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梅文化特色 挑花 8

黄梅文化特色挑花黄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广泛流传于湖北省黄梅县。
长期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的精研细作,这门工艺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想凸显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目录1介绍2历史起源3价值3.1 传承意义3.2 艺术特色4区别5荣誉6代表人物1.介绍黄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广泛流传于湖北省黄梅县。
长期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的精研细作,这门工艺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想凸显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黄梅挑花属挑、补、绣这一民间刺绣的范畴,是在湖北省黄梅县民间长期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工艺,其内容丰富,品种繁多,图案精美,色彩富丽,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
挑花与绣花同样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刺绣工艺,它分布广泛,其中湖北黄梅挑花发源最早、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在中国挑花工艺发展史中占主导地位,因此“黄梅挑花”也是各挑花的代表和统称。
2.历史起源相传,黄梅挑花起源于唐宋时期,成熟于明末清初。
据《黄梅县志》记载:早在宋代,黄梅就有了十分讲究的挑花工艺。
1958年,在黄梅县蔡山脚下发掘的明朝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1年)墓葬中,墓中女尸头上搭有彩线挑绣的"福寿双桃"方巾,可以证明黄梅挑花这门民间工艺,最少距今有约500年历史。
黄梅挑花起源元代,发展成熟于明末清初,是湖北省黄梅县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工艺。
其内容丰富,品种繁多,图案精美,色彩富丽,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有俗谚说:“黄梅有女皆挑花”。
被专家誉为“无声的抒情诗,幻想的楚辞”,具有很高的美学和艺术价值。
黄梅挑花有着取材广泛,古朴典雅;承载文化,寄寓理想;布局严谨,富于变化;重在神似,浪漫抽象;追求善美,寓意吉祥;色彩明快,沉着和谐的艺术特色,具有稚拙粗狂、浑厚朴实的风格。
其原材料主要是家纺的棉布,早期颜色比较单调,只有白色和藏青色(自家印染),现在可以机织布,但必须是纯棉布,线主要有棉线和五彩丝线。
黄梅简介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 周濯街:“黄梅挑花和黄梅戏实际上是二位一体的,也就是说黄梅挑花经常把黄梅戏的故事拿来作为花样,而黄梅戏又经常演绎、演出黄梅挑花的故事。甚至有一些挑花女直接就是黄梅戏演员。黄梅挑花的挑花女直接就是黄梅戏的演员。比如说我们著名的黄梅戏演员邢绣娘,她为什么叫邢绣娘,就因为她原来就非常会挑会绣,后来才成为黄梅戏的著名演员,也是黄梅戏的创始人。”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源于湖北黄梅地区,因人民的社会交往逐渐向东流传到安徽怀宁为中心的地区,并以此为中心,发展成型,在其漫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了青阳腔、徽剧等和当地民歌及其他戏曲的音乐精华,逐渐形成了今天自己独特的风格。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黄梅戏语涵资料

黄梅戏语涵资料一、黄梅戏的概述黄梅戏,又称徽调黄梅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因此得名。
黄梅戏以其独特的唱腔、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剧情而闻名于世。
它是中国戏曲中的珍品,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二、黄梅戏的历史渊源黄梅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起初是湖北地方民间戏曲的一种形式。
到了清代,黄梅戏逐渐发展成为湖北地区的主要戏曲剧种,并逐渐扩展到其他地区。
20世纪初,黄梅戏开始进入全国舞台,成为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黄梅戏的表演特点1.唱腔独特:黄梅戏的唱腔以婉转柔美、高亢激昂为特点。
它的音域宽广,音调变化多样,旋律优美动人,能够准确地表达角色的情感。
2.表演形式多样:黄梅戏的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艺术手段丰富多样。
演员们通过唱、念、做、打、舞的结合,展示了丰富的戏曲艺术魅力。
3.剧情曲折:黄梅戏的剧情通常以爱情和家庭纠葛为主线,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
它能够深入人心,触动人的情感。
4.服饰华丽:黄梅戏的演员服饰华丽精美,色彩鲜艳,富有戏曲特色。
演员们通过精心设计的服饰,增强了角色形象的表现力。
四、黄梅戏的经典剧目1.《西施》:该剧以中国古代美女西施的故事为背景,讲述了她与吴王夫差的爱情纠葛。
这部剧展现了黄梅戏的独特魅力和艺术特点。
2.《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情故事之一,黄梅戏将其改编成剧目,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3.《红楼梦》:以曹雪芹的经典小说《红楼梦》为蓝本,黄梅戏演绎了这个复杂的家族故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近年来,为了保护和传承黄梅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和剧团,举办演出和比赛等活动,推动黄梅戏的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使其在当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六、结语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精湛的唱腔和感人的剧情,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喜爱。
以传承黄梅戏为主题的作文800字初中

以传承黄梅戏为主题的作文800字初中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黄梅戏,一门源远流长的戏曲艺术大家好啊,我是小明,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黄梅戏这门源远流长的戏曲艺术。
黄梅戏可是我老家的瑰宝哦!它发祥于安徽黄梅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不过黄梅戏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宋代,那时的黄梅已经有了地方戏曲小百灵科戏的表演。
黄梅戏最有特色的就是唱腔了,它的唱腔独树一帜,曲调优美动听。
不但唱工精湛,而且表演功夫也了得哦。
小品、Activities剧、新剧种等等,黄梅戏样样精通。
它常常将情节曲折的故事融入表演之中,给观众带来视听双重的享受。
不过近些年来,受到其他剧种的冲击,黄梅戏的传承之路并不太平坦。
幸好有专门的学校在培养新一代的黄梅戏传人,而且也有许多老艺术家在孜孜不倦地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就连小朋友们也对黄梅戏很感兴趣呢!我们学校每年都会邀请黄梅戏团来演出,我最喜欢看《白蛇传》和《西游记》啦。
剧组的叔叔阿姨们也很nice,总是耐心地向我们讲解黄梅戏的一些小窍门。
有一次,他们还让我们几个小朋友上台体验了一把唱黄梅戏的感觉,真是很有趣的经历哦!黄梅戏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它还蕴含着许多传统文化的精髓。
比如人物形象十分生动,讲究吉祥、和气;舞台布景和服饰也极具地方特色;剧目内容则多采自古典名著,体现出对祖国文化的传承。
所以黄梅戏对于我们这些小朋友的成长也有很好的熏陶作用哦。
我真希望将来能有机会成为一名黄梅戏演员,为这门古老的艺术插上腾飞的翅膀。
大家都应该一起努力,把黄梅戏这样的国粹好好保护下去,让它永垂不朽!好了,就说到这里啦。
黄梅戏虽小,却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希望大家都能从中领略它的独特魅力,让我们携手将这门瑰宝代代相传下去吧!篇2我家乡有一种特别的戏曲,叫做黄梅戏。
它跟京剧、越剧不太一样,是属于我们安徽的地方戏种。
爷爷奶奶特别喜欢看黄梅戏,他们说这是我们老家的文化瑰宝,一定要好好传承下去。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
安徽省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技艺、传统戏曲、传统节日、传统饮食等方面。
以下是安徽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中文介绍:1. 安徽黄梅戏:安徽黄梅戏是中国戏曲之一,源于安徽省黄梅县,流传于安徽、河南、湖北三省。
安徽黄梅戏以唱腔悠扬、表演细腻、情感真挚、内容丰富而著称。
2. 安徽晋剧:安徽晋剧是中国戏曲之一,源于安徽省宣城市。
安徽晋剧唱腔响亮明快,表演风格热烈动感,故事情节曲折离奇。
3. 安徽池州麻将:安徽池州麻将是中国四大麻将之一,源于安徽省池州市。
安徽池州麻将的特点是牌面制作精美、玩法丰富多样,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4. 安徽芜湖皮影:安徽芜湖皮影是一种中国传统剪纸艺术,源于安徽省芜湖市。
安徽芜湖皮影制作工艺精湛,人物形象生动逼真,独具传统文化艺术价值。
5. 安徽黄山翡翠雕刻:安徽黄山翡翠雕刻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源于安徽省黄山市。
安徽黄山翡翠雕刻精细玲珑,艺术效果生动传神,深受人们喜爱。
6. 安徽琴台大鼓:安徽琴台大鼓是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之一,源于安徽省宿州市琴台县。
安徽琴台大鼓音乐旋律高亢激昂,歌词丰富通俗,是广大民众喜爱的传统音乐艺术。
7. 安徽安庆山歌:安徽安庆山歌是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之一,源于安徽省安庆市。
安徽安庆山歌音乐轻快欢乐,歌词朴素质朴,是安徽民俗文化的代表之一。
9. 安徽婺剧:安徽婺剧是中国戏曲之一,源于安徽省金寨县。
安徽婺剧以其唱腔优美、表演生动、音乐节奏明快,成为安徽民俗文化的代表之一。
10. 安徽池州花鼓戏:安徽池州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源于安徽省池州市。
其唱腔婉转动听、表演技巧高超、歌舞美观优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品。
总结:安徽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包括音乐、舞蹈、民俗艺术、手工艺制作等方面,代表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特色。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安徽省宝贵的文化财富,值得传承和保护。
黄梅戏社会实践论文(梅亚敏原创)

聚焦鄂东示范,关注黄梅文化——关于《湖北黄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的调查研究》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摘要:黄梅,是黄梅戏的故乡、佛教禅宗的故里,是黄梅挑花的发源地。
“一去二三里,村村都有戏”也是黄梅戏事业发展的真实写照。
本课题主要以黄梅县的黄梅戏为例,选取本县居民及黄梅影视城为调研对象,以问卷调查为主要形式,结合走访、个人访谈、现场观察等形式,研究黄梅戏的历史渊源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剧院、黄梅戏宗师传奇、传承正文:在黄梅这个故乡生活了几十年,我几乎从小就受到了黄梅戏的熏陶与感染。
200年前诞生于湖北黄梅的采茶调在颠沛流离中找到了成长的沃土,进而开花结果,发展成为全国五大地方剧种之一——黄梅戏。
百年的交融,让黄梅戏与黄梅这个故乡成为了浑然天成的统一体,而黄梅戏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我们黄梅人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怀着对她的憧憬与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实践小组开始了这个暑假为期两周的征程。
实践的第一天,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中午时分,我们终于到达了黄梅县城,通过简要说明我们的来意之后,县文化局的相关人员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下午,我们迫不及待地在黄梅戏团团长的带领下参观了才兴建没多久的黄梅戏剧院。
这是一座现代化的建筑,里面舞台灯光设备都非常完备。
团长为我们介绍了剧院的一些基本构造,以及黄梅戏在本县的起源、现状和发展等情况。
从他的描述中我们知道了黄梅戏的演出一般都是不定时的,常常有各个地方的黄梅戏班子相互交流来这里演出,最近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就来过,并引起不小的轰动。
可见,黄梅戏在当地还是有一定市场的。
在谈到当地的黄梅剧团的时候,他说到,由于黄梅戏的诞生在黄梅,但是发展在安徽,所以目前安徽的黄梅戏已经在国际上打响了声誉,走向了良好发展的轨道。
而黄梅县作为一个小县城,文化建设资金是极其有限的,同时黄梅戏作为近代农业文明孵化出来的剧种,适应于劳动强度减弱,生存空间扩大,传统“安土重迁”的观念受到冲击的那个旧年代,发展到今天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时代,原来自发自觉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
黄梅挑花历史故事

黄梅挑花历史故事黄梅挑花,这一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以独特的图案、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让我们一同追溯黄梅挑花的璀璨历史,探索其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黄梅挑花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梅县的妇女们在田间劳作时,为了打发闲暇时光,便用针线在布料上挑绣出各种图案,以此展示自己的手艺和才华。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民间艺术逐渐流传开来,成为黄梅地区的特色文化。
黄梅挑花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构图饱满、线条流畅、色彩艳丽。
挑花艺人凭借着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观察,将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元素巧妙地融入作品中,使得每一幅挑花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艺术魅力。
在历史的长河中,黄梅挑花经历了许多波折。
在封建社会,由于种种原因,黄梅挑花一度濒临失传。
然而,在民间艺人们的努力下,这一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和发扬。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高度重视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黄梅挑花逐渐走出了黄梅县,走向了全国乃至世界。
如今,黄梅挑花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一行业中。
在黄梅县,许多家庭将黄梅挑花作为家族传承的重要内容,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这一独特的技艺。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黄梅挑花也在不断创新,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展现出更加璀璨的魅力。
黄梅挑花的历史是一部充满坎坷与辉煌的史诗。
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让我们共同珍惜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黄梅挑花的技艺与精神,让它在新的时代里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黄梅飘香

“黄梅飘香”,一丝梅香散满城在八月份,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梅苑实践队一行来到湖北黄梅县开展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我队对该县为繁荣黄梅戏文化艺术所开展的“黄梅飘香”活动十分赞赏。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
它发源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处的湖北黄梅多云山,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已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该县认为,只有使提高和普及相结合,面向基层,重心下移,让黄梅戏艺术活跃在城乡各地,特别是要让年轻观众了解黄梅戏、亲近黄梅戏,才能巩固和发展黄梅戏的群众基础和营造黄梅戏艺术发展繁荣的良好环境。
对此,自2009年,湖北省黄梅县就已开始在全县中小学校普遍开设黄梅戏课程,名为“黄梅飘香”活动。
该县委托县教育局和文化局共同编写校本教材《黄梅飘香》,供四五年级和七八年级学生使用。
《黄梅飘香》共48章,中小学各24章,每章1课时。
教材由基本理论、小知识、经典唱腔和名段欣赏四部分组成,要求每单元授课结束后组织学生观看一次表演,深化感性认识。
为保证教学效果,该县在活动开展初另聘请了60名音乐老师,并请黄梅戏剧院的专业演员在暑期举办“黄梅戏师资格培训班”,对全县所有音乐老师分批进行黄梅戏教学的专业训练,使他们较好地掌握黄梅戏唱腔的基本理论和教学基本方法。
另外,该县县剧院专业演员或黄梅戏专业老师也会巡回到各个学校上专业辅导课。
由于黄梅戏道白接近普通话,唱腔易学、上口。
经过三年的努力,如今,很多孩子张口即可唱上几句。
在“六一”、美育节等青少年文艺汇演活动中,黄梅戏表演已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黄梅飘香”,已让黄梅戏在它的发源地四处留香。
黄梅戏将会有足够的后备军,它的艺术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一起期待繁花似锦的明天,坚信黄梅戏在湖北黄梅发展大繁荣一定会早日到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县位于湖北省东部,地处长江中下游,东与安徽宿松县接壤,南与江西省九江市隔江相望,西与武穴相邻,北与蕲春相连。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了五千年的黄梅,黄梅的历史源远流长,自古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民风淳朴。
作为市级历史文化名城,千里扬子第一桑梓,黄梅是佛教禅宗五祖弘忍的诞生地,李白、白居易、柳宗元、李时珍、鲍照、苏东坡、汪可受、帅承瀛、废名、汤用彤等文人墨客都曾对这一方神奇而秀美的山川流连忘返,诗颂赋赞,并曾留下政绩,为黄梅增添了新的活力与无穷魅力。
鄂东山水在大别,大别形胜看黄梅。
黄梅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有着独具特色的禅宗文化、黄梅戏文化、红军文化、古镇文化、挑花文化、名人文化等,尤其是黄梅的民间民俗文化资源更是得天独厚。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的黄梅人民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同时也创造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且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深藏于民族民间、植根于民族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黄梅人民世代相传的深层文化基因、强盛文化创造力、优秀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蕴涵并体现了黄梅人民特有的智慧和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及文化意识,是承载黄梅人民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是黄梅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有利条件。
黄梅人切实做好了黄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搜集、整理、保护和利用工作。
全县有黄梅戏、采茶戏、文曲戏、丝弦锣、黄梅挑花、划龙船、黄梅禅茶、黄梅神话、旱龙船、道情戏、花灯会、黄梅大鼓书、岳家拳、搬运号子、采莲船、采茶扑蝶、五祖寺禅乐、糯米堆花酒、放猖、丧葬触角、土陶烧制、渔祭、棉花麦杆画、茶俗、三月三吃菜粑、哥老会、藤牌舞、中医推拿、跑竹马、玩龙灯、哭嫁歌、撒帐歌、薅草歌、隔山丢、喝傩神、车水歌、采菱曲、放排歌、石滚硪歌、夜行船歌、放牛调、捞水草歌、哭丧调、顶灯、打连湘、玩狮子、双推车、扇子花、蚌壳精舞、高跷、平台悬条、三棒鼓、挑花篮、请令公、打花鼓、莲花落、杂耍、抬社火、唱渔鼓(下乡版)、孙膑拳(大河版)、踢毽子、打陀螺、蝴蝶画、绣活、烟烙画、青峰茶、老字号、戏服、观音会等5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列政府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黄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尤其是黄梅的“戏”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市乃至全国都具有十分巨大的影响力。
黄梅的黄梅戏,曾在中央电视台“全国十大魅力乡村”节目录制中,作为具有浓郁黄梅地方特色的节目,进行了表演和节目录制,并在全国十大魅力乡村评选的节目展播中,向全国观众进行了播放。
一城人文经典,千载诗画黄梅。
为将黄梅打造成为充满实力的丘区经济强县,充满魅力的文化旅游名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黄梅县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了政府保护和民间保护相结合的先进经验,切实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极大地弘扬了民族文化传统,发展了先进文化,增强了黄梅社会的团结进步,全面贯彻落实了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黄梅的战略部署,为黄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刺绣中的“活化石”绘画中的“摩崖石刻”———黄梅挑花黄梅挑花是湖北省黄梅县民间一种古老的手工制作工艺。
黄梅挑花起源于唐宋,发展成熟于明末清初。
它以元青布作底,用针将五彩丝线挑制在底布的经线和纬线交叉的网格上,形成色泽绚丽、立体感强的图案。
其产品最初为头巾、衣边、门帘、帐沿、床围等,是黄梅一带民间妇女用来外出打扮和装饰居室的。
千百年来,经过黄梅乡间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的精挑细作,其工艺日臻完善。
至近代更以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思、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瞩目于世。
其图案无论是山水田园,还是花草动物,乃至神话传说、戏曲故事,都凝聚了黄梅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祝愿。
黄梅挑花的制作工艺不同于苏绣、湘绣等刺绣。
顾名思义,刺绣在于刺,挑花在于挑。
这种制作工艺极其古老和朴实,是古代黄梅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其制作工艺独具特色,在全世界极为罕见,因此尤为珍贵和神奇,被专家学者称为刺绣中的“活化石“,绘画中的“摩崖石刻”。
它的表现手法明快简练,高度夸张变形,其图案古朴抽象,重在写意,在似与非、人与神之间,给人以辽阔的想象空间。
黄梅挑花于新中国解放前后多次在国内外获得大奖。
其中,1938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4年获波兰“社会主义国家民间工艺美术展览”奖;1991年获“第二届北京·博览会金奖”。
黄梅挑花还多次作为国家和湖北地区的珍贵工艺品代表作赴多个国家巡展,受到各国观众、专家学者的青睐和高度赞誉,并被一些行家和学者珍藏。
1959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挑选黄梅挑花作品装饰人民大会堂湖北厅。
2006年,黄梅挑花被载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广泛流传于湖北省黄梅县。
长期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的精研细作,这门工艺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想凸显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黄梅挑花属挑、补、绣这一民间刺绣的范畴,是在湖北省黄梅县民间长期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工艺,其内容丰富,品种繁多,图案精美,色彩富丽,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
相传,黄梅挑花起源于唐宋时期,成熟于明末清初。
据《黄梅县志》记载:早在宋代,黄梅就有了十分讲究的挑花工艺。
1958年,在黄梅县蔡山脚下发掘的明朝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1年)墓葬中,墓中女尸头上搭有彩线挑绣的"福寿双桃"方巾,可以证明黄梅挑花这门民间工艺,最少距今有约500年历史。
黄梅挑花被国内许多民间工艺研究专家称为彩挑。
黄梅乡下百里棉区的彩色挑花更为精美,花样丰富多彩,地方特色浓郁。
当地有俗谚说:"黄梅有女皆挑花。
"蔡山、新开、孔垅等地的挑花工艺最为兴盛,女孩刚懂事就跟着妈妈或婶婶做针线活,一直做到出嫁。
当地人把不会挑花的女孩叫做"整巴掌",这对女孩是一种羞辱。
黄梅挑花不同于一般刺绣,刺绣重刺,挑花重挑。
农家姑娘在藏青色的土布上,按照代代相传的纹样样板,以白色棉线为纹线骨架,配以多彩丝线的十字交叉针法挑制成的一种刺绣。
其中针脚为"×"字形的称"十字绣",针脚为"一"字形的称平线绣。
它包括团花、边花、角花、填心花等;表现手法简练、高度夸张变形、高度程式化、几何化;描绘的对象有龙凤、花鸟、人兽、虫鱼、器具及少量的文字;反映的内容有吉祥富贵的婚嫁、娱乐、戏曲故事等等;挑法上有单面挑与双面挑,用特技针法挑出正反两面一样的图案;品种有近40种,大至被面、门帘,小至香袋、袜带,均为妇女、儿童日常生活穿戴和卧房内的部分用品,也有的是用于男性所需的女工制品,如褡裢、腰带、烟袋,或定情信物。
1959年,周恩来总理选中神韵无穷的黄梅挑花装饰湖北厅,1980年,黄梅挑花女再次挑制了一批产品,选送到北京。
其实,黄梅挑花的影响还远远不止这些,近五十年来,黄梅挑花多次荣获国际大奖。
如今这个地方的挑花作为一种地方文化正在发扬光大,其挑花作品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工艺,在产品开发上采用了现代科技,当然万变不离其宗,挑花作品的完成还是靠人工来完成。
黄梅挑花的重要原料是当地的家机布,又叫大布,这种布被染成青色作底,艺人依附一根针、一根线{七种色彩}在上面交替挑绣各种图案。
黄梅挑花是用彩线挑绣,用针将五彩丝线挑制在底布的经线和纬线交叉的网格上,形成色泽壮丽、立体感强的图案。
黄梅挑花富于变更,各种团花、填花、边花、角花构成图有千百种之多。
尤其是多姿多彩的戏曲人物造型,如"四郎探母"、"辕门斩子"、"穆桂英挂帅"、"梁祝姻缘"、"桃园结义"等.黄梅挑花简介黄梅挑花甲天下到过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的人都会对厅内的装饰------黄梅挑花赞不绝口。
这些黄梅挑花都是黄梅民间挑花女精心挑制的。
1959年,周恩来总理选中神韵无穷的黄梅挑花装饰湖北厅,1980年,黄梅挑花女再次挑制了一批产品,选送到北京。
其实,黄梅挑花的影响还远远不止这些,近五十年来,黄梅挑花多次荣获国际大奖。
据《黄梅县志》记载:早在宋代,黄梅就有了十分讲究的挑花工艺。
农家姑娘在藏青色的土布上,按照代代相传的纹样样板,以白色棉线为纹线骨架,配以多彩丝线的十字交叉针法挑制成的一种刺绣。
它包括团花、边花、角花、填心花等;表现手法简练、高度夸张变形、高度程式化、几何化;描绘的对象有龙凤、花鸟、人兽、虫鱼、器具及少量的文字;反映的内容有吉祥富贵的婚嫁、娱乐、戏曲故事等等;挑法上有单面挑与双面挑,用特技针法挑出正反两面一样的图案;品种有近40种,大至被面、门帘,小至香袋、袜带,均为妇女、儿童日常生活穿戴和卧房内的部分用品,也有的是用于男性所需的女工制品,如褡裢、腰带、烟袋,或定情信物。
其中,以方巾最为普通,应用较广,它从妇女的巧手中产生,又陪妇女度过勤劳和欢乐的一生,直到寿终正寝,仍作为必需的陪葬品。
挑花有一个十分严谨和复杂的过程,必须一根纱、一根纱地数着挑,一针也不能错位。
在制作过程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自我创造。
由于制造者对图案的构成规律运用自如,因此均能按自己的欣赏趣味,在同一样板上,纹样和颜色由自己创作,姑娘们常常把几何纹样与描绘的对象纹样有机地揉合在一起,用各种亮丽的彩线配合使用,使布局统一协调,画面生动活泼,纹样千姿百态,颜色各具风采。
黄梅挑花在黄梅全县各地普遍流行,其中,蔡山镇、新开镇、孔垅镇流行最广。
这三个镇盛产棉花,而且家庭纺纱织布业历史悠久,生产的土布为挑花提供了大量的底布材料。
黄梅挑花曾四度出国展出,第一次是在1938年,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奖;第二次是在1954年,参加波兰民间美术展览会,再次获奖;第三次是在1987年7月,到意大利等国巡展,获奖;第四次是在1987年9月,首届中国艺术节隆重举行,在北京主会场,黄梅挑花在全国美术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展出。
专家学者、美术学院学生、国内外收藏家、文人对黄梅挑花情有独钟。
一位丹麦收藏家看中了一条挑花方巾,当即掏出200美元,买了去。
著名文艺评论家王朝闻先生看了黄梅挑花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观感,并附有一幅黄梅挑花方巾照片。
他说:“观赏包括作为围裙、披肩、围巾和头巾的纹样,仿佛在读富于幻想的楚辞。
”这届艺术节后,黄梅挑花被送到塞浦路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黄梅黛布风俗黄梅还是著名的棉花之乡,是全国优质棉乡基地。
黄梅人用自己的巧手织、染出一匹匹素雅的蓝印花布--黛布,被面、床单、枕套、门帘、头巾、围腰、包袱、兜肚、鞋帮等到处都盛开着古朴的蓝花。
黄梅至今还保留着这样一个风俗,在新娘放嫁妆的衣箱里,必放一条“压箱”的蓝印花布—俗称黛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