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技术课程设计:无线通信技术的特点

合集下载

常见的无线网络技术及特点

常见的无线网络技术及特点

常见的无线网络技术及特点无线网络技术是指利用无线电波传输数据的技术,已经成为现代通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无线网络技术及其特点。

1.Wi-Fi(无线局域网):Wi-Fi技术是指基于IEEE802.11协议族的无线局域网技术。

它使用2.4GHz或5GHz频段的无线电波进行数据传输,并采用CSMA/CA协议进行碰撞避免。

Wi-Fi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易用性,能提供较高的传输速率和覆盖范围,并支持多个设备同时连接。

此外,Wi-Fi还具备较强的安全性,可通过WEP、WPA和WPA2等加密协议保护数据传输的安全。

2. 蓝牙(Bluetooth):蓝牙技术是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适用于小范围通信。

它采用2.4GHz频段,支持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连接。

蓝牙具有低功耗、低成本和低复杂性的特点,广泛应用于无线耳机、智能手表和智能家居等设备中。

蓝牙还支持多种传输协议,如BLE(低功耗蓝牙)和EDR(增强数据速率),能够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3.4GLTE(第四代长期演进):4GLTE是一种基于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的无线宽带技术,采用OFDMA和MIMO等技术实现高速数据传输。

它提供了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低的延迟,适用于高清视频流媒体、在线游戏和远程办公等应用。

4GLTE还支持多用户接入,并具备较好的信号覆盖性能,能够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实现广域覆盖。

4. 5G(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是当前移动通信领域的热点技术,其主要特点是高速传输、低延迟和大容量。

5G采用了新的无线接入技术(如mmWave)和高效的编码调制技术,能够实现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好的网络性能。

此外,5G还支持网络切片和物联网等新特性,将为智能交通、智能工厂和智能城市等应用带来更多可能性。

总的来说,无线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而在未来,随着5G和其他新兴无线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无线网络将进一步提升传输速率、延迟和网络容量,助力数字化社会的建设。

无线通信技术

无线通信技术

无线通信技术第一篇:无线通信技术概述无线通信技术是当今信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之一,它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无线局域网、智能家居等多个领域。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经了多个阶段,从早期的模拟通信,到数字通信,到今天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其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带来了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更低的时延、更好的网络安全和更加智能的应用。

无线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无线电波进行通信,而无线电波是一种电磁波,其频率范围从几十赫兹到几百吉赫兹。

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从最常见的手机通信、无线路由器,到铁路列车联控系统、飞行器控制指令传递,再到水下无线通信等多个领域。

在无线通信技术中,一般采用的调制方法有幅度调制、频度调制和相位调制。

其中最基本和常用的是幅度调制,即通过改变无线信号的幅度来传输信息。

在数字通信中,还使用了调幅/载波比(AM/PM),即利用载波的幅度、频率和相位等参数进行信息传输。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无线电通信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软件无线电等技术的支持。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无线通信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创新,例如5G技术中的网络切片、边缘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应用,为未来各行业提供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总体来看,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一直在不断探索、创新和突破自我,向着更高、更快、更智能的方向前进,预计未来将继续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第二篇:5G技术的特点与应用近年来,5G技术成为了无线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高速,其速度比目前主流的4G技术快了数十倍。

5G技术不仅具有更快的速率,在网络一体化、网络切片、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

首先,5G技术具有更高的传输速度,峰值传输速率可以达到20Gbps,比4G技术提高了数倍。

与此同时,5G技术的网络时延远远低于4G技术,最小时延可以达到1毫秒,为实时应用提供了更好的保证。

其次,5G技术具有更好的网络安全性能,可以对不同应用进行个性化安全保护,同时在网络切片技术上也有了重大突破,可以更好地实现网络资源的配置和优化,为后续应用提供了便利。

通信技术的分类及特点解析

通信技术的分类及特点解析

通信技术的分类及特点解析概述:通信技术是指通过电信设备和网络传输信息的技术手段,其应用广泛且不断发展。

通信技术的分类主要根据不同的传输媒介、传输方式和网络结构进行划分。

本文将对通信技术的分类及特点进行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通信技术。

一、根据传输媒介的分类1. 有线通信技术:有线通信技术主要通过电缆、光纤等有线媒介传输信息。

其主要特点包括信号传输稳定可靠、传输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等。

常见的有线通信技术包括以太网、同轴电缆、电力线通信等。

2. 无线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通过电磁波传输信息,无需物理媒介连接。

其主要特点包括灵活性高、适用于移动通信、覆盖范围广等。

常见的无线通信技术包括无线局域网(WLAN)、蓝牙、移动通信等。

二、根据传输方式的分类1. 广播式通信技术:广播式通信技术是指一种点对多点的通信方式,适用于向大范围的接收者发送信息。

其主要特点包括广覆盖、低成本、信息传输速度较慢等。

常见的广播式通信技术包括电视广播、广播电台等。

2. 点对点通信技术:点对点通信技术是指一种一对一的通信方式,适用于私密的信息传输。

其主要特点包括较高的安全性、信息传输速度较快等。

常见的点对点通信技术包括电话、传真等。

三、根据网络结构的分类1. 电路交换网络:电路交换网络是指在通信开始前需要建立一条专用的传输路径,并持续占用该路径进行通信。

其主要特点包括稳定性高、实时性强、适用于语音通信等。

常见的电路交换网络包括传统的电话网络。

2. 分组交换网络:分组交换网络是指将数据进行分组,并通过共享的传输路径进行传输。

其主要特点包括灵活性高、适用于多媒体数据传输等。

常见的分组交换网络包括互联网和局域网等。

总结:通信技术的分类主要包括根据传输媒介、传输方式和网络结构的划分。

有线通信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分别利用有线和无线媒介传输信息,各具特点。

广播式通信技术和点对点通信技术分别适用于不同范围和私密性的通信需求。

电路交换网络和分组交换网络则在传输方式和网络结构上有所区别。

wifi通信课程设计

wifi通信课程设计

wifi通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无线局域网(Wi-Fi)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工作原理、频段、标准及安全性。

2. 学生能够描述Wi-Fi信号传播的特点,了解影响信号质量的因素。

3. 学生能够掌握网络配置中与Wi-Fi相关的参数设置。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进行Wi-Fi网络的连接、配置及故障排查。

2. 学生能够运用网络分析仪等工具对Wi-Fi信号进行简单的测试和分析。

3. 学生能够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设计简单的无线网络布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热情。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让他们明白在使用Wi-Fi网络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对Wi-Fi通信技术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未来进一步学习网络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道德观念,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网络行为和责任意识的网络公民。

二、教学内容1. 无线网络基础知识-Wi-Fi定义、工作原理及频段-无线网络标准(如IEEE 802.11系列)2. 无线网络配置与管理-Wi-Fi网络连接、配置步骤-无线网络安全设置及故障排查3. 无线信号传播与优化-影响Wi-Fi信号质量的因素-无线信号测试与分析方法-无线网络布局设计与优化4. 应用案例分析-家庭、学校、公共场所等不同场景的Wi-Fi应用案例-分析案例中的网络布局、配置及优化措施5. 网络安全与道德规范-Wi-Fi网络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参照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组织。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从基础知识入手,逐步深入学习无线网络的配置、管理、优化等方面内容。

无线通信原理课程介绍

无线通信原理课程介绍

无线通信原理课程介绍无线通信原理是现代通信领域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是电子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各种无线信号在空气中的传播规律、传输媒介和传输方式等各个方面的原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无线通信原理课程的内容、特点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课程内容1. 无线信道的特性干扰信号、抗干扰能力、频谱效率、误码率、信道容量、多路复用和波束成形等相关知识。

2. 调制与解调技术频率、相位和振幅调制技术,以及相关调制解调器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3. 天线技术天线类型、增益、方向性、阻抗匹配等基础概念,以及MIMO(多天线技术)的原理与实现方法。

4. 信道编码技术纠错编码、卷积编码、均匀编码等信道编码技术,以及Viterbi算法、译码器等实现方法。

5. 多址接入技术TDMA、FDMA、CDMA、OFDMA等多地址接入技术,以及其实现原理和特点。

6. 系统架构与标准无线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标准和协议等相关知识,如GSM、LTE、5G 等。

二、课程特点1. 理论和实践结合无线通信原理课程涉及到多个学科,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学习者需要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2. 先进性和实用性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通信原理课程也必须随之更新和完善。

课程内容应紧跟技术的发展,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3. 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无线通信原理课程与工程实践的联系非常紧密。

学习者应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无线通信系统设计和优化中。

三、实际意义无线通信原理课程对工程师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通信工程中,许多无线通信技术和应用都依赖于无线通信原理的基础。

因此,学习者能够掌握无线通信原理,将会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未来的工程开发过程中,需要具备相关的技能,这些技能可以通过学习无线通信原理来获得。

综上所述,无线通信原理是一门重要的跨学科课程。

学习者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掌握无线信道的特性、调制解调技术、天线技术、信道编码技术、多址接入技术等相关知识。

简述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概念和特点

简述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概念和特点

简述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概念和特点一、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概念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是指在较短的距离范围内,通过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和交换的技术。

这种技术主要应用于个人电子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连接,如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表等设备之间的通信。

目前,市场上主要应用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包括蓝牙、Wi-Fi、NFC等。

二、蓝牙技术1. 概述蓝牙技术是一种采用低功率无线电波进行短距离数据传输和交换的技术。

该技术最初由爱立信公司于1994年提出,是一种开放性标准,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连接。

2. 特点(1)低功耗:蓝牙技术采用低功率无线电波进行通信,因此其功耗较低,可以延长设备使用时间。

(2)短距离:蓝牙技术适用于较短距离内的数据传输和连接,一般在10米以内。

(3)简单易用:蓝牙技术连接简单,用户只需将设备进行配对即可完成连接。

(4)广泛应用:蓝牙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连接,如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表等。

三、Wi-Fi技术1. 概述Wi-Fi技术是一种采用无线电波进行局域网数据传输和交换的技术。

该技术最初由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组织提出,是一种开放性标准,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连接。

2. 特点(1)高速传输:Wi-Fi技术采用高频率无线电波进行通信,因此其传输速度较快,可以满足用户对高速网络的需求。

(2)大范围覆盖:Wi-Fi技术适用于局域网内的数据传输和连接,可以覆盖较大范围内的设备。

(3)多用户同时在线:Wi-Fi技术支持多用户同时在线,在同一局域网内可以实现多个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

(4)安全性高:Wi-Fi技术支持多种加密方式,可以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四、NFC技术1. 概述NFC技术是一种采用近距离无线电波进行数据传输和交换的技术。

《无线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无线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无线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无线通信技术/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ique课程代码:020166学时:32 学分:2 讲课学时:32 上机/实验学时:0 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数字移动通信》、《现代交换技术》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课院系:电子电气工程学院教材:邹涛. 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主要参考书:[1] XIAODONG WANG, H.VINCENT POOR. 无线通信系统---信号检测与处理技术.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2] ROY BLAKE. 无线通信技术. 科学出版社. 2004[3] 马建仓,罗亚军,赵玉亭. 蓝牙核心技术及应用. 科学出版社. 2003一、课程性质、任务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选修课。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了解移动网络、无线接入技术、无线局域网等网络技术及无线通信技术,为未来参加工作、增加就业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概论第二章无线通信、移动通信与因特网1.无线通信系统概述2.移动集群通信3.蜂窝移动通信4.我国公用无线数据网5.无线通信的发展趋势6.无线计算机通信的发展及移动计算网第三章无线接入技术1.无线接入的分类2.无线接入系统结构3.无线接入工程的设计4.无线接入的应用5.宽带无线接入第四章无线局域网1.无线局哉网的组成及特点2.无线局哉网的协议体系3.几种无线局域网技术和标准介绍4.无线局域网中的扩频技术5.无线局域网的应用方案6.无线局域网的安全性7.无线局域网的应用领域及发展第五章W AP技术1. WAP概述2 .WAP模型3 .WAP4 .WAP网关5 .WAP的安全性6 .WAP的前景第六章无线寻呼、电话与因特网1.无线寻呼与因特网2.因特网与即时通信技术3.电话、计算机与因特网第七章蓝牙技术1.蓝牙技术概述2.蓝牙系统结构及协议堆栈3.蓝牙产品及应用4.蓝牙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四、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以后,从计算机网络的系统组成、组网和应用各方面理解和掌握较新的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

无线通信系统的原理和特点

无线通信系统的原理和特点

无线通信系统的原理和特点一、引言无线通信系统是指通过无线电波传输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

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泛应用于手机、无线网络、卫星通信等各个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无线通信系统的原理和特点。

二、无线通信系统的原理1. 电磁波传输:无线通信系统利用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来实现信息的传输。

传输过程中,信号被调制到射频载波上,通过天线发射到空中,接收端的天线接收到信号后进行解调,恢复出原始信号。

2. 调制技术:调制是将信号的频率、振幅、相位等参数按照一定规律变化,以便能够在无线传输过程中更好地传递信息。

常见的调制技术包括频率调制、振幅调制和相位调制等。

3. 天线技术:天线是无线通信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负责将电磁波转换为电信号或将电信号转换为电磁波。

天线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传输效率和传输距离。

4. 多址技术: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多个用户同时使用同一频率进行通信可能导致干扰,因此需要采用多址技术进行区分和管理。

常见的多址技术包括时分多址(TDMA)、频分多址(FDMA)和码分多址(CDMA)等。

三、无线通信系统的特点1. 无线传输:与有线通信系统相比,无线通信系统具有更大的传输距离,可以克服地理障碍,适用于移动通信和远距离通信。

2. 移动性:无线通信系统可以实现移动终端的通信需求,如手机、移动电脑等,为人们提供了便利。

3. 高带宽: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通信系统的带宽越来越大,能够支持更多的用户同时进行高速数据传输。

4. 自动化管理:无线通信系统能够实现自动化管理,通过网络管理系统对网络的配置、优化和故障排除等进行监控和管理,提高了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5. 安全性: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信息传输可以通过加密算法进行保护,使得信息更加安全可靠。

四、无线通信系统的应用领域1. 移动通信:无线通信系统是手机通信的基础,通过建立基站实现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

2. 无线网络:无线通信系统在无线局域网(WLAN)和城域网(WMAN)中有广泛的应用,实现了无线上网和无线接入等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线通信技术课程设计:无线通信技术的特点无线通信技术课程实验报告实验一、DQPSK和GMSK信号调制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GRC的信号处理模块、流程图及其使用方法了解DPSK、DQPSK调制解调原理了解GMSK调制解调原理观察DPSK、DQPSK信号分别通过AWGN信道情况下的星座图失真情况二、实验设备:PC两台、RFX2400USRP1两台三、实验内容:1.了解grc的基本操作方法,要求仿真的流程中信号调制方式使用DPSK、DQPSK。

2.通过单机实验和GnuRadio+USRP的实验两种实验方式进行仿真。

3.比较同一调制方式,在不同SNR下的误码率,并且分析结果。

4.画出信号通过信道前后的时域波形图、频谱图、星座图、比较两者的不同并且分析原因。

5.画出不同信噪比情况下的星座图,解释其对于误码率的影响。

四、实验原理:1、DQPSK:DQPSK调制原理是利用载波的四种不同相位来表示输入的数字信息,也就是四进制相位键控,它规定了四种调制相位:。

所以需要将二进制数字序列中的数据划分为每两个比特为一组,也就是有00,01,10和11四种情况,经过差分编码后,分别对应上面的四个相位,其具体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而调制之后的符号星座图的相位路径转换图如图2.1所示。

解调端根据星座图和载波相位来判断发送端发送的信息数据。

表1相位转换二进制比特1二进制比特2相位11+/401+3/400-3/410-/4调制符号星座图和可能变换路径2、GMSK:将基带信号经过高斯滤波器之后,再进行MSK(MinimumShiftKeying)即最小频移键控调制,从而形成调制信号的过程教叫做GSMK (GaussianFilteredMinimumShiftKeying)即高斯滤波最小频移键控调制。

它具有良好的频谱和功率特性。

高斯滤波原始数据经过高斯滤波器之后的响应可由下式来表示:其中,调频指数,意味着对应调制数据源,一个码元内的最大相移为。

下式为GMSK调制符号表达式。

五、实验步骤和结果分析。

1.DQPSK实验1.1单机实验(1)实验框图:(2)不同信噪比下的误码率。

下面这些图是在保证其他参数不变的条件下,通过逐渐增大噪声的幅度值,即不断减小信噪比SNR,观测到的误码率数值和星座图。

我们发现,随着信噪比的不断减小,误码率的值不断增加。

噪声幅度Amplitude=0.12噪声幅度Amplitude=0.25同时,我们还发现问题,就是噪声幅度的取值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够观测到误码率的取值。

(3)信号通过信道前后的时域波形图:信号通过信道前后的频谱图:信号通过信道前后的星座图我们观察上面的图形发现:信号在经过信道以后的时域波形较之原来发生了失真,而频谱图的主瓣也有较大衰减,星座图与信号在经过信道前的情况相比也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理想点。

我们分析,信号在经过信道前后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信道中存在高斯噪声,而且噪声的幅度越大,经过信道后的信号波形失真越严重,频谱衰减越厉害。

(4)不同信噪比情况下的星座图:下面是在保持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不断增加噪声的幅度,即不断减小SNR的值,观察到的信号经过信道后的星座图。

分析结果:噪声对信号的影响很大,噪声幅度越大,引起的损伤越大,符号点相对于中心点随机向外扩散的越严重。

即符号点相对集中的时候,误码率较小;反之,符号点相对分散的时候,误码率较大。

1.2双机实验(1)发送框图:接收框图:(2)误码率:分析:实验中,我们通过不断调整信号的增益,以此改变SNR,来观察误码率的变化。

我们发现,随着SNR的取值变大,BER也在变大。

(3)信号经过信道后的时域波形图和频谱图:我们观察上面的图形发现:与单机实验类似,信号在经过信道以后的时域波形较之原来发生了比较大的失真,而频谱图的主瓣也有一定程度的衰减,经过信道后的信号的星座图的符号点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理想点。

我们分析,信号在经过信道前后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信道中存在高斯噪声,而且噪声的幅度越大,经过信道后的信号波形失真越严重,频谱衰减越厉害,星座图符号点扩散越严重。

(4)不同信噪比下的星座图:图a图b图c图d分析:上图为不同信噪比情况下的星座图,图a到图d显示的是随着信噪比的减小(通过改变发送模块的增益值),星座图符号点随机分布情况更加分散。

同时,误码率增加。

2.GMSK调制实验2.1单机实验(1)实验框图:(2)不同信噪比下的误码率:Amplitude=0.12Amplitude=0.25分析:以上这些图是在保证其他参数不变的条件下,通过逐渐增大噪声的幅度值,即不断减小信噪比SNR,观测到的误码率数值。

我们发现,随着信噪比的不断减小,误码率的值不断增加。

同DQPSK的实验,这个实验在调整噪声的幅度值时,同样是有一定的取值范围。

(3)信号经过信道前后的时域波形图:信号经过信道前后的频谱图:信号经过信道前后的星座图:结果分析:我们观察上面的图形发现:信号在经过信道以后的时域波形较之原来发生了失真,而频谱图的主瓣也有较大衰减,星座图与信号在经过信道前的情况相比也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理想点。

我们分析,信号在经过信道前后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信道中存在高斯噪声,而且噪声的幅度越大,经过信道后的信号波形失真越严重,频谱衰减越厉害。

(4)不同信噪比情况下的星座图:分析结果:噪声影响信号的信噪比,噪声幅度越大,信噪比越小,引起的损伤越大,符号点相对于中心点随机向外扩散的越严重。

即符号点相对集中的时候,误码率较小;反之,符号点相对分散的时候,误码率较大。

2.2双机实验(1)发送框图:接收框图:(2)信号经过信道后的时域波形图和频谱图:信号经过信道前后的星座图:我们观察上面的图形发现:信号在经过信道以后的时域波形较之原来发生了失真,而频谱图的主瓣也有较大衰减,星座图与信号在经过信道前的情况相比也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理想点。

我们分析,信号在经过信道前后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信道中存在高斯噪声,而且噪声的幅度越大,经过信道后的信号波形失真越严重,频谱衰减越厉害。

(3)不同信噪比的星座图:实验结论同上述DQPSK。

即随噪声增加,信噪比降低,星座图符号点随机分散情况更加严重,同时误码率也增加。

六、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体会从开始对新软件的一无所知,到渐渐熟悉,再到后来能够熟练掌握基本流程,我们都从中学到了很多。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一开始甚至连如何进入软件都不会,后来在画流程图时很多模块的参数设置只能完成按照实验指导书设置,导致实验进展缓慢,特别是双机实验一直没能顺利开展。

多亏了助教的耐心细致讲解才使我们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障碍。

比如双机实验时需要键入命令sudogrc而不是单纯的grc,这样可以提高用户权限以使用usrp进行实验,同时,usrp不能完全按照指导书上的参数设置,接收端usrp的Decimation(采样率)应设置为发端的一半,这是由于硬件所决定的,还有在使用GMSK解调模块时,Samples应该大于等于2等等,其中最恼人的还是各个模块间类型不匹配的问题,后来我们熟记了不同数据类型对应的颜色,再加上熟能生巧使得实验效率明显提高。

这次无线通信课程设计锻炼了我们彼此间沟通配合的能力,更培养了我们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使我们受益匪浅。

实验二、卷积码一、实验目的:1.了解grc仿真中的信号处理模块、流程图以及使用方法2.了解卷积码的基本原理3.了解GunRadio实现信道编码的方法4.了解不同SNR对于误码率的影响5.了解卷积码对于误码率的影响6.了解不同的卷积码对于误码率的影响二、实验设备:PC两台、RFX2400USRP1两台三、实验要求:1.了解Grc的基本操作方法,要求仿真的流程中信道编码部分使用卷积编码。

2.通过单机实验和GnuRadio+USRP的实验两种实验方式进行仿真。

3.搭建有信道编码与无信道编码的Grc仿真模型。

4.比较上述两种情况下的误码率,并且分析结果。

5.比较不同的卷积码对于误码率的影响,并且分析结果(比较(2,1,3)码与(2,1,8)码的性能)。

四、实验原理:卷积码将k个信息比特编码成n个比特,但k和n通常很小,特别适合以串行形式进行传输,时延小。

与分组码不同,卷积码编码后的n个码元不仅与当前段的k个信息有关,还与前面的N-1段信息有关,编码过程中互相关联的码元个数为nN。

卷积码的纠错性能随N的增加而增大,而差错率随N的增加而指数下降。

卷积码的纠错能力不仅与约束长度有关,还与采用的译码方式有关。

GRC提供译码方式是维特比译码,它是卷积码译码方式中非常经典的以及广泛使用的一种译码方式。

该实验可以考察编码前后数据有什么变化,译码后能不能恢复原来数据,通过NumberSink考察加噪声后误码率怎么样,对性能有什么提高,并且划出BER图形。

五、实验步骤及结果分析:1、单机实验:1.1以(2,1,3)卷积码为信道编码,用DBPSK进行调制。

实现框图:(2,1,3)卷积码单机实验框图首先是VectorSource,即信源,我们设置的数据是1,0,0,1,1。

然后是Throttle限流模块。

接下来是Packed_to_Unpakce模块,它将pack成byte或short型的数据以unpacked型的数据输出。

然后就是卷积码编码模块,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路径选择。

接下来模块为Packet_encoder,然后便是调制模块DBPSKMod,我们使用的便是DPSK调制。

在噪声模块中可以设置噪声大小,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噪声大小观察其解码误码率大小,来分析卷积码的抗干扰能力。

下面模拟的就是接收端,首先是DPSKdemod模块,相应于DPSK编码模块,这个模块进行解码。

Packet_decoder相应于Packet_encoder。

然后需要加上一个模块ChunkstoSymbols,用于后面的映射。

接下来便是维特比译码模块,我们选择了一个将两个模块合二为一的模块,其中维度设置为1,映射与前一模块相同,路径与卷积码编码时路径相同。

然后是Unpacked_to_Packed,将unpacked的数据(bit)以byte或short型的数据输出。

接下来就是将发送的数据输入到ErrorRate的ref端,将解调译码之后的数据输入到in端,通过ErrorRate模块进行误码率的计算,并将结果存到一个file中,设置好它的路径和名称用于后面画图使用。

最后一个模块是NumberSink,主要用于显示数据的具体数值,可用于计算误码率时显示误码率的时候等。

运行结果:上图显示的分别为信号源及信宿(通过编码、调制、信道、解调、译码等一过程)的时域波形,通过观察完全一致,符合我们所设置的矢量源。

接下来我们观测了其误码情况。

随信噪比不同降低误码率增大。

1.2以(2,1,8)卷积码为信道编码,用DBPSK进行调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