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用人之道利弊谈

合集下载

诸葛亮用人之道利弊谈

诸葛亮用人之道利弊谈

诸葛亮用人之道利弊谈内容摘要:功盖三分国的诸葛亮,为蜀国的建立和强盛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用人之道,也深受后人推崇。

大胆启用降将姜维,委以重任便可见一斑。

常言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是我们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事,但如何用人?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那是大有学问。

关键词:诸葛亮用人之道利与弊我们的管理,最重要的莫过于是对人的管理。

特别是对人才的管理,更是重中之重。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军易得,一将难求”。

对管理者的要求则更为严格,因“将不智则三军大惑”。

即俗话所说,“大将无能,累死三军”。

所以,管理人才优秀与否?是事关企业的兴衰和存亡的头等大事。

脍炙人口的《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其中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更是值得学习和借鉴,其中的一些失误之处,则警钟长鸣,让人引以为戒。

所以,这决不是“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而是寓教于乐,古为今用.真正做到了这些,这对我们的管理工作是大有裨益和极大的帮助。

1 诸葛亮引进人才的成功典范用现在的话说,诸葛亮引进人才的大胆之举,真是超乎常人,让人匪夷所思。

收降姜维不仅化敌为友,而且还将敌方营垒的人培养为接班人,真正是引进人才的成功典范诸葛亮出兵伐魏攻打天水关时,看到姜维的临阵指挥,也夸姜维“兵不在多,在人之调遣耳,此人真将才也!”顿生爱慕之心,遂产惜才之意。

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用计,在天水关使姜维投降到自己帐下时说:“吾自出茅庐以来,欲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

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姜维),吾愿足矣。

”后来诸葛亮将自己的著书二十四篇,计十余万字。

包括“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毫无保留地全部传给了姜维。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壮心不已,曾六出祁山。

而继承诸葛亮遗志的姜维则九伐中原,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并且可见姜维没有辜负诸葛亮的苦心栽培,诸葛亮也设有培养错姜维这人。

结合我们现实生活之中,引进人才不仅在国内异常激烈,而且在国际上也是你争我夺。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人治军的失误及启示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人治军的失误及启示

杂于利害——《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人治军的失误及启示摘要:杂于利害的谋略思想,在实际应用中就是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利、害两个方面的问题,要避免思维上的片面性,只考虑到有利的一面而忽视有害的一面,事情就不能顺利解决,只考虑到有害的一面而看不到有利的一面就会畏首畏尾不敢向前。

在军事行动中,往往有利的行动中包含着危险的一面,因此不能因为危险就停止行动,在人才的使用中,有的人善于伪装,使人们只看到他好的一面,而有的人虽然有缺点,但他主要方面是可取的,对这样的人,不能只看到其缺点而不予重用。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失误就在于军事行动中,使用人才时,往往缺乏杂于利害的考虑。

关键词:杂于利害;《三国演义》;诸葛亮;用人治军;失误;启示《孙子兵法·九篇》中说:“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意思是说智慧的将帅考虑问题,一定要考虑到利害两个方面。

杂于利害的谋略思想,在实际应用中就是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利、害两个方面的问题,要避免思维上的片面性,只考虑到有利的一面而忽视有害的一面,事情就不能顺利解决,只考虑到有害的一面而看不到有利的一面就会畏首畏尾不敢向前。

在军事行动中,往往有利的行动中包含着危险的一面,因此不能因为危险就停止行动,在人才的使用中,有的人善于伪装,使人们只看到他好的一面,而有的人虽然有缺点,但他主要方面是可取的,对这样的人,我们不能只看到其缺点而不予重用。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智绝”和“忠贞”的典型,作者对他的“智”、“忠”的刻画达到了现代人不可企及的艺术高度。

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殚精竭虑,披肝沥胆,是一个光辉而成功的典型,是我们民族精神生活中产生广泛和深刻影响的人物。

当我们用现代人的身份重新阅读《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名著时,我们的眼光应透过笼罩在诸葛亮头上的层层光环,捕捉、认识、审是、思考他作为一个“人”的不可避免的缺点与失误。

这不是在吹毛求疵,而是一个研究者理应做到的。

具体地讲,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失误是在军事行动中,在使用人才时,往往缺乏杂于利害的考虑:不听从魏延兵出斜谷的建议是过多地考虑了害而忽视利;事必躬亲,勤于政事,就眼前来说对国家有利,但不利于人才的选拔,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利益;使用马谡、杨仪是只看到了二人好的一面却没有看到二人不足的一面;不敢重用魏延是只看到魏延的骄傲,而未看到他的大将之才;选拔姜维作他的接人,是只看到了他的军事才能,而忽视了他的政治素质,忽视了他在政治斗争中的应变能力。

诸葛亮用人得失论

诸葛亮用人得失论

仅仅 因魏延是降将 , 葛亮便斥 诸
没有 特权
在瑞典 ,政府 官员没有任何特 权。瑞典 的法律规定 , 只有议长 、 首
相、 外交部长 、 国防部长等少数 几位
匮 乏是 其 主要 原 因 。 这 人 才匮 责其品行 ,食其禄而杀其主 ,是 不 但 “
背后绝 不仅仅是荆州之失, 白帝 忠 ; 居其土而献其地, 是不义” 。按这 备托孤 之后 , 诸葛亮再未建 立起 个标准 ,向刘备献地 图的张松 当是
诸葛 亮为何 多 用赵云



直 ̄ { j E-国演义》 发展到
将近三分之一 ,诸葛亮才在铺 垫中登上舞 台。如果说此前 的 三国中充满 了战、 、 策, 诈 计、 到 了诸 葛亮出场 ,才开始进入到 谋和算的新高度。
《 三国演义 》 开始 时 , 对于
刘备来说 , 已经建立 了以关羽、 张飞为核 心的兄弟圈子,五虎 上将在赵云迅速加入后 已经得
诸葛亮 用人得失论
“ 绝伦超群 ” 暂时 安抚了这颗 3 , 5 自负的心。但关羽复信羞辱盟
表 明他在 政 治 上 的幼 稚和 外 交上 的 愚
其三。然而这个强大的军事核 心组合除 了对黄 巾军有不少胜 利, 在面对董卓、 吕布和曹操等 军事集团时 , 却是败 多胜少。
诸葛 亮出现 的巨大价值 , 发 展 纲 要和 军 事 作 战战 略 。诸 葛 亮 好 大将 , 实只有赵云。 其
不计较得失 , 乐于服从 安排 , 又才华横 溢。 另一方面 , 尽管刘备多听从诸葛 亮
建议 , 但毕竟众人是效忠刘备。 尤其在
从荆 州之 失看诸 葛 亮 的用人 环境
荆州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夺取西 已经意识到关羽在治理荆州 的认识上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用人成功及失败的具体案例。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用人成功及失败的具体案例。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用人成功及失败的具体案例
答:在用人成功方面,诸葛亮善于发掘和利用人才。

例如,他重用关羽、张飞、赵云等将领,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能力。

此外,诸葛亮还善于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情报,做出正确的决策。

例如,他通过间谍获取了曹军的情报,从而在赤壁之战中取得了胜利。

然而,诸葛亮也有用人失败的时候。

例如,在街亭之战中,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结果马谡不听从指挥,导致蜀军大败。

此外,诸葛亮还曾经派魏延去守汉中,但魏延在汉中失守后被指责为“叛逆”,最终被处死。

这些失败的案例表明诸葛亮在用人方面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总的来说,诸葛亮在用人方面既有成功也有失败的案例。

他的成功之处在于善于发掘和利用人才,以及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情报做出正确的决策。

然而,他也存在用人失败的情况,这表明他还需要不断改进自己的用人技巧和方法。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是怎样的_孔明是怎么用人的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是怎样的_孔明是怎么用人的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是怎样的_孔明是怎么用人的诸葛亮一直在大家心目中都是“神一般的存在”,许多人都把诸葛亮比作“智慧的化身”,可见诸葛亮在大家、后人心目中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诸葛亮的用人之道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介绍首先,诸葛亮能够重用人才,大胆的引进众多人才。

诸葛亮善于观察识别他人,能够鉴人有术,善于观察自己身边的人,或者敌方阵营的人才,并能够把敌方阵营的人才成功的拉拢过来。

这就是诸葛亮用人的第一妙招。

其次,诸葛亮能够重视人才,在挑选人才方面,诸葛亮有着自己的一套原则,诸葛亮能看到姜维的忠诚机灵,勤劳勇敢,能看到关羽的英勇无畏、骁勇善战等等,之后诸葛亮便会根据这一系列的人才,分配给他们不同的任务,所以,诸葛亮完全的明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原则。

然后,诸葛亮才能更好的提拔这些人才。

诸葛亮在用人上还有一个特点。

诸葛亮对人才没有什么太大的要求,所谓“放水养鱼”,诸葛亮在面对这些人才的时候,能够尊重他们,使他们充分的发挥特长。

但是诸葛亮在用人上还有一些诟病,就像那就话说的:“蜀中无大将”,这边是诸葛亮用人的失败之处,诸葛亮虽然提拔重用了很多人才,但是却没有真正的把他们培养起来,并且太过于放养,所以,就出现一些人,放纵法正,最后,落得一个后继无人的惨状。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这些称号都是诸葛亮的才能的展现。

在书法上,有出色的《远涉帖》为代表,另后世能够好好研究;在文学上,诸葛亮是“出师两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表》可谓是文学上的经典之作,不仅采用议论抒情的方法,更是语言真挚、感情深刻;在政治上,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丞相,能够为光复汉室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最重要的是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才能,更是能够运筹帷幄、神机妙算、游刃有余。

作为一个军事家,除却良好的战略战术之外,还要有深远的战略目标。

诸葛亮就是这样,首先,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能拿出《隆中对》来向他分析利弊,由此可见诸葛亮在当时就对天下的局势分析的很透彻,这样,才能精辟的解释当时的局势,选择合适的道路。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如今还有很多人效仿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如今还有很多人效仿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如今还有很多人效仿文/雪山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如今还有很多人效仿想必大家对诸葛亮都了解得不少吧,在诸葛亮帮助刘备治理蜀国时,曾经处理过很多的政治犯人。

史书中曾经记载过,在蜀汉的七个有名的政治犯中,经过诸葛亮之后的犯人,就有四个。

因此,诸葛亮留给蜀汉同僚的印象有一面是比较冷面对的。

想当年蜀汉在制定法律期间,法正当时认为法律太过于严厉了,当下就给诸葛亮提出了意见。

法正想用刘邦入关时的约法三章来获得民心,希望诸葛亮可以减轻法律中的惩罚力度。

法正认为,法律严厉是好,只怕惩罚太过残酷的话,结果并不会像想象中的那般好。

诸葛亮面对法正这样的提议,并没有觉得不高兴,回答说现在的形势与当年已经大不一样了,以前的秦朝法律是很严苛的,百姓在那时已经很惨了,继续那样的话百姓真的会反抗起来。

所以汉朝的约法三章做得很好,但是现在的巴蜀地区在刘璋的管理下法律已经荒废了,老百姓们的人心都很涣散,现在要做的就是反其道而行之,用严峻的法律来要求大家,重新来调理上下级的关系。

可以说,诸葛亮在位期间,是没有人敢随便开玩笑的。

倘若有人把法律当做玩笑,诸葛亮知道了一定会严加惩治。

但是有这样一个人,很是荒诞,却能获得诸葛亮的重用,这又是问什么呢?小编现在就给大家讲讲。

这个人名叫何祗,他是巴蜀人,了解他的人并不多,年轻时曾经做过小的官员。

就像上文所说的,诸葛亮治理蜀国的手段是很多的,而且很严。

他不能容许在位的公职人员在自己的工作时间嬉戏玩闹,但是这个何祗,周围人都知道他工作时很不认真,特别喜欢和别人开玩笑。

他曾经主管过刑狱的案件,但是他却不思进取,不好好做自己的事情,把很多的案子都死子压了下来。

很快这件事诸葛亮就知道了,将要对他进行严查。

别人听说这件事都认为何祗算是完了,他这样爱和别人开玩笑,一定不会有好的下场。

几乎所有人都做好了准备看何祗的下场,诸葛亮说将会在第二天对他进行询问,如若事实的确如此,将会严肃处理。

但是何祗听说了这件事之后,并没有很慌张。

诸葛亮用人六不可取

诸葛亮用人六不可取

诸葛亮用人六不可取千百年来,诸葛亮作为“忠”与“智”的代表,为无数后人顶礼膜拜,草船借箭、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更让时人津津乐道。

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诸葛亮作为圣贤同样如此,正是由于他在用人方面的六不可取,造成了他死后“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困境,称雄一时的西蜀,不久即为魏国所灭,风流终被雨打风吹去。

其一,事必躬亲,后继无人。

诸葛亮终生不忘报答先主刘备的知遇之恩,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于是夙兴夜寐,从国家大事到军营赏罚,无不亲自决断。

即使征讨蛮王孟获这一有勇无谋之徒,也要不辞辛劳,亲率大军,乃至军中二十以上皆亲览焉。

司马懿曾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诸葛亮固然才智再高,但精力终是有限,过多的心思耗费在琐事小事上,极大地损害了他的身心健康,终于54岁时在五丈原撒手尘寰。

由于诸葛亮生前亲力亲为,几乎没有考虑到接班人的培养,西蜀文武大臣已习惯于听命接令,对诸葛亮奉若神明、亦步亦趋,几无独当一面的能力,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档危机,为西蜀的覆灭埋下了隐患。

其二,赏罚不公,厚此薄彼。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诫后主刘禅: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希望刘禅能赏罚公正分明,不致内外异法。

然而诸葛亮本人却又言行不一,赏罚中有厚此薄彼之嫌。

他明知关羽会放跑曹操,却还是让他立军令状去带兵堵截曹操。

而事后对关羽放曹操又没有任何处罚,还不是因为关羽是先主结拜兄弟的原因?至于马谡,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同样立军令状守街亭失败后,由于没有过硬的靠山,加上诸葛亮也欲为失利找个替罪羊,于是乎上演了“挥泪斩马谡”的一幕。

其三,先入为主,固执己见。

诸葛亮擅以自己好恶选人用人,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一旦对谁形成偏见,终生难以更改,而且多方打压。

魏延武勇有加,在襄阳刘备最困难时欲投靠效力,可见其人胆识与义气,可诸葛亮一见魏延,即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原因仅是魏延脑后有反骨,要不是刘备说情,魏延恐性命难保。

魏延忠心耿耿,为西蜀殚精竭虑,从未有叛逆之举,原本他是诸葛亮死后唯一能独挡一面的将才,可诸葛亮死前煞费苦心地布下计谋,安排马岱斩杀魏延,自毁长城,加速了西蜀的灭亡。

也谈诸葛亮用人失当

也谈诸葛亮用人失当

也谈诸葛亮用人失当诸葛亮是我国妇孺皆知的历史名人。

他学识渊博,身在茅庐便知天下事。

他才华出众,帮助寄人篱下的刘备夺得了三分天下。

他计谋超群,令敌手闻风丧胆。

他一生谨慎,却错用了马谡,导致战略要地街亭失守,蜀国从此走向衰败。

诸葛亮冰雪聪明,为什么没能看透马谡呢?窃以为原因有四:其一,诸葛亮和马谡对脾气。

诸葛亮未出茅庐时,自比前朝才干超群的管仲、乐毅,可谓自信满满。

马谡“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器才过人,好论军计”。

诸葛亮因他年轻有为,“视谡犹子,马谡也视诸葛犹父”。

可见二人关系密切,非同一般。

其二,马谡并非庸才。

诸葛亮南征孟获之时,马谡曾于出兵前向诸葛亮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将为下”的战略方针。

诸葛亮叹曰:“幼常足知吾肺腑也。

”此外,马谡向诸葛亮献反间计,离间诸葛亮的劲敌司马懿和魏主曹睿的关系,导致司马懿被贬下野,诸葛亮挺进中原再无对手。

“攻心计”、“反间计”皆生奇效,这其中有马谡的功劳。

可见马谡虽难作良将却可作为良谋。

其三,被马谡的激情所感染。

马谡请战,立下军令状,以“乞斩全家”的担保来表明决心与信心。

而在诸葛亮心中,。

其人亦非无能之辈。

诸葛亮复令魏延、高翔襄助防守街亭。

作了这样的布置,诸葛亮自然认为,街亭不致有失。

诸葛亮的“失算”在于,没有看到马谡缺乏作战经历,可为良谋而难作良将,也没有对马受命时流露的骄狂情绪予以注意,最终酿成大错。

其四,诸葛亮过于自信。

他初出茅庐后,一路凯歌高奏,别人的不同意见也听不进去了。

因此当刘备交代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而“亮犹谓不然。

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有了上述原因,诸葛亮自然一叶障目,认不清马谡言过其实的本质,犯下用人不当的错误。

只能一方面严肃军纪,挥泪斩马谡。

一方面上表自贬谢罪了。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一开始把马谡放到军前效力,让他从基础工作作起;或是听其言观其行,量才使用;再或是在任用前广泛听取众将士的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用人之道利弊谈
摘要:功盖三分国的诸葛亮,为蜀国的建立和强盛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用人之道,也深受后人推崇。

大胆启用降将姜维,委以重任便可见一斑。

常言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是我们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事,但如何用人?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那是大有学问。

关键词:诸葛亮用人之道利与弊
我们的管理,最重要的莫过于是对人的管理。

特别是对人才的管理,更是重中之重。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军易得,一将难求”。

对管理者的要求则更为严格,因“将不智则三军大惑”。

即俗话所说,“大将无能,累死三军”。

所以,管理人才优秀与否?是事关企业的兴衰和存亡的头等大事。

脍炙人口的《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其中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更是值得学习和借鉴,其中的一些失误之处,则警钟长鸣,让人引以为戒。

所以,这决不是“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而是寓教于乐,古为今用.真正做到了这些,这对我们的管理工作是大有裨益和极大的帮助。

1 诸葛亮引进人才的成功典范
用现在的话说,诸葛亮引进人才的大胆之举,真是超乎常人,让人
匪夷所思。

收降姜维不仅化敌为友,而且还将敌方营垒的人培养为接班人,真正是引进人才的成功典范诸葛亮出兵伐魏攻打天水关时,看到姜维的临阵指挥,也夸姜维“兵不在多,在人之调遣耳,此人真将才也!”顿生爱慕之心,遂产惜才之意。

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用计,在天水关使姜维投降到自己帐下时说:“吾自出茅庐以来,欲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

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姜维),吾愿足矣。

”后来诸葛亮将自己的著书二十四篇,计十余万字。

包括“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毫无保留地全部传给了姜维。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壮心不已,曾六出祁山。

而继承诸葛亮遗志的姜维则九伐中原,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并且可见姜维没有辜负诸葛亮的苦心栽培,诸葛亮也设有培养错姜维这人。

结合我们现实生活之中,引进人才不仅在国内异常激烈,而且在国际上也是你争我夺。

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先后引进米卢、杜伊,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引进尤纳斯、邓华德等都是比较成功的。

特别是米卢带领国足闯进世界杯,让球迷、国人大为振奋。

今年才执教中国男篮几个月的邓华德,就率领中国男篮入围世锦赛十六强,让球迷和国人眼前一亮,惊喜万分。

特别是在姚明缺阵的情况下,中国男篮在与希腊、俄罗斯、土耳其等欧洲篮坛劲旅的对抗中表现不俗,打出了气势,虽败犹荣。

得到了对手的尊敬,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又如郎平执教美国女排、李矛执掌韩国羽坛教鞭等都大有建树。

这些都是外国引进中国人才带来的显著变化,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成
效。

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例如某位领导到一家餐厅吃饭,桌上的菜色鲜味美,觉得这位大厨师手艺高超,就想方设法把这位厨师弄到自己的企业;又如某美容院的女老板,听说某一家的美容师技术很好,自已亲自去体验后,觉得真的不错,于是出高薪将这美容师招到自己的美容院来;这些“挖墙脚”的作法,带来的经济效益出人意料。

2 诸葛亮用人中的失误
诸葛亮在《将苑》一书提出了识辨将才的七种方法,被称之为“识人七法”。

一为,问之以是非以观其志;二为,穷之以辞辩以观其变;三为,咨之以计谋以观其识;四为,告之以祸难以观其勇;五为,醉之以酒以观其性;六为,临之以利以观其廉;七为,期之以事以观其信。

概括为:志、变、识、勇、性、廉、信等七项内容。

这虽然是识别将才的方法,但今天应用在我们的管理、商战之中也很合适。

笔者认为“识人七法”还美中不足,因为缺少了对“德”的识别。

如果能“听自述之行以观其德”,那就更为全面了。

即现在我们考核用人的“德、能、勤、绩、廉”,是将“德”列为首要的。

“德才兼备”也是“德”在其先,但启用“有德无才”之人,工作难见起色。

若用“有才无德”之人,则是后患无穷。

刘备进取西川之时,将暂时的立足之地,也就是从东吴借来的荆州,
交给诸葛亮把守。

由此可见荆州这“兵家必争之地”之重要,不然刘备怎么会将形影相依,言听计从的诸葛亮留下来镇守荆州。

谁知刘备行军不利,军师庞统在落凤坡被射死。

只得派关平送信,叫诸葛亮带兵入川救援。

至于诸葛亮走后,用谁来镇守荆州?刘备没有明说,而是由诸葛亮来决定。

诸葛亮见刘备是叫关羽的义子关平送的信来,便知刘备的意图很明显,自然是暗示要让关羽守荆州了,诸葛亮也只好将留守荆州之重任交给了关羽。

为什么诸葛亮会将守荆州的重任交付给关羽呢?首先他想到关羽是刘备的结拜兄弟;其次是关羽有“温酒斩华雄”、“杀颜良殊文丑”、“过五关斩六将”……的赫赫战功;再者关羽熟读《春秋》,深明大义,认为他完全可以独当一面,胜此大任。

但关羽将诸葛亮“北拒曹操,东和孙权。

”的“八字方针”当成耳边风。

被吕蒙“白衣渡江”,只得败走麦城,结果被俘身亡。

“大意失荆州”的关羽这一死不打紧,刘备难忘“桃园结义”之情,举倾国之兵要为“兄弟”报仇。

结果彝陵之战被火烧连营八百里,刘备只好白帝城托孤。

从此蜀汉元气大伤,一蹶不振,进入了“捧不起的刘阿斗”局面。

而“大意失荆州”的情况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一是“裙带关系”,有的人没有真才实学,就凭和领导沾亲带故。

或者是“上面”的
安排,便青云直上,还被委以重任。

一些人认为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总该掌权,独霸一方。

三是小人得志,一些人平时搞业务工作还可以,这些人志大才疏,认为自己是大材小用。

3 结语
综观诸葛亮从“三顾茅庐”出山,到“秋风五丈原”病死军营。

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人无完人,金无赤足。

诸葛亮是人不是神,也难免有用人不当之处和失误的时候。

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是我们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事,但如何用人?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那是大有学问。

从诸葛亮用人之道中,我们便可得到些教益。

“前车之覆,后车之诫”,“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引古证今、这对我们的帮助非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