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选修四2.1《思维需要逻辑》习题
2019_2020学年高中政治专题二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第1框思维需要逻辑随堂自测巩固提升课件新人教版选修4

7.依据排中律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 A.对矛盾的论断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B.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 象所形成的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C.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矛盾的论断不能都否定,不能对 “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 D.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具有矛 盾关系的论断可以同假或同真 解析:选 C。A 项说法不全面,缺少限定条件;B 项是不矛 盾律,不符合题意;D 项说法错误。故选 C。
12.下列议论违反了逻辑规律的什么要求?请说明理由。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有时也是判别 是非的尺度。 (2)既不能说青年小李爱美,也不能说青年小李不爱美。 (3)有人说:“历史剧作为文艺作品,应该允许有艺术虚构。” 我反对这个意见,因为我们怎能把历史剧看成“主要是艺术 虚构”呢?
解析:选 C。做本题要认真审题,明确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 什么,题干说法是从不同方面对人类认识能力的判断,不违 背不矛盾律,而且体现了人们认识的深刻性和全面性,C 符 合题意,A、B、D 项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1.运用不矛盾律分析下述材料。 一个旅行家遇到了甲、乙、丙 3 个美女,他不知道哪个是天 使,哪个是魔鬼。天使常常说真话,魔鬼只说假话。 甲说:“在乙和丙之间,至少有一个是天使。” 乙说:“在丙和甲之间,至少有一个是魔鬼。” 丙说:“我告诉你正确的消息吧。” 你能判断出有几个天使吗?
一、选择题 1.某人做了好事但没留下姓名。已知在甲、乙、丙、丁四人 中有一人是做好事的人。当有人问到甲、乙、丙、丁四个人 时,他们的回答如下: 甲:不是我做的。 乙:是丁做的。 丙:是乙做的。
丁:不是我做的。
政治选修4专题二第一节思维需要逻辑同步训练 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政治科学思维常识选修4专题二第一节思维需要逻辑同步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不违反形式逻辑的是()A.太阳既围绕地球运转,又不围绕地球运转B.这个罪犯的行为既是故意的,又不是故意的C.有人说:“我还没有决定是否考大学。
”D.顾客:“同志,这儿有好酒吗?”售货员:“这儿的酒都是好酒,我们从来不卖掺水的酒。
”答案:C解析:分析:注意关键词“不违反”形式逻辑的。
点评:难度适中。
2.下列说法中不违反不矛盾律的是()①云霞满天,晴空万里,真是大好春光啊②那个青年将近20多岁③有人认为《红楼梦》是文学精品,有人认为《红楼梦》不是文学精品④填报志愿时,有人说:“有个人志愿不应该,没有个人志愿也不应该。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B解析:分析:准确把握不矛盾律的相关知识。
点评:有一定的难度。
3.“我不认为所有学生都是勤奋的,我也不认为所有学生都是不勤奋的。
”以上议论_______的逻辑要求()A.违反同一律B.违反矛盾律C.违反排中律D.不违反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需要明确排中律的含义,即可回答准确。
点评:难度适中。
4.某人做了好事但没留下姓名。
已知在甲、乙、丙、丁四人中有一人是做好事的人。
当有人问到甲、乙、丙、丁四个人时,他们的回答如下:甲:不是我做的乙:是丁做的丙:是乙做的丁:不是我做的其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根据他们的回答我们可知做好事的人是()A.甲B.乙C.丙D.丁解析:分析:注意逻辑推理。
点评:有一定的难度。
5.“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这句话()A.违背了不矛盾律B.违背了排中律C.不违背不矛盾律,体现了人们认识的深刻性和全面性D.不违背排中律,是人们对一件事情的可否还没有认真考虑答案:C解析:分析: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正确的,它体现了人们认识的深刻性和全面性。
点评:难度适中。
甲说:“你赞成丙为班长吗?”乙答:“我不赞成。
”甲问:“你反对吗?”乙答:“我不反对。
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4课件:专题2-第1框 思维需要逻辑

[学习导航] 课标预览 考点展示
1.剖析具体的概念,明确概念 1.概念、概念的内涵及概念的 内涵和外延的基本要求 外延
2.结合具体的判断活动,学会 2.判断、推理及其分类 Hale Waihona Puke 确地运用判断 3.掌握演泽推理的方法
3.结合具体的认识对象,把握 4.完全归纳推理的条件 归纳、类比推理的方法 5.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可靠性
专题二 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
根据材料内容:“乙说:‘是丁干的。’和丁说:‘乙是诬 陷。’”我们便不难发现乙和丁的话正好矛盾。根据不矛盾律的 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具有矛盾 关系的论断“A”和“非 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我们便 可推知乙和丁二人的话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人说假话。而题中 已知只有一人说假话,乙和丁到底是谁说假话我们不必追究,但 我们可推知甲和丙说的一定是真话, 甲说: “反正不是我干的。 ” 丙说:“是乙干的。”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扒手就是乙。
同真 不矛盾律强调:矛盾的论断不能_____ ,其中“必有一假 ________”,排 同假 必有一真 中律进一步指出,矛盾的思想不能_____ ,其中“_________ ”。
三、必须首尾一致 1.依据同一律制定的思维规范
同一性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自身必须保持 ________ ,不能混 偷换概念 转移论题 淆概念或__________ ,也不能__________ 或偷换论题。
专题二 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
下面是审问笔录: 甲说:“反正不是我干的。” 乙说:“是丁干的。” 丙说:“是乙干的。” 丁说:“乙是诬陷。”
[请您思考]假设他们当中只有一个说假话,扒手只有一个, 请问是谁?写出你的推理过程。
人教版高中政治选修4专题二《思维需要逻辑》word练习题1

专题二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训练1思维需要逻辑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不违反形式逻辑的是() A.太阳既围绕地球运转,又不围绕地球运转B.这个罪犯的行为既是故意的,又不是故意的C.有人说:“我还没有决定是否考大学。
”D.顾客:“同志,这儿有好酒吗?”售货员:“这儿的酒都是好酒,我们从来不卖掺水的酒。
”2.下列说法中不违反不矛盾律的是()①云霞满天,晴空万里,真是大好春光啊②那个青年将近20多岁③有人认为《红楼梦》是文学精品,有人认为《红楼梦》不是文学精品④填报志愿时,有人说:“有个人志愿不应该,没有个人志愿也不应该。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我不认为所有学生都是勤奋的,我也不认为所有学生都是不勤奋的。
”以上议论_______的逻辑要求()A.违反同一律B.违反矛盾律C.违反排中律D.不违反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4.某人做了好事但没留下姓名。
已知在甲、乙、丙、丁四人中有一人是做好事的人。
当有人问到甲、乙、丙、丁四个人时,他们的回答如下:甲:不是我做的乙:是丁做的丙:是乙做的丁:不是我做的其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根据他们的回答我们可知做好事的人是() A.甲B.乙C.丙D.丁5.“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这句话() A.违背了不矛盾律B.违背了排中律C.不违背不矛盾律,体现了人们认识的深刻性和全面性D.不违背排中律,是人们对一件事情的可否还没有认真考虑甲说:“你赞成丙为班长吗?”乙答:“我不赞成。
”甲问:“你反对吗?”乙答:“我不反对。
”据此回答6~7题。
6.乙的回答() A.正确,符合不矛盾律的要求B.正确,没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C.错误,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D.错误,违反了不矛盾律的要求7.上述材料启示我们() A.科学思维就是无矛盾的思维B.科学思维是有明确性的思维C.要反对骑墙居中的错误D.要对论断认真分析,判断是否为矛盾关系8.2012年4月在村委会选举中两位选民的对话如下:问:“你投了赞成票吗?”答:“没有。
人教版高中政治选修四 科学思维常识 专题二同步练习 附解析

人教版高中政治选修四科学思维常识专题二同步练习附解析专题二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他今年已满50岁,不算年轻了,但在部级领导干部中他是最年轻的。
”这句话( )A.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B.违反了不矛盾律的要求C.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D.不违反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要求答案:D解析:不矛盾律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表示对A否定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从不同方面对事物所作出的判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判断,D项符合题意。
甲问:“你赞成丙为班长吗?”乙答:“我不赞成。
”甲问:“你反对吗?”乙答:“我也不反对。
”据此完成第2~4题。
2.乙的回答( )A.正确,符合不矛盾律的要求B.正确,没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C.错误,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D.错误,违反了不矛盾律的要求答案:B解析:在上述材料中,“赞成”与“反对”并不是“A”与“非A”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有第三种可能情况存在,对“A”或“非A”暂不明确表态也是允许的,未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故选B项。
3.上述材料启示我们( )A.科学思维就是无矛盾思维B.科学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C.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D.要对论断认真分析,分清是否为矛盾关系答案:D解析:本题一定要结合材料分析,A、B、C三项虽然正确但不符合材料要求,故选D项。
4.人们在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各种具体规则是( )A.人们主观创造的B.依据于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C.客观的,人们不能随意制定D.规律,人们必须遵循答案:B解析:规则是主观的,是人们根据客观规律而制定的,它会随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必须遵循。
故A、C、D三项错误。
5.对同一律认识正确的是( )①遵守同一律就是该是什么就是什么②人的思维一旦确立就要始终保持不变③在一定条件下,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④不能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C解析: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变化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和判断,排除②,故选C项。
人教版高中政治选修4专题四运用发散思维练习题1

训练2运用发散思维一、选择题1.高中时期是咱们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的特按时期,天天面对各科的学习、繁重的作业、练习,要想维持高效,必需科学合理安排各科的学习任务。
这要求咱们在思维上( )A.维持正确的逻辑思维B.注重抓重点学科C.进行思维创新D.维持思维进程的流畅性,科学合理安排学习2.“孟母三迁”的故事,给咱们在思维进程中的启发是() A.试探问题的思路具有变通性B.要使思维进程具有流畅性C.必需使咱们的生活环境优化D.发散思维的结果具有专门性3.“水火不相容”,水能灭火。
但有人发觉可燃物若是与空气隔间也一样可不能燃烧,于是人们发明了适应不同可燃物的“灭火器”。
这表明()A.人的思维的能动性作用非常庞大B.人的发散思维具有专门性,能够找到新途径、新方式解决问题C.发明的价值是庞大的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4.天气酷热时,有人发明了带微型风扇的太阳帽;为了方便出行,人们发明了印有火车时刻表的一次性纸杯。
这是()①运用思维发散中的检核表法,寻觅新冲破口、新思路②用的是引入法找到的新冲破口③运用组合法找到的新冲破口④针对群体而言的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5.“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是发散思维中下列哪一种技法的形象说法() A.信息交合法B.列举法C.检核表法D.头脑风暴法6.玻璃与刻度相交合,就产生出“刻度玻璃杯”,饮水、服药液时,可用此杯来把握服用剂量。
这种思维方式属于()A.检核表法B.列举法C.信息交合法D.头脑风暴法7.为了改良某项技术,企业召开了会议,在会上罗列了技术的各个特点、缺点等,通过集体的会诊讨论后形成了一个最佳的方案。
在那个地址运用了发散思维的()①检核表法②列举法③信息交合法④头脑风暴法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8.在新产品开发和旧产品改造方面,最好用思维发散技法中的() A.列举法B.信息交合法C.检核表法D.头脑风暴法9.与思维发散的成效有关的因素是()①思维发散技法②各类思维因素如直觉、想象、灵感等③人们知识和体会的多少④人们实践能力的高低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0.下列关于发散思维创新的功能分析,正确的是()A.发散思维的假想常常是新颖独特的,但仅此还不够,还要具有可行性或有效性B.发散思维不仅能够帮忙咱们发觉新问题,还能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众多新假想C.发散思维不局限于某一思路,当某一思路行不通时,它会迅速转向其他思路D.发散思维以某个问题为起点“发散”出去,发散出去的思路还要再聚合起来[来源:数理化网]二、非选择题11.随着经济的进展,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现象愈发严峻。
高二政治人教版选修4配套练习:专题四1思维力求创新Word版含答案

专题四结合实践善于创新1思维力求创新一、选择题1.下列对思维创新的认识正确的是()①思维创新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②敢想敢干,求新求异就是思维创新③培养思维创新能力必须敢于超越④思维创新要敢于打破规律,进行逆向思维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一位老师上课时津津有味地介绍蔷薇,讲完后问学生:“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第一位学生回答:“是可怕的刺。
”第二位学生回答:“是美丽的花!”而第三位学生的回答是:“我想我们要培育出一种不带刺的蔷薇。
”多年以后,前两位学生无所作为,而第三位学生以其突出的成就闻名遐迩。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A.要敢于超越自我B.要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C.要敢于进行思维创新的探索D.要勇于冲破一切传统观念3.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青年学生担负着振兴中华、祖国腾飞的重任,要及早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因此,青年学生必须()①立足于实践,以实践为基础②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走出去③努力学习前人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④多运用直觉、想象、灵感等思维方法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4.思维创新的“新”,主要“新”在()①思维创新的思路具有多向性②思维创新的步骤具有跨越性③不用某一种常规的方法解决问题④新发明、新发现、新见解、新论证常常是独特的、出乎意料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5.“曹冲称象”的故事主要体现了思维创新的________特征() A.思维创新是一种综合能力B.步骤具有跨越性C.结果具有独特性D.主观能动性6.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①要用开门见山的工作方法②思维要具备多向性,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③当某一思路受阻,要及时转向另一个方向④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7.汤因比说:“要获得一个好方法的最佳方式是拥有许多的想法。
”这句话的意思是()①思维创新的思路具有多向性②拥有许多想法就一定能成功解决遇到的问题③拥有许多想法有助于问题的解决④当问题出现时,要从不同的角度、方面、层次、条件等构思多种想法,探试多个答案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8.“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所比喻的是思维创新的() A.准备阶段B.酝酿阶段C.明朗阶段D.检验阶段9.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高中政治选修4 2.1思维需要逻辑

♦“逻辑”一词的四种基本含义 “逻辑”,在现代汉语中,它也有着许多不同的 含义。其主要有以下四种: ①客观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如:“从 自然经济走向商品经济,从商品经济走向产品 经济,这是经济发展的逻辑。” ②人们思维的规律、规则。如:“只有感觉的材 料十分丰富和合于实际,人们才能根据这样的 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作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来。” ③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或者看问题的方法。如: “揭露敌人的荒谬逻辑。” ④一门学问,即逻辑学。如:“要写好文章,就 得学点语法和逻辑。”
(1)逻辑的分类,狭义逻辑的含义
广义的逻辑既包括形式逻辑,又包 括辨证逻辑。狭义的逻辑专指形式 逻辑,既具有思维形式的结构及其 规律的科学。 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
形式逻辑只是研究概念、判断和推理的 形式结构方面,而不研究它们所反映的 客观实际的具体内容。
形式逻辑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 中对正确思维 活动的总结
违反排中律的这一要求,就会犯“两不可”的逻辑错 误 “两不可”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同时否定了对同 一对象所作出的两个彼此之间具有矛盾关系或者反对 关系的判断。 例如: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摆在中国人民 面前只有两条路:或者走社会主义道路,或者走资本 主义道路,二者必居其一。但是,当时却有人提出 “既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也不走资本主义道路”,而 走“第三条道路”。 例①中,“中国应走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应走资 本主义道路”是彼此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而 “有人”对这两个判断都加以否定,就是犯了“两不 可”的逻辑错误。
从能力目标的角度说,本专题旨在培养 中学生明确概念、准确判断 、有效进行演绎 推理,以及合理运用归纳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的能力。这也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备 的思维技能。 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角度说,本专 题具有落实求真精神(善于求真)的功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求真要有工 具。形式逻辑工具是其必不可少、最为基本 的思维工具。只有学会运用这种思维工具, 才能有效地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 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
训练1 思维需要逻辑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违反形式逻辑的是 ( ) A.太阳既围绕地球运转,又不围绕地球运转
B.这个罪犯的行为既是故意的,又不是故意的
C.有人说:“我还没有决定是否考大学。
”
D.顾客:“同志,这儿有好酒吗?”售货员:“这儿的酒都是好酒,我们从来不卖掺水的酒。
”
2.下列说法中不违反不矛盾律的是( )
①云霞满天,晴空万里,真是大好春光啊
②那个青年将近20多岁
③有人认为《红楼梦》是文学精品,有人认为《红楼梦》不是文学精品
④填报志愿时,有人说:“有个人志愿不应该,没有个人志愿也不应该。
”
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
3.“我不认为所有学生都是勤奋的,我也不认为所有学生都是不勤奋的。
”以上议论_______的逻辑要求
( )
A.违反同一律
B.违反矛盾律
C.违反排中律
D.不违反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4.某人做了好事但没留下姓名。
已知在甲、乙、丙、丁四人中有一人是做好事的人。
当有人问到甲、乙、丙、丁四个人时,他们的回答如下:
甲:不是我做的
乙:是丁做的
丙:是乙做的
丁:不是我做的
其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根据他们的回答我们可知做好事的人是( ) A.甲B.乙C.丙D.丁
5.“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这句话( ) A.违背了不矛盾律
B.违背了排中律
C.不违背不矛盾律,体现了人们认识的深刻性和全面性
D.不违背排中律,是人们对一件事情的可否还没有认真考虑
甲说:“你赞成丙为班长吗?”乙答:“我不赞成。
”甲问:“你反对吗?”乙答:“我不反对。
”据此回答6~7题。
6.乙的回答( ) A.正确,符合不矛盾律的要求
B.正确,没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C.错误,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D.错误,违反了不矛盾律的要求
7.上述材料启示我们( ) A.科学思维就是无矛盾的思维
B.科学思维是有明确性的思维
C.要反对骑墙居中的错误
D.要对论断认真分析,判断是否为矛盾关系
8.2018年4月在村委会选举中两位选民的对话如下:问:“你投了赞成票吗?”答:“没有。
”问:“投了反对票?”答:“也没有。
”上述对话中的回答( ) A.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B.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C.并不违反形式逻辑的要求
D.犯了“两可”的错误
9.若“这件商品既物美又价廉”为假,根据排中律要求,则下列判断为真的是( ) A.这件商品或物美或价廉
B.这件商品既不物美,也不价廉
C.这件商品要么物不美,要么价不廉
D.这件商品如果物美,那么价就不廉
10.“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矛盾。
”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
①把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混为一谈②用逻辑矛盾否认辩证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③否认了逻辑矛盾是辩证矛盾的主观映象④把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对立起来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在一次物理课上,物理老师告诉学生,铁水凝成铁块,体积缩小了1/34,然后问大家,铁块若化成铁水,体积将增加多少?
学生甲说:增加1/33。
学生乙说:同是这么多东西,缩小的是1/34,增加的是1/33,这不是违反同一律吗?
学生丙说:你俩说的都对。
学生丁说:你俩说的都不对。
请你运用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知识来判断一下甲、乙、丙、丁的说法。
12.某天,一辆小轿车被盗,经过半个月的侦察,现确定犯罪嫌疑人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一人。
在审讯中,四人口供如下:
甲:我不是罪犯
乙:丁是罪犯
丙:乙于五天前找人卖盗车
丁:盗车的不是我
(1)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请问罪犯是谁?
(2)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则罪犯又是谁?
13.据说,从前有个道士专给人算命,算得十分灵验。
一天有三个要进京赴考的考生到道士那里,想问问三人当中谁能考中,但是道士闭着眼朝他们伸出一个指头,却不说话。
考生们不知其意,请求道士说明。
道士说道:“此乃天机,不可明言。
”等考生们走后,小道童好奇地走过来问道:“师父,他们三人到底有几个得中?”道士说:“中几个都说道了。
”道童问:“你这是什么意思?”道士说:“一个中,那就是这一个指头;两个都中了,那这个指头就是指一个不中;三个都中,那这个指头就是指一齐中;要是三个都不中,这个指头就是指一齐都不中。
”
(1)请你从形式逻辑方面戳穿这位道士骗人的伎俩。
(2)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有哪些?违反这些规律所犯的逻辑错误各是什么?
答案
1.C 2.B 3.C 4.A 5.C 6.C 7.D 8.C 9.D 10.B
11.甲的说法是正确的。
乙的说法违反了同一律,他混淆了概念,因为缩小的1/34是就铁水的体积而言的,增加的1/33是就铁块的体积而言的。
丙的话违反了矛盾律,因为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真。
丁的话违反了排中律,因为两个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12.(1)甲是罪犯。
因为乙、丁供词相互矛盾,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供词真,根据排中律,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这唯一的真话在乙、丁中,则甲、丙的供词为假。
甲说他不是罪犯为假,则甲是罪犯。
(2)乙是罪犯。
因为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根据不矛盾律,两个相互矛盾的思
想不能同真,乙、丁中必有一句假话,则甲、丙为真话。
甲说我不是罪犯是真话,则甲不是罪犯;丙说的话为真,则乙是罪犯。
13.(1)形式逻辑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自身必须保持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这位道士故意违反了同一律,把“一”
这个概念变换成几个不同含义的概念,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是故意运用偷换概念的手法来达到骗人的目的。
(2)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有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同一律。
违反不矛盾律,思维就犯“自相
矛盾”的逻辑错误;违反排中律,就会犯“两不可”的错误;违反同一律,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