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鉴赏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鉴赏辛弃疾(1140年-1207年)是南宋末年文学家、军事将领,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诗人之一。
他以清新雄奇、激情慷慨的诗风,表达了对祖国的无尽思念与忧虑。
本篇文档将从几个方面对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行鉴赏。
1. 辛弃疾和时代背景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末年,政治腐败、外敌入侵使得祖国岌岌可危。
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让辛弃疾深感责任重大,他以自己极富爱国情怀的诗歌表达了对社会动荡和战争局势的担忧。
2. 爱国抒怀与英雄赞颂辛弃疾笔下描绘了许多壮美激昂的场景,表达了对英雄事迹及其所代表的民族精神至高崇敬。
例如《夜行船》一诗中,辛弃疾抒发了对岳飞的敬仰之情,并表达了自己身陷异地的愤慨和无尽思乡之意。
3. 忧国忧民与赋诗诫察在辛弃疾的诗歌中,可以看到他对国家现状和人民苦难的深刻关怀。
他以犀利的笔触对当时社会政治不公进行批评,警示人们应该正视内外威胁,团结起来共同拯救祖国。
4. 爱国与个人命运辛弃疾多次被贬谪流放于外地,但他从未放弃对祖国的忠诚。
他在艰苦的流亡生活中仍然坚定地写下了宝贵的爱国诗篇,表达了自己不屈不挠的精神。
5. 辛弃疾影响与现代价值在今天,辛弃疾留下的作品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他通过自己饱含爱国情怀且鲜明个性化的诗歌创作,打动了广大读者。
他的作品唤起人们对祖国和民族荣誉感的思考,激发了人们热爱、奉献和保卫祖国的热情。
总结辛弃疾以他雄温并茂的诗歌鉴赏了丰富多样的爱国主义情怀。
他的作品不仅表达了个人对祖国的忠诚,也激励着后人在任何时代都奋发向前,敢于为祖国事业而奋斗。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读者,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中重要的一部分。
赏析辛弃疾的爱国词作品

赏析辛弃疾的爱国词作品1. 简介辛弃疾(1140年-1207年),南宋末年著名文学家、词人,有着"词中之龙"的美誉。
他生于一个军事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军事家风格,对国家充满了热爱之情。
辛弃疾的词作品以其悲壮、豪放而被称为"豪放派"。
2. 辛弃疾的爱国主题辛弃疾的词作品几乎都能体现出他对祖国的亲情和忧虑。
在这些作品中,他表达了对北方敌人入侵以及南宋政权腐败的忧虑与愤怒,并向读者呼吁团结起来共同保卫祖国。
2.1 《青玉案·元夕》这首词描述了一个夜晚寂静无声的舞会场景,透露出作者内心深处对祖国命运不安定的忧虑之情。
通过描述妆台边上一片孤灯如豆,表达了自己心中对于战乱时代下人们的痛苦感受,同时呼吁人们珍惜和平、团结抵抗外敌。
2.2 《鹧鸪天·楼阁春寒》这首词中,辛弃疾以浓厚的哀怨之情叙述了北方沦陷地区百姓流离失所的景象。
他将作者自己深情苦苦思念大宋江山的心情融入其中,揭示了他对祖国境况不佳而引发的焦虑和无奈。
3. 辛弃疾的爱国精神辛弃疾在他的爱国词作品中展现出了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以凄凉满怀激情与对于时局的关切相结合,表达了对土地、家乡、人民以及中国历史文化传统长远赤诚不渝的真挚感情。
结论辛弃疾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词人,在其爱国词作品中通过细腻感人的描写和深沉激昂的话语,表达了对祖国命运和社稷安危深深关切之情。
其作品不仅传达了他对于国家的忧虑和愤怒,同时也启迪了人们珍惜和平、爱护祖国的情操。
辛弃疾以其才华横溢的词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爱国精神遗产。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辛弃疾,字坦夫,号稼轩,南宋文学家,政治家,爱国诗人。
他的诗歌倍受推崇,成为影响深远的文化遗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展示他在动荡不安的军事政治时期展现出来的坚定信念和强烈愿望。
一、辛弃疾的背景辛弃疾出生于1140年,南宋初年。
他的家族在政治和军事领域中拥有相当的声望,这使得他在官场上取得了很高的地位。
辛弃疾自幼非常聪明,年少时就早早地开始写诗。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抒发自己情感的力量,同时也呈现出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辛弃疾爱国情怀的体现1. 黄龙之战辛弃疾是一个热爱国家的爱国者,他在很多诗歌中表达了这一立场。
例如,在黄龙之战中,他写了《贺新郎·黄州》:黄州即日闻贺,夜泊牛渚怀良,梦长发侵肩,袍泽觉来冰壶。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这首诗,就能感受到辛弃疾在这个时期的痛苦和失落感。
黄龙之战是应对蒙古进攻的一场战斗,辛弃疾投入到其中,并为国效力,但最终失败了。
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相互之间的无奈和分别,同时也展现出他对当时战争的恐惧感。
2. 靖康耻辛弃疾也是一名历史爱好者,他十分关注“靖康之耻”这段历史事件。
在“靖康耻”中,宋朝皇帝赵构被俘虏,金国开始对华夏进行统治。
这对于辛弃疾这种爱国者来说是一个难以承受的打击。
他写了一首爱国诗歌《青玉案·元夕》,表达了他对于国家的畏惧和期望: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诗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诗歌表现形式相结合,充分展现辛弃疾的脱俗情怀。
这首爱国诗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望。
三、结论爱国主义永远是中华民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辛弃疾是一个具有高度爱国情怀的人。
在国家困难、全民动员的时刻,他始终不断地呼唤和激发爱国情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伟大人物之一。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及其表现形式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及其表现形式一、介绍辛弃疾及其背景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爱国诗人。
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面对外族侵略和国家分裂的局面,以自己深厚的爱国情感和直言不讳的笔触成为被后世称赞的诗人之一。
二、辛弃疾爱国主义情怀辛弃疾对祖国母亲和京城故土有着深沉的情感。
他认为祖国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对祖国产生了浓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这种爱国主义情怀贯穿于他的作品中,并能从以下方面得到体现:1. 对外族侵略的抨击辛弃疾目睹了金朝入侵南宋,并亲眼看到了无数同胞遭受苦难。
他通过诗词表达了对敌人野蛮行径的愤慨与谴责。
例如,在《青玉案·元夕》中,他用“万里归舟弄瓦杯”来象征金兵侵略南宋,同时表达了对亡国之痛的伤感和愤怒。
2. 对社会动荡的关注辛弃疾在作品中也抨击了当时南宋社会的腐败和贪官污吏。
他借助诗词批判官员的奸邪行径,呼吁社会正义。
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悲愤地揭露了朝廷官员对功臣的背叛和不公,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没落的担忧。
3. 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辛弃疾关注人民生活,并通过作品传递出深深的同情之情。
在《红蕉序》中,他以真实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南方农民发生饥荒时的景象,悲悯和担忧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三、辛弃疾爱国主义情怀表现形式1. 抒发内心情感的田园诗辛弃疾的“田园诗”是他表达爱国情怀的一种重要形式。
这些诗歌通常描绘了美丽宁静的村庄景色,抒发着对故土和家乡的思念之情。
例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追忆童年时光,讴歌了安定而温馨的家园。
2. 借用历史典故和传说来抒发爱国情感辛弃疾经常运用历史典故和传说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深情厚谊。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他借用了《史记》中范蠡与西施相逢的故事,并通过描述西施身临其境地表达了对亡国之恨。
3. 直言不讳地写下真实感受辛弃疾以其真实、直接而坦荡的文字风格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阴暗面。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爱国思想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爱国思想辛弃疾是南宋爱国志士,杰出的词人,其词在南宋开一代新风。
本文从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和词作的思想内容来探究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志士,杰出的词作家,其主要文学成就在词这一方面,他的词在南宋开创了一代新风,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的词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沉雅健, 确立并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一派词风。
辛弃疾生于南宋中期,中原早已沦丧,正是宋金对峙,民族矛盾尖锐,中原人民抗金要求不断高涨的时期。
而在江南的南宋统治集团中,则分为主和、主战两派,主和派苟且偷安,妥协投降;主战派要求收复失地,北定中原。
辛弃疾是主战派人物之一,其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统一中原进行着不懈的斗争。
现在就从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词的思想内容这两方面来探究他的爱国精神。
古之文人,描写优美风光,抒写离别情愁,表达雄心壮志,或许是瞬间的感受罢了,而那一生都在抒写雄心壮志,一生都在为祖国命运而忧虑的人却寥寥无几;既能抒写雄心壮志、伟大抱负,又能骑在马背上指挥千军万马和拥有治国之才的人更是屈指可数,辛弃疾就是这样的杰出人物。
无论是作词,还是指挥作战或是治理地方,皆因其拥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和历史使命感。
他把恢复故土当作自己追求的事业,人的命运如果一旦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其精神也将永不磨灭。
爱国思想:1、表现在他的“整顿乾坤”的急切愿望与祖国依然关河破碎、宝刀无所用的冷酷现实的矛盾所引起的愤激中。
2、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还具体表现在对整顿乾坤的“明主”的渴望上,表现在对历史上为统一事业作出贡献的英雄的崇敬上。
3、辛词的爱国主义精神又表现在对南宋君臣偷安宴乐的讽喻和揭露中。
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
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分析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分析引言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其中辛弃疾无疑是其中一位备受称赞的南宋词人。
辛弃疾作为爱国主义的典范,在他的词作中流露出了浓厚的爱国情怀。
本文将通过分析辛弃疾的生平、他的作品以及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来深入了解这位伟大词人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1140年-1207年)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和将领。
他出生在一个有良好文化氛围的家庭,父亲辛文房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
辛弃疾从小接受了严格的教育,他的文学才能在很早就开始显现。
辛弃疾的父亲是一位忠诚的官员,这给了他对家国的忠诚以及爱国情怀的影响。
此外,辛弃疾在少年时代就被南宋政权看中,被授予了一些重要的职务。
他曾在边境地区任职,亲眼目睹了外敌的侵略和国家的困境,这深深地刺激了他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作品辛弃疾的作品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各个方面的主题,但其中最令人钦佩的是他关于爱国的词作。
辛弃疾的词作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感,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沉热爱和对国家兴衰的关切。
以下是一些辛弃疾的作品的例子:例子一:《青玉案·元夕》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首词创作于元夕之夜,辛弃疾通过描绘海上明月和思念情人的场景,表达了他对离散处境下国家统一的热切期望。
明月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和太平盛世,而辛弃疾无法与思念的人共度元夕夜,表达了他对国家团结和和平的向往。
例子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片帆何处系烟波哪里稠儿女共沾巾欢笑矣可收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江南旅游时创作的,他表达了对江南风光的喜爱和热爱。
词中描绘了广阔的山川河流,表达了他对国家疆土辽阔和国家繁荣昌盛的向往。
辛弃疾通过这首词展现出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江南地域的眷恋。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同时也展现在他的言行和行为中。
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祖国的热爱贯穿了他的一生,他时刻关心着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福祉。
辛弃疾豪放派诗人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豪放派诗人的爱国情怀中国历史上,辛弃疾是一位备受尊敬的诗人,尤其以他的爱国情怀而闻名。
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之一,辛弃疾用他的诗歌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忧虑。
他的作品充满了壮丽的豪情和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辛弃疾生于宋朝,处于战乱频仍的时代。
他从小就对国家命运充满了关切和热爱。
在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他对国家的深情厚意。
辛弃疾的诗歌以其雄浑豪放、婉约清新的风格而著称。
他往往抒发个人豪情和爱国情怀,将其融入对时事的评论和反思当中。
例如在他的一首著名诗作《破幽梦书怀寄令狐郎中》中,他写道:“自咏词章盈玉函,肮然寥落忆千官。
醉醒分付倚南幕,月照银簪暗绿鲜。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残破山河的思念和忧虑,用他的文采将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在他的政治活动中也得到了体现。
在辽金入侵南宋时,辛弃疾积极参与抵抗运动,为保卫国家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他在北方边疆任职期间,以文学才华为武器,用诗歌鼓舞士气,激励将士为国家的安危奋力战斗。
他的激情政治理想源于对乡土人民疾苦的感悟,他始终心系国家兴衰,为民族团结而努力。
作为豪放派的代表,辛弃疾以他的诗歌打破了以往文风的束缚,采用了自由奔放的形式和语言。
他的诗歌不拘一格,既能抒写深情款款的爱情,又能歌颂国家雄浑壮丽的风貌。
他以浓烈的个性和旺盛的创作力震撼了世人,并且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存在。
然而,在他的诗歌中,爱国情怀却经常与个人命运相交织。
辛弃疾常常吐露他自己的困厄和内心的矛盾,将爱国与忧虑融为一体。
他在自己的一首名为《使至塞上》的诗中写道:“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些令人动容的诗句,表达了他对流离失所的苦闷,以及对国家兴衰的挂念。
辛弃疾是中国文化中令人敬佩的文艺家之一,他的爱国情怀和诗歌才华都深深感染着后人。
他的诗作被誉为豪放派精神的典范,他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也成为了国人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源泉。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深刻理解了爱国精神的真谛,也从中获得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
简论辛弃疾词中的爱国精神

简论辛弃疾词中的爱国精神南宋大词人辛弃疾,是中国文化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出生于金人占领区。
他的一生先后经历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等四代皇帝统治时期,绍兴三十一年参加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军,任掌书记,次年奉耿京命赴建康于南宋政权联系,北返途中闻叛徒张安国杀耿京降金,遂率五十骑突入金营,活捉张安国,率众归宋,南渡后历任建康府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北转运副使,湖南、江西、福建中抚使等职。
虽然他怀有建功报国,恢复失地的大志,并在抗金的战场上建立过功勋,但由于当时南宋王朝的当权者胸无大志,一味向金朝屈膝求和而不愿意北伐中原,以致主和派在朝廷中占据上风,辛弃疾曾多次上书,力陈北伐大计,因于主和派意见不合而两次落职,闲居上饶,铅山近二十年,宁宗嘉泰四年,韩佑胄准备北伐,曾被起用为镇江知府,不久又被罢免,忧愤成疾而终。
辛弃疾具有一般作家不具备的戎马生涯,他首先是一个爱国斗士,然后才是一个词人,因而他的爱国词最自然真切。
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其爱国词多抒发报国的壮志,揭露投降派的可耻行径,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意境深远,气势宏伟,风格豪放悲壮。
”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
”慷慨激昂的爱国词是辛弃疾词的主词,代表着他的最高成就,他用毕生心血凝结的焕发着爱国主义异彩的六百多首词犹如”芬草春常在”,永远为祖国人民珍爱。
下面就辛弃疾的爱国词及词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做简单论述。
1.思乡情辛弃疾出生于金人统治区,他对残酷的民族压迫有着切身的经历和感受,他南下后看到南方统治阶级只顾苟安享乐,再想到北方人民的苦难生活,心情格外沉重,他一生不断想念自己的家乡,在词中,他常用”西北”这个词来代表他心中的故乡。
比如:”西北有神州。
”《水调歌头》;”他年要补天西北。
”《满江红》计”长安在正天西北。
”《满江红》这些都可以证明他对家园故土的怀念,越是思念故乡,他北伐飞决心也更加坚定,愿望更加急切。
试看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摘要:辛弃疾是南宋爱国志士,杰出的词人,其词在南宋开一代新风。
本文从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和词作的思想内容来探究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辛弃疾生平抒发壮志英雄失路批评朝廷辛弃疾是南宋爱国志士,杰出的词作家,其主要文学成就在词这一方面,他的词在南宋开创了一代新风,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的词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沉雅健, 确立并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一派词风。
辛弃疾生于南宋中期,中原早已沦丧,正是宋金对峙,民族矛盾尖锐,中原人民抗金要求不断高涨的时期。
而在江南的南宋统治集团中,则分为主和、主战两派,主和派苟且偷安,妥协投降;主战派要求收复失地,北定中原。
辛弃疾是主战派人物之一,其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统一中原进行着不懈的斗争。
现在就从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词的思想内容这两方面来探究他的爱国精神。
一、坚持抗金反对投降的一生辛弃疾的一生,按其人生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揭竿而起擒判南归:(1岁~23岁)辛弃疾出生时(1140年),山东已沦陷金人之手,宋室南渡已经十三年,他的父亲早亡,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辛赞富有民族气节,青少年时期的辛弃疾受祖父爱国思想影响很深。
辛弃疾在(1154年~1157年)两次到北方察看地形,探听金军虚实,积极为起义作准备,志在收复失地,报效国家。
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济南人耿京聚集十万人奋起抗金,声势浩大,威震一时。
辛弃疾也随之揭竿而起,组织了一支两千人的起义队伍,投奔耿京,在耿京军中掌书记,与耿京共同谋划军事。
这年正月,辛弃疾受耿京委派,辛弃疾领人前去建康(今江苏南京)求见高宗,在完成任务返回山东途中,得知耿京被投降金兵的叛徒张安国杀害,立即率五十骑杀向济州(今山东巨野),在有五万之众的金兵营地,活捉了张安国,并押回建康斩首。
辛弃疾这一英雄壮举、体现了他非凡的胆略,得到高宗的称赞。
辛弃疾从此成为南宋朝廷一名抗战将领,这年他二十三岁。
行伍出身的辛弃疾,有着战场上横戈杀敌的战斗体验,他熟悉军旅生活,“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
”(《念奴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千弦翻塞外风,沙场秋点兵。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些都是他后来对当年抗金时军旅生活的深情回忆,也充分印证了他青年时期投身抗金战斗的经历,辛弃疾把自己的爱国热情投入到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去,奔赴沙场,义无返顾,为国杀敌,疆场搏命,这是何等的英雄豪迈!词人的这样的英雄壮举,使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更令人钦敬佩服!(二)辗转任职壮志难酬:(24岁)~42岁辛弃疾南归后,从二十四岁到四十二岁,在江淮两湖间辗转任职,消磨了近二十年的时光。
他相继作过江阴鉴判、建康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点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路安抚使、隆兴知府安抚使、湖北、湖南转运副使等地方官,也曽作过司农主薄、仓部郎官、秘阁修撰与大理少卿等中央官吏。
职务的频繁调动,使他不能在任职期间有所作为。
但他在职权范围之中,为统一中原,收复失地时时做着努力。
“隆兴和议”后,一一六八年,在任建康通判时,二十六岁的辛弃疾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论》,分析宋金形势,反对“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争衡于中原”的论调,提出自治图强,恢复中原的治国方略。
三十一岁进献《九议》,从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等方面,陈述用人用兵之道,谋划复国中兴大计,贴实详明,却被置之不用。
三十三岁时即预言金朝“六十年必亡,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
”这也体现了辛弃疾的忠心爱国、智略超群及卓识远见。
任江西安抚使时,旱灾严重,百姓粮荒,富商大贾却乘机谋取暴利。
他一到任即发布“闭粜者配,强籴者斩”的文告,稳定了粮食市场,使“民赖以安”。
并在后来给皇帝上书中提出:“民者国之根本,而贪浊之吏迫使为盗”(《论盗贼札子》)他希望朝廷改革吏治以减轻人民负担,使国家强盛。
四十一岁时在湖南创建了雄震一方的飞虎军,为防止金兵南犯也在为北伐作准备。
辛弃疾南归后本来希望施展他的雄才将略,指挥千军万马,上阵杀敌,报效国家,“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
然而,自隆兴元年(1163)符离之役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向金国俯首称臣,纳贡求和,使得英雄请缨无路,报国无门。
他南归之初,被任命为小小的江阴佥判,六年后官职虽有升迁,但都在地方任职,而且每任时间都不长,从二十九岁到四十二岁,十三年调换十四任官职,使他在任上难以有所作为。
进入中年之后,经历了宦海沉浮,他不能点兵沙场,只能落日城头,弹铗悲歌:“腰间剑,聊弹铗”(《满江红》)当年叱咤风云的少年将帅变成了“和泪看旌旗”(《定风波》)、“试弹幽愤泪空垂”(《鹧鸪天》)的失路英雄,英雄空怀报国之心,徒有收复中原的志向,有着不凡的雄才将略,却为南宋朝廷妥协投降的路线所不容,使他得不到重用,甚至遭受打击,壮志难酬。
(三)反复起用含恨而逝:(43岁~68岁)辛弃疾在作地方官时,关心民生,改革弊政,纠弹贪官污吏,引起了一些朝臣的忌恨,加之他抗战复国的政治主张本来就与当时苟且偏安的政治环境相冲突,于是地方贪官污吏与朝中奸臣勾结,多次制造罪名,对他加以贬斥。
四十二岁的壮年,被弹劾罢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十年;五十二岁时起复福建提刑,三年后又被诬陷落职,再度赋闲八年;六十四岁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辛弃疾又制造万领红衲,准备招募丁壮建军,希望建功立业,不料却因得罪权贵,遭谗被贬,回到铅山故居;直至宋金战局逆转,金兵入侵淮南时,宋朝廷才加封辛弃疾枢密院都承旨,想让他力挽颓局,可此时的老英雄已经老病在床,六十八岁时含恨而逝。
这二十五年期间,辛弃疾多次被贬,又多次被起用,他的仕途历尽坎坷。
英雄壮志未酬,已入“头白齿牙缺”(《水调歌头》)的暮年晚景,常感叹“功名妙手,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
”(《蓦山溪》)这更使他因年华虚度,然国仇未雪,更觉时不我待,倍觉紧迫。
尽管这样,他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即便在多次罢官家居,弃置赋闲的境遇下,仍然一刻也没有忘怀分裂的祖国,反而更加炽烈,直至含恨而终。
辛弃疾生于爱国志士之家,从小受祖父影响,青少年时投身抗金活动,身先士卒;南归之后又为北定中原,收复失地进行了不懈努力,虽遭嫉恨排挤,多次被贬,却矢志不渝,其心不改,其节不移,其爱国热情从未减弱。
他的一生是在坚持抗金、反对投降中度过的,他是伟大的爱国志士,他的爱国热情和扶危济世的责任感,当仁不让、勇于献身的爱国情怀,一生奋战、一往无前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并世代相承。
二、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主旨靖康之变使中原沦陷,山河破碎,目睹中原人民遭受种族歧视与蹂躏,辛弃疾在青少年就立下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他的这一志向不仅贯串着他一生的政治事业,同时也在他词的创作中有深刻的反映。
辛弃疾的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但多数以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爱国思想为主题,并进行了多角度抒写。
现就辛弃疾词的爱国思想的抒写角度进行要的分析:(一)收复中原的壮志:辛弃疾早年参加抗金活动,“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鹧鸪天》) ,即写自己以实际行动为收复中原献身;到晚年仍是“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则抒发的是他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是英雄强烈而执着的历史使命;辛弃疾萦绕心头的愿望,正如陆游以塞上长城自许一样,拥有一颗滚烫的爱国之心,更有崇高的为国献身精神。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为作者六十六岁时所作,他此时虽是垂暮之年,但因复出起用,看到收复中原有望,仍激流勇进,壮心不已,奋起筹划。
他登临京口北固亭,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及其不凡的业绩,心潮激荡,写下了这首优秀的词章。
词的上阕歌颂了孙权和刘裕,因为他们中一个打垮了北方的入侵者,保卫了国家;一个北伐胜利,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通过怀古,既歌颂了古代的英雄,又表达了自己的收复中原的壮志,又侧面地、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慨情怀。
批评了南宋朝廷苟安的政策。
下阕以刘义隆好大喜功导致北伐惨败的史实,告诫当局要谨慎备战,不可抄之过急;又以廉颇自喻,表述自己老当益壮,愿为北伐贡献力量的心愿。
作者在怀古中吟今,在叙事中言志,一连用了四个典故,既切地、又切事、还切时、更切情,充分的表达了自己想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
(二)英雄失路的悲慨:辛弃疾南归之后,他大量的岁月是在被贬谪闲居中度过的。
“大仇不复,大耻不雪,平生志愿百无一酬”(谢枋得《记辛弃疾稼轩先生墓志》)这种壮志难酬、英雄失路的悲愤,形成了辛弃疾词作的另一主题。
“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
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翻沉陆〞(满江红•倦客新丰》)道出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辛弃疾既有词人的气质,又有军人的豪情,他的人生理想本来是做统领兵马的将军,在战场上博取功名,“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满江红》﹚;平生以英雄自诩,渴望成就英雄伟业,成为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英雄事,曹刘敌”(《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 英雄失路,胸中的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韬略得不到施展,这是何等的凄凉?悲痛、愤懑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国土沦丧、故土难回的焦虑漂泊感;英雄失路、壮志难酬的失落紧迫感,交织于胸、萦绕于心,刚强的老英雄也难免愤然落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他抒写这种英雄失路的悲愤之情的代表作: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水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烩,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相见,六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这首词也写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
上阕以阔大苍茫的境界和落日城头的背景,刻画了失意词人的自我形象。
用抽刀凝视,拍栏长叹的具体细节,表现诗人的爱国激情,道出满腔忧愤。
下阕用两个历史故事,从反面着笔,说明自己精忠报国的志愿,他既不作忘国思乡的张翰,也不学只图温饱的许汜,然而坐视年华流逝,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一腔孤愤、沉郁悲凉!由于朝廷苟且偏安、妥协投降的方针,使辛弃疾报国无门,正是这种英雄失路的悲愤,更集中集现了爱国词人、抗金老英雄那历久弥坚的一片赤诚爱国之心。
(三) 对南宋王朝的批评南宋朝廷昏暗,一直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对抗金人士多加贬谪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