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弱”规律“三思”

合集下载

三思哲学语录(101-200)

三思哲学语录(101-200)

三思哲学的三个完美等式:11+23=34;3+4=7;7+3=10。

“11+23=34;3+4=7;7+3=10”的完美等式,可以这样来解释:高举“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伟大旗帜,牢牢把握住“三个坚持和两个务必”的核心内涵,不断通过勤奋劳动让自己的人生历程完美起来,彰显平凡中的伟大,从而使整个人类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温暖,更加美好。

三思哲学经过三次验证被认定为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永恒真理。

11这个数字,是“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思想的载体:可以代表两只手臂,可以代表两根筷子,可以代表两个人,只要是两个互相协作,解决问题的对象都可以用11来表示,11是真善美的表达。

23这个数字,是“三个坚持和两个务必”思想的载体:【三个坚持】是:始终坚持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始终坚持代表最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动摇;【两个务必】是:务必要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工作作风,务必要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23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表达。

34这个数字,代表“三从四德,三多四不原则,三思而后行”:【三从四德】代表:三从(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实处发力);四德(主动帮助别人有德,主动传递温暖有德,主动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有德,主动追求共产主义理想有德);【三多四不】原则:三多(多为客户想办法,多为公司想办法,多为和谐想办法);四不【罘:(不为情绪找借口,不为生气找借口,不为斗嘴找借口,不为失败找借口)】;【罘:(不做损害客户的事,不做损害公司的事,不做损害同事的事,不做损害自己的事)】;【罪:(不行非正义的事,不行非道义的事,不行非仗义的事,不行非仁义的事)】;三思而后行:凡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思考成熟了再去做,不容易出问题,更容易成功,更容易把事情做到完美,从而将人生历程变的完美。

34是完美的表达,是通过轮回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轮即一个过程的失败不代表永远的失败,要不断轮回,不断解决问题,屡败屡战,学会坚持,不断三思,不断探求真理。

找规律解决问题的思维技巧

找规律解决问题的思维技巧

找规律解决问题的思维技巧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看似棘手,但实际上,只要找到其中的规律,就能迎刃而解。

找规律解决问题的思维技巧,是一种能够提高我们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

本文将从不同领域的例子出发,探讨找规律解决问题的思维技巧。

在数学领域,找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例如,我们经常会遇到求解数列的问题。

当我们面对一个数列时,可以通过观察数列中相邻项之间的关系来找到规律。

比如,当我们遇到一个等差数列时,可以发现每一项与前一项之间的差值是相等的,利用这个规律,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求解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

同样地,对于等比数列,我们可以发现每一项与前一项之间的比值是相等的,通过这个规律,我们也能轻松地求解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

通过找到数列中的规律,我们能够更加高效地解决数学问题,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

除了数学领域,找规律解决问题的思维技巧在其他领域也同样适用。

在语言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记忆单词的问题。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记忆单词很困难,但实际上,只要找到其中的规律,记忆就会变得轻松许多。

比如,英语中有很多单词的拼写相似,只是在字母的顺序上稍有不同。

通过观察这些单词的拼写规律,我们可以将它们归纳为一类,这样就能够更加高效地记忆和运用这些单词。

同样地,在学习汉字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找到汉字的组成部分和笔画的规律,来提高记忆效果。

通过找规律解决语言学习中的问题,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在科学研究中,找规律同样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技巧。

科学家们通过观察和实验,不断寻找事物之间的规律性。

例如,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的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通过找到物体受力规律的规律性,牛顿成功地解释了地球上物体的运动规律。

同样地,达尔文通过观察动物和植物的变异和适应过程,发现了进化论的规律。

科学家们通过找规律解决问题,不仅能够推动科学的发展,也能够为人类提供更多的科技和生活便利。

总的来说,找规律解决问题的思维技巧是一种能够提高我们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

逻辑思维基本要求

逻辑思维基本要求

逻辑思维基本要求逻辑思维是人类理性认识阶段的重要思维方式,它要求人们在思考问题时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从而得出合理、准确的结论。

以下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1.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保持概念、判断的一致性,不能混淆或偷换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这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之一,也是保证思维清晰、准确的前提。

2. 不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同一对象不能作出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既肯定某事物,又否定某事物。

这是避免思维混乱、自相矛盾的重要原则。

3. 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必须肯定其中之一,不能同时否定两个判断。

这有助于保证思维的明确性和确定性。

4. 充足理由律:要求在论证过程中,一个判断被确定为真,必须有充足的理由或证据来支持它。

这有助于保证思维的合理性和可信度。

除了以上基本要求外,逻辑思维还需要具备以下要素:1. 概念明确:在逻辑思维中,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

要求概念明确,就是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避免概念模糊、歧义或混淆。

2. 判断恰当:判断是对事物或概念之间关系的断定。

要求判断恰当,就是要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推理规则,作出合理、准确的判断。

3. 推理严密:推理是由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过程。

要求推理严密,就是要遵循推理规则,确保推理的前提真实、推理过程合理、结论准确。

4. 论证充分:论证是用已知为真的判断通过推理确定另一判断为真的过程。

要求论证充分,就是要提供充足的证据或理由来支持论点,使论点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综上所述,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包括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等基本规律以及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严密和论证充分等要素。

这些要求和要素共同构成了逻辑思维的基本框架和规范,有助于保证思维的清晰性、准确性、合理性和可信度。

2016公务员考试备考:论证之强弱力度比较

2016公务员考试备考:论证之强弱力度比较

2016公务员考试备考:论证之强弱力度比较湖北华图王玉敏论证类的题型分为加强论证和削弱论证两类。

从设问方式上可以清楚辨别,若问法为“最能加强/支持上述论证的是”则是加强论证,即选出的选项是让论点成立的可能性增大;若问法为“最能削弱/质疑/反驳上述论证的是”则是削弱论证,即选出的选项是让论点成立的可能性变小。

所谓“最能”,也就是当题目的选项中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选项都可以起到加强/削弱论证的效果时,就要优中选优,选择一个最能加强/削弱的。

湖北华图带大家一起来学习选项能加强/削弱的力度一般遵循三项原则:第一、必然性的力度大于可能性的力度。

选项中必然可以加强论点的力度大于可能可以加强论点的力度,必然可以削弱论点的力度大于可能可以削弱论点的力度。

【例1】在一次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在一座唐代古墓中发现多片先秦时期的夔文(音kuí,一种变体的龙文)陶片。

对此,专家解释说,由于雨水冲刷等原因,这些先秦时期的陶片后来被冲至唐代的墓穴中。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专家的观点()A. 在这座唐代古墓中还发现多件西汉时期的文物B. 这座唐代古墓保存完好,没有漏水、毁塌迹象C. 并非只有先秦时期才使用夔文,唐代文人以书写夔文为能事D. 唐代的墓葬风俗是将墓主生前喜爱的物品随同墓主一同下葬选B。

解析:本题论点“由于雨水冲刷等原因,这些先秦时期的陶片后来被冲至唐代的墓穴中”。

A选项说还发现多件西汉时期的文物与论点无关,属于无关选项。

B选项说这座唐代古墓没有漏水和毁踏迹象,即夔文不可能是被冲进墓穴中的,必然性否定了论点。

C选项说唐代人会写夔文,那古墓里的夔文是否为唐代人自己写了放进去的不得而知,只是可能是放进去的,可能不是冲进去的,即只是可能性的削弱论点,以及D选项中“最喜爱的物品”是否包含夔文也是不得而知,只是可能夔文是墓主喜爱的,可能是随墓主一起下葬的,即可能不是冲进去的,可能性的削弱论点,所以C、D都没有B选项的削弱力度大。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言语理解解题方法与规律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言语理解解题方法与规律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言语理解解题方法与规律言语理解考察考生的一个基本能力,对阅读理解的一种能力,就是在最短的时间把材料读完提炼出一个中心意思,除了这个基本的能力之外,一般来说真题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所以考生必须以真题为主,揣摩出题人的思路。

公务员言语理解的考试主要分为两种题型。

一类题型是主观型的,一类题型是逻辑型的。

逻辑性的主要是说,逻辑上的题型它强调的是对于材料内容上的理解,逻辑型的题往往比较简单的,不需要考生去猜测出题人思维,只需要从材料当中抓住它给的信息就没有问题。

对于主观型题目,更多的是强调出题人作者的一个的意图,就是通过这段材料,它反映出作者在写这个片段的时候它的一个想法,所以这种题就要求考生对作者的想法要把握的比较好。

第一,从弱原则。

考生会发现在出题人的用词当中,有些词的论述是强化性的,绝对化,说的很明。

比如,一定、必须、相当、不得不、一定是什么、根本原因、本质属性,这样一些用词考生可以体会出来说话人是非常肯定的语气是非常强烈的,那么往往这样的语句是非常容易被否定的,只要一个地方有毛病这句话就错了,出题人也理解这个道理,所以在出题的时候会选择弱化的词。

比如说相等却不说相等,说差不多,说事情不说一定,说也许、可能、大概、差不多,出现了这些词以后,这个考生会发现,想否定它就非常困难。

那么言语理解作为一种主观性的题型,出题人也希望他的这个选项这个答案出来之后,不会有考生对这个答案有异议,所以为了保证他的正确答案不为人所诟病,他尽量会加上这些弱化的词,所以带有弱化词的选项才有可能是正确答案。

这一点对于广大考生来说非常容易把握,很容易明白,但有一个问题,明白了不意味着能用的好,在考试的时候,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把这些东西都全部丢到一边去了。

因此考生在学会一个方法之后,必须在平时做题的时候要不断地尝试去运用它,才能够真正的把它变成一种本能,所以这一点很重要,这是一种最容易掌握的原则。

第二,推论慎选。

行测逻辑判断推理口诀

行测逻辑判断推理口诀

行测逻辑判断推理口诀以下是为您生成的十个适用于小学生的行测逻辑判断推理口诀:1. 《判断推理第一步》一要看清题目意,题干到底讲啥呢。

二要分析条件多,关键信息别错过。

三找论点和论据,关系清晰才好破。

四想常见的错误,偷换概念要识破。

五用排除法先行,不靠谱的先撇脱。

六看加强与削弱,力度大小要斟酌。

七记因果关系链,前因后果别弄讹。

八思类比和归纳,样本全面才不错。

九探推理的形式,规则千万不能破。

十多练习和总结,逻辑思维变灵活。

2. 《逻辑推理小妙招》一找论点是首要,明确观点啥目标。

二析论据作参考,支撑论点好不好。

三看选项别急躁,逐一排查仔细瞧。

四防无关来干扰,话题不同一边抛。

五察削弱力度妙,直接否定效果高。

六究加强方法巧,补充论据不能少。

七辨因果要思考,有无倒置或错导。

八分假设和类比,合理与否心知晓。

九断推理合逻辑,规则流程记得牢。

十常复习多动脑,判断推理没烦恼。

3. 《逻辑推理我能行》一瞧题干明情形,故事背景先搞清。

二抓关键的词语,重点字眼要盯紧。

三理思路有顺序,前后关联要梳理。

四辨选项有玄机,对错好坏要明晰。

五排无关的信息,干扰选项快舍弃。

六选正确的依据,理由充分才可以。

七思推理的逻辑,一环一环要紧密。

八想可能的漏洞,仔细检查别大意。

九用举例来验证,具体事例更有力。

十做总结多反思,下次推理更顺利。

4. 《推理判断轻松学》一看题目别发懵,沉着冷静心不惊。

二读题干要认真,字字句句都看清。

三抓核心的要点,关键之处做标明。

四分论点和论据,相互关系要搞懂。

五排错误的选项,胡言乱语不能用。

六选合理的答案,有理有据才会中。

七想假设的情况,大胆推测思路通。

八验结论对不对,实际情况来对应。

九记推理的方法,举一反三不落空。

十要坚持多练习,逻辑判断我最行。

5. 《逻辑推理小口诀》一入题目深似海,冷静观察把头抬。

二析题干细又细,蛛丝马迹不放过。

三找论点和重点,核心观点在眼前。

四看论据来支撑,是否有力要分清。

五排干扰项一堆,无关内容快踢飞。

小学语文之10大找规律方法总结

小学语文之10大找规律方法总结

小学语文之10大找规律方法总结
以下总结了小学语文研究中的10种找规律方法,希望对学生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1. 比较法:通过比较相似的文字、句子或段落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寻找规律。

2. 对照法:将同一篇文章或相似的文章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找到规律。

3. 逆向思维:审题时先找到规律,然后根据规律来解答问题。

4. 分类法:将文章中的内容进行分类,找到各类内容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而找到规律。

5. 拓展法:通过查找相关的资料、知识,将现有的规律进行扩展和延伸,提高对规律性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6. 换位思考法:将自己换位思考,从不同的角度、立场来分析
和理解文章中的规律。

7. 归纳法:通过总结和归纳已知的规律,找到其中的共性,进
一步推断出新的规律。

8. 反证法:通过假设相反的情况,排除其中的矛盾和错误,找
到正确的规律。

9. 举例法:通过举例子来说明规律,帮助理解和记忆。

10. 实践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能力。

以上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10种找规律方法的总结。

希望学生
们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并不断实践和探索,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斯金纳强化规律全面看

斯金纳强化规律全面看

斯金纳强化规律全面看日常学习考试过程中,同学们都发现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也是考试中的重点,因此对此部分内容需要大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把握,理解内涵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应对考试中的各种题目。

斯金纳的强化规律主要强调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和消退四个词及由此延伸出来的一些概念,考试中主要以内涵型、例子型客观题形式考察。

此部分内容,首先需要大家理解每一个规律的内涵,考试中常以例子型单选出现。

具体来说,正强化强调的是给与愉快刺激来增加某行为的发生频率,负强化强调的是撤销或摆脱厌恶刺激来降低某行为的发生频率,惩罚是通过给予厌恶刺激来降低某行为的发生频率,而消退则强调对某行为置之不理,既不奖励也不惩罚,以此来降低行为发生频率。

理解了内涵,针对考试中常见的题目就需要大家结合内涵去做分析判断。

总的来说,做题时,首先判断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行为还是降低行为,增加行为的都属于强化,降低行为的才是惩罚或消退;其次再结合刺激属于厌恶刺激还是愉快刺激进行区分。

因此诸如“系好安全带车里的警报声就停止、给监狱里表现好的犯人减刑”等题目就能够很好的分辨,警报声停止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系安全带的行为,所以属于强化,而警报声停止本身属于撤销了警报声这个厌恶刺激,因此“系好安全带车里的警报声就停止”属于负强化;而“给监狱里表现好的犯人减刑”的目的同样是为了增加表现好的行为,属于强化,而“减刑”本身属于撤销了刑罚这个厌恶刺激,因此整体“给监狱里表现好的犯人减刑”属于负强化;考试中其他的诸如“对上课做鬼脸的学生置之不理”就属于消退,此处不再赘述。

除以上四个概念之外,由正强化延伸出来的普雷马克原理也叫祖母法则及由负强化延伸出来的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也需要大家理解掌握。

普雷马克原理指的是用高频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以此来增加低频活动的发生频率,例如“孩子喜欢看电视不喜欢写作业”,“看电视”就是高频活动,“写作业”就是低频活动,根据普雷马克原理,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最好方法就是“写完作业才能看电视”;而“逃避条件作用”指的是“厌恶刺激已经出现采取措施规避”,“回避条件作用”指的是“厌恶刺激尚未出现采取措施规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制弱”规律“三思”
|浏览人次:9高中化学人教版
长沙市第21中学邵国光
“强制弱”规律“三思”
长沙市第21中学邵国光
化学反应中常常遵循“强制弱”的规律,例如“较强酸+较弱酸盐==较强酸盐+较弱酸(强酸制弱酸)”,“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则有: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等。

运用“强制弱”规律解题时学会“三思”,就能化拙为巧,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对“强制弱”规律的“正向”思考
以强酸制弱酸为例:对于反应HA+B-==A-+HB,我们作正向思考,常归纳成“较强酸+较弱酸盐==较强酸盐+较弱酸”或“强酸制弱酸”。

运用此规律我们可以由已知反应推知酸碱性强弱,如已知反应C6H5ONa+CO2(少量)+H2O→C6H5OH+NaHCO3,根据“强酸强碱制弱酸弱碱”规律可得到结论:C6H5O-夺取了H2CO3中的H+生成了C6H5OH,而H2CO3失去H+生成HCO3-。

酸性:H2CO3>C6H5OH。

二、对“强制弱”规律的“逆向”思考
同样,对于反应HA+B-==A-+HB,我们作逆向思考,实际上此反应可看作A-不能夺取HB中的H+,但B-能夺取HA中的H+,故B-结合H+的能力强于A-,即B-的碱性强于A-。

如已知反应
C6H5ONa+CO2(少量)+H2O→C6H5OH+NaHCO3,我们可得另一结论:过量的C6H5O-不能继续结合产物HCO3-中的H+,即CO32-结合H+的能力强于C6H5O-,碱性:CO32->C6H5O-。

酸性:C6H5OH>HCO3-,根据“强酸强碱制弱酸弱碱”规律可知下列反应可以发生:CO32-+C6H5OH→HCO3-+C6H5O-。

现就上述两种思维方法的应用举两例说明:
[例1]向等物质的量浓度的两种一元弱酸盐溶液中,分别加入适量的CO2,发生如下反应:NaA+CO2+H2O==HA+NaHCO3、2NaB+CO2+H2O==2HB+Na2CO3。

则HA和HB在水中电离出H+的能力大小关系是()
A.HA较强
B.HB较强
C.两者一样
D.无法比较
解析:通入CO2的量相等,但CO2转化产物却不同,与NaA反应时生成了NaHCO3,与NaB反应生成了Na2CO3,说明HA的酸性强于HCO3-,而HB的酸性弱于HCO3-,则电离出H+的能力应是HA强。

答案选A。

[例2]已知多元弱酸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是分步进行的,且第一步电离程度远大于第二步电离程度,第二步电离程度远大于第三步电离程度。

今有HA、H2B、H3C三种一元、二元、三元弱酸,根据“较强酸+较弱酸盐==较强酸盐+较弱酸”的反应规律,它们之间能发生下列反应:
①HA+HC2-(少量)==A-+H2C-
②H2B(少量)+2A-==B2-+2HA
③H2B(少量)+H2C-==HB-+H3C
回答下列问题:
(1)相同条件下,HA、H2B、H3C三种酸中酸性最强的是
(2)A-、B2-、C3-、HB-、H2C-、HC2-六种离子中,最易结合H+的是,最难结合H+的是
(3)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填写标号)
(A)H3C+3A-==3HA+C3-
(B)HB-+A-==HA+B2-
(C)H3C+B2-==HB-+H2C-
(4)完成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H3C+OH-(过量)==______________
②HA(过量)+C3-=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反应①有两层含义:一是反应HA+HC2-==A-+H2C-能发生,HA的酸性比H2C-的酸性强;二是产物H2C-不能与过量的HA继续反应,即反应HA+H2C-==A-+H3C不能发生,H3C的酸性强于HA。

反应②包含两个分步反应:一是H2B+A-==HB-+HA,二是HB-+A-==B2-+HA。

故酸性:
H2B>HA,HB->HA,又H2B的第一步电离程度远大于第二步电离,酸性H2B>HB-,故酸
性:H2B>HB->HA.与①相同,由反应③知,反应H2B+H2C-==HB-+H3C能进行,而反应
H2C-+HB-==B2-+H3C不能进行,酸性:H2B>H3C>HB-.显然有H2C-的酸性强于HC2-。

故可得酸性强弱(即电离出H+的能力由大到小)顺序为:H2B>H3C>HB->HA>H2C->HC2-;碱性强弱(即结合H+离子的能力由大到小)顺序:C3->HC2->A->B2->H2C->HB-。

由酸碱性强弱顺序可轻易得出:
(1)相同条件下,HA、H2B、H3C三种酸中酸性最强的是H2B
(2)A-、B2-、C3-、HB-、H2C-、HC2-六种离子中,最易结合H+的是C3-,最难结合H+的是HB-。

(3)H3C与A-能发生反应生成H2C-和HA,过量的A-与H2C-不能继续反应生成HC2-和HA,故有H3C+A-(足量)==HA+H2C-,所以(A)错误。

不难得出(B)、(C)均正确。

(4)①H3C+3OH-(过量)==C3-+3H2O;②HA与C3-发生反应生成A-和HC2-,过量的HA还能与HC2-继续反应,生成A-和H2C-,而HA不能继续与H2C-反应,故有:
2HA(过量)+C3-==H2C-+2A-
特别注意:在解决此类问题时,要善于拆分和逆向思维。

如由H2B(少量)+2A-=B2-+2HA拆分为:H2B+A-=HB-+HA,HB-+A-=B2-+HA。

由HA+HC2-(少量)=A-+H2C-判断:HA+H2C-=A-+H3C不能发生,H3C的酸性强于HA。

三、对“强制弱”规律的“反常”思考
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于各种原因弱酸也可以制得强酸。

有如下五种情况:
1.利用反应物的氧化性、还原性,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由弱酸制得强酸。

例如:
(1)Cl2通入氢硫酸中:Cl2+H2S==2HCl+S
(2)在亚硫酸中加入次氯酸溶液:H2SO3+HClO==HCl+H2SO4
2.利用生成不溶于酸的沉淀,由弱酸制得强酸。

例如: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入氢硫酸:
H2S+CuSO4==CuS+H2SO4
3.利用不挥发性酸制挥发性酸,由弱酸制得强酸。

例如:实验室制取溴化氢、碘化氢,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为:H3PO4+3NaBr===Na3PO4+3HBr 、H3PO4+3NaI==Na3PO4+3HI。

4.利用生成极难电离的物质,由弱酸制得强酸。

例如:在乙酸溶液中加入PbSO4,可看到难溶的PbSO4溶解,反应方程式为:2CH3COOH+PbSO4==Pb(CH3COO)2+H2SO4。

5.利用酸的不稳定性,由弱酸制得强酸。

例如:给次氯酸加热,反应方程式为:
2HClO==2HCl+O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