患者的信息.
【总页数】2页(P102-103)
【作者】李鹏;梅丹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 100730;中国医
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 1007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2+.6
【相关文献】
1.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影响 [J], 戴敬;孟康;吕树铮
2.不同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患者血糖影响的临床观察 [J], 纪孝联
3.不同他汀类药物对血糖影响及机制的研究 [J], 刘思宁;田学峰;陈琳;徐梦
4.心肌梗死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对他汀类药物调脂效果的影响分析 [J], 朱韶燕
5.他汀类药物对血糖代谢及肾功影响的研究进展 [J], 陈航;栾天竹;梁兆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他汀类药物对糖尿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物对糖尿病影响的研究进展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以及死亡率,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特别是他汀类药物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获益情况也是被大家认可的。
2012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信息称重新修改他汀类药物的说明,提到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会致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会存在小幅度增加的风险,引得了许多公共关注。
据估计服用他汀获益的人群中每40人就存在1人出现该风险,其发病机制尚未清楚,可能是通过影响胰岛素抵抗及细胞糖代谢。
但我们明确的是服用他汀获益超过他汀可能带来的糖尿病风险。
标签:他汀类药物;糖尿病;心血管;不良反应他汀类药物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oA 还原酶)的竞争性抑制剂,其通过使HMG-CoA还原酶活性降低而减少胆固醇合成,通过增加肝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受体的mRNA表达,增加LDL-C 受体数量,从而增加血浆LDL-C清除,使血浆LDL-C浓度下降,同时还能抑制甘油三酯(TG)生成,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干扰血小板聚集、凝血、纤溶过程等调脂外作用,从而促使粥样斑块稳定及体积减小[1,2]。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衰竭是2型糖尿病(T2D)的主要病理异常[3,4]。
糖尿病血脂异常包括空腹及餐后甘油三酯水平增加、L-LDL增加及HDL减少[5]。
上述变化加速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糖尿病被视为心血管风险因素等价物。
Sattar等[6]分析了13项他汀实验,共计91140参与者,其中4278名参与者在平均四年期间确诊为糖尿病。
各项实验均表明他汀会增加9%的糖尿病事件发生的风险。
该荟萃分析表明使用他汀类药物的高龄患者发生糖尿病事件风险最高,但无论基线体指数还是L-LDL浓度的改变都不会消除残余风险。
1 他汀类药物与糖尿病相关研究进展1.1 糖尿病患者全因死亡率关于T2D存在的大血管风险,相关研究已趋成熟。
三种常用他汀类药物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糖尿病的影响

MNPS 加权时ꎬ考虑以下潜在相关变量:年龄ꎬ性别ꎬ
体重指数(BMI)ꎬ高血压ꎬ血脂异常ꎬ基线实验室检查
结果〔总胆固醇ꎬ三酰甘油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ꎬ低
密度脂蛋白胆固醇ꎬ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ꎬ随机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0 年 4 月第 40 卷
1584
( P<0 05ꎬP<0 01) ꎬ在出院后药物治疗中使用氯吡
(2 ~ 4 mg) 对新发糖尿病( NODM) 发生率的影响ꎮ 方法 2 443 例无糖尿病的 AMI 患者进行随访ꎬ评价各组 NODM 的累积发
病率ꎮ 使用多项倾向评分校准潜在的混杂因素ꎮ 采用 Cox 比例风险模型对阿托伐他汀组和瑞舒伐他汀组 NODM 的风险比进
行评估ꎬ并与匹伐他汀组进行比较ꎮ 结果 与阿托伐他汀组和瑞舒伐他汀组相比ꎬ匹伐他汀组 NODM 的累积发病率显著降低
血糖和肌酐水平〕ꎬ出院后药物治疗〔β 受体阻滞剂ꎬ
格雷( 合资、国产) 、替格瑞洛、ACEI、ARB 差异有统
血管紧张素辅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
滞剂(ARB)〕及血管造影和手术特征 ( 支架总长度ꎬ
计学意义( P<0 001) ꎮ 然而ꎬ在 MNPS 过程后ꎬ使用
支架总数ꎬ支架直径)ꎮ 分析 NODM 的发生率ꎬ并在 3
ꎮ 虽然他汀类药物对大多
异常防治指南(2012 版) ” 的要求ꎬ2 443例接受 AMI
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ꎬ老
年人群中使用率更高
〔1〕
数患者来说相对安全且耐受性良好ꎬ但已报道了老
年患者发生率较高的副作用ꎬ如肌病ꎬ肝酶升高和新
发糖尿病( NODM)
〔2〕
ꎮ 最近ꎬ一项随机试验和观察
他汀类药物降脂与损伤肝脏、改善认知功能、降低心衰肿瘤风险等作用影响总结

他汀类药物降脂与损伤肝脏、改善认知功能、降低心衰肿瘤风险等作用影响总结延缓或逆转斑块他汀类药物的降脂治疗措施可显著降低冠心病和外周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强化降低1D1-C水平可延缓或逆转斑块的形成与发展,有效预防泛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发生、发展中最主要的致病性危险因素之一。
他汀类药物在ASCVD的一、二级预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血脂异常经常伴有其他疾病或病理生理状态,如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等,根据合并疾病的不同,药物的选择和起始剂量也有不同。
损伤肝脏他汀的肝脏损伤是客观存在的。
在接受他汀治疗的患者中,A1T升高大于正常上限3倍的发生率0.5%〜2.0%,严重肝损害发生率0.001%,多发生在用药后的3个月内。
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常规剂量时较少发生肝功能异常,使用大剂量时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增高。
停药后肝酶水平即可下降,但在他汀用药患者出现肝酶升高时,首先需查明并纠正引起肝酶异常的其他原因,而不是直接停药。
他汀相关横纹肌溶解症他汀类药物无明显肾毒性,不会导致肾功能恶化,可导致一过性蛋白尿,可能与肾小管重吸收减少相关。
他汀相关横纹肌溶解症是严重肾功能损害的原因之一,表现为严重肌痛、肌肉坏死,肌红蛋白尿可导致急性肾损伤和死亡。
他汀类药物导致横纹肌溶解非常罕见,发生率约0.01%,老年人较普通人群发生横纹肌溶解的风险高4倍。
当他汀用药期间出现肌肉不适和/或无力伴或不伴肌酸激酶(CK)升高时首先查明并纠正导致上述情形的其他原因(如甲减、剧烈运动等),再考虑是否为他汀所致。
影响血糖调控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及氟伐他汀在正常人和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均具有类似的对血糖调控的不良影响,而匹伐他汀和普伐他汀对血糖调节具有较中性的作用。
糖尿病患者在能满足降脂目标的前提下可以首选匹伐他汀和普伐他汀。
若降脂强度不达标,可以选择中高强度的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每日剂量可降低1D1-C>50%,另外也可以考虑匹伐他汀或普伐他汀联用其他降脂药。
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血管病无可替代

研究人员在寻找他汀类药物的继承药物:既能降低LDL-胆固醇(LDL-C)又可升高HDL-C的药物。
由此,开发出一些新类别的降LDL-C药物,比如:胆固醇肠吸收抑制剂。
约有25%的循环胆固醇来自肠吸收,竞争性抑制吸收即可降低胆固醇血浆水平。
脂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AT)抑制剂。
降LDL-C的另一个靶点的是ACAT酶,它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关键步骤有关,即催化游离胆固醇转换成胆固醇酯,然后被巨噬细胞吸收。
动物模型实验显示,抑制ACAT酶能减少泡沫细胞生成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消退。
角鲨烯合成酶抑制剂。
角鲨烯合成酶参与胆固醇生物合成途径中的第一步,即催化法尼焦磷酸二聚成角鲨烯。
曾有研究提示抑制这一步可能避免他汀类药物导致的肌病等不良反应。
胆固醇调节结合蛋白裂解激活蛋白配体。
这些相关蛋白对肝细胞LDL-C受体上调负责,它导致LDL-C受体表达增加,从而增加循环LDL-C颗粒吸收和降低血清LDL-C水平。
微粒体甘油三酯转运蛋白(MTP)抑制剂。
MTP将胆固醇酯和甘油三酯转运至新合成的载脂蛋白B (apoB),它必须经过脂化生成VLDL和LDL并进入循环。
抑制MTP是减少肝产生VLDL和LDL十分强有力的方法。
一种小分子药物implitapide的动物模型实验显示,它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达83%。
合成载脂蛋白E肽。
当给予剔除apoB小鼠时,可见数小时内胆固醇水平大幅度降低。
反义寡核苷酸。
靶向肝载脂蛋白BmRNA的可注射反义寡核苷酸,是靶向肝制造的apoB 异种型的第二代反义抑制剂。
一项Ⅱ期临床试验表明,用小于或等于40毫克稳定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后,胆固醇值仍高的病人,在用200毫克/周反义寡核苷酸治疗13周后,与单独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相比,可使apoB和LDL-C分别额外降低42%和48%。
除以上的药物外,还有一些升高HDL-C方面的药物,比如反向胆固醇转运靶。
HDL-C与血管壁细胞相互作用,促进胆固醇流出,然后转移至肝通过胆汁排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肌梗死患者 在I 临床 表 现 中通 常合 并 脂 代 谢 紊 乱 、糖 代 谢 紊 乱 等 不 良现 象 。 心 肌 梗 死 患 者 的 左 室 结 构 是 反 映 患者 心 肌 梗 死 预 后 效 果 的 重要 指 标 .也 是 远 期 发 生 心 肌 梗 死 合 并 糖 尿 病 死
亡 的重要危险 因素 l l l 。近年来 经过不断研究发现 , 他汀类药 物对
心 肌 梗 死 患 者 有 重 要 治 疗 意 义 ,但 是 对 心 肌 梗 死 血 糖 控 制 不 佳 患 者 的 影 响还 没 有 准 确 结 论 。为 研 究 心 肌 梗 死 患 者 血 糖 控 制 水 平 对 他 汀 类 药 物 调 脂 效 果 的影 响 ,该 院选 取 了 2 0 1 3年 1 0月 一 2 0 1 4年 1 0月 期 间来 治 疗 的 8 0例 心 肌梗 死 患 者 作 为 研 究 对 象 ,
该 院选取 了 2 0 1 3年 1 O月 一 2 0 1 4年 1 O月 期 间来 治 疗 的 8 O 例 心肌 梗 死 患 者 作 为 研 究 对 象 , 男性 4 6例 , 女. 眭3 4例 , 年龄 5 2 ~ 7 5 岁 之间 , 平均年龄 ( 6 2 . 5 8  ̄ 7 . 8 5 ) 岁 。其 中 血糖 控 制 较 佳 的 A 组 4 0例 患 者 男 性 2 2例 , 女性 1 8例 , 年 龄在 5 2 — 7 3岁 之 间 , 平 均 年 龄为 ( 6 0 . 3 2  ̄ 4 . 2 4 ) 岁 。观 察 组 男 性 2 4例 , 女性 1 6例 , 年龄在 5 4 7 5岁 之 间 , 平均年龄为 ( 6 4 . 6 2  ̄ 4 . 5 4 ) 岁 。8 0例 患 者 中 陈 旧性 心 肌 梗死 4 9例 , 急性 3 1 例 。两 组 患 者 在 年 龄 、 性别 、 病 情 状况 等 方 面 均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义 ( P > O . 0 5 ) 。
1 . 2 选 取 标 准及 排 除标 准
糖控制水平决 定患者是否需 要服用调脂类药物 , 包括 剂量 、 种类 等 。其他药物 有 1 3受体阻断 剂 阿 司匹林 , 血管 紧张受体 拮抗剂
等药物 。
1 . 4 观 察 指 标
患者在入 院前记 录患者 的血 糖 、 血脂情 况 , 经给药治疗 6个
・
科研专栏 ・
糖 尿 病 新 世 界2 0 1 5 年 7 月
心肌梗 死患者血糖控制 水平对他 汀类药物 调脂 效果
的影 响分析
朱韶 燕
云南 省 曲靖 市 第 一 人 民 医 院心 内科 , 云 南 曲靖
6 5 5 0 0 0
【 摘要】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患者血糖 控制水平对他汀类药物 调脂效果 的影 响。方法 该院选取 了 2 0 1 3 年 l 0月一2 0 l 4年 l 0 月期 间来治疗 的 8 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 究对 象 , 根据患者血糖控制情 况为两组 , 其 中血 糖控制 良好 为 A组 , n = 4 0 。血 糖
控 制 不 佳 为 B组 , n = 4 0 。 对 患 者 进 行 统 一 治疗 ,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情 况 、 不 良反 应 、 他汀类药物使用情 况。结果 A
组患者血糖对血脂 的影 响和 B组存在明显差异。 A组 对药物的不 良的反应率为 1 7 . 5 %。 B组为 2 2 . 5 %。 A组患者血糖控制情
月后观察两组患者 的血糖对血 脂的影响情况 。其中患者血脂 包 括 总 胆 固醇 ( T C / mm o l / L ) 、 低 密 度 脂 蛋 白胆 固 醇 ( L D L - c / mm o l / L ) 、 三酰 甘油 ( T G / mm o l / L ) 、 高 密 度 脂 蛋 白胆 固 醇 ( HD L — c / mm o 1 ] L ) 。
【 中 图分 类号 】R 5 4 2 . 2 2 【 文 献 标 识 码 】A 【 文章 编 号】1 6 7 2 — 4 O 6 2 ( 2 0 1 5) 0 7 ( a ) 一 0 0 6 0 — 0 2 根 据 要 求 在 6个 月 内来 院进 行 随访 。
1 . 2 . 2 排 除标 准 排 除 以下 心 肌 梗 死 患者 :心 力 衰 竭 等 级 4级 患 者, 心 率 ≤5 8 ̄ r J m i n , 心 肌梗死并 发肝 脏类疾 病 , 转氨 酶 ≥正常
况 和 服 用 他 汀 类 药 物 之 间 的关 系 明显 异 于 B组 。两 组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P < O . 0 5 ) 。 结 论 心 肌梗 死 患 者 血 糖 控 制水 铺 的 高 低对 他 汀 类 药 物 的 调 脂 效 果 有 重 要 影 响 。
[ 关键 词] 心肌梗死 患者; 血糖控制水平 ; 他 汀类 药物 ; 调脂 效果 ; 影 响分析
观察两组患者 服用 他汀类药 物的不 良反应 ,不 良反应包括 患者
转氨酶升高 、 横纹肌溶解 、 消化 不 良 、 肌 肉乏 力 或 酸 痛 。观 察 两 组
现报道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 1 一 般 资料
的 3倍 以上 , 持 续 心跳 过 快 并 无 法 得 到 有 效 控 制 的 患 者 ; 有 严重 并 发肾脏类疾 病患者 , 肌 酐 ≥2 5 0 mm o l / L , 心肌梗 死并发 哮喘疾
病 患者 ; 动 脉血 压 ≤9 0 / 6 0 m mH g的患者 , 合并 心肌梗 死有 其他 重大疾病患者1 2 1 。
1 . 3 治 疗 方 法
所有患者 在入 院后治疗 医师均根据患 者实际病情决定 他汀
类药 物的服用量 ( 他 汀类药物 常规药量 为 : 普伐他 汀 4 0 mr / d或
着辛伐他汀 2 0 mg / d ) t 3 ] 。对 患 者 进 行 治 疗 期 间 根 据 两组 患 者 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