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砂糖指标

合集下载

白砂糖指标

白砂糖指标

白砂糖主要品质指标白砂糖主要品质指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白砂糖((GB 317-1998)),其质量标准分为精制、优级、一级和二级。

另外,白砂糖国家新标准(GB 317-2***,替代GB 317-1998)已经修订完毕,正在国家审批程序之中。

附录2:《白砂糖》国家标准的新、旧指标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317-1998:感官要求(1)晶粒均匀、粒度在下列范围内应不少于80%;——粗粒:0.800~2.50mm;——大粒:0.630~1.60mm;——中粒:0.450~1.25mm;——细粒:0.280~0.800mm。

(2)晶粒或其水溶液味甜无异味。

(3)干燥松散、洁白、有光泽、无明显黑点。

表2 理化要求项目指标精制优级一级二级蔗糖分,% ≥99.8 99.7 99.6 99.5还原糖分,% ≤0.03 0.05 0.10 0.17电导灰分,% ≤0.03 0.05 0.10 0.15干燥失重,% ≤0.06 0.06 0.07 0.12色值,IU ≤30 80 170 260混浊度,度≤ 3 7 9 11不溶于水杂质mg/kg≤20 30 50 802: 卫生要求项目指标精制优级一级二级二氧化硫(以SO2计)mg/kg ≤10 20 40 50砷(以As计),mg/kg ≤0.5 0.5 0.5 0.5铅(以Pb计),mg/kg ≤ 1.0 1.0 1.0 1.0铜(以Cu计),mg/kg ≤ 2.0 2.0 2.0 2.0菌落总数,个/g ≤200 350 350 350大肠菌群,个/100g ≤30 30 30 30致病菌(系指肠道致病菌和致病性球菌)不得检出不得检出不得检出不得检出螨(在250g白砂糖中)不得检出不得检出不得检出不得检出附录1:食糖的品种与质量食糖因原料、加工工艺不同,有普通白砂糖,精制幼(小粒)砂糖、精制绵白糖,普通绵白糖,方糖和块糖,冰糖,红糖等。

精制幼砂糖即精制小粒砂糖,因其纯净度高,蔗糖份含量达到99.8%以上,水份含量极少,各项卫生指标控制严格,晶粒小、均匀、松散,易溶化、易贮藏,不易受潮结块,特别适合于供作家庭常备食用糖和餐桌糖。

白砂糖GB

白砂糖GB

白砂糖GB 317—1998本标准是根据GB317.1—91《白砂糖》、GB/T317.2—91《白砂糖试验方法》、QB1213—91《精制白砂糖》及其实施情况以及GB13104—91《白糖卫生标准》的要求进行修订的,在技术要求上非等效采用CODEX STAN 4—1981《白糖》和《国际糖品统一分析方法》(SUGAR ANALYSIS—ICUMSA Methods,1986年英国版),在其他条款上严格按照我国有关标准和法规的要求编写,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下糖业发展和国内外贸易发展的需要。

在技术要求中,白砂糖的分级增加了“精制”,目的是为了将精制白砂糖行业标准并入白砂糖国家标准中,以适应我国制糖技术不断发展和精制白砂糖市场不断扩大的需要。

理化要求中多项指标有所提高,卫生要求中的二氧化硫(SO2)指标首次同时作为分级的依据之一。

在卫生要求中还增加了细菌和螨的项目、指标。

在检验规则中规定了新的抽样方法,标签和包装的要求也是根据有关最新标准和法规进行编写的。

在试验方法中,“色值的测定”以缓冲溶液法代替以往的调pH法,增加了螨的检验。

本标准从生效之日起,同时代替GB317.1—91、GB/T317.2—91。

本标准由中国轻工总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甘蔗糖业标准化中心和全国甜菜糖业标准化中心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轻工总会甘蔗糖业研究所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梁达奉、张玲玲、严容百。

本标准于1984年首次制定,于1991年首次修订。

白砂糖White granulated sugar代替GB317.1-91GB/T317.2—91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白砂糖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签、包装、运输、贮存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甘蔗、甜菜或糖为原料生产的白砂糖。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白砂糖理化指标所反映的白砂糖质量状况

白砂糖理化指标所反映的白砂糖质量状况

白砂糖理化和卫生指标所反映的白砂糖质量状况一、理化指标:(一)蔗糖分/总糖分:优级糖≥99.7%,一级糖标准值≥99.6%,二级糖标准值≥99.5%。

蔗糖分是衡量食糖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蔗糖分越高说明糖越纯,其它物质含量越少。

由于白砂糖纯度很高,往往百分之零点一二就决定糖品的级别。

(二)还原糖分:优级糖≤0.04%,一级糖标准值≤0.1%,二级糖标准值≤0.15%。

还原糖过高会使食糖易吸潮,容易滋生微生物,使食糖容易变质,不利于食糖的保存。

故还原糖糖分应控制在一个范围之内。

(三)电导灰分:优级糖≤0.04%,一级糖标准值≤0.1%,二级糖标准值≤0.13%。

标准值≤0.04%。

可反映食糖中的离子型非糖物的含量,非糖物中的无机成分对制糖过程影响较大,从而影响产品质量。

(四)干燥失重:优级糖≤0.06%,一级糖标准值≤0.07%,二级糖标准值≤0.10%。

潮湿的食糖很容易滋生微生物和满虫,危及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五)色值:优级糖≤60IU, 一级糖标准值≤150IU,二级糖标准值≤240IU。

色值主要影响糖品外观,是杂质多寡的一种反映,也是生产工艺水平的一种体现,这是困拢我国制糖业的痼疾。

(六)混浊度:优级糖≤80MAU, 一级糖标准值≤160MAU,二级糖标准值≤220MAU。

混浊度是用糖液的清澈或混浊程度来反映细微的悬浮物量的多少,进而反映食糖中存在的细微不溶性物质的量,是衡量纯度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衡量制糖工艺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

混浊度越高,细微的悬浮物量越多。

(七)不溶于水杂质:优级糖≤20mg/kg,一级糖标准值≤40mg/kg,二级糖标准值≤60mg/kg。

顾名思义,该指标及来衡量糖品中不溶水的杂质,数值越高,表明糖品中杂质越多,糖品纯度就越低。

(八)粒度:优级糖≥80,一级糖标准值≥80,二级糖标准值≥80。

二、卫生指标:(一)二氧化硫含量:优级糖≤15mg/kg,一级糖标准值≤30mg/kg,二级糖标准值≤30mg/kg。

白砂糖执行标准

白砂糖执行标准

白砂糖执行标准白砂糖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原料,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和烹饪中。

为了确保白砂糖的质量和安全,制定了一系列的执行标准,以规范白砂糖的生产和质量控制。

本文将对白砂糖执行标准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其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和实施意义。

1. 制定背景。

白砂糖作为食品原料,其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

为了保障白砂糖的质量和安全,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白砂糖执行标准。

这些标准通常由国家标准化组织或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负责制定,旨在规范白砂糖的生产加工过程,保证其质量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2. 主要内容。

白砂糖执行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原料要求,白砂糖的生产原料通常为甘蔗或甜菜,执行标准对原料的质量和来源进行了明确规定,以确保原料的安全和卫生。

(2)生产工艺,白砂糖的生产过程包括提取、精炼、结晶等环节,执行标准对这些生产工艺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包括生产设备、操作流程、卫生条件等方面的要求。

(3)质量指标,白砂糖的质量指标是执行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外观、化学成分、微生物指标等多个方面的要求,以确保白砂糖的质量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4)包装标识,执行标准还对白砂糖的包装和标识进行了规定,要求包装材料符合食品包装卫生标准,标识应明确标示产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

3. 实施意义。

白砂糖执行标准的实施对于保障白砂糖的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执行标准规范了白砂糖的生产加工过程,提高了生产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工艺水平,有利于提升产品质量。

其次,执行标准明确了白砂糖的质量指标,有利于消费者选择优质产品,保障了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最后,执行标准的实施有利于促进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升了整个食品产业的竞争力和信誉度。

综上所述,白砂糖执行标准是保障白砂糖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对于食品行业的发展和消费者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各生产企业应严格按照执行标准要求,加强质量管理,确保白砂糖产品符合执行标准的要求,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产品。

白砂糖GB

白砂糖GB

白砂糖GB 317—1998本标准是根据GB317.1—91《白砂糖》、GB/T317.2—91《白砂糖试验方法》、QB1213—91《精制白砂糖》及其实施情况以及GB13104—91《白糖卫生标准》的要求进行修订的,在技术要求上非等效采用CODEX STAN 4—1981《白糖》和《国际糖品统一分析方法》(SUGAR ANALYSIS—ICUMSA Methods,1986年英国版),在其他条款上严格按照我国有关标准和法规的要求编写,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下糖业发展和国内外贸易发展的需要。

在技术要求中,白砂糖的分级增加了“精制”,目的是为了将精制白砂糖行业标准并入白砂糖国家标准中,以适应我国制糖技术不断发展和精制白砂糖市场不断扩大的需要。

理化要求中多项指标有所提高,卫生要求中的二氧化硫(SO2)指标首次同时作为分级的依据之一。

在卫生要求中还增加了细菌和螨的项目、指标。

在检验规则中规定了新的抽样方法,标签和包装的要求也是根据有关最新标准和法规进行编写的。

在试验方法中,“色值的测定”以缓冲溶液法代替以往的调pH法,增加了螨的检验。

本标准从生效之日起,同时代替GB317.1—91、GB/T317.2—91。

本标准由中国轻工总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甘蔗糖业标准化中心和全国甜菜糖业标准化中心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轻工总会甘蔗糖业研究所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梁达奉、张玲玲、严容百。

本标准于1984年首次制定,于1991年首次修订。

白砂糖White granulated sugar代替GB317.1-91GB/T317.2—91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白砂糖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签、包装、运输、贮存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甘蔗、甜菜或糖为原料生产的白砂糖。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白糖质量标准

白糖质量标准

白糖质量标准
白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们
的健康。

因此,制定白糖质量标准对于保障消费者权益和促进食品
行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白糖的外观是评定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合格的白糖
应该呈现出晶莹剔透、颗粒均匀、无杂质的外观。

色泽应当洁白纯净,不得有发黄、发黑等异常现象。

此外,白糖在质地上应该细腻,不得有结块、结晶不均匀的情况发生。

其次,白糖的化学成分也是评定其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合格
的白糖应该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而且不得含有有害物质。

在生
产过程中,应当严格控制硫酸盐、氯化物等化学物质的含量,以保
证白糖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此外,白糖的甜度也是衡量其质量的重
要指标之一,合格的白糖应该具有适中的甜度,不得出现过甜或者
不甜的情况。

最后,白糖的生产工艺和生产环境也是评定其质量的重要因素
之一。

合格的白糖应该在符合卫生标准的生产环境下生产,生产工
艺应当科学合理,不得使用有害添加剂,保证白糖的纯净和安全。

综上所述,白糖的质量标准应该从外观、化学成分、生产工艺和生产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评定,以保证白糖的质量安全。

只有严格制定白糖的质量标准,并且加强监督检查,才能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促进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对白糖质量标准的制定和监督,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放心的白糖产品。

白砂糖验收标准

白砂糖验收标准

白砂糖验收标准
1、目的:确保原物料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及成品加工质量需求
2、范围:适用白砂糖采购、验收
3、职责:原物料检验员负责按标准进行验收检验
原料名称白砂糖
产地不限定
等级/
抽样频率每批次必检
抽样方法采用前中后随机抽样,感官抽样量为:低于50件抽3袋,50-100件以上抽5袋;100以上8袋参考国标GB/T 317 白砂糖GB13104 食糖
指标项目要求检验方法检验方式
感官指标
色泽
白色至浅黄透明状
,有光泽
取适量样品置于洁净、干燥
的白色盘(瓷盘或同类容
器)中,在自然光线下,观
察其色泽和状态,闻其气
味,品其滋味
入厂检验组织状态
晶体颗粒状、无受潮化开
现象,流动性良好,允
许结块不超过整体重量
的5,且用手可以捏碎
入厂检验滋/气味
口尝甜味明显,无发苦、
涩口等不良滋味
入厂检验杂质
每平方米表面积内长度
大于0.2mm 的黑点数量
不多于15 个
入厂检验
理化指标
干燥失重() ≤0.07 GB/T 35887 入厂检验二氧化硫残留量(以SO2
计)(g/kg)
≤0.1 GB 5009.34 入厂检验蔗糖分() ≥99.6 GB/T 35887 型式检验还原糖分() ≤0.10 GB/T 35887 型式检验电导灰分() ≤0.10 GB/T 35887 型式检验色值(IU) ≤150 GB/T 35887 型式检验不溶于水杂质(mg/kg) ≤40 GB/T 35887 型式检验浑浊度(MAU) ≤160 GB/T 35887 型式检验。

食品企业白砂糖收标准

食品企业白砂糖收标准

食品企业白砂糖的验收标准主要参照国家标准进行。

具体验收指标如下:
1. 感官指标:白砂糖的颜色应为白色至浅黄色透明状,并且具有光泽。

同时,它的组织状态应为晶体颗粒状,无受潮化开现象,流动性良好。

允许结块但不超过整体重量的5%,且结块应能够用手捏碎。

口感上,白砂糖应有明显的甜味,无发苦、涩口等不良滋味。

2. 理化指标:干燥失重应不超过0.07%,二氧化硫残留量(以SO2计)应不超过0.1g/kg,蔗糖分含量应大于或等于99.6%,还原糖分含量应不超过0.10%,电导灰分应不超过0.10%,色值(IU)应不超过150,不溶于水杂质含量应不超过40mg/kg,浑浊度(MAU)应不超过160。

3. 食品安全指标:总砷含量应不超过0.5mg/kg,铅含量应不超过2.0mg/kg。

同时,白砂糖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等项目指标应符合GB13104的规定。

此外,白砂糖的验收还需要注意抽样频率和抽样方法。

抽样频率应为每批次必检,抽样方法应采用前中后随机抽样。

感官抽样量根据白砂糖的数量有所不同,低于50件抽3袋,50-100件以上抽5袋,100件以上抽8袋。

以上就是食品企业白砂糖的验收标准,通过这些标准可以确保白砂糖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及成品加工质量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砂糖主要品质指标白砂糖主要品质指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白砂糖((GB 317-1998)),其质量标准分为精制、优级、一级和二级。

另外,白砂糖国家新标准(GB 317-2***,替代GB 317-1998)已经修订完毕,正在国家审批程序之中。

附录2:《白砂糖》国家标准的新、旧指标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317-1998:感官要求(1)晶粒均匀、粒度在下列范围内应不少于80%;——粗粒:0.800~2.50mm;——大粒:0.630~1.60mm;——中粒:0.450~1.25mm;——细粒:0.280~0.800mm。

(2)晶粒或其水溶液味甜无异味。

(3)干燥松散、洁白、有光泽、无明显黑点。

表2 理化要求项目指标精制优级一级二级蔗糖分,% ≥99.8 99.7 99.6 99.5还原糖分,% ≤0.03 0.05 0.10 0.17电导灰分,% ≤0.03 0.05 0.10 0.15干燥失重,% ≤0.06 0.06 0.07 0.12色值,IU ≤30 80 170 260混浊度,度≤ 3 7 9 11不溶于水杂质mg/kg≤20 30 50 802: 卫生要求项目指标精制优级一级二级二氧化硫(以SO2计)mg/kg ≤10 20 40 50砷(以As计),mg/kg ≤0.5 0.5 0.5 0.5铅(以Pb计),mg/kg ≤ 1.0 1.0 1.0 1.0铜(以Cu计),mg/kg ≤ 2.0 2.0 2.0 2.0菌落总数,个/g ≤200 350 350 350大肠菌群,个/100g ≤30 30 30 30致病菌(系指肠道致病菌和致病性球菌)不得检出不得检出不得检出不得检出螨(在250g白砂糖中)不得检出不得检出不得检出不得检出附录1:食糖的品种与质量食糖因原料、加工工艺不同,有普通白砂糖,精制幼(小粒)砂糖、精制绵白糖,普通绵白糖,方糖和块糖,冰糖,红糖等。

精制幼砂糖即精制小粒砂糖,因其纯净度高,蔗糖份含量达到99.8%以上,水份含量极少,各项卫生指标控制严格,晶粒小、均匀、松散,易溶化、易贮藏,不易受潮结块,特别适合于供作家庭常备食用糖和餐桌糖。

精制绵白糖在晶粒细小易溶方面与精制幼砂糖相似,两者的主要区别是,绵白糖的晶粒更细小,一般不超过0.3毫米、且要求均匀。

由于绵白糖中含有一定量的转化糖浆(含果糖成分),味甜、吸湿,因而可保持糖的绵软状态和光泽。

但是因绵白糖水分含量较高(相对砂糖而言),所以不宜长期贮藏;在干旱地区与季节,绵白糖容易脱水结块,不利于方便食用。

原糖又名粗糖,指以甘蔗为原料经压榨取汁、糖汁清净处理、煮炼结晶、离心分蜜,制成的带有一层糖蜜,不作直接食用、供作精炼糖厂再加工用的原料糖;糖度(旋光度)不低于97%。

因其为再加工用的原料糖,不具备食用卫生条件,不能作直接食用或食品加工业的原、辅料。

普通白砂糖指以甘蔗、甜菜或原糖(粗糖)为原料,经提取糖汁或再溶,糖汁或糖浆清净处理、煮炼结晶、离心分蜜、筛选干燥等工序加工制成的成品蔗糖结晶,蔗糖分不低于99.5%;符合食用卫生条件,可供直接食用或食品加工业的原、辅料。

普通绵白糖指以甜菜、甘蔗或原糖为原料经精炼加工生产的晶粒细小、颜色洁白、质地绵软的成品糖,总糖分(蔗糖分+还原糖分)不低于97.92%;符合食用卫生条件,可供直接食用。

红糖通常指带蜜的甘蔗成品糖,在我国,系指甘蔗经榨汁和简易石灰法澄清处理后,经浓缩煮炼制成的带蜜糖。

根据加工工艺的不同,红糖又可分为赤砂糖(结晶颗粒较大)、红糖粉(结晶粒子细小)、片糖、砖糖(使用模具成型)、碗糖(用模具)等。

赤砂糖、红糖是用经过澄清处理的低纯度糖浆,在真空煮糖罐中煮制而成的、覆盖一层棕红色糖蜜、具有甘蔗清香风味的结晶糖,晶粒大的为赤砂糖,晶粒细小的叫红糖,其成分为:蔗糖分88~93%,还原糖1.5~4.5%,水分2.5~3.5%。

片糖的生产方法则是将达到一定过饱和度的热糖浆(约92BX)从煮糖器分配器中流入片糖连续成型带上,在均衡平稳的运送过程中,糖浆被扒平,自然冷却凝固,经机械划线、分离出带,分片成糖,降温包装,其成分为:蔗糖分83%以上,还原糖6.5%以下,水分5%以下;所有红糖,不论是结晶糖或成型糖,其共同的特征是:一、成品红糖中几乎保留了蔗汁中的全部成分;二、保留了甘蔗糖汁的原汁、原味,特别是甘蔗的清香味。

消费者喜爱红糖、选择红糖,主要是基于红糖的这些基本特征。

由于甜菜糖糖蜜带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因此、世界各国均不生产带蜜的甜菜红糖。

由于进口原糖长途、长时间散装、散运,卫生条件无保障,无法保证清除掉原糖糖蜜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因而不能充作红糖或用于生产红糖。

所有的红糖产品都必须符合中国“国家食糖卫生标准”。

方糖与块糖将含水分2~2.5%精制小粒砂糖原料通过一转鼓式方糖压块成型机压成方块状,然后将成型的方糖挤放到金属托盘上,置于干燥箱中将水分烘干至0.5%以下,冷却至室温后用纸盒包装。

方糖因晶粒间有透气孔隙,因而具有定量、易溶,食用方便的特点,特别适合餐桌用糖。

冰糖的生产方法有两种,第一种生产方法是挂线结晶养大法,即将热的精炼饱和糖溶液缓缓倒入挂有细棉线的桶中,在结晶室中经过7天以上缓慢冷却结晶,蔗糖结晶围绕棉线形成并养大成大粒、大块冰糖。

第二种生产方法是投放晶种养大法,即在一摇床式结晶槽中,放入热的精炼饱和糖液,投入定量的晶种在摆动槽中边摆动、边缓慢降温(水套夹层保温、控温)使晶粒养大,形成单晶冰糖。

附录2:《白砂糖》国家标准的新、旧指标对照新修订的国家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既考虑了标准的先进性又考虑到了目前中国糖业的基本情况。

《白砂糖》国家标准的卫生指标中增加了酵母菌和霉菌两个项目,二氧化硫、铅、砷等指标比老标准更加严格,而铜项目则从标准中删除。

理化要求中的多项指标均进行了修订。

标签中增加了保质期的要求。

《原糖》国家标准的主要修订内容是增加了卫生要求;理化要求增加了葡聚糖项目,修订了色值和安全水分系数等项目。

主要修订内容有(如表4所示):①对GB317-1998中卫生指标要求的修订基本上按最新《食品卫生标准》增减项目和修订指标。

增加了酵母菌和霉菌两个项目。

规定酵母菌≤10cfu/kg,霉菌≤25cfu/kg。

菌落总数指标从350个/g,200个/g 修订到100cfu/g。

删除铜这一项目。

铅从1mg/kg修订到0.5mg/kg。

二氧化硫指标的修订。

一级、二级白砂糖≤30 mg/kg,优级白砂糖从≤20 mg/kg 修订到≤15mg/kg,精制白砂糖修订到≤6mg/kg。

在理化要求中,每一级别的糖都有多项指标作了修订,总的原则是根据国家标准、国外先进标准、我国白砂糖的质量现状等因素综合考虑。

精制白砂糖:电导灰分从0.03%修订为0.02%;干燥失重从0.06%修订为0.05%;色值从30IU修订到25IU;混浊度定位30MAU,相当于原来表示方法的2度,有所提高;不溶于水杂质从20mg/kg修订到15mg/kg.一级白砂糖:指导思想是与国际耕地白糖(即原B级糖)质量水平接轨。

现行国标GB317-1998中蔗糖分、还原糖分、干燥失重已等同或由于国际耕地白糖的要求,只有色值170IU离耕地白糖150IU还有一段距离。

这次一步到位,将色值修订为≤150IU。

不溶于水杂质从50mg/kg修订到40mg/kg。

二级白砂糖:还原糖分从≤0.17%修订为≤0.12%;电导灰分从≤0.15%修订到≤0.12%;干燥失重从≤0.12%修订到≤0.10%;色值从≤260IU修订到≤240IU;混浊度定为220MAU,与原来的11度相当;不溶于水杂质从≤80mg/kg修订到≤60mg/kg。

②感官要求也作了修订。

由于细粒砂糖产品不断增加,粒度小于80%颗粒大小范围增加了在0.14-0.45mm这一区间。

③混浊度计算方法与表示方法(单位)作了修订。

混浊度以过滤前后溶液衰减指数之差表示(即不除以20),单位为“毫衰减单位”(MAU)。

一方面与国际标准接轨,另一方面减少因数据处理带来的误差。

现行标准中的计算和表示方法是糖液过滤前后的衰减值除以20后以整数表示,误差很大。

④增加了6.1.2的内容:“推荐在白砂糖标签上标注保值期,保值期由生产企业或包装单位所确定”。

表4 《白砂糖》国家标准的新、旧指标对照项目《白砂糖》国标报送稿GB317-1998精制优级一级二级精制优级一级二级蔗糖分,%≥ 99.8 99.7 99.6 99.5 99.8 99.7 99.6 99.5还原糖分,%≤ 0.03 0.04 0.1 0.15 0.03 0.05 0.1 0.1 7电导灰分,%≤ 0.02 0.04 0.1 0.13 0.03 0.05 0.1 0.1 5干燥失重,%≤ 0.05 0.06 0.07 0.1 0.06 0.06 0.070.12色值,IU≤ 25 60 150 240 30 80 170260混浊度,≤ 30 80 MAU 160 MAU220 MAU 3度7度 9度11度MAU不容于水杂质, 10 20 40 60 20 30 50 80 ㎎/㎏≤二氧化硫, 6 15 30 30 10 20 40, 50 ㎎/㎏≤砷(以As计),0.5 0.5 0.5 0.5 0.5 0.5 0.5 0.5 ㎎/㎏≤铅(以Pb计),0.5 0.5 0.5 0.5 1 1 11㎎/㎏≤菌落总数,100 100 100 100 200 350350 350cfu/g≤大肠菌群,MPN/100g≤30 30 30 30 30 30 30 30 致病菌(系直肠道致病菌和致病性球菌)不得检出不得检出不得检出不得检出不得检出不得检出不得检出不得检出酵母菌,10 10 10 10 ————cfu/g≤霉菌,cfu/g≤25 25 25 25 ————螨不得检出不得检出不得检出不得检出不得检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