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用人失误
决策失败的历史典故

决策失败的历史典故
以下是有关决策失败的历史典故:
1.楚汉争霸: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天下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了汉朝。
项羽在战争中犯了许多决策错误,如杀义帝、放弃关中、烧栈道、用人不当等,最终导致了失败。
2.诸葛亮北伐: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实现国家统一,多次北伐中原,但最终未能成功。
其中,在第一次北伐中,诸葛亮错用马谡守街亭,导致蜀汉军队被魏军围攻,最终失败。
3.赤壁之战: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意图统一全国。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错误地认为自己的兵力强大,忽视了长江天险和吴蜀联军的战斗力,最终被孙权和刘备联军击败,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这些历史典故表明,决策的正确与否对于一个组织的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个错误的决策可能导致组织陷入困境甚至失败。
因此,在决策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权衡利弊,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诸葛亮用人得失论

仅仅 因魏延是降将 , 葛亮便斥 诸
没有 特权
在瑞典 ,政府 官员没有任何特 权。瑞典 的法律规定 , 只有议长 、 首
相、 外交部长 、 国防部长等少数 几位
匮 乏是 其 主要 原 因 。 这 人 才匮 责其品行 ,食其禄而杀其主 ,是 不 但 “
背后绝 不仅仅是荆州之失, 白帝 忠 ; 居其土而献其地, 是不义” 。按这 备托孤 之后 , 诸葛亮再未建 立起 个标准 ,向刘备献地 图的张松 当是
诸葛 亮为何 多 用赵云
一
蔡
伟
直 ̄ { j E-国演义》 发展到
将近三分之一 ,诸葛亮才在铺 垫中登上舞 台。如果说此前 的 三国中充满 了战、 、 策, 诈 计、 到 了诸 葛亮出场 ,才开始进入到 谋和算的新高度。
《 三国演义 》 开始 时 , 对于
刘备来说 , 已经建立 了以关羽、 张飞为核 心的兄弟圈子,五虎 上将在赵云迅速加入后 已经得
诸葛亮 用人得失论
“ 绝伦超群 ” 暂时 安抚了这颗 3 , 5 自负的心。但关羽复信羞辱盟
表 明他在 政 治 上 的幼 稚和 外 交上 的 愚
其三。然而这个强大的军事核 心组合除 了对黄 巾军有不少胜 利, 在面对董卓、 吕布和曹操等 军事集团时 , 却是败 多胜少。
诸葛 亮出现 的巨大价值 , 发 展 纲 要和 军 事 作 战战 略 。诸 葛 亮 好 大将 , 实只有赵云。 其
不计较得失 , 乐于服从 安排 , 又才华横 溢。 另一方面 , 尽管刘备多听从诸葛 亮
建议 , 但毕竟众人是效忠刘备。 尤其在
从荆 州之 失看诸 葛 亮 的用人 环境
荆州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夺取西 已经意识到关羽在治理荆州 的认识上
从《三国演义》分析诸葛亮_高三作文

从《三国演义》分析诸葛亮老师,这是我朋友的作文,帮忙点评一下好吗?谢谢!!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无疑是塑造得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
可以说,他是全书的主角,是全书的灵魂。
那么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物?在作品中他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刘备称帝后,任蜀汉丞相,后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当政期间励精图治,推行屯田政策,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
他曾五次出兵伐魏,意图中原,未能如愿。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病死于五丈原军中。
下面我们来具体谈一谈诸葛亮。
第一,我首先否定诸葛亮在军事上的能力。
首先,作为一个执掌蜀国军政大权的诸葛亮,每日陷于具体事务,事情不分大小,皆决于己,这是统治者的大忌,一个聪明的领导者是绝不会这么做的。
难怪司马懿会说:“孔明食少烦多,岂能久乎?”诸葛亮53岁就病死与他事必躬亲、操劳过度有直接关系!其次,诸葛亮不会用人也就罢了,但往往在关键时候或重要地方用错人,并导致严重的后果。
战争无情义可言,倘若在赤壁大战中,在华容道上把关羽、张飞二人对换一下或把关羽、赵云二人对换一下,这不是既让关于换了当年过五关斩六将时曹操的不杀之恩,又可以捉住曹操,岂不两全齐美?但他并没有这样做。
他错用关羽,结果导致放虎归山,曹操得以卷土重来。
后来在驻守荆州的人选上,他又选择关羽,结果荆州失守,关羽被杀。
尔后刘备伐吴,自己做在那里稳如泰山,所以刘备又被东吴火烧连营,导致蜀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更有甚者,街亭之战中,马谡争先,一再狂言不休,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这是他的失察。
派王平,岂知马谡怎肯听王平之言,这是再度失察。
结果失去战机,失去所守要地,失去了将得的胜利,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业,失去了军事家所应有的明智,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败笔。
这当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过,却也不尽其然。
从三国演义看诸葛亮用人的三大失误

诸葛亮在我们大家心中是智慧的化身。
看“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虏灰飞烟灭”。
真是羡煞多少豪杰。
然而,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有三个很致命的用人失误,说出来大家参考。
第一:用关羽守荆襄九郡。
关羽此人,重军士而轻士大夫,持才傲物,刚愎自用,不识大体(从华容道行妇人之仁放过曹操可知)。
并且对现阶段的国际形式判断错误。
[孔明曰:“倘曹操引兵来到,当如之何?”云长曰:“以力拒之。
”孔明又曰:“倘曹操、孙权,齐起兵来,如之奈何?”云长曰:“分兵拒之。
”孔明曰:“若如此,荆州危矣。
吾有八个字,将军牢记,可保守荆州。
”云长问:“那八个字?”孔明曰:“北拒曹操,东和孙权。
”]所以,个人认为如果改派小心谨慎的赵云,荆襄可保无恙。
第二:用马谡守街亭。
马谡人小心大,不自量力,不虚心接纳同僚的意见和建议。
刘备早就说过:先主以目遍视,只见马良之弟马谡在傍,先主令且退。
谡退出,先主谓孔明曰:“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
”先主曰:“不然。
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丞相宜深察之。
”诸葛公诚为治国之能臣,事必躬亲,谨小慎微,然非决战千里之帅也。
首出祁山,以街亭之败诛马谡,蜀国小才少,而以己见不听玄德临终遗言用马谡,又复斩之,实非国家之福,非大家之所为也。
可惜可惜!第三:不用魏延兵出斜谷之计。
魏文长出子午谷之谋,“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与孔明“出秦川”之计正合,料敌审己,以夏侯琳膏粱子弟,仗清河公主升督长安,可以必克,胜算尽握,与淮阴侯会高祖于潼关相仿佛,时夏侯琳远不及楚之守将,若果行之,“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此时赵子龙、马岱、吴壹等宿将尚在,关西胡羌因马氏之善而引之,此势与秦出咸阳、汉占关中相当,确可固而图关东也。
而孔明以此为危计,竟欲“安从坦道,平取陇右”,实为笑谈耳,舍敌之咽喉取无关痛痒处,击之不死又打草惊蛇,至司马仲达都统关西后,关中遂再不可图矣!吾亦为之叹矣!设使不胜,唯丧万人而已,而孔明前后兵败,又岂止丧万人哉!蜀国小力薄,大军决战,军力财力人力均不如魏,“安从坦道”,非决胜之法也。
蜀国后期被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这都是他一手造成的!

诸葛亮可以说的上是一位全才,在辅佐刘备时神机妙算,让大家觉得蜀中似乎只有诸葛亮一
个能人,竟有“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说法,我们暂且不说廖化是不是无能,这句话从
侧面反映了当时刘备军中大将少之又少。
刘备称帝人心所向,为何曹操、孙权军中大将无数,为何刘备军中会出现如此现象,其实这与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有很大的关系。
诸葛亮一生操劳,事无巨细均由自己亲自处理,这也导致了诸葛亮对人才培养的失误。
其实蜀国不乏关、张、赵等这样的大将,只因为诸葛亮是这样用人,诸葛亮在排兵布阵之时,从不培养人、锻炼人。
诸葛亮做事善用“锦囊妙计”,办事的人只是知道怎么做,但并不知道
为什么这样做,其中赵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刘备娶孙尚香时,赵云陪同刘备同行,只
是按照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办事,如同机器。
诸葛亮办事一向小心谨慎,所以一些计策从不向外人解释,有的时候就连刘备都不知道为什
么这样做,大家只是按照诸葛亮的命令执行,就是因为这样从而导致蜀国人才的培养与锻炼。
可以说蜀汉后期大将没有成长起来,他要负全责。
诸葛亮的过失

诸葛亮的过失(前无古人的力作)阅读《三国演义》,品味这篇历史名著的各个细节,仔细琢磨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的军事行为,心中总觉得有许多感慨和遗憾。
本人在此发表一点个人看法自古以来,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三国演义》记载诸葛亮乃琅琊阳都人,覆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乃汉司校尉诸葛之后,其父名珪字子贡,为泰山郡丞,早卒;亮从其叔玄。
玄与荆州刘景升有旧,因往依之,遂家于襄阳。
后玄卒,亮与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
尝好为巜梁父吟》。
所居之地有一冈,名曰卧龙冈,因自号为“卧龙先生”。
人们对他的评价也是相当高的: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真当世之奇才。
不少文人写下了赞美的诗篇,他在《三国演义》中更是极其重要的人物,是人们心目中一个智慧和忠义的化身,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用兵如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安邦治国。
被刘备请出茅庐之后,就创造了初出茅庐第一功,火烧博望火烧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从此刘备是如鱼得水(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水也)。
后又为联合东吴,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为战胜曹操巧借东风,火烧赤壁,巧夺荆州,为刘备到东吴娶亲献三个锦囊妙计,三气周瑜。
摆下气势磅礴的八阵图,智取西川、汉中,七擒孟获,智收马超、姜维,又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出师表》,空城退敌等许多辉煌成就。
辅佐刘备从无立锥之地到三分天下,为刘备“光复汉室”立下了汗马功劳。
上至文武百官下至黎民百姓无不称赞他“真乃神人也”正因为诸葛亮有如此高的军事才能和智慧,还有刘备强大的兵力,使得曹操及手下兵将闻风丧胆,东吴年轻有为的军事奇才大督都周瑜也被他活活气死,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叹惜,而东吴又无可奈何。
就是这么一位杰出的军事天才,最终没有能够打败曹魏军,而自己却落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惨结局。
其功劳也不过是“功盖三分国”而已。
诸葛亮为什么没有为刘备“光复汉室而统一天下呢?其原因不是别的,应该在于诸葛亮本人。
本文充分揭示他不显为人知的军事行为的过失,还原一个真实的诸葛亮其一:刘备得到徐庶走马荐诸葛,就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这位卧龙先生,这位卧龙先生终于被感动并愿意出山后,他就给刘备分析了时势,他说:“自董卓造孽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侠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河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连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帅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不足之处范文精选8篇(全文)

不足之处范文精选8篇(全文)不足之处篇1关键词:诸葛亮;不足;恃才傲人作为一个组织的高级负责人,首先要具备的素质不是比手下能干,也不是事必躬亲,而是善于管理。
毕竟一个人的智慧有限,再聪明的人也难免有百密一疏的时候。
如果喜欢大事小事一把抓,属下就没有主观能动性,有抱负的人也会觉得屈才而待不住。
所以商界有句名言,“最成功的董事长应该有时间去钓鱼。
”而“管理”重要的是把握大的战略方针策略、知人善任、具有一定的胆识与魄力等,显然诸葛亮也有不足之处。
一、战略方针的错误1.《隆中对》诸葛亮能在隆中而观定三分天下,确属不易。
但缺乏必要实践历练的《隆中对》,是免不了有缺陷的。
2.“出秦川”这是在效仿刘邦采纳了韩信的建议,自汉中入秦川,在富饶的关中建立根据地,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
可是时过境迁,此时的关中已非彼关中,富饶已是过去,蜀道艰难,战事一旦长久,粮草就难以为继。
如果不能就地取食,北伐就只能中止了。
二、用人的失误1.关羽丢荆州对蜀汉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是这次失败的一大原因。
关羽智勇双全,却目空一切。
作为一个独当一面的大将而言,这是一个致命的弱点。
本来关羽可以东和孙权,这样可能就不会造成后来的吕蒙袭荆州,至少可以暂缓东吴取荆州的时日。
但是高傲的关羽一次又一次地刺激着东吴。
这不能不说是诸葛亮用人的一次重大失误。
2.马谡此人确实读了不少兵书,平时很喜欢谈论军事。
诸葛亮找他商量起打仗的事来,他就谈个没完,也出过一些好主意。
因此诸葛亮很信任他。
但是刘备在世的时候,却看出马谡不大踏实。
留马谡守街亭是诸葛亮的又一次重大用人失误,而这次用人失误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败。
这次失败最主要的责任应由诸葛亮来负,是他不能知人善用,把最关键的地方交给了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谡。
3.魏延魏延虽然一生也没办法证明自己是韩信,但从他提出的出斜谷,直取长安的策略来看,他至少有成为韩信的潜质。
退一万步说,实施魏延出奇兵的策略,就算真的失守,也不影响蜀汉的根本,但魏延的计划一旦成功,蜀汉能拥有整个关中,获利十分巨大;不做真的可惜了!三、过于谨慎,缺乏魄力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前面提到的诸葛亮拒绝魏延的建议,不愿让其兵出子午谷。
死的最可惜的一代人才 诸葛亮竟然是笨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死的最可惜的一代人才诸葛亮竟然是笨死的?
导语:“诸葛亮是失败的一生,从其择业工作开始就注定其悲剧的一生,因为他违反了太多管理常识,虽然他会在微观上玩一些小聪明: 1,诸葛亮其第一
“诸葛亮是失败的一生,从其择业工作开始就注定其悲剧的一生,因为他违反了太多管理常识,虽然他会在微观上玩一些小聪明:1,诸葛亮其第一笨:不能坚持自己的原则。
其本躬耕于南阳,却被刘备三顾茅庐而请出来了,放弃了自己原本的人生信念和处世态度。
2,第二笨:不能审时度势,利用优势资源,做出正确的选择。
诸葛亮出山之际,天下大乱,不出山就算了,出山的时候选择了资源处于最劣势的刘备,逆势而为,苦苦经营,不仅阻碍了历史的进程,而且这个错误选择的阴影伴随其一生,导致其最后的病死,阳寿早尽!
3,第三笨:用人有疑,疑人还用
一个是当初魏延加入时,他就根据其脑后一根反骨断定其以后必反,毫无任何证据和先兆而且是人家投奔的时候这么判断纯属臆断!而且后面还大用特用。
还有一个就是马谡,马谡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大家都怪马谡,我觉得其根本原因是诸葛亮这个管理者没做好,事先预料到可能出现的问题还是疑人还用,最后沉重的后果他也自负了,直接导致出兵失败,从此一蹶不振。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个管理者最基本的常识都做不到,所以不能说其不笨!
4,第四笨:一生求稳,过于呆板,不懂得变通
我记得没错的诸葛亮是六出祁山,姜维是九出祁山伐魏,每次还都是同样的粮食问题最终撤回。
不但自己笨,还把姜维这个天才也教得和他一样笨,姜维跟他之前做了不少有名得事情,跟了他之后基本没
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殇白驹无情,把千古兴亡看尽举樽长亭,将三国故事品评念白帝城中,玄德雄心谁省悯落凤坡前,士元化为飞灰嗟麦城一败,云长已随风逝叹长板坡头,谁复御马驱驰惜老当益壮,汉升马革裹尸怜文武兼资,孟起蒹葭折翼纵一身虎威,子龙终不得志恐独木难支,丞相苦撑惨剧人生易老,苍天长昊金鸟杲杲,玉蟾皎皎时不我待,转眼非少奸贼当道,豺狼高嗥江山凭谁,纵横笑傲英雄已殁,犹如七曜千古传唱,好似大纛引言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在诸葛亮身上从未发生过的事。
这些事儿在正史《三国志》上是没有记载的!1 三顾茅庐2 火烧博望坡;3 火烧新野--------(三国志上记载~ “先主火攻之。
”)4 火烧赤壁------(诸葛亮的主要功绩只是促成孙刘联盟)5 草船借箭6 智激周瑜7 舌战群儒8 借东风9 三气周瑜10 智擒姜维11 六出祁山(只有五出,第五次死于五丈原军中)12 七擒孟获其次在历史中的诸葛亮并不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但他是杰出的政治家。
《三国志—诸葛亮传》上陈寿说的很清楚“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也就是说,诸葛亮的政治才干优于他的军事才能。
军事才能中,治军又优于用兵。
《晋书••宣帝纪》中原文记载“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还有一个旁证,大家知道蜀汉的地盘主要是益州和汉中,至于荆州不予考虑因为刘备虽说是荆州刺史,但他并未掌握荆州,所谓得荆州只是得了几个郡并且是最穷的几个。
而如蜀刘备带的是谁?答:庞统。
而打汉中呢?带的是法正。
没诸葛亮什么事。
诸葛亮的任务类似于汉朝的萧何。
这些全部引于正史,并经过历史学家考证的,应该没有问题。
所以说人们对诸葛亮的水平是过于夸大的。
只有弄清楚这些才能对我们下面的讲述加强理解!畅谈诸葛亮之用人失误1诸葛亮的用人标准1)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3)咨之以智谋而观其识4)高之以祸难而观其勇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7)期志毅事而观其信2诸葛亮用人的成功之处1)善于发现人才1 关羽守荆州。
关羽的性格弱点很多,虽然他是守荆州的不二人选,但诸葛亮应该派一个副手,比方说赵云啊,等等一些人。
首先,当刘备封四大将军(前将军关羽,后将军黄忠,左将军马超,右将军张飞)时,关羽就骂“我堂堂关羽怎么能和一个老兵站在一起?”又说“他马超,马孟起,是何许人物,本将军咋没听说过?”孙权向他求亲时,他又骂“虎女焉嫁犬子?”(正史无此记载,但关羽肯定是骂人了)其次,关羽擅自发动襄樊战争,直接导致诸葛亮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刘备的一统天下化为泡影。
最后,关羽为人过于孤傲,痛恨士族,贬低吕蒙、陆逊等人,他说“周瑜嘛,还算是个人物,可惜是个短命鬼;鲁肃嘛,人还凑合,可惜是个和事老;吕蒙嘛,多少算个将才,可惜是个病秧子;陆逊嘛,那干脆不成,就是个书呆子。
”这是什么话?周瑜,雄才大略,智谋过人,鲁肃慧眼识人,目光长远;吕蒙不必说,他关羽就败在吕蒙手下;陆逊更不必说,夷陵之战大败刘备。
他关羽谁都看不上?这就可以看出,关羽并不那么完美2 任用杨仪(在杀死魏延后,杨仪随即被废,不久抑郁而死)3 不重用魏延一出岐山是,魏延就提出“子午谷奇谋”,诸葛亮不听,而“子午谷奇谋”是有可能赢的。
这在后世多为流传4 不重用赵云赵云一直就是个“大内侍卫长”也就是说他的任务是刘备的家务事,这就不大对了,赵云好歹是个将才,你这么让他当看门的,是不是有点过分。
5 马谡守街亭马谡是谁?刘备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而诸葛亮不顾先帝即诸将反对,让马谡守街亭,直接导致第一次北伐的失败但诸葛亮可以说有一双识真才的慧眼,他往往会从一个人一举一动的细节着手,来发现这个人善长的一面。
例:董蕨者,丞相亮时为府令史,亮称之曰:“董蕨者.良士也,吾每与之言,思甚宜甚。
”徙为主簿。
董蕨这个人,有一定的才华,但他没能直接进入朝廷做官,而是进入相府成了一名诸葛亮的家臣,官职也不大,相当于一个管家。
但诸葛亮不但发现了这个人才,而且直接称他为良士,并且直接提拔他为主簿。
后来黄皓窃权,他与樊建一起反对黄皓,虽未有什么大的功劳,但在当时的朝廷中也算佼佼者,降魏后官至散骑常侍,在与晋武帝面前一语惊人,陈寿称为“使蜀慰劳”。
2)唯才是举例:刘巴,字子初,零陵人。
刘备定益州时,刘璋遣法正迎刘备。
刘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
”这一句话就把刘备惹生气了,益州定了之后“巴辞谢罪负,先主不责。
”对于这样一个让刘备生气的一个人才,诸葛亮还是“数称荐之”,最后刘备是在示范的顶不住了,给了刘巴一个左将军西槽掾当去了,法正死了之后,他顶了法正的尚书令,在位期间“躬履清俭,不治产业,恭默守静,非公事不言。
”可以说是一个十足的好官,这末一个人才,令刘备生气,但只要是人才虽然得罪了主公也要屡荐,这不是唯才是而又是什么3)不拘一格例:杨洪,字季休,武阳人。
诸葛亮表洪为蜀郡太守。
这时的杨洪没有官职,只是益州的一个书生,但是几句话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干,于是一日之内一个平头百姓成了堂堂一郡之守,而这个人就是日后在蜀汉因“忧公如家,事继母至孝”的那个人。
而诸葛亮因为提拔了他,“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人之器用也”。
4)不计前嫌例:姜维,字伯约,天水人。
诸葛亮出祁山在天水尝败于姜维,但他未计较他打败过自己,后姜维来降,还十分器重他。
在给蒋琬、张裔的信中写道:“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不如也。
其人,凉州上士也。
”后又曰:“姜伯约甚敏于军事,即有胆义,深解兵意。
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必教军士,当遣诣宫,却见主上。
”蜀汉后期,军事方面虽有王平、廖化、马忠、张凝等人,但王、廖虽有一定武艺,然而智谋平平,所以自诸葛亮死后,蜀汉的军事大担可以直接压在了姜维的肩上,蜀汉亡后,他还找机会复国,只叹皇天不祐,复国未成,自损性命。
5)化解一定矛盾例:马超来降,关羽不认识他,但听说马超很厉害,于是写信给诸葛亮,问:“超人才谁可比类。
”诸葛亮回答说:“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翼德齐驱争先尤未及髯之逸群绝伦也。
”羽省书大乐。
两个核心武将的矛盾就凭着一封信解决了,从而解决了由于武将不合引起的朝内人心惶惶,朝外军心不定。
3诸葛亮用人的失误之处1)识人才,不能尽人才所谓识人才而不能尽之所用,就是不能完全信任人才。
所以人才的能力就不能完全施展,导致有些奇谋未能实现。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到会于潼关。
”魏延此谋似乎看来是十分危险。
他说的异道,是指“直从褒出,循秦岭而东,当子五而北。
”这条路是一条小路,路不是很好走,如果这儿走带万人之捣咸阳,行军的长度是比较长,一旦被发现可以说基本上会全军覆没,再加上长途奔袭,人困马乏,战斗力很低,所以诸葛亮否定了这一方案。
这个方案真的不可以实行吗?我不这么认为。
1.魏军真的会发现这队蜀军吗?诸葛亮每次出兵都是出箕谷,魏军一见诸葛亮出兵就准备收住箕谷,使诸葛亮退兵,事实上这个方案也是成功的。
所以只要诸葛亮为主将,魏军应该发不现,即使发现魏延也已兵临城下。
出箕谷这条路打赢了就有了些地盘,数了也没什么损失,是最稳妥的方法,诸葛亮用兵以谨慎著称,在魏人眼里他自然不会弃稳走险,所以基本上魏军发不现这队蜀军。
2.长途奔袭,人困马乏,战斗力很低。
这一定输吗,看看潼关守将是谁再说,是夏侯林,他是夏侯惇的儿子,虽说自古有言说虎父无犬子但他是个例外,不但缺乏勇谋,而且生性怯弱。
魏延乃蜀之名将,勇谋兼备,夏侯林见了不弃城而走就不错了,就是打起来,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两边都是五千兵马,夏侯林能赢吗,自然是赢不了。
而这时前有诸葛亮,后有魏延。
不战军心自乱,如此陇右之地唾手可得。
2)大材小用,小材大用大材小用李严,字方正,南阳人。
建安二十三年,盗贼马秦、高胜起事,合聚部伍数万人。
这时先主在汉中,李严没告诉先主,自己带了本郡五千人马去征讨,斩二贼首级,大胜而归。
以五千人打败数万人,而不是防守战,是主动出击,这没有很强的军事才干是不能成功的。
从这可以看出李严是十分有能力的一个武将,而这样的一个人让他去管粮草,不是太可惜了吗?古语道:“兵未发,粮草先行。
”这没错,这是为了防止粮草被劫从而无奈的退军,所以粮草官必须很有能力。
但在北伐这一路上,不会有人来劫粮草,所以只要保证粮草按时运到就可以了。
所以在我看来让李严来督管粮草有点林教头看管草料场的感觉。
所以让李严督粮实在是太大材小用了。
小材大用关羽,字云长,山东解人。
勇猛善战,有些谋略,上忠于主,下恤士卒,是个将才。
但有一个十分致命的缺点就是骄傲,因为自己出色,他瞧不起比自己差的人,所以和同僚的关系很不好。
诸葛亮让这样一个人去守荆州,实在失误。
关羽骄傲,所以很容易轻敌,一不小心就中了人家的计,搞不好还会出一个部下叛乱。
荆州离成都很远,而且路不好走,自然消息不通,一旦荆州出事,那危险可想而知。
而诸葛亮竟然让关羽守荆州,可以说是一个巨大都失误。
这失误的结果是:鲁肃来和亲,关羽一句“吾虎女焉的嫁与汝犬子呼?”惹怒了东吴,吕蒙白衣渡江他又不管,又把糜芳,傅士仁吓的降了吴,关羽都败走麦城了,成都才得到关羽水淹七军的消息。
连锁反应是刘备、张飞、黄忠都死了,荆州丢了,再也不可能有大作为了。
这一切都是因为诸葛亮高估了关羽。
马谡,字季常,襄阳人。
大家对他一定很熟,失街亭,丢了粮草,使诸葛亮被迫斩了他。
他这个人很擅长于军事理论,实战上就不行了,他和赵括是一类人,只是纸上谈兵。
刘备在永安就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查之。
”刘备意思很明确,别让马谡担重任,不然肯定坏事儿,事实就是这样,诸葛亮让他当先锋,当时反对的人相当多,说先锋应用宿将,比如魏延、吴壹,可诸葛亮还是固执己,结果出师不利。
这次问题就出在了诸葛亮太高估马谡了,小材大用,不败而何?3)武将矛盾仍很严重魏延和杨仪两人都很有才干,一个勇猛过人,一个谋略出众。
但两人关系很僵,谁也不服谁。
诸葛亮在世时两人还给诸葛亮些面子,不至于特别过分。
但诸葛亮一死,魏延要继续进兵,杨仪要退军发丧。
于是两人直接闹翻,最后魏延失败,被夷三族,而杨仪后来被废为民,不久自杀。
所以诸葛亮一死,两人都没什么作为了。
其实两人不和的原因很简单,就是魏延平时比较横,别人见了都回让路,杨仪就不让,就为了这两人不和。
两人都很敬佩诸葛亮,如果诸葛亮可以叫两人来,好好谈一下,我相信两人一定可以和解。
只是诸葛亮虽然“长恨二人之不平”,但他至死没有对两进行谈话,导致本身人才匮乏的蜀国又少了两个人才。
4)对人才要求过于高我们看一下诸葛亮对人才的要求,如果全符合那样的人就是完人。
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找到那样的人可能吗?不可能呀!所以退而求次,只能找到蒋琬、费祎这种循规有余而才气不足的人才,这种人才会沿着诸葛亮的方案走到底,哪怕前面是死路,他也会一丝不苟的走下去,他往往不会闯出什么大乱子,但也别指望他有什么大作为,它过于谨慎的天性限制了他的发展空间,即使大权在握,也不敢尝试一个更好的治国方针,这种人——治世之名臣,乱世之庸材,而出现这种情况都是他要求太高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