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的护理

合集下载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防处置程序参考方案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防处置程序参考方案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防控制技术方案(试行)1背景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简称SARS)是由SARS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起病急、传播迅速、病死率较高。

我省地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场众多,商品流通、人口流动十分频繁,存在着发生疫情的严重威胁。

为了科学、规范、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指导各地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严防疫情发生、扩散和蔓延,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省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制定本技术方案。

2疫情分级根据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发生的病例数、传播速度、流行范围和趋势,分级实施控制措施,以达到最佳的预防控制效果。

2.1 W级疫情与我省通航的国家或地区及我国其他省、已有疫情发生,我存在疫情输入可能。

本已有疑似病例,但未出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

2.2川级疫情其它地区,特别是周边地区有疫情或疫情骤增,本已检出输入性临床诊断病例。

2.3 n级疫情已出现继发感染的散发病例或局部性暴发(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疫情在本传播。

2.4 I级疫情本发生疫情的暴发或流行。

3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与分级响应3.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责(1)要确定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监测点,建立健全监测网络,承担疫情的监测、报告与预警,及时掌握、分析、报告疫情动态,提出预防控制对策。

(2)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判定疫情性质。

(3)负责疫情现场处置、控制和评价,做好疫点的卫生处理工作,指导村(居)委会对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

(4)推行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

(5)开展相关实验室检测工作。

(6)做好技术与物资储备。

(7)对有关人员开展预防控制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

(8)对医疗机构的疫情报告、发热呼吸道疾病门诊分诊和消毒隔离及防护措施、消毒产品和防护用品的质量、医疗废弃物处理等措施进行指导。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发生与流行,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列入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管理。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按照传染病防治法、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级负责,依靠科学,依法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卫生部对全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疾病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疾病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专业分工,承担责任范围内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监测管理工作;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承担责任范围内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任务。

第五条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健康教育和法制宣传,清洁环境,提高群众防治意识,发动社会力量群防群控,切断传播途径。

第六条按照国家规定,对参加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给予适当补助和保健津贴;对参加防治工作作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参与防治工作发生疾病、残疾、死亡的人员,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

第七条卫生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组织开展地区之间、医疗机构之间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防治经验的交流;积极开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鼓励、支持开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有关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查询、检验、调查取证、监督检查以及预防控制措施,并有权检举、控告违反本办法的行为。

第二章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或者疑似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时,都应当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放射科的医院感染控制

放射科的医院感染控制

放射科的医院感染控制
1、工作人员衣帽应该穿戴整齐,检查治疗前应洗手、戴口罩。

为传染病人为急性肝炎、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等患者检查时应穿隔离衣甚至防护服、戴防护镜等。

2、工作间应经常保持清洁整齐,室内桌、椅、门把手等应每日用清水擦拭
一次,地面拖擦卜2次。

3、室内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2次,每次30min。

每日开窗通风2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传染病如急性肝炎、艾滋病等患者检查后应立即用2%过氧乙酸(8ml/m3。

)气溶胶喷雾消毒,作用60min。

4、调钡的用具应使用一次性口杯,并做到一人一杯。

5、为传染病的患者做检查前,应在检查床(台)上垫一清洁床单、床罩,检查完毕,将用过的床单、床罩送环氧乙烷室消毒或用1 000mg /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60min后再送洗衣房清洗消毒。

6、传染病患者检查后,检查床(台)应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后方可为第二名患者检查。

7、工作人员接触一般患者后,应用肥皂或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

接触传染病患者后,应将手浸泡在有效氯消毒液中2—3min,也可用0.5%碘伏溶液涂擦,作用1-3min后再用肥皂或洗手液流动水洗手。

8、医护人员应每年体格检查一次,包括结核、病毒性肝炎及血液造血系统的检查。

9、导管室消毒灭菌措施详见介入诊疗室消毒隔离措施。

医院预防与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医院感染的技术指南

医院预防与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医院感染的技术指南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受卫生部的委托,组织了医院感染管理专家总结国内及国际在防治非典工作中的经验,对有关文件进行了修订,撰写了《医院预防与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医院感染的技术指南》,现予以登载。

本技术指南包括基本要求、消毒技术、隔离技术、人员的防护技术、医院废物的管理、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共六章。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2003 年 10 月 30 日为了加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指导医院采取正确的消毒、隔离与人员防护措施,防止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医源性传播,制定本技术指南。

第一章基本要求一、医院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知识的培训,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应当集中收治。

指定医院应在易于隔离的地方设立相对独立的发热门(急)诊、隔离留观室,定点收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的医院应当设立专门病区。

三、医院应当根据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建立和落实岗位责任制。

四、医院应当重视消毒隔离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消毒隔离措施和防护措施落实到位,保证工作效果。

五、医院应当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做好早期预警预报和对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与控制有关工作的监督与监测。

第二章消毒技术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医院必须采取适宜的消毒技术。

一、空气消毒医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空气消毒技术。

(一)通风保证空气的流通是控制和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可以采取的方法包括:1.开窗通风,加强空气流通,并根据气候条件适时调节。

〖JP〗2.安装通风设备,加强通风。

(二)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建立负压病房。

(三)使用获得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的空气消毒设备,并按使用说明书操作。

如:在有人情况下,可以使用循环风紫外线消毒器、静电吸附空气消毒机或者空气等离子体消毒机等进行空气消毒。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35号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35号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35号)《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已于2003年5月4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部长吴仪二00三年五月十二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发生与流行,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列入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管理。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按照传染病防治法、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级负责,依靠科学,依法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卫生部对全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疾病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疾病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专业分工,承担责任范围内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监测管理工作;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承担责任范围内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任务。

第五条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健康教育和法制宣传,清洁环境,提高群众防治意识,发动社会力量群防群控,切断传播途径。

第六条按照国家规定,对参加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给予适当补助和保健津贴;对参加防治工作作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参与防治工作发生疾病、残疾、死亡的人员,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

第七条卫生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组织开展地区之间、医疗机构之间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防治经验的交流;积极开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鼓励、支持开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非典

非典

非典并发症

休克、心率紊乱或心功能不全、肾功能损 害、肝功能损害、DIC、败血症、消化道出 血等。
原因
SARS是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目前认为可能跟
所谓的“细胞因子风暴”引起强烈的免疫反应有关,换句话 说,病人是因为反应过于剧烈自己把自己弄死的。 为了抵制免疫反应,治疗中使用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其副 作用很多,例如抑制蛋白合成,以及导致骨质疏松症(这可 能与其对代谢的调节作用有关)。而股骨头是非常容易骨质 疏松的。如果疏松到一定程度,受力,会发生变形、破损, 进而在各种因素下发生坏死。 不是SARS导致了股骨头坏死,而是治疗方法导致的。
能损害、DIC(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coagulation,即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败血症、消化道出血等。SARS可以导 致肺部纤维化,整个肺部变得象木头一样没有弹性,病人不 能自主呼吸而死亡。但是人类的存活力很强即使切掉一个肺 还可以继续活下去,所以有的身强力壮的病人,可以勉强抗 住SARS病毒。只要肺部还有一点点功能,他们就可以存活 下来。但是这种存活是短暂的,因为他们的肺部已经纤维化, 之所以幸存只不过是抵抗能力好一点而已,一旦 到了40岁或者50岁,抵抗能力一弱,他们就很容易因为肺 部硬化而死亡。
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下降,淋巴细胞常减 少。T 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4+、CD8+T淋 巴细胞均显著减少。
2. 血液生化检查: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降低。ALT、 LDH及其同功酶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3. 血清学检测:间接荧光抗体法(IFA)和酶联免疫
吸附法(ELISA)检测血液中SARS病毒的特异 性抗体IgM和IgG,敏感率约90%。

非典型肺炎

非典型肺炎

非典型肺炎第三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相关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也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主要通过短距离飞沫传播,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接触,密切接触。

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疲劳、干咳、痰少。

在严重情况下,会出现呼吸急促或呼吸窘迫。

本病是一种新的呼吸道疾病,其临床表现与其它非典型肺炎相类似,但具有传染性强的特点.故我国医务工作者将其命名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病因学】SARS相关冠状病毒(SARS相关冠状病毒,SARS CoV,以下简称SARS病毒)属于冠状病毒家族。

它是一种单链阳性RNA病毒。

SARS病毒基因和蛋白质不同于已知的人类和动物冠状病毒,属于一类新的冠状病毒。

sars冠状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和稳定性要强于其它人类冠状病毒。

在干燥塑料表面最长可活4天,尿液中至少1天,腹泻病人粪便中至少4天以上。

在4℃培养存活21天,-80℃保存稳定性佳。

但当暴露于常用的消毒剂或固定剂后即失去感染性。

加热到56℃每15分钟可杀灭10,000单位的病毒。

SARS病毒特异性IgM和IgG抗体在发病后约10~14天出现。

IgM抗体在急性期或恢复早期达到峰值,约3个月后消失。

IgG抗体在病程第三周可达到高滴度,9个月后仍有高滴度。

实验表明,IgG抗体可能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可以中和体外分离的病毒颗粒。

【流行病学】1.患者是主要感染源。

在急性期,患者病毒含量高,症状明显,如打喷嚏和咳嗽,病毒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排出。

少数病人腹泻,排泄物中含有病毒。

一些重症患者由于频繁咳嗽或需要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呼吸,呼吸分泌物较多,传染性强。

个别患者可导致数十甚至数百种感染,被称为“超级传播者”。

潜伏期患者传染性低或无传染性,作为传染源意义不大;康复患者无传染性;隐性感染者是否存在及其作为传染源的意义,迄今尚无足够的资料佐证。

本病未发现慢性患者。

研究表明,与人类SARS病毒基因序列高度同源的冠状病毒可以从麝香猫和浣熊等野生动物中分离出来。

少年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少年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少年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防治传染病按照其危害程度分为甲类和乙类两种。

甲类是指鼠疫、霍乱等危害极大的烈性传染病。

这两种传染疾病曾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但经过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这些传染病已经被很好地控制了。

乙类是指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感冒等危害稍小的疾病,大部分的疾病已经被消灭和控制,但有些病原体仍会在特定的条件下发作,向人类发起攻击。

本节介绍几种生活中常见的传染病的症状及防治。

(一)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常发生在冬春季节。

它是一种少年儿童经常可能发生的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

流感与普通感冒不可混为一谈,尽管两种病在临床表现上难以区分,但其病原体完全不同。

流感由流感病毒所致,而普通感冒则由副流感病毒、鼻病毒等多种病毒引起。

病人患流感后容易发生病毒性肺炎和继发性细菌感染,甚至死亡;孕妇患流感易导致胎儿死亡。

因此,切不可轻视流感的危害。

流感病毒极易发生变异,而人类又缺乏对变异体的免疫力。

这是造成人的一生中反复患流感和流感易形成大的流行的主要原因。

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3日。

典型流感的主要症状有:畏寒、高热、乏力、头痛、浑身肌肉酸痛、轻度咽干痛、咳嗽、胸骨下烧灼感、白细胞减少。

发热于1~2日内达高峰,3~4日消退。

轻型流感的发热不高,全身及呼吸道症状较轻,病程为2~3日。

流感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

病情越重,病程越长,传染性也越强。

动物也可以成为人流感的传染源。

2.预防和治疗流感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从预防入手,做到早预防、早治疗。

预防流感应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抵抗力;流感流行期避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教室等公共场所应进行空气消毒;因为流感病毒不耐热、不耐酸,室温、干燥、日光、紫外线及通风等都不利于其存活,故居室要加强通风换气,可用醋酸熏蒸。

戴七层纱布制成的口罩可预防流感,但口罩应每日换洗。

一旦教师发现班里学生中有人出现上述症状,应迅速通知其家长,立即治疗,防止产生并发症,待到确定康复后再回学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ig 14: (day 6 after onset of symptoms) Diffuse and widespread consolidative changes in both lungs (patient is intubated)
Fig 13: (day 5 after onset of symptoms) Multi-focal confluent areas of air-space opacities in both lungs
• 发热、咳嗽等、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增高、胸片肺炎 改变 • 潜伏期短者,症状重 • 早期病例重
预后:
• 多数病例病程似乎与治疗无明显相关,预后较好 • 少数病人病情进行性加重,约7%的病例需人工通 气 • 经统计病死率约9.6% • 大环内酯抗生素治疗效果多不明显
肺部病变
肺部病变
肺部病变
非典型肺炎的诊断和治疗
死亡: 84(12.52%) 730(9 .41%) 占全球比例:7754/8427(92 .01%)
SARS的临床诊断标准(2)
2. 症状体征
• 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T>38℃,偶有畏寒;
• 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
——发热及相关症状
• 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 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 痰,偶有血丝痰; • 可有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 , 气促 , 或呼吸窘迫。
A 34-year-old presented with 3-day history of fever, chills and malaise
Figure 3 - CXR another 3 days showed marked resolution of the consolidative changes in both lungs after treatment Figure 1 - CXR on admission showed ill-defined air space opacification in periphery of right lower zone
关系来看,它近似于冠状病毒和鼠肝炎病毒,而
与人冠状病毒229E进化分离较远。
病原学
病原学
病原生存条件: 抵抗力强,人体外数小时,排泄物中 4日,0℃时无限存活。 病原杀灭条件: 对热敏感,不耐酸和氯,用过氧乙酸、 酒精、次氯酸钠可消毒。
流行病学
1、传染源:病人 2、传播途径:飞沫传播为主,密切接触呼 吸道分泌物可传染。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陆5327例、香港1755例、澳门1例、台湾671例。共
死亡73例病死率9.4%、我国大陆共死亡349例、病死 率为6.5%。
内容提要
第一部分 非典型肺炎的病原学 第二部分 非典型肺炎的临床特点 第三部分 非典型肺炎的诊断和治疗 第四部分 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特点 第五部分 非典型肺炎的防治策略
病原学
2002-11-1至2003-7-1 1(WHO) SARS 病例: 8,427
死亡
我国SARS发病概况
大陆:总数 5327 香港:总数 1755 澳门:总数 1 台湾:总数 671 合计: 7754
死亡: 348( 6.53%) 死亡: 298(16.98%) 死亡: 0
临床表现
潜伏期2-15日,平均4-7日。
主要症状为畏寒、发热、全身肌肉疼痛等 感染症状,同时伴有干咳少痰,少数严重病人 痰中带血,呼吸困难等表现。除呼吸道症状还 可出现腹泻、心肌炎、肝炎等多脏器受损的表 现。肺部可闻及湿罗音,X光可见双肺浸润病变。 白细胞正常或降低,分类淋巴细胞减少。
临床特点
一般特点:
WHO不同实验室研究结果,香港、加拿大、美国及
我国军事医学院从病人肺组织的呼吸分泌物中都 分离出了SARS冠状病毒,从血清反应以及免疫 病理研究均证实了SARS冠状病毒是本病的主要 病原但不排除同时合并其它呼吸道病毒或衣原体
或支原体感染加重病情的可能性。
从SARS病毒基因组织以及基因进行分析, SARS冠状病毒是一种全新的冠状病毒,从进化
SARS的临床诊断标准(4)
4. 胸部X线检查
• 肺部有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阴影或 呈网状改变,有时进展迅速,呈大片状阴影;
• 阴影常为双侧改变,消散吸收较慢; • 肺部阴影与症状体征可不一致; • 若 X 线胸片检查阴性,条件允许可安排 CT 检查以发现肺部早期轻微病变,或每 1-2 天 复查X线胸片。
• 肺部体征常不明显,部分病人可闻少许湿罗音,或 有肺实变体征。
——呼吸系统症状
临 床 特 点
SARS的临床诊断标准(3)
3.实验室检查
•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 • 常有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 部分病例发病数天PLT减少或处正常低限 • T淋巴细胞计数CD4减少
临 床 特 点
• 非典型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 • 非典型肺炎的治疗
SARS的临床诊断标准(1)
1. 流行病学资料
1.1 与发病者有密切接触史,或
属受传染的群体发病者之一,或 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 ——“硬”条件
1.2 发病前二周内曾到过或居住于报告有非典型 ——“软”条件
肺炎病人并出现继发感染病人的城市
全球SARS发病概况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又称急性严重呼吸道综合征
(SARS)
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肺部炎症改 变严重时出现低氧血症、呼吸窘迫综合征或多器官功能 衰竭。 自2002年11月到今年7月止,全世界32个国家 和地区共报告SARS病例8427例、死亡916人、病死 率约9.6%、我国总报告SARS病例7754例,其中大
A 46-year-old health care worker presented with 2-day history of fever, chills and myalgia.
Figure 1 - CXR on admission was normal Figure 3 - CXR after another 4 days showed progressive multifocal consolidation in mid and lower zones of both lungs Figure 2 - CXR after 3 days showed ill-defined consolidation in periphery of left lower zon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