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与评价2——土地利用分类
土地利用与评价2——土地利用分类

该方法在地形复杂的山区比较适用。如人们常将我国土地按照地貌类型划分为山
体
地、高原、丘陵、平原和川泽等土地类型。
系 (2)以地貌、土壤因素为依据
如在《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中提供的平地潮土型水稻土水田、平地潮土水浇地、 台地褐土水浇地等,即是采用这种分类依据进行的土地类型划分。
(3)以地貌、土壤、地下水因素为侬据。
国
然地理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土地资源分类系统也可以叫作土地资源类型分类系统。
土 (三)土地生态分类
地
土地生态分类即是在考虑了以上土地分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土地资源持续利
利
用管理的需求,从生态学观点出发建立一套土地生态分类系统。生态性的土地分类
用
系统是依据土地生态系统的特性、土地生态系统的演变特征、人类对土地生态系统
我
特性或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分类;
国 2、土地评价分类-主要根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主要根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
土 3、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主要根据土地的综合特性分类。
地 (一)土地自然分类
利
土地自然分类是一种以土地自然构成要素为依据的土地形态分类,也可叫作土地形
用
态分类系统。
分 (1)以地貌因素为依据
类
国
主要考虑土地生产利用的差异性。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对土地评价
土
具有重要意义。
地
土地利用类型就是基于一定土地类型经长期开发改造而形成的具
利 用 分
有特定土地用途、利用方式的地域单元。它们在地域上不一定连片, 同一类型可重复出现,同类单元具有相似性,不同单元则存在差异
类
性。土地利用分类是一个土地应用分类,它的内容可以根据应用目
地
土地利用二级分类

087 公园与绿地
指城镇、村庄内部的公园、动物园、植物园、街心花园和用 于休憩及美化环境的绿化用地。
指风景名胜(包括名胜古迹、旅游景点、革命遗址等)景点
风景名胜设施
088
及管理机构的建筑用地。景区内的其它用地按现状归入相应
用地
地类。
2
续表 A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05 机场用地
指用于民用机场的用地。
指用于人工修建的客运、货运、捕捞及工作船舶停靠的场所 106 港口码头用地
及其附属建筑物的用地,不包括常水位以下部分。
指用于运输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管道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的 107 管道运输用地
地上部分用地。
指陆地水域,海涂,沟渠、水工建筑物等用地。不包括滞洪 区和已垦滩涂中的耕地、园地、林地、居民点、道路等用地。
111 河流水面
指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河流常水位岸线之间的水面,不包括 被堤坝拦截后形成的水库水面。
112 湖泊水面 113 水库水面 114 坑塘水面 115 沿海滩涂
指天然形成的积水区常水位岸线所围成的水面。 指人工拦截汇集而成的总库容≥10 万立方米的水库正常蓄水 位岸线所围成的水面。 指人工开挖或天然形成的蓄水量<10 万立方米的坑塘常水位 岸线所围成的水面。 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包括海岛的沿 海滩涂。不包括已利用的滩涂。
指城镇村用地以外用于军事设施、涉外、宗教、监教、殡葬
风景名胜及特
205 殊用地
等的土地,以及风景名胜(包括名胜古迹、旅游景点、革命
遗址等)景点及管理机构的建筑用地。
注:开展农村土地调查时,对《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 05、06、07、08、09 一级类和 103、121 二级类按
如何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与面积测量

如何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与面积测量土地利用类型分类与面积测量是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的重要内容,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在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对土地利用类型和面积的准确把握有助于科学决策和资源优化配置。
本文将从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和面积测量方法入手,探讨如何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与面积测量。
土地利用类型分类是根据土地在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不同功能进行的分类,是研究土地功能、评价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和进行土地规划和管理的基础。
常见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等。
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可以借助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现场调查等手段进行。
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人造卫星或航空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手段。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量的土地利用信息,快速准确地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遥感图像中的不同颜色和纹理可以反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特征,可以通过图像解译的方法进行分类。
此外,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将遥感图像与其他地理数据叠加分析,提高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的准确性和精度。
除了遥感技术,现场调查也是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的重要手段。
现场调查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获取详细的地物特征和土地利用状况。
现场调查可以采用人工勘测或者借助移动终端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和存储。
现场调查的结果可以与遥感图像进行对比和验证,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的准确性。
土地面积测量是对土地各类别面积进行准确测量的过程,是土地管理和规划的重要环节。
土地面积测量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包括地籍调查、测量仪器和计算软件等。
地籍调查是准确测算土地面积的基础,可以借助地籍档案和调查表格等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
测量仪器如全站仪、GPS等可以进行实地测量,并利用测量数据计算土地面积。
计算软件如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可以通过数字图层计算土地面积,提高测量效率和准确性。
在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和面积测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需明确研究的目标和范围,选择适合的方法和技术。
简述土地利用分类的原则

土地利用分类的原则土地利用分类是指将土地分类为不同类型,以便于管理和利用,以满足人类社会对土地资源的不同需求。
土地利用分类的原则是指划分土地利用类型的原则,是土地利用分类的根本准则。
一、土地利用分类的依据土地利用分类的原则主要是基于土地自身的特征和利用功能,依据土地的特征和利用功能,将土地分类为不同的类型,以便于管理和利用。
1.土地的特征土地的特征主要指土地的自然特征和人工特征。
自然特征指土地的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人工特征指土地上已经形成的人工建筑物、构筑物等。
2.土地的利用功能土地的利用功能指土地可以用于实现的功能,可以用于生产、生活、消遣等各种用途。
二、土地利用分类的基本原则1.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是指土地利用分类应当以实际的利用功能为依据,根据土地的实际利用功能,将土地分类为不同的类型,以便于管理和利用。
例如,山区的土地可以分为农业用地、林业用地、牧业用地、采矿用地、旅游用地等。
2.综合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是指土地利用分类应当以综合考虑土地的自然特征、人工特征、利用功能等因素为依据,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将土地分类为不同的类型,以便于管理和利用。
例如,沿海地区的土地可以分为农业用地、渔业用地、工业用地、旅游用地、码头用地等。
三、土地利用分类的科学性原则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土地利用分类应当以科学的方法为依据,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方法,将土地分类为不同的类型,以便于管理和利用。
例如,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土地分类为不同的类型,以便于管理和利用。
2.社会发展性原则社会发展性原则是指土地利用分类应当以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依据,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将土地分类为不同的类型,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例如,土地可以分为城市用地、工业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分类的原则主要是基于土地自身的特征和利用功能,应当以实用性、综合性、科学性和社会发展性为原则,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将土地分类为不同的类型,以便于管理和利用。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城镇土地利用分类》
一级类型 商业金融业用地 工业、仓储用地 市政用地 公共建筑用地
二级类型 商业服务业,旅游业,金融保险业 工业,仓储 市政公用设施,绿化 文、体、娱,机关、宣传,科研、设计,教育、医卫
天然牧草地、改良牧草地、人工草地、可调整人工草地 畜禽饲养地 、设施农业用地 、农村道路 、坑塘水面 、养殖水 面 、农田水利用地 、田坎 、晒谷场等用地
居民点及独立 城市 、建制镇 、农村居民点 、独立工矿用地 、盐田 、特殊用
工矿用地
地
交通运输用地 铁路用地 、公路用地 、民用机场 、港口码头用地、管道运输用 地、
地
油棕、胡椒、药材等其他多年生作
物的园地。
一级类
二级类
编码 名称 编码 名称
03 林地
含义
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 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包括迹 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 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 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031 有林地 指树木郁闭度≥0.2的乔木林地,包 括红树林地和竹林地。
052 住宿餐 指主要用于提供住宿、餐饮服务的用地。包括
饮用地
宾馆、酒店、饭店、旅馆、招待所、度假村、 餐厅、酒吧等。
053 商务金 指企业、服务业等办公用地,以及经营性的办
融用地
公场所用地。包括写字楼、商业性办公场所、 金融活动场所和企业厂区外独立的办公场所等
用地。
054 其它商 指上述用地以外的其他商业、服务业用地。包
针对全国城镇与村庄地籍调查尚未全面完成的现 实情况,国土资源部在《全国土地分类(试行)》 基础上,制定了《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 用)》。适用于土地变更调查和更新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 21010-2007)一级类二级类含义01 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011 水田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
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012 水浇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
包括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013 旱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02 园地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50%和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
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021 果园指种植果树的园地。
022 茶园指种植茶树的园地。
023 其它园地指种植桑树、橡胶、可可、咖啡、油棕、胡椒、药材等其他多年生作物的园地。
03 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
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031 有林地指树木郁闭度≥0.2的乔木林地,包括红树林地和竹林地。
032 灌木林地指灌木覆盖度≥40%的林地。
033 其它林地包括疏林地(指树木郁闭度10-19%的疏林地)、未成林地、迹地、苗圃等林地。
04 草地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
041 天然牧草地指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地。
042 人工牧草地指人工种植牧草的草地。
043 其它草地指树木郁闭度<0.1,表层为土质,生长草本植物为主,不用于畜牧业的草地。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是指根据土地利用的不同特征和功能,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以便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科学的描述和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是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用地。
农用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等。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农用地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粮食作物种植地、经济作物种植地、果园、茶园、林地、草地等类型。
粮食作物种植地主要用于种植粮食作物,如稻谷、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种植地主要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如棉花、油料作物、烟叶等;果园主要用于种植果树,如苹果、梨、桃等;茶园主要用于种植茶叶;林地主要用于种植木材林和竹林;草地主要用于放养牲畜。
二、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是指用于城镇建设和农村建设的土地,包括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建设用地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交通运输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类型。
居住区主要用于居民居住,包括住宅小区、农村居民点等;工业区主要用于工业生产,包括工厂、仓库、矿山等;商业区主要用于商业活动,包括商场、超市、集贸市场等;交通运输用地主要用于交通运输设施,包括道路、铁路、航空港等;公共设施用地主要用于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学校、医院、公园等。
三、生态用地。
生态用地是指用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土地,包括自然保护区、湿地、水源涵养地、风景名胜区等。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生态用地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自然保护区、湿地、水源涵养地、风景名胜区等类型。
自然保护区主要用于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自然生态系统,包括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等;湿地主要用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区等;水源涵养地主要用于保护水资源,包括水源涵养区、水库及其周边地区等;风景名胜区主要用于保护自然风景和文化遗产,包括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等。
土地利用分类

交通运
输用地
指用于运输通行的地面线路、场站等的土地。包括民用机场、汽车客货运场站、港口、码头、地面运输管道和各种道路以及轨道交通用地。
1001
铁路用地
指用于铁道线路及场站的用地,包括征地范围内的路堤、路堑、道沟、桥梁、林木等用地
1002
轨道交通用地
指用于轻轨、现代有轨电车、单轨等轨道交通用地,以及场站的用地。
0903
监教场所用地
指用于监狱、看守所、劳改场、戒毒所等的建筑用地。
0904
宗教用地
指专门用于宗教活动的庙宇、寺院、道观、教堂等宗教自用地。
0905
殡葬用地
指陵园、墓地、殡葬场所用地。
0906
风景名胜设施用地
指风景名胜景点(包括名胜古迹、旅游景点、革命遗址、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的管理机构,以及旅游服务设施的建筑用地。景区内的其它用地按现状归入相应地类。
土地利用分类
一级类
二级类
含义
编码
名称
编码
名称
01
耕地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0101
水田
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0102
水浇地
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含蔬菜地)的耕地。包括种植蔬菜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图表达。
四、土地分类方法
第 七 章 我 国 土 地 利 用 分 类 体 系
土地类型划分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进行土地类型等级划分,即土地分级;二是在土 地等级划分基础上,对同一等级土地中的类型进行的划分,即土地分类。土地分级 是对土地个体形态单元组织水平,即主地类型分类的详细程度和层次的确定;同一 等级中土地类型的分类则是对各个土地个体形态单元土地属性或特征的共性的归纳。
•
土地利用分类,是对土地利用地域差异的划分,因此,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
应是土地利用分类的理论基础。 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是一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和历史条件综合影响 下形成的土地利用现状特点的反映。因此,土地利用分类首先应考虑各地区土地利 用方式和结构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区别差异性,归纳共同性,建立能够反映不同地 区土地利用现状基本特征和本质差异的科学的土地利用类型系统。
第 七 章 我 国 土 地 利 用 分 类 体 系
3.过程法
通过对土地分异各主要过程以及过程动力学特点的研究,以土地 内部的作用过程为依据,将不同成分过程效应在空间上的变化界 限作为土地单位的边界线。这样在一定单位内,有一定过程发生 并与其过程相互作用,进而产生土地单位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 过程法依据的是土地单位分异的本质原因,因而是真正的综合方 法,但必须对土地分异的自然过程有深入的定量分析才能采用。
4、实用性原则
在进行土地类型划分时要与应用目的紧密相连。例如,我国1:100万土地类型 调查与制图主要是为大农业生产布局服务的,因此所采用的划分指标也相应地 是与发展农、林、牧、生产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另外,土地类型划分还要与 区域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譬如,在可垦荒地较丰富的东北温带湿润半 湿涧地区,坡度7°可以作为划分平地(种植业为主)和山地(林业为主)的阈 值;而在人口稠密、可垦荒地极其稀缺的南方丘陵山区就不适用,规定在坡度 20°或25°以下地区都可有限制地,适度发展种植业。
二、土地分类系统
第 七 章 我 国 土 地 利 用 分 类 体 系
(四)土地利用分类
土地利用类型则是在土地自然条件基础上的人类活动的结果,
是土地经济状态的反映,考察的是土地自然经济综合体,其划分依
据主要考虑土地生产利用的差异性。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对土地评 价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利用类型就是基于一定土地类型经长期开发改造而形成 的具有特定土地用途、利用方式的地域单元。它们在地域上不一定 连片,同一类型可重复出现,同类单元具有相似性,不同单元则存 在差异性。土地利用分类是一个土地应用分类,它的内容可以根据
2.应用基础分类体系
——主要是针对土地利用的特定目的,满足实际需要的分类,并选择与特定目的 关系密切的土地资源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作为分类依据。如土 地利用现状分类。该分类是了解土地生产利用性能的有效工具。
3.应用分类体系
——直接用于生产部门的土地整理、土地规划和土地管理等,土地分类直接为国 民经济建设服务的作用。应用分类表现了土地的生产利用属性,如城镇土地分等 定级、耕地资源等级分类等。
二、土地分类系统
第 七 章 我 国 土 地 利 用 分 类 体 系
(二)土地资源分类
土地资源分类是一种为土地适宜性评价或土地潜力评价等各行业用地的不同等 级土地评价提供基本单元的分类系统,是土地分类的核心。土地适宜性评价和潜力 评价等都牵涉到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的双重性。这样的分类单元必须同时反映土地 自然地理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土地资源分类系统也可以叫作土地资源类型分类系 统。
第 七 章 我 国 土 地 利 用 分 类 体 系
三、土地分类原则
(一)基本原则
1、自然发生学的原则
土地类型的划分首先取决于全部自然因素的综合特征。土地类型的各组成要素
之间存在发生学上的有机联系,每一种土地类型都有其发生和演变的过程。由 于同种类型土地存在着发生和发展条件以及其发展演变过程的相似性,因此, 在土地类型划分时就可以依据这种发生学上的因果联系进行土地类型的划分,
应用目的建立不同的分类系统。
(四)土地利用分类
第 七 章 我 国 土 地 利 用 分 类 体 系
1.基础分类体系
——把土地资源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发生过程和形态特征的自然综合本,并以整个
自然综合体的发生过程和形态作为基础,根据整体特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分
类。这种分类主要以成因和形态为标准,在划分上主要依据地理因素的组合和特 点,揭示了土地资源的发生、演化、属性和分异规律。
3、主导性原则
第 七 章 我 国 土 地 利 用 分 类 体 系
在全面综合分析影响土地综合体的各种组成要素的基础上,对主导因素进行重
点分析,选取反映主导因素的标志作为分类指标,并因不同层次而异。例如,
在山地和丘陵地区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等对地域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有重要 影响,而导致植被和土壤也相应发生变化,它们一般被看作是该区域土地类型 划分的主导因素。
学评价土地质量的基本单位。
土地分类的目的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土地类型调查、制图和信息管理的基础; ②揭示土地类型的发生、发展及其组合规律的基础,并为分析土地类型与土地资 源各种自然、经济和社会要素之间关系提供依据;③土地评价、规划和持续利用
二、土地分类系统
第 七 章 我 国 土 地 利 用 分 类 体 系
第一节 土地类型与土地分类概述 第 七 章 我 国 土 地 利 用 分 类 体 系
一、土地类型
1、土地类型的概念
土地类型是一个综合自然地理的概念。它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依据相似性,对同 一级的土地个体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这种相似性主要由地方性自然要素分异规 律支配,也受到人类经济活动的显著影响。进行土地类型研究关键在于分析土地
(一)土地自然分类
土地自然分类是一种以土地自然构成要素为依据的土地形态分类,也可叫作土地 形态分类系统。 (1)以地貌因素为依据 该方法在地形复杂的山区比较适用。如人们常将我国土地按照地貌类型划分为 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川泽等土地类型。 (2)以地貌、土壤因素为依据 如在《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中提供的平地潮土型水稻土水田、平地潮土水浇地、 台地褐土水浇地等,即是采用这种分类依据进行的土地类型划分。 (3)以地貌、土壤、地下水因素为侬据。 (4)以地貌、土壤、植被因素为依据的分类这种方法大多应用于山区土地类型的划分。
1.景观法 景观法是以景观形态单元为基础划分土地类型的一种方法。它依据土地因素在各
地段的结合方式及其作用强度的差异,通过综合分析,选取其中对土地单位个体
分异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作为确定土地类型个体的空间界限。景观法是一种在综合 分析基础上,以地貌、植被、土壤等作为圭导因素类划分土地类型的方法。该方 法通过对地貌因素和其他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一般能得到内容一致性
土地分类系统:按照统一规定的原则和分类标志,将分类的土地有规律分层 次地 排列组合在一起,叫土地分类系统(或土地分类体系)。 我国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常见的土地分类系统有: 1、土地自然分类-可以根据土地自然特性的差异性分类,可以根据土地的某一自然 特性或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分类; 2、土地评价分类-主要根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主要根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 3、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主要根据土地的综合特性分类。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植被、土壤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这种分异也导致土地类型的差别和土地利用方式和特
在过程法研究不够深入时,土地单位的空间界限往往是模糊的,
确定的土地单位内部其一致性也较差。因此,过程法在理论上虽 然较其他方法更具有科学性,但往往由于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对整 个过程有全面透彻的了解,导致得出的结果也不符合实际。
五、土地利用分类的理论基础 第 七 章 我 国 土 地 利 用 分 类 体 系
较强的土地单元。景观法的特点是土地空间形态为主,很少考虑数量指标,这也
是它的主要不足。但是景观法应用较方便,而且能准确地划分土地类型,所以现 在已被广大土地工作者所接受并加以应用。 2.参数法 参数法是根据土地成分的特征值划分土地类型的方法。该方法是传统的地理叠置 法的定量化,即在选取的相对重要参数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单位划分的方法。 参数法的科学性取决于参数选取的科学性依据参数的量化与分级方法的合理性。 该方法具有定量的特点,适宜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
3.具有一定的生产适用性
土地利用分类不仅是为了识别利用的现状,更要突出利用程度上的差别和加 强利用的可能性,把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因地制宜的利用土地资源结合起 来,使类型划分更具有生产的适用性。
4.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
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中应归并相似性,区别差异性,从大到小或从高到低, 逐级划分,形成一个上下联系、逻辑分明的科学系统。为了便于认识各类 土地利用的从属关系,分类方法要考虑一定层次等级的系统性。可用土地
(三)土地生态分类
土地生态分类即是在考虑了以上土地分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土地资源持 续利用管理的需求,从生态学观点出发建立一套土地生态分类系统。生态性的土地 分类系统是依据土地生态系统的特性、土地生态系统的演变特征、人类对土地生态 系统的人侵程度和利用保护手段等标准建立的。
土地生态分类是描述和划分地球表面具有不同生态学特征区域的过程,以现代生态 学和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综合自然地理、土壤、植被等方面的信息,将某地区复 杂的环境梯度,按其生态属性的异同进行合并和区分,构成不同的立地单元。 生态分类系统是一种确定、描述并绘制生态系统类型图的方法。 生态分类系统的目标是提供简明、整体、标准的生态系统管理方式能表达景观中 生物和自然特征的信息。生态分类系统能够提供全局规划最佳尺度和更具有操作性 的分类方法。
图中I、Ⅱ、Ⅲ、Ⅳ表示土地类型划分层次,A、B、A1、A2.··…·表示土地类型,1、2、 3、……表示土地单元。一般是一个自上而下、由大到小的划分过程,在较高分类水平 上,有较少数目的土地类型,对应的其相似性低而差异性大地类型,相似性程度高而差异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