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汪曾祺的人文精神

合集下载

【推荐下载】探讨汪曾祺作品中的中华人文精神

【推荐下载】探讨汪曾祺作品中的中华人文精神

[键入文字]
探讨汪曾祺作品中的中华人文精神
探讨汪曾祺作品中的中华人文精神
 摘要中华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的天人相与观,有助于保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在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表现出的人伦秩序和安老爱幼观,有助于保持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和和谐;在对待人与自身的关系上表现出的自省意识、价值自觉和修身养性,避免了人的肉体和灵魂、感性和理性的分裂。

自称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的汪曾祺接受传统儒家思想的仁爱学说,在作品中融注了中华人文精神,十分关注普通小人物的命运和心灵、人性的优美丰富和价值意义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正是其作品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汪曾祺中华人文精神仁爱和谐
 汪曾祺在《自报家门》中说:有评论家说我的作品受了两千多年前的老庄思想的影响,可能有一点,我在昆明教中学是案头常放的一本书是《庄子集解》。

但是我对庄子感极大的兴趣的,主要是其文章,对于他的思想,我到现在还不甚了了.
 我自己想想,我受影响较深的,还是儒家我觉得儒家是爱人的,因此我自诩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

人道主义即为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作为Humannism 的译词而
1。

汪曾祺作品中的社会批判与人文关怀

汪曾祺作品中的社会批判与人文关怀

汪曾祺作品中的社会批判与人文关怀汪曾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批判而广受赞誉。

他的作品不仅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弊端,还关怀人性,传递温暖与关爱。

本文将就汪曾祺作品中的社会批判与人文关怀展开论述。

一、社会批判汪曾祺的创作常常揭示社会问题,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与分析,传递对社会的批判与反思。

在他的作品中,普遍存在着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如农民、工人、贫困妇女等。

他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真实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他们生活的困境和不公平待遇,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例如,在汪曾祺的短篇小说《活埋》中,他以一个中国农村的悲剧故事为主线,揭示了封建思想和权贵乱象对普通农民造成的摧残和伤害。

通过描写主人公大福的遭遇和心路历程,他深刻展示了封建村庄中的不公正和压迫。

这样的故事唤起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引导人们反思现存的社会制度。

二、人文关怀除了对社会问题的批判,汪曾祺的作品中还蕴含着浓厚的人文关怀,他关注人的内心世界,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人性的温暖。

在汪曾祺的中篇小说《结婚》中,他通过对家庭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对夫妻关系的关怀与探讨。

小说中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琐事和日常矛盾,通过对夫妻之间相爱、争吵、包容与理解的描写,表达了对夫妻生活的理解和呼唤。

他用平实的语言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给人以温暖和激励,引起读者共鸣。

另外,汪曾祺的作品中还对友情、亲情等人际关系表现出深刻的关怀。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别具一格的情节,展现了对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体察和理解。

例如,在他的短篇小说《人生》,他通过展示主人公与朋友的情感纠葛,展现了友谊的珍贵性和亲情的深沉。

综上所述,汪曾祺的作品中既有社会批判的针砭时弊,也有人文关怀的温情脉脉。

他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揭示和生活琐事的关注,让读者对社会进行反思,同时也传递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关爱和温暖。

汪曾祺的作品在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让人们对社会问题和人性关怀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论汪曾祺小说中的“抒情人道主义”创作思想

论汪曾祺小说中的“抒情人道主义”创作思想

论汪曾祺小说中的“抒情人道主义”创作思想论汪曾祺小说中的“抒情人道主义”创作思想汪曾祺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和散文家,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而为人熟知。

在他的小说作品中,特别是《沙集》、《故都的秋》、《雨季的故事》等作品,体现了他鲜明的“抒情人道主义”创作思想。

首先,汪曾祺的小说作品充满了深邃的情感表达。

他擅长通过叙事、描绘细节、刻画人物等手法,将个人的内心感受转化为文字之间的情感流动。

比如,在《沙集》中,他用细腻的笔法描绘出了农村生活的质朴和人情味,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

在《故都的秋》中,他通过对北京的独特描绘,传递出对故都的深情厚意,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和文化的厚重。

这些情感的抒发,使得汪曾祺的小说作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共鸣力。

其次,汪曾祺的小说作品强调人道主义关怀。

他对人性的关注和对人类普遍价值的尊重,贯穿于他的每一部作品中。

在《故都的秋》中,他通过对不同群体的描绘,展现出对人物命运的关注。

他描写的不仅是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不幸,更是对他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真实呈现。

这种人道主义的关怀不仅能够唤起读者对社会不公平的反思,更能引起对他人命运的关切与尊重。

此外,汪曾祺的小说作品注重细腻的心理刻画。

他善于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绘,展现出复杂而真实的心理世界。

他的人物形象并不是简单的善与恶的二元对立,而是具有多重性格特征和矛盾情感的完整个体。

比如,在《雨季的故事》中,他描绘了女主人公苏珊成长的心路历程,她既面临着个人生活的磨难,又秉持着坚强和善良的品质。

这种细腻的心理描写不仅增添了小说的深度和艺术性,也更贴近人性的复杂和真实。

总的来说,汪曾祺小说的“抒情人道主义”创作思想通过对情感的抒发、对人性的关怀以及对心理的刻画,表现出对个体尊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人性的复杂性等方面的关注。

他的小说作品往往让读者在感受到情感的共鸣之余,也能够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体的命运以及人性的真实。

论汪曾祺小说的精髓——寓奇崛于平淡

论汪曾祺小说的精髓——寓奇崛于平淡

论汪曾祺小说的精髓——寓奇崛于平淡汪曾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名垂青史的名字。

汪曾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和剧作家。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巧为人所称道。

他的小说在描写生活的平淡中,常常寓有奇崛之处,但这种奇崛却不是为了卖弄而存在,而是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哲学底蕴。

本文将详细阐述汪曾祺小说的精髓——寓奇崛于平淡。

一、寓意深刻,文化内涵丰富。

汪曾祺的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不仅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而且也涉及各个方面的人文社会现象。

例如,他的小说《围城》所描绘的社会现象表现出了当时城市中的腐败和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而他的小说《钟鼓楼》所描绘的正是春秋时期的史实,用寓言的方式来探讨君臣之间的道德关系。

汪曾祺的作品常以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为主角,通过他们的视角来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现象,让读者在平淡的故事中领悟到深刻的寓意和哲学道理。

二、情节曲折,寓意深刻汪曾祺的小说虽然平淡,但情节却多变曲折。

他可以通过一个看似简单的事件,展现出人们的矛盾与冲突,甚至可以反映出社会的问题和历史的局限性。

例如,他的小说《马桥词》所描写的就是一个经历多次转折后才被解决的农民遭受不公的故事。

这种情节的变化让读者在读完之后,对于故事中反映的事件和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内在品质。

三、语言简单,直观易懂汪曾祺的小说语言简单,直观易懂,曲折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不会给读者带来阅读的障碍。

他的小说中多用平易近人的语言,描绘生活中的片段,不时添加一些耳目一新的描写,使读者可以轻松地了解和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和道理。

他的小说中大量运用方言,把人物的语言真实地还原了出来。

这样的描述,不仅能让读者更好地领悟到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特点,同时也让人物之间的交流更耐人寻味,更质朴自然。

四、细节描写,意味深长汪曾祺的小说中,细节描写十分传神,甚至可以用意味深长来形容。

他能够在普通的场景中,描绘出很多简单而独特的细节,从而让整个故事充满了神秘和诗意。

【推荐下载】谈谈汪曾祺作品中的中华人文精神

【推荐下载】谈谈汪曾祺作品中的中华人文精神

[键入文字]
谈谈汪曾祺作品中的中华人文精神
 汪曾祺作品中的中华人文精神在作品中融注了中华人文精神,十分关注普通小人物的命运和心灵、人性的优美丰富和价值意义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正是其作品的价值所在.
 汪曾祺在《自报家门》中说:有评论家说我的作品受了两千多年前的老庄思想的影响,可能有一点,我在昆明教中学是案头常放的一本书是《庄子集解》。

但是我对庄子感极大的兴趣的,主要是其文章,对于他的思想,我到现在还不甚了了.
 我自己想想,我受影响较深的,还是儒家我觉得儒家是爱人的,因此我自诩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

人道主义即为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作为Humannism 的译词而被广泛使用的,它在中国新文学初期有以下几种译法:学衡派胡先骕在1922年评论《尝试集》是译为人文主义周作人在1919年初的《人的文学》中译为人道主义梁实秋在《现代文学论》中则将其译为人本主义。

其实这三种译法恰是西方人文精神的三个重要阶段: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

然而,人道主义原本是人文精神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内涵,是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阶段,是强调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新发展,但它现在在中国好像具有独立存在的含义,可被
1。

汪曾祺小说的人性内涵

汪曾祺小说的人性内涵

学年论文题目:汪曾祺小说的人性内涵姓名:覃思霖学号: P100711042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 2010级2班指导老师:张向东2013 年 10 月 22 日汪曾祺小说的人性内涵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覃思霖指导老师:张向东摘要汪曾祺小说是一幅自然清新而高雅隽永的风俗画,他以故乡高邮的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给读者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内涵。

在他的小说中,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意识,儒道佛思想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小说中的和谐。

在对乡土风俗的描写中,渗透了作者对传统哲学意识和审美的思考。

他所描述的人物是真、善、美的化身,渗透出一种美的人性,给人美的情感体验。

本文以汪曾祺小说为载体,将从民间善恶观、人物的仁爱、抗争精神和对生活的态度等角度来阐述作者对人性美的追求。

关键词汪曾祺,小说,人性美,风俗汪曾祺是我国当代作家中最具有独特风格和美学追求的作家,他对风俗、友情、爱情、自然的独特描写都表现出自己对人生的热爱,对健康人性的向往。

其笔下很少有惊天动地的大人物、大英雄,更多的是对旧社会中普通小人物、小市民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比如商人、工匠、医生、农民、学生、和尚、挑夫等。

他力图通过小人物的平凡命运挖掘人类内心深处蕴藏的美。

其《受戒》和《大淖记事》的发表与获奖①,引起了文坛和读者的关注。

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弟子,写作风格与师相近。

与前辈抒情小说作家不同的是,他更注重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他的小说创作中,这使得他的小说富有一种浓郁的文化韵味。

有评论家认为:“真正使新时期小说步入新的历史门槛的,应该是手里擎着《受戒》的汪曾祺。

”②他在小说中将人性美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更值得我们去品味和研究。

一.儒家色彩的民间善恶观汪曾祺继承了传统小说对道德民间化的书写。

在他所写的人物里,大多是重义轻利、乐于助人和具有强烈家庭观念意识的传统人文主义思想,人们各自在自己的生活圈里过着安分的日子,因此,活得很快乐很知足,人与人之间很少有激烈的斗争,他描绘的世界很少有悲伤。

浅谈汪曾祺作品中的人性化表达

浅谈汪曾祺作品中的人性化表达

浅谈汪曾祺作品中的人性化表达作者:刘俊业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3期摘要:文学作品是源自生活、高于生活的,汪曾祺的作品有着浓郁的情趣,构成了迷人的艺术世界,汪曾祺先生将其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态度都融入到他的家乡风俗描写中,淳朴、自然,吸引着读者的目光。

本文主要就汪曾祺作品中的人性化表达进行分析。

关键词:汪曾祺作品;人性化表达;分析汪曾祺是我国著名的戏剧家、散文家,是中国最后一位纯粹的文人,他一生中有很多的成就,但是却极其低调,他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沈从文是他的老师,创作的作品也颇受沈从文的影响。

汪曾祺主要的创作是以散文为主,看似形散但神不散的写出他那十分热爱的家乡,写家乡的风俗、发生有趣的故事。

从创作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汪曾祺先生对艺术美的追求,作品淳朴又自然,吸引了很多读者前来拜读。

一、风俗化的艺术描写汪曾祺先生将其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态度都融入到他的家乡风俗描写中。

汪曾祺先生在艺术创作的时候是非常喜欢描写风俗的,通过描写风俗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思想。

他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的智慧的代表,是无可替代的,是一首首感人的抒情诗。

除了汪曾祺喜欢描写风俗,还有其他著名作家也喜欢,如赵树理喜欢描述山西的风俗。

孙犁喜欢将冀中平原的风俗写入自己的文章当中,如《荷花淀》其中的风俗写出了冀北平原自己独有的风俗。

作家写风俗是有自己的艺术追求的,可能是为了将小说诗意化,可能是为了让作品更贴近现实,更加吸引读者、也可能是为了建构民族史诗,这些也都体现了作家对审美的一种追求,是对思想表达的一种方式。

汪曾祺先生通过对家乡风俗的表现,主要想要表达的人性化思想是:在大自然的环境下,人是渺小的,是要尊重自然的,大自然创造了人类,人与人之间应该和平相处,无论是什么身份的人,都应该以善为本。

热爱民族、热爱这世间存在的一切。

作家创作的作品是要来自于生活,真诚的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一种不加以掩饰的创作,也是一种乐趣。

所以在汪曾祺创作的小说中,他所塑造的的人物描写都是他想要讴歌的人性,是有着性本善的美感的。

汪曾祺散文文化内涵

汪曾祺散文文化内涵

论汪曾祺散文中的文化内涵摘要:汪曾祺是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

他的旧学功底很好而且历经了痛苦的磨难,饱受沧桑。

这无形中使得他的散文具有一种强烈的文化意识和人文精神。

在这个物质世界急速进步而精神世界遭商品侵蚀日趋苍白和贫乏的时代中,它的出现别有一种意义。

本文主要探讨了汪曾祺散文中丰富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汪曾祺散文文化引言:汪曾祺不是那种以气势宏阔、史诗般的作品来构筑文学地位的作家。

他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而奇幻的文学世界。

美国美学家布·洛克说:“艺术品不等于从一扇透明窗子看到的外部世界的景象,而是一种独特的人类观看世界的方式。

”①对汪曾祺而言,这种独特的人类观就表现在他对艺术审美意识的把握上。

进入新时期以来,汪曾祺不仅以他那一篇篇风格独异空灵的小说掀起阵阵波澜,他的散文创作亦同样以其丰厚的文化意蕴获得了世人的认同。

有人甚至认为他的散文成就在其小说之上。

正确与否姑且不论,这起码证明了汪曾祺散文的魅力。

正文:汪曾祺因为小说《受戒》一举成名。

几十年来,人们对他的小说多有溢美之辞。

殊不知,汪曾祺小说文体美与性灵的特质其实得益于他的散文。

小说的“虚”与散文的“实”完整着汪曾祺的精神世界。

自20世纪末以来,余秋雨等人领起的“文化研究”已经热了很久;对文化话题的阐释也分出了不同的立场和角度。

这时,我们想起了汪曾棋。

他无论何时都没有“赶时髦”的想法,然而被时代印证了是先进的。

1989年3月出版的散文集《蒲桥集》是对汪曾祺散文创作成就的一次检阅。

编者在前言中说“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

间作小考证亦可喜。

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

文求稚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

春妆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

”此言相当准确地概括出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指向和美学特征。

汪曾祺的目光轻轻掠过人世间的纷扰与繁乱,一往情深地行走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走廊之中,把民族文化的传统精神在散文中挥洒得淋漓尽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学者汪曾祺,可谓是沈从文的真传弟子。

其作品有着丰富的内涵,用词也准确精当,被历来研究者拿来作为研究的典范,无不体现了其作品在内容和主题方面的造诣之深。

本论文主要对汪曾祺的人文精神进行解析,具体论述其人文精神表现以及形成原因。

一、汪曾祺人文精神的表现
(一)作品中人性的和谐
在汪曾祺的作品里,表达了人性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的行为是不受外界压迫与拘束的,讲求和追随内心的真实想法,生命应该是一个自由的存在。

什么清规戒律,什么世俗伦理,在汪曾祺笔下只有抛弃这些才能真正的获得生命的价值。

在作品《受戒》中,我们可以看到荸荠庵的名称是不符合世俗规矩的,以及住在庵里的和尚们更是从来都无所谓什么规矩。

作者介绍到荸荠庵这样说“庵原本就是尼姑住的。

和尚庙、尼姑庵嘛。

可是荸荠庵住的是和尚。


[1]大师父仁山在庵里“从不穿袈裟,经常是披着件短僧衣,裸露着一个黄色的肚子。

一天里他总是这样不衫不履地这里走走,那里走走。

” [2]这种行为是不符合做和尚的规矩的,在其他寺庙也是决不允许的。

我们再来看看明海,明海的行为更是不符合一个做和尚的规矩。

在汪曾祺晚期的作品《薛大娘》中,描写都到主人公薛大娘穿鞋时总是光着脚,只是为了让自己的脚趾头自由的舒展开来,免得受袜子和鞋的束缚。

她和吕三在一起只是顺着自己的心,图个快活而已。

她这么做了,却也不怕邻居背后说闲话,她满足于身体获得的快感,是个性情中人。

薛大娘这种自在的生命意识表达着原始生命的美丽并且完全尊崇的内心世界,崇尚生命的自在。

(二)作品中自然的和谐
纵观汪曾祺的作品,我们不难从作品中感觉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汪曾祺的故乡高邮是江苏省一个美丽的小城,是一个秀美的水乡,水总是让人感觉到像女子般恬静与秀美,所以我们看到汪曾祺的大部分小说中总是谈到水,即使没有水出现,文章也给人一种如水般的恬静与舒适,充满了诗情画意。

所以,他提倡在文学创造时讲究文学创造要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主张人与自然应该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

而且,在作品中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不但可以使得文章充满文采,还可以起到丰富故事情节的作用,使文章一气呵成,情节发展顺理成章。

汪曾祺的这个观点在其作品《大淖记事》中体现出来。

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使得巧云和十一子之间的爱情显的更加顺其自然,并且给人以美好的想象。

二、汪曾祺人文精神形成的原因
(一)高邮对汪曾祺创作的影响
汪曾祺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市,高邮其实是一个被琥珀围绕的水乡,为此水也对其性格和作品的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许多小说都写到了水,为此汪曾祺评价自己的作品“有点水气,却不那么有土气”。

[3]汪曾祺小的时候,常和祖父学习八股文,读《论语》,良好的家庭环境滋润了汪曾祺少年的文化修养,这些为其日后的写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其作品“高邮故事”中叙述的都是一些平凡的小人物,这些平凡的小人物过着再普通不过的生活了。

这些再平凡普通不过的生活中却恰恰显露出了生活的乐趣所在,对作者来说这里的生活是再洒脱与惬意不过的了。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终于过去,新的时期已经在人们日夜的期盼中终于来了。

那十年动乱年的的苦涩,艰难与痛苦,汪曾祺都看在眼里,铭刻在心。

他经过漫长的沉静回忆,在其作品中极大的发挥天才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童年时光是温馨而美好的但是却也是极为短暂的,故乡高邮那片土地却永远美丽大于忧伤,所有人都向往美丽的东西,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他们更需要一片心灵的净土。

汪曾祺从痛苦中走了出来,反思历史。

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在“小说是回忆”中找到了人们期盼已久的和谐的世界。

汪曾祺笔下高邮是那么美,其实现实的高邮本身并没有作者笔下描写的那般美好,因为生活在高邮的人也会为了生计而劳苦,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生活不如意,也会为了各种各样的
不如意而发愁。

但是,这一切的不如意并没有在汪曾祺笔下表现的太多。

是作者有意淡化这些不如意,有意的创造出一个和谐的世界。

(二)沈从文及京派作家对汪曾祺创作的影响
汪曾祺在1939年考入了西南联大,就读于中文系。

此时的西南联大五四气息已经非常浓厚了。

汪曾祺到了西南联大后便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钟爱的中文名家的文学作品当中来。

并且带着从未有过的憧憬与虔诚的心去听他仰慕的教授的课。

此时,沈从文正是西南联大有名的教授之一。

汪曾祺深受沈从文的影响,对这个老师非常尊敬与仰慕。

与此同时,沈从文也非常满意这个弟子,对他更是无私的指导与栽培。

在沈从文的笔下,大量的描写湘西的风土人情,歌颂乡村原始自在的生活,表现湘西世界的自然美,人情美,人性美。

在《夫妇》中作者叙述了一对不拘泥于世俗但又有些愚蠢的夫妇。

《贵生》中,贵生将自己的老房子与老板的店铺一起烧光。

而在他的作品《柏子》中,作品叙述了了水手柏子和妓女相爱,表现了二者间的一种粗野与放荡的性爱。

因为作者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深感那些世俗的事物对人性的压抑,在其作品中体现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与关爱。

沈从文的这种文学创作风格及其作品中体现的人文精神深深影响着汪曾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人文精神的思想在汪曾祺的意识里逐渐形成。

汪曾祺在沈从文的引导和影响下成为京派的新生力量,他与京派的一些其他作家一起共同担负起耕耘这片文学圣地的使命。

在当时贫瘠的中国土地上,政治的严控与商业利益狂潮的冲击下,他们是一群坚定的艺术者,怀着对文学神圣使命的坚守,执着于刻画人物创作为中心,表现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生活为目标。

作品注重多表现人性的淳朴和善良。

三、结语
读汪曾祺的作品,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作家对底层人民的关爱,对人性的关怀,以及对我们民族深情的热爱和赞美,没有抱怨,更多的以一颗平和的心来抒写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他的作品不拘泥于复杂的故事情节,也不表现那些伟大的传奇故事,通常都是以一些再平凡不过的小人物以及他们的再普通不过的生活为题材。

他同情底层的劳动人民,关心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心灵苦痛。

希望世俗生活中不再有压迫人性的行为,渴望人性的光辉。

没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高调号召,也没有在当时社会政治大环境下,人云亦云的歌颂赞美。

汪曾祺的作品如同一位老者在经历过那些蹉跎岁月后,更加懂得对人性的关怀,用平淡的话语为我们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故事,这些故事中流露着其对生活与人的本质思考,感动着我们的心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