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B全国不同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
耕地地力评价与农用地分等的比较研究——以吉林省九台市为例

耕地地力评价与农用地分等的比较研究——以吉林省九台市为例何有富;李淑杰;姬冬梅;吴东辉;刘兆顺;解小雨【摘要】我国现行农地评价体系有农业部的耕地地力等级划分体系和国土资源部的农用地分等定级评价体系.该研究以吉林省九台市为代表样区,依据《耕地地力评价指南》和《农用地分等规程》(TD/T1004-2003)对其进行耕地地力评价和农用地分等.通过比较分析耕地地力评价和农用地分等的评价结果,得出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与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分布趋势相同,一致性较强,通过SPSS相关性分析,结果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与农用地利用等和经济等分布趋势不同,有一定的差异.该文还提出可以通过转换为粮食产量高低这一媒介将二者进行衔接.【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00)033【总页数】4页(P11921-11924)【关键词】耕地地力评价;农用地分等;比较研究;九台市【作者】何有富;李淑杰;姬冬梅;吴东辉;刘兆顺;解小雨【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1;吉林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28耕地资源作为当前农业生产活动中最为基本的生产资料之一,其自身对于整个国家的社会稳定、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耕地资源充足,则国家的粮食安全就会有更大的安全保障[1]。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较快,耕地资源的迅速下降和人口数量的不断上涨形成了鲜明的矛盾。
我国耕地资源所面临的是耕地数量迅速下降以及质量逐渐降级的双重困境[2]。
鉴于此种不利情况,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对我国的耕地资源进行评估,并依据相应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最近几年,针对当前情况下不同地区耕地质量的差异,农业部在耕地地力评价国土资源部在农用地分等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善工作。
各地区耕作制度范文

各地区耕作制度范文耕作制度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一定地区、一定社会时期内农民在土地使用和农业生产组织上所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制度。
不同地区的耕作制度会受到地理、气候、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着多样化的耕作制度。
下面将以几个代表性的地区为例,介绍各地区的耕作制度。
中国: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拥有悠久的农业历史和丰富的耕作制度。
在中国,根据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封建耕作制、家庭联产承包制和现代农业经营制。
在封建耕作制时期,由于土地民族化承包制度的存在,农民只能按照地主的要求进行种植和耕种,没有自主权。
而在家庭联产承包制时期,农民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和土地的性质选择种植作物,劳动者更多的是自己享有劳动成果。
美洲:在美洲地区,尤其是在古代文明如玛雅、印加和阿兹特克等先进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多样化的耕作制度。
玛雅文明中,农民通过修建农田、灌溉、施肥等方式开垦土地,并通过一种叫做“三姐妹”的搭配方式,即将玉米、豆类和南瓜一起栽种在同一块土地上,以促进作物间的相互利益。
印加文明中,农田划分为不同的等级,由国家中央集权的政府组织农民进行农田的种植和管理。
非洲:非洲大陆地广人稀,气候条件多样,因此存在着多种耕作制度。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农民们主要依靠传统的农耕方式生产粮食、蔬菜等农产品。
常见的农耕方式包括伴生耕作法、轮作耕作法和混合耕作法等。
在伴生耕作法中,不同作物之间存在一种互补的关系,通过种植一些互相促进或保护的作物,提高整个农田的产量和土壤质量。
在轮作耕作法中,农民会在不同的农田中种植不同的作物,以保持土地的肥力并防止病虫害。
在混合耕作法中,农民会将牲畜的粪便和其他物质混合在一起,作为肥料来提高农田的产量。
欧洲:欧洲尤其是中世纪的农业社会中,存在着一种叫做酒店农业的耕作制度。
酒店农业是指农民以快速播种和收获作物的方式,将农田的产出分为三份:农民自留、贵族租取和教堂需要。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

3贵州高原水田旱地两熟一熟区
4云南高原水田旱地一熟区
2川鄂湘黔低高原山地水田旱地两熟兼一熟区
5滇黔边境高原山地河谷旱地一熟两熟区
1 秦巴山区旱地二熟一熟兼水田两熟区:
“麦/玉/豆”模式代替“麦/玉/苕”模式
四川盆地水旱两熟兼三熟区:包括四川盆地底部与边缘山地,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薯类,油菜、烟草、柑桔为主。水田以“小麦—稻”、“油菜—稻”,“双季稻”为主;旱地以“小麦—玉米(甘薯)”“小麦/棉花”两熟及“小麦/玉米/甘薯”套种三熟为主。1:盆西成都平原水田麦稻两熟区:邛崃山以东,龙泉山以西,北起江油南至乐山的斜长地带2:盆东丘陵低山水田旱地两熟三熟区:集中在成都平原以外的四川盆地底部及其周围低山。
⒉ 海北甘南高原喜凉作物一熟轮歇区。在青海北部的环湖地带和柴达木盆地甘肃西南角,为农牧交错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非农 区
45.6*
0.135
86.5
0.213
3148
59.2
2466
288
87
111
4.1
5.6
I1区
21.6
0.066
34.9
0.106
3088
140.1
1332
346
54
94
0.8
0.1
I2区
38.9
我国农耕历史至少已有六七千年,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现在的机械化集约生产,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耕作制度也相应经过了撂荒制、休闲制、连年耕种制和集约农作制等典型阶段。
第八章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
第一节 耕作制度演变
耕作制度理论以传统的“地力常唯新”为主,以原苏联的草田轮制度和土壤团粒学说为主。
我国耕作制度的区划原则

我国耕作制度的区划原则
我国耕作制度的区划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劳动力配置原则:根据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和农民人口的分布情况,合理配置耕作劳动力,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2. 土地类型划分原则:根据土地的质量、水源条件、地形地貌等特征,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从而合理规划耕地布局,提高产能和科学管理。
3.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原则:根据土地的不同用途和农作物的适生性,将耕地划分为主要农作物种植区、畜牧养殖区、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区等不同的功能区,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多样化利用和保护。
4. 经济稻作与粮食基地区划原则:根据粮食产量和对农民生活的重要性,划定经济稻作和粮食基地,重点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求。
5. 区域分工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优势互补、分工合作,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
6. 农业保护区的划定原则:根据土地资源的脆弱性和环境敏感性,划定农业保护区,限制或禁止进行土地开发和农业生产活动,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以上是我国耕作制度的一些区划原则,旨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和农民的利益。
农用地分等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行业标准TD/T1004-2003农用地分等规程2003-××-××发布2003-××-××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前言为全面掌握我国农用地资源的质量状况,科学评价和管理农用地,保进我国农用地的合理利用,统一农用地分等程序和方法,做到分等结果客观、公正、合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国情,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都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提出、批准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胡存智、郧文聚、邱维理、张凤荣、朱德举、高向军、范树印、吴海洋、关文荣、陈原、胡江、苗利梅。
参加人员:马仁会、安萍莉、廖永林、岳晓武、段增强、李保莲、徐保根、谢经荣、谢云、彭群、苏强、郑媛、罗明。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目录前言 (Ⅲ)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4.1 目的与任务 (2)4.2 对象 (2)4.3 原则 (3)4.4 内容 (3)4.5 技术工作组织 (4)4.6 技术路线与方法步骤 (4)4.7 工作底图的比例尺 (4)4.8 成果 (4)4.9 相关技术应用 (5)5 准备工作与资料整理 (7)5.1 编写任务书 (7)5.2 表格准备 (7)5.3 资料收集 (7)5.4 资料核实与整理 (7)6 外业补充调查 (8)6.1 调查内容 (8)6.2 农用地自然质量影响因素状况调查 (8)6.3 农用地利用状况与农用地经营状况调查 (9)7 确定标准耕作制度 (10)7.1 确定标准耕作制度 (10)7.2 确定基准作物与指定作物 (10)8 划分分等单元 (10)8.1 划分要求 (10)8.2 划分方法 (10)8.3 校验与登记 (11)9 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11)9.1 确定计算方法 (11)9.2 因素法 (11)9.3 样地法 (13)10 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 (14)10.1 查作物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 (14)10.2 确定产量比系数 (14)10.3 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 (14)11 计算土地利用系数 (15)11.1 分指定作物计算 (15)11.2 综合计算 (17)12 计算土地经济系数 (17)12.1 分指定作物计算 (17)12.2 综合计算 (19)13 计算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和农用地等指数 (19)13.1 计算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19)13.2 计算农用地等指数 (20)14 农用地等别划分与校验 (21)14.1 初步分等 (21)14.2 校验 (21)14.3 等别调整与确定 (21)14.4 面积量算及面积汇总 (21)14.5 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协调与汇总 (22)15 建立标准样地体系 (22)15.1 原则 (22)15.2 选择标准样地 (22)15.3 标准样地的特征描述 (22)15.4 标准样地的管理 (23)16 成果编绘 (23)16.1 图件成果 (23)16.2 文字成果及基础资料汇编 (24)16.3 数据成果 (24)16.4 电子成果 (25)17 成果验收 (25)17.1 验收条件 (25)17.2 验收内容 (25)17.3 验收程序和方法 (25)17.4 验收组织 (25)17.5 验收项目与标准 (25)17.6 验收报告 (25)18 成果更新 (26)18.1 要求 (26)18.2 周期 (26)18.3 程序 (26)19 成果归档与应用 (26)19.1 档案管理 (26)19.2 成果应用 (26)附录A(规范性附录)农用地分等工作附表 (27)附录B(规范性附录)全国各县(市)标准耕作制度速查表 (33)附录C(规范性附录)农用地分等推荐因素分级及权重 (80)附录D(规范性附录)全国各县(市)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速查表 (97)附录E(规范性附录)标准样地选择、设立及验收 (150)附录F(规范性附录)农用地等别图图式 (154)附录G(规范性附录)农用地分等野外调查导则 (155)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农用地分等工作的目的、任务、对象、原则、内容、程序、方法、成果要求、成果的检查验收、成果更新和应用,以及档案管理等。
全国耕地土壤监测技术规程

《全国耕地土壤监测技术规程》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实施土壤监测过程中监测点的建立、监测的内容、观测记载、分析测试及编写报告的技术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全国耕地的土壤监测。
2.术语2.1土壤监测土壤监测指土壤基础地力监测。
是通过土壤调查、化验,植株分析,田间作业及作物生长情况与产量记载等方法,对土壤的理化性状和生产能力,进行动态监测。
2.2土壤基础地力耕地土壤的地形地貌、成土母质特征,农田基础设施及培肥水平,土壤理化性状等综合构成的耕地生产能力。
2.3监测点为进行土壤长期定位监测而设置的观测、试验、取样的地块。
3监测点的处理3.1不施肥处理(空白区)旱地小区面积0.1亩以上,用设置保护行、垒区间小埂等方法隔离。
水稻土小区面积0.05-0.1亩,用水泥板或其它材料作隔板,防止肥、水渗透,隔板高0.6-0.8m,厚0.05m.埋深0.3-0.5巾,露出地面0.3m。
该处理连续进行三年后停止。
蔬菜不设置无肥区。
专业技术知识共享3.2常规措施处理面积不小于0.5亩或直接用大田定点观测。
以当地主要种植制度、种植方式为主(见附录B),耕作、栽培等管理方式、施肥能代表当地一般水平。
4土壤监测内容4.1气象调查收集气象台哨或记载监测点所在地常年的几项主要气象要素数据。
按表1的项目调查与记载。
4.2监测点基本情况的调查与记载4.2.1土壤环境与农业生产情况拍摄景观照片。
按表1的项目调查与记载。
4.2.2基础剖面的观察与记载挖掘基础剖面,采集剖面样,拍摄剖面彩色照片。
按表2要求进行剖面形态描述与记载。
4.2.3基础剖面样的采集与化验按剖面发生学层次取样。
建点时取样化验一次。
化验项目见表24.3监测农化样的采集与化验农化样分为五年一次和每年一次采集与化验两种形式,在本年度最后一季作物收获后,立即在监测地块采集土样。
专业技术知识共享WORD格式可编辑4.3.1五年一次农化样采集与化验建点时不分处理区采集土样。
以后每五年一次,在常规施肥区采集土样。
全国耕作制度分区表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全国耕作制度分区表篇一:全国各地耕作制度附录b(规范性附录)表b2全国各县(市)标准耕作制度速查表说明:本表提供已经开展与即将开展农用地分等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标准耕作制度,是《农用地分等规程》附录b中表b2的完整版。
b2.1使用说明a)本表用于各县(市)农用地分等查算标准耕作制度;b)利用本表可以直接获得县级行政区域农用地分等标准耕作制度,表中“-”表示年内复种,“/”表示套作,“→”表示隔年;c)各级行政单位名称按拼音顺序排列;d)本表县名根据为《中国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xx)》。
b2.2标准耕作制度分省速查表表b2.1安徽省标准耕作制度表b2.2北京市标准耕作制度表b2.3重庆市标准耕作制度表b2.3重庆市标准耕作制度(续)表b2.4福建省标准耕作制度篇二:耕作制度我国耕作制度的改革主要取得了以下七方面成就:调整作物布局,扩大了高产作物、经济作物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发展多熟制;发展了多形式规范化的间套作制度;发展多形式的短期换茬轮作与连作;发展了多种形式的旱农耕作制度;发展了适于机械化的耕作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养地制度。
我国耕作制度改革的主要成就(一)调整作物布局,扩大了高产作物、经济作物面积主要扩大了稻谷、小麦、玉米、薯类的面积,扩大了油料、糖料、烤烟的面积,压缩了高梁和谷子的面积,对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细粮比重起了积极作用。
(二)提高复种指数,发展多熟制复种指数从解放初期的128%提高到1990年的155%左右,以南方地区和黄淮海地区增加较显著,增加复种的主要形式是:::长江流域以南地区过去以稻麦两熟为主,双季稻较少,通过50年代的“单改双”、“间改连”,60年代双季稻早熟品种的育成,70年代杂交稻、80-90年代的杂交早稻的出现,推动了双季稻面积的增加与产量水平的提高,目前已发展成以双季稻为主,冬作配以大麦、元麦、小麦、油菜、绿肥的双季稻三熟制区。
农田耕作制度管理规范

农田耕作制度管理规范农田耕作制度管理规范是指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和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对农田种植、耕作、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的制度。
规范的管理可以提高农田的产出效率,保护土壤资源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田可持续发展。
下面将从农田规划、作物种植、耕作技术、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展开探讨。
农田规划是农田耕作制度管理的基础,农田规划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土壤肥力状况和农民需求来制定。
在农田规划中,应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结构,科学确定各类农田用地的种植结构,避免单一作物种植导致病虫害滋生和土壤贫化。
同时,农田规划应考虑到灌溉设施、排水系统和田间道路的建设,确保农田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作物种植是农田耕作制度管理的重要环节,不同作物在不同季节生长、开花、结果的周期和需求有所不同,所以在作物种植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水肥供应等因素。
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合理搭配作物种植结构,可以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品质。
此外,加强作物间套种、轮作、轮作和带残留等措施,可以有效防治病虫害,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
耕作技术在农田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耕作技术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农作物生长发育。
正确的耕作技术包括深翻耕地、中耕、整地、平地、埂田等操作。
此外,注重优质苗种选育和播种、密植间苗调整、密种弃种等方法也是提高耕作效率和作物产量的关键。
施肥灌溉是农田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施肥灌溉是保证农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质量的重要手段。
合理施肥包括追肥、基肥、局部施肥等,要根据作物品种、生长期和地块肥力状况来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时机。
灌溉是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水分供应,在干旱缺水地区要特别注重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病虫害防治是农田管理中不可忽视的内容,病虫害的发生会直接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严重时甚至导致作物绝收。
预防病虫害首先要加强农田卫生管理,及时清除病虫源和病残虫体,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增强作物的抗病虫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B
(标准的附录)
全国不同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
B.1 引言
为使农用地分等定级结果公平、可比、稳定,将全国进行耕作制度分区,并确定各区标准耕作制度。
同一地区农用地分等定级按标准耕作制度计算。
B.2 术语与符号
B.2.1 术语
B.2.1.1 耕作制度(farming system):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B.2.1.2 种植制度(cropping system):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
B.2.1.3 养地制度(soil management system):对农田采取的保护与改善土地生产力的技术体系。
B.2.1.4 标准耕作制度(standard farming system):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下,有利于生产或最大限度发挥当地土地生产潜力,未来仍有较大发展前景,不造成生态破坏,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已为(或将为)当地普遍采纳的农作方式。
由于各地养地方式难以统一,因此这里的标准耕作制度主要指种植制度。
B.2.1.5 复种(seguential cropping):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
B.2.1.6 间作(row inter cropping):在同一田块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方式。
B.2.5 混作(mixed inter cropping):在同一田块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B.2.6 套作(relay cropping):在前季作物生产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B.2.2 符号
B.2.2.1 —表示年内复种
B.2.2.2 ‖表示间作
B.2.2.3 /表示套作
B.2.2.4 →表示隔年
B.3 全国耕作制度分区和标准耕作制度
B.3.1 全国耕作制度分区
根据影响耕作制度的主要环境指标:热量、水分、地貌以及社会经济条件进行耕作制度分区,将全国分为12个一级区和40个二级区(见表B1)。
B.3.1.1 一级区间主要反映水热条件与大的地形地貌差异。
B.3.1.2 二级区是在一级区基础上的进一步细分。
B.3.1.2 分区根据1998年行政区划,分解到县级。
B.3.2 全国各分区标准耕作制度
根据耕作制度的面积比例以及发展前景,确定全国各分区标准耕作制度(见表B2)。
B.3.2.1 标准耕作制度表征一地区的典型作物组成、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B.3.2.2 标准耕作制度的作物一般为粮食作物,面积比例超过50%。
如果某地区没有一种耕作制度的比例达到50%,则确定较为重要的几种耕作制度(种植面积比例之和超过50%)为该地区的标准耕作制度。
B.3.2.3 为突出粮食作物以外的经济作物或其他具有地区特色农作物的地位,特规定若其种植比例超过10%,也做为该地区标准耕作制度。
B.3.2.4 有些地区标准耕作制度因不同地貌及水旱条件(水田与旱地)而不同。
B.3.3 全国各分区标准耕作制度使用方法
B.3.3.1 全国标准耕作制度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位。
根据县级行政区选择对应的二级分区。
如漠河县为I1大小兴安岭山地区。
B.3.3.2 在表B2中找到对应的二级分区,选择标准耕作制度,如I1大小兴安岭山地区标准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的春小麦、春大豆。
B.3.3.3 所选标准耕作制度(一种或几种)为当地有发展潜力,并被普遍采纳的农作方式,是该县的标准耕作制度。
具体到某一地块,则需根据当地的习惯、热量差异、水旱条件、山地丘陵及其土壤理化性质等确定该地的标准耕作制度(如豫西山地丘陵区根据海拔进一步确定一种标准耕作制度),或分别按所选耕作制度计算作物生产潜力,折算为标准粮,产量最高的一种为该地块的标准耕作制度。
B.3.3.4 对部分小地形地区,若当地气候与所列气候条件不符,应根据当地气候进行修正。
具体方法为:
B.3.3.4.1熟制:确定熟制主要以热量条件为主, ≥0℃积温4000-4200℃.日为一熟带与二熟带的分界线,≥0℃积温5900-6100℃.日为二熟带与三熟带分界线。
B.3.3.4.2作物与作物组合:以当地普遍使用的标准耕作制度和当地的气候条件为依据,根据表B3调整作物或作物组合,当地的积温与降水须超过复种方式对水热的要求。
表B1 全国耕作制度分区表
续表B1
表B2 全国各区气候特点及标准耕作制度表
70
续表B2
71
续表B2
72
续表B2
73
表B3 不同复种方式对水热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