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鉴赏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鉴赏辛弃疾(1140年-1207年)是南宋末年文学家、军事将领,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诗人之一。
他以清新雄奇、激情慷慨的诗风,表达了对祖国的无尽思念与忧虑。
本篇文档将从几个方面对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行鉴赏。
1. 辛弃疾和时代背景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末年,政治腐败、外敌入侵使得祖国岌岌可危。
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让辛弃疾深感责任重大,他以自己极富爱国情怀的诗歌表达了对社会动荡和战争局势的担忧。
2. 爱国抒怀与英雄赞颂辛弃疾笔下描绘了许多壮美激昂的场景,表达了对英雄事迹及其所代表的民族精神至高崇敬。
例如《夜行船》一诗中,辛弃疾抒发了对岳飞的敬仰之情,并表达了自己身陷异地的愤慨和无尽思乡之意。
3. 忧国忧民与赋诗诫察在辛弃疾的诗歌中,可以看到他对国家现状和人民苦难的深刻关怀。
他以犀利的笔触对当时社会政治不公进行批评,警示人们应该正视内外威胁,团结起来共同拯救祖国。
4. 爱国与个人命运辛弃疾多次被贬谪流放于外地,但他从未放弃对祖国的忠诚。
他在艰苦的流亡生活中仍然坚定地写下了宝贵的爱国诗篇,表达了自己不屈不挠的精神。
5. 辛弃疾影响与现代价值在今天,辛弃疾留下的作品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他通过自己饱含爱国情怀且鲜明个性化的诗歌创作,打动了广大读者。
他的作品唤起人们对祖国和民族荣誉感的思考,激发了人们热爱、奉献和保卫祖国的热情。
总结辛弃疾以他雄温并茂的诗歌鉴赏了丰富多样的爱国主义情怀。
他的作品不仅表达了个人对祖国的忠诚,也激励着后人在任何时代都奋发向前,敢于为祖国事业而奋斗。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读者,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中重要的一部分。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赏析: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那样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与报国无门的无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赏析: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那样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与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那样金戈铁马,收复失地,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以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从哪里可以眺望故土中原?眼前只见北固亭一带的壮丽江山,千百年的盛衰兴亡,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幻?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无穷无尽的长江之水奔流不息。
想当年孙权在年少时期,就已统领着千军万马,坐镇东南,连年征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
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对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
难怪曹操说:“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2、注释南乡子:词牌名。
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北固亭: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望:眺望。
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北固楼:即北固亭。
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年少:年轻。
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
兜鍪(dōu móu):指千军万马。
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坐断:坐镇,占据,割据。
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
休:停止。
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雄壮威武,喟然而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三、创作背景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或开禧元年(1205),当时辛弃疾在镇江知府任上。
嘉泰三年(1203)六月末,辛弃疾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略论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

略论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一篇:略论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马革裹尸当自誓,男儿到死心如铁——略论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的英姿崛起于南宋词坛的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者。
这位创辟一代词风的大词人,在他的《稼轩长短句》中,处处强烈地表露着对“算整顿乾坤终有时”①的执着追求以及“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鹧鸪天》)的壮志难酬的悲慨。
辛弃疾在其著名的政论《九议》中说到:“论天下之事者主乎气”。
“气”就是一种精神,就是慷慨英壮的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他的词作所表现的“写尽胸中磈磊未全平”(《江神子》)的“稼轩风”②,正是“临卒大呼杀贼数声而止③”的英雄气在艺术上的体现。
辛弃疾(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的一生是面对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年代,“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梦寐以求抗御外侮、恢复统一的一生。
在他出生前十三年,北宋王朝已沦亡在金奴隶主贵族的铁蹄之下;他出世的第二年,南宋王朝与金国订立了可耻的“绍兴和议”。
“和议”划定东起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为宋金疆界,岁贡金国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宋高宗赵构乞和媚敌竟至于奉表哀告:“既蒙恩造,许备藩国,世世子孙,谨守臣节”……这是一个充满血泪和耻辱的时代。
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的辛弃疾很早就有起兵抗金的抱负。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又一次大举南犯。
河北山东的广大人民从后方聚兵痛击侵扰者,牵制着金军的南下。
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乘时自奋”,组织了二千人马投入耿京的义军。
不久,耿京被叛徒谋害,辛弃疾怀抱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宏愿来到南方。
谁知,却从此中断了他沙场杀敌、重见中原父老的机缘。
在南归后四十五年的漫长岁月里备遭打击,屡被贬斥,辛弃疾几乎有一半的时间罢黜闲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和铅山的瓢泉,最后饮恨而逝。
“硬语盘空谁来听?”辛弃疾将其南归后所积郁在胸的一腔悲愤全部倾注进了《稼轩长短句》中。
浅淡辛弃疾及其诗词的家国情怀

浅淡辛弃疾及其诗词的家国情怀
辛弃疾(1140-1207),宋代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满江红·鹧鸪天》、《摊破浣溪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辛弃疾的诗词普遍充满家国情怀,他的诗句用细腻而轻柔的笔法勾勒出缠绵悱恻而婉转而淡然的情怀。
他记叙的词句,一面体现出家国离别悲凉,一面陶冶情操、发扬光大爱国精神,天马行空的想象创造出一个诗情画意的美丽世界。
例如,《满江红·鹧鸪天》,辛弃疾写道:“家住山深海角,断绝佳丽山河。
心伤西归路,泪滴江南湖。
草色青青柳,云影秋水清。
烟花三月下江南,一片江天春色。
”诗中醉心的叙述令人顿生思乡之情,也让读者体会到辛弃疾对家国之情思念。
又如,《摊破浣溪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辛弃疾写道:“长亭外,古道边,一轮明月照古今。
多少楼台烟雨中,阻挡黄沙穿金甲。
不闻歌声不见舞,陌上人似有远行。
争如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半夜凉。
”这首诗表达了辛弃疾对家乡的思念,也宣示了他的爱国精神。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分析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分析引言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其中辛弃疾无疑是其中一位备受称赞的南宋词人。
辛弃疾作为爱国主义的典范,在他的词作中流露出了浓厚的爱国情怀。
本文将通过分析辛弃疾的生平、他的作品以及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来深入了解这位伟大词人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1140年-1207年)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和将领。
他出生在一个有良好文化氛围的家庭,父亲辛文房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
辛弃疾从小接受了严格的教育,他的文学才能在很早就开始显现。
辛弃疾的父亲是一位忠诚的官员,这给了他对家国的忠诚以及爱国情怀的影响。
此外,辛弃疾在少年时代就被南宋政权看中,被授予了一些重要的职务。
他曾在边境地区任职,亲眼目睹了外敌的侵略和国家的困境,这深深地刺激了他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作品辛弃疾的作品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各个方面的主题,但其中最令人钦佩的是他关于爱国的词作。
辛弃疾的词作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感,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沉热爱和对国家兴衰的关切。
以下是一些辛弃疾的作品的例子:例子一:《青玉案·元夕》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首词创作于元夕之夜,辛弃疾通过描绘海上明月和思念情人的场景,表达了他对离散处境下国家统一的热切期望。
明月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和太平盛世,而辛弃疾无法与思念的人共度元夕夜,表达了他对国家团结和和平的向往。
例子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片帆何处系烟波哪里稠儿女共沾巾欢笑矣可收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江南旅游时创作的,他表达了对江南风光的喜爱和热爱。
词中描绘了广阔的山川河流,表达了他对国家疆土辽阔和国家繁荣昌盛的向往。
辛弃疾通过这首词展现出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江南地域的眷恋。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同时也展现在他的言行和行为中。
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祖国的热爱贯穿了他的一生,他时刻关心着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福祉。
浅析辛弃疾词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浅析辛弃疾词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摘要: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
他的作品表达了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坚强决心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抒发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
在辛弃疾的作品中,特别是词作中,表现出作者一生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烈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战斗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
关键词:辛弃疾爱国热情英雄气概辛弃疾亲身体验过民族压迫的滋味,故立志反抗民族压迫。
但是他的拳拳赤子之心,耿耿报国之志,终为主和派所不容,结果多次罢官,弃置江湖,他的才华得不到发挥,他的抱负无以实现,这种哀怨忧愁无时不在萦绕震撼他的心灵。
他的感情是沉郁凝重的,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愤,这忧愤时而化作滔天的巨浪,时而化作源远的潜流,在心底流转,稍有触动便倾泻而出,化作瑰丽的伟大爱国主义词章。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博大精深,根据题材的不同,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直接歌颂抗金战斗,正面表现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辛弃疾有抗金战斗的经历,词中常表现出火热的战斗生活,写月夜行军、写从容作战、写沙场点兵、写与敌交锋时的殊死搏斗,在文学史上第一次把金戈铁马的铿锵之声、腥风血雨的战斗场面带入词中。
从这类词中最能看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破陈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寒外声,沙场秋点共。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是辛弃疾写给志同道合的朋友陈亮的词,词中作者以激动而又自豪的心情,追怀少年时驰骋沙场、抗击金兵的英雄气概和战斗经历,回忆了当时为国立功的抱负。
词的上阕描写了一个幻想雄壮的生活境界。
词的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形象地显示出杀敌的壮志,“梦回”以后写绵延的营盘中响起了号角声、军乐声,战旗飘扬、兵士们斗志昂扬,这一切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沙场点兵的壮盛军容。
下阕继续写梦中的情景,作者少年英勇,他身骑战马,迅若流星,拓开大弓声如雷鸣,他斗志昂扬所向披靡,结尾一句采用一落千丈,既叹息陈亮的怀才不遇,也感慨自己的失意。
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总结

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总结辛弃疾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以豪放激昂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感情而著称。
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主要集中在爱国主义、忧国忧民、抒发不平等方面,下面将就这三个方面对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进行总结。
首先,辛弃疾的诗歌中体现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兴亡与个人荣辱密切相关,因此在他的诗歌中经常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中写道:“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深浅有余情。
欲知世事皆如此,到处腥风转雨声。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国家衰败的忧虑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心,体现了他以国家利益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怀。
其次,辛弃疾的诗歌中还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和对民生问题的关心。
他追求公平正义、反对社会的不公与腐败,因此在他的诗歌中常常抒发出对贪官污吏的愤慨和对穷苦百姓的同情。
例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写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断肠处、请君入看看,岩上无心云相逐,空忆江南江北。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现象的不满和对困苦百姓的同情,展现出他对社会正义与人民福祉的关注。
最后,辛弃疾的诗歌还流露出他丰富的个人情感和矛盾心境。
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同时也描绘了自己矛盾纠结的心境。
例如《青玉案·元夕》中写道:“时光舞幻,人事如梦。
唯有徽州,在水一方。
”这些诗句反映了他对时光易逝的感叹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表现了他对人生境遇的矛盾和对生命价值的追寻。
总的来说,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在爱国主义、忧国忧民、抒发不平等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
他以深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以才情横溢的笔触,抒发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他以细腻的情感和矛盾的心态,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辛弃疾的诗歌在表现个人情感的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宋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命运,具有极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
评析辛弃疾的爱国词

评析辛弃疾的爱国词辛弃疾幼时不但诵习经典,撰写诗文,而且熟读兵书,苦练武艺。
辛弃疾绝非宋代文坛上常见的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而是一位肤硕体壮、颊红眼青、目光有棱的壮士。
由于辛弃疾的不凡才能与特殊的境遇,在他创作的词里处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
我体会如下:一、豪迈的英雄气概辛弃疾南归不久,宋金对峙的局面渐趋稳定,投降派长期把持南宋朝政。
带着北方人民要求恢复中原的愿望南归的辛弃疾,不与投降派妥协,他的词里经常出现“西北有神州”、“西北是长安”等句子。
在《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中写道:“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南共北,正分裂”,辛弃疾想到北方人民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则愁思难眠。
夜半狂歌,悲风惊起,听檐间铁片铮铮作响,宛如千万匹冲锋陷阵的战马疾驰而过,他多想挥戈跃马,杀敌报国。
他的词把我们领入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更深的了解作者创作的思想。
仿佛又让我们置身于金戈铁马的战场上,怀着复国返家园的心情,誓与敌人战斗到底的豪杰气质更让我们钦佩。
这一份赤诚之心,英豪气概,令人震撼。
辛弃疾一生之中,报国之志不减,抗金决心至死不渝。
他是北方人民的杰出代表,具有强烈的兵?鹨馐丁K ?在遭劾落职时所写的词依然不忘自己过去的抗金壮举,时时激励自己的抗敌决心。
他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读罢这首词,让人眼前浮现出一个挑灯看剑、神色威厉严峻的勇猛武将形象,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苍凉感叹,同时,也是对南宋投降势力的强烈指责。
二、爱憎分明,收复失地统一祖国雄心壮志辛弃疾是一个立志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志士,他投奔南宋以来,多次上书献策要求朝廷出兵北伐。
他做地方官时,设想多种方法建军备战,积极为北伐中原筹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
作者:丁宇
来源:《北方文学·中旬》2016年第12期
摘要:宋代的文学形式以“词”最有成就,宋代词作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辛弃疾則是宋代豪放派词作的代表人物。
辛弃疾的词不仅仅是豪放不羁,其中也不乏清丽委婉、质朴幽默者。
本文重点分析了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
关键词:辛弃疾;词;爱国情怀
“宋词”在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显著,其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辛弃疾作为豪放派代表人物,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辛弃疾的词延承了苏轼的豪放风格,并加以创新,词中多豪气,慷慨纵横,笔力超群。
此外,辛弃疾作为抗金英雄,他的词中也充满着强烈的政治热情,他用豪爽的英雄本色和充沛的创作才情,对词体进行了改革,独创了“稼轩体”,对后世诗词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辛弃疾还运用多样的艺术风格,把词从表达儿女闲情唱和酬答中解放出来。
辛弃疾超凡的才华和特别的生活经历,使得他的词作中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并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表现了杀敌立功、渴望统一国家的情怀,爱憎分明
南宋时期,金兵攻入,皇帝不顾北方百姓死活,苟安于江南。
辛弃疾不得重用,报国无门,只能把对故土对人民的同情、对敌人的仇恨和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表现在自己创作的词作之中。
在《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满江红·题冷泉亭》等词中,辛弃疾深切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和对故土人民的同情。
辛弃疾的词里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和责任感。
如“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对婵娟,从此话离愁,金樽里。
”(《满江红》)等句中,“长安”、“神州”都是对北宋京城汴京的比喻,“离愁”则表现了对中原父老面对家离子散的悲伤。
辛弃疾把对中原故乡的爱恋以及对北方人民的深切担忧都倾注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了浓浓的爱国情怀。
二、表现了对朝廷的不满与批判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
辛弃疾充满着报国之志,他渴望收复失地,渴望国家统一,渴望人民安定幸福。
他多次上书朝廷,主张抗金。
同时还想方设法建军备战,积极为北上中原做准备。
无奈朝廷不但不支持他,反而对主张抗金人士多加贬谪。
看到这种情况,辛弃疾异常愤慨,写下了著名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写出了自己的政治哀怨,婉转悱恻中表达了自己的政治寄托。
他曾写下“西风塞马空肥”(《木兰花慢》)来表达对南宋统治者苟安眼前不思北伐的批判;他还以“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讽刺南宋朝廷不分是非不辨忠奸;“几人曾是经纶手?”(《水龙吟》)则是他对南宋
统治者苟且偷安求和的贬责。
辛弃疾的词中,充满着对南宋朝廷不敢抗金君臣的贬责和对抗金志士的高度赞扬。
他的词或豪放不羁,或委婉迂回,不同程度的表达了他浓厚而又复杂的爱国情怀。
三、抒发了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
金兵入侵,靖康之变,国家破碎,这一切都让少年时期的辛弃疾就立下了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
这种情感融于他的生命之中,贯穿了一生,同时这些也都反映在了他的词作之中。
青年时期,他“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鹧鸪天》);晚年则是“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表现了自己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
他的词中既有正面描写抗金战争的“汉家组练十万,列尖耸层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鹘血污,风雨佛狸愁。
”(《水调歌头》);也有借送友、祝寿来表达自己抗金决心的。
他在六十岁时登临京口北固亭,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充分表达了自己报国夙愿未实现的失落和主张抗金的坚定决心。
四、抒发了浓烈而深沉的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
辛弃疾是一位将帅之才,有着雄才大略和远大的报国志向。
怎奈南宋统治者对他不仅不加以重用收复失地,还弃之不用长达数年。
长期以来,辛弃疾的雄心壮志得不到实现,悲愤之情便溢于他的词作之中,成为又一大特色。
“大仇不复,大耻不雪,平生志愿百无一酬”(谢枋得《祭辛弃疾稼轩先生墓记》)便是很好的体现。
辛弃疾满腔报国大志却无处施展,因而精神上异常忧郁。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木兰花慢》)这首词就生动的将辛弃疾空有报国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表达的淋漓尽致。
而通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更体现了辛弃疾多年壮志未酬,报国无门,虚度年华的忧郁悲愤之情,也表现了他对朝廷的不满,对投降派的愤怒,对自己碌碌无为的痛惜。
同时也把自己渴望叱咤杀场杀敌立功的希冀表现了出来,寄托了自己浓烈而深沉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用他豪放的诗词,表达了收复失地、渴望国家统一的理想与愿望,这是他一生追求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目标。
他的词充满着浓烈的热情,高尚的品格,高超的才情,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爱国人士的心声。
正因为辛弃疾拥有超凡的才华与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得他将自己的命运与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命运连接起来,融为一体,才使得他的词作具有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才得以在中国文学史上放射出璀璨的爱国主义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