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弃疾英雄之词形成的原因
76-论辛弃疾词中的英雄气

76-论辛弃疾词中的英雄气
辛弃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家,他的词作风清扬、豪放洒脱,常常展现出英雄气概,表现了作者对民族英雄和传统美德的崇敬和推崇。
辛弃疾词中的英雄气,首先体现在其对英雄人物的歌颂中。
他的《青玉案·霜天晓角》中就写道:“铁衣冷露未遑宾,风髻垂空犀角匣。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个词的主题是赞颂军人,描绘了他们在床前听到阳关曲的感人情景。
文章中表达出尊重英雄的情感,歌颂了英雄的精神面貌。
其次,辛弃疾的词中常常充满了豪迈的英雄气概。
例如,《永遇乐·京口石头记》:“四海快消息,岂因祸福避趋之!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作品中词句华丽,气势磅礴,展现出作者英雄气概的高超魅力。
再次,辛弃疾的词中对于传统美德的推崇也是体现了英雄气的表现。
例如,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提到“浩气长存,千古光辉照千年。
孔明庙前有大漆,金戈铁马气吞山。
”这段文字表达出了对于孔明的敬仰和赞美,并强调了他所具备的英雄气概。
英雄的悲歌——试论辛弃疾的爱国词

英雄的悲歌
——试论辛弃疾的爱国词辛弃疾,字子厚,是宋代著名词人,他的词作以抒发爱国情怀而闻名于世。
其中,《英雄悲歌》是辛弃疾最著名的爱国词作之一,他以极具感染力的文字,抒发出了他深厚的爱国之情。
此词以英雄的悲歌为题,讲述了英雄们在战场上的英勇,但又被国家的不幸所折磨,让人心痛不已。
他以英雄为代表,表达了他对国家的痛恨之情,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国家的不幸,悲叹着那些英勇的英雄们,他们曾经为了国家的荣耀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却没有得到国家的安定和繁荣。
他用悲痛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无限思念,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英雄们的深深敬仰。
辛弃疾的《英雄悲歌》抒发出了他深厚的爱国之情,他以英雄为代表,表达了他对国家的痛恨之情,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国家的不幸,悲叹着那些英勇的英雄们,他们曾经为了国家的荣耀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却没有得到国家的安定和繁荣。
他用悲痛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无限思念,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英雄们的深深敬仰。
他的作品激发了后世词人爱国之情,被赋予了“爱国词之祖”的称号。
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

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辛弃疾的词相比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能清晰的看到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置身于笔墨中无时无刻给人带来的凛然正气和磅礴气势。
他用毕其一生的词创作来宣泄自己不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收复中原山河的悲愤与失意,因此在他的词中往往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而这些英雄形象因其自身的坎坷遭遇而带有一种深沉的悲慨之心。
而他以爱国情怀为生命理念的精神也不禁让人深深的佩服和敬仰!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一生以英雄自许或以英雄许人,其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
东坡词风便是由他带到南方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出现一大批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而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辛弃疾一向羡慕笑傲山林的隐士,闲居乡野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
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
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
这位创辟一代词风的大词人,在他的《稼轩长短句》中,处处强烈地表露着对“算整顿乾坤终有时”①的执着追求以及“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鹧鸪天》)的壮志难酬的悲慨。
辛弃疾在其著名的政论《九议》中说到:“论天下之事者主乎气”。
“气”就是一种精神,就是慷慨英壮的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他的词作所表现的“写尽胸中磈磊未全平”(《江神子》)的“稼轩风”②,正是“临卒大呼杀贼数声而止③”的英雄气在艺术上的体现。
论辛弃疾英雄之词形成的原因

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奏响了宋词的最强音。同时由 于辛弃疾过分执著于现实关怀,辛词常常向着理 想、激情、忧患、 愤慨和悲哀言说, 风格豪放悲壮。
4 责任编辑 5 古卫红 6
作者简介 : 吕逸新,山东巨野人,文学硕士,山东 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美 学、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名作 欣赏
古代文学
!
论辛弃疾英雄之词形成的原因
"张清法 ! 河南省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河南
关键词 :辛弃疾 摘 英雄之词 形要 :辛弃疾词风刚健豪放,苍凉悲壮,豪气冲天,后人评说辛词为英雄之词。辛词词风的形成与他
富有传奇般的经历,建功立业的鸿鹄之志,曲折坎坷的人生道路,非凡的才干有着重要的关系,这是辛弃疾 英雄之词形成的主要原因。
’(( 1 ’(/7 "
冷成金 7 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 8 ! 9 7 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333 ,’0)7 章培恒主编 7 中国文学史 ( 中) 8 ! 9 7 上海:复旦大 学出版社,/330 ,*2%7
#
!%*+,
!"
!"#$
% & ’(()
名作 欣赏
古代文学
举侵宋,北方人民纷纷起义。时辛弃疾二十二岁, 祖父已死,辛弃疾聚众两千,投奔山东义军首领耿 京,深得耿京赏识,拜为掌书记,掌管义军印信。 义军中有一位小头目僧人义端,喜谈兵法,曾与辛 弃疾交游。但义端起义目的不纯,一心只想荣华富 贵。一次,义端趁辛弃疾不在军中,偷走义军印 信,耿京要杀辛弃疾,辛请求耿京给三天期限,若 追不回印信再杀不迟,耿京准许。辛弃疾手提利 剑,单骑追贼两日,杀死义端,割下人头,夺走印 信,第三日赶到军中,义军上下皆惊,对这位书生 十分敬重。 为收复失地,击退金兵,壮大义军队伍,辛弃 疾力说耿京归附南宋,并受命远行数千里,前往都 城临安接洽归附事宜。当他完成任务,于返回途中 获知义军首领被叛徒张安国杀害时,立即联络王世 隆等人,亲率义军五十骑,袭入五万金军营中,生 擒叛将张安国,杀退追兵,号召耿京旧部反正,率 义军万余人马,南渡归宋,押解张安国至建康斩 首。辛弃疾因此名重一时,南宋最高统治者大为惊 异,委任江阴签判。从辛弃疾追印信、斩义端、生 擒叛将张安国来看,辛弃疾确实是一位具有传奇色 彩的大英雄,智勇双全的抗金将领。这些壮举,多 次在他的诗中出现: “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衤詹突 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 (《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一代词宗辛弃疾何以成为民族英雄?

一代词宗辛弃疾何以成为民族英雄?一代词宗辛弃疾何以成为民族英雄?在山东济南历城小清河畔,有一个地方名叫遥墙镇。
公元1140年,即宋高宗绍兴十年,辛弃疾就出生在这里。
辛弃疾不仅是一位爱国词人,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爱国将领和民族英雄,他精忠大义,与岳飞齐名,论文采词作,与苏东坡不相上下。
辛弃疾是位智勇双全的英雄,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在他出生的前13年,宋室遭逢靖康之难,中原被金人占领。
辛弃疾祖父辛赞为家计所困,未能脱身南下,曾在亳州谯县作县令。
辛弃疾因父亲早亡,幼年便随祖父在谯县读书,并拜亳州刘瞻为师。
刘瞻精通诗文,当时任史馆编修,门生众多。
其中最优秀的学生是辛弃疾和党怀英,二人才华相当,并称为“辛党”。
回来党怀英受金人重用,辛弃疾却走上了抗金的道路。
在谯县时,祖父辛赞不忘家国,每逢闲暇就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
由于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辛弃疾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即公元1161年,济南人耿京聚众数十万,反抗金朝的暴虐统治。
时年22岁的辛弃疾,也趁机揭竿而起,拉起2000人的队伍投奔耿京,为掌书记。
并劝耿京与南宋政府取得联系。
次年正月,受耿京的委派,辛弃疾等人赴建康,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南京面见宋高宗。
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的途中,辛弃疾等人获知耿京被降金的叛徒张安国杀害,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直奔金兵营地,生擒张安国,并送往建康处死。
这一壮举充分表现出辛弃疾的非凡胆略和勇气,辛弃疾因此名噪一时。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辛弃疾,南归后本来希望尽展雄才将略,征战沙场,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生后名”。
然而。
自隆兴元年,即公元1163年的符离之役失败后,南宋王朝甘心向金朝俯首称臣,纳贡求和。
使得英雄志士请缨无路,报国无门。
而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更受到歧视而不被信任。
他23岁南归之初,只被任命为小小的江阴签判。
六年后官职虽逐步升迁,但都是在地方任职,而且每一任时间都不长。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英雄形象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英雄形象1. 引言1.1 概述辛弃疾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爱国诗人,他的作品以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塑造民族英雄形象而著称。
他生于南宋末年,经历了北方金朝入侵和南宋灭亡的动荡时期,对祖国的繁荣和国家命运充满担忧和关怀。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表达了对祖国深情厚意,并以其才华激励后世文人。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英雄形象展开探讨。
首先会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包括他成长于一个贵族家庭、求学经历以及面临南宋灭亡后投降与抵抗的选择;其次会分析辛弃疾在其作品中表达的对祖国深情厚意,包括反映出神州大地沦陷久矣、关切江山社稷、倡导守土有责等主题;最后会探究辛弃疾在作品中塑造的民族英雄形象,如岳飞、文天祥等,并分析其具体形象塑造的手法和效果。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英雄形象,并借此展示他对后世文人及中国当代社会的影响与价值。
通过对辛弃疾作品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感及其所传递的精神力量进行剖析,我们将更好地理解辛弃疾的意义和带给我们的启示。
此外,我们也将反思辛弃疾作为文化符号及其传承发展问题,进一步探索如何将辛弃疾的思想精华传承下去,为当代社会提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支持。
2.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英雄形象:2.1 辛弃疾的生平背景:辛弃疾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于1140年出生于山东济南,出身于一个世代为文臣的门第世家。
辛弃疾自小聪明好学,深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在文学方面有着卓越的天赋。
2.2 辛弃疾对祖国深情厚意的表达:辛弃疾在他的许多作品中表达了对祖国深情厚意。
他以豪放激昂、真挚坦诚的笔调,抒发了他对祖国苍生苦难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之情。
例如,《青玉案·元夕》一词中,辛弃疾写道:“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这里以寒冷萧条的元夕之夜为背景,表达了他对流离失所、艰难求生者的同情和愤怒。
2.3 辛弃疾在作品中塑造的民族英雄形象:辛弃疾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众多令人敬佩的民族英雄形象。
论辛弃疾词中的英雄情结答辩记录范文

论辛弃疾词中的英雄情结答辩记录范文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论辛弃疾词中的英雄情结1. 引言辛弃疾(11401207年),宋代著名文学家,其词作以豪放激昂、抒情豪放著称,其中不乏表达英雄情怀的作品。
论辛词的英雄情结

论辛词的英雄情结辛弃疾为南宋的伟大爱国词人,一生以英雄自许,或以英雄许人;其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气高天下的东坡词风,由他带到南宋发扬光大,加之当时渴望恢复的民情国事相推移磨荡,复与南渡初期张元翰,张孝祥诸家的风气相翕合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此为南北宋词坛风气转折的一大关键。
稼轩词在当时已能俯视一代词风,身后亦泽被词人非止一代。
在本文中,我将从(一)辛弃疾的生平(二)辛弃疾的思想倾向(三)从诗词中感悟辛词的英雄情结这三方面阐述问题。
一: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在山东金统治区,青年时期组织了两千多人马的一支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的山区起义,后参加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军中任“常书记”。
次年受命奉表南归,授承务郎。
后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等职,一生坚决抗金,反对投降。
曾多次上书,陈述抗金复国方略都未被采纳,历官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
任职期间,打击贪官,救济灾民,颇有政绩。
淳熙八年遭馋落职,退居江西上饶近二十年,其间曾两度启用,任福建,浙江安抚使等,但很快又被罢免。
终以报国无路,忧愤而死。
二:辛弃疾的思想倾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弃疾思想的主导倾向,表现为对中原山河和人民的系念,对恢复统一的向往,对投降苟安主义者的极度鄙视和愤慨,他一意以统一中原为己任,那火一般的爱国热情,贯穿在他的一切言论行动中,也贯穿在他的所有文学作品中。
但由于南宋统治者一贯采用妥协投降政策,使他的抱负和才能始终得不到伸展。
正所谓“辛稼轩当末世之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
一腔悲愤,无处发泄。
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于词。
”辛弃疾出生于金兵沦陷区,从小目睹百姓的苦难,金兵的残暴,青年时期就立下收复中原的志向,但朝廷苟安,无意北上。
主降派排斥打击爱国之士,这使得辛弃疾请缨无路,报国无门,从而唱出了“大声镗鞳,小声铿鞫,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英雄之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疾词风形成的原因。
一、 文武双全,富有英雄传奇色彩
辛弃疾出生于一一四○年,时中原已被金兵占 领十三年,辛家世代为官,祖父辛赞为家计所累, 未能脱身南下,屈身仕金,任亳州谯县县令。辛弃 疾父亲早亡,幼年即随祖父在谯县任所读书。宋史 说他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蔡门生众多,其 中辛弃疾与党怀英最优。后党怀英在金显贵,辛弃 疾则走上了抗金道路,这与他从小接受的爱国教育 有着重要关系。辛弃疾祖父辛赞虽屈身事金,但不 忘家国,每逢闲暇,即带辛弃疾 “ 登高望远,指画 山河”,讲述 “ 靖康之耻”,要他学文习武,伺机 报国。因此,辛弃疾从小苦练武艺,剑法过人。他 曾两次利用赴燕京应考之机,实地考察山河地势。 绍兴三十一年 ( //0/ )夏秋间,金主完颜亮大
!
李春青 7 在文本与历史之间—— — 中国古代诗学意义 生成模式探微 8 ! 9 7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
物,激荡多变的情绪载体。辛词是辛弃疾心灵的暂 住之所,也是他追求理想过程中复杂人生体验的写 照,呈现的主要是功利境界。辛弃疾借词寄托理 想,排遣愁思,宣泄受压抑的激情,以极强的力度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南宋 著名爱国词人,杰出的抗金将领。一生写作了大量 的诗词文章,现存诗文较少,词有六百二十九篇, 以邓广铭 《 稼轩词编年笺注》和 《 辛稼轩诗文钞 存》最为完备。他的门生范开在 《 稼轩词序》中 说: “ 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方 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 具耳。”宋人谢枋得 《 祭辛稼轩先生墓记》评价辛 弃疾说: “ 公有英雄之才,忠义之心,刚大之 气。”由此可知,辛弃疾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文人、 词人,完全可以说,他是一位志在建功立业的英 雄;他是一位杰出的抗金将领;他是一位忠心报国 的志士。辛词刚健豪放,慷慨激昂,苍凉悲壮,豪 气冲天,读来使人振奋,给人鼓舞,后人评说,辛 词有英雄之气,为英雄之词。辛弃疾英雄之词是怎 样形成的呢?这与他传奇般的经历,坚定的志向, 非凡的才干,有着重要的关系。本文着重探讨辛弃
名作 欣赏
古代文学
!
论辛弃疾英雄之词形成的原因
"张清法 ! 河南省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河南
关键词 :辛弃疾 摘 英雄之词 形成原因
焦作
#$#%%& ’
要 :辛弃疾词风刚健豪放,苍凉悲壮,豪气冲天,后人评说辛词为英雄之词。辛词词风的形成与他
富有传奇般的经历,建功立业的鸿鹄之志,曲折坎坷的人生道路,非凡的才干有着重要的关系,这是辛弃疾 英雄之词形成的主要原因。
’’ * +,) -.+/ * +(0/ & 1
!"#$
% & ’(()
!!
名作 欣赏
古代文学
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
三、报国无门,寄情于词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正当只得回到江西上饶的带湖和铅山瓢 泉,长期过隐居生活,直到六十四岁时,才被重新 起用,但对他仍不重视。他把满腔爱国激情以及南 渡以来的无限感慨和义愤,全部寄寓歌词。正是这 些传奇般的英雄经历,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坚韧 不拔的建功立业意志,壮志难酬的无奈,铸成了辛 弃疾词的主要内容与风格基调,清人王士祯评说辛 弃疾词作是 “ 英雄之词” , 《 白雨斋词话》卷一
( 责任编辑 :古卫红) 作者简介 : 张清法,河南沁阳人,焦作师专中文系 高级讲师。
亦说 “ 稼轩词仿佛魏武诗,自是有大本领大作用人 语”,我以为这些评说十分恰当。 辛词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表现自己抗金、恢复的 志向与情怀。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 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 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 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破阵子・为陈 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他以抗金、恢复为己任,时 刻鞭策自己与朋友: “ 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 儒事,君知否?” (《 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 “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 坤事了,为先生寿。” (《 水龙吟・渡江天马南 来》)即使在屡遭罢免,壮志难酬的情况下,他也 不肯归隐,抛弃国事,而是忍耐、等待: “ 休说鲈 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 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他谴责投降派对于抗金事业的 干扰破坏: “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 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 水龙吟・渡 江天马南来》) “ 长剑倚天谁问,夷甫诸人堪笑, 西北有神州。” (《 水调歌头・日月如磨蚁》)他 幻想奔赴沙场,收拾残破河山: “ 追亡事,今不 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 空肥。” (《 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在闲置近 二十年后,辛弃疾六十四岁时,再度被起用,六十 五岁出知镇江府,他预制军服,招募兵丁,积极做 好北伐准备,登北固亭,写下 《 永遇乐・京口北固
“ 南宋统治集团昏庸腐败, 他的改革与整顿, 不为众 人所容 ” , 终于于淳熙八年受革职处分而退隐。 淳熙九年以后,除了绍熙三年 ( ++3’ 年)至 五年曾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一直过着闲 居生活。他本来是志在功名,以身许国的,但是不 被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他只得把满腔悲愤发泄 笔端,像屈原那样叩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 之山,他临江水,登危楼,把栏杆拍遍,只能热泪 横流: “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 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 意。”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因此,可以 说,辛弃疾的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是,他的词 不是用墨来写,而是用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 天读其词,总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 一遍的哭诉,一次一次的表白,总也忘不了他那在 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身影。
!
否?”这首词壮怀激烈,豪气冲天,表明辛弃疾在 迟暮之年犹有雄才大略, 老当益壮的雄心。 明杨慎谓
" 稼轩词 “ 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 《 永遇乐 》 为第一 ” 。
除了抗战词外,辛弃疾还创作了大量的闲适 词、乡村词,即使在这些词中仍然透露着他的豪放 与悲壮。 “ 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 怜?又把愁来做个天。都将古今无穷事,放在愁 边。放在愁边,却自移家向酒泉。” (《 丑奴儿・ 近来愁似天来大》)辛弃疾的愁与柳永、李清照的 愁不同,柳、李的愁仅止于 “ 执手相看泪眼”、 “ 梧桐更兼细雨”,是个人的愁,而辛弃疾的愁却 是家国之愁,报国无门之愁,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 活哲理。即使在人们认为的爱情诗里,辛弃疾表现 的也是一种英雄失志,绝不趋炎附势,耐得冷落, 耐得寂寞的志士操守: “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 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蛾儿(《 青玉案・元 夕》)这哪里是写爱情?分明是写自己在热闹非凡 的元夕之夜, 不慕繁华, 独立喧哗之外, 自甘寂寞、 清 静, 不忘抗金恢复的志士情怀! 读来更令人敬慕。 综观辛弃疾的志向、才干与功绩,辛弃疾绝非 一般的文人。宋人刘克庄评价辛弃疾时说: “ 以孝 皇之神武,及公盛壮之时,行其说而尽其才,纵未 封狼居胥,岂遂置中原于度外哉!” # 可以说,他 是诸葛亮、范仲淹一类时刻关心国事的政治家、军 事家。正因为他才干卓越,志向远大,才奠定了他 诗词的豪放。也正因为他志向远大,才干超群,不 被重用,屡遭排挤,曲折坎坷,才决定了他词风的 苍凉悲壮,慷慨激昂。这就是辛弃疾英雄之词形成 的原因。研究辛弃疾的诗词、生平,使我们更痛恨 那个腐败、昏庸的封建王朝,从而对辛弃疾这位爱 国英雄更加敬慕。
" 军之冠 ” 。 辛弃疾希望国富兵强, 再图恢复大计。 但
二、志在报国,曲折坎坷
按理,辛弃疾押解叛将张安国至建康正法后, 对这样一位赤胆忠心、智勇双全的英雄,南宋朝廷 应该委以重任,以图收复失地,重振国威。但南宋 朝廷对这样一位爱国将领却并不信任,四十多年间 对他是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 言,又弃而闲几年,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二十多年 间,又有三十七次频繁调动,使得这位立志报国、 建功立业的志士的人生道路曲折坎坷,多灾多难。 尽管如此,辛弃疾总是忘不了恢复中原,积极抗 金,他总是为社稷、为苍生献计献策,尽心尽职, 表现了自己非凡的才能。 南归之初十年,辛弃疾对于恢复事业充满信心 与希望,他不顾官职低微,不断上书进献谋略。乾 道元年 ( 美芹十论》 ( 即 《 御戎十 ++,% ),奏进 《 论》)。前三篇论女真虚弱不足畏,具有 “ 离合之 衅”可乘,形势有利于我,不利于敌。后七篇提出 自治强国的一系列具体规划和措施。乾道六年,作 《 九议》上宰相虞允文,论用人、论长期作战、论
-$$. /((0 1 (/23
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奏响了宋词的最强音。同时由 于辛弃疾过分执著于现实关怀,辛词常常向着理 想、激情、忧患、 愤慨和悲哀言说, 风格豪放悲壮。
4 责任编辑 5 古卫红 6
作者简介 : 吕逸新,山东巨野人,文学硕士,山东 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美 学、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 1 ’(/7 "
冷成金 7 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 8 ! 9 7 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333 ,’0)7 章培恒主编 7 中国文学史 ( 中) 8 ! 9 7 上海:复旦大 学出版社,/330 ,*2%7
#
!%*+,
!"
!"#$
% & ’(()
名作 欣赏
古代文学
举侵宋,北方人民纷纷起义。时辛弃疾二十二岁, 祖父已死,辛弃疾聚众两千,投奔山东义军首领耿 京,深得耿京赏识,拜为掌书记,掌管义军印信。 义军中有一位小头目僧人义端,喜谈兵法,曾与辛 弃疾交游。但义端起义目的不纯,一心只想荣华富 贵。一次,义端趁辛弃疾不在军中,偷走义军印 信,耿京要杀辛弃疾,辛请求耿京给三天期限,若 追不回印信再杀不迟,耿京准许。辛弃疾手提利 剑,单骑追贼两日,杀死义端,割下人头,夺走印 信,第三日赶到军中,义军上下皆惊,对这位书生 十分敬重。 为收复失地,击退金兵,壮大义军队伍,辛弃 疾力说耿京归附南宋,并受命远行数千里,前往都 城临安接洽归附事宜。当他完成任务,于返回途中 获知义军首领被叛徒张安国杀害时,立即联络王世 隆等人,亲率义军五十骑,袭入五万金军营中,生 擒叛将张安国,杀退追兵,号召耿京旧部反正,率 义军万余人马,南渡归宋,押解张安国至建康斩 首。辛弃疾因此名重一时,南宋最高统治者大为惊 异,委任江阴签判。从辛弃疾追印信、斩义端、生 擒叛将张安国来看,辛弃疾确实是一位具有传奇色 彩的大英雄,智勇双全的抗金将领。这些壮举,多 次在他的诗中出现: “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衤詹突 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 (《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