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交流材料通稿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文化考察报告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文化考察报告2015年1月1日,周四,我们小组一行人赴杭州西溪国家湿地进行文化考察,这里被誉为“杭州之肺”,离西湖比较近,是罕见的城中湿地,占地面积约10.08平方公里,开放区域3.46平方公里。
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2009年11月03日,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人文民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将我们的文化考察的情况总结汇报如下:1.景点文化介绍西溪,在西湖北山之阴,从松木场到古荡以西。
清康熙《钱塘县志》里描述:“由松木场入沿村十里至留下,溪水清浅,轻篙短艇,夹岸苍松翠竹,风光掩映;地多梅,疏篙茅舍,极尽幽妍之致。
”如今的西溪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旅游景点:周家村,烟水渔庄,泊庵草堂,西溪水阁,深潭口,秋雪庵,生态保护区湿地植物观赏区等几个主要的景区。
我们着重就以下几个景区进行文化介绍:1.1河渚胜景千百年来,西溪人世世代代在这里养鱼育蚕,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开发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后,相关部门将西溪的蒋村、深潭口、三深、王家桥、周家桥一带的农户都迁出,这里统称“河渚”。
这边有很多的庵寺祠庙,西溪大小庵共有68座,都散落在小岛汀州之上,其中最有名的就数“秋雪庵”了,据说它建于南宋淳熙年间,初名“大圣庵”,庵堂的周围都是芦苇,一到秋天,芦花似雪,在明末时又改名为“秋雪庵”,在民国时,这边建有两浙祠堂,供奉历代词人的牌位1044个,是中国词人的“圣地”。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在原址上重建了秋雪庵和交芦庵、曲水庵,恢复了“秋雪八景”、“曲水八景”。
河渚的深潭口,风景非常美,这里是蒋村端午赛龙舟的地方,在南漳子里有记载:“深潭口,非舟不渡;闻有龙,深潭不可测。
”每年端午节,深潭口的大樟树下都是锣鼓喧天,人声鼎沸,来看赛龙舟的人不可计数,西溪的赛龙舟习俗始于唐宋,一直延续至今。
杭州西溪湿地案例分析报告

湿地公园优秀案例分析:杭州西溪湿地第一章:序言——案例筛选理由大黄堡湿地位于京津发展轴上的武清区,是京津之间一处重要的生态湿地资源。
该湿地具备地域广阔、水量丰沛、景观优美、交通便利等特性,大黄堡湿地公园的科学建设、合理发展对京津地区之间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同样属于典型的位于城市边缘的次生态城市湿地。
近年来该湿地的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和谐发展的先进经验引起了极大关注。
项目的科学规划、成功运营,在很好的保护了湿地环境的同时为杭州的旅游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拉动作用。
该项目在湿地条件等各方面上的相似度上与大黄堡项目十分接近,且发展较为成功。
因此,经过考察研究,我们决定选取杭州西溪湿地作为湿地公园优秀案例。
在此次案例分析中我们将在前三章详细阐述项目各期期发展概况的同时,在第四章对西溪湿地在湿地开发模式及尺度、湿地公园规划及开发方案、湿地保护与旅游产业开发和谐发展、周边建设控制规划等四方面的成功经验予以剖析总结,为日后大黄堡湿地公园的开发规划提供借鉴依据。
第二章:项目概况一、项目概况(一)概况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为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
东起紫金港路西侧,西至绕城公路东侧,南起沿山河,北至文二路延伸段,总面积约为11.64平方公里为保护区范围,共分三期建设,总投资88.4亿元人民币,建设期六年。
在保护区界线以外为外围保护地带,东至紫金港,南至老和山麓,西至绕城公路西侧绿带,北至余杭塘河,用地面积15.7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以外的周边景区控制区,主要涉及五常乡、闲林镇的两湿地水网区域,用地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
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
其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二)地理位置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文一西路、文二西路、天目山路、绕城高速、02省道、杭徽高速等主干道所架构起来的密集交通网络,让西溪板块四通八达,驱车5分钟之内即可进入杭州城区,从古墩路沿文一西路向西至五常港河不到5公里。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建设的感悟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建设的感悟一、前言杭州西溪湿地公园是杭州市的一个著名景点,也是一个重要的生态保护区。
在我去过西溪湿地公园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个公园所带给我的美好体验和深刻启示。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西溪湿地公园建设的感悟。
二、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西溪湿地公园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清澈见底的湖水、茂密的森林、优美的花草等各种自然风光。
同时,在公园内还有许多具有浓郁历史文化气息的建筑物和遗址,如南屏晚钟、芝草堂等。
这些景观不仅为游客提供了美好体验,更重要的是它们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忽略了与自然相处的重要性,而西溪湿地公园则通过打造一个融合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生态旅游区,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三、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西溪湿地公园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个重要的生态保护区。
在公园内,你可以看到许多濒危物种,如白鹤、黑麂等。
这些物种得以在这里繁衍生息,得益于公园的严格保护和管理。
同时,西溪湿地公园也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公园内,你可以看到许多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建造的设施和建筑物。
此外,公园还推广垃圾分类、低碳出行等环保措施,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并参与到可持续发展中来。
四、文化教育与社会责任除了提供美好的旅游体验和生态保护外,西溪湿地公园还注重文化教育和社会责任。
在公园内有许多文化活动和展览,如茶艺表演、书法展览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文化体验,更重要的是它们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
此外,西溪湿地公园还承担着社会责任。
公园内有许多志愿者参与到环保和文化教育活动中来,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公益的精神。
同时,公园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如资助贫困学生、支持残疾人等。
五、结语西溪湿地公园建设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其美丽的景观和严格的生态保护上,更重要的是它所传递出来的理念和价值观。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文化教育和社会责任等一系列核心价值观。
(整理)转湿地公园优秀案例分析:杭州西溪湿地

湿地公园优秀案例分析:杭州西溪湿地第一章:序言——案例筛选理由大黄堡湿地位于京津发展轴上的武清区,是京津之间一处重要的生态湿地资源。
该湿地具备地域广阔、水量丰沛、景观优美、交通便利等特性,大黄堡湿地公园的科学建设、合理发展对京津地区之间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同样属于典型的位于城市边缘的次生态城市湿地。
近年来该湿地的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和谐发展的先进经验引起了极大关注。
项目的科学规划、成功运营,在很好的保护了湿地环境的同时为杭州的旅游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拉动作用。
该项目在湿地条件等各方面上的相似度上与大黄堡项目十分接近,且发展较为成功。
因此,经过考察研究,我们决定选取杭州西溪湿地作为湿地公园优秀案例。
在此次案例分析中我们将在前三章详细阐述项目各期期发展概况的同时,在第四章对西溪湿地在湿地开发模式及尺度、湿地公园规划及开发方案、湿地保护与旅游产业开发和谐发展、周边建设控制规划等四方面的成功经验予以剖析总结,为日后大黄堡湿地公园的开发规划提供借鉴依据。
第二章:项目概况一、项目概况(一)概况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为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
东起紫金港路西侧,西至绕城公路东侧,南起沿山河,北至文二路延伸段,总面积约为11.64平方公里为保护区范围,共分三期建设,总投资88.4亿元人民币,建设期六年。
在保护区界线以外为外围保护地带,东至紫金港,南至老和山麓,西至绕城公路西侧绿带,北至余杭塘河,用地面积15.7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以外的周边景区控制区,主要涉及五常乡、闲林镇的两湿地水网区域,用地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
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
其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二)地理位置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文一西路、文二西路、天目山路、绕城高速、02省道、杭徽高速等主干道所架构起来的密集交通网络,让西溪板块四通八达,驱车5分钟之内即可进入杭州城区,从古墩路沿文一西路向西至五常港河不到5公里。
湿地公园优秀案例分析:杭州西溪湿地解析

曲水庵湿地景观区:位于花蒋路南段西侧,整合现有农居,大幅降低 建筑密度,恢复西溪湿地的历史文化景点,如交 芦庵、厉杭二公祠、曲水八景等,恢复种植传统 湿地植物,以历史文化和湿地景观为主题。展示 和研究西溪湿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湿地景观。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10规划用地面积(西湖区区块):4.89平方公里。 其中: - “三区” 湿地生态保护区:约2.3平方公里; 民俗文化保护区:约1.96平方公里; 曲水庵湿地景观区:约0.28平方公里(一期已建1.12平方公 里); - “一堤”
规划布局 根据总体规划,西溪湿地公园二期涵盖了湿地生态保护区、民俗文化 展示区、曲水庵湿地景观区等。规划功能结构形态为“一堤三区”。“一 堤”即花蒋堤特色景观带;“三区”即湿地生态保护区、民俗文化展示 区、曲水庵湿地景观区。
9
花蒋堤特色景观带:花蒋路位于二期范围的中心地带,是衔接东西两 个湿地生态区的景观带,全长 2.3 公里。景观带内 将建设河渚古街、西溪民俗博物馆、水街水市、 企业会所、俱乐部、休闲度假配套设施等。 生 态 保 护 区: 位于花蒋路东侧,保育现有的池塘、林地、植被、 河汊港湾,拆迁农居,整合水系,在部分农居拆 迁地贯通或开挖水面,创造良好的湿地生态环 境,形成各类生物的栖息地。该区域将成为国际 湿地研究中心、科研科普基地,是展示及研究西 溪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区块。不对外开放,仅针 对科考人员及特殊人群。 民俗文化展示区: 位于花蒋路北段两侧,整合现有农居,降低建筑 密度,营造良好的湿地农(渔)耕生态环境,恢复西 溪湿地的历史及民俗文化景点。建立与生态旅游 相适应的配套服务设施,全面展示西溪湿地独特 的民俗文化风情,开展湿地生态休闲度假活动。
7
二、 规划方案
(一)
湿地公园一期
浙江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导游词

浙江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导游词各位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浙江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我将带领大家一同探索这片风景秀丽、生态丰富的湿地之地。
浙江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是中国第一个以城市湿地为主题的国家湿地公园,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公园总面积约3.52万亩,其中湿地面积约2.95万亩,是滨水湿地和城市中的“绿肺”。
这里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生态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天堂。
首先,让我们来到湿地公园的门口,展望一下整个公园的面貌。
眼前是一片湛蓝的天空,碧波荡漾的湖泊,还有袅袅升起的白色水汽。
湿地公园之美就在这里,杭州西溪自古以来就被誉为“人间天堂”,这里融合了江南水乡的柔情和山水的秀丽,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会被它的美景所深深吸引。
接下来,我们首先来到公园的东大门,这里是景区的主入口。
穿过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精美的明清式古建筑,这就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南宋临安城门,它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这里既是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标志性景点,也是主要的观光游览起点。
进入公园,我们先来到公园的核心区域——湿地生态保护区。
这里是湿地公园最为精华的地方,也是各种湿地生态系统集中的地方。
在这里,我们可以亲近大自然,领略湿地的独特魅力。
湿地公园建有一系列的步行桥、观景台和木栈道,游客可以在上面漫步,感受不同湿地生态的变化。
沿着木栈道,我们来到了公园内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湿地公园东西风情区。
这里是模拟了浙江西溪历史文化街区的场景,建筑风格充满了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可以欣赏到传统的江南民居建筑,品尝当地的特色小吃和茶馆的茶艺表演。
在这里,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的西溪,感受着悠闲宜人的生活节奏。
接着,我们来到湿地公园的中心区域,这里是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区。
这里有大片的湖泊和水生植被,以及种类繁多的水生动物。
公园特别开辟了观鸟区,这里可以近距离观赏到各种水鸟和候鸟,在鸟鸣声中感受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杭州之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调查报告

杭州之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调查报告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湿地生态公园,占地面积约10.08平方公里,目前开放区域3.46平方公里。
环园游步道长约8公里.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
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西溪被称为“杭州之肺”。
西溪之胜,独在于水。
水是西溪的灵魂,园区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正所谓“一曲溪流一曲烟”,整个园区六条河流纵横交汇,其间分布着众多的港汊和鱼鳞状鱼塘,形成了西溪独特的湿地景致。
西溪和西湖,钱塘江,运河构成了贯穿杭州的水溪,是“江南水乡”杭州的旅游名片。
杭州正在打造的“水上巴士游”经过西溪。
西溪之重,重在生态。
为加强生态保护,在湿地内设置了费家搪、虾龙滩、朝天暮漾三大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恢复区。
入口处设湿地科普展示馆,园区内有三个生物修复池和一块湿地生态观赏区。
西溪还是鸟的天堂,园区设有多处观鸟亭,给游客呈现出群鸟欢飞的壮丽景观。
西溪人文,源远流长。
西溪自古就是隐逸之地,被文人视为人间净土、世外桃源。
秋雪庵、泊庵、梅竹山庄、西溪草堂在历史上都曾是众多文人雅士开创的别业,他们在西溪留下了大批诗文辞章。
深谭口百年老樟树下的古戏台,据说还是越剧北派艺人的首演地。
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西溪就有先民生存。
西溪曾是历史上盐税的主要征集地相传,范仲淹初到泰州的西溪上任之际,有人曾劝他不要在这个小地方做税官,范公不以为然,笑而答道: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
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
西溪景区内现有海春轩塔、凤凰泉、度假村及北宋丞相范仲庵的读书堂。
《天仙配》中董永的家乡传说也在这里,现仍保存着董永墓、董永祠、老槐树、土地庙、辞郎河、送子头等遗迹。
如今,作为东台地方文明的发祥地,西溪旅游景区开发工程近期将全面启动。
【管理资料】杭州西溪湿地公园调研汇编

一.公园概况
● 区 位 :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坐落于杭州市区西部,横跨西 湖区与余杭区两区,东起紫金 港路西侧,西至绕城公路东侧 ,南起沿山河,北至文二路延 伸段 , 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 。
●面积: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占地面积约10.08平方公里,目前
开放区域3.46平方公里。
硬质驳岸一般在1米左右较为适宜,既能满足水位防洪需求, 又能满足人们亲水的需要。
●植被: a.植被构成:区内陆地绿化率达85%以上,主要的木本植物有香樟、
枫杨、柳、柿、桑、构树等。自然生长及人工种植的水生植物分布 面积达0.85km²,其中芦苇、茭白为主的挺水植物占据主体地位。
b.植被群落构建: 乡土树种为主(例如梅花、香樟、柿树、杨柳、枫杨)少量引 入稀有树种,进行乔灌草合理搭配。 展示农耕文化,恢复桑基鱼塘,在田埂地角种植时蔬叶菜。 在植物空间、色彩、立意方面做最佳搭配设计。 对原有植物群落进行调整,留优去劣。如:在桑树的种植上, 也是采用老桑与新桑夹杂种植,既体现植物的观赏多样性,又集 中体现了采桑文化。 遵循生态规律,形成具有自我修复与循环能力的湿地生态系统, 按照耐水湿乔灌木、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漂浮植物、沉水植物 的空间序列来进行设计。
2.规划目标
●指导思想:综合治理西溪地区,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 境,改善西溪水质,扩大杭州市旅游空间。
●规划原则: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 本,可持续发展。
●环境容量:根据计算,该湿地的生态环境年容量为223万人次。
●发展目标: a.完整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底蕴。 b.具备与其功能相适应的游览设施。 c.建立与城区互利互依的共生关系。
2.微观分析
●原有水岸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情况介绍按照《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分三期进行建设,其中,一期工程于2003年8月开始实施,投资约20亿元,2005年5月1日完成并对外开放;二期工程已于2006年5月18日启动,计划投资36亿,对4.89平方公里的范围进行整理和优化,二期工程将继续以湿地生态为基础、以西溪文化为精髓、以生态旅游为载体、以科研科普为亮点,打造生态西溪、休闲西溪、文化西溪、科普西溪,于今年的10月1日有限开园;三期工程约3.15平方公里,计划投资近30亿,2007启动,2008年完成。
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一、基本概况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规划总面积10.08平方公里。
目前,是国内唯一的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2005年5月1日向游客开放的首期保护工程,面积3.46平方公里,内有8大景点和124幢建筑。
首期工程主要以生态保护为主,3.46平方公里的面积中生态保护区、生态恢复区面积达3.2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近94%,历史遗存保护区和服务设施区的面积只有0.21平方公里,占6%。
二期工程在吸取一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秉承“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六大原则,大力保护西溪湿地桑基、柿基、竹基鱼塘的生态环境,保留了合建港、包家埭约2平方公里的一级生态保护区(只允许科考人员进入),并延续原有历史文脉,重点凸显了独具西溪特质的生态西溪、人文西溪、科普西溪等三大功能,恢复和重建了杭州湿地植物园,绿堤,福堤,千斤漾、莲花滩观鸟区,高庄,河渚古街,洪钟别业等七大生态、科普、文化景观。
“西溪之胜,独在于水”,水是西溪的灵魂和生命,湿地内河流总长100多公里,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其间水道如巷、河汊如网,鱼塘栉比、诸岛棋布;“西溪之重,重在生态”,园区内芦白柿红、桑青水碧、竹翠梅香、鹭舞燕翔,冷、野、淡、雅,皆成天趣,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其陆地绿化率在85%以上。
维管束植物461种。
西溪文化氛围相当浓厚,许多帝王将相、文人名士视其为人间净土、世外桃源,并留下了大批的诗文词章;西溪民俗文化尤其丰富多彩,至今仍保留了“龙舟胜会”、“碧潭网鱼”、“竹林挖笋”、“清明野餐”等诸多传统民俗;西溪的宗教文化也相当发达,以寺观、庵堂、祠庙、名园等为载体的建筑文化,更增添了西溪湿地的文化内涵。
二、定位和决策历程如何保护西溪湿地,我们经历了一个认识发展的过程。
概括起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风景旅游区阶段。
这个阶段较多地偏重于风景旅游的效益利用,一味突现西溪湿地的利用功能,但随着大量游客的进入以及大量景点建筑的建造,必然会加重景区的生态承载量,这种设想显然不利于西溪湿地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恢复。
2、湿地保护区阶段。
鉴于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趋于恶化,有专家学者认为,湿地应该实行全封闭保护,禁止进入、绝对封育。
这种观点忽视了西溪已经演变成为次生湿地、曾是杭州著名风景胜地的历史现实,忽视了原驻民的生存发展要求。
3、湿地综合保护工程(西溪湿地公园)阶段。
主张保护与利用相统一,充分发挥湿地资源的利用价值,重点构建生态保护、科研科普和生态旅游三大功能。
根据我们的探索和实践,国家湿地公园模式是最适宜西溪湿地这样一个城市次生湿地可持续发展的保护发展模式。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2001年7月,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杭州市西部地区保护与发展规划的批复》强调,要加强西溪文化旅游区自然与人文历史环境的保护;2002年2月,市第九次党代会把西溪风景区建设工程列为市重点工程;2003年8月,西湖区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指挥部挂牌成立,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终于有了实质性启动;2004年1月,《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总体规划》市政府批复同意,同年6月份之前,各项详规和专项规划相继得到市政府审批和通过专家评审;2004年7月,完成旅游国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报国家发改委进入报批程序,10月,获得1000万元国债支持;2004年9月,市委、市政府,向省林业厅、国家林业局提出了建立“杭州国家湿地公园”的请示;2004年12月21日,国家林业局派出由林业、水利、湿地生态、动物、林业经济、环境保护法等方面的专家来西溪湿地考察指导,对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的开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建议国家林业局尽快批准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请示,2005年2月2日,国家林业局宣布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实践证明,西溪湿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就是要做到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利用,通过适度利用实现更好的保护,实现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和谐统一。
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中,我们严格遵循关于湿地保护的国际公约、与湿地有关的国家法律和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相关政策,围绕建设国家湿地公园目标,根据国家的湿地公园试点要求,结合西溪湿地实际,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六大原则,以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协调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加强科普教育和环境监测为重点,通过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通过利用湿地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等多方面知识教育,发挥其社会效应。
通过加强立法等办法,正确处理好可持续利用效应,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政府与群众相和谐、历史与现实相和谐、保护与利用相和谐,打造一条保护与利用“双赢”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模式。
三、一二期工程建设情况在西溪湿地生态保护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循关于湿地保护的国际公约,结合西溪湿地实际,按照积极保护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可持续发展和以民为本”六大原则。
坚持保护第一、应保尽保,切实保护好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当好西溪的“薪火传人”,让人类的这一共同财富永续利用。
1、健全组织加强领导杭州市政府成立以副市长为总指挥,市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杭州市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建设指挥部。
西湖区委、区政府成立由书记任组长,区长任第一副组长,其他有关区领导为副组长,区各有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西湖区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工程各项工作。
成立以副区长为总指挥的综合保护工程指挥部,负责具体实施工程建设工作。
四是建立由湿地生态、动植物、水文地理、历史文化、生态设计、环境保护、园林规划、风景旅游等方面专家组成的西溪湿地专家组,负责西溪湿地生态资源保护利用的咨询、论证和监督工作。
通过健全以上组织,使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从一开始就强化了环境保护和生态优先的理念。
2、制定规划科学指导完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等综合性规划。
制定《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保护规划》等20多个专项规划。
与杭州市“十一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突出湿地恢复和生态重建,突出西溪湿地的特色和个性,充分考虑西溪湿地的环境容量,积极探索高强度人类活动区域的湿地可持续利用模式。
3、拆除农居合理减负西溪湿地一二期范围内原有10个行政村、5.3万人居住(含4万名外来人口),农民违章建房、养猪污染以及由于大量人口存在二产生的生活垃圾,使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不堪重负。
为了切实保护好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我们对一二期范围内的农户进行了全部外迁,截止到二期工程实施建设时,累计外迁农户2226户(一期624户,二期1602户),外迁企事业单位150余家,迁移坟墓9600只(一期1600只,二期8000只);累计拆除建筑103.74万平方米(一期24.74万平米,二期79万平米),清运垃圾350余万立方米(一期90余万,二期260余万)。
与此同时,根据规划,我们保留了少量的民居,作为西溪湿地的民居博物馆;保留和修建了少量生态游览设施,满足游客游览需求,累计保留和修建的建筑共有17.8万平方米,仅占原有建筑面积的17.1%,其余地块全部进行了复绿。
此外,我们采取“有限进入”政策,控制游客数量,降低人为污染,进一步减轻西溪湿地的生态压力。
4、严格机制突出环保在西溪湿地保护性建设中,我们严格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实行施工申报确认、生态保护巡查、责任追究等生态保护机制,并现场成立道桥、堤岸河道、绿化建筑三个工作组进行现场指挥,邀请生态、古建筑等专家参加现场工作组,指导工程施工,建立设计、施工、监理三结合协调机制,努力把设计理念转化为现实景观,确保工程质量。
实行试点先行制度,道路、桥梁、绿化、栈道、农居整治等工程均采用局部试点建设,听取各方意见修改完善后全面铺开。
在此基础上,对施工区域内的桑基、柿基和竹基鱼塘进行严格保护,修复和培育现有池塘、河汊、港湾等次生态环境,保留了各类湿地生物的栖息地。
为保护和恢复西溪湿地典型的生态环境,无论是道路、建筑,还是旅游设施的配置,乃至建筑材料的选择,我们都采用绿色、环保型的材料。
其中,护岸采用的“泥筑驳坎”,就显示出了保护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细致“关照”,仅为这一道原生态的驳坎,二期工程打下的树桩连起来就达3000余米。
在对河道水质的养护中,我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最小干预”的原则,对一二期清淤的1561个鱼塘(一期383个,二期1178个)和所有河道,采用先进的绞吸式清淤,管道输送、生态区外装船外运等一系列作业模式。
5、注重优化科学修复保护西溪的原生态就是保护西溪湿地的生命,原生态区域更多时候需要远离人类的频繁活动,在生态保护过程中,我们加强原生态保护,划定生态保护、生态恢复、历史遗存三个保护区,将西溪湿地中生态环境较好、最精华、最具湿地特色的区域实行相对封闭保护按照一级保护区要求,一期工程设置的朝天暮漾、虾龙滩、费家塘三大生态保护区,占一期工程总面积的94%;二期设置的合建港和包家埭生态保护区,占二期总面积的41%,这些区域采取相对封闭原则,除小型摇橹船和科考人员外,其他人员一律禁止进入,为鸟类以及其他生物营造更加静谧和良好的生存环境。
优化植被配置,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地貌、植被,采用大量的乡土树种或草本进行植被恢复,仅西溪梅岸一区恢复梅树200多亩,保留下来的老柿树在一期保护工程内就有2802棵;加强原生态治理,采用传统的驳坎方式,进行淤泥护坡、插柳固堤、捻泥清淤,对塘堤及大树根基进行加固保护;设置莲花滩、千斤漾、朝天暮漾三大观鸟区和水禽栖息地,在保护好现有的大块湿地、林地和草地等自然场所的基础上,在农田、养殖场及树林、院落、花园、绿地上设置人工鸟巢等设施,吸引鸟类的栖息,再现群鸟欢飞景观。
不仅如此,整个西溪保护工程还进一步沟通了一二期水系,建设了水生生物自由流通的生态廊道,并结合局部环境的整治和改造,创造适宜多种生物生存的栖息地,营造适应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