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理解常见实词和虚词

合集下载

高考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高考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缺乏道者,亦已众矣;?五人?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
而江浙之梅皆病。〔同上〕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同上〕
第三册: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陈情?
臣欲奉诏奔驰,那么X病日笃;〔同上〕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祭十二?
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同上〕
勒兵,下令军中〔同上〕
8、病:
义项:①病,生病;②筋疲力尽;③毛病,弊病;④担忧,忧虑。
例句:
第一册: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勾践?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触龙?
第二册: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项?
第二册:徐而察之,那么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
第三册: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
第四册:〔无〕
第五册: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
第六册: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
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
10、朝:
义项:①音同"招",早晨;②音同"招",一日,一天;③朝见;④承受群臣的朝见;⑤朝廷;⑥拜见;⑦官府的大堂;⑧朝代;⑨一代君主统治的时期。
以愚辞歌愚溪,那么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愚溪?
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柳毅?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报任安?
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常考的40个实词和虚词是考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这些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掌握它们有助于考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结构。

以下是高考常考的40个实词和虚词的总结:
实词:
安:安定、安宁;
奉:侍奉、供奉;
间:间隔、缝隙;
就:完成、实现;
视:看、注视;
出:出现、露出;
生:生命、生存;
坐:坐着、受罚;
鄙:轻视、鄙视;
操:节操、操守;
信:诚信、信任;
之:的、助词;
以:用、因为;
薄:轻视、不厚道;
恶:厌恶、不好;
病:疾病、痛苦;
顾:顾虑、考虑;
策:计策、策略;
独:独自、特立独行;
伐:进攻、讨伐;
盖:遮盖、覆盖;
故:所以、因此;
好:喜好、喜欢;
劳:劳力、勤劳;
就:完成、实现。

虚词:
以、于、则、而、若、所、之、焉、也、乃。

这些实词和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可能会有所不同,考生需要在具体语境中加以理解和记忆。

同时,考生还需要注意一些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情况,这些都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和理解。

高中文言实词整理归纳

高中文言实词整理归纳

高中文言实词整理归纳一、引言文言实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与虚词相对。

高中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和理解大量的文言实词,以便能够正确理解古代文献、作品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本篇文章将对高中阶段常见的文言实词进行整理归纳,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些实词。

二、常见的文言实词1. 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动词•行:指行走。

•坐:指坐下。

•立:指站立。

•卧:指躺卧。

•起:指起身。

•止:指停止。

•伏:指俯身。

•食:指吃饭。

2. 表示时间、空间等概念的名词•日:表示天日、日期等概念。

•月:表示月亮、月份等概念。

•星:表示星星、行星等概念。

•天:表示天空、天气等概念。

•地:表示地球、土地等概念。

•水:表示水流、水面等概念。

•山:表示山峰、山脉等概念。

•云:表示云彩、云霞等概念。

3. 表示人物身份、职业的名词•君:表示君主、国王等身份。

•王:表示君主、王室成员等身份。

•臣:表示朝廷官员等身份。

•子:表示子弟、学生等身份。

•士:表示士人、读书人等身份。

•官:表示官员、政府工作人员等职业。

4. 表示事物性质或特征的形容词•美:指美丽、漂亮。

•善:指善良、优秀。

•恶:指邪恶、不好。

•长:指长久、长远。

•小:指小巧、不大。

5. 表示数量或程度的数词和副词•一:表示数量中的一个,也可用于强调程度上的唯一性。

•多:表示数量上的多个,也可用于强调程度上的较多。

三、文言实词在古代文献中的应用文言实词在古代文献中广泛应用,对于正确理解和翻译古代文献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个例子:1. 《论语·学而》•君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这两句话中的实词“学”、“君子”、“逆水行舟”等,都具有明确的实际意义,通过对这些实词的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2. 《红楼梦》•初入荣府,宝钗便以为林黛玉性情多疑,不肯与她交往。

•宝玉见宝钗心意已决,只得苦笑着答应下来。

这两个例子中的实词“荣府”、“林黛玉”、“宝钗”等,都是指代具体人物或地点的名词,在阅读《红楼梦》时需要正确理解这些实词的含义。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文言实词1.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2.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 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③准备。

(犹得备晨炊)4.被:①影响(被于来世)②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6.毕:①尽(毕力平险)②全部(群响毕绝)7.薄:①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②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③厚度小。

(薄如钱唇)8.策: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②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③记录。

(策勋十二传)⑤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①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②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③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④永远。

(死者长已矣)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⑥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②惩罚13.驰:①骑(愿驰千里足)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② 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④产生(计将安出)15.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次:①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箪:①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②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8.当:①承当,承受。

(当之无愧)②应当。

(当奖率三军)③将要。

(今当远离)④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⑤值,正在。

(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⑥抵挡。

(“锐不可当”)19.道:①道路。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常考文言虚词实词(最全汇总)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常考文言虚词实词(最全汇总)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常考文言虚词实词(最全汇总)1.爱,ài(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辨析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辨析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辨析介绍虚词和实词是文言文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对于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和句法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虚词一般用于构建语法框架,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实词则用于表示具体的事物和动作。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虚词1. 虚词「之」vs. 实词「之」- 虚词「之」: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 实词「之」:表示事物或动作。

示例:- 虚词:吾之友(我的朋友)之友(我的朋友)- 实词:吾所爱之地(我所喜爱的地方)之地(我所喜爱的地方)2. 虚词「者」vs. 实词「者」- 虚词「者」:表示主语。

- 实词「者」:表示人或事物。

示例:- 虚词:夫子者(老师)者(老师)- 实词:学者(学者)者(学者)3. 虚词「所」vs. 实词「所」- 虚词「所」:表示被动关系。

- 实词「所」:表示事物或状态。

示例:- 虚词:所闻不如所见(听说不如亲眼看)闻不如所见(听说不如亲眼看)- 实词:我所爱之人(我所爱的人)所爱之人(我所爱的人)实词1. 实词「人」vs. 实词「人」- 实词「人」:表示人的概念。

- 实词「人」:表示人的数量。

示例:- 实词:圣人(贤人)人(贤人)- 实词:三人(三个人)人(三个人)2. 实词「日」vs. 实词「日」- 实词「日」:表示日期。

- 实词「日」:表示时间。

示例:- 实词:明日(明天)日(明天)- 实词:三日(三天)日(三天)3. 实词「事」vs. 实词「事」- 实词「事」:表示具体的事件或事情。

- 实词「事」:表示未发生的事情。

示例:- 实词:事在人为(事在人为)事在人为(事在人为)- 实词:未经查证的事(未经查证的事情)事(未经查证的事情)结论通过辨析虚词和实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法和含义。

了解这些常见的虚词和实词,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解读文言文的文本。

注:本文所述为一般规则,实际使用中仍需根据具体语境来确定虚词和实词的含义。

语文高考文言文实词

语文高考文言文实词

语文高考文言文实词
1. 爱:喜爱;热爱;爱护;爱惜;吝惜;通“薆”,隐蔽;吝啬;亲爱的。

2. 安:抚慰;安置;使……安定;安稳;安定;哪里,怎么;哪里,哪儿。

3. 被:被子;覆盖;施加;遭受;表示被动;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披散。

4. 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加倍;通“背”,违背,背叛。

5. 本:草木的根;草木的干、茎;根本;本业;庸俗,浅陋。

6. 兵:兵器;士兵,军队;战争;军事。

7. 病:重病;弊病;生病;使……成病态;担心;责备;困苦;疲劳。

8. 察:细看;看清楚;详审;明察;考察和推举;精明。

9. 朝:朝见;拜访;朝廷;朝代;对,向;早晨。

10. 曾:曾经;竟,竟然;通“增”,增加。

11. 乘:驾,坐。

12. 从:跟随;依顺;从事;依傍;使……跟从;随从的人;指堂房亲属;通“纵”,合纵的盟约。

13. 当:遮挡;对等;占据;应当;掌管;判决;表处所;表时间;表必然;表未来的时间;通“倘”,表假设。

14. 道:道路;途径;道义。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掌握的实词和虚词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掌握的实词和虚词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掌握的实词和虚词文言虚词而:一、连词1、表并列,“又”或不译,如:蟹六跪而二螯黑质而白章。

2、表递进,“并且、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3、表顺接,“接着、然后、就”,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4、表转折,“却、但”,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如果”,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地”或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恂恂而起。

7、表因果,“因此、因而”,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二、代词,“你、你的”1.而翁长铨,迁我京职。

(代:你)三、复合词,“而已”:“罢了”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其:一、代词(1)人称代词,“他、他的,我(自己)、我的,你、你的”,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他的)2.秦王恐其破璧。

(他)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他)4.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自己)(2)指示代词:①表远指,“那、那个、那些、那里”1.则或咎其欲出者。

(指示代词:那个)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指示代词:那里)②表“其中的”1.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指示代词:其中的)二、副词(1)、加强揣测语气,“恐怕、大概、或许、可能”1.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测度:大概)(2)、加强反问语气,“难道、怎么”(3)、加强祈使语气,“还是”1.吾其还也(表婉商:还是)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可要)三、连词表假设,“如果”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连词:放在句首,表假设:如果)四、助词协调音节,不译1.路漫漫其修远兮。

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他、她、它”或“你、我”1 作《师说》以贻之。

(代“人”)2 糅使之然也。

(代“物”)3 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事理”)4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活用为第一人称)(2)、指示代词,“这、此”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代“这”)2.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21)古代文阅读·理解常见实词和虚词“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古代文阅读中每年必考的两个考点。

“常见”,这是规定的考查范围,实词规定为120个,虚词规定为18个;“在文中”,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其含义或用法。

一、理解常见实词(一)理解常见实词的方法1.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例1: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宏者,虽然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在这段文字中,“顽鲁者亦当矜怜”与“贤俟者自可赏爱”两句构成反义相对关系,“顽鲁者”与“贤俊者”也是反义相对关系,“贤俊”是同义复词,意为“贤良聪明”,与之相反的“顽鲁”也当是同义复词,应该解释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释为“愚笨而鲁莽”或“顽皮而愚蠢”。

“自可赏爱”与“亦当矜怜”表述的是对两者应有的态度。

它们之间不是相反的关系,“赏爱”是两个词,意为“赞扬宠爱”,“矜悯”也是两个词,意为“同情怜悯”。

最后两句“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一是说主观愿望,一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厚”,厚待,看重,作动词用,“祸”也应是动词,即造成灾祸。

2.借助语法结构作推断例2: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3.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例:①又以适去,意不自得②(郭)永以书抵幕府句①的“适”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适”同“谪”,“又以适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

句②的“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

抵,送达。

理解文言实词的基本原则是依据语境,即上下文。

上列三点,,只是把这“语境”具体化。

(二)理解实词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

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

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

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

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

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

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

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二、理解常见虚词(一)理解虚词用法的方法1.全面复习,掌握常见用法文言虚词,大多“身尊数职”,一词多用。

复习时应对使用频率高的虚词的常见用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譬如“以”,可以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拿”“凭借”“依据”“按照”。

如“余船以次进”中的“以”应译为“按照”;可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由于”“因”,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中的“以”;也可以表示行为动作的对象,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中的“以”。

“以”还可以用作连词,用法与“而”相近,只是不表示转折。

“以”作连词时,还可以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用来”“以致”等,如“作《师说》以贻之”中的“以”,译为“用来”;还可以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中的“以”可译为“因为”。

只有通过全面复习,掌握其常见用法,考试时才能结合语境作辨别。

2.根据语境,辨明具体用法掌握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是基础,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是能力。

根据语境,先要分析语境,分析具体的上下文,找出意义之间的关系,方能辨别其用法。

还是用“以”作例子来说明。

“不愈于养以遗患乎”一句中,“愈”通“逾”,超过,胜过,“养”养蝗虫,放纵蝗虫“遗患”表示结果,据此可知“以”是连词,当译为“以致”。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根据“以”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中的“以”是连词,可译为“用来”。

“孤违蹇叔,此辱二三子”,“辱二三子”的意思是:使你们遭受羞辱,根据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中的“以”是连词,可译为“以致”、“因而”。

(二)理解虚词应注意的问题1.分清虚实文言中的“虚词”与今天所说虚词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

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用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应加以辨别。

如“适”,在“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作动词,出嫁;在“余自齐安身行适临汝”中,作动词,往、到;而然“适大病,不解行”中,作副词,译为“恰好”。

2.辨明用法所谓辨明用法,就是根据上下文。

从多种用法中认定其属何种用法。

如“执手相看泪眼”中的“相”,表示互相,而在“当以《晋书》相付”中的“相”就不是“互相”之意,而是作代词用,“相付”即“付之”。

又如“见”,在“君既若见录”中,是前置代词,“见录”就是记住我;在“徒见欺”中,则表示被动,“见欺”,即被欺。

3.分辨古今有些虚词,古今用法是不同的,应注意辨别,如“所以”,今天是表示结果的连词,而在古代却用法多样,如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表示“…………方法”,可译为“依靠”;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一句中,则表示“……的原因”。

又如“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

入水相同,所以入水者则异”,句中的“所以”也是表演原因,后两句可译为:他们同样是落入水中,但落入水中的原因却是不同的。

4.注意特殊所谓特殊,一是指兼词,如“诸”,可以相当于“之乎”、“之于”,“焉”,可以相当于“于之”;“盍”,相当于“何不”,等。

二是虚词连用。

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多用于句末,其重点总是在最后一个,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表达语气的重点在“矣”上。

虚词也有单音双音的问题。

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句中的“至于”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不要把它混用于现代汉语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至于”。

三、典型题分析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犯法①,善才绳.之。

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

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高宗大怒,命促刑。

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

”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

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

”仁杰固谏,侍中张文以笏挥令出,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②,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人为难,臣以为不难。

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

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上。

”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

”仁杰曰:“陛下作法,悬诸象魏③,徒流及死,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

”高宗意乃角解,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

”命编入史。

[注]①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

②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

辛毗:三国魏人,以力谏闻名。

③象魏:宫廷外的阙门,古代张榜公布法令的地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A.善才绳.之。

绳:捆绑。

B.先涕泣不自胜.。

胜:控制。

C.朕之恨.深矣。

恨:遗憾D.请.今日为始。

请:请求。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飞骑因.番请见。

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A.“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不同B.“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也相同C.“因”和“乃”不同,“止”和“仅”相同D.“因”和“乃”不同,“止”和“仅”也不同(3)“以至是”一句中“是”字指代的内容是(3分)A.悲泣不自胜,命杀之B.大怒,命促刑C.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D.我为子不孝这是一份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卷的前三题。

第(1)题考查根据语境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答案是D。

A项的“绳”是名词用作动词,因为后面带有宾语。

其解释为“捆绑”虽然体现了这一用法特点,但根据“有飞骑犯法,善才绳之”的句意,这里应解释为“制裁”或惩治。

B项“胜”,根据文意应解释为“能承受”;C项的“恨”应解释为“怨恨”,因为解释为“遗憾”与上文“善才情不可容”的意思不合。

D项的“请”,孤立地看,可以理解为“请求”,也可理解为“请允许我”,但由于变法应由高守决定,因而“请求”是正确的。

第(2)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答案是B。

句中的“因”和“乃”表示承接,意为“于是就”。

这里它们的基本用法之一,在给出的例句中表现得较为典型。

“仅”、“止”表示的意思极为常见,现代汉语还在用,都是表示“只是”的意思。

第(3)题考“是”的指代意义,属于现解实词的含义,答案是C。

“是”指代内容的核心是“杀”。

A、B、C三项均有此义,但由于这是在对话中的运用,因而应当指代C的内容。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

李若水字清卿①,洺州曲周人。

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

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

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②,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

得全首领以..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