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辛弃疾词的豪放与细腻

合集下载

试述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试述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试述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的词作具有丰富的艺术成就。

以下将从雄浑豪放、细腻婉约、清新明快、优美意境、精炼表达、善用比兴、抒情自然等方面进行阐述。

1.雄浑豪放辛弃疾的词以豪放风格为主,充满了英雄豪情。

例如《水调歌头·游泳》中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来”,表现了他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豪放不羁的性格。

他的作品充满着奋发向上的精神,即使在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时,也毫不掩饰地展现出豪放的气势。

2.细腻婉约辛弃疾的词除了豪放之外,还具有细腻婉约的一面。

在《青玉案·元夕》中,他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用“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等细腻的笔触,将绚烂的烟花和欢乐的人群展现在读者眼前。

他擅长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出人们喜庆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3.清新明快辛弃疾的词还具有清新明快的风格。

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他用“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等简洁明了的语句,描绘出乡村月夜的清新景色。

这些词句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4.优美意境辛弃疾的词充满了优美的意境和艺术价值。

在《鹧鸪天·代人送叶梦鼎》中,他通过“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等语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安慰与鼓励。

这种意境深刻的词作,既体现了词人高超的艺术造诣,也彰显了他所具有的深厚情感。

5.精炼表达辛弃疾的词往往简洁明了,语言精炼。

例如,“青山欲共高人枕,飞泉鸣玉漱鸣弦”,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高山的静谧和泉水的清脆声音,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这种精炼的表达方式,使得他的词作在传达情感和景象时更为深入人心。

6.善用比兴辛弃疾在词中善于使用比兴手法,通过自然景物和现象来比喻和寄托自己的情感。

例如,“比翼南飞身老矣,赢得江湖岁月闲”,用比翼鸟的形象比喻夫妻形影不离,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历经坎坷后对悠闲岁月的向往。

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浅论辛弃疾词之豪放与婉约

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浅论辛弃疾词之豪放与婉约

知识文库 第2期19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浅论辛弃疾词之豪放与婉约杜 晗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

他那“气吞万里如虎”的辉煌词章,以豪放风格冠冕词林,为词体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后世尊之为豪放派的领袖。

而这位气势豪放、赤胆忠诚的爱国词人也有很多“清而丽,婉而妩媚”的作品,其间更有标明“仿花间”“、效易安”诸体的,以沉郁委婉的风格抒发悲愤激昂的爱国主义情怀,为婉约体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豪放与婉约作为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何以在辛弃疾一人身上都得以充分的体现呢?要了解这一点,必须从辛弃疾的生平入手,追溯这一词中伟人的思想感情。

辛弃疾的时代,是一个反抗民族压迫,反对历史倒退的风云激荡的时代。

辛弃疾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中诞生、成长,走完生命的全部历程的。

从思想上讲,他的一生是爱国、抗战的一生。

他置身于抗战派的行列,言议英发,出生入死,走上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豪杰的道路。

即使在闲居中,他依然烈焰中烧,以英雄自诩,亦以英雄许人。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

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辛弃疾是一个用他的生命来写诗篇,用他的生活来实践其诗篇的人。

当他的伟大抱负无法实现,报国壮志一再受挫,主体受到难以抗拒的社会压力时,便不得不“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于慷慨悲歌的同时,亦借以风雨花草、儿女之情为题材的方式来述写襟怀,摧刚为柔、寄劲于婉、化直为曲。

也就是说,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是他最具代表性的豪放词作之一。

他一落笔,便用发扬蹈厉的调子高唱:大好江山啊,几千年来,你孕育了多少英雄豪杰!在眼前这个要塞中,先后有孙权和刘裕,都是一代雄主。

辛弃疾词选豪放与忧愁的深情表达

辛弃疾词选豪放与忧愁的深情表达

辛弃疾词选豪放与忧愁的深情表达辛弃疾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之一,他的词作以豪放与忧愁的深情表达著称。

无论是豪放的爱国之情,还是忧愁的离别之意,辛弃疾都能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在他的词作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国家、对人民、对爱情的热爱与无尽的思念之情。

辛弃疾的豪放之情体现在他对祖国的深深热爱上。

他生活的时代正值南宋面临着北方金朝的入侵,国家危亡之际,辛弃疾的词作中充满了激情澎湃的爱国之情。

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他写道:“报得三春晖,应知万木春。

将疏狂杜牧,翻作白头吟。

可以报年华,免得羞人欺。

”这表达了他对同甫的赞美和对国家兴旺的期望。

辛弃疾的词作中透露出的忧国忧民之情,使他的词作充满了力量和感染力。

与豪放有别的,是辛弃疾对离别之情的深思熟虑。

在他的词作中,表现出了他对亲人、朋友、爱人的离别之痛的细腻描写。

比如在《青玉案·醉赠诗人》中,他深情地写道:“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独倚栏。

遥看山色入秋草,远与离人心断颜。

”这幅离愁别绪的画面令人动容。

他以极富想象力的语言,情感融入词作之中,使词作更具深情。

辛弃疾的词作以其豪放与忧愁的深情表达,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他的词作不仅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更代表着当时广大文人士大夫对国家、对亲人、对爱情的共同感受。

他的词作既展现了他个人的情感,又承载着一代人的苦难与梦想。

然而,辛弃疾的词作并非只有辛酸和忧伤,也流露出一丝乐观与豪情。

他坦然地面对逆境,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态度。

在《贺新郎·海上生明月》一词中,辛弃疾写道:“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这是一种豪放的乐观主义精神,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辛辣表达了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在辛弃疾的词作中,我们既能看到他对国家命运的牵挂,也能感受到他对亲人离别的伤感,更体会到他对生活的乐观与追求。

这种独有的表达方式,使他的词作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辛弃疾的豪放词创作风格

辛弃疾的豪放词创作风格

辛弃疾的豪放词创作风格引言你是否曾读过辛弃疾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辛弃疾是一位备受赞誉的大词人。

他的词作充满了豪放的创作风格,给人一种磅礴而激情澎湃的感觉。

本文将围绕辛弃疾的豪放词创作风格展开论述,从辛弃疾的背景和生平、豪放题材的选择、创作手法以及艺术效果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带你全面了解这位伟大词人的创作风格。

背景和生平辛弃疾是中国南宋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生于1140年,卒于1207年,经历了南宋末年的动荡和战乱。

这个时期,辛弃疾亲眼目睹了国家的衰落和民族的苦难,他的创作受到了强烈的身世感和时代氛围的熏陶。

豪放题材的选择辛弃疾的作品以“爱国词”为主题,表达了他对国家兴亡、民族大义的忧虑与关怀。

他的词作经常涉及到辛酸的离别、壮志未酬、忍辱负重等题材。

辛弃疾的词通常是情感激烈、语言雄健有力,以宏大的意境表达个人和民族的理想与抱负。

创作手法辛弃疾的豪放词创作风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文字的热情和对形象的运用。

文字的热情辛弃疾的词作富有激情和个人情感,他用豪放的态度和振奋的语调表达自己的感受。

他的词常常充满了战斗的慷慨激昂和个人命运的坎坷沉痛,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情感共鸣。

例如,他经典的《南乡子》一词中写道:“背剑倚天门,三百余日,中夕梦觉见状元。

心道何许人,冲冲天水烟云遮,千万人空内外,吾自有常山。

”这段词描绘了辛弃疾离乡背井的悲愤之情,用“背剑倚天门”和“冲冲天水烟云遮”等形象描写,达到了文字豪放、情感激烈的效果。

形象的运用辛弃疾善于运用形象描绘,通过生动的视觉形象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作中常常出现壮美的山河景色、英勇的将士形象和婉约的女子形象等,形成丰富多样的意象体系。

例如,他在《青玉案·元夕》一词中写道:“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这里辛弃疾用“千”的数量词和“恨”二字的堆砌,给人以澎湃的画面感,使读者对他内心的愤懑和无奈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下列属于辛弃疾词的特色

下列属于辛弃疾词的特色

下列属于辛弃疾词的特色摘要:1.辛弃疾词的豪放古朴2.辛弃疾词的自然细腻3.辛弃疾词的情感细腻与文辞华美4.辛弃疾词的爱国主题与战斗精神正文: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词人,他的词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中,最突出的特色包括豪放古朴、自然细腻、情感细腻与文辞华美,以及强烈的爱国主题和战斗精神。

首先,辛弃疾的词作品具有豪放古朴的特色。

这主要体现在他词中的意象和意境上。

他运用大量的军事意象,如刀、枪、剑、弓、甲、马以及号角等,表达了他的战斗豪情。

此外,他还善于运用自然景物,如山、水、草、木等,将这些自然元素幻化为与军事相关的战马、将士等意象,进一步展现了他的豪放古朴风格。

其次,辛弃疾的词作品具有自然细腻的特色。

这主要体现在他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上。

在他的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如《西江月》中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一句,通过对雨、星、茅店、溪桥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细腻的自然之美。

再次,辛弃疾的词作品具有情感细腻与文辞华美的特色。

这主要体现在他词中的抒情和描绘上。

他的词作品不仅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而且表达方式优美动人,如《青玉案·元夕》中的“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这一句,通过对雁、花等自然景物的运用,表达了作者的思念之情,同时展现了其文辞华美的特点。

最后,辛弃疾的词作品具有强烈的爱国主题和战斗精神。

这主要体现在他的词作品中所表达的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上。

在他的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敌人的憎恶,如《破阵子》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展示了他的战斗精神。

综上所述,辛弃疾的词作品具有豪放古朴、自然细腻、情感细腻与文辞华美、强烈的爱国主题和战斗精神等特色。

鹧鸪天——辛弃疾的家国情怀和“豪放词”风格分析

鹧鸪天——辛弃疾的家国情怀和“豪放词”风格分析

鹧鸪天——辛弃疾的家国情怀和“豪放词”风格分析引言辛弃疾是宋代末年杰出的文学家,他以其才华横溢的豪放词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对时代动荡的思考。

本文将重点分析辛弃疾的文学作品《鹧鸪天》,探讨其中所体现的家国情怀和豪放词风格。

辛弃疾与《鹧鸪天》辛弃疾生活在宋代末年,正值南宋王朝频频受到外敌侵略、国家动荡不安之际。

这种背景影响了辛弃疾对家国命运的关注,并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表达。

《鹧鸪天》便是一首集中展示了辛弃疾家国情怀和风云变幻之感受的词作。

家国情怀的体现爱君如割肠•辛弃疾通过此诗句表达了他对于自己所处时代局势和社会命运的担忧之情。

•强烈的家国情怀体现在他愿意为君主、为国家付出一切,甚至愿意割下自己心肠。

憔悴应无恨•这句词表明辛弃疾对于国家动荡和个人命运的不幸坎坷并不抱怨,反而以微笑面对,体现了他顽强的精神态度和忠诚于国家的决心。

通达凌云志•辛弃疾嘲讽了当时朝廷权臣相权干政的局势。

•他通过此词句表达了自己追求正义、争取一方净土并希望痛改前非之心志。

豪放词风格分析浓墨重彩的描写•辛弃疾善于用生动、夸张而有力的描述方式来描绘自然景物、壮丽场面和英雄人物。

•在《鹧鸪天》中,通过形容眼前山河壮丽景色来衬托出自己动荡而纷乱内心。

对抗和感知混合运用•辛弃疾同时展示了极高的才气与对逆境的豪放不屈,在风云变幻的岁月里表达了内心情感。

•他在《鹧鸪天》通过描绘自己面对方极而未然浩星辰、不可抑止之局势坚定自信与逐梦追求。

结论通过对辛弃疾的家国情怀和《鹧鸪天》词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深深关注并表达了对于动荡不安时代和国家命运的担忧。

同时,他以独特的豪放词风格展示了勇气、挣扎和希望,在文学上塑造了自己独特而崇高的形象。

浅析辛弃疾词的豪放与细腻

浅析辛弃疾词的豪放与细腻

摘要: 辛弃疾是宋词中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人物,但他的词又绝不仅仅只有豪放一种风格,婉约而清丽,质朴而诙谐,这样的作品亦占据他词作的相当部分。

关键词: 辛弃疾豪放细腻在中国文学史上,习惯于将两宋词人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个派系。

辛弃疾便是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他与苏轼齐名,史称“苏辛”。

辛弃疾是个抗金英雄,在词坛上也是个豪杰。

他才气纵横,笔力超拔,不甘平庸,对词体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创立了风格独特的“稼轩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弃疾所处的南宋社会,统治集团中人大都“文恬武嬉”,沉迷于醉梦腐朽的生活之中,而一般漂浮在社会上层的文人学士,又都寄情于声色,吟风弄月。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稼轩词渐至成熟并传播与社会,确是“大声鞺鞳”,犹如一轮冲破雾幔的红日,照亮了昏浊的大地。

《四库提要》称:“弃疾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翠裁红之外,屹然别立一宗。

”稼轩词远远地跳出为歌舞酒宴淫歌宴曲的窠臼之外,为词这样的文学体裁开拓了更广阔的社会天地,使词的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

稼轩词主要的艺术特色是雄浑豪放。

其豪放风格首先表现表现在词的“起势”和“收势”方面。

如《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其“势”简直可以气吞斗牛、惊诧宇宙,“斗牛光焰”、“燃犀下看”,以“剑势”统帅全篇。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颇有一泻千里之势。

有些词用问句起势,颇有胸怀万卷,势若千钧问鼎之感,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一问,气势磅礴,一切皆动,了然感悟宇宙人生。

王国维所说的“幼安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陈廷焯所说的“辛稼轩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当指此类。

稼轩词的“收势”大都波澜陡转,戛然而止,很是为读者宕开一个无限思索的空间。

他不刻意追求珠圆玉润,圆满的结尾。

面对残破的现实,不回避,不退缩。

浅谈辛弃疾词的题材内容和创作风格

浅谈辛弃疾词的题材内容和创作风格

论辛弃疾词的特点—浅谈辛弃疾词的题材内容和创作风格[内容提要]辛弃疾的题材广泛,爱国主义题材,农村生活题材及官场黑暗题材,所表达思想内容较深刻。

辛词的风格以婉约和豪放为主;语言清新淡雅,体现的是以文为词的特点。

辛词在创作手法打破传统的格律束缚,善用比兴寄托,运用神话和传说具有神秘色彩、词境开阔、雄壮。

[关键词]内容深刻、风格婉约兼豪放、语言清新淡雅、以文为词、善用典故寄托、手法多样、词境开阔辛弃疾是我国南宋词派的重要作家。

下面,笔者就从三方面来阐述辛弃疾词的特点。

一.题材广泛反映的思想内容深刻。

辛弃疾的题材广泛,反映的思想内容深刻。

例如,有爱国主义方面的题材,有抗金方面的英雄事迹,抒发郁抑不得志的愤慨,有农村闲居的题材,还有反映词人对黑暗官场的不满、厌恶之情。

(一)爱国主义题材辛弃疾词中爱国主义主题方面的主旋律:昂扬的爱国激情。

“他深情眷恋祖国的万里河山,痛惜山河破碎的现实,感叹“起望衣冠神州路,日月销残战骨。

”“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南共北,正分裂。

”(《贺新郎》细把君诗说)”①辛弃疾词对抗金事业义无反顾的执著,对南宋偃武修文、文恬武嬉、妥协投降政策的极度不满,气势悲愤。

如他的(《水调歌头》落日寒尘起)“谁道投鞭飞渡,忆惜鸣鹘血污,风雨俚愁。

”这是回忆完颜亮南侵中原受挫,回来被杀掉;此时辛弃疾开始参加耿京起义军、抗金事业。

上片概括写完颜亮及词人的事实,气势较为豪壮。

突出词人抗金的决心。

下片陡转为“客东南名胜,万卷事业尝试与君谋。

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这里“莫射”二句:作者为“二客”所“谋”的具体内容,即:不要做什么军事工作了,还是去寻觅吧!②开始抗金事业,转为斗志减弱,词人爱国之志无法实现,其中抑郁渗在词中。

现实和他的愿望差距甚远。

对朝廷大臣们的苟安,得过且过,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虚度生活,他极度不满、失望、愤慨,讽刺。

如词(《贺新郎》甚矣吾哀也),中的“江左沉酣求名者。

”再如《念奴娇》词人登楼远望,吊古伤今,表达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及报国无门的深沉慨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辛弃疾词的豪放与细腻
宕昌实验中学高兴荣
摘要: 辛弃疾是宋词中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人物,但他的词又绝不仅仅只有豪放一种风格,婉约而清丽,质朴而诙谐,这样的作品亦占据他词作的相当部分。

关键词: 辛弃疾豪放细腻
在中国文学史上,习惯于将两宋词人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个派系。

辛弃疾便是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他与苏轼齐名,史称“苏辛”。

辛弃疾是个抗金英雄,在词坛上也是个豪杰。

他才气纵横,笔力超拔,不甘平庸,对词体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创立了风格独特的“稼轩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弃疾所处的南宋社会,统治集团中人大都“文恬武嬉”,沉迷于醉梦腐朽的生活之中,而一般漂浮在社会上层的文人学士,又都寄情于声色,吟风弄月。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稼轩词渐至成熟并传播与社会,确是“大声鞺鞳”,犹如一轮冲破雾幔的红日,照亮了昏浊的大地。

《四库提要》称:“弃疾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翠裁红之外,屹然别立一宗。


稼轩词远远地跳出为歌舞酒宴淫歌宴曲的窠臼之外,为词这样的文学体裁开拓了更广阔的社会天地,使词的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

稼轩词主要的艺术特色是雄浑豪放。

其豪放风格首先表现表现在词的“起势”和“收势”方面。

如《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其“势”简直可以气吞斗牛、惊诧宇宙,“斗牛光焰”、“燃犀下看”,以“剑势”统帅全篇。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颇有一泻千里之势。

有些词用问句起势,颇有胸怀万卷,势若千钧问鼎之感,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一问,气势磅礴,一切皆动,了然感悟宇宙人生。

王国维所说的“幼安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陈廷焯所说的“辛稼轩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当指此类。

稼轩词的“收势”大都波澜陡转,戛然而止,很是为读者宕开一个无限思索的空间。

他不刻意追求珠圆玉润,圆满的结尾。

面对残破的现实,不回避,不退缩。

如《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前九句极写“壮词”,何等地鼓舞人心,但结拍陡转,“可怜白发生”,金圣叹说“其句劈空而起”,留下一片苍凉。

这就是以“势”造境。

以“豪放”来论辛词,大半是指那些奔放驰骤、激昂排宕的作品,但辛词又并非“豪放”二字所能包括了的。

“稼轩体”题材之广阔,体裁之多种,风格之多样,或抒情,或咏物,或铺陈事物,或论道说理,有的“委婉清丽”,有的“秾纤绵密”,有的“奋发激越”,有的“悲歌慷慨”,多姿多彩。

清代沈谦说:“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消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
测。

”(《填词杂说》)宋词家张炎则说:“皆景中带情,而存骚雅。

”(《词源》)黄蓼园说:“此必有所托,而借闺怨抒其志乎?”(《蓼园词选》)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高度评价此词:“婉雅芊丽。

稼轩亦能为此种笔力,真令人心折。

”“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最为“婉妙”。

辛弃疾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生活观察得仔细,体会得深刻。

他写的一首词《玉楼春》是农村小唱,写得清新活泼,诙谐幽默。

上下两片,是两幅图景,相映成趣。

上片是游女听禽图,三三两两的女子,听取树上鸟鸣,鸟鸣巧如人语:“提壶出门打酒,婆母烙饼焦糊”。

提壶、婆饼焦皆鸟名。

下片追忆昨夜贪欢醉倒一幕,写其错把松动当人动,醉态惟妙惟肖。

又如《清平乐·村居》,风格清新,生动活泼,自然流畅,充满农村和家庭生活情趣,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这位战场上英雄爱怜儿女的深厚感情。

上片写出“茅檐低小”的家境和翁媪的老态,但也悠然惬意;下片写三个儿子爱好不同,倒也顽皮得天真可爱。

刘克庄论辛词“其秾丽绵密处,亦不在小晏、秦郞之下”(《后村诗话》),当数此类。

内容的博大精深,表现方式的千变万化,语言的不主故常,构成了稼轩词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雄深雅健,悲壮沉郁,俊爽流利,飘逸闲适,秾纤婉丽,都兼收并蓄,其中最能体现他个性风格的则是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两种词风。

写豪气,而以深婉之笔出之;抒柔情,而渗透着英雄的豪气。

悲壮中有婉转,豪气中有缠绵,柔情中有刚劲,是稼轩词风的独特外,也是辛派后劲不可企及之处。

辛弃疾词作的豪放使他的形象定格在一代词宗的地位,而他词作中那清婉亮丽的细腻又使更多的后人记住了这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性情中人。

“以气节自负,功业自许”的辛弃疾,本无意作词人。

他的词是他的生命意识的自然流淌。

他将民族的命运,民族的呼声,以及自己全部的生命理想都融入他壮美词篇。

当代史学家叶嘉莹先生说:“辛氏乃是一个能以英雄豪杰手段写词而却表现了词之曲折含蕴之特美的一位杰
出的词人。

”(《论辛弃疾词》)
参考文献:
[1]辛弃疾词选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6:3.
[2]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7:1548.
[3]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5:134.
[4][宋]张炎.词源.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39.
[5][清]黄蓼园.蓼园词选.上海聚珍仿宋书局,1920:53.
[6][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台湾开明书店,1954:5.
[7][宋]刘克庄.后村诗话.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1627.
[8][清]沈谦.填词杂说.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79.
[9][清]王国维.人间词话,1995.12:37-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