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汉家风骨,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朝代
中国人有骨气的例子

中国人有骨气的例子摘要:1.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2.左宗棠:在国外留学时身上挂牌“我是中国人”3.苏武:牧羊十九年,坚贞不屈4.刘胡兰:英勇就义,反抗压迫5.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6.孙天帅:坚决不跪,捍卫尊严正文: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令人敬佩的人物,他们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品格,在面对困难和压迫时表现出顽强的抵抗力和坚定的骨气。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1.文天祥:南宋末年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抗元战争中屡立战功,不幸被俘。
他坚贞不屈,拒绝投降,并写下了千古名篇《正气歌》,表达了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热爱。
文天祥最后被杀害,但他的丹心照耀了历史,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骄傲。
2.左宗棠:晚清重臣左宗棠,曾在国外留学。
当时,中国人在国际上受到歧视,许多中国人为了融入国外社会而装成日本人。
左宗棠却坚持在身上挂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我是中国人”,表现出了坚定的民族自尊心。
3.苏武:西汉时期,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却被匈奴扣留。
匈奴单于欣赏苏武的才华,多次劝降,并许以高官厚禄,但苏武坚贞不屈,宁愿牧羊十九年,也绝不背叛国家。
最终,苏武得以返回汉朝,成为一代忠臣的楷模。
4.刘胡兰:刘胡兰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年轻女英雄。
她积极参与抗日活动,与敌人展开斗争。
在一次行动中,她被敌人逮捕,英勇就义,年仅十五岁。
她的英勇事迹激励了无数中国人,成为了反抗压迫、捍卫尊严的象征。
5.陶渊明:东晋时期的陶渊明,是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
他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放弃了官位,过上了隐居生活。
他的行为表现了文人的尊严和骨气,成为了后世文人的楷模。
6.孙天帅:1995 年,珠海瑞进电子有限公司的一名中国女员工因过度疲劳在工作台上打盹,被外商女老板金珍仙要求全体中国员工跪下。
河南南阳的打工仔孙天帅却坚决不跪,捍卫了中国人的尊严。
这些例子都表明,中国人具有坚定的骨气,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能表现出顽强的抵抗力和坚定的信念。
中国人有骨气的例子

中国人有骨气的例子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
1. 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
他在面对楚国政治腐败和外敌入侵的困境时,选择了投江自尽,以表达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热爱。
2. 岳飞:岳飞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将领和民族英雄。
他在面对金国入侵和南宋政府的软弱无能时,选择了率领军队奋勇抵抗,最终被奸臣所害。
3. 文天祥:文天祥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在面对元朝的侵略和南宋政府的投降时,选择了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立场,最终被元朝所俘并处死。
4. 林则徐:林则徐是中国清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在面对英国侵略者的鸦片贸易和中国社会的腐败时,选择了领导禁烟运动和抗击英国侵略者,最终被清政府所贬谪。
这些人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以自己的忠诚、勇气和智慧,为中国的独立、尊严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前进和奋斗。
最有骨气的朝代

最有骨气的朝代由于满清的缘故有人对明朝极尽污蔑之能事,好象明朝是最不中用的朝代。
其实,只要细心比较,就会发现明朝其实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和号称最强大的汉、唐相比,明朝亦毫无逊色!长期为明朝边患的是蒙古,而汉朝则是匈奴。
愚昧者总是津津乐道于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可是汉高祖当年也被匈奴兵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后的解决方案是,汉朝去给单于老婆送礼,请她吹枕边风,这样才放了汉高祖一条生路;而明朝则断然拒绝蒙古索求财物换英宗的要求,英宗皇帝也是宁死不降,最后明朝另立新君打败了蒙古。
汉武帝派兵北伐匈奴,而明成祖则是御驾亲征五征蒙古。
“敢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并不适用于整个汉朝,而明朝也有过类似的辉煌。
与唐朝相比。
不错,唐初国力强盛,四海咸服。
可盛唐以后呢?安禄山叛兵和黄巢匪兵以及吐蕃蛮兵都曾攻入长安。
可以比较的是:在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中,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曾弃都南逃蜀中。
明朝则从未有过这种例子。
大家知道明朝永乐皇帝从南京迁都北京,原因之一就叫做“天子守国门”,受到入侵了,大明天子亲自在第一线守国门。
崇祯皇帝当年,北京形势很危急,有人劝他迁都,他不去,有人劝他走,逃到南京,他不逃,他登上煤山自缢殉国而死,忠于江山社稷。
大家想想,这与清廷的咸丰皇帝致京城百姓于不顾两度仓狂逃离北京以及清廷末帝溥仪苟且偷生向日本侵略者认贼作父更有着天壤之别。
明朝无论是遇到多大压力,既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割地赔款。
到了明末那种内忧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两路顽强对付满清和李自成,对关外的国土自始至终没有放弃“全辽可复”的愿望。
从明英宗到崇祯帝的几次北京保卫战中,明朝更是坚定,兵临城下仍然宁死不迁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亡”,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当年明朝崇祯帝的遗言和清廷宣统帝的豪言可见两个皇帝对国计民生的不同态度:崇祯皇帝殉国前怕李自成伤害无辜百姓,就写了一首绝命诗给他:“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
”宣统帝溥仪的豪言:“我不管日本人在东北杀多少人,运走多少粮食和煤,只要不让我当大清的皇帝我就不会心甘”(参加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值得一提的是,明末抗清比南宋抗元更加激烈,全家投井、自缢殉国、立战而死的官员志士无数,光后来被追谥有据可考的就多达八千六百多人。
中国历史上八大傲骨,真正有骨气的中国人!

中国历史上八大傲骨,真正有骨气的中国人!“败而不馁胜不娇,傲骨凛凛硬似刀”。
行走于人生,我们只要保持自我,不趋附于权势者;我们只要坚守原则,不畏惧于威逼者;我们只要秉持傲骨,乘风破浪,尽显人生风流,足矣!今天就带大家回顾下我国历史上八大刚正不阿的铮铮“傲骨”们。
一、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商周时期,商末贵族孤竹君在其晚年,因偏爱小儿子叔齐,有意推翻嫡长子制度命次子继承家业。
孤竹君去世后,叔齐执意将家业由兄长伯夷继承,然而伯夷也不愿继承,为了避免叔齐为难,遂于夜深远走他乡,但叔齐也是恪守礼制之人,见兄长不告而别,二话不说便寻他而去。
皇天不负有心人,叔齐终寻得其兄长,二人便决定不再回归故里,于是投奔周国,过上了寻常百姓的生活。
但不久周国举兵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周国属于商朝的附属国家,以下犯上,视为不仁,便上朝劝谏,二人秉持仁心并未阻止此次讨伐,反倒激怒周武王,惹来杀身之祸,被下令拘禁。
后来周朝建立,伯夷、叔齐仍为出去心中的芥蒂,认为周朝的建立违背礼制,发誓不与周人往来,不食周朝土地上的食物,最后守着心中的执念,饿死在首阳山。
伯夷、叔齐的典故被史记撰写者司马迁列入了列传之首,兄弟二人也作为商周时期恪守仁义的典范流传至今。
二、屈原:纵身一跃,千年一叹!战国时期,群雄并起,秦国尤甚,成为当时的超级大国,在合纵抗衡的政策下,各国的实力都不同程度的被削减,能够和秦国抗衡的只有楚国,因而有“得天下者,非秦必楚,非楚必秦”的说法。
楚怀王即位之初,就任用屈原,下令改革,可见也是雄心万丈。
屈原在他的支持下,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但改革必然会触及贵族利益,于是设计陷害屈原,对楚怀王说:“屈原居功自傲,每次起草法令,都要张扬说是没有我的话就不能成功。
”屈原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
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
屈原眼看国家无望,在破城之日自沉汨罗。
华夏骨气,永存我心

华夏骨气,永存我心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题记千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不乏有傲骨的儿女。
骨气是一个人可以在他人面前刚正不阿地挺胸抬头的资本。
我们中华民族上至尧舜,下至当今,依然有着坚贞的骨气。
东晋后期大诗人、文学家陶渊明到彭泽当县令,寻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
这次派来检查的督邮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的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
最后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这何尝不是一种骨气呢?南宋文天祥哪怕战败被俘,左右官员都命他行跪拜之礼时,他依然没有拜。
崖山战败后,文天祥并不被那宰相官职和荣华富贵所收买,也不为那严酷考验所屈服。
他死前,监斩官告诉他回奏能免死,但他却宁死不屈。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何尝不是一种骨气呢?“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此话出自谭嗣同之口。
清朝末年政局动荡,内忧外患。
统治者昏庸无能,一次次妥协签订不平等条约;帝国主义列强贪婪地侵略中国,强行打开中国大门。
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之一谭嗣同却为了国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何尝不是一种骨气呢?在美国运来一批面粉要“救济”中国时,朱自清和一些学者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
当时的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虚弱。
两个月后,朱自清因贫病交加去世。
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这何尝不是一种骨气呢?在百花凋零之时,唯有梅花生机勃勃。
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风雪中。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梅花的傲骨不也正是我们中华名族一种骨气吗?骨气是中华民族永不衰败的精神。
心有骨气者,不为金钱、名誉、地位所迷惑心智;心有骨气者,为了让名族觉醒,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心有骨气者,不畏权贵,劈波斩浪傲立于成功之巅!两千年前,孟子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精神永不颓落。
明朝为什么被评为最有骨气的王朝?朱棣的一个举动奠定基础!

明朝为什么被评为最有骨气的王朝?朱棣的一个举动奠定基础!本文导读:“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明成祖朱棣留下的遗诏。
为什么后人给了明朝一个最有骨气王朝的评价呢?这就要从明朝迁都说起了,可以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今北京)的这一举动奠定了这个最有骨气王朝的基础。
明初都城应天府旧址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称帝时,初定国都应天府,也就是现在的南京。
不过应天府其实并不是朱元璋最中意的都城。
明朝统一全国后,作为推翻元朝统治的开国之君,其实朱元璋是想效仿宋朝定都汴梁的,因为朱元璋觉得北方的蒙古人才是最大的威胁,天子应当镇守北方以拒外族,守卫国家。
建立明朝后,朱元璋特意去了一趟汴梁,以考察迁都事宜,然而当时的汴梁早已荒废,受战争影响早已不再辉煌,汴梁北方更是一望无际。
彼时明朝初立,百废待兴,实在是不宜大兴土木,新建都城,迁都的念头只好放弃。
时间来到明朝成立31年后,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明惠帝朱允炆的皇位。
明成祖朱棣朱棣本是燕王,封地为北平,他在北平经营多年,军事力量十分雄厚。
朱棣较其父更为能征善战,军事才能卓著。
洪武二十三年,元朝残余势力南侵,当时太祖找人北上御敌,朱棣毛遂自荐,领兵北征,大败蒙古军。
若不是朝中大臣反对,朱元璋当时便立朱棣为太子了。
也就是那时候,朱棣便萌生了将来夺位的念头。
久经沙场的军事家朱棣深知北防的重要性,稳固皇权后,就开始着手迁都北平。
作为中国历代以来的邻居蒙古族是明朝最危险的敌人,这一点,明朝历代皇帝尤为重视。
朱棣力排众议,坚决迁都北平,于永乐四年开始建设新皇宫,并改北平为北京。
建于明朝的北京故宫北京皇宫历时14年完成,朱棣带领文武大臣在建成北京皇宫后第二年正式迁都。
今天北京的故宫,就是当年朱棣建造的,几乎原封不动,后来的几百年也只进行过数次修缮。
天子守国门便是由此而来。
中央到了北方,中央军队核心便也到了北方,明朝天子们便开始直面北方的蒙古铁骑。
武周:中国历史上骨气最硬的王朝,不亚于大明

武周:中国历史上骨气最硬的王朝,不亚于大明说起最有骨气的王朝,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明朝。
其实,历史上还有一个和明朝同样有骨气的朝代,它就是——武周王朝。
武周作为女帝武则天建立的王朝,它并不像唐朝那样天子九逃、国都六失,也不像唐朝那样送出20位和亲公主,也不像唐高祖李渊那样向突厥称臣纳贡换取兵力,而是——不割地,不赔款,不称臣,不纳贡,君子满朝,万国颂德。
即使四国围攻也绝不出逃,败的再惨也绝不求和,情况再危急也绝不送女子和亲,甚至直接退回世界一流大国的国礼。
1、四国围攻也绝不出逃,不与任何国家结盟693年,吐蕃联合西突厥、室韦、后突厥4国一并进攻武周,战争波及范围及其广泛,被称为“第一次亚洲大战”。
四国大军来势异常凶猛,直逼神都洛阳。
而武则天面对这样的强敌,不但不出逃,反而鼓舞全国士气,硬是以一国之力抗四国,不与任何国家结盟,最终仍取得战争胜利。
694年初,李多祚击败后突厥默啜可汗与室韦,二月,王孝杰在泠泉及大岭击败吐蕃孛攵论赞刃、突厥可汗俀子,杀吐蕃、西突厥各30000余人;碎叶镇守使韩思忠,亦于次年二月大破泥熟俟斤及突厥施质汗、胡禄等,杀敌10000余,继而攻陷吐蕃泥熟没斯城。
这是武周王朝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武则天不出逃、不结盟的骨气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2、不割地,不赔款695年的武周疆域(1241万平方公里)696年,素罗汗山之战爆发,武周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败。
号称吐蕃战神的论钦陵,利用高原地形并集中数十万精兵令武周大军一败涂地。
作为战胜国,论钦陵要求武周割让安西四镇和突厥十姓之地将近300万平方公里领土,这是清朝向列强割让领土总数的2倍。
但武周王朝,坚决不割地,并用离间计诛杀论钦陵,成功力挽狂澜于既倒,捍卫了整个华夏民族的尊严。
但武周王朝灭亡后,710年唐王朝便把黄河九曲之地割让给吐蕃,开元七年(719年)唐玄宗又把碎叶镇割让给突骑施,783年又和吐蕃签订《清水盟约》割让数百万平方公里。
最有骨气大明王朝读后感400字

最有骨气大明王朝读后感400字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起来的君主专制王朝。
作者运用认真的笔触描写了那不平凡的三百年。
历史,原来也可以那么年轻。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
他出身于农民世家,竟一步步地走向皇位。
朱元璋教会了我自信,他曾经说过:“我相信我是对的”。
在通往成功之路上,会捡到很多把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其中只有一把真正的钥匙。
当引领大军作战时,当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时,没有多少人能不紧张,而在战争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合适的,如果失败了,将会失去一切。
但朱元璋却在最关键的时候毫不紧张,他相信了自己的决定,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最使我佩服的是他的品格:果断、坚强和冷静。
这三种品格,让他能在危险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判断,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让他在战场上完美地指挥出应战的方法。
我相信,无论怎样的困难,有了这三种品格,任何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
读完这本书之后,朱元璋成了我的老师,他教会了我自信、果断、坚持和冷静。
在这一本书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大明王朝三百年来的兴衰风雨,更多的是一种让我敬佩的骨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正的汉家风骨,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朝代
本文导读:
明朝的皇帝,不管是英勇神武的还是荒唐无道的,却没有哪一个是贪生怕死的。
这里我们可以拿强汉、盛唐来进行对比。
汉高祖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时,是靠送礼获救,而明英宗被俘,明朝政府直接拒绝蒙古的要求,以财物换取明英宗性命,而明英宗本人也宁死不屈。
我们所熟知的昭君出塞的故事,讲述的就是汉代君王派昭君去和亲。
唐代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实际上也是和亲。
而纵观明朝的整个历史,从来没有过要靠把宗室女子和亲换取和平的做法。
无论是遇到多大的压力,即使内忧外患,明朝也从不屈膝,更不会割地赔款。
明末时期,形势紧张,明朝依然顽强抵抗、寸土必争。
从明英宗到崇祯皇帝的几次北京保卫战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明朝的坚毅。
唐玄宗久负盛名,安史之乱时,也是弃都难逃。
而明朝皇帝没有一个抛下自己的国门,敌人入侵,他们会在第一线守住国门。
崇祯皇帝的下属不是没有人劝他离开,是崇祯皇帝坚定不移,不能丢弃大明的血性。
“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这是崇祯帝自杀殉国之前留给李自成的绝命诗,希望他不要
伤害无辜的百姓。
这就是君王死社稷最好的体现。
参考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所说的话“我不管日本人在东北杀多少人,运走多少粮食和煤,只要不让我当大清的皇帝,我就不会甘心。
”也就是这样就注定了溥仪愿意沦为日本人的傀儡。
而明朝的血性不允许他们的帝王这样做,死也要死得坦然。
帝王的血性缔造了人臣的血性,在明朝自缢殉国的义士空前的多。
当崇祯皇帝哀叹百官不来上朝时,他一定不知道,他的忠臣们已经在一天前以身殉国宁死不屈。
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明朝的傲骨铮铮。
可惜成王败寇,明朝在清史的恶意抹黑之下,仿佛成为了最不中用的王朝。
当我们仔细回味那段历史时,我想你也会被明朝的骨气感染的热血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