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7条用人之道

合集下载

从“历史经典“看用人之道

从“历史经典“看用人之道

从“历史经典”看用人之道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其《心书》一文中讲到如何知人时,提出了七条途径:其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即从其对是非的判断来考察其将来的志向,看看是否胸有大志;其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即提出尖锐的问题对其诘难,看其观点有什么变化,能否随机应变;其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即就某方面的问题咨询其看法和对策,看其知识经验如何,具不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四,“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即观察其在困难面前的表现,看其有没有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处世不惊的良好心理素质;其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即以美酒款待,看其个人品德如何,是否两面三刀,阳奉阴违;其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即观察其在金钱财富面前的表现,看其是否能经得住物质利益的诱惑,是否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其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即托付其办事以视其信用如何,是一诺千金,还是信口开河。

诸葛亮的这些观点很有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借鉴古人的经验,拓宽知人的思路。

用人能否把握时机,与领导者的素质有着很直接的关系。

有这样一个故事。

汉武帝时,有一次他到郎署去视察工作,在那里他见到一位老者,衣服破烂,两鬓花白,步履蹒跚。

汉武帝非常惊讶,就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什么时候入的郎署?”老者答日:“我叫颜驷,是江都人,在文帝的时候做的郎官。

”武帝又问:“你怎么这样大年纪还是个郎官呢?”,颜驷回答:“文帝喜欢文人而我好武,景帝喜欢老人而我那时还年轻,而您喜欢青年我却已老了,所以,我虽然三朝为官却始终未能得到提拔。

”武帝听了颜驷这番话,非常有感触,当即提升他为会稽都尉,以谢他的一番直言。

这则历史故事告诉我们,用人的时机把握不好,就会埋没人才、荒废人才。

时至今日,我们的一些单位仍然在论资排辈,使用人才不是靠能力,而是需要熬年头。

这种状况虽然已在逐步改观,但其惯性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美国总统林肯曾经说过:“我的生活经验使我深信,没有缺点的人往往优点也很少。

”《南方周末》曾刊载这样一篇文章,题目叫“综合测评”,文中给了三个人的大致表现,问哪个人能造福全世界。

用人之道有七种方法

用人之道有七种方法

诸葛亮认为:知人之道有七焉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

不知心,即不了解人的本性,这是为将之大忌。

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如何了解下属的本性呢?诸葛亮在《将苑.知人篇》里,提出了七条“知人之道”。

一曰:间之以是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性。

一是“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故意用各种是是非非的问题来考察其是否有坚定的意向和主见,属于操守。

)即用间离的办法询问他对某事的看法,以考察他的志向、立场。

志向专一,立场坚定,是事业成功的根本。

那些“墙头草”式的人物,随风摇动,忽而东、忽而西,是不可与交,也难成一事的。

然而,这些人往往善于察言观色,附炎趋势,表面上甜言蜜语,伪装得惟妙惟肖。

只有“间之一是非”,将其置于大是大面前,才能辨其真伪。

二是“穷之以辞辨而观其变”(用各种辩论来考察其随机应变的能力,属于才干。

)即用激烈的言词激怒他,以考察他的气度和应变能力。

有的人受到激烈言词刺激,就象烈性炸药,一点就爆,爆完后也就烟消云散了。

有的人却气度恢弘,沉着应变,不上火,不冒烟,从从容容地论辨,以取得胜利。

诸葛亮“舌战群儒”时,面对“明枪暗箭”,表现了何等的迷人气度和应变能力!在今天的市场竞争舞台上,不能随机应变的人,是一时一刻都难站稳脚跟的。

三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要求其出谋划策以观察其见识,属于才干。

)即就某项计划、决策和措施,向他咨询,并征求意见,以考察他的学识水平。

一个企业搞技。

改造或产品开发,一般要选择二至三个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

如何取舍?往往在这个时候,最能检验一个人的经验积累和学识水平。

那些平时夸夸其谈,“咨之以计谋”而犹犹豫豫,不能裁决,没有丰富经验和真才实学的人,是不足重任的。

四是“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如实告知甚至夸大事情的严重性,考查是否临危不惧,属操守。

)即告诉他大祸临头,以考察他的胆识和勇气。

诸葛亮认人7法

诸葛亮认人7法

诸葛亮在《将苑》提出了为将者所需具备的七项特质,并提出识辨这七项特质的方法,即识人七法:一曰,问之以是非以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以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以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以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以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以观其信。

这七项特质可概括为:志、变、识、勇、性、廉、信等七项内容,也可以理解成为将的早期胜任力模型现浅析如下:一、问之以是非以观其志此句指向对方提出是非问题,察看其价值观与职业倾向。

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重用,首先得了解他的价值观是否积极、是否相对正确,志向是否远大。

为将,忠诚爱国是第一位的,也是最基本的一项要素,为将者如敌我不分,善恶不解,那后果是极其残忍的;志向远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一个人意志品质的改进,即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自治性和坚韧性等几方面。

在诸葛亮看来,“志”是第一位的,是方向性的要素,用现在的话来讲,态度志向决定成败。

通过问是非问题,察看对方的价值判断标准及倾向、志向。

二、穷之以辞辩以观其变此句中的“变”指的是应变、变通能力。

兵者,诡道也。

两军对阵,军情千变万化,战机稍纵即逝,所以为将者应有很好的应变能力与灵活性,敌变我变,出奇制胜。

宋朝应该是国富的时代,但兵却不强,对外战争(反侵略)基本无可圈点之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宋朝对武将统帅权力限制太多。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可宋朝皇帝却不谙战争法则,为他的将军们准备了一堆的阵图阵法并让其随身携带,将军们只能按阵图阵法打仗。

将军们如要是有自己的练兵想法或者计划,须先报皇帝过目,这种僵硬的指挥,降低了武将们制敌的灵活性、实用性、针对性,贻误了稍纵即逝的战机。

而岳飞用兵,却打破了宋朝的常规。

他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一些学者将“一心”译为万众齐心,集中兵力,我觉得这里“一心”应译为一念,即一念之间,选择A作战方式还是B作战方式,成败于一念之间,也即具体问题具体灵活应对,快速准确有效应对。

诸葛亮的用人制度

诸葛亮的用人制度

四、“告之以难而观其勇”:诸葛亮在重用一个人之前,常常人 、 告之以难而观其勇 为地创造一个逆境,观察对方是否具备足够的勇气。一个没有坚持 真理的勇气的人,一个面对困难畏惧退缩的人,不可能惩恶扬善, 也不可能为了百姓的利益勇往直前。 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向对方劝酒,待他醉后再观察他属 、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于何种类型的人。酒后吐真言,要了解一个人,最好是等待他喝醉 的时候。一些人挖空心思掩饰自己的内心世界,往往在酒醉之后将 卑鄙无耻的灵魂暴露无遗。看看今天那些贪官污吏,哪个不是得意 忘形,甚至肆无忌惮,就像一个醉汉一样失去了清醒的头脑,从而 低估了我党反腐败的决心和能力。 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投其所好,以小恩小惠引诱对方, 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考察他是否清正廉明。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希望自己遇到的是清 官、廉官,而非贪官。是富贵不能淫还是见利忘义,往往是判别一 个人尤其是一个领导干部品行高低的重要标准,事实证明,经受不 住金钱诱惑的人,不可能利国利民,反而会危害国家利益、损害政 府威信、伤害百姓感情。
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是指向对方提出大是大非的问题,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看他的志向、志趣。人们是用思想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对大是大非 问题的看法也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一个人只有具 备坚定的信仰,才能不怕困难、不惧艰辛,也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从这个意义上说,要了解一个人是否值得你重用,首先就得了解他 的立场、观念和志趣。 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即要专门考察对方的应变能力。在 、 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诸葛亮看来,在诸多智能因素中,应变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当今 社会,“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一个领导者面临的形势、问题和情 况瞬息万变,一些突发事件对官员的应变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只有具有能够驾驭复杂问题的能力,才能担 当重任。 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是要考察对方的见识。向对方提出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方方面面的问题,让他思考相应的计策,看他的谋略是否深远,看 他的见识是否独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那些毫无计谋、遇事便 束手无策的官员,即使有心为上级解愁,为百姓排忧,也终究力不 从心,无法左右大局。只有那些善于从战略上考虑问题、从战术上 处理问题的领导干部,才能真正为老百姓带来切实的好处。

漫谈诸葛亮识人之道

漫谈诸葛亮识人之道

漫谈诸葛亮识人之道诸葛亮在《将苑·知人篇》中,提出了七条识人方法。

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二曰:穷之以词辩,而观其变。

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这段话的意思是:考察和辨识一个人,一是提出问题向他请教,考察其是非判别能力,来观察他的志向是否远大;二是与他辩论,用言辞反驳考问他,使他理屈词穷,藉以观察他的应变能力;三是向他咨询计谋,藉此观察他是否有胆有识,具有真才实学;四是告诉他将面临祸患和困境,以观察他是否勇敢坚韧;五是用酒灌醉他,以观察他的真实品性;六是送财物试探利诱他,藉以察看他是否清正廉洁;七是要求他限时完成交办的事情,藉此察看他是否信守承诺。

诸葛亮提出的七种识人方法,主要是从“志、变、识、勇、性、廉、信”七个方面去考察选拔人才。

其实可以用一句话去概括,就是“察其言,观其行”,从语言和行动两个方面予以考察。

可以说这是他长期以来识人用人的经验总结,在实践中确实有效,但知人知面不知心,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并非容易。

按照辩证法来说,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并非一成不变。

一个人是如此,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乃至一个国家,莫不如此。

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反之亦然,不可能不发生变化。

一个人外貌和内在素质、品德、修养,都将会随着时间推移、社会环境以及个人地位等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你看林彪,一代名将,毛泽东钦定的接班人,最后竟然出逃,摔死在内蒙古。

而像彭德怀这样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参加革命,出生入死、忠心耿耿的开国功臣,只因在庐山会议上公开替老百姓说了几句实话,结果被“充军”二线,流放致死无人顾问,直到“四人帮”被粉碎后才予以平反。

文化大革命期间,有多少爬雪山过草地、经过长期生死考验的老干部被打倒。

难道像毛泽东这样聪明绝世、博古通今的一代伟人,都不知道这些老干部的经历、为人和品性,对他们都没有进行过考察、辨识,就将他们提到重要岗位,而让四人帮轻易拉下台?当时毛泽东一言九鼎,想保护谁就可以保护谁,从红卫兵到中央文革小组,谁敢不听?即使“四人帮”有权有势,胡作非为,也奈何不得。

从诸葛亮的“知人七法”看选人之道

从诸葛亮的“知人七法”看选人之道

在现代企业中,在用人时也往往把诚信和操守放在第一位,某企业老总的三点用人观则更为直接:一诚实、二勤奋、三不笨,同样把诚信和操守放在了第一位,而这“知人七法”也已经给予了领导鉴别下属的有效方法,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这段经典文字的大意是说:第一,故意用各种是非的问题来考察其是否有坚定的志向和主见,属操守层面;第二,用各种辩论来考察其随机应变的能力,属才干层面;第三,要求其出谋划策以考察其见识,同属才干考核;第四,如实告知甚至夸大事情的严重性,看其是否能临危不惧,亦属操守层面;第五,将其带到纸醉金迷的场所或者用酒后的表现来观察其品性,属操守层面;第六,使其处于可获私利的位置上来考察其是否能廉洁奉公,同属操守;第七,让其做一些小事,看其是否能言行如一,属于操守考核。”
在这七种方法中,有五种是用来考核操守层面,从中可见,用人之道首重操守与诚信,否则才干和能力再高也未必是将才,而操守与诚信与才干相比更加难以判定,正如诸葛亮所说:夫知人之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才干和技能可以从工作中直接观察到,而个人秉性与操守,却较难察觉,需要运用有效的方法进行测试和观察。
从诸葛亮的“知人七法”看选人之道
知人善任,用人得当,是当今管理者极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如何用对人,如何选对人,对企业运营的成果影响极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这方面有着很多经验之谈,而且放到当今社会这些传统智慧也并不过时。
诸葛亮在其《将苑.知人性篇》中,曾就此发表过精辟的论点,他认为在提升为将领之前,必须对其进行筛选、甄别和考验,总结出所谓“知人七法”他说“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看人七法_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看人七法_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看人七法_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看人七法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蜀相诸葛亮在《知人》一文中提出了七项识人法即“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七项识人法可概括为:志、变、识、勇、性、廉、信等七项内容。

虽然诸葛亮所处的年代离我们的年代已相当久远(两代相距约1800年左右),七项识人法也不可能囊括所有识人之法,也不可能完全符合我们现在识人的标准,但他抓住了识人的要义,告诉我们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方法即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具有现实意义。

读之品之,咀嚼玩味,这七项识人法仿佛就像浓郁芬芳的香茗,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清新爽人,越发让人感到其非同凡响,从中受到教益。

一、观志识人。

志向是人们前进的动力,人无志不立。

一个人假若没有远大的志向,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

因此有人说没有志向的人,就好像在没有星辰的黑夜里行走,眼前一片漆黑,前程暗淡、渺茫;更好像在没有航标灯大海行船,总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总也不敢放心大胆地扬起前进的风帆。

实践证明:一个人在生活、学习或工作中,没有一个促使其为之奋斗的目标,他的一生将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年华虚度,活的也就没有什么意义。

相反,一个具有远大志向的人,他的心中就像点亮了一盏通往成功彼岸的明灯,他会为了实现这一崇高目标而不畏劳苦,不怕挫折,不惧任何艰难险阻而勇往直前。

有时他会表现得坚忍不拔、昂扬向上;有时会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困境中而苦中有乐,更多的时候他会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身处逆境却锲而不舍地努力着、奋斗着、期待着.....。

由此推断,这样的心理品质和精神,将会成就一个有作为的人:高尚的品质会在他身上体现出来,无尽的力量也会从他身上迸发出来,理想的光芒也将在他的身上闪耀开来。

诸葛亮观人七术

诸葛亮观人七术

诸葛亮观人七术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4、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诸葛亮向来以神机妙算名扬后世,甚至于在民间传说中,诸葛亮已经成为了一个具备着呼风唤雨、未卜先知等等神奇能力的人物。

在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也确实具有多方面杰出的成就,他是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还是一个发明家,当然最为人瞩目的还是他在军事与政治方面的成就。

作为蜀汉先主刘备的托孤大臣,诸葛亮几乎统摄了蜀汉后期的军政大权,是蜀汉的柱国基石,这样的领导人物不仅仅需要管理日常事务,而且同时也肩负着“为国选材”的重任,需要为国家提拔培养后进人才。

那么如何才能够去确定并提拔人才呢?诸葛亮在他的《知人》一文中,提出了具体的方法,被后世称为“诸葛观人术”,总的来说就是牢记这7句话,就能够练出“火眼金睛”,很轻松地洞察他人的本质,任何人都无所遁形。

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就是说询问他对于一件事情的态度看法,以此来观看他的心智与心志,现在很多父母在见到女儿男朋友的时候,都会邀其一起吃饭,然后装作不经意地问他对于当下某个新闻事件的看法,然后判断这个男人是否值得女儿托付终身,其实便是不自觉地运用到了这个方法。

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在生活中其实也有经常运用到,一个人在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以后,你就不停深入进去,有的人稍微深入就谈不下去了,反而会变得恼羞成怒,这种人就不足以信任;有的人依然胸有成竹章法不乱,这就说明他在说话之前必然有过极为深入的思考,具有卓越的才能;有的人尽管已经说不上来但是会坦诚自己的错误,这种人虽然才智不足但人品也还算踏实。

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向他询问治国安邦乃至于处理日常小事的计谋,去看他的见识以及处理事务的思路,以此来判断他的才能,事实上像诸葛亮本人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当初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去拜访他的时候便是“以天下大事咨之”,诸葛亮对天下大势娓娓而谈,成就了千古美谈“隆中对”,他也因此而得以被重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