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模式
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单选、双选、主观题)答题技巧及模板

文学类文本阅读(单选、双选、主观题)答题技巧及模板一般为一道选择题(或者四选一或者五选二),一道简答题,一道分析鉴赏题。
(16分钟,6分钟读文章,3分钟做选择题,7分钟做主观题)I.小说阅读【4-6题】{1}读懂小说读懂小说,就得弄清楚小说基本知识。
当然小说依然由内容、主题、语言、结构四要素构成。
在阅读和答题时都要有四要素的意识,四要素之间是相辅相成、彼此关联的。
【一】典型小说。
典型小说一般指传统小说一类的小说,在典型环境中通过典型情节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
一般强化和突出人物、情节。
1.内容:包括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1)情节: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一般分为“开端——发展(复杂的还有再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
情节是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的最主要手段。
(2)人物:人物是最核心的要素,人物形象和人物命运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小说中的人物有主要人物(主人公)和次要人物。
次要人物一般是为主要人物服务的,当然也可以成为小说的线索。
人物可以分为静态人物和动态人物。
人物形象由身份地位、外在特点和内在特点共同构成,当然内在特点为主。
外在包括衣着、肖像、年龄等等,这一般和内在紧密相连。
(3)环境: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情节推进的时空。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小说的时代(社会)背景,一般通过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人和事物来展现或者暗示,可以直接揭示主题,展现人物命运的社会原因。
自然环境主要是人物活动的空间,一般是由景物描写构成。
在小说考题中一般多考自然环境。
2.主题:作者通过文本或者内容传达的对人物和社会的态度、认知与思考,或者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的揭示。
(一般来说在选择题中呈现)主题表现的途径:(1)情节,情节展示人物活动和社会生活,它直接揭示社会本质。
(2)人物,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就是主题。
(3)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是人物命运的社会原因,也能直接揭示主题。
3.语言:这里指作品的语言。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常考考点归纳:解读标题、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理清线索、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概括文章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写作手法、赏析精美语言、设题方式及解题技巧如下:一、在标题上设题1、标题有什么含义从题目的表层义、深层义、主旨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蕴含的情感、主旨等几个角度考虑。
2、题目有什么作用(1)是否概括了文章内容,是否为主要情节,(2)是否蕴含(点明)文章的主旨,蕴含或表达了情感,(3)是否新颖、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等。
《智取生辰纲》——主要情节,《羚羊木雕》——贯穿全文的线索,3、如何拟写标题可抓住文章的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作者情感,用简练的语言去表述。
二、在情节上设题1、如何概括全文内容、情节或场面人物、事件的经过和结果三要素缺一不可。
答题模式为:人物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2、简述故事情节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在环境描写上设题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渲染XX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XX情感、预示人物的XX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有什么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XX时代背景,渲染XX环境气氛。
※关于社会环境描写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2、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如《孔乙己》中对咸亨酒店的描写)※注意场面描写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多个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常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为表现人物服务,为突出中心服务。
四、在人物形象上设题1、辨识、分析刻画人物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本文运用了xx手法,塑造了xx形象,表现了主人公xx性格特征。
(1)正面刻画也叫直接描写,方法简称为肖(外)、语、动、心肖像描写交代了人物的XX身份、XX地位、XX处境、经历以及XX心理状态、XX思想性格等情况。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模式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模式分析语言特色重要指数:(★★★★)1设题方式:分析语言特色,并说明作用或效果。
2方法思路:分析语言特色,可从几下几方面入手:(1).表达方式的运用。
一般地可从综合运用的角度分析。
(2).词语的锤炼。
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叠音词、拟声词、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3).句式的选择。
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运用,常式句和变式句的运用。
(4).手法的运用修辞格的运用。
比喻、比拟、借代、引用、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顶真、互文、反语。
(5).整体的语言风格。
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等。
附:不同文体的语言风格诗歌:A著名诗人风格:①唐代:王勃劲健婉畅韩愈古朴奇险陈子昂古朴雄浑柳宗元明净幽峭高适苍凉高壮白居易流丽坦畅岑参雄奇瑰丽元稹精警浅切王昌龄自然雄浑、刘禹锡清新豪丽王之涣晴朗雄健李贺奇诡璀灿孟浩然闲静淡远杜牧俊爽明丽王维幽静谐和李商隐幽婉典丽李白飘逸豪放温庭筠精巧艳丽杜甫沉郁顿挫李煜凄婉柔丽②宋金:梅尧臣朴素平淡陈师道雄劲幽邃苏舜卿轩昂奔放欧阳修清新疏畅王安石遒劲峭拔晏殊闲雅婉丽柳永伤感缠绵苏轼豪放旷达秦观清丽典雅黄庭坚瘦硬新奇范成大清新妩媚杨万里浏亮晓畅周邦彦富丽精工陆游雄放流畅李清照凄婉清丽姜夔峭拔雅丽辛弃疾沉郁豪放文天祥沉郁悲壮③元明清:萨都剌清丽俊爽王冕纯朴自然马致远清隽流畅关汉卿泼辣清新张养浩警辟深远睢景臣新奇辛辣于谦朴直浅近顾炎武苍劲沉郁王士祯含蓄清远袁枚空灵浮坦朱彝尊清新疏淡纳兰性德抑郁婉约龚自珍清奇瑰丽郑燮刚劲清新黄遵宪浅俗新颖B不同类型的不同诗风:宫廷诗:缠绵宛转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小说:①舒缓、平实、朴素、清新,一般适用的小说叙述美好、纯朴的生活故事,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或故事性不强。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

文学类文本浏览答题技能与答题模板常考考点归纳:解读标题.懂得文中重要词句.理清线索.归纳分解故工作节.剖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归纳分解文章主题.领会作者的思惟情绪.剖析写作手段.赏析精巧说话.设题方法及解题技能如下:一.在标题上设题1.标题有什么寄义从标题标表层义.深层义.宗旨的引申义.比方义.象征义.蕴含的情绪.宗旨等几个角度斟酌.2.标题有什么感化(1)是否归纳分解了文章内容,是否为重要情节,(2)是否蕴含(点明)文章的……宗旨,蕴含或表达了……情绪,(3)是否新鲜.有味味性和吸引力等.《智取生辰纲》——重要情节,《羚羊木雕》——贯串全文的线索,3.若何拟写标题可抓住文章的焦点人物.焦点事物.焦点事宜.作者情绪,用简洁的说话去表述.二.在情节上设题1.若何归纳分解全文内容.情节或局势人物.事宜的经由和成果三要素缺一不成.答题模式为:人物做了什么事,成果若何.2.简述故工作节事宜的原由+经由+成果.三.在情形描述上设题天然情形有什么感化:衬着××情形氛围.衬托人物的××情绪.预示人物的××命运.推进故工作节的成长.社会情形有什么感化:交卸故事产生的××时期布景,衬着××情形氛围.※关于社会情形描述1.交卸作品的时期布景2.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实际(如《孔乙己》中对咸亨酒店的描述)※留意局势描述局势描述与情形描述的不合在于:情形描述是描述人物运动的客不雅情形,是“静态”的描述;而局势描述是以多小我物运动为中间的“动态”的描述.局势描述要表示出一种特定的氛围,常分解应用记叙.描述.抒情.群情等表达手腕,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段,为表示人物办事,为凸起中间办事.四.在人物形象上设题1.辨识.剖析描绘人物应用了什么手段 ,有什么感化答题模式:本文应用了xx手段,塑造了xx形象,表示了主人公xx性情特点.(1)正面描绘也叫直接描述,办法简称为肖(外).语.动.心肖像描述交卸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阅历以及××心理状况.××思惟性情等情形.说话描述描绘xx的性情特点,表示xx的某种品德动作描述形象活泼地表示出人物的××心理(心境),并反应了人物的××性情特点或××精力品德.有时还推进了情节的成长.心理描述形象活泼地反应出人物的××思惟,揭示了人物的××性情或者××品德.(2) 细节描述细节描述就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说话.动作.服饰.神色变更以及事物.情形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述,来表示人物的精力面孔.心坎情绪.品德性情,以凸起中间.如杨二嫂随手拿走母亲的手套,胡屠户替女婿扯衣裳襟,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等.(3)正面衬托 (间接描述)正面衬托就是经由过程写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可以从剖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2.若何归纳分解人物形象答题模板:xx是一个如何的人物?xx有哪些优良的品德?人物形象指的是人物的性情特点.精力品德,而不是指外表特点.归纳分解人物形象要从剖析人物所做之事入手,联合具体的写人办法,抓住抒情.群情语句,用精确的词语写出人物身上的品德.精力方面的特点,尽可能不要逗留在一个层面上,即多方面归纳分解.3.若何评价人物评价人物不要架空,尽可能紧扣文中人物的行动表示,构造为:归纳分解论述+精当群情.“形象”既包含具体人物,也包含典范情形下的人物群体或事物.景物,※甚至于是一种意象,一种精力的象征.如宗璞笔下的紫藤萝.周敦颐笔下的莲.鲁迅笔下的朔方的雪等.鉴赏事物形象,重点要懂得形态.特点.性质.寄义.影响等.五.在词语上设题1.若何解答重要词语的寄义保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接洽高低文,推知其语境义(派生义.特界说.隐寄义),而不是词典义.可以试用同义词.近义词替代,解释时留意接洽语境剖析原因,保持词性一致,最子女入验证.2.词语有什么感化.表达后果(词语赏析)特别是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留意不雅察该词的特点,看是否应用了修辞手段,属于哪种描绘办法,若何表示了陈述对象的什么特点,表达了文中人物或作者的什么情绪立场.人的心境.性情带句解词 +手段后果 + +物的特点.状况答题模板:本句用了xx手段,描绘了/描述了xx,说话活泼有味,简洁凝练,xx xx,表达了人物的xx情绪.六.在句子上设题1.特别句子中表达方法的感化记叙文中描述感化:交卸故事产生的时光.地点及人物运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境, 交卸事宜产生的社会布景.时期特点,衬托人物性情,推进情节成长,记叙文中抒情感化:抒发生发火者真诚深邃深挚的情绪,激发读者的情绪共识,使文章具有壮大的沾染力记叙文中群情感化:激发读者思虑,点明人物或事宜的意义,凸起中间,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感化2.考句子的寄义(斟酌是否应用某种修辞手段或者表示手段)具体做法有:(1)思虑作者的真正表达意图,即剥去润饰,直达本质义,也可以叫做翻译句意. (2)换种句式,如双否.反问变确定(3)冲破症结词语(4)指出句子所蕴含的哲理(5)指出句子表现的作者偏向.立场3.句子的感化重要句子的感化一般是从内容.构造和说话三个方面入手.(1)内容上的感化指出该句子应用了……表示手段或者修辞办法,写了……内容,表示了陈述对象的……特点,表达了人物或作者的……情绪,揭示了……的哲理.(2)构造上的感化开首句总领全文.开篇点题.照顾标题.潜伏笔.设悬念.结尾句点明中间(卒章显志).深化主题.升华情绪.照顾开首.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限.线索句贯串全文,使文章紧凑;强调中间句.紧扣宗旨,揭示中间.过渡句承上启下 .疑问句表达光鲜.强调,激发读者思虑感化.哲理句具有启发感化,画龙点睛感化.引用句故事传奇加强文章的传奇性,风景的神秘性,丰硕文章内容,增长文章的可读性.(3)说话作风上留意:句子中某个词换成别的一个行吗?为什么?(1)动词:不成.因为该词精确活泼具体地写出了xxx(2)形容词:不成.因为该词形象活泼地描述了xx(3)副词:不成.因为该词精确地说清楚明了xx的情形,换了后就变成xxx,与事实不符.4.句子鉴赏(自立批注.赏析)(1)找修辞比方:形象活泼.简洁凝练地描述事物,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懂得.活泼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点.拟人付与事物以人的性情.思惟.情绪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活泼的后果.加强说话的亲热感.形象性,使读者以为维妙维肖,往往能传达出作者十分光鲜的情绪颜色.形象活泼地写出了+对象+特点.夸大凸起某一事物的形象.特点.感化.程度,揭示本质,表达作者主不雅情绪和立场,给读者以光鲜而强烈的印象.排比把某事物的不合特点表达得比较分散.透辟.层次清楚;流利贯通,节拍光鲜;情绪强烈,加强气概.强调了+对象+特点.对偶情势整洁,音韵协调,互相映衬,互为填补.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有沾染力.设问自问自答,惹人留意,启发思虑.引起读者对+对象+特点的留意和思虑.反问立场光鲜,加强语气,强烈抒情.※以上是修辞的根本感化,在剖析文章中的具体句子时,还要接洽语境,剖析句子的内容和表达出的情绪.(2)找手段衬着衬托.联想想象.比较衬托.反语讥讽.借景抒情.情景融合.直抒胸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动静联合.调动感官.多种角度.虚实联合.颜色搭配等(3)找句式重要从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来斟酌.整句与散句的联合,长句与短句的错落,都使句子节拍富于变更,形成错落有致的美,让人读来朗朗上口,很有气概,很有沾染力(4) 找用词在记叙文中主如果抓动词.形容词.副词.拟声词.叠词.拟声词和叠词,重要加强了说话的形象性和音乐美感.七.在段落上设题归纳段意题:A记叙文:(时光+地点)+人+事B解释文:解释(介绍)+解释对象+解释内容C群情文:用xx论证办法证清楚明了xx论点.段落的感化1.开首段的感化直言不讳;引出下文的……;照顾标题(点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后文的……情节成长潜伏笔,做铺垫.(留意和解释文.群情文开首段感化比拟较)2.结尾段的感化(1)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发人沉思,回味无限.(2)先归纳分解最后一段的内容,再指出点清楚明了(升华.深化)……宗旨(宗旨是指:表示了人或物……精力(品德),表达了文中人物或作者的……情绪,揭示了……道理,揭穿了……实际(本质)等(3)总结全文,照顾前文或开首;照顾标题.3.过渡段紧承上文……内容,转入下文……内容,使情节紧凑,构造严谨.留意表达方法的改变,如由记叙转入群情,由描述转入抒情等.八.补白题1.揣摩人物心理:相符人物身份,用第一人称论述,2.填补人物的说话:切近人物心坎3.填补人物行动,特别是神志.动作细节.九.在写作技能上设题1.表达方法的应用表达方法包含:记叙.解释.群情.抒情.描述.(1)记叙文中的描述包含人物描述.情形描述和局势描述.人物描述又包含正面直接描述和正面间接描述,情形描述则又包含天然情形和社会情形描述.(2)记叙文中的群情可起到承上启下.激发读者思虑.点明人物或事宜的意义.升华主题画龙点睛的感化.(3)记叙文中的抒情一是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诉心坎感触感染的抒情发式.二是间接抒情,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情绪吐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法.(4)记叙文中的解释记叙文中的解释是记叙中的填补交卸,一般请求文字简明简要.2.次序的安插记叙文的次序包含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和平叙,重要考核倒叙.插叙(1)倒叙依据表达的须要,把事宜的终局或某个最重要.最凸起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宜的开首按工作本来的成长次序进行论述的办法,答题思绪:衬着一种氛围,造成悬念,惹人入胜,防止了论述的平板和构造的单调.(2)插叙在论述中苦衷宜的进程中,为了帮忙开展情节或描绘人物,临时中止论述的线索,拔出一段与重要情节相干的回想或故事的论述办法.答题思绪:拔出论述了……内容(布景材料,某个细节,情节),填补交卸了……,描绘人物……性情,凸起其某个特点,使人物形象活泼完全,更好凸起文章主题,推进情节的成长.(《爸爸的花儿落了》)(3)补叙,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略的填补交卸,答题思绪:填补交卸了……内容,使情节前伏后应,使文章构造周密完全,更有力地凸起中间.3 语句在神色达意方面的感化A应用了xx手段B衬着xx氛围.c托人物xx性情(情绪)d名xx中间(揭示宗旨)e凸起xx宗旨(深化中间)4. 行文构造的安插⑴若何找文章的线索:1文章的标题2各段重复消失的事物3文中群情抒情的语句4作者的思惟情绪(变更5某一人物的见闻感触感染⑵记叙文开首句子有什么感化(从容和构造两方面答复)1.开篇点题;2总领全文;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致或思虑.5为下文埋下伏笔⑶记叙文中央句子有什么感化1.承上启下的过渡感化;2.段末起总结感化;(总结上文;引出下文)3.为下文埋下伏笔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5.推进了情节的成长⑷记叙文结尾句子有什么感化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间;3.首尾呼应;4.点明中间,升华主题;5.令人沉思,给人启发,让人以为回味无限.6.点题7.前后照顾8.首尾呼应5.各类表示手段有什么感化(1)想像.联想,虚.实联合.(2)衬着衬托重要指情形和局势描述.(3)比较衬托经由过程比较,凸起重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情思惟.情绪等.更好地表示文章的主题.(4)先抑后扬先褒扬再大力颂扬所描述对象,高低文形成强烈光鲜的比较,凸起所写对象,起到出人料想的后果.(5)讥讽夸大应用比方夸大等手段对人和事物进行揭穿.批评和讥讽,加强深入性和批评性,说话辛辣滑稽.(6)托物言志(象征) 把特定的意义依靠在所描述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绪,加强了文章的表示力.(7)以小见大用小的工作来表示大的主题的写作办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8)借景抒情.移情于景.情景融合(9)以声衬静.以动写静.动静联合十在文章宗旨上设题请归纳分解本文的宗旨大意1.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首结尾处的抒情群情性句子.2.归纳分解文章大意.懂得文中作者的情绪偏向与立场.3从时期布景入手剖析.十一文章的说话特点联合语境和修辞办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活泼.清爽幽美.简洁凝练.精确周密.精辟深入.通俗易懂.音韵协调.节拍感强. 注:必须联合具体语句剖析.十二分解表达题该若何做此类题答案也在文里面,要和作者站在一边”.当然,如能有理有据,自成一说,也是倡导的.答题办法是:1.重“接洽”,巧借用.即必定要按照题干请求,接洽文章.联合实际.接洽衔接材料;奇妙借用文章里的词句组织答案.2.用上“我以为……”如许的标记性说话,言简意赅地标明本身的不雅点,再用两三句话谈谈来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层次要清楚.3.要有精确的积极的人生不雅.价值不雅.4.说话要通顺,表达要流利,答出本身的文采.。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方法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方法
1. 细读原文:阅读前先看题目,了解问题要求。
然后读原文,注重理解并注意细节。
2. 理清逻辑:补充自己整个阅读过程中的逻辑,在脑海中理顺一些细节之间的联系,这对于后面的回答问题很有帮助。
3. 注意文化背景:文学作品往往包含着当时的特定背景,如果了解背景则更容易理解作品的深层次内涵。
4. 注重言外之意:文学作品往往包含着一些隐晦的情感,注意在阅读过程中捕捉这些隐晦的情感。
5. 根据上下文推断: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一些不理解的单词、句子,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断其意思,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
6. 统筹所学知识: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阅读中,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作品。
7. 精准答题:根据问题要求精准回答,注意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述自己的答案并回答所提问的问题。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万能答题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万能答题模板1、内容类一、概括文章内容“概括文章内容”这类题型,在大部分考试中比较常见,基本都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第一道小题,分值通常在4分到5分。
虽然看似非常简单,但是想拿满分,还是要仔细思考,细心构思自己的答案,这样才能做到哦~(一)出题形式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请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4、请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5、整理一下本文的相关情节。
6.表格式和线索式的概括方法。
(二)答题方法1. 六要素要用好。
概括文章内容的时候,要用词语将六要素串联起来: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整合之后便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啦。
我们可以将这种归结为“六要素法”。
2. 注意关键词、句。
首先要注意观察标题,标题是文章的题眼,有时候标题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这就叫做“标题扩充法”;其次要注意文章中的特殊句子,如开头、结尾、过渡句等等,这些句子常常与文章的中心内容相关。
3. 概括内容要准确、精练。
概括要点时切勿丢三落四、将关键点遗漏,更不能啰啰嗦嗦、毫无重点。
纸条君给大家整理了一个概括整篇文章内容的答题格式,希望能帮助小纸条们哈~ 答题格式:本文讲述了/叙述了一个...........的故事(其中省略号的部分代表着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从而表达了.........(从而表达的部分基本都是本文的中心思想,大部分都是作者的内心情感)二、人物形象分析题一般要求我们要分析这个人物形象的身份、行为和性格品质。
人物的形象特征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
外在特征是指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是指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
(一)出题形式1.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文中的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
3.作品中XXX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二)答题方法1. 把握特点。
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既要掌握人物的外在特征,即身份、职业、外貌等特点,又要把握人物的内在特征,即概括人物身上的主要性格和品质。
高考语文最新各题型答题模板——文学类文本阅读(1)(1)

高考语文最新各题型答题模板——文学类文本阅读文学类及实用类文本阅读(11-12题,25分,力争17分以上)[约23分钟]①整体把握:人物、事件、景物、情感,明确作品主题;②认准答题方向:词句理解、作用、分析问题、归纳主旨等;③答题要注重和文章主旨结合起来考虑。
④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分析、概括、分条陈述等,做到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语言通畅。
【友情提醒】①解题前切记填涂选考题号;②解题时要经过五个步骤:通读,了解内容;看题,明确所问;找点,圈定答题区域;过滤,综合判断;权衡,规范作答。
③阅读备考中的突出问题(“五缺”)缺乏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意识;缺乏结构意识,不善于借助层次分析把握内容要点;缺乏文本意识,作答过于主观随意或盲目;缺乏提炼整合手段,有效分析往往不足;缺乏作答规范意识,错字语病频频出现。
④解答一般方法阅读与解题的一般要求:1.原则:主题在心中,答案在文中,方法在胸中。
2.观念:整体的观念、联系的观念。
3.步骤:第一步——速读原文第二步——审读试题第三步——重点回读第四步——紧扣原文、灵活作答规律点睛:1.整体阅读把握主旨2.认真审题文题对应3.瞻前顾后考虑全面4.对照要求规范答题▲掌握语言组织方法:(1) 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2) 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3) 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概括各段大意,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答案要点:要①根据分数提示②按照一定角度③用数字号④归并整合⑤相关要点。
▲陈述句式,正面作答,力求简洁①作答表述是否与题干自然衔接;②要点是否明确,是否可以分点(层)表述;③字数是否合乎既定要求,是否写有错别字,是否出现了语病。
【规律总结】现代文阅读“作用题”作用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作用题”的命制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一、开头作用文章开头讲求开头精美,即常说的“凤头”。
高考语文各类型题目万能答题模板与技巧

高考语文各类型题目万能答题模板与技巧1.2023高考语文文学类及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模板①整体把握:人物、事件、景物、情感,明确作品主题;②认准答题方向:词句理解、作用、分析问题、归纳主旨等;③答题要注重和文章主旨结合起来考虑。
④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分析、概括、分条陈述等,做到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语言通畅。
2、2023高考语文古典诗词鉴赏之规范答题模板1.先观点后理由2.先总后分式3. 分点作答式答题的一般格式可简化如下:1.形象:身份+性格(+情感/塑造形象的意义)(先定性分析,再定量组合)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什么感情4.体会意境:运用什么手法+抓住哪些意象+营造怎样意境(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抒发什么情感5.品味关键词句:释义+还原意境+运用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6.分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7.分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塑造了什么形象)+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2023高考语文答题技巧1.知人:就是要掌握2023高考语文文中所写之人。
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
2.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
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
如果2023高考语文阅读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
弄清这些问题,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辨理: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
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模式高考阅读2014-01-07 0802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模式一、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能力层级:C、分析综合(一)题型示例:1、联系全文,指出“×××”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2、文章第一段写了“……”,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3、“×××”句(段),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地描绘“……内容”后,又写了“……内容”,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请你进一步地理解文章思路。
或除了以×××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外,本文还有另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来。
6、本文主要分几个画面来写,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7、请概括文章写了哪些方面?或概括特点?8、引用了材料有什么作用?(二)答题程式:1、某某句,某某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考虑与上文、下文的关系,一是前后文的呼应,二是对下文的铺垫。
答题必须结合上下文内容来回答。
例:“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答案研读: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刺刺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2、某某段中的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写了什么内容(概括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运用什么手法写的+起到了什么用的表达效果(联系中心)。
例: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研读:从自己的经历谈起(内容),借用了对比的手法(手法),行文自然生动,为下文谈的孤绝境界(中心)作了铺垫。
3、为什么从这里写起;先写这个后写那个,为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一般从结构、内容(表现形象,思想、主题思想)与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回答。
例1: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从平静的湖水写起?以“静”衬“动”,反衬了随后施放焰火的热闹,同时也为后面美丽的湖水做好铺垫(手法、结构);湖水的平静又与焰火的热闹相结合,共同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肯定(内容)。
例2: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单赏析。
答案研读: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结构)。
“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手法)。
这个反问句强烈的表达了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内容、中心)。
4、线索题:点明线索+分析作用(如何体现中心)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等。
回答时要点明文章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组织材料、贯穿全文、有机连接、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揭示主题、使行文富于变化。
5、结构特点(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请结合原文简要回答。
):记叙文(散文)的文章结构特点:①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等;③以什么(物件、观察点)为中心;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层深入。
同时要适时的结合中心回答。
例1: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请结合原文简要回答。
(6分)(2007年四川《焰火的变奏》)答案研读:从空间上,夜空与湖泊两相映衬;从时间上,现在与过去交织与碰撞。
例2: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4分)(2007年重庆《告别三峡》)答案研读:(1)以“告别”为中心;(2)感性到理性。
6、文章大意的概括题:要寻找出各段的段中心句,最后把握好中心。
7引用、或举例子的作用、用意题:围绕中心作答,只是看它是为段中心还是全文中心服务。
(三)套语集锦句段的作用(1)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④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2)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做铺垫、引起下文;④照应上文、换话题。
(3)结尾: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和;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二、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层级:C、分析综合(一)题型示例: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章运用了那些修饰手法表达,有什么作用?(二)答题程式:运用了什么手法+某手法(技巧)运用得怎么样(一定要回归原文,结合原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某手法(技巧)运用后好在哪些方面(首先要明确比喻、比拟这两种修辞格的作用。
比喻、拟人都能更形象、更生动地写出描写对象的特点。
其次,要结合文章主旨来考虑这种手法的作用,特别是围绕中心服务。
)例: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研读:(1)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衬托)的手法。
(2)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光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力。
(三)套语集锦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使词句有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8、反问、设问:引发思考,加强语气,强化情感,使句式摇曳多姿;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
三、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句表现力的品味(一)题型示例:1、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照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
2、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加点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3、根据文章解释或分析某句话的含义。
句子意思如何体现,分几个部分等?(二)答题程式:1、词语含义分析题:①弄清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中心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看完以上的一段话后,可用一个公式去记:这个词语表达了什么内容+这么表达有什么作用(词语本身的准确性生动性,联系段落中心或文章中心回答)例1: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照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
(2006年广东卷第16题)答案研读:抛:扔,投掷之意(表达了什么)。
表现了夕阳慷慨地、毫不吝啬地将它所有的光芒送给人间(表达的作用)。
2、句子含义分析题:1、先确认:确认句子的位置。
2、再分析:对句子中的词语特别是抽象词语进行分析,但分析时要紧密联系段落中心或文章中心;3、后成文,确定关键词,然后成文。
(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用具体内容解释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旨意义。
)例1: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
答案研读:这句话运用了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说理,这个手法表达出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很好地显现了文章的中心。
(三)套语集锦1、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①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②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③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2、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四、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一)题型示例:1、分析人物形象:结合文中对母亲的描写(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概括母亲的性格特点;分析塑造人物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记叙,说明】,收到怎样的效果。
2、作品内涵的赏析:怎样理解“雨韵”的内涵?文章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雨韵”这一主旨的?(二)答题程式:1、品味文本,鉴赏“意境”、内涵题:可从三个“必须”人手:一是“必须”将重点聚焦在作品开头、中间、结尾部分;二是“必须”注意线索、标题、注解等信息;三是“必须”注重“意境”的“外在形态”(表层的内容)与“内在本质”(深层的内容,如何体现中心)。
例:第⑤自然段末尾悟出的“真谛”的内涵是什么?答:雷电风雨具有巨大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唤醒人们回归大自然(表层内容),找回那颗失落的平常心,带给人们平和的心态,使人们能够真正享受人生(深层含义)。
2、抓住核心,评点人物析人物形象,要抓住情节和社会环境描写,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的具体描写,从“他是哪一类人”、“他有哪些个性特征”、“在文中具体表现什么”等角度设问,进行多层面的分析,不能随意下结论,定类型。
同时要注意思想个性的多重性。
人物形象最基本的评价方法是:首先对人物做一个总的评价,然后从不同侧面逐点说明人物具有的性格特征,也就是说答题要使用总分总结构。
例2: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5分)答案研读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总)。
她对父亲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知道父亲的行动后,她只有一句“如果你出,出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对于父亲的举动,她觉得羞辱(分)。
但对父亲,她虽不理解,在物质方面是支持的,把食物放在“我”很容易偷到的地方(分)。
可见她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总)。
五、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能力层级:D、鉴赏评价(一)题型示例:1、“价值判断与审美取向”为何+效果怎样2、“价值判断与审美取向”为何+怎样表现、评价“价值判断与审美取向”3、“价值判断与审美取向”+你的看法如何。
(二)答题程式:解答好这类题,重要的是理清解题思路,把握好文章的主题,然后围绕主题作答。
而理解主题的前提是要正确筛选出观点句。
寻找观点句的方法:1、从表达方式看,议论抒情为首选(不要记叙和描写的)。
2、从呈现位置看,段首段尾为首选(当然还有文章的标题,文中关键词语,关键句、关键段,点睛之笔)。
3、从出现频率看,反复出现为首选。
4、从语言风格看,不用技巧(修辞手法)为首选。
1、先明确审美取向,再揣摩审美效果。
对于“‘价值判断与审美取向’为何+效果怎样”类题型,在鉴赏解答时,要先明确作品直观显现的判断和取向与隐含的内容或者性格特征,然后再揣摩这样表述的审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