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的重要性质

合集下载

蛋白质的性质和分类

蛋白质的性质和分类

蛋白质凭借游离的氨基和羧基而具有两性特征,在等电点易生成沉淀。

不同的蛋白质等电点不同,该特性常用作蛋白质的分离提纯。

生成的沉淀按其有机结构和化学性质,通过pH的细微变化可复溶。

蛋白质的两性特征使其成为很好的缓冲剂,并且由于其分子量大和离解度低,在维持蛋白质溶液形成的渗透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这种缓冲和渗透作用对于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和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紫外线照射、加热煮沸以及用强酸、强碱、重金属盐或有机溶剂处理蛋白质时,可使其若干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

酶的灭活,食物蛋白经烹调加工有助于消化等,就是利用了这一特性。

(二)蛋白质的分类简单的化学方法难于区分数量庞杂、特性各异的这类大分子化合物。

通常按照其结构、形态和物理特性进行分类。

不同分类间往往也有交错重迭的情况。

一般可分为纤维蛋白、球状蛋白和结合蛋白三大类。

1.纤维蛋白包括胶原蛋白、弹性蛋白和角蛋白。

(1) 胶原蛋白胶原蛋白是软骨和结缔组织的主要蛋白质,一般占哺乳动物体蛋白总量的30%左右。

胶原蛋白不溶于水,对动物消化酶有抗性,但在水或稀酸、稀碱中煮沸,易变成可溶的、易消化的白明胶。

胶原蛋白含有大量的羟脯氨酸和少量羟赖氨酸,缺乏半胱氨酸、胱氨酸和色氨酸。

(2) 弹性蛋白弹性蛋白是弹性组织,如腱和动脉的蛋白质。

弹性蛋白不能转变成白明胶。

(3) 角蛋白角蛋白是羽毛、毛发、爪、喙、蹄、角以及脑灰质、脊髓和视网膜神经的蛋白质。

它们不易溶解和消化,含较多的胱氨酸(14-15%)。

粉碎的羽毛和猪毛,在15-20磅蒸气压力下加热处理一小时,其消化率可提高到70-80%,胱氨酸含量则减少5-6%。

2.球状蛋白(1) 清蛋白主要有卵清蛋白、血清清蛋白、豆清蛋白、乳清蛋白等,溶于水,加热凝固。

(2) 球蛋白球蛋白可用5-10%的NaCl溶液从动、植物组织中提取;其不溶或微溶于水,可溶于中性盐的稀溶液中,加热凝固。

血清球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肌浆蛋白、豌豆的豆球蛋白等都属于此类蛋白。

教学蛋白质性质心得体会

教学蛋白质性质心得体会

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我对蛋白质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在教学蛋白质性质方面的心得体会。

一、蛋白质的性质概述1. 结构多样性:蛋白质具有多种结构,包括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

一级结构是指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线性序列;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中氨基酸链折叠形成的规则结构,如α-螺旋和β-折叠;三级结构是指蛋白质中多个二级结构单元通过氢键、疏水作用等相互作用形成的空间结构;四级结构是指多个蛋白质亚基通过非共价键相互结合形成的空间结构。

2. 功能多样性:蛋白质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催化、运输、信号传导、结构维持等。

不同功能的蛋白质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

3. 稳定性:蛋白质的稳定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如pH、温度、盐浓度等。

蛋白质在适宜的条件下保持稳定的结构和功能。

4. 可变性:蛋白质在某些条件下,如高温、极端pH、有机溶剂等,会发生构象变化,导致功能丧失。

蛋白质的可变性是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的重要途径。

二、教学蛋白质性质的心得体会1. 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蛋白质的性质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等。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向学生传授蛋白质的基本概念、结构、功能等基础知识,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 结合实验,激发学生兴趣蛋白质性质的教学离不开实验。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蛋白质的性质变化,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如蛋白质的沉淀、电泳、紫外光谱等,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蛋白质的性质。

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3. 强调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的结构决定了其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讲解蛋白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了解不同结构的蛋白质具有不同的功能。

例如,酶的活性中心与其三级结构密切相关;载体蛋白的运输功能与其四级结构有关。

蛋白质的化学性质解读

蛋白质的化学性质解读

蛋白质的化学性质解读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之一,它在维持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蛋白质的化学性质决定了它的功能和结构,本文将对蛋白质的化学性质进行解读。

一、氨基酸组成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元。

氨基酸由一个氨基(NH2)、一个羧基(COOH)、一个侧链(R)和一个氢原子组成。

氨基酸的侧链决定了蛋白质的性质和功能。

根据氨基酸的侧链性质,可以将氨基酸分为疏水性氨基酸、亲水性氨基酸和带电氨基酸等不同类型。

二、酸碱性质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其中羧基和氨基可以发生酸碱反应。

在酸性条件下,羧基会失去一个质子(H+),形成负电荷;在碱性条件下,氨基会接受一个质子,形成正电荷。

这种酸碱性质使得蛋白质在不同的pH值下具有不同的电荷状态,从而影响其溶解性、稳定性和功能。

三、氧化还原性质蛋白质中的一些氨基酸侧链含有硫原子,如半胱氨酸。

这些硫原子可以参与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氧化还原反应可以改变蛋白质的二级、三级结构,导致蛋白质的活性发生变化。

四、水解性质蛋白质可以被酶水解为氨基酸。

不同的酶可以选择性地水解蛋白质的特定位点,从而产生不同长度的肽段。

蛋白质的水解性质决定了其在消化过程中的吸收和利用。

五、聚合性质蛋白质具有聚合性质,即多个氨基酸可以通过肽键连接成链状结构。

蛋白质的聚合性质决定了其多样的结构和功能。

蛋白质可以形成α-螺旋、β-折叠等不同的二级结构,进一步组装成更复杂的三级结构。

六、糖基化蛋白质可以与糖分子发生糖基化反应,形成糖基化蛋白。

糖基化可以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影响其在细胞信号传导、免疫应答等方面的作用。

七、交联蛋白质可以通过交联反应形成高分子复合物。

交联可以增加蛋白质的稳定性和机械强度,同时也可以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综上所述,蛋白质的化学性质包括氨基酸组成、酸碱性质、氧化还原性质、水解性质、聚合性质、糖基化和交联等。

这些化学性质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蛋白质的功能性质实验报告

蛋白质的功能性质实验报告

蛋白质的功能性质实验报告
蛋白质是生命体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功能性质,包括结构支持、酶催化、运输、传导、免疫和调节等。

本实验旨在探究蛋白质的功能性质,并通过实验数据验证其在生物体内的重要作用。

首先,我们选择了几种常见的蛋白质,包括酶类、结构蛋白和激素,通过一系
列实验方法来验证它们的功能性质。

在酶类实验中,我们以淀粉酶和蛋白酶为例,验证了它们在催化淀粉和蛋白质水解反应中的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酶类蛋白能够高效催化特定底物的反应,从而加速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

其次,我们进行了结构蛋白的实验,选择了胶原蛋白和肌动蛋白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结构蛋白在细胞和组织的支持和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参与了肌肉的收缩和运动。

在激素的实验中,我们选取了胰岛素和甲状腺素进行研究。

实验结果显示,激
素类蛋白在生物体内具有调节代谢和生长发育的重要功能,能够通过血液循环传递到不同的组织器官,发挥其调节作用。

综合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蛋白质的功能性质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在生物体内扮
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验证了蛋白质的功能性质,也加深了对生命体内蛋白质作用的理解,为进一步研究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总结而言,蛋白质的功能性质实验报告通过对酶类、结构蛋白和激素的实验研究,验证了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多种功能,为深入探究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希望本实验能够对蛋白质功能性质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

第四章 蛋白质的重要性质

第四章 蛋白质的重要性质

(六)蛋白质的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1.蛋白质分离、纯化的过程和一般原则
(1)前处理(Pretreatment)---细胞破碎,蛋白
质从原来的组织或细胞中以溶解的状态释放出来。
(2)粗分级(Rough fractionation) 当蛋白质混
合物的提取液获得后,选用一套适当分离纯化方法
,使目的蛋白与大量的杂蛋白分离开。
四.蛋白质的重要性质
(六)蛋白质的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2.蛋白质分离纯化的一般方法 (1)根据蛋白质分子大小不同的分离方法
a. 透析和超滤 透析(dialysis)
b. 和超滤(ultrafiltration)
四.蛋白质的重要性质
(六)蛋白质的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2.蛋白质分离纯化的一般方法 (1)根据蛋白质分子大小不同的分离方法 b. 密度梯度(区带)离心 c. 凝胶过滤(gel filtration)
2.蛋白质分离纯化的一般方法
(3)根据蛋白质电荷不同的分离方法 a. 电泳--在电场中,带电颗粒向着与其带相反电荷的 电极移动,这种现象称电泳(electrophoresis)。
四.蛋白质的重要性质

影响迁移率的因素:电位梯度
电流密度
导电性
环境pH (分子电荷)
离子强度
分子的大小、形状

根据电泳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可以设计不同的电 泳方法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四.蛋白质的重要性质
(二)两性解离及等电点
蛋白质的等电点(pI):当某蛋白质在一定的pH
的溶液中,所带的正负电荷相等,它在电场中既不向
阳极也不向阴极移动,此时溶液的pH值叫做该蛋白质
的等电点。
蛋白质的带电性质与溶液的pH有关。利用蛋白质 的两性解离可以通过电泳分离纯化蛋白质。

蛋白质重要性质

蛋白质重要性质



稳定性就被破坏,蛋白质就会从溶液中沉淀下
来,此现象即为蛋白质的沉淀作用。
( 3 ) 蛋 白 质 的 沉 淀 作 用
可逆沉淀(Reversible precipitation)



在温和条件下,通过改变溶液的pH或电 荷状况,使蛋白质从胶体溶液中沉淀分 离。 在沉淀过程中,结构和性质都没有发生 变化,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重新溶解 形成溶液,所以这种沉淀又称为非变性 沉淀。 可逆沉淀是分离和纯化蛋白质的基本方 法,如等电点沉淀法、盐析法和有机溶 剂沉淀法等。
b.引起蛋白质变性的主要因素:

温度(热、冷) 强酸、强碱 尿素和盐酸胍的影响(破坏分子内部氢键、破坏疏水效
应)
O
NH2

H2N-C-NH2
H2N-C-NH2+Cl(1.4gSDS/1g蛋白)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变性因素常被应用于消毒及灭菌;保存蛋白质制剂时 应注意防止蛋白质变性。

双缩脲反应 酚试剂反应(Tyr的酚基将福林试剂还原) 考马斯亮蓝反应(染料结合法)
c.蛋白质的复性(Renaturation)

定义:当变性因素除去后,变性蛋白 质又可恢复到天然构象,这一现象称 为蛋白质的复性(renaturation)。
蛋白质变性的预防和利用:医疗方面; 食品方面;蛋白质制备;酶制剂保存 等。

应 用
①利用变性: 酒精消毒 高压灭菌 血虑液制备 ②防止变性:低温保存生物制品 ③取代变性:乳品解毒(用于急救重金属 中毒)
( 5 ) 蛋 白 质 的 紫 外 吸 收



大部分蛋白质均含有带芳香环的Phe、 Tyr和Trp。 这三种Aa的在280nm 附近有最大吸收。 因此,大多数蛋白质在280nm 附近显示 强的吸收。 利用这个性质,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定性 鉴定和定量测定。

蛋白质5重要性质

蛋白质5重要性质
白质带正电荷。 体内多数蛋白 pI为5.0 左右 , 在人体体液为
pH7.45 环境下,多数蛋白带负电荷。
2.5 蛋白质的重要性质
一、蛋白质的两性解离及等电点
? 蛋白质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小,易形成 沉淀析出。
2.5 蛋白质的重要性质
一、蛋白质的两性解离及等电点
? 电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向与其电性 相反的电极移动的现象。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
? 聚丙烯酰胺凝胶中有孔,蛋白质可从中通过 ? 普通蛋白质电泳的泳动速率取决于荷质比(净电荷、大
小、形状) ? 用SDS和巯基乙醇(打开二硫键)处理蛋白质,使其变
性(肽链伸展)并与SDS结合,形成SDS-蛋白质复合物 ? 不同蛋白质分子均带负电;荷质比相同 ? 不同蛋白质分子具有相似的构象 ? 蛋白质在凝胶中移动的速度只于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 极性有机溶剂与蛋白质争夺水化水,而使蛋白质破坏水化层,导 致分子沉淀。
有 机 溶 剂
2.5 蛋白质的重要性质
重金属盐
? Hg2+、Ag + 、Pb2+——有毒
– 与蛋白质中带负电荷的基团形成不易溶 解的盐而沉淀
? 蛋清、牛奶——解毒
2.5 蛋白质的重要性质
生物碱法
? 蛋白质溶液中加入苦味酸、三氟醋酸 等化合物可使带正电荷的蛋白质发生 沉淀
二、蛋白质的胶体性质
2.5 蛋白质的重要性质
? 蛋白质溶液是稳定的亲水胶体 ——分子表面 有双电层和水化层
-
-
+ +
--+-
+ --
+
-
-
+
-
-
+

蛋白质两性性质及等电点的测定

蛋白质两性性质及等电点的测定

蛋白质两性性质及等电点的测定蛋白质是生物体中极其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

蛋白质具有很多种类和功能,不同的蛋白质在生物体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蛋白质的性质也因其结构而异,其中包括两性性质和等电点。

本文将介绍蛋白质的两性性质及等电点的测定。

一、蛋白质的两性性质蛋白质是由多肽链组成的,其分子中含有氨基酸残基。

这些氨基酸残基中的羧基(-COOH)和氨基(-NH2)可以参与酸碱反应,所以蛋白质具有两性性质,能够在不同的pH值下呈现不同的电离状态。

1. 在低pH值下,蛋白质中的羧基处于质子化状态,成为正电荷,而氨基则不受质子化,保持中性。

因此,在低pH值时,蛋白质呈正电荷状态,称为阳离子。

2. 在高pH值下,蛋白质中的氨基受到氢离子的质子化,成为正电荷,而羧基则不受质子化,保持中性。

因此,在高pH值时,蛋白质呈负电荷状态,称为阴离子。

3. 在等电点附近,蛋白质的质子化和去质子化同时发生,羧基和氨基的质子化程度相等,呈中性状态。

此时,蛋白质没有净电荷,称为等电点。

由于蛋白质的两性性质,可以影响其溶解性、折叠构象和相互作用等特性,对其功能和生物学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二、蛋白质等电点的测定等电点是蛋白质具有中性状态的pH值。

测定蛋白质的等电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溶解性、电动力学性质和酸碱加工过程中的变化。

常用的测定等电点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 pH梯度电泳法:这是一种常用且广泛应用的测定等电点的方法。

在一个pH梯度上进行电泳,当蛋白质离子迁移速率和电场力相等时,达到等电点。

可以通过在梯度上观察蛋白质带的形成和移动情况来确定等电点。

2. 等电聚焦电泳法:这是一种利用电场作用下蛋白质在凝胶上垂直移动的方法,根据蛋白质在凝胶中的移动速率和电场力相等时的pH值来测定等电点。

3. 等电点电位计法:该方法利用等电点时蛋白质没有净电荷的特性,使用电位计测量蛋白质在不同pH值下的电位变化,找出没有净电荷时的pH值,即为等电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密度脂蛋白(LDL)
九 免疫球蛋白
抗体(Ig), γ -球蛋白 分5类,IgA, IgD, IgE, IgG, IgM
L 轻链 H 重链 V Variable C Constant
木瓜蛋白酶 切割位点
抗原与抗体
★抗原是指进入异体机体后,能致敏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抗体, 并能与抗体发生特异结合的物质(主要有蛋白质、核酸及其
抗原――抗体 酶――抑制剂 酶――底物 激素――受体 金属结合蛋白――螯和剂 糖蛋白――凝集素
亲和层析是最好的纯化方法 之一
⑷ 电泳法
电泳是指带电粒子在直流电场中移动的现象。 最常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一种利用人工合成的凝胶作为 支持介质的区带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单体丙烯酰 胺和交联剂N,N-甲叉双丙烯酰胺经过聚合交联从而形 成的三维空间凝胶网络。
2、胰岛素
●有24个氨基酸残基位置始终不变:A.B链上6个Cys 不变,其余 18 个氨基酸多数为非极性侧链,对稳定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起重要作用。 ●其它可变氨基酸对稳定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作用不大, 但对免疫反应起作用。 ●猪与人接近,而狗则与人不同,因此可用猪的胰岛 素治疗人的糖尿病。
蛋白质一级结构的突变—分子病
-H+ +H+
[
P
-NH3+
-COO-
]
-H+ +H+
[P -COO ]
-
-NH2
正离子
两性离子
负离子
等电点(pI)
蛋白质自身净电荷为零时溶液的pH值 并不是蛋白质自身电荷数最小时 必须在一定离子强度的缓冲液中测定,等电 点与缓冲液的种类、缓冲液的离子强度有关。 蛋白质在不含任何其它溶质的纯水中的等电 点称等离子点 蛋白质的等电点一般偏酸 等电点时,蛋白质的溶解度、导电性、粘度、 渗透压最小
同源蛋白质的特点:
①同源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序列同 源性) ②有许多位置的氨பைடு நூலகம்酸对所有种属来说都是相同的,称 不变残基,不变残基高度保守,是必需的。 除不变残基以外,其它位置的氨基酸对不同的种属有很 大变化,称可变残基,可变残基中,个别氨基酸的变 化不影响蛋白质的功能。 ③多肽链长度相同或相近

电泳现象
带电荷的蛋白质离子在电场中向带相反电 荷的电极移动
(三)变性和凝固
变性作用 天然蛋白质受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分子 内部原有的高度规则性的空间排列发生变化,致 使原有性质和功能发生部分或全部丧失,称变性 作用。 变性的蛋白质分子相互凝集为固体的现象称凝固
变性的可逆性
变性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如果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系统中加入一定量的十二 烷基硫酸钠( SDS ),则蛋白质分子的电泳迁移率主要 取决于蛋白质的分子量大小,当蛋白质的分子量在 15 , 000-200,000之间时,样品的迁移率与其分子量的对数 呈线性关系,符合如下方程式: lg MW = -b m R + K 其中,MW 为蛋白质的分子量,m R 为相对迁移率, b为斜率,K为截距。当条件一定时,b与K均为常数。因 此通过已知分子量的蛋白与未知蛋白的比较,就可以得 出未知蛋白的分子量。
变性的理论
中国科学家 吴宪 1931年 变性蛋白质其肽链由原来的紧密有序的构象 变成松散无序的构象
别构作用(变构作用)
概念 含亚基的蛋白质由于一个亚基构象的改 变而引起其余亚基和整个分子构象、性质、 功能发生改变的作用称别构作用
血红蛋白的别构作用
沉淀作用
加酸 盐析 有机溶剂 加重金属盐 生物碱试剂 抗原抗体反应 加热
沉降作用
高速离心时,蛋白质分子趋于下沉 沉降速率 沉降常数(s) 每单位引力场沉降分子下沉的速度 1 Svedberg单位=1×10-13 sec
六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一)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决定蛋白质的高级结构
★牛胰RNase变性一复性实验: 124个a.a残基 4个链内二硫键。 分子量:12600 (8M尿素+β硫基乙醇)变性、失活→透析后构象恢复,
分子量; 溶解度; 电荷; 吸附性质; 对其它分子的生物亲和力
1 抽提
破细胞
动物组织 匀浆;反复冻融 植物 研磨 细菌 超声波振荡;研磨;溶菌酶
提取
pH:选择合适pH的缓冲液,如Tris,磷酸盐, 醋酸盐,柠檬酸盐缓冲体系,保证待分离蛋白 在此pH条件下稳定。 温度:低温如4-10℃,蛋白酶活性较低。 离子强度:如0.1-0.2 M NaCl或KCl. 其他成分:
糖蛋白
短链糖同蛋白质以共价键连接而成的结合蛋白质
糖与蛋白质的连接键 O-糖苷键 糖的半缩醛羟基与Thr,Ser,Hypro,Hylys的羟基 N-糖苷键 糖的半缩醛羟基与Asn的氨基
脂蛋白
脂质同蛋白质以次级键结合
脱辅基蛋白(载脂蛋白 apo ) 脂质
细胞脂蛋白 血浆脂蛋白
乳糜微粒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低密度脂蛋白(LDL) 高密度脂蛋白(HDL)
分子病:基因突变引起的某个功能蛋白的某一个或几个氨基酸 残基发生了遗传性替代从而导致整个分子的三维结构发生改 变,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 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现是由于血红蛋白发生了遗传突变引起的 链第6位的aa线基由正常的Glu变成了疏水性的Val 正常人血红蛋白,β.N......Glu 6 镰刀型贫血 β.N......Val 6 生理条件下电荷: Glu- Va10 亲水 疏水
抗原抗体反应
★抗体是2价的,抗原是多价的。 ★抗体极度过剩,抗原分子所有价被抗体的饱和,可溶。 抗原一抗体比例适中,形成网状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不可溶。 抗原极度过剩,抗体被饱和,可溶。 图 ★抗原抗体反应的条件: ①抗原决定簇与抗体结合部位构象互补。 ②二者各有对应的化学基团,通过作用力使二者结合(离子键、 氢键 等)
通过比较同源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的差异 可以研究不同物种间的亲源关系和进化。 亲源关系越远,同源蛋白的氨基酸顺序差 异就越大。
1、 细胞色素C
分子量:12500左右 氨基酸残基:100个左右,单链。 25种生物中,细胞色素C的不变残基35个。 60种生物中,细胞色素C的不变残基27个。 亲源关系越近的,其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 亲源关系越远的,其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大。 人与黑猩猩 0 人与猴 1 人与狗 10 人与酵母 44
Relative amount of bound analogue
Antigen Concentration
★基于抗体-抗原相互作用的生化分析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Western印迹(Western blot)
十 蛋白质的抽提、分离、纯化和鉴定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是最艰巨的任务 目的 提高蛋白质的比活性 原理
蛋白质的重要 性质
蛋白质的重要性质
(一)胶体性质 分子量大,在水中不能成真溶液,成胶体 溶液 透析:蛋白质溶液放入半透膜内放入水中 让其中杂质扩散入水内
(二)两性解离
末端自由-COOH和自由-NH2 链中可解离的侧链基团(ε-NH2,βγ-COOH,胍 基,咪唑基等)
[
P
] -COOH
-NH3+
活性恢复95%以上,而二硫键正确复性的概率是1/105。
(二)蛋白质一级结构与生物功能的关系 细胞色素C的种属差异与生物进化
镰状细胞贫血病的血红蛋白HBS β链的第6个氨基酸Glu→Val
酶原和激素原的激活
同源蛋白质一级结构的种属差异与生物进化
同源蛋白质:
在不同的生物体内行使相同或相似功能的蛋白质。 如:血红蛋白在不同的脊椎动物中都具有输送氧气的功能, 细胞色素在所有的生物中都是电子传递链的组分。
2、 胰岛素原的激活
※ ※ ※
前胰岛素原,含信号肽。 胰岛素原,内质网腔,信号肽被信号肽酶切除。 活性胰岛素,高尔基体,切除C肽。
七 蛋白质的修饰
指天然的或人工的对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残 基或基团作某些改变从而改变蛋白质的有关性 质与功能 羟基氨基酸(Ser,Thr,Tyr)的磷酸化与去磷酸

八 糖蛋白与脂蛋白
凝胶过滤
大分子量的先出来 小分子量的后出来
⑵ 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
利用蛋白质电荷的性质
阳离子: 羧甲基纤维素 (CM-) -O-CH2-COO 阴离子: 二乙基氨基乙基纤维素 (DEAE-) + -O-CH2-CH2-NH(C2H5)2
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
⑶ 亲和层析
蛋白质能与特异的配体结合 (专一、非共价、可逆) 配体常连接在琼脂糖凝胶(Sepharose)上 配体选择:
热变性 酸碱 有机溶剂 尿素、胍 三氯乙酸 振荡 破坏氢键 破坏盐键 降低介电常数;破坏疏水键 破坏氢键及疏水键 与蛋白质形成溶解度很小的盐 表面作用
变性蛋白质的特征
结晶和生物活性消失 溶解度显著减小 粘度、旋光性增加,pI提高 反应基团数目增加 易被酶消化
(2)、 纤维蛋白原
α2 β2 r 2 从二条α链和二条β链的N端各断裂一个特定的肽键-Arg—Gly-, 释放出二个纤维肽 A ( 19 个氨基酸)和二个纤维肽 B ( 21 个氨基 酸),它们含有较多的酸性氨基酸残基。
A、B肽切除后,减少了蛋白质分子的负电荷,促进分子 间聚集,形成网状结构。 在凝血因子XIIIa(纤维蛋白稳定因子)催化下,纤维蛋 白质单体间形成共价健(Gln-Lys结合),生成交联的 纤维蛋白。
一级结构的部分切除与蛋白质的激活 1、 血液凝固的机理 凝血因子(凝血酶原致活因子)
凝血酶原 纤维蛋白原A
凝血酶 纤维蛋白B 凝胶
(1)、 凝血酶原
在凝血酶原致活因子催化下,凝血酶 原 分 子 中 的 Arg274—Thr275 、 Arg323—Ile324 断裂,释放出 48 个 a.a , 产生活性凝血酶。 A链49 a.a B链259 a.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