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获奖
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

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 学生能够理解两首古诗的意义和主题。
3. 学生能够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对古诗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2. 学生通过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体验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 学生能够理解两首古诗的意义和主题。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学生能够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对古诗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两首古诗的原文及其注释。
2. 与古诗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学生准备:1. 预习两首古诗,了解其作者和背景。
2. 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背景资料,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朗读与背诵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教师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进行背诵。
3. 理解与解析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理解两首古诗的意义和主题。
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感悟与表达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感悟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情感,谈谈对古诗的体会。
5. 小结与作业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关于两首古诗的感想或解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后续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一、《静夜思》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爱好古诗的情感;2.通过学习古诗,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了解李白的生平和作品。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2.默写古诗。
教学准备:《静夜思》古诗的课文、教师翻译、课件、黑板、粉笔。
教学步骤:引入:1.教师以铿锵有力的语言朗读《静夜思》古诗。
2.提问:“大家有没有晚上在床上睡不着觉的时候呢?”3.询问学生,“李白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主体:1.教师讲解《静夜思》古诗,解读其中的意思。
教师翻译:《静夜思》古诗的翻译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床前明月光:月光洒在床前的地上。
疑是地上霜:以为是地上结了霜。
举头望明月:抬头看着明亮的月亮。
低头思故乡:低下头想念故乡。
2.呈现《静夜思》古诗的课文,结合课件和黑板,逐行逐句教导学生。
3.学生跟读、齐读《静夜思》古诗。
4.教师反复朗读《静夜思》古诗,并指导学生背诵。
拓展:1.教师可以讲述李白的生平和他的其他著名作品,如《宿新市徐公店》等。
延伸:1.鼓励学生写一首自己的古诗,表达自己对夜晚的感受。
二、《登鹳雀楼》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古代楼阁文化;2.学会欣赏和理解《登鹳雀楼》的意境;3.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登鹳雀楼》的意象;2.翻译古诗。
教学准备:《登鹳雀楼》古诗的课文、教师翻译、课件、黑板、粉笔。
教学步骤:引入:1.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古代楼阁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古代楼阁文化。
主体:1.教师介绍《登鹳雀楼》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
2.教师朗读《登鹳雀楼》古诗,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
3.教师讲解古诗的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翻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日依山尽:太阳西斜,照不到山的后面。
黄河入海流:黄河的水流入大海。
欲穷千里目:想要看遍千里山河美景。
更上一层楼:再往高处登上一层楼。
4.带领学生朗读、背诵《登鹳雀楼》古诗。
古诗两首四年级上册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古诗两首四年级上册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两首经典的古诗,培养四年级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分析诗词内容,学生将能够了解古代人对于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思考,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学习目标1. 了解两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2.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3. 能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4. 能够对诗词进行简单的赏析,包括理解诗词的意义和感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两首古诗的复印件;2. 整理相关背景知识,包括作者介绍和古代文化背景;3. 准备黑板、粉笔和课堂需要的教学素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静夜思》教学1. 导入(5分钟)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一个寂静的夜晚,站在窗前看着明亮的月亮。
引导学生描述他们所看到的场景和感受,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的思考。
2. 学习诗词(10分钟)分发《静夜思》的复印件给学生,让学生阅读诗词,并进行朗读。
教师可以先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然后让学生跟读。
3. 诗词赏析(15分钟)通过提问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静夜思》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描述夜晚和月亮时所用的词语,以及这些词语所传达的感觉。
4. 作者介绍(10分钟)介绍诗人李白的一些基本情况,例如他是唐代的文学家,以豪放的诗风而闻名等。
让学生了解作者背后的故事,以增加对诗词的兴趣。
5. 小结(5分钟)请学生回答一些问题,确保他们对于《静夜思》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登鹳雀楼》教学1. 导入(5分钟)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高楼之上,俯瞰着整个城市景色。
引导学生描述他们所见到的景色和感受,激发学生对于生活的思考。
2. 学习诗词(10分钟)分发《登鹳雀楼》的复印件给学生,让学生阅读诗词,并进行朗读。
教师可以先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然后让学生跟读。
3. 诗词赏析(15分钟)通过提问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登鹳雀楼》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描绘城市景色时所用的词语,以及这些词语所传达的感觉。
古诗的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古诗的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设计理念]着眼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尝试写诗。
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品渗透的感情。
2、理解“欲”、“闻”、“不及”的意思。
3、背诵、默写本诗,并改成现代文或尝试写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古诗都有其鲜明的节奏和很美的意境,今天学习古诗要懂得作者怎样抓事物的特点,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二、教师出示古诗,学生跟着教师抄写。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意书写时的.正确、美观,写后同桌互评)三、理解诗题,作者简介。
《赠汪伦》一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
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
四、轻声读二至三遍,教师指导读准字音。
五、边读边想象,要在头脑中留下初步印象。
六、学生个别读,自由读。
七、教师范读,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八、释词译句。
让学生边读边将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
(读通)对感悟诗句有困难的,教师予以点拔、交流。
(李白我坐船刚刚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齐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
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九、解读诗意。
1、诗主要写送别,汪伦送李白方式有何独特性?2、课文第3、4句,用什么修辞方法?这两句抒发了什么感情?十、朗诵想象。
要求学生边吟诵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十一、同学试背,请二位同学上来默写。
十二、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小黑板出示)一读:理解题目,了解字词;二读:连词译句,连句译全诗;三读:入景入情,熟读成诵。
十三、创造性写一个和同学或亲人送别的篇段,能写成诗歌形式的,就写成诗歌形式,不能写的。
古诗两首二年级上册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古诗两首二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2. 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化和传统文学的了解;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 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和感受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古诗文本;2. 学生准备:课本、笔和纸。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古代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韵律。
2. 预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上的两首古诗《静夜思》和《七步诗》,并思考以下问题:诗歌的内容是什么?诗歌的作者是谁?你对这首诗有什么感想?3. 分组合作(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感受。
每个小组选择一首他们喜欢的古诗,然后向全班展示他们的选择,并陈述他们的理由。
4. 教学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静夜思》和《七步诗》的内容和作者背景,并向学生解释一些生字和词语。
教师可以借助课堂实物或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5. 听读演示(10分钟):请教师或学生代表朗读《静夜思》和《七步诗》,让全班一起倾听,并在朗读结束后进行讨论。
学生根据朗读的感受,讨论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6. 朗读训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并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读训练。
每个小组进行朗读排练,并选择一位代表朗读,其他小组成员给予反馈和鼓励。
7. 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回顾古诗的特点和意义,并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古诗。
四、课后作业: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背诵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的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
他们通过分组合作和朗读训练,不仅学会了如何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还培养了自信和团队合作意识。
但是,下一次教学中我可以加入更多的互动活动,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进来。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更丰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

《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分析古诗的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古诗,培养创新思维;(3)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的韵味,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2)领略诗中的美好情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情操。
二、教学内容1. 教学古诗:《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教学重点:(1)古诗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古诗的意象分析和情感体验;(3)古诗的韵律特点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和李白的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和节奏;(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古诗中的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古诗的意象和情感;(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点评;(2)教师重点分析两首古诗的韵律特点和表现手法。
5. 课堂练习:(1)学生模仿两首古诗的韵律,创作一首小诗;(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古诗的字词解释、翻译和感悟写作;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和听课教师对本节课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古诗两首;2. 课件:古诗的图片、注释和讲解;3. 工具书:便于学生查找生僻字词;4. 网络资源:有关诗人王之涣和李白的背景资料。
教学设计2:古诗两首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第22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场景。
3.感受古诗文学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同时能理解课文所表达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表达的道理。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情境导入,走近诗人1.板书:朱熹(xī)指导朗读、书写2.学生简单介绍诗人3.教师谈话: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治国的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缘于他一生勤奋读书、积极思考。
一天他走到一个池塘边坐下来(媒体出示图),一池清水引发了他对读书的有一种思考颇有感触的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在上图中出示全诗)。
二、诵读诗句,感受诗篇1.指导朗读A、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指导读准字音B、领读、齐读2.指导背诵A、学生闭目轻背B、指名背、齐背3.指导默写A、教师谈话:光会背还不行,能默写吗?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打开书,看看那些字在书写上要注意。
B、指导写字:徘徊鉴渠C、学生在作业纸上默写并自查(提示书写姿势,轻音乐)三、图文结合,体味诗意1.媒体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A、指名读B、这“半亩放糖”好理解,“一鉴开”怎么理解呀?要是“一剑开”,老师肯定知道是诗人手持利剑,一剑把半亩方塘的水劈成两半,可这儿是“鉴”字呀?C、理解“鉴”,出示:鉴:a、镜子(古代用铜制成)b照c仔细看;审查d、可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e、旧式书信套语D、理解“开”(打开),教师介绍:古代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打开。
指导理解“徘徊”(来回移动),引导串讲诗意。
相机板书:清澈明净E、教师小结:查字典、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都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2. 媒体出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A、指名读诗句,理解“渠”(方塘)B、诗人在问什么?(引导说第一句诗意)。
诗人有答案吗?你知道答案吗?(引导说第二句诗意),相机板书:源头活水C、引导用“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串讲诗意。
部编二上语文《古诗二首 夜宿山寺》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古诗二首夜宿山寺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认识“宿”“寺”“危”等6个生字,书写“危”“惊”“敢”3个字。
(二)通过品读关键字词,了解全诗的意思,感受山寺之高。
展开合理想象,体会诗人的感受。
(三)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古诗意境,达到熟读成诵。
二、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收集关于李白的资料。
(二)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一)了解李白,理解题意1.插图引入,聊聊李白。
课前,我们背诵了学过的《静夜思》《古朗月行》《赠汪伦》。
这些诗的作者就是——唐代诗人李白。
李白才华横溢,写下了许许多多的诗句,被世人称为“诗仙”。
2.揭题读题,理解题意。
(1)读题。
今天要学的就是李白写的——《夜宿山寺》。
(出示课题图片)这个题目可不好读,里面藏着2个生字。
(宿、寺)小老师领读生字,教师相机正音;齐读课题。
(2)解题。
看着题目,猜一猜这首诗是李白在哪里写的。
借助图片理解“山寺”,“山寺”就是山上的寺庙。
借助“宿”字的字理视频,了解“宿”就是“住”。
连起来说说“夜宿山寺”的意思。
(指名说,同桌互说)(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1.同桌互读,相互正音。
读给同桌听一听,如果他读正确了,请用大拇指为他点赞。
(出示要求:借助拼音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导停顿,读出节奏。
读五言诗的时候,前两个字后面要停一停,这样读才好听。
(PPT出示正确的停顿节奏,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三)研读诗歌,感受山寺之“高”1.整体把握,研读诗句。
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座怎样的寺庙?(指名说)看来,大家的脑海中都有不同的寺庙。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你们都觉得这座寺庙很一高。
(板书:高)你从哪里知道这座楼很高很高呢?读读古诗,找一找依据。
2.交流学习第一句。
(1)预设一:“高百尺”。
直观感知:在古代,一百尺相当于我们现在的10层楼那么高。
联系感悟:《赠汪伦》中,也有一句带有这个“尺”字——“桃花潭水深千尺”中的“千尺”其实指桃花潭水很深很深;《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是指瀑布很长很长;同样的写法,这里的“高百尺”,是指这座寺庙——很高很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师要引导 学生适时总 结学习方 法。
教后反思 (一)开放性的教学处理。其一,课程内容的开放。我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 用教材,通过师生共同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展了 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教育目标,有实效性,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其二,学习 方式的开放。课堂为学生提供展示信息、才能的平台,课堂气氛自由、开放。 (二)多样性地选用教学活动形式。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他们在 多种活动体验中不断深化学习主题。 (三)学生参与的自主性突出。新的教材,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 自主参与,自觉实践。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 为学习、教育的主人自主探究。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通过听 讲来学习,而是直接参与的,以合作、讨论、展示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积累 直接经验。在各个环节中舞台的主人是学生,我只作为一名引导者和组织者。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探究搭建一个广阔的舞台。 当然,在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还是不够,积极性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另外, 在课外的拓展延伸上,老师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挖掘。
学 流
程
学生学习的 动态修改部分 热情。
一、激——揭示课题 同学们, 中国古代诗词, 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瑰宝, 是我们,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歌,可以叙事,可以抒情,可以写景,当然,也可以,蕴含 人生哲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浅显易懂,却蕴含深刻哲理的 诗歌。 二、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 1、了解哲理诗的特点。 2、背诵两首古诗。 3、感受两首古诗蕴含的哲理。 三、展示交流 1、怎样理解“以哲理入诗” ,即哲理诗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 这个问题,大声朗读课前导语。
2、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表述哲理诗的特点? 【生回答,师总结:哲理诗的特点,就是用诗歌来表述诗人的 一种思想。 】 3、老师引导:那么,这两首小诗到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呢?让我们先来看第一首小诗, 《观书有感》 。 四、学习《观书有感》 1、老师引导:这首诗,是谁写的?大家知道吗? 【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 “这首诗,是朱熹写的” 。师引:哪个 同学能结合课本第 44 页的“知识链接” ,来给同学们,介绍一 下朱熹呢?老师在此处要特别强调,朱熹的“为学之道” ,和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等家训。 】 2、老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3、指名让学生朗读诗歌。 4、老师指出,学生朗读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些字。 5、学生齐读诗歌。 6、学生试背诗歌,然后同位检查。 【老师引导:对于一首诗歌,我们不光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 以然,也就是要理解诗歌的意思。 】 6、 谁能结合课本第 44 页的 “诗文解析” 中的注释来理解老师, 课件,所展示的“红色的词语”的意思呢?【幻灯片投影出示 诗歌】 7、老师引导, :其实光理解词语的意思还不够,还要把握整首 诗歌的意思,和蕴含的哲理。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本第 44 页的“诗文解析” ,看看首诗歌,到底蕴含什么样的哲理?【学
课 课
题 时 1 课时
第 17 课 古诗两首
备课时间 3 月 20 日
1、了解哲理诗的特点。 教学目标 2、背诵两首古诗。 3、感受两首古诗蕴含的哲理。 1、了解哲理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2、感受两首古诗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
老师导入时 要满怀激情, 要用老师的 激情来点燃
教
老师要让学 生在课本上 标画出关键 词语。
生一边朗读,边标画,然后积极举手回答。 】 8、小结, :下面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如何学习古代诗歌?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然后幻灯片投影: 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看诗题: 明作者: 背诗歌: 理诗意: 解诗理: 五、学习第二首诗歌《己亥杂诗(之五) 》 1、同学们,让我们用相同的方法,来自学第二首诗歌,你们 有没有信心啊!?【学生回答, “有! ” 】 2、学生以小为单位,展开学习,探讨交流,然后在小组内 展示。 】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里展示,探讨交流的结果,学 生之间小组之间进行评价,老师进行引导、鼓励、总结。 六、师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板 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