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辛弃疾的爱国忧民情怀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鉴赏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鉴赏辛弃疾(1140年-1207年)是南宋末年文学家、军事将领,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诗人之一。
他以清新雄奇、激情慷慨的诗风,表达了对祖国的无尽思念与忧虑。
本篇文档将从几个方面对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行鉴赏。
1. 辛弃疾和时代背景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末年,政治腐败、外敌入侵使得祖国岌岌可危。
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让辛弃疾深感责任重大,他以自己极富爱国情怀的诗歌表达了对社会动荡和战争局势的担忧。
2. 爱国抒怀与英雄赞颂辛弃疾笔下描绘了许多壮美激昂的场景,表达了对英雄事迹及其所代表的民族精神至高崇敬。
例如《夜行船》一诗中,辛弃疾抒发了对岳飞的敬仰之情,并表达了自己身陷异地的愤慨和无尽思乡之意。
3. 忧国忧民与赋诗诫察在辛弃疾的诗歌中,可以看到他对国家现状和人民苦难的深刻关怀。
他以犀利的笔触对当时社会政治不公进行批评,警示人们应该正视内外威胁,团结起来共同拯救祖国。
4. 爱国与个人命运辛弃疾多次被贬谪流放于外地,但他从未放弃对祖国的忠诚。
他在艰苦的流亡生活中仍然坚定地写下了宝贵的爱国诗篇,表达了自己不屈不挠的精神。
5. 辛弃疾影响与现代价值在今天,辛弃疾留下的作品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他通过自己饱含爱国情怀且鲜明个性化的诗歌创作,打动了广大读者。
他的作品唤起人们对祖国和民族荣誉感的思考,激发了人们热爱、奉献和保卫祖国的热情。
总结辛弃疾以他雄温并茂的诗歌鉴赏了丰富多样的爱国主义情怀。
他的作品不仅表达了个人对祖国的忠诚,也激励着后人在任何时代都奋发向前,敢于为祖国事业而奋斗。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读者,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中重要的一部分。
浅淡辛弃疾及其诗词的家国情怀

浅淡辛弃疾及其诗词的家国情怀
辛弃疾(1140-1207),宋代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满江红·鹧鸪天》、《摊破浣溪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辛弃疾的诗词普遍充满家国情怀,他的诗句用细腻而轻柔的笔法勾勒出缠绵悱恻而婉转而淡然的情怀。
他记叙的词句,一面体现出家国离别悲凉,一面陶冶情操、发扬光大爱国精神,天马行空的想象创造出一个诗情画意的美丽世界。
例如,《满江红·鹧鸪天》,辛弃疾写道:“家住山深海角,断绝佳丽山河。
心伤西归路,泪滴江南湖。
草色青青柳,云影秋水清。
烟花三月下江南,一片江天春色。
”诗中醉心的叙述令人顿生思乡之情,也让读者体会到辛弃疾对家国之情思念。
又如,《摊破浣溪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辛弃疾写道:“长亭外,古道边,一轮明月照古今。
多少楼台烟雨中,阻挡黄沙穿金甲。
不闻歌声不见舞,陌上人似有远行。
争如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半夜凉。
”这首诗表达了辛弃疾对家乡的思念,也宣示了他的爱国精神。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辛弃疾,字坦夫,号稼轩,南宋文学家,政治家,爱国诗人。
他的诗歌倍受推崇,成为影响深远的文化遗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展示他在动荡不安的军事政治时期展现出来的坚定信念和强烈愿望。
一、辛弃疾的背景辛弃疾出生于1140年,南宋初年。
他的家族在政治和军事领域中拥有相当的声望,这使得他在官场上取得了很高的地位。
辛弃疾自幼非常聪明,年少时就早早地开始写诗。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抒发自己情感的力量,同时也呈现出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辛弃疾爱国情怀的体现1. 黄龙之战辛弃疾是一个热爱国家的爱国者,他在很多诗歌中表达了这一立场。
例如,在黄龙之战中,他写了《贺新郎·黄州》:黄州即日闻贺,夜泊牛渚怀良,梦长发侵肩,袍泽觉来冰壶。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这首诗,就能感受到辛弃疾在这个时期的痛苦和失落感。
黄龙之战是应对蒙古进攻的一场战斗,辛弃疾投入到其中,并为国效力,但最终失败了。
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相互之间的无奈和分别,同时也展现出他对当时战争的恐惧感。
2. 靖康耻辛弃疾也是一名历史爱好者,他十分关注“靖康之耻”这段历史事件。
在“靖康耻”中,宋朝皇帝赵构被俘虏,金国开始对华夏进行统治。
这对于辛弃疾这种爱国者来说是一个难以承受的打击。
他写了一首爱国诗歌《青玉案·元夕》,表达了他对于国家的畏惧和期望: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诗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诗歌表现形式相结合,充分展现辛弃疾的脱俗情怀。
这首爱国诗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望。
三、结论爱国主义永远是中华民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辛弃疾是一个具有高度爱国情怀的人。
在国家困难、全民动员的时刻,他始终不断地呼唤和激发爱国情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伟大人物之一。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及其表现形式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及其表现形式一、介绍辛弃疾及其背景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爱国诗人。
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面对外族侵略和国家分裂的局面,以自己深厚的爱国情感和直言不讳的笔触成为被后世称赞的诗人之一。
二、辛弃疾爱国主义情怀辛弃疾对祖国母亲和京城故土有着深沉的情感。
他认为祖国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对祖国产生了浓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这种爱国主义情怀贯穿于他的作品中,并能从以下方面得到体现:1. 对外族侵略的抨击辛弃疾目睹了金朝入侵南宋,并亲眼看到了无数同胞遭受苦难。
他通过诗词表达了对敌人野蛮行径的愤慨与谴责。
例如,在《青玉案·元夕》中,他用“万里归舟弄瓦杯”来象征金兵侵略南宋,同时表达了对亡国之痛的伤感和愤怒。
2. 对社会动荡的关注辛弃疾在作品中也抨击了当时南宋社会的腐败和贪官污吏。
他借助诗词批判官员的奸邪行径,呼吁社会正义。
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悲愤地揭露了朝廷官员对功臣的背叛和不公,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没落的担忧。
3. 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辛弃疾关注人民生活,并通过作品传递出深深的同情之情。
在《红蕉序》中,他以真实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南方农民发生饥荒时的景象,悲悯和担忧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三、辛弃疾爱国主义情怀表现形式1. 抒发内心情感的田园诗辛弃疾的“田园诗”是他表达爱国情怀的一种重要形式。
这些诗歌通常描绘了美丽宁静的村庄景色,抒发着对故土和家乡的思念之情。
例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追忆童年时光,讴歌了安定而温馨的家园。
2. 借用历史典故和传说来抒发爱国情感辛弃疾经常运用历史典故和传说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深情厚谊。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他借用了《史记》中范蠡与西施相逢的故事,并通过描述西施身临其境地表达了对亡国之恨。
3. 直言不讳地写下真实感受辛弃疾以其真实、直接而坦荡的文字风格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阴暗面。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分析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分析引言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其中辛弃疾无疑是其中一位备受称赞的南宋词人。
辛弃疾作为爱国主义的典范,在他的词作中流露出了浓厚的爱国情怀。
本文将通过分析辛弃疾的生平、他的作品以及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来深入了解这位伟大词人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1140年-1207年)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和将领。
他出生在一个有良好文化氛围的家庭,父亲辛文房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
辛弃疾从小接受了严格的教育,他的文学才能在很早就开始显现。
辛弃疾的父亲是一位忠诚的官员,这给了他对家国的忠诚以及爱国情怀的影响。
此外,辛弃疾在少年时代就被南宋政权看中,被授予了一些重要的职务。
他曾在边境地区任职,亲眼目睹了外敌的侵略和国家的困境,这深深地刺激了他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作品辛弃疾的作品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各个方面的主题,但其中最令人钦佩的是他关于爱国的词作。
辛弃疾的词作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感,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沉热爱和对国家兴衰的关切。
以下是一些辛弃疾的作品的例子:例子一:《青玉案·元夕》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首词创作于元夕之夜,辛弃疾通过描绘海上明月和思念情人的场景,表达了他对离散处境下国家统一的热切期望。
明月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和太平盛世,而辛弃疾无法与思念的人共度元夕夜,表达了他对国家团结和和平的向往。
例子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片帆何处系烟波哪里稠儿女共沾巾欢笑矣可收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江南旅游时创作的,他表达了对江南风光的喜爱和热爱。
词中描绘了广阔的山川河流,表达了他对国家疆土辽阔和国家繁荣昌盛的向往。
辛弃疾通过这首词展现出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江南地域的眷恋。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同时也展现在他的言行和行为中。
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祖国的热爱贯穿了他的一生,他时刻关心着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福祉。
浅谈辛弃疾的爱国忧民情怀

浅谈辛弃疾的爱国忧民情怀摘要:《破阵子》是辛弃疾闲居上饶期间所做的一首极具代表性的豪放词。
本文根据实际教学经验,首先对辛弃疾的爱国忧民情怀进行解析,并结合辛弃疾《破阵子》的教学过程对整篇词的爱国忧民情怀进行解析与阅读,来引导学生对词人情感的体验以及宋词的学习。
关键词:辛弃疾爱国忧民情怀《破阵子》一、辛弃疾的爱国忧民情怀之解析1.壮志难酬的英雄悲歌。
“醉里挑灯看剑” 的落魄英雄。
剑是英雄立功沙场的武器, 此时“醉里” 挑灯“看” “八百里”的豪气和“五十弦” 悲切塞外之声, 烘托出“沙场秋点兵” 的豪迈气概。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烘托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
气氛上向人们预示着战争的胜利。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抒写了作者矢志抗金、收复中原的抱负, 这是作者的理想, 却只能在梦中了却。
梦代替不了现实, 一句浩叹“可怜白发生”, 与失意英雄的形象遥相呼应, 一反梦境中的昂扬意气而显出凝重深沉,情绪一落千丈。
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和惆怅, 化雄壮为悲壮,豪壮中蕴含着深沉的悲慨。
这是一支失意英雄的慷慨悲歌。
2.挑灯看剑、借酒浇愁的壮士悲情。
《破阵子》全词前面九句一气贯注, 酣畅淋漓, 直到结句才转笔换意, 痛苦的现实与理想的梦境相互映照, 给人以悲壮之美。
由于主和派的打压, 他的爱国理想、恢复志向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 只有把它付之于醉梦之中。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谓他一生的追求, 但清醒时却只能导致白发丛生。
词人感到失落和绝望, 于是寄怀于酒, 求得以麻醉来镇痛, 借酒来浇愁。
“可怜白发生” 的沉痛与无奈。
这是悲剧英雄壮志难酬的英雄泪与英雄恨。
词人的壮志未酬而一事无成。
“可怜白发生”,写出了词人复杂的心情,反映了词人不忘杀敌报国、决心恢复祖国河山、建立功名的壮志;同时也抒发了功业无成、老之将至的惆怅与悲愤。
3.失意英雄的爱国之心与罢贬之苦。
辛弃疾四十多岁就被排挤出官场,在家闲居。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战争疾苦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战争疾苦辛弃疾,北宋文学家,他在其作品中表现出了深深的爱国情怀和对战争疾苦的关怀。
他的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以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对战争疾苦的探讨为主题,分析他的经典作品中的文本描写和情感表达。
其一,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体现在他对祖国的深情厚意之中。
他的诗作中常常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
例如,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中,辛弃疾写道:“铁血加冰雪,将军百战死;联系无回将,神州预夜啼。
”他以铁血加冰雪来形容将军严寒中的奋战,表达出对战争困境中的将士们的敬佩之情。
同时,他将他们的英勇事迹与对国家前途的担忧相结合,表露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
其二,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使他对时局动荡下人民的疾苦深表关怀。
在宋朝晚期,战乱频生,百姓生活艰难。
而辛弃疾时常通过他的作品来表达对人民的同情与慰问。
例如,在《青玉案·凤凰台上凤凰游》中,他写道:“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他以凤凰来象征君主,凄厉地描绘出乱世中帝王衰亡的景象。
通过对时局的抒发,他表达了对人民痛苦的同情,同时也抱怨了社会的不公和政治的腐败。
辛弃疾的作品中还掺杂了对战争疾苦的痛苦表达。
他亲身经历了南宋丧国的痛苦,对战争的残酷有着深刻体验。
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辛弃疾写道:“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欲坠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他以饱含哀愁的笔墨描绘出江南水乡的凄凉景象,抒发了对战争蹂躏下人民生活痛苦的感叹。
总结而言,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对战争疾苦的关怀贯穿于他的作品之中。
他以娓娓动人的词句,直击人心地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眷念和关怀。
他的作品永远被我们铭记,是对历史的见证,更是对人性深处最真挚情感的展示。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对战争疾苦的关怀将永远引领我们向前。
宋代诗人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宋代诗人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介绍宋代诗人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
他生活在北宋末年,对传统文化和封建制度的崩溃感到深深的忧虑和痛心。
辛弃疾以其豪放的情感与激昂的笔触创作了许多关于爱国主题的诗歌作品,表达了他对家国兴亡、民族团结和社会正义等问题的关注和呼吁。
本文将针对辛弃疾的爱国情怀进行详细探讨。
辛弃疾与时局辛弃疾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战乱频发的时期。
北宋末年,金朝逐渐侵入中原,南宋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辛弃疾亲身经历了靖康之耻,被俘并随后归还故土,这个经历使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祖国沦陷和国家危机带来的苦难与痛楚。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表达辛弃疾通过他的诗歌作品,表达了对家国的忠诚和对故土的眷恋。
这些作品通常以激昂豪放、充满悲壮气息为特点,表现出他对家国命运的担忧和对国家复兴的渴望。
忧国忧民辛弃疾深刻认识到国家衰败、社会动荡对人民生活造成的巨大伤害。
他在许多作品中描绘了贫苦百姓遭受战争和祸乱的困境,从而引起读者对社会不公平和人民疾苦的共鸣,呼吁解决当前社会问题,倡导民主治理。
壮志凌云辛弃疾不仅关注日常民生,还寄托了自己的壮志抱负。
他在一些作品中表达了要振兴国家、恢复领土统一的雄心壮志。
他以直抒胸臆、奋发向上的态度激励自己和读者,呼吁每个人都为实现祖国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敌抗争面对外敌入侵,辛弃疾坚决主张抗战,并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和对抵抗战争的呼唤。
通过激情慷慨的词句,辛弃疾阐述了保家卫国、拯救民族于水火之中的决心。
影响与意义辛弃疾以他真挚而激昂的爱国情怀深深地感染着后来的文人学士和社会大众。
他以其才华出众和高尚情操成为中国爱国主义文化传统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对当时时局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反思。
结论辛弃疾是宋代杰出的爱国诗人之一,他通过自己雄浑豪放、深沉犀利的笔触,表达了对家国命运的关切与呼唤,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辛弃疾的爱国忧民情怀
发表时间:2018-08-21T11:49:14.18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8年9月总第276期作者:王欢欢[导读] 《破阵子》是辛弃疾闲居上饶期间所做的一首极具代表性的豪放词。
——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为例
◆王欢欢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朝阳新城分校100018
摘要:《破阵子》是辛弃疾闲居上饶期间所做的一首极具代表性的豪放词。
本文根据实际教学经验,首先对辛弃疾的爱国忧民情怀进行解析,并结合辛弃疾《破阵子》的教学过程对整篇词的爱国忧民情怀进行解析与阅读,来引导学生对词人情感的体验以及宋词的学习。
关键词:辛弃疾爱国忧民情怀《破阵子》
一、辛弃疾的爱国忧民情怀之解析
1.壮志难酬的英雄悲歌。
“醉里挑灯看剑” 的落魄英雄。
剑是英雄立功沙场的武器, 此时“醉里” 挑灯“看” “八百里”的豪气和“五十弦” 悲切塞外之声, 烘托出“沙场秋点兵” 的豪迈气概。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烘托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
气氛上向人们预示着战争的胜利。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抒写了作者矢志抗金、收复中原的抱负, 这是作者的理想, 却只能在梦中了却。
梦代替不了现实, 一句浩叹“可怜白发生”, 与失意英雄的形象遥相呼应, 一反梦境中的昂扬意气而显出凝重深沉,情绪一落千丈。
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和惆怅, 化雄壮为悲壮,豪壮中蕴含着深沉的悲慨。
这是一支失意英雄的慷慨悲歌。
2.挑灯看剑、借酒浇愁的壮士悲情。
《破阵子》全词前面九句一气贯注, 酣畅淋漓, 直到结句才转笔换意, 痛苦的现实与理想的梦境相互映照, 给人以悲壮之美。
由于主和派的打压, 他的爱国理想、恢复志向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 只有把它付之于醉梦之中。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谓他一生的追求, 但清醒时却只能导致白发丛生。
词人感到失落和绝望, 于是寄怀于酒, 求得以麻醉来镇痛, 借酒来浇愁。
“可怜白发生” 的沉痛与无奈。
这是悲剧英雄壮志难酬的英雄泪与英雄恨。
词人的壮志未酬而一事无成。
“可怜白发生”,写出了词人复杂的心情,反映了词人不忘杀敌报国、决心恢复祖国河山、建立功名的壮志;同时也抒发了功业无成、老之将至的惆怅与悲愤。
3.失意英雄的爱国之心与罢贬之苦。
辛弃疾四十多岁就被排挤出官场,在家闲居。
他屡受打击, 救国报复不能实现。
但辛弃疾没有放弃,他仍克服重重困难,为恢复大计奔走呐喊。
辛弃疾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不与当朝妥协派合作的孤危地位,“三仕三已”的仕途生涯, 既铸就了他傲岸不屈的个性,更打造了他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词风。
在这种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矛盾斗争中, 一代志士的赋闲家居,不合当局时宜的摇旗呐喊, 中怀郁怒而发为悲凉, 实际上概括了辛弃疾这个“一世之豪”的悲剧性结局。
这是整整一代爱国者为之愤慨不已的悲剧。
二、《破阵子》的教学案例分析
1.课前预习。
在开始上古诗文赏析课前,教师应当布置学生查宋词的发展历程,起讫时间,繁荣时期的基本状况。
然后是词人的基本生平资料、思想状况等。
这样学生在开始学习之前就可以对所学的东西有一个粗略的较为全面的认识了。
2.课中教学的引导与解读。
开始正式的教学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先通读全词。
让学生讲述全词的主要内涵,体悟词人的思想感情。
针对“挑灯、梦回、八百里、分、麾、炙、翻、沙场、点兵、作、的卢、了却、身后、可怜”等古今意思有些微差别的字词要让学生去细细品味,以体会该词的真正的内涵。
在对全词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之后,教师应该分上下阙来讲解词。
在讲解的过程中穿插对宋词的基本常识的介绍。
词的上阕主要为写景,下阕抒情,然而写景抒情并非是完全分离的,而是相互融合的。
词人在醉酒后冥想出沙场点兵,壮士共饮的波澜壮阔的场景,而反观现实却是冯唐老去,李广不封,壮志未酬,江河冷落,故土难收。
在虚实结合的强烈对照下,词人的感情就显得格外的深沉悲凉。
而另一方面,词上下阙感情的急剧突变也别有风味。
在上阕的意气奋发和下阕的深沉感慨的鲜明对比下,我们才明白所谓的沙场杀敌,同仇敌忾收复江山不过是词人醉酒朦胧后的一场美梦。
而在下阕的急转直下的描写中,我们才能看出真正的现实是残酷的。
残酷的战场没有使英雄退却,而朝廷主降派却使词人的理想变得遍体鳞伤。
要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让学生设身处地想象一下词人所处的社会环境。
在国家社稷不保、政治动荡的南宋,词人主战的声音在统治者们的主和声浪中显得那么微弱,当时的南宋朝局看似一片歌舞升平,实际上已经危机四伏。
教师在对词人的感情进行分析的时候应当为学生详细地讲述当时的社会状况。
3.课后设置。
(1)师生共同吟咏《破阵子》。
设置目的:经过师生对词作一课时的深入解读,学生对辛弃疾其人、对《破阵子》其词有了更深入的领会,再次吟咏全词,可以更好地引领学生逐次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世界,进一步理解辛词的深层意蕴。
(2)请代陈同甫写一封信回复辛弃疾,谈谈读过本首词的感受。
设置目的:课后的任务型书面作业,是为了帮助学生再次与文本、与作者展开对话,然后对本词进行鉴赏。
让学生站在友人陈同甫的视角,更能理解辛弃疾创作《破阵子》时的心绪与情怀。
参考文献
[1]徐寒《中华藏书百部之〈宋词鉴赏〉》[M].中国书店,北京,2010,5。
[2]卢林茂壮怀歌罢涕交颐——说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A].西安,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