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常常会有一些词因为某些语言交流上的方便,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这就是词类活用现象,这种现象在我们阅读古代文选的时候经常会出现。
而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已经没有了,只有在某些成语中还有着这种用法。
下面就对成语中词类活用现象分类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应用于成语中主要有五种情况: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它们之间既不是并列关系、同位关系和偏正关系,也不表示判断,则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比如说“敬贤礼士”中的“礼”和“士”都是名词,若都翻译成名词,则意思不通,所以此处的“礼”作动词使用,是“礼遇”的意思。
此类成语还有:报仇雪恨、披发文身、披发缨冠、汗颜无地、祸国殃民、面墙而立、心猿意马、如日中天其中,当两个相同的名词连用时,其中必有一个用作动词,比如说“春风风人”和“春雨雨人”中的“风”和“雨”后面接有名词“人”,在此作为动词,译为“吹拂”和“下雨”。
2、名词前有“能”、“可”等能愿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
比如说“不可名状”中的“名”,本是名词,但前面又能愿动词“可”字,故在此作动词,意为“说出”,此类成语还有:能文能武、人皆可夫、不可救药3、名词前有副词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比如说“不期而遇”中的“期”,本是名词“日期”的意思,在此因前面有一副词“不”,所以在此作为动词,译为“约定日期”。
此类成语还有:不谋而合、不速之客、不毛之地、未雨绸缪、横行不法、不名一钱、莫名其妙、不翼而飞、言必信行必果、密云不雨4、名词用“而”连接,那么“而”字前面的或者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比如说“画地而趋”中的“趋”字,“而”字之前是一个动宾词组,所以名词“趋”作动词,译为“疾走”。
此类成语还有:不胫而走5﹑名词的前面有“所”字,名词活用为动词。
比如说“无所事事”中的“事”字,用在“所”之后,用作动词,译为“做事”。
综合以上五种情况,当名词作动词时,在词中充当谓语成分,后面一般都有宾语。
成语中的十种活用情况

成语中的十种活用情况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词类。
汉语成语,源远流长。
因其结构具有稳固性和定型性,因而现在一部分成语仍保留着古代汉语的痕迹,体现出“词类活用”这种古代语法现象。
具体地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十种活用情况。
一、名词作状语在汉语成语里,有些名词(包括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直接用在动词前作状语,对动词起修饰限制的作用。
如“风流云散”中的“风”、“云”就分别作“流”、“散”的状语,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像风一样飘流,像云一样消散”。
又如“狼吞虎咽”、“草得露宿”、“左顾右盼”、“大江东去”、“世风日下”等成语中的加点名词,也都属于这种活用情况。
二、名词用如一般动词在某些成语中,也即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名词或名词短语失去了它本身的语法特点而具有一般动词的语法特点。
如“不毛之地”中的“毛”,就是“长毛”、“长树木、庄稼”。
另外,像“未雨绸缪”、“观望不前”、“大言不渐”、“纨绔子弟”、“轻车熟路”中的“雨”、“前”、“大言”、“纨绔”、“轻车”和“熟路”等词,都是用如动词。
三、动词作状语在汉语成语中,有些动词或动词短语可以单独用在另一动词前面作状语,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哀梨蒸食”中的“蒸”,就直接用在动词“食”的前面作状语,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把有名的哀家梨蒸着吃”。
又如“坐以待毙”、“伫候佳音”、“抱头鼠窜”、“侧目而视”、“揭竿而起”等成语中的加点动词,也都用在动词的前面作其状语。
四、动词用如名词在成语中,有些动词失去其自身的语法特点,具有名词的语法特点。
它不再表示某一动作行为的发生,而是表示这一动作行为本身的存在,或者表示与这一动词有关的人或事。
如“道不拾遗”中的“遗”,已不再表示“丢失”这个动作行为的发生,而表示与其有关的物品,“丢失的东西”。
又如“见多识广”、“围城打援”、“救死扶伤”、“混淆视听”、“网漏吞舟”中的加点动词,也都是用如名词。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在中文语言中,成语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常常用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思或者信息。
成语作为语言构件,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或者日常交流中。
它们经过长时间的生活和文化的沉淀,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成语由于具有一定的固定形式,常常可以发生一些词类活用现象。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成语的这种词类活用现象,以及这种现象所反映的中文语言特点。
一、成语中的名词活用许多成语中的词语原本是名词,但在成语中被用作动词,这种现象称为名词活用。
例如,“画蛇添足”中的“蛇”原是名词,表示一种爬行动物,但在成语中,它被动词“画”的宾语,表示一个负面的意义——在完美的事物上额外添加不需要的元素,导致它变得更不完美。
“井底之蛙”中的“蛙”也是一个名词,表示一种两栖动物。
但在成语中,它被用作主语,表示一种狭窄的心态。
这种词类转换反映了中文语言的词汇经济性和表达能力的灵活性。
二、成语中的动词活用除了名词活用外,成语中还存在动词的活用形式。
例如,“隔岸观火”中的“观火”原本是一个动词,表示观看火灾,但在成语中,它被用作名词,表示站在一边看别人的事情发生,自己没有干预或提供帮助。
“画龙点睛”中的“点睛”也是一个动词,在本意上表示为一幅画作点上最后一个点;但在成语中,它表示在已经很好的文章或事物上再加上一点点的精华,从而让它更完美。
这种动词活用的变化也反映了中文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三、成语中的形容词活用相比于动词和名词的活用,在成语中形容词的活用形式并不常见。
但是,一些成语中也会有形容词的转化。
例如,“满腹经纶”中的“经纶”本是一个形容词,表示有经纬知识的人;但在成语中,“经纶”变成了名词,表示知识的储备和丰富。
“滥竽充数”中的“充数”是一个名词,但在成语中,它被变成了形容词,结合滥用“竽”,表示用一些无用或者不太合适的人或物来填补人员名单或者场景,以便让其看起来完整。
这种形容词活用的变化反映了中文语言的修辞和比喻能力。
高中文言文成语类词类活用

1 厚古薄今:厚,把……看得很重;薄, 把……看得很轻。 2甘之如饴:甘,认为……甜。 3兵贵神速:贵,以……为贵。 4乐此不疲:乐,把……当成快乐。
九、名词的意动用法
【示例】 1不耻下问: 3鱼肉百姓: 2草菅人命: 4幕天席地:
•二、名词用作状语
2 山盟海誓: 5星罗棋布: 3风餐露宿: 6 土崩瓦解:
• 1用言论、文字进行揭发或批判。 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 推辞。 • 2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烟消云散:像烟和云似的消散, 常用来比喻事物完全消失。 • 3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常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 4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一般指传闻的或没有根据的 话。 • 5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常形容多而密集。 • 6像土崩塌、像瓦分解一样,常比喻彻底垮台或崩溃。 • 类似的成语很多,如日积月累、龙盘虎踞、玉洁冰清、字斟 句酌、内忧外患、雷厉风行、神出鬼没、斗折蛇行……
1不耻下问:耻,以……为耻。 2草菅人命:草菅,把……当成野草。 3鱼肉百姓:鱼肉,把……当成鱼肉。 4幕天席地:幕,以……为幕;席,以……为席。
十、为动用法
【示例】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 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 译文:马患肥胖症而死,让群臣为它治丧, 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左右群臣 对此直言规劝,认为不可以。 • 再如:多情自古伤离别 舍生死义
三、动词活用为名词
【示例】 • 1见多识广: • 3送旧迎新:
•
2救死扶伤:
• 1见,见到的;识,知道的。 • 2死,快要死的人;伤,受伤的人。 • 3旧,旧的(东西、事物);新,新的(东西、 事物)。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的使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报仇雪耻(“使……昭雪”),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汗牛充栋(“使……出汗)等。
②名词的意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成(当成)什么的意思。
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
③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如:不胫而走(长腿),华而不实(结果实),先礼后兵(讲礼貌、用兵),心猿意马(心如猿猴跳跃、意如快马奔驰)等。
④名词活用作状语。
日理万机(每天),朝闻夕改(在早晨,在晚上),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响声一样),虎口余生(从虎口里)等。
2、动词的活用。
①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救死扶伤(死的人,伤的人),量入为出(收入的东西,支出的东西),道不拾遗(遗失的物品)等。
②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劳民伤财(使……劳,使……伤),沉鱼落雁(使……沉,使……落),众口铄金(使……熔化)等。
3、形容词的活用。
①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就是形容词代替了具有自己特性的名词,如:抱残守缺(残缺的局势),避重就轻(重的方面,轻的方面),披坚执锐(坚固的盾,锐利的矛)等。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正本清源(使……正,使……清),光宗耀祖(使……光耀),独善其身(使……善)等。
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如:不耻下问(以……为耻),厚古薄今(认为……对的,认为……不对),不远千里(以……为远)等。
④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如:集思广益(增广、扩大),敬而远之(远离),穷兵黩武(竭尽),恃才傲物(傲视)等。
4、数词的活用。
①数词作名词。
如:杀一儆百(一个人,许多人),举一反三(一点,很多),万无一失(很多,一点)等。
②数词作动词。
如:身价百倍(抬高百倍),万众一心(结成一心),一日千里(奔驰千里路)等。
③数词作副词。
如:一无长物、一无可取、一无是处、一无所有,“一”均作“全、都”解。
成语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古汉语句式 1、宾语前置: 夜以继日、时不我待、唯才是举、 一言以蔽之。 2、介宾短语后置:蠢若木鸡。 3、被动句式:古为今用。 4、省略句式:再衰三竭
成语中的词性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形容词 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和数词的活用四种。
一、名词的活用
成语中名词活用的现象比较多,可 分为两大类: 一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是名词作状语。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个名词,在某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如果它出现在动词应当出现的位置上,在意 义上又不能用这个词本身所固有的意义把句 子解释通,而应当换成一个与这个名词直接 有关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的意义来解时,就 可以说这个名词活用成动词了。共分三种情 况:①名词的使动用法;②名词的意动用法; ③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鱼肉百姓 草菅人命
幕天席地
3、吾从而师之 4、孔子师郯子
3. 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所谓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就是 指名词活用为动词后没有使动用法和 意动用法的现象。
(1)副词+名词 (2)名词+名词 (3)几种特例
⑴副词+名词
副词在句子中一般只作动词或形 容词的修饰语,名词放在副词(主要 是“不”)的后面,便具有了动词的 性质,活用为动词。
精兵简政 发扬光大 含糊其辞 高视阔步 光宗耀祖 涸泽而渔 独善其身 正本清源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后面
的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成语》中例子有四: 不耻下问 是古非今 不远千里 文人相轻
3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这主要有两种情况:
1、时间பைடு நூலகம்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时间名词都
可以作状语,但意义有所不同。古汉语 中,时间名词放在动词前,用来表示动 作行为频繁不间断的意思。时间名词作 状语,主要有三种用法: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用拳,用脚
金榜题名
在金榜上
车载斗量
用车、用斗
蚕食鲸吞
像蚕吃桑叶一样,像鲸吞吃小鱼一样
意动
鱼肉百姓
以……为鱼肉
草菅人命
以……为野草
幕天席地
把……当作幕,把……当作席使动汗牛充栋使……流汗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好高骛远
过高过远的目的
见异思迁
新奇的东西
取长补短
长处、短处
披坚执锐
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使……闭
兴风作浪
使……兴起
惊天动地
使……惊动
作名词
救死扶伤
死伤的人
量入为出
收入、支出的财物
道不拾遗
遗失的财物
温故知新
旧知、新知
扶老携幼
老人、小孩
万紫千红
紫的、红的花
使动
正本清源
使……正、清
富国强兵
使……富强
光宗耀祖
使……光耀
独善其身
使……善
意动
兵贵神速
以……为贵
不耻下问
以……为耻
是古非今
认为……对;认为……不对
不远千里
以……为远
作动词
恃才傲物
傲视
动词的活用
使动
飞沙走石
使……飞、跑
沉鱼落雁
使……沉、落
闭月羞花
1.
名词的活用(名作动)
能文能武用文、用武
先礼后兵
讲礼貌;用兵
车水马龙
(车)如流水;(马)如游龙
心猿意马
(心)如猿猴跳跃;(意)如快马奔驰
不胫而走
长腿
不毛之地
长草木
不翼而飞
长翅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古代汉语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这在成语中同样保留,如:
能文能武门可罗雀人皆可夫
2.名词用作状语
这里所讨论的用作状语的名词,是指普通名词来说的,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有的表示比喻,有的表示对人的态度,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表示比喻这是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例如:
虎居龙潭狼吞虎咽烟消云散风驰电掣狼心狗肺
龙争虎斗花容月貌土崩瓦解等等
此类成语中的名词可翻译为“像……一样”。
(2)表示处所或工具,如:
东张西望道听途说风餐露宿南征北战拳打脚踢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上面我们已经叙述过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情况,名词偶然也用如使动,如:深根固蒂,“深”和“固”均用作使动。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如意动,意思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
如:鱼肉百姓草菅人命幕天席地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施行这个动作。
在古汉语中,这种情况很多,成语中也较多,如:
飞沙走石惊天动地打草惊蛇破釜沉舟沉鱼落雁兴风作浪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用作使动,即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如:
富国强兵厚古薄今精兵简政
2.形容词用作意动
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如:
自高自大重男轻女不远万里目空一切兵贵神速
安贫乐道重理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