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考试重点

中医药学概论考试重点
中医药学概论考试重点

中医药学概论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四气:指寒、热、温、凉4种药性

2、五味:指辛、甘、酸、苦、咸5种药味

3、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6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4、八纲辨证: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8个纲领辨别疾病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的辩证方法

5、疫疠:又称瘟疫、疫气、异气、疫毒等,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

6、七情:即喜、怒、哀、思、悲、恐、惊7种情志活动

7、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的全身情况、局部表现、排出物以及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健康状况、了解病情的诊病方法。

8、闻诊:是指医生运用听觉和嗅觉,辨别病人声音和气味变化的诊病方法。

9、问诊:是医生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过程,以及现在症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查疾病的方法。10、切诊:是医生运用手指切按病人脉搏以探测脉象、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

11、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一部位或某些部位(脏腑或经络)的选择性作用,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作用范围的一种性能,有“定位”特点。

12、升降浮沉:是表示药物作用趋向性的一种性能。

13、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是反映药物安全程度的一种性能。

二、问答题:

脏腑的生理功能?

五脏:

1、心:主血脉;主神态

2、肺:主气,司呼吸,主声音;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3、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4、肝:主疏泄;主藏血

5、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

六腑:

1、胆:贮存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2、胃: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

3、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4、大肠:传化糟粕

5、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

6、三焦:通行元气;运行水液

三、案例辨析(处方组成、辩证分析、治病机理、功能主治)

1、四物汤

熟地黄12g 当归白芍各9g 川芎6g

方中熟地甘温味厚,其质柔润,长于滋阴养血,为君药。当归补血

养肝,活血调经,为臣药。佐以白芍养血柔肝,敛阴合营;川芎活血行气,调畅气血。四药配伍得当,补血而不滞血,为补血的常用方,又为调经的基本方。

补血调血。主治营血虚滞症,症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女子月经不调,量少或闭经不行,少腹作痛,舌淡,脉细玄或细涩。

2、四君子汤

3、银翘散

4、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24g 山萸肉12g 山药12g 泽泻9g 牡丹皮9g 茯苓9g 本方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萸肉滋养肝肾而涩精;山药补益脾阴而固精,共为臣药。三药配伍,滋养肾肝脾之阴,称为“三补”。但方中熟地用量为山萸肉和山药两味之和,故以补肾阴为主,补其不足以治本。佐以泽泻利湿泄浊,又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牡丹皮清泻相火,又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又助山药以健运。此三药为“三泄”,渗湿浊,清虚热,平其偏胜以治标。六药合用,三补三泻,而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故以补为主,补肝脾肾之阴,尤以补肾阴更胜,此为本方的配伍特点。六味地黄丸为滋阴补肾的基本方,后世不少滋补肾阴的方剂由此演化而成。

滋阴补肾。

2020年整合中医药学概论的试题及答案名师精品资料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题,每小题1分,共10 分) 1. 金钱草:A A. 治黄疸 B. 治石淋 C. 治乳痈 D. 治肺痈 2. 善能清泻胃肠湿热的药是:D A. 黄连 B. 黄芩 C. 黄柏 D. 龙胆草 3. 两种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物,合用后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疗效,其配伍关系称为:B A. 相畏 B. 相使 C. 相反 D. 相须 4. 能平肝息风,有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的药物是:B A. 夏枯草 B. 羚羊角 C. 牛黄 D. 地龙 5. 独活可主治的病证是:B A. 水肿 B. 风寒表证 C. 虚热证 D. 胎动不安 6.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全书共收载药物:C A. 1700种 B. 1980种 C. 365种 D. 300种 7. 治疗脾虚水肿,宜选择的药物组是:B A. 甘草与西洋参 B. 白术与黄芪 C. 黄芪与甘草 D. 甘草与白术 8. 川芎除活血行气外,还能:A A. 祛风止痛 B. 利水消肿 C. 引火(血)下行 D. 解毒消痈 9. 具有润肺止咳功效的药物是:D

A. 款冬花 B. 紫菀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非 10. 授乳期不宜选用的药物是:C A. 山楂 B. 神曲 C. 麦芽 D. 鸡内金 11. 羚羊角片入汤剂时应该:C A. 后下 B. 布包煎 C. 单煎2h以上 D. 先煎 12. 治温热病气分实热证的最佳配伍是:A A. 石膏配知母 B. 石膏配栀子 C. 知母配黄柏 D. 知母配龙胆草 13. 桔梗具有的功效是:C A. 祛痰止呕. B. 祛痰排脓 C. 祛痰温胃 D. 祛痰行气 14. 治血虚、血瘀、妇科经产诸证的要药是:B A. 白芍 B. 当归 C. 阿胶 D. 熟地 15. 能利水消肿的药是:D A. 桑白皮 B. 葶苈子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非 16. 薤白的功效是:C A. 理气调中,利水消肿 B. 疏肝解郁,化痰止咳 C. 理气宽胸,行气导滞 D. 理气调中,燥湿化痰 17. 辛味药的作用是:A A. 发散行气 B. 软坚泻下 C. 燥湿通泄 D. 利水渗湿 18. 三七能主治的病证是:B A. 虚寒性痛经 B. 血热性出血 C. 收敛止血 D. 跌打损伤 19. 石决明的主治病证是:A A. 目赤肿痛 B. 目暗昏花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非 20. 大黄酒制的目的是:(D)

中药复习重点(1)

中药学复习重点 1、中药: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它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若干特点。 2、配伍: 按照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或者两味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3、炮制:是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剂,制剂的需要,进行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4、祛风湿药: 以祛风湿为主要功效,治疗痹证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5、止血药:制止体内外出血,治疗各种出血病证的药,称为止血药。 6、中药学: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的品种、来源、产地、采集、贮存、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7、相须: 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8、煅: 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的炮制方法。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以充分发挥疗效。 9、利水渗湿药: 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药,称为利水渗湿药。 10、安神药:以宁心安神为主要功效,治疗心神不宁病证为主的药物,叫安神药。 11、相反:两种药物同用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十八反,十九畏。 12、开窍药: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13、理气药:凡用以调理气分疾病,能舒畅气机,可使气行通顺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1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轻或消除。 15、四气: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为四气。 16、化痰药: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治疗痰证的药物,称为化痰药。 17、水飞: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如水飞朱砂,炉甘石,雄黄。 18、相杀: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19、解表药: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20、利水渗湿药: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药,称为利水渗湿药。 21、止咳平喘药:以缓解或制止咳嗽和喘息为主要功效,治疗咳嗽、喘证的药物,称为止咳平喘药。 22、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23、五味:指药物具有的辛、甘、苦、酸、咸五种基本味道。 24、补虚药: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正气虚衰为主要功效,治疗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 25、化湿药:化湿运脾为主要功效,治疗湿阻脾胃证的药物,称化湿药。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最新汇编)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题 1、阴阳: 2、气机: 3、津液: 4、解表药: 5、七情: 二、写出下列药物的功效题 1、麻黄: 2、石膏: 3、茯苓: 4、人参: 5、川芎: 三、(学科教研组期末学业水平检测)填空题 1、对世界本原持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的学说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医认为人体是以_____________为主宰,_____________为中心,结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奇恒之腑形态上似_______,功能上似____________。 2、中药“四大热药”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行相生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应用升降浮沉应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气的最基本运动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体之

气根据生成的来源可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茵陈是治疗______________的要药;蒲公英是治疗______________的要药;鱼腥草是治疗_____________的要药;金钱草是治疗_____________的要药。 8、活血祛瘀药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类。 9、有“夏月麻黄”之称的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引火下行”的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有“舟楫之剂”之称的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即能补血又能止血的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选择题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司呼吸 B、主血脉 C、主疏泄 D、主升发 E、主纳气 2、五行学说中“水”的特性是() A、润下 B、稼穑 C、炎上 D、从革 E、曲直 3、藏象学说的内容包含() A、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B、内在组织器官的各种表象 C、五脏、六腑 D、五脏、六腑与经络 E、五脏的各种形象 4、脏与脏之间主要体现了“精血同源”关系是() A、心与肺 B、心与脾 C、肝与肾 D、脾与肾 E、心与肾 5、发病的最基本原理是() A、正胜邪负 B、正胜邪退 C、正邪相搏 D、邪胜正负 E、邪正相持 6、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是() A、辨病求因 B、辨症求因 C、问诊求因 D、相对性 E、直观性 7、主升清功能的脏腑是() A、肝 B、脾 C、肾 D、心 E、肺 8、和肾相为表里的是() A、大肠 B、膀胱B、三焦D、胆E、小肠 9、归属内伤病因是() A、劳逸 B、医过 C、外伤 D、六淫 E、水湿痰饮 10、以下哪些是杏仁的主要功效() A、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B、发汗解表、止咳平喘 C、发汗解表、温通阳气 D、发汗解表、行气和中 E、发汗解表、祛暑化湿 11、利水渗湿药主要适应的病证是() A、湿阻中焦 B、湿温初起 C、痰饮伏肺 D、水湿内停 E、风湿痹痛

中医药学概论试题与答案

中医药概论 1、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答:中医药的起源是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疾病和伤痛,就需要医药知识和技能来疗伤治病,就有了中医药学。有了中国人就有了中医药学,中医药学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创造的,是实践的产物。 历经先秦、秦、汉时期,中医药学无论在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等基础理论方面,还是中药在临床的运用等各个领域都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四大经典著作的问世,意味着中医药基本理论的确立和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医药理论不断丰富,治疗技术日益提高,临床各科逐渐形成,中医药理论体系也进一步成熟和发展。宋金元时期,中医学派蜂起,学术氛围浓厚,新理论、新方药层出不穷,使中医药学的发展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明清时期,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更趋完善,藏象理论更加充实,临床各科辨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温病学迅速发展。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 2、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答: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3、说出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的名称?答: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子和;“补土派”李东垣;“养阴派”朱丹溪。 温病四大家:吴鞠通、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 4、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 答:整体观念: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即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与社会不可分割,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各个方面。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辨证论治的过程。 5、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是什么?共收载多少种药品? 答: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是《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共载药850种。 6、什么是阴阳、五行? 答: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7、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 答: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①阴阳交感;②阴阳对立制约; ③阴阳互根互用; ④阴阳消长平衡;⑤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②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③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④用于疾病的诊断;⑤用于疾病的防治; ⑥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 8、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 答: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①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②五行的相生、相克; ③五行的相乘、相悔和母子相及。 五行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②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③用于疾病的诊断;④用于疾病的治疗。 9、什么是藏象学说?什么是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答: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五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为“五脏”。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0、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答:由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水谷精微都依赖脾的运化,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以后主要的营养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所以称“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11、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 答:肾藏精,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生殖繁衍基本物质。精化气,称为肾气。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概括为肾阴肾阳,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滋润作用的成为肾阴;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称为肾阳。肾阴、肾阳是全身阴阳的根本,五脏六腑阴阳都离不开肾阴、肾阳的供养,肾阴、肾阳又是肾先天之精气生理功能的概括,所以称“肾为人体先天之本”。 12、五脏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 答:心:主血脉,主神志;心合小肠、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合大肠、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上系于喉、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 脾:主运化,主统血;脾合胃、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肝:主疏泄,主藏血;肝合胆、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

中医药学概论-总复习-考试重点1

五行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②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③用于疾病的诊断; ④用于疾病的治疗。 9、什么是藏象学说?什么是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答: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五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为“五脏”。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0、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答:由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水谷精微都依赖脾的运化,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以后主要的营养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所以称“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11、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 自然界 五 行 人体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五脉 五液 五神 角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弦 泪 魂 徵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洪 汗 神 宫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缓 涎 意 商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 悲忧 浮 涕 魄 羽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沉 唾 志

20、什么是痰饮?什么是瘀血? 答:痰饮:是机体水液代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瘀血:泛指体有血液停滞。凡血液运行不畅,或局部血液停滞,以及存留在体没有消散的离经之血,都称为瘀血。瘀血既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21、什么是四诊? 答: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 22、简述五色主病的临床意义? 答: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赤色:主热证; 黄色:主虚证、湿证;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黑色:主肾虚证、寒证、痛证、水饮证、瘀血证。 23、脏腑在舌面上是如何分属的?请简述病理性舌色的主病?答:舌尖分属心肺;舌中分属脾胃;舌根分属肾;舌的两边分属肝胆。 淡白舌主虚证、寒证;红、绛舌主热证; 深红为绛,舌色愈红说明热势愈甚; 青紫舌主热证、寒证、瘀血证。 24、何谓八纲辨证?说出八纲辨证的意义? 答:八纲辨证,是运用表里、虚实、寒热、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对疾病的病因、部位额、性质和正邪斗争消长情况,进行分析归纳诊断为不同病证的辨证方法。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位浅深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

中药学考试必备知识点

中药学1 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桂枝:辛甘温,归心、肺、 紫苏:辛温,归肺脾经。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去风解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白芷:辛温,归肺胃经。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辛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 辛凉解表药: 薄荷:辛凉。归肝肺经。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泻。 柴胡: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郁,升举阳气。 升麻:辛甘微寒。 清热泻火药: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清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栀子:苦寒,归心肺肝胃三焦经。消肿止痛。 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清肝芦根:甘寒,归肺胃经。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燥湿药: 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清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膀胱经。清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经。清热玄参: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清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赤芍:苦微寒,归肝经。 紫草:甘寒,归心肝经。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清热连翘:苦微寒,归肺心胆经。清热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清热大青叶:苦咸大寒,归心肺胃经。牛黄:苦凉,归肝心经。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清热解射干:苦寒,归肺经。清热解毒, 白头翁:苦寒,归大肠经。清热解板蓝根:苦寒,归心胃经。清热解青黛:咸寒,归肝肺胃经。清热解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解毒紫花地丁:苦辛寒,归心肝经。清穿心莲:苦寒,归胃肺大小肠经。马齿苋:酸寒,归大肠肝经。清热归心肾脾经, 止痛,调和药性。补阳药: 归肾肝经。补肾阳, 调冲任, 归肝肾经。 补肾阳, 归心脾经。 微寒, 归肝肾经。 。 。

临床中药学期末复习要点

《中药学》期末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一)中药:是区别于西方医药学,在中国占主流,由中医基础理论指导的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植物为主体,包括动物、矿物在内的天然药物及部分加工品,古称本草 (二)草药:是指在民间运用,局部运用,未得到官方权威认证的以植物类药材为主体的药物 (三)本草:中药旧称,以植物类药材居多 (四)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础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道地药材:产于某一地区的某药材,因其地域性强,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而被普遍重视。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 (六)四性:药物的寒、凉、温、热四种药性(四气) (七)五味:酸、苦、甘、辛、咸五种药味 (八)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九)归经: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十)毒性:古代指药物的总称,或药物的偏性,或药物作用的强弱不同,或药物的毒副作用;现代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十一)配伍:根据病情需要和用药法度,有目的地选择两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 (十二)药物七情: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单行 (十三)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明显增强原有疗效 (十四)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配伍使用,而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十五)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十六)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十七)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十八)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十九)炮制: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临床用药和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及药材自身特性所采取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 (二十)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即解表药,又叫发表药(二十一)清热药: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 (二十二)温里药:凡以温里祛寒为主要作用,治疗里寒证的药物,叫温里药,又称祛寒药 (二十三)补虚药:凡以补充人体气血阴阳,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为主要作用,治疗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亦称补养药或补益药 二、比较异同 (一)麻黄与香薷 ①二药同具有辛温之性,同归肺经,都能发汗解表,利水消肿 ②麻黄发汗力强,故风寒表实无汗之重证多用之。还能宣肺平喘,治疗咳喘实证;利水消肿,用于风水水肿 ③香薷外能发汗解表,内能化湿和中,为夏月麻黄,暑天解表要药,尤适夏季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阴暑证。利水消肿,用于水肿脚气 (二)紫苏、荆芥、防风 ①三药同具有发汗解表之功,皆可用于风寒表证 ②紫苏用于风寒表证,发散风寒力较缓和,又宣肺止咳,兼理气,尤适风寒兼咳喘胸闷者,

四套中医药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

中医药学概论作业1 一、问答题1.如何理解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请举例说明2.阴阳学说如何指导疾病的防治?3.简述五行的特性。 4.简述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5.简述心的主要生理特性。6.中医学中的精的内涵包括哪些?7.如何理解气的基本运动变化形式?8.血的生成与哪些脏腑的生理功能有关?9.简述津液的功能。 10.简述经络系统的组成。中医药学概论作业 2 一、问答题1.举例说明六淫的概念及六淫共同致病特点。2.简述气机失调的主要内容。3.举例说明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4.简述七情内伤的概念和致病特点。5.简述痰饮的概念和致病特点。6.简述防治原则的主要内容。 7.简述瘀血的概念及其致病的症状特征。8.简述中医病因学中发病的基本原理。

9.如何理解三因制宜?10.举例说明中医治病的治疗原则。中医药学概论作业 3 一、问答题1.简述望神的概念和重点。2.简述神的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3.简述五色主病的内容。4.简述问饮食口味异常的内容和临床意义。5.简述望苔色的内容。6.什么是青紫舌?有何临床意义。7.简述正常脉象的特征是什么?8.简述虚证、实证的鉴别要点。9.简述八纲辩证的临床意义。10.简述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中医药学概论作业4 一、问答题 1.简述中药炮制的目的。2.简述四气的含义及临床指导意 义。3.简述中药汤剂基本煎服方法。4.简述植物药采收的一般原则。5.如何理解程氏“八法”?6.举例说明方剂运 用变化及其与主治的关系 7.举例说明君、臣、佐、使的含义?8.简述气机异常与脏腑的关系。举例说明理气剂组方的原则。 9.简述桑菊饮、小柴胡汤、归脾丸、朱砂安神丸的功效主治。 10.比较麻黄汤与桂枝汤、理中汤与小建中汤、六味地黄丸与 肾气丸在组成、功效和主治方面的异同点。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 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四套中医药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

四套中医药学概论形成 性考核作业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医药学概论作业1 一、问答题 1.如何理解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请举例说明。2.阴阳学说如何指导疾病的防治 3.简述五行的特性。 4.简述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 5.简述心的主要生理特性。 6.中医学中的精的内涵包括哪些 7.如何理解气的基本运动变化形式 8.血的生成与哪些脏腑的生理功能有关 9.简述津液的功能。 10.简述经络系统的组成。 中医药学概论作业2 一、问答题 1.举例说明六淫的概念及六淫共同致病特点。2.简述气机失调的主要内容。 3.举例说明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4.简述七情内伤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5.简述痰饮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6.简述防治原则的主要内容。 7.简述瘀血的概念及其致病的症状特征。 8.简述中医病因学中发病的基本原理。

9.如何理解三因制宜 10.举例说明中医治病的治疗原则。 中医药学概论作业3 一、问答题 1.简述望神的概念和重点。 2.简述神的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3.简述五色主病的内容。 4.简述问饮食口味异常的内容和临床意义。5.简述望苔色的内容。 6.什么是青紫舌有何临床意义。 7.简述正常脉象的特征是什么 8.简述虚证、实证的鉴别要点。 9.简述八纲辩证的临床意义。 10.简述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中医药学概论作业4 一、问答题 1.简述中药炮制的目的。 2.简述四气的含义及临床指导意义。 3.简述中药汤剂基本煎服方法。 4.简述植物药采收的一般原则。 5.如何理解程氏“八法” 6.举例说明方剂运用变化及其与主治的关系。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考试真题卷2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考试 真题卷2 一、单项选择题 1、五脏中称为“后天之本”的是哪一脏: A.肺 B.心 C.肾 D. 肝 E. 脾 2、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火的“所不胜”之行为: A.木 B.火 C.金 D.水 E.土 3、具有“灌心脉以行气血”作用的是 A. 卫气 B. 经气 C. 元气 D. 营气 E. 宗气 4、“受纳、腐熟水谷”是哪一腑的功能: A. 膀胱 B.胃 C. 胆 D.小肠 E. 大肠 5、奠定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脉经》 E.《诸病源候论》 6、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作用的气是: A.肺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元气 7、激发人体生长发育,津液的生成、输布有赖于气的()作用: A.推动 B.温煦 C.防御 D.固摄 E.气化 8、在五体中主脉的脏是: A. 脾 B. 肾 C.肝 D. 肺 E.心 9、五行中“火”的特性为: A. 炎上 B.曲直 C. 从革 D.稼穑 E. 润下 10、肝的功能是: A.主神志 B.主生长发育 C.主运化 D.主水液输布 E.主疏泄 11、肾在体合: A.骨 B.肉 C.皮 D.脉 E.筋 12、具有善行数变特性的邪气是: A. 湿邪 B.寒邪 C.火邪 D. 风邪 E. 燥邪

13、具有易伤阳气、凝滞、收引特性的邪气是: A. 湿邪 B.寒邪 C.燥邪 D. 风邪 E.火邪 14、具有传染性外感病因是: A.六淫 B. 饮食不节 C.疫疠 D. 七情 E.劳逸 15、根据五行相克规律,木的“所不胜”之行是: A. 火 B. 木 C. 土 D.水 E. 金 16、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A.《本草纲目》 B.《神农本草经》 C.《新修本草》 D.《证类本草》 E.《和剂局方》 17、我国第一部政府颁布的成药药典是: A.《本草纲目》 B.《神农本草经》 C.《新修本草》 D.《证类本草》 E.《和剂局方》 18、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作用的药是 A.麻黄 B.桂枝 C.薄荷 D.石膏 E.知母 19、属于发散风热药的是: A.麻黄 B.桂枝 C.薄荷 D.石膏 E.知母 20、中药的四气是: A.气血阴阳 B.酸苦甘辛 C.寒热温凉 D.升降沉浮 E.有毒无毒 21、中药处方中针对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A.君 B.臣 C.佐 D.使 E.淡 22、中药配伍禁忌中“乌头”反: A.半夏 B.大戟 C.苦参 D.芫花 E.甘遂 23、具有“实而不满”特点的是: A.肝 B.脾 C.膀胱 D.心 E.肺 24、其华在唇的脏腑是: A.心, B.肝, C.脾, D. 肺, E. 肾 25、主通降作用的腑是: A.大肠 B.小肠 C.膀胱 D.胆 E.胃 26、主藏精,其华在发的脏是: A.肺 B.脾 C.肝 D.肾 E.心

中医药学概论练习1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本草专著是: A.《五十二病方》 B.《神农本草经》 C.《本草经集注》 D.《新修本草》 E.《本草纲目》 2.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中成药药典是 A.《五十二病方》 B.《伤寒论》 C.《太平圣惠方》 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E.《普济方》 3.《本草纲目》收载药物品种数为: A.850 B.1815 C.1558 D.1892 E.5774 4.肺主: A.血脉 B.运化 C.疏泄 D.宣发、肃降 E.藏精 5.脾开窍于: A.舌 B.鼻 C.目 D.耳 E.口 6.肝主: A.血脉 B.皮毛 C.肌肉四肢 D.筋 E.骨 7.病人心慌胸闷、气短、面色苍白,舌淡,属于哪一脏病变: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8.病人情志抑郁,闷闷不乐,胸胁、脘腹胀满,月经不调。应考虑哪方面的功能异常: A.心主血脉 B.肝主疏泄 C.脾主统血 D.肺主气 E.肾主水 9.内脏下垂属于下列何证: A.气滞B.血瘀C.气陷D.血虚E.气逆 10.遗尿、尿失禁常见于: A.心病 B.肝病C.脾病D.肺病E.肾病 11.小张头发干枯,应从何脏治疗A.肾 B.肝 C.脾 D.肺 E.心 12.风邪致病的特点是: A.易扰心神 B.易伤肺津 C.病程迁延,缠绵难愈 D.易致肿疡 E.病变部位不定 13.发病与否的关键是: A.邪气的侵袭 B.精神状态 C.体形胖瘦 D.正气的强弱 E.环境因素 14.某人正值月经期,感受风邪,周身疼痛,疲乏,中医辨证为体虚外感,其治则应是: A.调理气血 B.平衡阴阳 C.扶正祛邪 D.未病先防 E.急则治其标 15.气虚病人,复感外邪,应采用的治疗法则是: A.治其标 B.治其本 C.标本同治 D.先治标后治本 E.先治本后治标 16.中药丸剂的优点: A.口感适宜 B.适用儿童 C.无色无味 D.不能变质 E. 吸收缓慢药效持久 17.两种药物共同使用后,一种药物能降低另一种药物的功效,称为: A.相畏 B.相恶 C.相反 D.相使 E.相杀 18.用来煎煮中药的最佳容器是: A.铁器 B.铜器 C.铝器 D.陶器 E.不锈钢锅 19.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宜选用哪种性能的药物 A.甘温 B.辛温 C.辛凉 D.苦寒 E.苦温 20.下列何药主散肌表游风及寒湿,善治上半身风寒湿痹: A.羌活 B.独活 C.藁本 D.麻黄 E.防风 21.既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又能疏肝理气的药是: A.蝉蜕 B.桑叶 C.菊花 D.薄荷 E.柴胡 22.便秘病人自购番泻叶泡水饮用通便,每次的泡用量是: A.1.5~3g B.5~10g C.15~20g D.25~30g E.50g 23.一顾客购处方药:大黄5g(包)、芒硝10g、甘草5g,水煎服。根据药证对接,选用的大黄应是: A.生大黄 B.酒大黄 C.大黄炭 D.熟大黄 E.大黄粉 24.生石膏具有清热泻火的功效,煅后还具有()作用。 A.除烦止渴 B.滋阴润燥 C.收敛生肌 D.清肝明目 E.解毒消肿 25.具有消肿散结清肝明目的清热药是: A.生石膏 B.知母 C.夏枯草 D.金银花 E.连翘 26.有大毒,不宜久服,孕妇忌用,但具有较强散寒止痛作用的药物是: A.防己 B.木通 C.秦艽 D.乌梢蛇 E.川乌 27.主要用于解暑的芳香化湿药为: A.藿香 B.白豆蔻 C.厚朴 D.苍术 E.砂仁 28.茯苓的功效应除外:A.利水 B.祛风湿 C.健脾 D.安神 E.渗湿 29.具有毒性的温里药是: A.吴茱萸B. 肉桂C.附子D.干姜E.丁香 30.川芎的功效: A.活血行气,利水消肿 B.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C.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D.活血化瘀,祛风胜湿 E.活血行气,温经通络 31.下焦虚寒、腹中冷痛、月经不调、痛经、宫冷不孕宜选用药物是: A.地榆 B.艾叶 C.仙鹤草 D.三七 E.大蓟

中药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 中药学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集、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配伍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的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相恶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降低甚至消除 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以增强其原有疗效 相使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使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炮制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之前的必要加工处理过程 水飞法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煅法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宜于粉碎,以便充分发挥药效 炜法利用湿面粉、湿纸包裹药物,置热火灰加热 淬法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使其酥脆的方法 炙法将药材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 中药性能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内容,它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四气四性,药物寒热不同性质,包括寒热温凉平 五味药物的滋味,包括酸苦甘辛咸涩淡 升降浮沉反应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归经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道地药材具有地方特色,质量优良的药物 剂量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 解表药发散表邪,解除表证。 清热药清泄里热,治疗里热证。 祛风湿药祛风湿,解除痹痛。 芳香化湿药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以化湿运脾为主要功效 利水渗湿药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 泻下药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 温里药温里散寒,治疗里寒症 理气药疏利气机,治疗气滞、气逆证 消食药消积导滞,治疗饮食积滞 活血祛瘀药通畅血行,消散淤血 化痰药祛痰、消痰,治疗痰证 止咳平喘药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 平肝息风药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主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 开窍药辛香走窜,开窍醒神,治疗闭证神昏 安神药安神定志,治疗心神不宁 补虚药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阴阳虚衰的病例偏向,治疗虚证 平抑肝阳药平抑肝阳,治疗肝阳上亢 息风止痉药平息肝风,治疗肝风内动,痉厥抽搐 收涩药收敛固涩,治疗滑脱证

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药学概论》复习 1?中药四气五味及中药功效的一般关系 含义:四气又称四性,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是对药物治疗寒热病症作用的概括。一般来讲,寒凉药多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功效;温热药多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等功效。 五味: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 酸:有收敛固涩、生津止渴的作用 苦:有泄、燥湿、坚阴的作用。 辛: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甘: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咸: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淡:有渗湿利水作用。 2.中药配伍的作用及七情: 配伍: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 配伍的目的:①单味药的力量有限,难以治疗病情较重的患者,通过配伍能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②对于单用会产生毒副反应的药物,选择有的配伍可以抑制或消除其毒副反应。③对于病情比较复杂的患者,配伍用药可以达到既分清主次,又全面兼顾的目的。 单行:药物的单独应用 相须:药物的性能功效相似,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的配伍 相使:药物的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以一药为主,一药为辅,以提高主药疗效的配伍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的配伍。 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配伍。

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的原有功效降低或丧失。 相反: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或副作用。 3.十八反、十九畏: 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 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 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炮制方式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净制:1去除非药用部位,利于临床剂量准确巴韩天除木心 2分离不同药用部位,防止混药麻黄根茎分离 加工切制:1利于提高煎药质量,提高疗效2利于临床调剂制剂 加热制:1提高煎药质量,提高疗效(杀酶保苷、醒脾开胃)2降低毒性和副作用马钱子砂烫乌头煮制3缓和或改变药性,扩大临床应用血余煅炭白帆明煅 辅料制:1中间传热体,提高疗效砂炒影响药材质地2协同药物更好的发挥疗效蜜炙麻黄、姜炙半夏3纠正药物偏性,降低毒性和副作用麸炒苍术 4.炮制对四气五味归经的影响: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测试题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30分) 1、五脏中称为“后天之本”的是哪一脏() A.肺 B.心 C.肾 D. 脾 2、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作用的气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3、激发人体生长发育,津液的生成、输布有赖于气的()作用 A.推动 B.温煦 C.防御 D.固摄 4、在五体中主血脉的脏是() A. 脾 B. 心 C.肝 D. 肺 5、五行中“火”的特性为() A. 炎上 B.曲直 C. 从革 D.稼穑 6、具有善行数变特性的邪气是() A. 湿邪 B.寒邪 C.火邪 D. 风邪 7、具有易伤阳气、凝滞、收引特性的邪气是() A. 湿邪 B.寒邪 C.燥邪 D. 风邪 8、具有传染性外感病因是() A.六淫 B. 饮食不节 C.疠气 D. 七情 9、属于发散风寒药的是() A.麻黄 B.金银花 C.薄荷 D.石膏 10、中药的四气是() A.气血阴阳 B.酸苦甘辛 C.寒热温凉 D.升降沉浮 11、中药处方中针对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A.君 B.臣 C.佐 D.使 12、主藏精,其华在发的脏是() A.肺 B.脾 C.肝 D.肾 13、以下有补血作用的药是() A. 当归 B.麻黄 C.干姜 D.黄连 14、具有泻下清热作用的药()

A. 黄连 B.大黄 C.黄柏 D.麻黄 15、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A.《本草纲目》 B.《神农本草经》 C.《新修本草》 D.《证类本草》 16、下列药物可用来治疗疟疾的是() A.青蒿 B.连翘 C.黄连 D.石膏 17、善清中焦热的是() A.黄芩 B.黄连 C.黄柏 D.肉桂 18、被誉为“疮家圣药”的是() A.金银花 B.连翘 C.龙胆 D.大青叶 19、由肺吸入的清气和脾升清的水谷精微结合而成的气是() A. 宗气 B. 卫气 C. 元气 D.营气 20、具有“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功能的脏腑是() A. 小肠 B.胃 C.三焦 D.膀胱 21、“疏通水道,通行元气”的腑是() A. 三焦 B. 膀胱 C. 小肠 D. 大肠 22、中药“甘味”具有的作用是() A.收涩 B.行气 C.发散 D.补虚 23、误服生半夏中毒,应考虑选用() A 麻黄 B 紫苏 C 羌活 D 生姜 24、用于外感风邪头痛的药是() A 川芎 B 丹参 C 香附 D 青皮 25、判断病位深浅和病势趋向的纲领是() A、表里 B 虚实 C 寒热 D 阴阳 26、数脉的脉象是() A 一息二至 B 一息三至 C 一息四至 D 一息六至 27、根据阴阳学说,下列属阴的是() A 活动 B 扩散 C 开放 D 抑制 28、能发散、行气、行血的药味是() A 辛 B 甘 C 酸 D 苦

中药学期末重点复习题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及康复保健的部分天然物及其加工品。 中药学:是研究主要的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一切与中药有关知识的一门学科。 中药炮制的目的:1.纯净药材2.降低毒性3.增强疗效4.改变性能5.矫味矫臭6.便于贮藏和制剂 制霜:将某些药材炮制加工成松散粉末或析出细小结晶的方法。 发酵:将药材与辅料拌合,置于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利用酶和霉菌的催化分解作用,是药物发泡、生衣的方法。如神曲、淡豆豉。 中药毒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毒性泛指药物的偏性 2.毒性是指有毒药物对抗体的伤害性 配伍:是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按照一定的原则将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应用。配伍的目的在于协调药物的偏性,适应复杂的病情,增强药物疗效,减轻毒副作用,使用药更加安全、有效、合理。 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和增强毒副效应的配伍关系。 麻黄:发汗散热、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1.风寒表证2.气喘咳嗽3.风水浮肿 淡豆豉;:大豆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 药性:苦、辛、凉。归肺、胃、经 功效: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应用:1.表证2.热病烦闷 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 药性:苦、辛、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虚热、除骨蒸、解暑、截疟、退黄 青蒿对中药学有什么专业启示:青蒿素是我国创新药物研发的一个典范。从中草药知识开始找到一个挽救无数生命,被国际社会承认的主流药物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青蒿素的发现,其实是中药材的科学化研究,或者说植物药的科学化研究,这是中药现代化的道路之一。 泻下药的性能特点;苦寒沉降之品。功效:泻下、攻下、润下、峻下逐水。 补气药:以补气为主药功效,能补益脏气以纠正脏气虚衰的药物。 行气药:多为辛苦温、气味芳香之品。主要功效为行气。适用于气机阻滞 阿胶:为马科动物驴的干燥皮或鲜皮经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入汤剂宜烊化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重点

中医药学概论 上篇中医基础理论(30%) 一,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的概括。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阴阳转化。 二,气血精津液 气的含义:1,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2,是指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气机的概念: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称作气机。 气机运行不畅,阻滞不通,成为气滞 气机升发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为气陷;气机下降不及或升发太过,成为气逆 气机失于外达而阻闭于内,称为气闭 气机失于内守而外泄,称为气脱 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血的含义: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血的生成:血,主要有营气和律液所组成。血液生成的过程,是饮食物经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转化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经脾的升清而上输于肺,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注之于脉,化而为血。水谷精微是血液化生的主要来源。 血的运行:心主血脉,肺主宗气和朝会百脉,脾主统血,肝主藏血。 津液:是指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律液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与血的关系:一,气为血帅。(1)气能生血(2)气能行血(3)气能摄血。二、血为气母。(1)血能载气(2)血能养气。 三,五脏六腑 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有各有专司,且与躯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心:君主之官肾:先天之本肺:华盖之官脾:仓府之官肝:将军之官 ①心主血脉,主神志,其华在面,在液为汗,在志为喜,在窍为舌,在体合脉,在腑合小肠。 ②肺主气,司呼吸,主声音;主宣发肃隆,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其华在毛,在液为涕,在志为忧,在窍为鼻,在体合皮,在腑合大肠,在时为秋。 宣发,既宣布发散,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发散的作用。肃降:既清肃下降,指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治节:既治理调节,指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脏腑及其功能的作用。 ③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志为思,在窍为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在腑合胃,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④肝主疏泄,主藏血。其华在爪,在液为泪,在志为怒,在窍为目,在体合筋,在腑合胆,与春气相通。

中医药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药学概论》试卷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 2、气机:气的运动。 3、津液:人体内一切正常体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4、解表药: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5、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二、写出下列药物的功效题(每题2分,共10分) 1、麻黄: 发汗,平喘,利水。 2、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敛生肌。 3、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4、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5、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对世界本原持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的学说分别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医认为人体是以_____________为主宰,_____________为中心,结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奇恒之腑形态上似_______,功能上似____________。 2、中药“四大热药”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行相生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应用升降浮沉应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气的最基本运动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人体之气根据生成的来源可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茵陈是治疗______________的要药;蒲公英是治疗______________的要药; 鱼腥草是治疗_____________的要药;金钱草是治疗_____________的要药。 8、活血祛瘀药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