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优质教学设计8: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案
高中语文优质教学设计9: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定风波[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词句,感知本词内容。
2.反复咏诵,体会本词意境和作者胸怀。
学习截取生活小事以小见大的写法。
3.探究本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模式]咏诵式、自主探究式、读写结合式咏诵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有针对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的精美诗词,领略词句中的音韵和谐之美,熏陶渐染,形成和积累丰富的语感,并以此基础上体会文本的内涵。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质疑、探究、归纳、整合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愉悦的方法。
读写结合式模式就是学生在反复吟咏成诵,充分感悟文本基础上,并以此为素材而进行的文本再创造,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一种双向互进教学共赢的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诗词导课温故知新今天我们学习苏轼一首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他的诗词,一起走近苏轼,走进他的《定风波》(课前让学生搜集,并要求写在课本内)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孤傲高洁,乐观向上)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春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轻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南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水光潋滟晴放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壮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富有诗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精选7篇)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精选7篇)《苏轼词》教学设计 1一、知识教育目标1、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德育渗透目标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是本课书的重点和难点。
一、知识储备1、词牌常识念奴娇,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
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
后人还用《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词。
2、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市、蔡襄并称“宋四家”。
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3、背景介绍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
1079年,他突遭逮捕,审讯,这是著名文字狱“乌台诗案”,他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总之,苏轼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算,不知不觉转入政治漩涡,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新法。
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抱负。
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
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
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
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里。
《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目标: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体会作者写景、状物、叙事、抒情的写作手法,理解词中烘托和映衬手法的运用。
3、体会词中流露的作者的豪迈之情与壮志难酬的感慨。
4、反复诵读,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重点难点1、背诵、默写全词并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
2、理解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
教案方法: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二课时教案过程:第一课时(《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让我们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二、词牌:“念奴娇”,词牌名,又叫词调名。
相传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一个著名歌女,因其音调高亢悦耳,于是取为调名。
这首词又名为《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等,这是取苏轼这首词中的句子为调名。
“赤壁怀古”是题目,是词要咏怀的内容。
这是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怀着抑郁的心情游览黄冈城西的“赤壁矶”后所作。
一般认为三国赤壁鏖战的古战场在现在湖北蒲圻。
三、旷达的苏轼:仕途坎坷:“乌台诗案”/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思想复杂:外儒内道——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超脱出世;佛家的四大皆空。
地——四川眉山字——子瞻号——东坡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成就——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开创了词的豪迈之风。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苏轼与父苏洵。
弟苏辙合称“三苏”。
旷世奇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蔡襄、黄庭坚、M芾并称“宋四家”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四、朗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教案]第5课苏轼词两首
![[教案]第5课苏轼词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9d456ee5a6c30c2258019e3a.png)
第五课苏轼词两首一.教学目标:㈠知识和水平:1、了解作者,体会词人的豪放词风。
2、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2、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1、反复吟咏,感受词的豪放美。
2、使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人的豁达。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苏轼在逆境中的的人生观,体会苏轼旷达坦荡,无惧困难的胸怀。
二.教学设计:㈠教学重点及难点: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英雄形象的塑造;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㈡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材料、图片。
㈢教学课时:2课时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念奴娇·赤壁怀古1、导入语:词风分婉约、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
”前面我们学习了柳永的代表作品<<雨霖铃>>,其景凄美,其事缠绵,其情凄凉,“杨柳岸晓风残月”说不尽的感伤凄婉,融情于景。
今天我们学习风格与之截然相反的另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创设情境,并为对比伏笔。
2、听录音,朗诵诗歌,注意诗歌节奏。
3、赏析探究:上阕:(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
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
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所有的向往。
“浪”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
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
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有“逝者如斯夫”的嗟叹。
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
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2)四、五句点明什么,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这个句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赤壁”作为一篇主脑,文章由此生发开去。
“人道是”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看课文注释①)诗人仅仅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高中语文优质教学设计4: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案

定风波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两词的写作背景。
2.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3.品味两首词不同的风格,感受豪放与婉约的不同魅力,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4.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豁达坚韧,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教学重点:用文学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体会词中借景(人)写情的妙处。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这两首词的不同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感受豪放与婉约的不同魅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豪放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相信惊涛拍岸的声音还在耳畔回响,人生如梦的慨叹还在心头震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同作于被贬黄州期间而风格迥异的词——《定风波》,看看是否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
二、推进新课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我们知道,苏轼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词大都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般旷达洒脱,豪壮奔放,但他的婉约词一样写得风流别致、清新隽永,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这别具风味的苏氏婉约词。
好,事不宜迟,先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学生齐读课文)师读得还算不错。
不知大家读后有什么感觉?跟上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什么不同?生感觉完全不同。
师怎么不同?能不能具体描述一下?生《念奴娇·赤壁怀古》适合男人读,《定风波》适合女人读。
(笑声)生《念奴娇·赤壁怀古》写景壮美,声调激越,大气磅礴,动人心魄,起首就有一种横空而来的气势,横贯心胸。
《定风波》写景秀美,声调悠缓,淡雅别致,清新隽永,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味道。
打个比喻,《念奴娇·赤壁怀古》若大江怒涛,《定风波》如小桥流水。
(学生鼓掌)师真是精彩!学得诗词多,都快成出口成章的诗人了。
他说得很好,《念奴娇·赤壁怀古》若大江怒涛,应当读得铿锵有力,气势如虹;《定风波》如小桥流水,读时应舒缓自然,“吟啸且徐行”,刚才大家在这一点上把握得还不是很好,下面我们把握好节奏和情感,把它再读一遍。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方案

###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苏轼的生平及词的创作背景。
- 熟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
- 掌握词的基本格律和表达技巧。
###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品味、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词的鉴赏能力。
- 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苏轼词中的豪放与婉约风格。
-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苏轼词中的豪放情怀和忧国忧民之心。
-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 二、教学内容### 1. 课文内容-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把酒问青天、多情应笑我、我欲乘风归去等。
-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
### 2. 教学重点- 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 分析词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手法。
### 3. 教学难点- 理解苏轼词中的豪放与婉约风格。
- 把握词的整体意境和审美价值。
### 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苏轼生平介绍的视频,激发学生对苏轼的兴趣。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苏轼的词能够流传千古?### 2. 自主学习- 学生自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初步感知词的内容和情感。
- 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
### 3. 合作探究-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的表达手法有哪些?如何体现苏轼的豪放与婉约风格?- 诗的整体意境是怎样的?有何审美价值?-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 4. 朗读感悟- 教师范读两首词,引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 学生跟读,感受词的音韵美。
- 学生分组朗读,注意情感的表达。
### 5. 比较分析- 将两首词进行比较,分析苏轼词中的豪放与婉约风格。
- 引导学生思考:苏轼在哪些方面表现出豪放?在哪些方面表现出婉约?### 6. 总结提升-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轼词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高中语文优质教学设计20: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两首词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2.明确咏史怀古类诗歌、即事感怀类诗歌选材及抒情方式的特点。
3.体会作者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感受苏词的豪放词风。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词作的主要内容2.引导学生品味景物描写、人物塑造及抒发情感的相关词句,体会豪放词风3.通过比较阅读深入理解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即使面对挫折也能保持豁达超然的人格魅力,培养正确面对困难与逆境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宋词分类——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宋词风格流派之一。
豪放作为文学风格,见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杨廷芝解释豪放为“豪迈放纵”,“豪则我有可盖乎世,放则物无可羁乎我”(《诗品浅解》)。
可见豪放的作品当气度超拔,不受羁束。
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
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答陈季常书》),他还开始写作打破传统词风的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颇引人注意。
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隐然把苏词看成可与柳词相抗衡的另一流派。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说:“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
”苏轼气象恢弘的词虽为数不多,当时学苏词的人也寥寥无几,但由于他首开风气,自然受人推崇。
张炎《词源》把“豪气词”与“雅词”对举。
《乐府指迷》说:“近世作词者不晓音律,乃故为豪放不羁之语,遂借东坡、稼轩诸贤自诿。
”这说明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辛作为豪放派的代表。
高中语文 第5课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二必修4语文教案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设计指导思想能鉴赏诗歌是一件非常高雅而美好的事情,能朗诵诗歌更是一件融诗歌与人生为一体的难得的事情。
总希望通过诗词的教学能让学生对诗歌阅读和诗歌鉴赏更感兴趣,更希望他们拥有鉴赏诗歌的能力;总希望通过教学向学生介绍更多的诗人,更希望他们能拥有诗人一样的情怀;总希望能用诗一样的语言,诗一样的课堂去影响学生,更希望他们拥有诗一样的人生。
课堂的教学,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在于激发他们获取知识的兴趣和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能力的培养,不仅在解读文本,更在于合作、探究;情感的熏陶不仅在表达真情,更在于品味人生。
教学目标1.理解本词中“穿”“卷”“灰”“烟”等词语的含义。
2.鉴赏并品味词作豪放雄浑的意境美,有感情朗读并成诵。
3.探究作者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以旷达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
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鉴赏词作的豪放雄浑的意境美,探究作者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以旷达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设计《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学案》2.制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课件3.学生查阅苏轼有关资料及《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关资料一、导入新课:(课件播放长江波涛汹涌、奔流向前的画面,背景音乐《三国演义》插曲,铃声响起,音乐停,上课。
)师:老师想知道同学们刚才在想什么?生A:想孔子的名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生B:想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C:想三国人物:曹操、刘备、诸葛亮、周瑜……生D:想苏轼名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蓑烟雨任平生”师:大家都思绪万千啊,有所想即有所悟。
老师也在想,在想我们必修一的课文《赤壁赋》(课件播放《赤壁赋》第3、4段的配乐朗读,同学们情不自禁的跟着背诵起来)师:同学们,刚才背诵的语段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情?生: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很是失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诵读、背诵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联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教学重点、难点]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2、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刚才我所播放的歌曲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
在前奏部分,我们首先听到的是战争前的鼓角争鸣,这样的歌曲我们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三国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是个乱世。
但乱世容易产生英雄,也因此就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可以让后来人来品评。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讲以来最为火热的,也是对三国人物的一个品评——《易中天品三国》。
那么大家来读一下这几个诗句,看一下这些诗句所品评的具体是哪些英雄人物呢?展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写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写弛马射虎的孙权)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写足智多谋的周瑜)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写能文能武的曹操)你们最欣赏哪一位英雄呢?(学生自由发言)(张飞:勇猛豪爽、天真鲁莽;赵云:忠肝义胆、武艺超群;黄忠:老当益壮、献身精神;周瑜:年轻有为、足智多谋)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而苏轼最欣赏的又是谁呢?(周瑜)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板书:为何独爱周瑜?)现在就让我们开声来朗读,在文章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朗读环节1、全班齐读。
朗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称做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课文第42页有这么一句话:“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意思就是说像这类豪放派的文章应该读得高亢激昂、铿锵有力。
2、名家范读。
节奏感很强: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经过刚才的朗读,大家所感受到的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
而苏轼是如何体现出这股豪放的,我们后头见分晓。
(板书:如何体现豪放的精神?)三、题目“念奴娇”为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
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
(板书:勾画美景————缅怀古人)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四、写景片段分析1、学生齐读文章的写景片段(上阙)2、提问:上阙描写了赤壁古战场怎样的景色?或你脑海中的意境,它的特点是怎样的?请用一个精炼的词或词组来概括。
讨论明确: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等等。
([答案]不求完全统一,意思接近即可。
)3、提问:我们没有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但却能感受到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来,这完全得益于作者用词的艺术。
你觉得上阙中哪些词用得很有味道,为什么?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明确:三个词――淘、穿、卷。
(1)淘: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在一起,形象地定出了历史的推进。
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给了我们一个广阔的空间与时间的概念。
多少英雄人物,多少英雄的故事,一个“淘”字,一下了如过电影般推到了我们的眼前。
读到这样诗句,让我们的耳边似乎又响起了《三国演义》中的那首卷帘词。
(一起背诵)“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可以这样说滚滚东流的江水已经超脱了物理意义上水的概念,它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2)穿:写出了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以及山崖的陡峭。
(3)卷:写出了浪花的汹涌,而用“千堆雪”形象真切。
老师想到了柳永的《望海潮》中也有一个“卷”字。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一个“卷”字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可谓有声有色。
古战场到如今也算是一个旅游景点了,根据作者的介绍,如果让你们为之拍一个宣传片,你们会怎样安排镜头呢?你看这图片,先来大处的景,大江汹涌奔腾,然后镜头往前移,目标慢慢缩小,看到了陡峭的山崖散乱地直刺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于是整张图景明了了,你们看江水奔马轰雷,十分惊心动魄。
而我们为之配上台词的话,就可以用上“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如画的江山透着的是如此非凡的气势,有种“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五、人物形象分析好了,舞台布置完毕,序幕拉开,背景就是如画的江山。
追光灯亮起来了,照在了哪里啊?(豪杰。
打在了周瑜身上,主人公出场了)这个周瑜怎么样啊?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有关周瑜的片段。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称呼:公瑾、周郎(称字,而不是直呼名讳,有着对周瑜的尊敬,亲切)2、婚姻:小乔初嫁了(我们平常说“出嫁”是哪两个字呢?——出嫁。
问题来了,考虑一下,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出嫁”与这边看到的“初嫁”,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呢?)教师总结:苏轼记周瑜,主要是记起赤壁之战,但在此却插入了10年前的生活细节,“小乔刚刚出嫁”,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但如果按实际情况选择了“出嫁”这个词语的话,小乔已为老乔,那么便不够美了,而周瑜同样的也在变化,所以美女衬英雄,以“小乔刚出嫁”这点更衬出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足以令人艳羡。
艺术嘛,为了表达需要,有时可以虚构的。
3、长相——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是周瑜的仪容装束,你看一下,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是当时时髦的儒将打扮,更显出了他作为指挥官的那种潇洒从容。
)4、作战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打仗却还在谈笑,显然不把敌人放在心上,对战争有着必胜的把握。
赤壁之战对于东吴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3万对10万。
而作为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越发地从容、沉着。
谈笑间,借着东南风,巧用火攻烧掉了曹操的战船。
“樯橹”点出了水战,“灰飞烟灭”点出了火攻的特点,精确地概括整个战争的胜利场面。
)到这边我们可以看到由“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塑造了一个青年将领周瑜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形象。
六、苏轼内心江山依旧,人事全非。
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战场,却是苏轼被贬谪后流连的去处。
面对着这样的周瑜,苏轼心里自是有个比较,且看二人的对比资料,板书如下:周瑜————苏轼年龄:34 岁 47 岁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际遇:功成名就壮志未酬周瑜24岁被授予“建威中郎将”,并娶了江东美女小乔,34岁为孙刘联盟赤壁之战的总指挥,而苏轼呢?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很有才华的,诗歌方面与江西诗派的核心人物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人提豪放派必提“苏辛”;书法方面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散文方面又列于“唐宋八大家”。
可见他是十分有才华的,但是他的仕途却颇为坎坷。
苏东坡来黄州之前,官场受挫,险遭杀头之祸。
在文化圈里,也倍受非议与妒忌,他是带着疲惫,满心侥幸而又满心绝望地,伤痕累累地来到黄州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
这时的他已47岁,老之将至,却功业无成。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着一种出世与入世的精神矛盾,也难怪苏轼发出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了。
他想到自己年岁已老,却无法如周瑜般建功立业,可以说是壮志未酬,心中涌动的是一种惆怅与失意。
七、人生态度但作者没有被这种惆怅和失意所困住,他把它消解在了酒当中。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其实也就是他的一种人生态度。
苏轼对比周瑜,这落差是极大的,更增添了他壮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
但是,他真的消极吗?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特别想得开,“人生如梦”,人生犹如梦一般,所有风流人物不也都随着大江而东去,洗涤荡尽了吗!那么又何必去执着呢。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以他也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了。
因此,作者的情感是有变化的,由开始的激昂慷慨,到后来的惆怅失意,最后趋于平静。
八、归纳总结学生参考板书,解决第二个问题:豪放词风的具体体现?一方面表现在对赤壁之景的描写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画面波澜壮阔,雄奇壮美。
另一方面表现在作者的人生态度上,通过塑造功成名就的周瑜,表明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
这就是苏轼的全词了,上半阙写景,景物烘托出了下半阕的人——周瑜,由周瑜想到自身,抒发出了自己壮志难酬之情。
九、布置作业1、背诵全词。
2、预习《定风波》,试比较两首词在风格上的异同。
[板书设计]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为何独爱周瑜?如何体现豪放?勾画美景——缅怀古人[教学反思]《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名家名篇,其成功教法当然很多。
但是,观其大略,无外乎朗读、讲解、分析,就词论词。
在总结这些教法的得失之后,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重创设情景,意在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氛围中感受苏轼词的豪迈、奔放风格,体会词人壮志满怀却无处可酬的情怀。
随着《三国演义》片头曲的响起,我们很快进入肃穆悲壮的情景氛围中,这为整节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调。
接着学生朗诵,而配有音乐的名家朗诵更将那种苍凉悲壮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到这里,我暗自高兴,我已经成功的将学生带入苏词的情景氛围之中了。
可是,由于这节课注重从总体上把握词人的豪迈风格和壮志情怀,使得在一些具体问题的设置上偏难,学生不容易理解苏轼那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中国文人普遍的价值取向;而我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上,急功近利,急于让学生的[答案]与自己预想的相符,这样使得一些学生本来完全可以自己讨论得出[答案]的问题,而变成了由我迫不及待地说出,并造成[答案]模式的固定化、唯一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