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毅力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论毅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论毅力》的主要内容和观点;(2)能够把握作者的观点,分析作者如何通过举例和论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学会如何运用举例和论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3)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坚定的毅力,克服困难,追求自己的目标;(2)认识到毅力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3)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培养合作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论毅力》的主要内容和观点;2.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举例和论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3. 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问题。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学会如何运用举例和论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2. 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3. 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问题。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论毅力》的文本;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相关资料或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毅力的重要性。
可以引用一些名人的名言或事例,如爱迪生、居里夫人等,来说明毅力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论毅力》,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让学生注意作者是如何通过举例和论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的。
3. 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学会如何运用举例和论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可以让学生选取一个例子或论证方法,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4. 探究学习让学生选取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问题,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
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或进行全班的交流和讨论。
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毅力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大学语文教案04论毅力

《论毅力》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的学习,理解作者所强调的核心观点是“只有毅力至强,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认知本文的层递、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鼓励学生锻炼意志,成为意志坚强的人教学设想:[重点]1、说明全文通过正反对比进行说理的方法。
2、认知文中的层递和比喻的句式,理解其表达作用。
[难点]本文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在提出论点之后,又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述的。
[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这是近代政治家、学者梁启超先生语重心长的话。
他把振兴国家的重任寄托在少年身上,还为此写了很多劝戒文章。
这节课学习他的《论毅力》,会得到很多启示。
二、作者简介: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梁启超也是一位著名学者。
他一生著述等身,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其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学贯中西,囊括古今,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
梁启超共有有9个子女,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杰出的人才。
三、学生朗诵、熟读、根据注解理解课文。
注意下列词语:若是:如此莽然:广大众多的样子要:概括地推究何以:为什么迭乘:交替地呈现要之:总之猝:突然颓:倒塌艳羡:非常羡慕殆:大概是判:区别数:规律蹇:困厄篑:筐四、课文分析第一段讲解:文章开头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这个开头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有毅力与没毅力两种态度和成与败两种结果,全文正是围绕着这正反两种态度和两种结果展开的,从而形成了通贯全文的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第二段的分析:简析题:A、这段里罗列了几种人的几种结果?(作者一口气罗列了五种人的五种结果:志力薄弱之士,一挫而退;志力次弱者,再挫而退;志力稍强者,三四挫而退;志力更稍强者,五六挫而退;志力至强之人,方有“善于其终”的可能。
)B、作者意在突出那种人?作者强调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意在突出“志力至强之人”,因为非志力至强者全都失败了。
论毅力教案

论毅力教案论毅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毅力的定义和重要性;2. 掌握培养毅力的方法和技巧;3. 培养学生良好的毅力品质,提升学业成绩。
二、教学重点1. 毅力的定义和重要性;2. 培养毅力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内容1. 毅力的定义和重要性a. 什么是毅力:毅力是指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坚持努力的精神品质。
b. 毅力的重要性:i. 帮助我们面对挫折和困难,不会轻易放弃;ii. 提升学习成绩和业务能力;iii. 培养自信心和积极心态。
2. 培养毅力的方法和技巧a. 树立明确的目标:设定一个可量化和可实现的目标,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b. 制订计划和时间表:合理分配时间,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避免拖延现象。
c. 克服困难和挫折: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d. 保持自律和坚持性: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自我约束能力。
e. 寻求外部帮助:向他人寻求帮助和支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用名人名言或相关故事、案例等引起学生对毅力的兴趣,并引导他们思考毅力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讲解:介绍毅力的定义和重要性,向学生阐述毅力对个人发展的积极影响。
3.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毅力的应用场景和案例,学生可以分享自己或他人的经历,探讨如何培养和发展毅力。
4. 教师总结: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培养毅力的方法和技巧,并提供实际操作建议。
5. 学生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方法和技巧,制定自己的毅力培养计划,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程度。
2. 学生的表现水平:通过学生制定的毅力培养计划和实践活动的结果,评价学生对毅力教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发学生兴趣、讲解理论知识、分组讨论和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培养毅力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提升了他们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毅力品质。
心理教案5-毅力

心理教案5-毅力
心理教案5 - 毅力
介绍
本心理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并培养毅力。
毅力是一个重要的
品质,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逆境时保持坚持和奋斗的精神。
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能够:
- 了解毅力的重要性和作用
- 掌握一些培养毅力的方法和技巧
- 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毅力来克服困难和追求目标
活动一:介绍毅力
- 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毅力的定义和重要性。
- 引导学生讨论毅力在研究和生活中的作用,并分享一些成功
的毅力故事。
活动二:培养毅力的方法和技巧
- 向学生介绍一些培养毅力的方法和技巧,比如目标设定、积
极思维、自我激励等。
- 让学生参与小组活动,共同探讨这些方法和技巧如何应用于
日常生活中。
活动三:应用毅力解决问题
- 要求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或挑战,并让他们
思考如何运用毅力来克服这些问题。
- 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活动四:总结与反思
- 要求学生总结他们在本课程中学到的关于毅力的知识和技巧。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以及他们如何将所学的应
用到实际生活中。
- 提供一个反思的机会,让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毅力。
结束语
本心理教案旨在培养学生的毅力,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困难时保
持坚持和奋斗的态度。
通过研究毅力,学生将更好地应对挑战,并
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不断提升自身的毅力水平。
高中语文论毅力教案

高中语文论毅力教案教案高中语文《论毅力》教案1.1 导入话题1.1.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毅力的重要性1.1.2 引用名人事迹或成语故事,如勾践卧薪尝胆,张海迪等,激发学生兴趣1.1.3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介绍文章背景及作者二、知识点讲解2.1 文章主题及结构2.1.1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主题,即毅力的重要性2.1.2 讲解文章结构,如引言、论证、结论等2.1.3 强调文章的逻辑关系和论证方法三、教学内容3.1 课文内容分析3.1.1 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段落的意思3.1.2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3.1.3 讨论课文中的观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4.1.2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修辞手法4.1.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论述自己的见解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5.1.2 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的学习5.1.3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5.2.1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5.2.2 论证方法的灵活运用5.2.3 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以上教案内容仅为参考,具体教学过程中还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1 课件或投影片6.1.2 笔记本和文具6.1.3 参考书籍和资料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2.1 笔记本和文具6.2.2 课文文本6.2.3 个人学习计划和目标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3 教学环境6.3.1 教室布置简洁明亮,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6.3.2 教学设备齐全,如投影仪、计算机等6.3.3 保证良好的音响效果,以便学生清晰听到讲解七、教学过程7.1 课堂导入7.1.1 利用课件或投影片,展示相关名人事迹或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兴趣7.1.2 引导学生思考毅力的重要性,引出本课主题7.1.3 介绍文章背景及作者,明确学习目标七、教学过程7.2 知识点讲解7.2.1 利用课件或投影片,讲解文章主题、结构及论证方法7.2.2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7.2.3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七、教学过程7.3 课文内容分析7.3.1 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段落的意思7.3.2 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7.3.3 学生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八、板书设计8.1 板书内容8.1.1 列出文章主题、结构及主要论点8.1.2 标注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或段落8.1.3 提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八、板书设计8.2 板书形式8.2.1 使用清晰的字体和颜色,便于学生阅读8.2.2 采用逻辑性强的图示或流程图,展示文章结构和论证过程8.2.3 使用箭头或连线,表示课文中的逻辑关系和论证方法八、板书设计8.3 板书效果8.3.1 板书内容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8.3.2 板书形式美观大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8.3.3 板书能够突出文章主题和论证方法,有助于学生思考九、作业设计9.1 作业内容9.1.1 要求学生复习课文,总结文章主题和论点9.1.2 要求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修辞手法,进行练习9.1.3 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撰写一篇短文九、作业设计9.2 作业要求9.2.1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9.2.2 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观点9.2.3 要求学生按时提交作业,教师及时进行批改和反馈九、作业设计9.3 作业评价9.3.1 评价学生的作业内容,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等9.3.2 评价学生的作业结构,如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等9.3.3 评价学生的作业表达,如语言准确、修辞得当等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 反思教学效果10.1.1 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10.1.2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如理解程度、参与度等10.1.3 思考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2 拓展延伸活动10.2.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延伸课文内容10.2.2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课题的调查研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10.2.3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文章或书籍,加深对毅力的理解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3 下一节课准备10.3.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10.3.2 准备相应的教具和学具,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10.3.3 制定下一节课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重点环节1.1 课堂导入1.1.1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毅力的重要性,引用名人事迹或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高中语文论毅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毅力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欣赏和评价散文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
二、教学重点1. 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毅力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2.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观点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 领会作者如何运用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
2. 学会如何将课文中的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体会毅力的价值。
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高中语文教材《论毅力》2. 相关资料:关于毅力的名言、故事等3. 教学工具:PPT、黑板等第一课时:导入新课,阅读课文1. 引入话题:谈谈你对毅力的理解。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毅力的重要性1.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观点。
2. 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如举例、对比等。
3. 学生讨论:课文如何论证毅力的重要性。
第三课时:案例分析,体会毅力价值1. 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如毅力成就的人物故事。
2. 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如何凭借毅力取得成功。
3.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第四课时:小组讨论,应用课文观点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在生活中发挥毅力?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小组成果。
3. 各组代表发言,总结讨论成果。
第五课时:总结课文,布置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
3.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毅力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节。
2.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实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毅力的意义和价值。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将课文中的观点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
5. 分享和总结: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论毅力》教案设计

《论毅力》教案设计《论毅力》教案设计《论毅力》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梁启超,了解并翻译重点字词和句子。
2、理解文中的层递句和比喻句,掌握文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认识到毅力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导入语】师:上课前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开学第一天,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咱们只学最简单的事。
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
然后再往后甩。
”说着,苏格拉底做了一次示范。
他笑着问:“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
大家能做到吗?”同学们都笑了。
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难的?一个月后,苏格拉底问学生:“每天300下的甩手动作,哪些学生坚持了?”有90%的学生骄傲地举了手。
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检查,这时,坚持下来的学生只剩下40%。
一年后,苏格拉底再次检查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
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故事讲完了,同学们想想,为什么柏拉图能坚持到最后,而其他同学却不能呢?柏拉图靠的是什么呢?﹙毅力﹚对,成功要靠坚持,要有毅力。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所有的成功都离不开“毅力”两字。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论毅力》这一篇文章。
【作者介绍】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12岁中秀才,16岁即1889年中举人,有“神童”之称。
1890年,他17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
1894年6月,他随康有为入京参加会试。
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
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论毅力 教案教学设计

论毅力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毅力的重要性,认识到毅力对于个人成长和成功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坚持追求目标,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3. 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毅力的重要性2. 培养毅力的方法和策略教学难点:1. 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2. 如何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品质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阅读材料2. 教学PPT或黑板3. 教学活动道具或资源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2.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观点。
二、讲解毅力的重要性(10分钟)1. 通过PPT或黑板展示毅力的重要性。
2. 讲解毅力对于个人成长和成功的作用。
3. 分享相关的案例或故事,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毅力的重要性。
三、培养毅力的方法和策略(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认为培养毅力的方法和策略。
a. 设定明确的目标b. 制定合理的计划c. 分解任务,逐步实现d. 自我激励和奖励f. 寻求支持和帮助四、小组讨论和分享(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方法和策略进行讨论。
2. 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和经验。
五、实践和反思(10分钟)1. 让学生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应用的毅力和方法。
2. 学生制定一个简单的行动计划,并分享自己的计划和目标。
教学延伸:1. 开展毅力和挑战活动,如长跑、登山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毅力的重要性。
2. 邀请成功的企业家或专家来校分享他们的毅力和成功经验。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毅力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培养毅力的方法和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吸收所学内容。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的毅力和方法,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论毅力教案教学设计六、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1. 教师呈现一个关于毅力与成功的案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毅力教学教案
导读:学习目标与方法指导
1.掌握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2.熟读全文,复述文章内容
3.掌握本文主要的论证手法
4.明确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内容概要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广东新会人。
他自幼多学,•据说6岁时就读完了《四书》、《五经》。
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
后奉康有为为师,习经世致用之学。
后变法维新,失败后流亡日本。
他一方面办报刊宣传君主立宪,坚持改良主义立场,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方面努力于对西文社会科学的介绍和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历史文化的整理和研究。
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影响。
中华民国建立后,梁启超于1912年9月由日本返国,反对袁世凯称帝。
1918•年底赴欧洲游历了英、法、比、荷、瑞、意、德等国的20多个名城,并写下了《欧游心影录》。
回国后专门从事文化教育事业。
他在天津南开大学、北京清华学校任教,并在全国各地巡加讲学。
相继出版了多种学术专著。
此外,他在文学革命中也颇有建树。
对于诗歌及小说的创作,都提出了可贵的见解。
他在文学创作上也多有尝试。
写过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以政论、传记、杂文的成就最高。
他的“新文体”,对古文是一次猛烈的冲击。
文章特色:
《论毅力》提出了“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的观点,激人斗志,发人警醒。
文章起势突兀,开门见山。
论证过程中,先以人生历程的一般规律入手,阐明逆境与顺境相间以迭,而逆境居十六七,而顺境居十三四。
这就明确了毅力的重要。
因为要克服逆境,非有毅力不可。
再从事情无论大小,必有十次乃至数十次的阻力,进一步阐明要克服阻力,也非有毅力不可。
由于这些体验是大多数读者所共有的,因而作者的观点很容易被读者接受。
而后,作者又举出志力薄弱者,志力稍强者,在挫折面前的种种表现,进而阐明“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这是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下面一段,作者变换角度,从挫而不退说起。
辩证地阐明了进与顺的关系。
为了论证的深入,作者又于“蹇”与“幸”的对比中,得出“毅力”是成功的关键。
从而确立了中心论点。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作者又运用比喻论证的笔法,形象化地,深入浅出地阐明了“以艰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反之,是不可能达到彼岸的。
比喻论证中又有正反论证,手法多变,左右逢源。
文章最后又采取援古证今的手法最纳出了全文的结论,并与篇首的论点相应和。
由这篇短文,我们已可窥见梁启超文笔之严谨、灵便和犀利了。
重难点提示
一、名词解释
1.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
光绪年间的举人。
我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主要著述有《饮冰室合集》
2.归纳,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即由个别事物推出一般有理。
归纳推理,又可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两种。
二、词语辨析
1.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1)此句中的“林”应解释为:A.森林B.会集C.人物D.事物
(2)此句中的“莽然”,应解释为:A.粗鲁莽撞B.浩荡C.广大众多D..旷野
(3)此句中的“不一”,应解释为:A.种种不同B.不等C.不行D.相差
(4)此句中的“途”,应解释为:A.道路B.坦途C.情景D.途径、情况
提示:1B2C3A4D
2.《论毅力》的基本观点是:
A.毅力是成功的关键B.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C.遇到挫折不后退就能成功D.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
提示:B
3.《论毅力》的文体是:A.抒情散文B.议论文C.说明文D.记叙文
提示:B
4.《论毅力》的作者是:A.顾炎武B.梁启超C.章炳麟;D.康有为
提示:B
三、简答题
《论毅力》在论证上怎样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提示:从论点看──
“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其中隐含着两个方面:一“成”,一“败”。
从论证看──首先,反复进行成功与失败两种结果的对比;然后,突出顺境与逆境的对比;
最后,引经据典,将“未成一篑”的造山者与“虽复一篑”的填土者对比;
总之,对比手法的运用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四、分析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试分析其比喻论证手法的运用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
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
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
庸讵知所谓蹇、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
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议论并不意为着只是抽象的推理,为了使读者容易理解其中的道
理,运用比喻论证的笔法,常常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本文在讲述了对待逆境如同“操舟”一样。
“兼旬之期(二十天之内),行千里之地”,“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交相错杂)”。
靠什么呢?当然是毅力坚苦忍耐之力。
没有毅力的人是不可能到达彼岸的。
这就把抽象的道理用形象化的论证表达了出来。
这样的论证手法,可以极大地引起读者的共鸣,并起到深入浅出,令读者信服的作用。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