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导学案: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最新教学文档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二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晋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少数民族的内迁、八王之乱的历史史实。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提高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
3知道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学习重点】八王之乱和少数民族的内迁【学习难点】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直观利用朝代歌导入方法指导一:结合书本归纳梳理识记第1题的知识模块。
第1题知识模块相对较多跨越时间段较长难度较大在认真阅读查找的基础上可采取边找边读方法让学生有个大致印象注意指导学生按时间顺序来理清朝代更替。
方法指导二:第1题的知识模块较多且零碎提醒学生仔细阅读查找注意不要遗漏;第3题较为简单阅读即可找出答案。
注意答案完整性。
方法指导三知识模块三可以采用角色扮演。
假如你是北民南迁的一员为大家介绍北方人口南迁。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在《中国历史朝代歌》里中间有几句“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这二十个字中前十五个字是我们常讲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二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北方民族融合”的相关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西晋的建立1自主阅读课本P78~79内容完成第1~2题。
1你能写出三国末年到南北朝的大致朝代更替吗? 2简述西晋(三国政权的演变) 三国时魏国最强蜀国最弱曹丕死后司马家族控制魏国大权灭掉蜀国。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②了解北方游牧民族你诶前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建立的背景过程与方法:①了解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②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③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西晋在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礼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抒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教学重点】八王之乱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教学难点】西晋速亡因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图片/视频《春运》教师:刚才我们观看了一组图片,这组图片的名字叫《春运》。
说到春运我想在做的各位同学应该不陌生,每年农历春节前一个月到春节都会上演这样的壮观景象:无数的中国人带着同样的心情,怀着同样的目的,齐聚车站、机场、码头,奔向同一个地方——家,这一壮观景象堪比好莱坞大片。
它甚至登上了国际头条,被外媒称之为“世界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
可是,你知道么?这样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也曾在我国历史上多次出现。
那么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出现于哪一时期?又有何影响?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走进本节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二、明确目标学生自读或齐读“目标导航”内容,加深印象三、讲授新课(一)西晋的建立1、西晋的建立与统一【学案导学】学生阅读课本第78页第一段和第二段内容,完成知识点1填空【展示提升】问题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实力变化?问题2:简述西晋建立的过程。
问题3:西晋统一全国及其意义小结: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数十年的分裂局面,国家重新统一2、西晋的统治【学案导学】学生阅读课本第78页第三段内容,结合材料分析回答问题【展示提升】多媒体出示材料“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钱神论》问题1:西晋统一后实行各种政策?有何影响?问题2:从“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有何认识?问题3:材料《钱神论》说明了西晋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风貌?结论:西晋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以保护他们的利益。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是本学期的第六个教学单元,主要讲述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西晋的建立、西晋的统一、北方各族的内迁以及西晋的衰落。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晋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认识北方各族的内迁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晋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西晋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晋的建立、统一、北方各族的内迁以及西晋的衰落,认识西晋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晋的建立和统一过程。
2.北方各族的内迁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创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西晋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2.学案: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引出本课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西晋的建立和统一过程,引导学生了解西晋的历史地位。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完成学习任务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晋建立、西晋的统一以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
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建立的背景。
过程与方法:知道西晋的统治,会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能够结合地图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分析“西晋政权的短命与实行分封诸王有什么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这一时期在我国民族交融方面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历史。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西晋的统一和衰亡的原因;八王之乱教学难点:西晋王朝短暂而亡的原因。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教材;PPT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到了三国鼎立,请大家告诉我,三国是指哪三国?魏蜀吴三国三足鼎立,每一个国家都想吞并其他国家,统一全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魏蜀吴三国实力比较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哪异国有条件完成统一,魏国的大权逐渐被谁所控制?建立了什么国家?二、新课(一)西晋的建立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总结一下西晋是怎么一步步统一全国的?263年魏灭蜀,266年西晋建国,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三国尽归司马氏2.哪位同学再来归纳一下西晋如何统一全国的?3.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西晋建立等信息有一句话是来形容西晋,“其兴也勃焉,其忘也忽焉”,意思是他们的兴盛很迅速,势不可挡,他们的灭亡也很迅速,突如其来。
4.那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西晋是如何走向衰落的同学们,看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西晋统治者的生活状况,结合我们的课本相关时事,同学们总结一下西晋衰亡的原因。
统治集团奢侈腐败5.我们知道了西晋统治集团在生活上的腐败,他们的腐败还表现在对内迁各族人民的压迫,哪位同学来说一下西晋统治者是怎么压迫内迁少数民族的?6.从这一段话里,我们可以概括西晋第二个衰亡的原因民族矛盾7.因为西晋对内迁少数民族人民的压迫,一些少数民族首领趁机起兵反晋,西晋外乱,而西晋朝廷外乱的出现,是因为内乱的兴起,请同学们找出西晋有什么内乱?八王之乱8.八王之乱是谁在位时期发生的?晋惠帝9.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八王之乱的根源在哪?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主要讲述了西晋在晋武帝的统治下,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以及随后八王之乱的爆发。
课程内容还包括了北方各族的内迁,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引导学生了解这一段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具体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有一定的认知,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深入探究西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2.难点:理解西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以及八王之乱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西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提高学生的 historical thinking ability.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
3.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
4.学习资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论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西晋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西晋的地理位置和周边民族。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优质课导学案_3

17、《西晋短暂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
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的建立的背景。
过程与方法:了解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史实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教学重点:西晋的统一和衰亡的原因;八王之乱。
教学难点:西晋王朝短暂而亡的原因。
教具学具:挂图,教学PPT,导学案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为主,结合阅读、讨论、师生互动探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以猜成语的小活动导入新课,在大屏幕上打上成语的解释,让学生猜,成语包括:乐不思蜀,洛阳纸贵,白首同归,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莼鲈之思,猜完之后教师总结,这些成语都是出自同一时代,就是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但是也出现过短暂的统一,而在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量内迁,与汉族逐鹿中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结束三国鼎立,实现短暂统一的西晋王朝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一篇章三国尽归司马氏(一)司马氏势力发展:1、司马懿夺权:曹丕当政后,司马懿受到重用,曹丕临死前将明帝曹睿托孤给司马懿等人,曹睿在位时,司马懿任大将军,为魏重臣。
曹睿临死前将年仅八岁的太子交付到司马懿和曹爽手中,曹爽主政,司马懿掌握军权,在曹爽集团飞扬跋扈之时,司马懿韬光养晦,后发制人,趁曹爽等人拜谒高平陵时司马懿趁曹氏子孙孱弱昏庸的时候,以垂死之年,奋起一击,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曹爽手中政权,司马懿掌握军政大权2、司马师:司马师继任大将军,曹魏政权继续向司马氏倾斜,司马师废曹芳,改立曹髦3、司马昭:司马师死后,他的弟弟司马昭继续掌管朝政,他毫不掩饰想要称帝的野心,在他的眼里少帝曹髦不过是个傀儡,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喜爱诗文书画的文弱皇帝,却以他最果决,最悲壮的方式,想司马氏发起了最后的反击,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是曹髦临死前留给世人最著名的一句话,公元260年五月的一天,不想坐等被废黜的曹髦,率领几百名侍卫和奴仆,冲出宫门,亲自讨伐司马昭,以一种最悲壮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曹髦之死,意味着曹氏的最后一次反抗也以失败告终,曹氏衰落,但魏国统一天下的雄心,并为停止,没有后顾之忧的司马昭开始实行更大的计划,也为司马氏最后取代曹氏赢得了重要的政治筹码,他灭掉了三国中的一个国家,哪个国家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确定先灭蜀汉,后灭东吴的大战略,来结束三分天下的格局)。
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学案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 17 课西晋的短暂一致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学习目标1.认识这一期间简单的历史发展脉络,包含西晋的兴亡、十六国的由来。
2.经过本课的学习,正确认识西晋消亡的根来源因,提升其剖析问题和概括史实的能力。
3.经过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等史实,初步认识民族同等、正确办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二、自主预习1.年,魏灭蜀。
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年,西晋灭吴,一致了全国。
2.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中原人口大批死亡,幸存者纷繁逃离,此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热潮。
3.世纪后期,氐族苻氏成立的前秦渐渐富强,并一致了。
三、合作研究1.西晋可以短期一致的原由 .2.西晋为何是短寿的王朝?四、随堂操练1.结束三国鼎峙场面从头一致中国的王朝是()A. 曹魏 B .东晋 C.西晋D.前秦2.颠覆西晋王朝的少量民族是()A. 匈奴 B .鲜卑 C. 羯 D .氐3.三国结束的先后次序是()A. 魏蜀吴B.蜀魏吴C. 吴蜀魏D.蜀吴魏4.标记着西晋实现全国一致的历史事件是()A. 灭蜀B.西晋定都洛阳C. 灭吴D.西晋迁都长安5.西晋短暂而亡的根来源因是()A.统治者内部的腐败和斗争B.阶级矛盾的尖利C.民族矛盾的激化D.南迁匈奴族力量的强盛)6. 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热潮出此刻( A. 东汉末年 B .三国期间 C. 西晋末年 D .东晋南朝7.“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勒勒歌》的后两句,这是北朝期间居住在北方的勒勒族的民歌,也在鲜卑族中传唱。
东汉、魏、晋期间鲜卑族内迁的地址是()A.陕西关中B.山东西南C.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域D.山西一带五、课后反省【答案】二、自主预习1. 263 266 2802.第一次3. 4黄河流域三、合作研究1.(1)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快速,国力充分,渐渐超出了南方.( 2)南方蜀、吴两国的统治者日趋腐败,国力日趋衰败,且蜀国已被魏国所灭.( 3)从客观上看,一致切合历史发展总趋向和人民梦想.2.( 1)西晋的统治公司特别腐败,豪侈腐化的民风特别流行,在位的皇帝智力低下。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导学案(含答案)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名:一、【学习目标】1、掌握西晋的建立、统一全国及其灭亡的史实2、了解“八王之乱”的基本经过及其影响3、知道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各族不断内迁的史实和原因二、【重难点】重点:西晋的建立、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难点:西晋灭亡与分封诸王的关系三、【自学指导】(带着问题认真阅读P78-81,用笔划出关键词)1、请找出西晋建立的相关史实(时间、人物、背景、统治特点和影响)?2、请说说八王之乱的背景、爆发和结果?3、理解北方游牧各族的内迁和十六国、前秦建立的概况?四、【合作探究】(对学、群学,解决以下问题)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晋政权的短命与实行分封诸王有什么关系?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五、【当堂训练】1.标志东汉末年以来三国分裂割据局面结束的事件是( )A.西晋灭蜀 B.西晋定都洛阳 C.西晋灭吴 D.西晋迁都长安2.“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旨司马昭篡夺曹魏政权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但实际上废除魏帝建立晋朝的是( )A.司马懿 B.司马炎 C.司马昭 D.司马睿3.洛阳是中国的六大古都之一,所给选项中曾经在此建都的有( )①秦朝②西汉③东汉④西晋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4.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50里的步障。
这充分说明了( )A.统治阶级的腐朽 B.社会经济的繁荣C.制糖技术的发达 D.丝织技术的高超5.作为一个刚刚立国的王朝,西晋应该是很有生命力的,但它迅速地走向败亡。
下列哪一事件标志着西晋王朝由盛转衰( )A.石崇王恺斗富 B.赤壁之战C.八王之乱 D.七国之乱6.我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徙。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 )A.东汉初年 B.东汉末年 C.西晋初年 D.西晋末年7.西晋政权骤起骤灭,其兴亡耐人寻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分析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原因。
2.知道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和十六国建立,认识到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简述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等史实,初步认识民族平等、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1、重点:西晋的短暂统一,八王之乱,少数民族的内迁。
2、难点:西晋王朝短暂而亡的原因,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
【自主学习】
1.西晋的建立:______年,司马懿的孙子________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________为都,史称西晋。
他就是晋武帝。
______年,西晋灭________,统一了全国。
2.八王之乱:________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在_____一带展开长达16年的相互混战,史称“__________”,西晋从此衰落。
幸存的中原人口纷纷逃往南方,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________高潮。
3.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内迁:_____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
原来生活在西北的________和________,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
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________和________,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________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
(2)十六国时期: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_______,总称为“________”。
(3)前秦的强大:_______世纪后期,_______族苻氏建立的_______逐渐强盛并统一了_______,皇帝苻坚任用汉人________为丞相,锐意改革,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兴办学校,提倡儒学,缓和了前秦境内_______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合作探究】
1.西晋能够短期统一的原因。
2.西晋政权的短命与实行分封诸王有什么关系?
3.西晋末年人口大迁徙的原因及影响分别是什么?
【当堂达标】
1. 右图是西晋“晋归义氐玉”金印,是西晋颁发给当时氐族首领的官印,是研究当时民族关系的实物见证。
西晋政权是一个怎样的政权()
A.全国统一的政权
B.在历史上的统治维持近百年
C.北方政权
D.南方政权
2.标志着西晋实现南北统一的历史事件是()
A.灭蜀 B.西晋定都洛阳 C.灭吴 D.西晋迁都长安
3.标志着西晋走向衰落的历史事件是()
A.晋武帝封王 B.“八王之乱” C.“五胡”内迁 D.匈奴起兵攻晋
4.“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统一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
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A.“八王之乱”
B.定都洛阳
C.“七国之乱”
D.西晋迁都
5.下列哪些内容能体现出西晋的历史状况()
①篡权建立的封建王朝②短期统一的朝代③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④被农民起义所推翻⑤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①②③
B.②③⑤
C. ②③④
D.①②⑤
6.住历史基本要素对掌握的历史重点知识十分必要。
将“316年”“匈奴人”两个要素结合在一起可以确定的历史事件是()
A.西晋建立
B.西晋结束分裂局面
C.西晋灭亡
D.东晋建立
7.下列有关“十六国”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时间是在4世纪初到5世纪世纪前期
B.由汉族统治者建立
C.主要包括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和西南的成汉
D.发生在西晋灭亡以后
8.“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敕勒歌》的后两句,这是北朝时期居住在北方的敕勒族的民歌,也在鲜卑族中传唱。
你知道东汉、魏、晋时期鲜卑族内迁的地点是()
A.陕西关中
B.山东西南
C.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
D.山西一带
9.4世纪后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
D、女真族建立的金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晋建国初期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建国。
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
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
材料二: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
——《晋书·刘元海载记》
(1)西晋初年为什么要恢复分封制,大封同姓为王?这种做法造成了怎样的不利局面?
(2)材料二中的“司马氏骨肉相残”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我的收获】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266 司马炎洛阳 280 吴国
2.晋惠帝洛阳八王之乱人口迁徙
3.(1)东汉、魏、晋氐族羌族匈奴族羯族鲜卑族
(2)成汉十六国(3)4 氐前秦黄河流域王猛胡汉
【合作探究】
1.(1)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迅速,国力充足,逐渐超过了南方。
(2)南方蜀、吴两国的统治者日益腐朽,国力日趋衰落,且蜀国已被魏国所灭。
(3)从客观上看,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愿望。
据西晋的一些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文化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
议一议,这些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族同宗说明了什么?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这些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族同宗,说明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是炎黄子孙,我们同出华夏文明,我们血脉相连,我们是一家人,即民族大交融。
2.八王之乱的发生与西晋实行分封制是有关系的。
一方面,从制度层面上讲,西晋大封同姓诸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拱卫王室,但是同时也埋下了诸侯实力过大,威胁中央统治的隐患;另一方面,从具体实施过程来看,晋武帝时期陆续派遣诸侯王据守州郡重镇,即“移封就镇”,诸侯王手中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利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势力也日益壮大,为其叛乱提供了充分条件。
我们也要认识到西晋槽糕的社会状况和迟钝昏庸的晋惠帝,也是八王之乱发生的原因。
3.(1)原因:总的来说是社会动乱的结果。
一方面,西晋统治者不关心人民疾苦,对发展社会经济不够重视,人祸天灾,中原人民无法生存,于是开始向南迁徙。
另一方面,为争权夺利而发动的战争持续十几年,严重破坏社会生产。
与此同时,西北各族人民为了反抗西晋汉族统治者的民族奴役和剥削政策,不断起兵反抗,战争连绵不断。
中原人民饱受战乱之苦,不得不大举南迁,寻找生存之地,从而引发大规模的移民潮。
(2)影响:虽然西晋末年的人口大迁徙是社会动乱的结果,但它却客观上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技术带入迁入地区,并使这些先进的科技、文化得到迅速传播,从而有利于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也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对后世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堂达标】
1.A
2.C
3.B
4.A
5.A
6.C
7.B
8.C
9.B
10.(1)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曹氏孤立而亡;被封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威胁中央政权。
(2)八王之乱。
长期战乱,导致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南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