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

合集下载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探析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探析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探析一、本文概述在探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时,我们首先需要理解这两种精神的内涵与特征。

科学精神,主要指的是基于实证、逻辑、批判与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它追求客观真理,倡导理性思考和科学方法。

而人文精神,则强调人的价值、尊严与自由,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提升。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人类文化中各自独立发展,但又相互影响,形成了复杂的关系网络。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类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深入探索,这两种精神的关系愈发紧密,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分析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通过梳理历史脉络、对比不同观点、挖掘内在联系,以期在理论上深化对这两种精神的理解,在实践上指导人们更好地平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推动社会和谐、全面发展。

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两个重要支柱,二者虽然有所区别,但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

科学精神的核心在于探索真理、追求实证和客观公正。

它强调理性思维,注重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以求达到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深刻理解。

科学精神倡导怀疑、批判和创新,鼓励人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结论,并通过不断的科学探索和发现,推动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

人文精神则更加注重人的价值、尊严和意义。

它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情感体验和精神追求,强调人的自由、平等和尊严,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社会责任。

人文精神倡导人文关怀、道德伦理和审美情感,鼓励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关注精神世界的充实和提升,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虽然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关注点和方法论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科学精神为人类的物质文明提供了强大的支撑,而人文精神则为人类的精神文明提供了丰富的滋养。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既保持科学精神,不断探索和创新,又保持人文精神,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实现科技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关系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关系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关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一种互补的关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种不同形态,他们对人类文化的创造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因而仅有其中的一种是不行的,只有这两种思维方式的互补才构成完整的人类思维和文化。

所以,想用其中的任何一种来代替另一种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因为这两者中的任何一种都存在着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只有在另一种那里才能得到某种程度的克服.一方面,若只有科学精神,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失去诗意,将变得毫无趣味可言。

诗歌、绘画等艺术都将消失,我们平时的一些客气话、问候语也会变得没有意义,我们将丧失幻想的乐趣.可以想象,生活在一个绝对真实的世界里,必定是枯燥乏味的。

科学也不是万能的,因而我们没有理由用科学的方法来代替一切、衡量一切.科学不能解决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是不确定的,而且人也是变化的,这样就无法对人的行为和态度作出精确的预测,甚至不精确的预测也难以达到。

科学也不能给人生的意义提供一个终极的答案,若是按照科学的观点来看待人生,也许人生就显得毫无意义,因为根据科学的分析,人只是一种物质现象,他的存在过程只是物质的新陈代谢过程而已,此外看不出有什么意义。

人生意义的问题是不可能有终极答案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答案,完全由个人自己的探索来得出。

在这方面,要得出一个像科学定律那样获得较为普遍同意的结论是不可能的,所以科学在这里无能为力.当然,人文也不能为之提供终极答案,那种认为人文可以为人生意义问题提供终极答案的说法,是不成立的,因为实际上人生根本不存在终极意义,终极意义不过是人自身的一个虚构;退一步,即便有,我们人类也没有能力去认识它,或者说,我们没有能力知道有没有终极意义,因为这个宇宙有什么终极意义、有没有终极意义我们是不知道的,宇宙为什么存在、为什么这样存在、从何处来、往何处去我们是没有能力知道的,无论是科学还是哲学和宗教,都无法说清,我们不知道宇宙,何以知人生?科学也不能解决人的感情问题和价值观念问题。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间关系的理解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间关系的理解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指的是人类在认识、改造世界的活动过程中能够同时受到两种精神的指引,使得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协调发展,具体表现为科学精神向人文的渗透,又表现为人文精神向科学的融入。

二者应当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人类的成长与发展,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切不可分割开来,否则人类将会面临各种问题。

科学精神应该具备人文意蕴科学精神是使科学探索永远进行下去的精神动力,为人类的幸福提供物质生活保障的源泉力量。

正是有着这样的探索动力,才有爱迪生、贝尔等一系列伟大的发明家日复一日的执着,为人类带来了光明与声音。

而科学精神中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等都体现着人文的意义。

科学方法主要有实验方法、经验方法等,这些方法都显示了科学的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和实证精神,能够让人们树立实事求是、追求理性的思想情操。

一种暂新的科学思想有时能够颠覆一切,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打破了长久以来人们奉为经典的牛顿运动学三大定律,使得人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时间与空间,而其中恰恰体现了爱因斯坦的自信,体现了人对于自我的肯定;而与之成鲜明对比的是物理学家普朗克,他的思想始终禁锢在经典理论之中,对自己做出来的正确的实验结果却加以否认,致使其无法再进一步。

人文精神应该具备科学素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文精神需要整合科学与人文特质,将科学精神融合于人文精神的内在价值之中。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冷暖无常的人间百态,人与人之间,亲情、友情、爱情的碰撞,需要我们用理性的态度去审慎的面对,才能感受到真正的感情;而社会上出现的种种现象与问题,更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与解决,得出概括性的规律,再推广到整个社会。

而对于人文学科来说,不能一味地追求“浪漫”,追求理想中的境界,应当要具备一定基础的科学观念、现实观念,并将其运用到人文学科的探索之中,否则,只会成为“空想主义”,终究只能“纸上谈兵”,而不切实际。

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两大精神力量,正在积极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他们具有不同的内涵,但是也有共同的特点,他们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科学精神是指以实践为基础,以观察、推理和实验为手段,求真、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追求客观、理性的真理的精神状态。

人文精神是以崇尚文化,弘扬传统,提倡以人为本,以艺术、文学、历史、哲学等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的精神。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他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形成了互补作用。

再次,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遵循客观规律的精神力量。

科学精神是以实践为基础,积极追求客观真理,实现科学发展,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人文精神是以文化为基础,积极追求精神规律,发展人文研究,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因此,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遵循客观规律的精神力量,他们的关系是辩证的。

最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科学精神是以实践为基础,求真实事求是,追求客观、理性的真理;人文精神是以文化为基础,弘扬传统,以艺术、文学、历史、哲学等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

科学精神
和人文精神是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总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两大精神力量,它们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达到统一与和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

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

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无论是从学术还是从人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来看,在今天乃至永远,强调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都是十分重要的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各类讲座及“讲座书”风起云涌。

虽然由于受到时间、地点等限制,听讲座的人还不太多,但读“讲座书”的人却是十分之多。

这类不下20种之多的包括《在北大听讲座》、《在清华听讲座》,以及在牛津、剑桥、哈佛听讲座,以及《中国大学学术讲演录》、《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等在内的“讲座书”,在眼下确实颇受欢迎。

这类图书从内容上看,当然是在传播知识,但显然不仅是传播知识,可以明显看出,每篇讲座几乎都在强调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特点是十分突出的;从性质上看,尽管一些带有普及性质,但大多学术性较强,学理严谨,讲座者几乎都是当今学有专长的学人。

而且从这些书的序、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些主要在大学校园中举办的讲座,几乎每场都是听者摩肩接踵,学子趋之若鹜。

学术的大风行,思想的受重视,这很值得我们社会欣喜。

因为这其中无疑向我们传递出愈来愈多的人们对于那些脚踏实地、创造性思想的尊敬,抑或还透露出由此而可能带来的对生命底线的遵守和对更加理性发展的追求,大概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讲座及书中,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强调,几乎是异口同声,有的书名干脆就叫“人文启示录”——在笔者看来,这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相当一段时间以来,支持我们人类文明与进步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出现了某种失落,而由此带来了人的自律、自尊和求真、求是精神的某种失落;二是随着社会分工逐步细化态势的加剧,被称之为“体”的学术之“学”正在受到某种忽视,而被称之为“用”的学术之“术”却正蓬蓬勃勃(应试教育即为“显例”),甚至作为人文科学基石的文学、哲学、历史也被分得泾渭分明,很少相干。

由此带来的学术思想的片面“知识化”,以及再进一步的社会价值观的强烈功利化,无形中便甚嚣尘上……显然,无论是从学术自身的发展进步而言,还是从人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而言,在今天乃至永远大力强调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都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谈谈你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间关系的理解

谈谈你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间关系的理解

谈谈你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间关系的理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科学精神是建立在发现真理的努力之上的,它要求我们要有着开放的心态,勇于发现新的知识和探索未知的领域。

人文精神是有意义的思考,它强调捍卫人权和尊重各种文化多样性,并且以人为中心。

因此,如何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为我们提供更完整和深入的见解。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共同点,即都必须以某种方式来解决未知问题。

它们都要求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批判性思维,以便更好地了解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个人的行为如何影响这种环境。

科学精神让我们不断探索、追求自身智慧的极限,而人文精神则更多地关于如何用这一智慧来有效地帮助他人和自身取得成功。

共同的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鼓励我们在实践中更多地去体验、去挑战、去分析、去发现和去改变。

事实上,推动人们进步的根本原因,在于两者的努力共同作用。

因此,人们必须在所有领域都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混合,这样才能促使人类进步。

首先,科学精神的启发下,我们可以更加持久、更有调节性地参与政治运动。

科学精神使人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使他们能够在政治运动中做出更有效的决策。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人文精神是重要的因素,它提倡人们将社会现象置于更宏观的文化框架之中,而不仅仅是单纯地分析当时存在的现象,这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们解释问题,并为社会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此外,通过混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我们还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的进步。

当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时,人们就可以找到对社会有利的解决方案,以解决当今时代存在的问题。

比如,科学精神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全球变暖的现象,而人文精神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全球变暖的原因以及人们可以采取的行动。

同时,科学精神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社会的有效的解决办法,而人文精神则能够促进社会的文化进步。

总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智慧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发现真理,并且能够促进社会的文化和科技进步。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一种相辅相成的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起到重要作用。

一方面,在追求实用主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科学精神发挥着龙头效应,另一方面,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更能提升治理和管理体系中社会主义理念的文明核心和科学精神带来的实际效果。

科学精神是一种追求客观性原则、服从客观规律、求真务实、向上创新的精神。

它要求时刻站在客观的位置,客观地观察、分析、思考,不择手段地追求真理,从客观规律中获得可靠的知识;以证据和事实为基础,坚持原子的客观实践,停止臆想、认识片面和偏差,进行客观理性、有序有效的思维活动。

人文精神则是一种弘扬爱国、敬天、教人、仁慈、平等自由、尊重他人、尊重历史和传统、尊重合理权利、关注社会需求、增强文明观念、推进综合发展、增进团结协作和和谐等精神和价值观念。

它鼓励人们凝聚正能量,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演绎波澜壮阔胸怀,双手携手团结共进,关心他人,弘扬公平正义,追求协调发展,用智慧和力量提升我们的民族、人民、国家和世界。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需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协同作用。

科学精神的客观性、创新性和求真务实性,被用于拓宽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道路;而人文精神的仁爱、平等、自由、理性等理念,可以重新定义和谐生活、优秀文明和可持续社会发展的模式。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有力互补,赋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明、实效和深远性。

当今社会,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以社会空前的轰动性表现在世人面前。

科技创新促进了实事求是的努力;教育文化行业推进人民所向往的价值和理念;科技创新和文化遗产双重传承更加深入地刺激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间的紧密联系。

整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利于提升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为实现社会长治久安,一切自然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发展人类的追求创造机会。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论转基因技术中的人文关怀转基因技术——这个饱受争议的农业新技术:一方面在相关的科研人员和农业行业的业内人士看来,是可以改善农产品质量、提高产量的技术。

而另一方面,在部分存疑虑的公众和反对者的眼中,它则是风险难以判断,安全有待检验的技术。

那么,转基因技术它到底安全不安全?为什么会招来如此多的争议?科学研究,由于其技术性的一面,容易因忽视人文关怀而弱化人文价值。

转基因食品,作为与我们切身利益相关的食物,与我们每个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虽然老百姓在转基因技术上可能懂得不多,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民意,忽视人文关怀。

转基因技术是否有害,这个要靠科学来证明。

但即使科学证明了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对于老百姓他们自己要吃的食物,他们有理由,也有必要进行选择。

我们不能因为科学技术而忽视人文关怀,强迫他们接受转基因技术。

“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出: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

“唯科学主义”缺少人文价值关怀,会引发了一系列的重大问题。

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思想的两个维度,它们的均衡发展是人类社会全面持续进步的保证。

如果说科学给人以力量,人文就给人以方向。

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宗旨,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灵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辩证统一的。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离,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分离,科学与道德的分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往往被认为是完全不同的,因而也是分离的。

特别是当代高科技迅速发展,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后,这一分离现象表现的越加的突出。

事实上,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涉及科学知识的深刻变革,同时也涉及人的观念的变革;两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科学技术中渗透着人文因素,人文因素中也渗透着科学技术,并在加速进行中,科学技术发展与人文因素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要征服无知,而且要有高尚的道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卷,第3期科学技术与辩证法Vol.20No.3 2003年6月Science,Technology and Dialectics Jun.,2003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朱成全(东北财经大学社会科学系,辽宁大连116025)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即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灵魂0。

其次,从/两种文化0(即科学与人文)、功利意识与人文精神、科学与哲学关系分别说明了这一关系。

关键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关系中图分类号:C05;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680(2003)03-0013-03在近、现代文化中,一直存在着两种文化)))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潮之间的对立。

就两者对立的实质来说,科学主义强调科学、客观性、真理性,主张/价值中立0。

由此,它以自然科学为唯一的、标准的文化模式,来改造其他文化,或它要求其他文化必须以自然科学为标准,而必须具有实证性、科学性等,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科学哲学学派的兴起,科学哲学学派以自然科学为标准,认为以前的哲学是思辨的,而不是实证的、科学的,它要建立起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的哲学。

与此相反,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应生活得更有意义,也即通常所说的对人的/终极关怀0、/精神追求0等。

它认为,科学仅仅给人带来的是工具理性,即它使人仅停留在功利境界,从而对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没有任何帮助。

最能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是文学、哲学。

文学、哲学只关心人的精神追求,反对科学所给人带来的功利追求。

面对科学主义思潮,人文主义思潮认为,文学、哲学等不可能科学性,事实上,文学、哲学等也不可能科学性,比如,浪漫、抒情式的文学就是如此。

所以,人文主义反对科学主义思潮,也总是强调要以人文主义思潮来/规范0科学主义。

值得一提的是,两者总是要求以自己的观点来努力改造对方的做法最终都失败了。

比如说,科学主义总是强调以科学的标准来改造哲学,使哲学能够科学化,这就是科学哲学这一哲学派别兴起的原因,但是,科学哲学的发展尤其从逻辑主义向历史主义发展的这段历史表明:科学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和其他文化没有绝对的界限,这样,以科学作为唯一的、标准的文化模式,且以之来改造哲学是有问题的。

事实上,科学哲学派别自始至终也未建立起它所要追求的科学的哲学这一目标。

这就是说,科学主义的做法最终失败了。

与此相反,人文主义也总是强调以/人的精神追求0或/终极关怀0的标准来改造科学,反对科学的/工具理性0。

但是,在当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强劲形势下,人文主义反对科学的这一观点也是有局限的。

于是,出现了两者相互影响或相互融合的趋势。

在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科学主义思潮渗透着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即科学主义的人文化,通俗地说,将科学视为一种文化现象,视为人性的表现,因而,要从文化或人性的角度来理解科学。

与此同时,在科学主义影响下,人文主义思潮渗透着科学主义思潮,即人文主义的科学化,通俗地说,人文主义努力将自己的观点奠定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且以科学的标准来努力改造自己。

由上可以看出: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文主义思潮虽然就其本质来说是对立的,但又是相互影响的,即不存在两者的绝对对立。

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两者既有合理的地方,又有不合理的地方。

具体地说,科学主义思潮强调科学精神,这是合理的,但是,它强调以科学标准来要求其他一切文化现象,即它视科学为唯一的、标准的文化模式,这是不合理的。

而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文精神,这是合理的,但是,它反对科学的/工具理性0,乃至敌视科学,这是不合理的。

所以,应该将两者的合理性,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由上可见:科学精神主要是指强调实证性、功利性等,偏重的是/真0。

人文精神是指强调人的价值,即人的/终极关怀0、/精神追求0等,偏重的是/善0、/美0。

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潮的基础上,当今还出现了现=收稿日期>2002-06-03=作者简介>朱成全(1963)),男,江苏扬州人,东北财经大学社科系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哲学研究。

13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之间的对立。

现代主义是以现代化为目标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现代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倾向和实践活动。

它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崇尚科学主义。

后现代主义意味着对于现代化的摈弃,它从各个角度揭示了现代化自身所存在的内在矛盾和缺陷,它不放过现代化所犯下的每一个罪恶和错误。

它的兴起表明了一部分人对现代化的失望和绝望。

它是后工业社会的回应、信息时代的产物、新科技革命的适应。

在哲学理论上,现代主义主张人类中心主义、基础主义、本质主义、普遍主义。

而后现代主义则要消除这些。

它反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非中心、人与自然合一,主张过田园生活;它反基础主义,认为将哲学、科学等视为知识的基础已不可能,并且,它反对任何认识都有一个不变的标准和一个固定的目标)))真理;它反本质主义,主张异质性,尤其是人的个性;它反普遍主义,即:反传统尤其是反科学主义、反权威、反理性、反教条主义,主张不确定性、零碎性、非原则性、卑琐性、虚构性、反讽性、异质性等。

从中也可以看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是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潮相一致的。

比如,罗蒂从实用主义观点出发,消解了科学的/合理性0和/客观性0,主张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平权,并进而将科学归化于人文学,以达到科学人性化的目的。

费耶阿本德以/怎么都行0的/无政府主义认识论0反对/科学有其一套独特而普遍有效的方法0的传统观点,动摇了科学的权威,主张科学与国家的分离,降低其凭借权力和在文化领域中取得的至尊地位,使之与人文学科,甚至与迷信、巫术等伪科学平权,从而,从根本上消解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思潮。

至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只要纵观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这两大思潮的发展历史,就可以发现: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灵魂0。

具体地说,人文精神应该以科学事实为基础,且在一定程度上遵循科学标准,而科学精神应以人文精神为价值规范,即人文精神应为科学精神提供价值规范。

否则,没有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不仅是空想的,而且是不清晰的、不精确的。

没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就失去了价值规范和方向。

在当今世界,虽然强调/科学精神0的观点已深入人心,但是,没有人文精神,科学就会出现/异化0现象,甚至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是灾难,这就违反了人性。

比如,/原子能0、/计算机0等科技成果在没有人文精神的规范下,就会使人犯罪;当今的/克隆0技术更是如此。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又称为科学与人文、功利意识与人文精神、科学与哲学、科学与价值、/物的尺度0与/人的尺度0的关系。

下面就/两种文化0(即科学与人文)、功利意识与人文精神、科学与哲学关系来说明上面所说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简要地说,/科学0是人认识外物,主要是自然科学。

/人文0是指人认识自己,主要是指人性中的价值、善、美等进行认识的人文科学。

20世纪50年代,C#P斯诺就确认了这/两种文化0的现象,指出人文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的分裂、对立已成为事实。

萨顿将这/两种文化0及其代表人物之间的冲突视为当代最可怕的冲突。

他说,由于人文主义者的冷淡疏远、某些科学家的狭隘以及掠夺成性、贪婪而不知足,因而,产生了所谓/机械时代0的罪恶。

虽然奥本海默、汤川秀树等对/两种文化0现象进行了分析和反思,指出科学与人文是一致的,进而对科学日益脱离哲学和文学之类的文化活动深感忧虑,但是,在当今,对保持科学的人文价值必要性的认识,还未引起足够的、普遍的重视。

比如说,世界大战的残酷性、机械文明的非人性化、核武器的威胁、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就是如此。

这同时也使有些人文学者将此归罪于科学技术,于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恶性膨胀产生了逆反情绪,对滥用科学进行了谴责和非难,这就使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科技观发生了动摇,进而,出现了反科学主义思潮。

法兰克福学派就是如此。

当今的后现代主义者致力于/消解0自然科学的客观性,认为科学似乎是极端反人性的,所以,要将科学融合于人文之中。

深究这/两种文化0对立的实质,就会发现:这实际上是真理和价值之间的对立,即事实知识和价值知识(规范知识)之间的对立。

贝尔纳就曾分析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科学观:一种是肯定科学的真理追求而否认其价值追求,另一种是肯定科学的价值追求而否认其真理追求。

他认为,这两种的偏颇性在于没有看到两种追求的统一性,且人为地在科学的真理、价值属性之间设置了障碍。

文德尔班、李凯尔特也都将这/两种文化0的对立,看成是事实世界和价值世界、事实知识和价值知识的对立。

李凯尔特认为,自然科学是与任何价值无关的,而历史文化科学则不是如此。

石里克把自然科学视为/事实科学0,把伦理学等人文学科视为/规范科学0。

他拒斥的是人文学科。

显然,真理和价值虽然有对立的地方,但当今又有相融合的趋势。

后现代主义一直在寻求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道路。

著名的科学家李政道曾说过,/科学和艺术,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0这也反映了科学和艺术之间的融合性。

所以,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就印证了上面所说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近、现代以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0、/科学致富0等已深入人心,所以,不少人将科学看成是/工具理性0,科学精神又被称为/功利意识0。

与此相反,人文精神则被视为/超功利0,它追求的是人生最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其功能在于提升人生的精神境界。

因此,科学与人文,又被称为功利和超功利的关系。

由于人的生命存在不仅仅在于自然肉体的存在,更在于生命意义的存在,即人总是要在维持自己自然生存的基础上有所思想、有所追求,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所以,人的完整的生命存在并不仅仅是功利性的,同时更是非功利的。

这就是说,人不仅要追求眼前的功利,而且更要追求超功利的理想。

人就是在这种追求功利而又超越功利的矛盾过程中生存与发展的。

显然,这里的/超功利0并非/脱离功利0之意思,而是说立足于功利又摆脱功利的束缚。

这是因为人可能脱离功利物欲而过禁欲主义的生活,人生超功利的方面只能建立在功利追求的基础之上,把超功利理解为抛弃功利的/纯0精神生活只不过是虚构。

/超功利0的真正意蕴不是教化人们在空洞的精神王国里生活,而是引14导人们在追求功利的同时,不能陷入功利而不能自拔。

它内含功利追求,其使命就在于实现从功利物欲到精神境界的升华,使人们趋向于崇高、真诚、友善。

所以,功利和超功利的关系,就印证了上面所说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说到科学与哲学及其关系,似乎早已定论,似乎没有问题了,可事实上不是如此。

下面现从我国关于哲学的定义说起。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0,可是,细想一下,这一定义是有问题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