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新儒学思想详解

合集下载

董仲舒的新儒学

董仲舒的新儒学

2. 董仲舒的新儒学(1)必记结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

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2)巧记方法内容本质作用特点一统二独权神授,三纲五常为文化专制主流、正统外儒内法美德(3)警示和认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同时也有封建迷信落后的一面,应当科学的区别对待。

二、知识结构三、重难点分析1.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的“无为而治”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表现:与民休养生息措施:①减轻田租;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2. 董仲舒的新儒学(1)含义: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

总之是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维护统治(3)思想主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4)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5)评价和认识主张评价认识大一统,罢黜百家,大一统虽然充满唯心色彩,却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①董仲舒适应时代要求,采众家之长,对儒家独尊儒术国统一的需要;扼杀其他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不可取。

【知识点】汉代儒学

【知识点】汉代儒学

【知识点】汉代儒学
1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董仲舒将道家(黄老之学)、阴阳家、法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改造传统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

2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②儒家思想与时俱进,吸纳了其他学说,由先秦时的批判时政改为维护现实统治。

3影响
>>>>
对当时: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适应西汉经济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
对后世:
①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②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高中历史: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高中历史: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高中历史: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史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史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史料三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省略号前后两句话分别反映了“大一统”思想提出的原因及思想统一后的效果。

“邪辟之说”指的是儒家之外的学说。

(2)史料二反映了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主张。

史料中的“天”是指有意念的天,不是自然界中的天。

(3)史料三体现了“三纲”的处世标准,维护了社会秩序,但也充满了封建等级与保守意识。

省略号前部分语句中注意两个分号分为三层意思。

“王道之三纲”指的是“三纲五常”中的“三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

[史料运用]
(1)史料二中董仲舒的主张如何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提示]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提出“屈民以伸君”的主张使君贵民轻,因而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2)根据上述史料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提示]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第1 页共1 页。

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说

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说

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说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说小小编来源:华美热点:儒学,董仲舒,汉代,中国,始皇关于汉代儒学学说,董仲舒的新儒学,儒学也称为儒家思想或儒教,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也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影响深远。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立了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家思想在被扫除之列。

“焚书坑儒”政策,使儒学深受其害,西汉刘歆在其《让太常博士书》中描述:“陵夷至于暴秦,燔经书,杀儒士,设挟书之律,行是古之罪,道术由是遂灭”。

虽然这有点夸大其词,但儒学受到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西汉统治建立初期,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黄老之学一度成为政治生活的指导思想,因而黄老之学在学术领域也大大扩展了思想阵地,形成了新道家在汉初的特殊地位。

因此儒家学说无法成为主流的意识,只在民间传播。

不过儒家不是不随时代变化的思想流派,它开始了内部构造的新转换,建立了比较开放的思想体系,能够容忍和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精华,同时对不利于自身体系的思想则本能地进行排斥,这种兼容性和排他性高度统一的特点,为它上升为统治学说创造了条件。

汉武帝时期,经过汉初60余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日渐强盛,采取了一系列削弱丞相权力和王国势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与此相适应,需要一套较汉初黄老之学更加积极的统治思想来维护君主权威,控制人们思想,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儒家思想适应了这一要求。

主张以“大一统”为核心,强调“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德主刑辅”的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的政治哲学,为西汉中央集权,阻止诸侯分裂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中董仲舒最为突出,董仲舒以儒学为核心,广泛吸收了阴阳、法、道、名、墨各家,建立了一套天人感应的庞大体系。

把“三纲五常”都说成是天意,天经地义。

通过“大一统”的模式推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使儒学由一家而融汇百家并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新儒学,进而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

董仲舒的思想特点而这样概括。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评价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评价

评述董仲舒思想姓名:郭艺璇学号:1005030112班级:10设计侧重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国儒学发展史和中国思想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个里程碑似的人物。

董仲舒向武帝提出了“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主张,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思想观点,是儒家的“王道政治”和“仁政思想”。

董仲舒的思想,是西汉皇朝总结历史经验,经历了几十年的选择而定下来的官方哲学,对巩固其统治秩序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董仲舒不仅是正宗神学的奠基者,又是著名的经学家。

他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思想家,为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如何进行统治的理论基础。

董仲舒思想的特色,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建成新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从天人关系出发,又根据“阳尊阴卑”的思想,建立一套“三纲”“五常”的伦理学。

“董学”是为适应汉代一统国家的政治需要,从揉合“六艺之科”和“孔子之术”入手,而精心炮制的一种专门为政治统一作理论解释的学说。

它适应加强一统的中央集权的需要,编造了适应大一统的“天人感应”和“三统”(黑统、白统、赤统)循环的政治理论;它适应加强君权的需要,敷衍了“君权神授”的神学目的论;它既非以往之“儒术”,也非其它以往某一学派之“术”。

因为从其融合阴阳五行和儒、道、墨、法、名、杂,乃至术数、方技诸家的思想观点来看,它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差别实在太大。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以“仁”即人道主义为其理论基础,以民本主义为其施政纲领的学说,而“董学”则是以神学目的论即神秘主义为其理论基础,以“君本主义”为其施政纲领的学说。

按照习惯硬把董学说成是“儒术”的话,那么这种“儒术”也绝非以孔孟为代表的原有“儒学”。

而是吸纳了包括阴阳五行、儒、道、墨、法、名、杂,乃至术数和方技等家在内的等家思想在内的宗天神学。

“董学”所带有的鲜明的神学目的论、循环论和宗教的色彩,无疑播下了迷信和宗教化的种子,更是以往任何某个单一的学派所没有的。

董仲舒的新儒学

董仲舒的新儒学

【历史】2013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董仲舒的新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2)汉初推行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内容(1)提出“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宣扬“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3)提出“三纲”“五常”,维护了社会秩序。

[HJ1.9mm]3.特点及实质:外儒内法,兼采各家之长,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儒家思想的生命力。

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4.影响: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皇权,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例题】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 秋·不 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①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②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③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④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

战国时期出现大一统思想源于该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变化的需求。

结合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可知,思想大一统适应了政治大一统、社会稳定的需要,①②③④说法均正确。

答案为D。

【例题】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

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统治B.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丧失了斗争精神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D.中国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解析】“教义之浸淫”是指思想的影响。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两宋之后,儒家思想长期居于统治地位,故C符合题意。

【史料及解析】董仲舒对儒学的重大贡献

【史料及解析】董仲舒对儒学的重大贡献

【史料及解析】董仲舒对儒学的重大贡献
董仲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而且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融会贯通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

他的著作后来大都搜集在《春秋繁露》一书中,尽管历史的车轮在前进,但是任何人也无法忘记无法忽略董仲舒对儒学的重大贡献。

(1)形成背景:经过了六七十年的修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增强,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了。

土地兼并、王国问题、边境不宁困扰着西汉统治者,强盛的西汉需要有一种新的统治思想来维护封建统治。

于是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制。

(2)思想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新儒学的思想核心。

“天人感应”即天是有意志、有感情的最高主宰者,而皇帝是“天子”,他代表天意君临天下,同时也必须顺从天意。

“君权神授”即“天子受命于天,天下人受命于天子”。

(3)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

(4)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以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5)影响:①对当时:对维护西汉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具有进步意义。

②对后世:提出的封建伦理纲常,被后人奉为道德规范。

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使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支持,而且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与新学汉朝的儒家学派与哲学思想

董仲舒与新学汉朝的儒家学派与哲学思想

董仲舒与新学汉朝的儒家学派与哲学思想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是中国西汉朝的一位重要哲学家和政治家。

他是新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对于汉朝的政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董仲舒与新学汉朝的儒家学派与哲学思想为主题,探讨其思想特点、理论学说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一、董仲舒的思想特点董仲舒的思想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董仲舒认为,人应该从个人修养开始,通过修身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强调个人品德的重要性,认为凡事要先以身作则,才能感化身边的人。

只有人人以身作则,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2. 天人合一: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相通的。

他认为人类可以通过顺应自然法则,实现与天地万物的和谐相处,从而得到吉祥和幸福。

这种思想对于中国传统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天命观:董仲舒的思想中体现了强烈的天命观。

他认为天命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和地位,个人只有经过努力修行,才能达到与天命相合的境地。

这种观念与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相契合,也为统治者提供了合法性的依据。

二、董仲舒的理论学说1. “纲纪”学说:董仲舒提出了“纲纪”学说,指导了他的治国理政思想。

他认为,纲纪是统治国家的基本法则,君主应该遵循纲纪,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他强调君主应具备德才兼备的品质,以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富强。

2. “发扬大成”学说:董仲舒主张发扬儒家学说的精华,使之成为一种具备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

他认为只有通过发扬儒家学说的大成,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新学汉朝儒家学派与哲学思想新学汉朝儒家学派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一支思想流派,主要思想为延续、发展了儒家传统。

新学汉朝儒家学派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德行的重要性,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相较于先秦儒家学派,新学汉朝儒家学派在学术研究方面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

他们主张儒家学说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适应时代的变化。

这一点使得新学汉朝儒家学派更加接地气,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