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英雄之词_浅谈辛弃疾的爱国词

合集下载

赏析辛弃疾的爱国词作品

赏析辛弃疾的爱国词作品

赏析辛弃疾的爱国词作品1. 简介辛弃疾(1140年-1207年),南宋末年著名文学家、词人,有着"词中之龙"的美誉。

他生于一个军事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军事家风格,对国家充满了热爱之情。

辛弃疾的词作品以其悲壮、豪放而被称为"豪放派"。

2. 辛弃疾的爱国主题辛弃疾的词作品几乎都能体现出他对祖国的亲情和忧虑。

在这些作品中,他表达了对北方敌人入侵以及南宋政权腐败的忧虑与愤怒,并向读者呼吁团结起来共同保卫祖国。

2.1 《青玉案·元夕》这首词描述了一个夜晚寂静无声的舞会场景,透露出作者内心深处对祖国命运不安定的忧虑之情。

通过描述妆台边上一片孤灯如豆,表达了自己心中对于战乱时代下人们的痛苦感受,同时呼吁人们珍惜和平、团结抵抗外敌。

2.2 《鹧鸪天·楼阁春寒》这首词中,辛弃疾以浓厚的哀怨之情叙述了北方沦陷地区百姓流离失所的景象。

他将作者自己深情苦苦思念大宋江山的心情融入其中,揭示了他对祖国境况不佳而引发的焦虑和无奈。

3. 辛弃疾的爱国精神辛弃疾在他的爱国词作品中展现出了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以凄凉满怀激情与对于时局的关切相结合,表达了对土地、家乡、人民以及中国历史文化传统长远赤诚不渝的真挚感情。

结论辛弃疾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词人,在其爱国词作品中通过细腻感人的描写和深沉激昂的话语,表达了对祖国命运和社稷安危深深关切之情。

其作品不仅传达了他对于国家的忧虑和愤怒,同时也启迪了人们珍惜和平、爱护祖国的情操。

辛弃疾以其才华横溢的词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爱国精神遗产。

略论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

略论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

略论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一篇:略论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马革裹尸当自誓,男儿到死心如铁——略论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的英姿崛起于南宋词坛的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者。

这位创辟一代词风的大词人,在他的《稼轩长短句》中,处处强烈地表露着对“算整顿乾坤终有时”①的执着追求以及“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鹧鸪天》)的壮志难酬的悲慨。

辛弃疾在其著名的政论《九议》中说到:“论天下之事者主乎气”。

“气”就是一种精神,就是慷慨英壮的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他的词作所表现的“写尽胸中磈磊未全平”(《江神子》)的“稼轩风”②,正是“临卒大呼杀贼数声而止③”的英雄气在艺术上的体现。

辛弃疾(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的一生是面对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年代,“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梦寐以求抗御外侮、恢复统一的一生。

在他出生前十三年,北宋王朝已沦亡在金奴隶主贵族的铁蹄之下;他出世的第二年,南宋王朝与金国订立了可耻的“绍兴和议”。

“和议”划定东起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为宋金疆界,岁贡金国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宋高宗赵构乞和媚敌竟至于奉表哀告:“既蒙恩造,许备藩国,世世子孙,谨守臣节”……这是一个充满血泪和耻辱的时代。

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的辛弃疾很早就有起兵抗金的抱负。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又一次大举南犯。

河北山东的广大人民从后方聚兵痛击侵扰者,牵制着金军的南下。

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乘时自奋”,组织了二千人马投入耿京的义军。

不久,耿京被叛徒谋害,辛弃疾怀抱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宏愿来到南方。

谁知,却从此中断了他沙场杀敌、重见中原父老的机缘。

在南归后四十五年的漫长岁月里备遭打击,屡被贬斥,辛弃疾几乎有一半的时间罢黜闲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和铅山的瓢泉,最后饮恨而逝。

“硬语盘空谁来听?”辛弃疾将其南归后所积郁在胸的一腔悲愤全部倾注进了《稼轩长短句》中。

英雄的悲歌——试论辛弃疾的爱国词

英雄的悲歌——试论辛弃疾的爱国词

英雄的悲歌
——试论辛弃疾的爱国词辛弃疾,字子厚,是宋代著名词人,他的词作以抒发爱国情怀而闻名于世。

其中,《英雄悲歌》是辛弃疾最著名的爱国词作之一,他以极具感染力的文字,抒发出了他深厚的爱国之情。

此词以英雄的悲歌为题,讲述了英雄们在战场上的英勇,但又被国家的不幸所折磨,让人心痛不已。

他以英雄为代表,表达了他对国家的痛恨之情,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国家的不幸,悲叹着那些英勇的英雄们,他们曾经为了国家的荣耀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却没有得到国家的安定和繁荣。

他用悲痛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无限思念,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英雄们的深深敬仰。

辛弃疾的《英雄悲歌》抒发出了他深厚的爱国之情,他以英雄为代表,表达了他对国家的痛恨之情,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国家的不幸,悲叹着那些英勇的英雄们,他们曾经为了国家的荣耀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却没有得到国家的安定和繁荣。

他用悲痛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无限思念,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英雄们的深深敬仰。

他的作品激发了后世词人爱国之情,被赋予了“爱国词之祖”的称号。

辉煌的爱国词章_谈辛弃疾的词

辉煌的爱国词章_谈辛弃疾的词

怎样读辉煌的爱国词章———谈辛弃疾的词刘乃昌 辛弃疾是南宋时代一位英气勃勃的爱国志士,是中国文学史上爱国词人的杰出代表。

他用词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抒发了当时社会人群普遍关心的抗战救亡的重大课题,表达了不甘忍受民族压迫的爱国情操,以及反击侵扰、统一中原的强烈愿望,把词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

“言语妙天下,名德冠朝绅。

”(韩玉《东浦词・水调歌头》)宋人称赞辛弃疾的这些话语,可以说概括了他言行、道德、文章等方面的杰出成就。

“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以稼轩那种宏大的襟怀和抱负,加上他超迈的才气,严肃的创作态度,发为词章,自能动人心魄,蜚声词坛。

范开谓稼轩当年“挥毫未竟而客争藏去”,又说其词“近时流布于海内者率多赝本”(《稼轩词序》)。

刘克庄称他爱读辛词,“幼皆成诵”(《辛稼轩集序》)。

这都说明辛词在当时传布甚广。

淳熙十五年(1188)稼轩四十九岁时,门人范开曾“裒集冥搜”,得百余篇,编刊成《稼轩词甲集》。

以后续有编刻,南宋词家刘克庄、刘辰翁等均曾为稼轩词写序。

《宋史・艺文志》著录《辛弃疾长短句》十二卷,说明宋时刊本不少。

今存稼轩词集,最早者为四卷本《稼轩词》,分甲乙丙丁四集,有汲古阁影宋钞本(商务印书馆曾影印)。

十二卷本《稼轩长短句》系辛氏身后刊行,收词有所增补,今存元大德广信书院刊本(古典文学出版社曾影印)。

今人邓广铭以《稼轩长短句》为主,参校他本,补入法式善、辛启泰辑佚,得词六百二十余首,编成《稼轩词编年笺注》,最称完备。

现对稼轩词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作一综合考察。

丰富的社会内容 稼轩词悲歌慷慨,“率多抚时感事之作”(毛晋《稼轩词跋》),社会内容空前丰富,而歌咏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爱国思想,更是它的中心主题。

稼轩词深切地反映了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现实。

1125年,女真贵族驱使大军南侵,迫使赵宋政权播迁江左,自此中原大地惨遭蹂躏、荒凉满目,辛弃疾对此非常痛心。

他举目看到的是“吴楚地,东南坼”(《满江红》“过眼溪山”),“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他为“剩水残山无态度”(《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而深深痛惜;他唱出了慨叹中原分裂的深沉诗句:“山河举目虽异,风景非殊”(《汉宫春》“亭上秋风”),“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

浅析辛弃疾的爱国词

浅析辛弃疾的爱国词

浅析辛弃疾的爱国词作者:李琦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16期摘要:辛弃疾是宋词中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人物,但他的词又绝不仅仅只有豪放一种风格,婉约而清丽,质朴而诙谐,这样的作品亦占据他词作的相当部分。

在中国文学史上,习惯于将两宋词人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个派系。

辛弃疾便是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他与苏轼齐名,史称“苏辛”。

辛弃疾是个抗金英雄,在词坛上也是个豪杰。

他才气纵横,笔力超拔,不甘平庸,对词体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创立了风格独特的“稼轩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词是辛弃疾的主要文学创作形式,他的词慷慨纵横,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

以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和充沛的创作才情,多样的艺术风格,开拓了词的艺术境界。

把词的儿女闲情,唱和酬答狭窄范围中解放出来,引向更广阔更激荡的社会现实生活。

由于辛弃疾的不凡才能与特殊的境遇,在他创作的词里处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

1 表现了词人对故土的怀念,对敌人的仇恨,希望杀敌立功,收复失地,实现国家统一的思想感情金兵入侵,南宋统治者苟安江南,不图收复失地,大好河山沦为异族之手,北方人民惨遭异族蹂躏,生灵涂炭,诗人空有满腔报国之志却得不到朝廷重用,无法施展扶危济世的才能抱负,只能把对中原故地沦陷区人民的怀念,对敌人的仇恨,希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倾注在自己创作的词中。

如《菩萨蛮·江西造口壁》这首词通过诗人登临眺望,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破碎,人民遭难的痛惜心情,表现了他渴望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以及留在后方做官,无法上前线的惆怅和苦闷。

在辛弃疾的《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满江红.题冷泉亭》、等词中这种对沦陷区国土和人民的怀念,显得更为深切。

在辛弃疾的词里洋溢着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热爱和强烈的责任感。

在他的作品中,多处可以看到“西北望长安。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神州毕竟,几番离合?”(《贺新郎》),“对婵娟,从此话离愁,金樽里。

浅谈辛弃疾的爱国词

浅谈辛弃疾的爱国词

浅谈辛弃疾的爱国词摘要: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他的词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表现了收复失地,实现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对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局面的强烈不满和对投降政策的批判以及对抗金斗争的高度赞扬;表现了抒发深沉的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

辛弃疾的词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

关键词:词辛弃疾爱国主义辛弃疾,(公元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目睹了国破家亡的痛苦环境,从小就抱有杀敌报国、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辛弃疾投归南宋后,成为南宋朝廷的一员抗战将领。

先后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任职,消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长期被朝廷闲置。

直至宋金形势逆转,金兵已入侵淮南时,朝廷才启用辛弃疾,而此时的辛弃疾已身染沉疴,不久病死于江西铅山。

他的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始终没有得到施展的机会。

词是辛弃疾的主要文学创作形式,他的词慷慨纵横,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

以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和充沛的创作才情,多样的艺术风格,开拓了词的艺术境界。

把词的儿女闲情,唱和酬答狭窄范围中解放出来,引向更广阔更激荡的社会现实生活。

由于辛弃疾的不凡才能与特殊的境遇,在他创作的词里处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

1 表现了词人对故土的怀念,对敌人的仇恨,希望杀敌立功,收复失地,实现国家统一的思想感情金兵入侵,南宋统治者苟安江南,不图收复失地,大好河山沦为异族之手,北方人民惨遭异族蹂躏,生灵涂炭,诗人空有满腔报国之志却得不到朝廷重用,无法施展扶危济世的才能抱负,只能把对中原故地沦陷区人民的怀念,对敌人的仇恨,希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倾注在自己创作的词中。

如《菩萨蛮·江西造口壁》这首词通过诗人登临眺望,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破碎,人民遭难的痛惜心情,表现了他渴望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以及留在后方做官,无法上前线的惆怅和苦闷。

在辛弃疾的《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满江红.题冷泉亭》、等词中这种对沦陷区国土和人民的怀念,显得更为深切。

剖析辛弃疾议论词

剖析辛弃疾议论词

剖析辛弃疾议论词作为豪放词、作为爱国词人的代表,辛弃疾创作了大量“雄深雅健”的作品,更获得了“英雄之词”的评价。

一直以来,人们对辛词中慷慨激昂作品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如爱国词、登临词、抒怀词,同时对辛词“清而丽、婉而妩媚”之作也有系统分析,如爱情词、农村词、送别词等,给世人展示了辛稼轩创作的纷呈异彩及主体风貌:“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辛词更具魅力的艺术特质以及其巨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美学价值。

然纵观辛弃疾的全部作品,可以发现辛词中还有着一批内容及表达十分独特的作品,我们且归之为议论词。

尽管在其他类别的不少作品中辛稼轩大胆运用了形象化的议论手法,如《行香子·少日尝闻》“富不如贫,贵不如贱者长存”、“都休滞酒,也莫论文。

把相牛经,种鱼法,教儿孙”,《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前人亦据此说稼轩的词是“词论”。

但研究者对其真正的议论词还未引起足够关注。

根据范进军先生著作《稼轩词研究》,列议论词20首,本文即试图对该类词作作粗浅分析,以求正于方家。

一、辛弃疾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在南北分裂、金廷昏暗的情况下,他毅然南归大宋。

不顾虑自己为降臣之后和“归正”人员的双重身份,再三上书给皇帝和宰相,议论时弊,阐述自己的抗敌复国主张。

在地方任职期间,他积极备战,力主北伐,反对朝廷与金人议和,穷其一生都想着“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美芹十论》)。

然而因为政治见解和从政作风与当权者不合,所以反复遭到排挤和谗害。

自淳熙九年(1182)43岁之后,几次被弹劾而被加上各种罪名,降职罢官,不得已退居山林过着隐逸生活,前后合计起来共达21年之久。

就是在任职期间,也总是出出进进,呼而来,麾而去,有时竟一年一调,甚至半年三迁。

他做过多任京官,主持一方的地方大员也当过不少次,到头来仍是“大仇不复,大耻不雪,平生志愿百无一酬”(谢枋得《叠山先生文集》卷七《祭辛稼轩先生墓志》)。

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

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

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辛弃疾的词相比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能清晰的看到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置身于笔墨中无时无刻给人带来的凛然正气和磅礴气势。

他用毕其一生的词创作来宣泄自己不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收复中原山河的悲愤与失意,因此在他的词中往往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而这些英雄形象因其自身的坎坷遭遇而带有一种深沉的悲慨之心。

而他以爱国情怀为生命理念的精神也不禁让人深深的佩服和敬仰!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一生以英雄自许或以英雄许人,其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

东坡词风便是由他带到南方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出现一大批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而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辛弃疾一向羡慕笑傲山林的隐士,闲居乡野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

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

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

这位创辟一代词风的大词人,在他的《稼轩长短句》中,处处强烈地表露着对“算整顿乾坤终有时”①的执着追求以及“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鹧鸪天》)的壮志难酬的悲慨。

辛弃疾在其著名的政论《九议》中说到:“论天下之事者主乎气”。

“气”就是一种精神,就是慷慨英壮的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他的词作所表现的“写尽胸中磈磊未全平”(《江神子》)的“稼轩风”②,正是“临卒大呼杀贼数声而止③”的英雄气在艺术上的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辛词 所 表 现 出 来 的 强 烈 爱 国 精 神 和 突 出 的艺 术风 格 在 宋 词 乃 至 整 个 词 史上 都 占
,
有 最 崇高 的 地 位 具有 广 泛 深 远 的影 响 关 键词 爱 国 词
中 图分 类 号 ∀
? ?


题 材 ≅ 壮 志难 酬 ≅ 艺术 特 色
: Α
>
? 文 献标 识 码 Β
,


这 样 的英 雄 气 概 正 如 陈毅 所 称




关 雄 之 词 的两 种主 要 题 材
, 、

Δ ’ , 轩力 万 钧
爱 国情 感 的
?


Φ > Ε
另 一 种是 通 过登 临 写 景或 咏 古 抒 情 来 表现
、 ,
一 种是 通 过 与 朋 友 的酬 唱 来 表 现 爱 国情 怀 的 《 调 歌 头 》 是其 中 的 代 表 水 都

,

Φ 极 雄 大 意 境极 沉 郁 Ε 运 用 典 故 象 征 比 喻等修 辞 手法 来 表 达 爱 国
, 、

,
,




,
之 情 是 辛 词 的另 一 特 点 有 的 以 传 统 婉 约 派 的 手 法 看 似 写 伤 别 怨离 感 春悲 秋 实 是 曲折 地 抒 发 自 己 的悲愤 之 感 爱 国之 情 辛 的 《 玉 案 元 青
, , 、 ,
轻 对 于 事 业 有 一股 向上 的 锐 气 渴 望 能 和 友 人
一 起再 度 驰 骋疆 场 完成 统 一 大 业 去 了却 君 王 天下事
” 。 “
,
城 #今 山 东 济 南 ∃人
,
在 南 宋初 年 面 临 金 人 进 犯
中 原 沦 陷 国 家危 急 的 形 势 下 他 坚 决 主 张 北 伐
, , , , ,

,


夕 》 《 鱼 儿 》 梁启超 是 这 样 评 的 回 肠 荡 气 至 摸 于 此 极 前 无 古人 后 无 来 者 , 别有 怀抱 〔Φ
, ,

,

,

,
,
” , “
自怜 幽 独 伤 心 人
,
,
,


,
,





英 雄 之 词 的 意义
, 、


” 、 “
” 、 “

,
, ,
∀Χ Η Α
:
> 中 Γ 济 ? 〔 〕 国历 代 著名 文学 家 评 传# 三 卷∃【 〕 南 山 东教 育 第 ∀Χ Η Α 出版 社
:
,
:
Φ ! 艺 《 概 》 稼轩 词 龙腾 虎掷 # 称 百 雨 斋 词 话》 辛 词 是 词 中之 龙 《 说
“ ”

? ! 辛 Γ 北 〔 〕 弃疾 词 选 # 〕 京 中 华 书局 ∀ Χ Χ Α :

英雄 之 词


浅 谈辛 弃疾 的爱 国词
曾 晓英
#吉 安三 中> 侧刃

要 词 中的 辛 弃 疾 与 诗 中 的 陆 游 同 是 南 宋爱 国 主 义 诗 歌 的 两 面 旗 帜 共 同 发 出 了 时代 的最 强 音 代 表
, ,
?
,
了 南 宋 爱 国 主 义 的 最 高 成就
, , ,
,
,

,

,
,
,
,


的 生 命 的 价 值 是最 值得 珍 惜 的 ? 莎 士 比 亚 说 过 人 类是 大 自然 多 么 了 不 起 ” 现 在 的素 的 杰 作 是 宇 宙 的精 华 万 物 的 灵 长

, , 。
,

,
,

质 教 育 提 倡人 文 关 怀 让 学 生 认 识 到 生 命 的 可 贵 认 识 到 爱 心 同情 心 是 生 命 的 基 石 不 要 漠 视 生 命 这 是 在 引 导 学 生 读武 侠 类 作 品 中必 须 指 出
,
:
:
【 ∃ 贺 新 辉 宋 词 鉴 赏 辞 典 #Γ 〕北 京 北 京 燕 山 出 版 社
?
,
辛 常 以 豪 放 之笔 蕴 爱 国之 情 于 雄 奇 阔 大 的 意境之 中 常 于 通 过 塑造鲜 明 生 动 的 艺 术形 象 及 飞 动壮 观 的 景 物 和 场 面 描 写 来 表 达 爱 国 之情
, 。 , , 。
,
,
,

教 用 毒物 杀 人 的 方 法 令 人 震 惊 电 子 游 戏 中更 以 杀 人 多少 算 等 级 分 这 里 其实 暗 含着 生 命 价 值 的

,
,
,

不 平 等 是 对 生 命 价值 的 一 种 漠视 漫 长 的 封 建 社会 给 我们 留 下 的是 等 级观 念 与价 值 的不 平 等 而 现 代 人 文 精 神 首先 强 调 的 是 生 命 价 值 的平 等 性 不 论 贵 贱 不 分 地 位 个 体 的生 命 是 第 一 位
生 道 出 了 他 壮 志 难酬

、 “ 。

一 句 可 怜 白发


辛 弃 疾 不 是 传 统 意 义 上 的文 人 义 端说他 如

报 国 欲 死无 战 场 的悲
,
青己

” ,
陈亮 说 他 如 真 虎


” ,
姜 夔说 他是 前 身 诸






辛 首 先 是 一 个从 硝 烟 弥 漫 的战场 上 冲 杀

他 的 词 中 的 爱 国 思 想 比其 他 作家 就 显 得 更 自然

,
发 报 国 完 成祖 国 统 一 大业
, ,
,
辛 弃 疾 受 压抑 仍 然
更 充沛 更 坚 实 更真 切 清 王 士 祯 《 声集 序 》 倚 中 称辛 词 是 英雄 之 词
“ ”
积极 奋 发 意 志 坚 强 对 自 己 力 量 和 爱 国 理 想 充 满信 心 和 决 心
然 而 南 宋 朝 廷 施 行 的是 不 抵 抗 主 义
,
,
,
,
恢复 他 以炽 热 的 爱 国热 情 和 饱 满 的 斗 争精 神 倾
注 于 词 使 词 同 国 家 民族 的 命运结 合起来
。 , 。
放弃 北 伐 苟 且 偷安 这 使 辛 弃疾恢复 祖 国 河 山
统 一 祖 国 的雄 心 壮 志 无从 实 现




,
,
辛 弃疾始终 置 身 于 反 民 族压 迫 的 现 实 斗 争 能 以 抗 金 志 士 的 襟 怀 广 博 的 学 问 见 识 和 出色 的
文字天才
,
,
,
,


表 现 了 当时最 撼 动 人 心 的 社 会 课题 成功 体 现 了 时 代脉搏 唱 出 了 广大 爱 国人们 的 心
,
,
,
,
,
爱 国 志 士 得 不 到重 用
,
报国 之 志 无 从 实 现


,
出 来 的爱 国 斗 士 他 具有 其 他 作家 所 不 具备 的戎 马生涯
辛并 没 有 因 此 而 消 沉 仍 发 出 看 试手 补 天 裂
的决 心
。 、

并 且 具 有 一 个 大军 事 家 的 素 质 和 才 华
、 。
,
他 鼓 励 好 友 陈 亮 要 像祖 邀 刘 棍那 样 奋

及 与 陈亮 酬 唱的 《 阵 子 》《 新 郎》 和 杨炎 正 等 破 贺
如 登 建 康 赏心 亭有 《 龙 吟 》《 奴 娇 》登 水 念
江 西 造 口 有 《 萨 蛮》 登 京 菩 乐 》#南 乡子 》
、 。 ,
口 北 固 亭有
《 遇 永
辛 弃 疾 往往 通 过 追 忆 当年 声 势 浩 大 的 抗 金
收 稿 日期 ? 以又 一 ∀ ∀ 一 作 者 简介 ? 曾晓 英 #∀ Χ Α

∃ 女 江 西 吉安 人 中 教二 级
, , ,

井 冈 山 师 范 学 院学 报 #哲学社 会 科 学 ∃



卷增刊
辛 弃疾 往往 借景 抒情 移 情及 物书 写 祖 国 河 山 的壮 丽 秀美 来 引 发 人 们 对 丧 失 国 土 祖 国 分 裂 的优 愁 和 愤恨 在 夕 阳西 沉 孤 雁 哀 鸣 国家 存 亡 之 秋 辛 以 看 吴 钩 拍 栏杆 来 表 示 自 己想 到 战场 中 杀 敌报 国 的 愿 望 及 愿 望 不 能 实 现 而借 打 栏杆来 发 泄 胸 中那 说 不 出来 的抑 郁 苦 闷之 气 辛 的 一 腔 热忱 满 腹 悲愤 不 被 当 权 者 所 理 解 统 治 集 团 中 没 有人 是 他的知 音 英雄 无 用 武 之 地 这 常使 辛 发 出 倩何 人 唤取 红 巾翠袖 麓英雄 词 的悲愤 之感 同 时 辛 词 中常常 出 现 西 非 长 神州 安 等 字 眼 以 大 力 讴 歌 北 伐 恢 复表 现 对 故 国一 片 深 情 在 行人 泪 中 辛 热 切 希 望 收 复 失 地 驱 逐 敌人 坚 信 全 民族 的 抗 敌 意 志 是 不 可 阻 挡 的 正 义 的 斗 争将 会 取 得胜 利 国家 终 要 统 一 振 兴 对 那 只会 划 疆守 盟 不 思 复 国雪耻 的 小朝 廷 对 那 些 只 图 个 人 利 益 不 顾 国家 安 危 只 会 清 谈 实 则 误 国 的 投 降 派 表示 极 大 的 愤 怒 与 谴 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