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屿港500年前不可不知的繁华

合集下载

六横一座隆起文史山脉的岛屿

六横一座隆起文史山脉的岛屿

六横:一座隆起文史山脉的岛屿发布时间:2011-10-13信息来源:《舟山日报》从1982年出土战国时期铜锛开始,六横人似乎有意无意想宣示自己渐渐隆起的悠久历史。

只是显得太低调太沉默,仿佛丰蕴的历史藏得越深,笼在其上的面纱就越显神秘。

早在西汉时期,关于“东海黄公”(六横旧称黄公山)传说的知晓度就不亚于今天的“神六上天”,而16世纪万船云集、十里洋场的双屿港,其繁华程度堪称“小香港”……只是,一切都灰飞烟灭,在蘸着桨声和帆影的潮起潮落中,留给怀古思幽者无法抵及心灵的唯美。

踏走六横,碧海青峦,一道道隆起的山脉,一座庙、一块碑、一处遗迹,斯人斯物,斯时斯景。

都如爬满文字和纹绘的古董,轻轻拭刷,尘灰扬去,断断续续的文史就这样翻开了。

王安石:百姓心中的丰碑“可怜客子无定宅,一梦三年今复北。

”公元1050年,而立之年的王安石调任北上离开鄞县,在他回眸县衙的瞬间,隔海茫茫的六横岛虽然已不为他视线所及,但在他心里一样值得依恋。

六横时辖属鄞县,也是这位爱民如子的官员实现自己“矫世变俗”政治抱负的“样板”基地。

三年任期,他多次赴六横抗旱救灾,兴修水利,疏河筑塘。

遇青黄不接之时,低息发放官府储粮。

20年后他升任宰相实行变法,其中的青苗一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等早在这块“样板”基地上现过雏形。

六横,这偏隅东南的海岛,与繁华的汴京相隔何止万里。

六横的百姓念道:“王安石是咱救灾救难的菩萨。

”关心百姓疾苦的人,不论你品级高低,不论你走得多远,百姓一样祭拜。

宋元的风飘雨摇,明清的浪喧波哗,抹灭不了百姓心中那份永久的感恩。

即使到了乾隆十六年,王安石离开六横700年之后,六横的百姓还要在蛟头的范家村田畈为他竖起一道旗幡,供起一尊神像。

“上庄六庙、下庄十庙”,旧时的六横多庙,百姓聚落所在,必奉神为社,庙社之多寡,即可观民户之疏密。

不管是渔农民刻意制造的神灵,还是从大陆渡海而来的神祗,都是一种精神和信仰的需要。

庄穆庙的关羽、双珠山庙的薛仁贵、焦府庙的宋将焦廷贵、张府庙的张居正、林府庙的林则徐……没有一个不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但是只有王安石一人,是真真实实踏访过六横并且是为解百姓于危难而来的。

你所不认识的倭寇:大明王朝时代的谎言

你所不认识的倭寇:大明王朝时代的谎言

你所不认识的倭寇:大明王朝时代的谎言【导读】这场惨烈的双屿港之战,便是主流史籍中所记载的,最著名的“抗倭”战役之一。

它像是一支锚,被深深抛入大明“倭患”的岁月之海,任何重要的追溯都无法绕过它。

这是明代画家仇英的《倭寇图卷》(局部),从旗帜上来看,左边船上的应是明军水师,右边两条船上的即为倭寇。

浙江沿海历史上曾有过连绵漫长的“倭患”,被认为是“明朝时日本海盗对中国沿海的一场侵略”。

然而,在数百年正统史观的笼罩之下,诸多史实却也透漏出无法掩盖的微光——所谓“倭寇”,实际上是被误读的一群中国海商,而在他们被掩盖的身份和命运背后,则是中国曾经强劲的民间海洋力量与农耕王朝的对峙、抗争和落败……舟山双屿港,五百年前“世贸中心”的覆灭2011年的隆冬,我来到了浙江舟山的六横岛,与建设速度日新月异的舟山主岛相比,这里冷落而偏僻,海面的寒风仿佛吹得透骨头。

山坳中坐落着一个名叫涨起的村子,冬天的田野衰败而空旷,只残有零星的绿色。

奔波近千公里来到这里,是为了追寻一个久远的传奇。

500多年前这地方有着一个声震中外的名字——双屿港,史籍中,这里中外商船云集,白银滚滚,被历史学家称为“16世纪的上海”。

然而,与岛上的出租车女司机谈起双屿,她却一无所知,说到倭寇才听懂了:“听说岛上以前有许多。

”这并不能怪她,因为就在双屿港最繁荣的岁月里,曾遭遇了一场极为惨烈的镇压和荼毒——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明右副都御史朱纨派遣2000多官兵直扑双屿港。

在风雨和海雾中,双屿海商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官军大胜。

战后,朱纨又下令将岸上房屋、港中船只全部焚毁,并用沉船、木石等淤塞了入港航道,实行了“三光”,令这个“世贸中心”成为一片废墟。

此后,在漫长的明清海禁期间,这里都只是一座空岛,直到清康熙年间方有移民迁居。

那时,淤塞百余年的双屿港已变成一片低洼的谷地,被开辟为田园和池塘,而那个曾闻名中外的港口徒剩下一个空洞的地名,直到今天,其具体位置仍有争议。

探访朔门千年古港遗址

探访朔门千年古港遗址

26址千年古港遗考古,让我们与历史更近一步。

让曾经在温州博物馆沙盘前遥想古时温州港口繁荣景象的我们,还能亲眼目睹千百年前先人遗留的真实痕迹,感受着岁月的刀锋和厚重。

9月29日,秋后的太阳依然热辣,记者来到鹿城区朔门街附近。

江风徐徐,穿过葱茏的江滨公园,千年古屿江心屿正遥遥相望,原先紧张施工的望江路下沉工程依然处于停工状态,裸露的地块皆是暗黄的尘土。

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们在遗迹周围就今后更进一步的保护问题小声地讨论着,而与之相邻的老城区白墙黑瓦,平和安静。

站在遗址旁的我们,望着不远处矗立专题 | 古港遗址探访朔门千年古港遗址文/程烟 摄/杨冰杰的大厦高楼和车水马龙,顿然有了一种时光穿梭的恍然感。

温州古港遗址分为瓮城、水门头、江岸码头群三部分,遗址发掘面积约5000平方米,呈东西向条带状,与现代岸线大致平行,江岸码头群长达380米,现已发现8座码头,2艘沉船及古城水陆城门相关建筑遗迹、砖铺道路、木质栈道、干栏式建筑、水井、灰坑等保存较好的古代遗迹和众多的瓷器文物,年代从北宋延续到民国,以宋元时期的遗存为主,最古老的遗存距今已有27 2022.10 |上千年。

温州自古就与港口、江海密不可分,元代宫廷画家王振鹏所作可与《清明上河图》媲美的画作《江山胜览图卷》,其中一角,就详细描绘了当年朔门古港码头的胜景:漂游在江面上的船舟,码头上林立的商铺摊贩,熙攘的人群,或交谈或牵马或挑担或打伞,形态各异……如今,望着遗址上一个个庞大又紧密相连的遗迹基坑,除了震撼,似乎让人更加真切地看到了图卷的实景重现。

据报告,该遗址规模庞大、体系完整,为国内外罕见,是国内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海上丝绸之路遗址之一,堪称近年来我国海洋和城市考古的重大收获。

它再现了宋元时期温州港的繁荣景象,印证了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不可替代的节点,成为我市打造千年商港最有力的佐证。

施施而行 依稀梦回千年商港从遗址西首往东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朔门瓮城。

从一首老童谣看青岛港的巨变

从一首老童谣看青岛港的巨变

从一首老童谣看青岛港的巨变追溯青岛这座城市的历史,我们就一定会说到青岛港。

以港立市,港兴城兴。

可以说,青岛港的发展,就是这座城市近现代化发展的缩影。

从1892年青岛正式建港至今,119个春秋里,它历尽磨难破蛹化蝶,源源不断地为这座城市增添活力与财富。

青岛港,成为青岛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和一张闪光的名片。

六月槐花香。

在纪念青岛市建置100周年前夕,我们参加了中共青岛市委主办、青岛新闻网承办的“以港兴市、港城共荣”走进青岛港活动,对青岛港有了更近的接触和更深的理解。

尽管只有半天时间,尽管是走马观花,但是,我们看到了一座现代化的港口风姿与实力。

观看了青岛港电视片,我们对青岛港的历史与发展,有了全方位的审视。

参观了中央调度室,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现代化管理。

参观了大港机械四队,我们对青岛港工人的生活与工作,产生了感性的理解。

在现场观看了绝活表演,我们赞不绝口、叹为观止,拍手叫绝。

参观了20万吨矿石码头,我们眼前为之一亮……啊啊,一幅幅绚丽的画面,一幕幕鲜活的情景,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回肠荡气,扬眉吐气,都给我们铭刻下深刻的印象,令人难以忘怀。

而最令我动情的,则是参观港史展览馆时,看到的反映往昔码头工人生活的老童谣。

有时候,一首土得掉渣的童谣,能折射出岁月的风貌,会点燃起人们久远而深情的回忆。

“干到秋,穷到秋,剩下麻袋和手钩。

抬煤抬盐,磨不断的铁锁链。

铁锨不离手,杠子不离肩。

脚踏七寸宽铁板,抬着煤盐去登天。

一步走不牢,尸首看不见。

”这就是当年德日占领青岛时期,码头工人受尽欺辱盘剥、生命任人践踏的真实写照!而解放前国民党时期的码头工人,也同样是“出的是牛马力,吃的是猪狗食”,命运依然非常悲惨。

我在童年时,就听过住在大杂院里的邻居单身大叔,在喝了二两老白干后,用苍凉的声音,吼出的这首童谣。

当时,我并不理解;今天,我读懂了。

是啊,那时候,数以千百计的码头工人,叫“臭苦力”,叫“老搬”,叫“扛大包的”……每一天,早去晚归,两头不见日头。

宁波介绍导游词范文

宁波介绍导游词范文

宁波介绍导游词范⽂宁波地处中国华东地区、东南沿海,⼤陆海岸线中段,长江三⾓洲南翼,东有⾈⼭群岛为天然屏障,宁波属于典型的江南⽔乡兼海港城市,是中国⼤运河南端出海⼝、“海上丝绸之路”东⽅始发港。

接下来是⼩编为⼤家整理的关于宁波介绍,⽅便⼤家阅读与鉴赏!宁波介绍导游词1各位团友,⼤家好!欢迎⼤家参加我们中国青年旅⾏社组织的这次新江南秀丽⼭⽔游。

⾸先,我先介绍⼀下⾃⼰。

我是这次⾏程的全陪导游,叫陈⾦波,⼤家可以叫我陈导或⼩陈。

我作为⼤家的全陪,职责主要在于照顾⼤家这⼏天的⾷、住、⾏、游、购,(景点讲解由地陪负责)解决旅途中遇到的⿇烦,尽我最⼤的努⼒维护⼤家的利益,务求使⼤家在这⼀次的旅途中过得轻松愉快,我的任务就是要令⼤家玩得开⼼愉快,但同时我⾮常需要在座各位的合作和⽀持。

俗话说:"百年修得同船渡",我觉得也可以说"百年修得同车⾏",现在我们⼤家⼀起坐在这⾥,⼀起度过这⼏天的旅程,我觉得是好有缘份的,所以我希望在这⼏天的⾏程中,我们能够相处得愉快,同时也祝愿⼤家旅游愉快,玩得开⼼!这是我们公司赠送给⼤家的纪念品,有旅⾏袋、帽、团徽。

公司发这个旅⾏袋的意思是祝愿⼤家“代代平安,满载⽽归",⼤家回程时⼀般都会买些当地⼟特产带回来,这个袋到时就有⼤⽤处了。

现在有的⼈如果本⾝带的包较⼩放不下去,可以打开公司这个⼤袋,把⾃⼰的⼩袋放进去,就还是⼀个袋,不会多出⾏李来了。

还有呢,希望⼤家佩戴好这个团徽,因为到了旅游⽬的地后,⼈⽐较多,流动性⼤,⼤家戴了团徽以后,就能够互相认识,并且知道都是来⾃同⼀个地⽅,那样就不容易找不到⼈了,是不是?⽽且到了旅游景点进门时验票员看见这个团徽就知道是我们团队的,没有戴的就会被拦住查票,所以请⼤家佩戴好它,并且不要遗失了。

另外这个团徽背后印有我们公司的总机电话号码,当您遇到什么问题可以及时打电话求助。

下⾯,我就来讲⼀讲⼤家最关⼼的⾏程,看看我们都要去哪些好玩地⽅玩。

浙商简史与典型案例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台州学院

浙商简史与典型案例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台州学院

浙商简史与典型案例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台州学院第一章测试1.()是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共同富裕示范区。

参考答案:浙江2.下列与范蠡有关的故事是哪一个()。

参考答案:卧薪尝胆3.以其杰出的商业才能,被后世商家视为祖师爷,尊称陶朱公的人物是()。

参考答案:范蠡4.()记载,越人当时已能“以船为车,以楫(ji)为马,往若顺风,去则难从”。

说明战国时期,浙江地区的造船业和航海业已经有了领先于时代的水平。

参考答案:《越绝书》5.唐朝时期浙江涌现了很多从事海上贸易的大商人,他们是()。

参考答案:李延孝、张支信、李处人6.每年秋季,沈家一年收获无数粮食,周庄内都会出现许多巨大粮仓星罗棋布排列,这样胜景被称为()。

参考答案:“东庄积雪”7.清末民初,以上海为基地的新式银行业崛起,这一时期的中国银行业以经营公债和()为主要业务。

参考答案:房地产8.“身自耕作,夫人自织”指的是()。

参考答案:勾践9.“旱则资舟,水则资车”蕴含了那些道理?()。

参考答案:要懂得未雨绸缪;注意事物的动态变化;要懂得经济发展的规律,;眼光要放得长远10.范蠡在越为官,制定了()的基本国策,既保护了农民利益,也保护了商人利益。

参考答案:货物官市;农末俱利第二章测试1.龙游商帮中的()自幼家贫失学,跟随父亲贩书各地,他一生淡泊处世,不求仕途,以嗜书、校书、刻书、贩书为好。

参考答案:童珮2.近代时期,宁波人商人善于保持传统的商业特色,在上海开办的银楼业曾达到()家。

参考答案:353.台州海门除了传统的钱庄、典当业获得发展外,()也开始出现并发展。

截至1934年,境内有银行2家、钱庄12家、典当7家、大小银楼(铺)20余家。

参考答案:现代金融机构银行4.明朝倭寇侵扰我国沿海地区,()下令“寸板不许下海”,并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

参考答案:洪武帝5.公元1547年,()围攻双屿岛,剿走私商船。

参考答案:朱纨6.浙江兴业银行、()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民营银行中居于领袖地位,被称为“南三行”。

朔门古港遗址的文化价值

朔门古港遗址的文化价值

292022.10 |址千年古港遗瓯江,滔滔江水,浩浩荡荡,犹如一条长龙从自西向东,从温州古城北边流过,归入东海,给温州带来了千古文明,并在她的身边刻划下了丰富的文化印痕,积淀了温州历史文化的厚度。

最近挖掘发现的千年朔门古港遗址,见证和体现了这一文明的实物和文化价值,堪称旷世之宝,弥足珍贵。

温州,是一座有着5000年渔耕文明史,2200年行政建署史的港口城市。

春秋时期,舟船已成为瓯越(今温州)人日常的交通运输工具。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温州沿江逐成港口雏形,并成为我国沿海交通在线九个重要港口之一。

东晋时期(317—420),港址基本确立。

唐代,温州港已是中国沿海的重要贸易港,与福州、台州等地都均有水路相通,而且可通达国内港口城市,甚至开通了国际航线,与日本、暹罗等相通。

宋元时期,随着市舶管理机构的设置,一跃成为“百粤三吴一苇通”、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港城。

北宋时永嘉知州杨蟠作诗称赞温州“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说明当时的温州港已异常繁荣兴旺。

清光绪二年(1876)九月,《中英烟台条约》签订,温州被辟为通商口岸,次年四月温州海关成立,温州港正式对外开放。

有历史资料表明,瓯江温州沿江是个千帆竞渡、船只进出频繁的天然良港,从而带动了城市发展和繁荣,但仍缺少强有力的实证,少了点看得到摸得着的史料见证物。

2021年,为缓解交通压力、激活历史街区,我市将鹿城区望江东路的地面道路改为下穿隧道,地面改为休闲公园。

开工不久,地下发现古石条引起了有关人员的关注,于是考古人员介入,工程亦为之停工。

近一年的考古作业,市文物部门的10多名考古朔门古港遗址的文化价值文/金辉人员,用锄头铲子如同雕刻绣花般地精心挖掘,在400米多长、15米至18米宽的工程范围中,将深埋地下上千年古港的真容显露了出来,面积竟达4000平方米。

其中包括朔门瓮城基址及出城道路遗迹、官式栈道,4处干栏式建筑遗迹、2艘沉船、8座码头、1处作坊、水门头地下系列建筑遗迹,以及大量瓷片堆积等。

我的家乡在浙里征文500字(精选15篇)

我的家乡在浙里征文500字(精选15篇)

我的家乡在浙里征文500字(精选15篇)我的家乡在浙里征文 1我的家乡在浙江著名的杭州市,它可是有着“人间天堂”的美称呢!最吸引人的就属闻名中外的.西湖风景区了。

西湖风景区景色宜人、环境优美,湖面晶莹剔透、清澈透亮、平静如镜,像一块波光粼粼的宝石。

湖面上还飘荡着许多独特的小船,游客们三三两两地坐在小船上观赏周围美丽的风景。

除了这些,还有三潭印月、雷峰夕照、苏堤春晓等优美的景点。

其中我最喜欢的景点是苏堤春晓。

西湖最美是春天。

每当春天来临时,柳树优雅地吐出嫩芽,换上新装,桃花就会绽开粉色的笑脸聚集在一起,汇成一道彩霞,花瓣也会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美丽动人。

除了这些,杭州还有闻名中外的特色茶一一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色泽嫩绿光润,香气鲜嫩清高,口感鲜爽甘醇,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

若是你坐在西湖边欣赏着美景,喝着这西湖龙井,别提多享受了!西湖龙井与西湖一样,是人、自然、文化三者的完美结晶,是西湖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杭州特色不仅有龙井茶,还有杭州丝绸。

杭州丝绸质地轻软、色彩绮丽、富丽华贵,是中国古文明之一,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

它的历史十分悠久,产品一直绵延不绝,最著名的有长城、喜得宝等。

西湖风景区吸引了许多游客,人山人海,成千成百,有中国的、有外国的,从每个角度看,都是人潮人海,车水马龙,这流动的人群,就像盘踞在西湖边的一条巨龙。

给西湖又增添了一份生动。

我的家乡就在这里,我也总想加入这人群来一同欣赏西湖的美。

我常常以我的家乡在“浙”里,引以为傲!我的家乡在浙里征文 2谁都会说自己的家乡美,山美水美人更美了!今天我就来写一写我的家乡——浙江。

我的家乡就在美丽的浙江,这里有清澈见底广阔无边的西湖,湖边上还有三个纯黄金三角的炼丹炉,他们的名字叫三潭印月,这个黄金三角可以算是我们浙江的独特美,旁边屹立着宝石山,虽然连珠穆朗玛峰的1/4都不到,但依然让我爬得气喘吁吁,到达顶峰之时低头往下俯望时,感觉这些都像是自己打下的江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屿港:500年前不可不知的繁华
发布时间:2011-10-26信息来源:《舟山晚报》
500年前,发生在六横双屿港的故事,是舟山历史上最绚丽多彩,也最为惊心动魄的一笔。

而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对于这段历史的记述并不详细,也不常被人提起,甚至很多人都对此一无所知。

是因为这段历史纠结复杂,从前的封建统治者也是按着自己的意图来书写历史。

若抛开一切感情色彩和利益立场,客观来说,不了解500前的双屿,就是不了解舟山的历史。

那时的双屿,在研究世界贸易和历史中,都是不可回避的,这是怎样浓墨重彩的一幅画卷呢?
何处双屿港
双屿港的地理位置自古未变,即六横岛西岸与佛渡岛东岸之间的水道。

对面就是著名的国际深水港宁波—舟山港区的梅山港,地理位置优越。

这一带港湾曲折,山抱水绕,易于船只隐蔽出入,处于国际航线与中国大陆连接点。

当年浙江巡抚朱纨奏报中说:双屿“悬居海洋之中,去定海县不过六十余里。

虽系国家驱遣弃地,久无人烟住集,然访其形势,东西两山对峙,南北俱有水道相通,亦有小山如门障蔽,中间空阔约二十余里,藏风聚气,巢穴颇宽”。

这里的描述与现在的双屿港也是吻合的。

曾经的“世贸中心”
500年前的双屿港究竟有怎样的辉煌呢?我们来看一下葡萄牙商人品笃的著述《远游记》中,描述的1540年至1541年间的双屿港。

文中记载了双屿常住居民3000人,葡萄牙人1200人,还有数以万计的往来商旅,市面非常繁荣。

建有两座教堂,一座市政厅,两家医院,和超过1000幢私人住宅。

葡人和其他族裔的海商,建立了一个自治的市政机构,该机构由司法行政官(警察)、审计官、法官、市议员等构成。

由于垄断了中日之间的贸易,双屿变得“富庶异常”。

品笃描述,由于当时的六横沿海人多地少,这里的房价非常高昂,房产每所建造成本约4000至6000得克,由于外来商家不断涌入,房屋租金高达每年2000得克,一两年的租金即可抵建造成本。

翻阅史料你会发现,几乎是葡人入居双屿的同时,西班牙皇帝卡洛斯五世将妹妹唐娜·卡德林娜嫁给葡王若奥三世,他给妹妹的是“令全欧洲羡慕的嫁妆”———20万得克。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徐明德是国内研究双屿历史首屈一指的专家,他曾说:“双屿港市场,
最早是由中国海商开辟的,这里地近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沿海对海外贸易的要求迫切。

浙东内陆水运发达,双屿到宁波,再顺浙东运河至杭州,即可进入明朝的经济神经中枢———大运河。

从经济地理角度,双屿的价值远胜澳门。


徐明德表示,那个时期(1524-1548)的双屿港曾一度成为亚洲最大最繁华的海上国际自由贸易市场,被史学家誉为“十六世纪的上海”。

来自日本、西班牙的白银,从这里被源源不断地运到中国,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棉布等商品。

六横当地一位热衷于史学研究的老人俞品久带着记者,来到双屿港沿岸的涨起港村,在后面的山岙找到了一处用碎石封死的土洞说,“这是一座坟,是多年前村民史兴裕家挖宅基,刨到了这座用青砖砌成的墓穴。

尸骨已没有了,随葬品有壶、杯、罐等,形制当地没有,南方沿海地区,也从来没有过。

"俞老相信,这里就是500年前葡萄牙人在双屿经商之处,古坟就是证据。

山上这样的坟大约有100多座,尽没于茂密的草木之中。

当地百姓叫它们“洋人坟”。

另据,双屿港另一侧佛渡岛的一位老人顾锡金回忆,在他十多岁的时候,在小佛渡岛上玩耍时发现了几块石崖上,有蚯蚓般的文字,许多村民都赶来观看过。

而葡文是拉丁字母,如写成花体,确如蚯蚓一般。

可惜,当十几年前有关部门来调查时,岩石的文字由于风化水蚀没了痕迹。

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在佛渡发现了面积约一万平方米的古彩瓷片集散地。

这和历史文献记载的互市货物中的陶瓷器一致。

一代海商和双屿命运
历史如何会选择双屿?这是时代和一个人所造就的。

事实上,早在葡萄牙人到达双屿以前,这里就已经是国内海商的一个聚集点。

据史料,明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同时实行古怪和有限的勘合贸易,即外国商人随“贡使”来到中国,由市舶司将其货物以“贡品”名义“朝贡”给朝廷,中国方面则把商品回赐给这些“仰慕天朝威仪”的外国人,贸易的规模、利润、效率统统不计。

明朝的商人,如果想私下与外国人做生意,那是不允许的,哪怕是愿意交税,愿意服从政府的管理也不行。

也就是说当时双屿港的“自由贸易”其实就是“走私”,而且是武装走私,双屿则是武装走私集团的根据地,而海商也被朝廷称为“海寇”、“海盗”。

当时在双屿盘踞的是李光头、许栋兄弟、王直等一代叱咤风云的海商,极具商业头脑和经营手段,在国际贸易中充当着中间商,原本他们可以是安分守己的商人,却在明朝“逼商为寇”的海禁高压下,不得不选择了“武装走私”这条路。

是时,正是16世纪初环球大航海时代,哥伦布与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改变了世界格局,对外
贸易需要航路与航路交通,港口与港口对话,让货物双向互动。

葡萄牙人到达中国最初是在广东沿海,却被明朝水师驱逐,而后才北上到达双屿,和早在双屿盘踞的“武装走私集团”一拍即合,成就了双屿二十多年的繁华。

浙江海洋学院海洋文化研究所方牧教授,也有类似的论断。

他认为品笃所说在双屿港的建筑物,只是以西方人的眼光,把中国的天后宫说成西方的“教堂”,把李光头他们办公开会的地方说成“市政厅”,也把海商的头目说成“议员”。

因为双屿不曾留下一点品笃所言的西方建筑遗迹,而葡萄牙人也不可能在没有本地的武装保护下经商。

双屿走私一直是明朝朝廷的眼中钉,但是因双屿走私与江浙地方官员、士绅有紧密联系,明军的几次“剿匪”都不成功,再加之嘉靖帝当政的前20年,为是否给嘉靖的生父皇帝谥号,朝廷闹得不可开交,无暇顾及双屿。

然而这样没有国家支持的贸易,终会被终结。

1548年,一个叫兰沙罗特·佩雷伊拉的葡萄牙人将几千达卡(欧洲货币)借给当地的中国人,但这几个人赖账不还,逃之夭夭。

佩雷伊拉一怒之下纠集了三十多个恶徒,在夜幕中袭击了欠债者的村庄,抢劫了十多户人家,强奸妻女,并残杀了数十个百姓。

此案震撼明朝当局,终于下定决心剿灭双屿,派朱纨统一指挥浙闽军务,对双屿进行围剿。

史料记载,为免泄露军机,朱纨弃浙江兵不用,动用从福建带来的亲信部队“福清兵”。

仅仅五个时辰,双屿的海商大败,军队都指挥卢镗俘虏了李光头,许栋兄弟外逃。

卢镗一把大火把双屿港焚烧殆尽。

而朱纨为绝后患,又以石木填塞了双屿港,双屿就这样迅速地退出了世界贸易的舞台。

王直和双屿之殇
说到双屿、海商与明朝的海禁,王直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人。

他在后双屿时代威震海内外,却与双屿有着一样的归宿。

这样一个逆潮流而动的时代,最终导致了清末中国的积贫积弱。

徽州盐商出身的王直最初在双屿港为许栋集团掌管船队,1548年双屿覆灭后,王直收编余众,成为江浙海商武装集团的一代枭雄。

而对海上贸易极其执著的葡萄牙人也不甘心,南下福建漳州,与王直集团合作,把漳州发展成了新的贸易中心。

王直作为典型的徽商,并非一介草莽,他一直以儒生自许,以作为中国人而自豪。

他学习日本语言文字,研究日本的商品市场,以信义取利,被日本商界视为典范。

在王直麾下,也有一些日本人俯首听命于王直的调遣,学习经商。

王直的一生都想把自己的事业纳入国家的正轨,他认为对外贸易是明朝不可避免要走的一条路。

1550年前后,借着自己“平定海上”的功绩,屡次请求松动海禁,使海外贸易合法化,却反遭朝廷偷袭和围攻。

王直突围后逃亡日本,两年后重返浙江一带,在沿海商民支持下,攻城略地,威震江浙,并在定海称净海王。

明朝政府打不过王直只能把他的母亲妻儿囚禁。

1555年,明朝改变策略决定招抚王直,释放其亲人给予丰厚待遇,王直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归顺。

1557年,在接受王直投降后,朝中重臣变脸,王直被捕入狱。

1559年12月王直被斩于杭州官巷口,他临死时预言:“死吾一人,恐苦两浙百姓”。

王直死后,原来商人色彩浓重的武装集团,被逼成了真正的“寇”,东南大乱。

王直与双屿的悲剧注定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纵观历史,其实全球化的第一次浪潮在大航海时代已经开始,而在西方走向繁荣和扩张之时,我国封建社会却处于停滞状态,原因就是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

方牧教授认为,海商是大航海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受经济利益驱动,代表人性开拓冒险、进取张扬的一面;而海禁则是封建统治者的权力意志,它从政治利益考量,代表人性偏狭保守、暴戾乖张的一面。

500年前的中国在全球化中没有把握机遇,第一次全球化带来的福祉与我们擦肩而过。

这告诉我们,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是强国之路。

当我们今天再次来到双屿港时,海岸线上,中远、鑫亚、龙山等几个大型船舶修造公司欣欣向荣,高耸的吊架、巨大的船舶、卡车来往穿梭……
这一次,双屿将会以开放的姿态重铸一个大港的辉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