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课件案例
温病学医案精选ppt课件

精选ppt
10
►王某,男,3岁。1960年3月3日就诊。
► 病史摘要:患儿昨晚起发热,且伴咳嗽,喷 嚏,流涕,大便干,小便黄,全身皮肤遍起 红疹。舌边尖红,苔薄白而干,脉象浮数。 诊时体温38.6℃,双肺无罗音,胸透正常。
精选ppt
11
► 江某某,女,28岁。1984年2月16日初诊。
►病史摘要:发热38.9℃,头痛耳痛,两眼红 肿疼痛,右胁肋痛,心烦,口苦口干,小便 短赤,舌苔干黄,脉象弦数。
► 病史摘要:深秋久睛无雨,天气温燥,遂 感其气而发病。初起头痛身热,干咳无痰, 即咯痰多稀而黏,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 干唇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 干,边尖俱红,脉右浮数左弦涩。
精选ppt
9
►盛某,男,52岁。1980年12月18日初诊。
► 病史摘要:因发热,伴咳嗽胸痛,住院已17 天。发热,汗出,咳嗽胸痛,咽红,恶心呕 吐,腹痛便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诊时 体温39.3℃,右肺呼吸音减弱,白细胞 18.6×l09/L,中性粒细胞83%。胸透:右下 肺可见片状阴影。
柴胡注射液”肌内注射,“青霉素”160万U经皮试后加入“5 %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中作静脉滴注,每日1次,并口 服“麦迪霉素0.1克,维生素C 0.1克,泼尼松5毫克,每日3 次”。经上述治疗约半小时,患儿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可是
当白天静脉滴注结束后,患儿体温又徐徐上升,至晚上9时, 体温又高达40℃。于是继续使用上述西药退热消炎,并将“青 霉素”剂量增加至240万U,继续观察1天。结果患儿病情白天 用药暂时缓解,体温也基本正常,但到了晚上又依然高热。血 常规:WBC8×109/L,N:0.5,L:0.48,E 0.02。由于患儿 已反复高热2天,其母邀余中医会诊。刻诊症见:患儿面色红 赤,胸腹红疹隐隐,烦躁不安,口渴,壮热,舌红绛而干,脉
温病的辨证ppt课件

卫气 脉外 水谷精微
营血 脉内
卫 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 —最浅 (人体的抗邪、保卫功能)
气 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较深 ( 各脏腑的功能)
营 和调五脏,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最深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濡养五脏六腑)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转归】 ①从表外解而愈 ②卫分 顺传 逆传
气分 心营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二)气分证
概念 指温邪入里,未传入营血分,影响人体
脏腑或组织气机活动失常的一类证候类型。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病机分析
温邪袭表
舌边尖红 苔薄白脉 浮数
卫受邪郁
卫气抗邪 肺气失宣
肌表失养 开合失司 发热
咳嗽
温邪上扰 温邪伤津
头痛 口微渴
恶寒 无汗或少汗
元代《卫生宝鉴》中开始区分气分热和血分 热的证治。
明末吴有性论《温疫论》中有温疫病邪在 “气分”和“血分”而采取不同解法的论述: 认为邪在气分正气尚盛,可从战汗顿解; 疫邪传留于血分,邪气从斑透而渐愈。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研究论证 广泛开展了卫气营血临床研究
温疫类温病PPT课件

❖ 【方药】亡阴用生脉散、大定风珠。亡阳用通脉四 逆汤,或参附汤。
九、正气欲脱 2
❖ 【方药】亡阴用生脉散、大定风珠。
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大定风珠:白芍、阿胶、生龟板、干地黄、麻仁、五
味子、牡蛎、麦冬、炙甘草、鸡子黄、鳖甲。 (1)生脉散有敛阴固脱之效,侧重上焦。 (2)大定风珠适宜真阴耗竭,时时欲脱之证,主治下焦。 (3)如疲软无力明显,酌加西洋参、白芍益气护阴。 (4)声嘶加诃子固肾开音。 (5)呕吐甚者,增入竹沥、竹茹、半夏。 (6)腹泻明显,加入五味子、乌梅。呼吸急促入五味子、
❖ 【辨证要点】身热,烦躁,黄疸,舌绛,甚则昏谵, 抽搐。
❖ 【治法】解毒逐邪,凉血护阴,清心开窍
❖ 【方药】甘露消毒丹,适石菖蒲、川贝、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 白豆蔻
神犀丹:犀牛角、生地、玄参、天花粉;银花、连翘、黄芩、粪清、板蓝根;豆豉、 石菖蒲、紫草。
– 温病≠温疫 ——区别在于传染与否
• 陆九之:温为温病,热为热病,……即辨其传染不传染耳。 • 周扬俊:一人受之谓之温,一方受之谓之疫。
温病 与 温疫
• (2)实质:
– 温病:感受温邪的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 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总称。大多具有传染 性和流行性。
– 温疫:是由疠气引起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是温 病中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可引起流行的疾病, 大多来势迅猛,病情危重,危害性较一般温病更 甚。
辨治原则
治疗原则: 迅速祛除疠气, 恢复病变脏腑功能。
温疫 类温
病
主 要 证 治
湿热疫疠 之邪
邪遏膜原
暑燥淫热 疠气
卫气同病
《温病学》总论 PPT课件

病变部位—认为其内不在脏腑,外不在体表经络, 即半表半里,膜原是也,伏于膜原之邪或外出于 表,或入于里,有九传之说 病邪性质—具有强烈传染性,种属、脏腑选择性 “是氣也,其來無時,其著無方,眾人觸之 者,各隨其氣而為諸病焉。” “某氣專入某臟腑經絡,專發為某病,故眾 人之病相同,非關臟腑經絡或為之證也。 “牛病而羊不病,雞病而鴨不病,人病而禽 獸不病,究其所傷不同,因其氣各異也”
医学课件 11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 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 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 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 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若火熏之,一 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 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 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經為血,血 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實則失氣,虛則遺 溺,名曰氣分”
医学课件 34
薛生白《湿热病篇》 • 对湿热病的病因,证候,病 机及诊治法则进行了专门研 究,有独到见解 • 湿热证提纲:“濕熱證,始 惡寒,後但熱不寒,汗出胸 痞,舌白或黃,口渴不引飲” • 湿热证病理:“濕熱病邪自 口入,直趨中道,病屬陽明, 太陰經者居多” • 湿邪在表者当芳化宣透,对 于湿邪入里者,应三焦分治
医学课件 12
《伤寒论》提到了温病这一名称,但与现在温病涵 义不同,为伤寒误汗后的坏证。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学说对后世创立的卫气营血 辨证和三焦辨证有很大的启发 《伤寒论》中未提出温病的具体治法方药,但许多 治法方剂,如清热(白虎汤)、攻下(承气汤)、 养阴(竹叶石膏汤)等法为后世温病的治则治法发 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温病学PPT(第5章 温病的治疗与预防)

裘沛然
程门雪
1.泄卫透表法
概念:通过解表,透邪外出以解除温病初起在卫 分病邪的一类治法。
适用范围:温病初起,邪在卫表。 作用:发汗、疏表、透疹。
现代研究
发汗 、解热作用 调节机体免疫力 抗炎作用 祛痰、止咳、平喘作用 祛除病原微生物及毒素 心血管活性作用
分类
疏风散热:桑菊饮、银翘散 解表清暑:新加香薷饮 宣表化湿:藿朴夏苓汤 疏卫润燥:桑杏汤
正如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 中所说的: “立法之所在,即理之所在, 不遵其法,则治不循理矣。药 味分量或可权衡轻重,至于治 法,则不可移易”。
(二)温病治疗的立法依据
(1)审病因:辨证求因 审因论治 (2)辨病机:谨守病机 知常达变 (3)察邪正:扶正祛邪 邪去正安
(三)温病治法的应用:知常达变
疏风散热
代表方:桑菊饮、银翘散 主治: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 用药多为轻清透发之品 配伍清热解毒药 少佐辛温解表之品 可配伍宣肺清肺化痰止咳药及利咽药
解表清暑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 主治:夏月感受暑湿,复受寒邪侵犯肌 表 所用之药由解表寒、清暑热、化湿邪 组成 使用香薷必须掌握其适应证
宣表化湿
• 邪在肺卫
浅
药性--轻扬上浮 质地--质轻如羽 剂量--宜小 煎煮--宜短
中焦病证
以祛邪为主 邪去而正自安 湿热蕴阻证 清热化湿并施
下焦病证
用质重沉降的药物。 用药多滋腻厚味之品 多为介石重镇之品。
知常达变
知常:强调区分温病的病变阶段、层次 而采用不同的治法
达变:灵活运用
(四)温病的主要治法
是否都要发汗 误汗 不失汗 必须注意患者的体质和病邪兼挟
2.清解气热
概念:以清泄气分邪热之品以解除气分无形邪热 的一类治法,又称“清气法”。
温病课件案例

温病课件案例请谈谈以下病案表现出了温病临床表现的哪些特点。
李某某,男,21岁昨日“伤风”,微恶风寒,身热不甚,但咳微渴,体温37.8℃,舌苔薄白,咽红微痛,脉象浮数。
今晨,自用辛温发汗之药治之(麻黄、杏仁、炙草),药后发热剧增,体温39℃,脉象滑数,咽红肿痛,舌红苔黄燥。
遂来诊。
分析:本是风热,侵于肺卫,肺失宣降,应予桑菊饮加减为法,过用辛温,既发汗以伤阴,又助热以化燥,故高烧咽红且肿。
陈××,男,16岁,1974年3月24日住院。
住院号:16439病史:四天前因饱食赶路,汗出甚多而受风,当晚即恶寒发热,头痛,脘胀,呕吐,寒热持续,汗出而热不退,继又增咳嗽,胸痛。
症状:患者恶寒发热,汗少,头胀痛,左胸疼痛,咳嗽,痰吐淡黄而粘,夹有少量铁锈色,脘部胀满,大便不行,口干喜凉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偏红,脉浮滑数。
检查:体温41℃,脉搏115/分,白细胞计数:总数18300/mm3, 中性91%,淋巴9%。
痰培养:肺炎球菌。
胸透:左下肺可见片状模糊阴影思考:1、本病的中医病名。
2、本病例的病因病机。
3、确立治则和治法。
4、选择处方。
1、病名:风温2、病因病机:病因为外感风热病邪。
病机为风热袭于肺卫,表邪未去,肺热既盛,又兼食滞中阻。
3、治则治法:解表祛邪为主。
辛凉解表,佐以导滞4、处方:银翘散加减。
银花、连翘、桑叶、荆芥、薄荷、杏仁、牛蒡子、淡豆豉、全瓜蒌、桔梗、枳壳、枇杷叶;以后又去荆芥、豆豉、瓜蒌、枇杷叶,加用栀子、黄芩、前胡等。
病案举例沈××,女,53岁,农民。
1992年2月7日急诊。
急诊号:4364 病史:据患者家属介绍,患者上午自诉身体不适,恶寒,发热,头痛,饮食减少,但仍能坚持做家务,未能就医。
到晚上9点时,患者突然出现昏睡,神志不清,呼之不应,急送医院。
症状:患者呈昏迷状态,面色发红,呼吸粗大急促,苔薄黄,舌红绛。
检查:体温39.8℃,脉搏98/分,白细胞计数:总数21000/mm3, 中性90%,淋巴10%。
《温病学病例分析》课件

02 温病症状分析
发热症状
总结词
温病发热症状通常表现为高热、持续时间长,可能伴随寒战、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详细描述
温病发热是由于感染温病病毒或细菌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而出现的高热症状。其特点 是体温升高明显,常常超过38.5℃,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会持续数天甚至数周。患者可 能出现寒战、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昏迷、惊厥等严重并发症
是否为温病。
流行病学史
了解患者是否接触过温 病患者或是否在温病高
发地区居住或旅行。
体征观察
观察患者的舌象、脉象 等体征,辅助诊断。
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等 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
断。
鉴别诊断
01
02
03
04
感冒
温病与感冒在初期症状相似, 但感冒通常病程较短,而温病
病程较长,且病情较重。
伤寒
伤寒与温病在临床表现上有相 似之处,但伤寒病程较长,且
总结词
温病呕吐症状通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可能伴随腹痛、腹泻等症状。
详细描述
温病呕吐是由于感染温病病毒或细菌后,胃肠道功能紊乱而出现的症状。其特点 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可能感到腹部不适、腹痛、腹泻等症状, 严重时可能出现脱水、酸中毒等症状。
腹泻症状
总结词
温病腹泻症状通常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溏或水样便 ,可能伴随腹痛、乏力等症状。
推拿
通过手法推拿肌肉、关节等部位,达 到舒缓肌肉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的 目的。
按摩
刮痧
用器具刮拭皮肤表面,出痧后可促进 血液循环、舒缓肌肉酸痛。
通过手法按摩全身或局部,缓解肌肉 疲劳、促进血液循环。
第三章温病的辨证(1)PPT课件

●涉及范围 较广,
临床表现多 样。
●(2)病机:正邪剧争,里热蒸迫,热炽津伤。
●(3)主证: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口渴喜冷饮,
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等。
-
9
(4)辨证要点: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气分湿热证:
◆病位:脾、膜原、胆腑、肠腑等 ◆湿重热轻:热为湿遏而见身热不扬; ◆热重湿轻:湿热交蒸而见身热汗出,热虽盛
①感邪性质;②感邪程度;③患者体质;④治疗当否
-
16
●温病传变的深浅轻重:
卫分证
病位浅,病情轻,疾病初期
气分证
病位深,病情重,疾病中期或极期
营(血)分证 病位最深,病情最重,疾病极盛
●温病不同发病类型的传变:
由表入里,渐次内传,卫 气 营 血
新感温病 伏气温病
表邪内陷,病情突变,卫 里热外达 由气外达
(2)病机:耗血动血,瘀热内阻。 (3)主证:身热夜甚,躁扰不安,或神昏谵狂,吐血衄血,便血,
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
-
14
(4)辨证要点:身灼热夜甚,多部位急性出血, 斑疹密布,舌质深绛。
(5)证候特点:证情危重凶险!
(6)转归: ①血分证病情凶险,积极治疗可望缓解。 ②若血分热毒极盛,正不敌邪,可因血脉瘀阻, 脏气衰竭或急性失血,气随血脱而死亡。
①气分邪热失于清泄,或湿热病邪化燥化火入营分
②肺卫之邪乘虚径陷营分 ③伏邪自营分化热而出 ④某些温邪直犯心营 (2)病机:营热阴伤,扰神窜络。
●湿热化燥化火, 气营同病之证:营 分证+苔垢腻,或
脘痞、胸闷等
(3)主证: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 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谈谈以下病案表现出了温病临床表现的哪些特点。
李某某,男,21岁
昨日“伤风”,微恶风寒,身热不甚,但咳微渴,体温37.8℃,舌苔薄白,咽红微痛,脉象浮数。
今晨,自用辛温发汗之药治之(麻黄、杏仁、炙草),药后发热剧增,体温39℃,脉象滑数,咽红肿痛,舌红苔黄燥。
遂来诊。
分析:
本是风热,侵于肺卫,肺失宣降,应予桑菊饮加减为法,
过用辛温,既发汗以伤阴,又助热以化燥,故高烧咽红且肿.
陈××,男,16岁,1974年3月24日住院.住院号:16439 病史:四天前因饱食赶路,汗出甚多而受风,当晚即恶寒发热,头痛,脘胀,呕吐,寒热持续,汗出而热不退,继又增咳嗽,胸痛。
症状:患者恶寒发热,汗少,头胀痛,左胸疼痛,咳嗽,痰
吐淡黄而粘,夹有少量铁锈色,脘部胀满,大便不行,口干喜
凉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偏红,脉浮滑数。
检查:体温41℃,脉搏115/分,白细胞计数:总数
18300/mm3,中性91%,淋巴9%。
痰培养:肺炎球菌。
胸透:
左下肺可见片状模糊阴影
思考:
1、本病的中医病名。
2、本病例的病因病机.
3、确立治则
和治法。
4、选择处方。
1、病名:风温
2、病因病机:病因为外感风热病邪。
病机为风热袭于肺卫,表邪未去,肺热既盛,又兼食滞中阻。
3、治则治法:解表祛邪为主。
辛凉解表,佐以导滞
4、处方:银翘散加减.
银花、连翘、桑叶、荆芥、薄荷、杏仁、牛蒡子、淡豆豉、
全瓜蒌、桔梗、枳壳、枇杷叶;以后又去荆芥、豆豉、瓜蒌、
枇杷叶,加用栀子、黄芩、前胡等。
病案举例
沈××,女,53岁,农民。
1992年2月7日急诊.急诊
号:4364
病史:据患者家属介绍,患者上午自诉身体不适,恶寒,发
热,头痛,饮食减少,但仍能坚持做家务,未能就医.到晚上9
点时,患者突然出现昏睡,神志不清,呼之不应,急送医院。
症状:患者呈昏迷状态,面色发红,呼吸粗大急促,苔薄黄,舌红绛。
检查:体温39.8℃,脉搏98/分,白细胞计数:总数
21000/mm3,中性90%,淋巴10%。
瞳孔等大,对光反射存在,颈项有抵抗感,下肢有散在出血点。
参考答案:
1、春温
2、病因为伏寒化温(温热病邪)。
病机是邪自内发,内陷心营,神机失运。
3、治法为清心凉营开窍。
4、处方用清营汤加安宫牛黄丸,药用水牛角、生地、银花、连翘、竹叶、麦冬、黄连、板蓝根等。
病案举例
万××,男,12岁,学生.于1973年8月22日就诊。
急诊号:1537。
病史:据患者家属介绍,患儿发热二天,微恶寒,发热,头痛,饮
食减少,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家长自取“感冒药”服,未能取效,热势反剧,逐渐出现昏睡,神志不清,并发生抽搐,急送医院。
症状:患者呈昏迷状态,时有抽搐,口噤,项强直,面色不华,
呼吸急促,苔黄腻,舌红绛,脉细弦数。
检查:体温40。
3℃,脉搏118/分,白细胞计数:总数
12000/mm3,中性78%,淋巴22%.瞳孔轻度扩大,对光反射迟钝。
1、病名:暑温
2、病因:暑热病邪
3、病机:暑热犯于心营,神机失运,肝风欲动
4、治法:清心凉营泄热,开息风
李××,男,22岁,1976年8月16日住院。
住院号:25748 病史:起病至今已10余天。
始病觉恶寒怕冷,继则发热,体温在39。
5~40℃左右.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著,仍高热
不退,转来本院治疗。
症状:身热不扬,汗出不多,周身酸楚,头昏面色萎黄,胸闷不知饥,头重,大便干,小便黄赤,舌苔白微腻,舌质红,
脉濡。
检查:体温39。
2℃,脉搏89/分,白细胞计数:总数
4600/mm3,中性70%,淋巴30%。
肥达氏反应“H"1:160,“O”1:160。
思考:
1、本病的中医病名。
2、本病例的病因病机。
3、确立治则和治法.
4、选择处方。
1、病名:湿温
2、病因病机:病因为湿热病邪;病机为湿热郁遏气分,阻
滞中焦,湿重于热.
3、治则治法:芳化宣中、淡渗利湿。
4、处方:藿朴夏苓汤、三仁汤加减。
藿香、佩兰、青蒿、杏仁、苡仁、川朴、通草、白豆蔻、
法半夏、陈皮、炒枳壳、茯苓、大豆卷、滑石等
病案讨论
鄂××,女,19岁,1976年10月23日住院。
住院病历
号:14359
病史:患者7天前曾有微畏寒发热,疲乏无力。
3天前因劳累觉口干苦,遂饮冷水,当晚即有寒战高热,体温39.6℃。
转来
本院以高热待查收入住院治疗。
住院一周,曾用多种抗生素治疗
效果不著,仍高热不退,转请中医治疗。
症状:初起寒热,舌苔白腻,脉弦数,继则寒战高热汗出,形
如疟状。
目前但热不寒,口干唇燥,面赤,口苦粘腻,胸腹扪
之灼手,大便日行一次,粘滞不爽,溲黄而热,脉象滑数有力,舌苔根部黄腻,舌质红绛.
检查:体温呈弛张型,在39~40.0℃,脉搏95/分,白细胞
计数及分类正常。
肥达氏反应(+),肝功能:谷丙转氨酶165~284单位。
血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
1、病名:伏暑
2、病因病机:病因为暑邪夹湿;病机为暑湿郁遏气分,内
逼营分, 气营两燔。
3、治法:气营两清,兼化湿浊。
4、处方: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元参方加减。
王××,男,35岁,商人.某年9月29就诊。
病史:时值久晴无雨,始病觉恶寒,继则头痛身热,干咳少痰,咳久可吐出粘痰少许。
病延多日未愈,反渐加重,所以来
诊.
症状:发热不恶寒,干咳阵阵,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苔薄白而干,舌质边尖红,脉右浮数,
左弦涩。
检查:体温39。
0,脉搏91分,白细胞计数:总数13600/mm3,中性83%,淋巴17%。
思考:
1、本病的中医病名。
2、本病例的病因病机。
3、确立治则和治法.
4、选择处方。
病名.秋燥
病因:燥热病邪,,病机:燥热病邪犯肺,阴液耗伤,肺气失宣
3、治则治法:清肺润燥养阴
4、处方:清燥救肺汤加减
桑叶、生石膏、麦冬、瓜蒌仁、光杏仁、南沙参、生甘草、制月石、柿霜、枇杷叶、梨皮
文档交流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