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和洛可可建筑艺术赏析共23页文档

合集下载

巴洛克洛可可设计风格浅析

巴洛克洛可可设计风格浅析

浅谈巴洛克风格与洛可可风格艺术设计0804 康惠玲16号巴洛克艺术,系出于法语音译(Baroque),意为形态不圆的珍珠。

它起源于16世纪晚期盛行于17世纪,巴洛克最早产生于意大利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洛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

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

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

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

洛可可为法语rococo 的音译,此词源于法语ro- caille(贝壳工艺)。

意思是此风格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色。

是巴洛克风格与中国装饰趣味结合起来的、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

洛可可艺术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于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

洛可可艺术的特质大致为:一、曲线趣味,常用C形、S形、漩涡形等曲线为造形的装饰效果。

二、构图非对称法则,而是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

三、色泽柔和﹑艳丽。

四、崇尚自然。

五、人物意匠上的谐谑性﹑飘逸性,表现各种不同的爱,如浪漫的爱、母爱等。

巴洛克风格与洛可可风格建筑的区别

巴洛克风格与洛可可风格建筑的区别

巴洛克风格与洛可可风格建筑的区别: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是天主教会炫耀财富的产物。

特征是繁琐堆砌,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的殿堂,雕刻风气盛行,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室内则使用各色大理石、宝石、青铜、金等装饰华丽、壮观,突破了文艺复兴古典主义的一些程式。

巴洛克风格建筑:罗马耶稣会教堂立面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罗赫尔修道院教堂洛可可风格建筑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特点是:喜欢用弧线和S形的装饰风格,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

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

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卷草舒花,线脚大多用金色。

洛可可风格装饰有: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巴洛克风格与洛可可风格服装的区别:巴洛克可参考电影《温莎情史》,洛可可可参考电影《绝代艳后》。

也有书籍《巴洛克与洛可可》作者:(美)米奈路易十四時期是巴洛克风格最盛行时期,流行华丽的大团花装饰和果实图案,路易十五则图案较小,至路易十六已经进入洛可可时期,时兴小碎花。

巴洛克服裝分为荷兰风格时期和法国风格时期。

1650后,法国风格开始兴起,是十七世紀的欧洲艺术上最重要的风格,主要表现在大量的缎带,大量的蕾丝的使用。

左图:晚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初奥尔良公爵夫人&法国路易十五图右图:十八世纪法国1780年荷兰式巴洛克的特色为3L(Lace,leather,long locks)荷兰时期主要特征是领子,直到现在荷兰民族服装业可以看到。

外衣特征是繁多装饰性强的排扣,紧绷的裤子延长到膝盖,下面是长袜。

男裝历史上最华丽最妩媚的男装在巴洛克时期。

最大的特点是大袖子蕾丝、带马刺的靴子、羽毛大帽子和佩剑。

这个时候流行短小马甲,有点像西装背心。

这个时候的內衣非常华丽,被大量丝带重重捆扎,一件內衣需要100多米長的缎带装饰。

法国古典主义巴洛克洛可可建筑艺术

法国古典主义巴洛克洛可可建筑艺术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法国12~17世纪
12-13世纪: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产生了伟大的哥特式建筑。 14-15世纪:与英国在法国本土上进行了100多年的战争,文 化和建筑遭到惨重的破坏。 15-16世纪:城市重新发展,产生资本主义,建立中央集权的 民族国家,发展文艺复兴建筑。 17世纪以后:进入绝对君权时期,抵制巴洛克艺术,形成古典 主义建筑并取得了重大成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7世纪末叶:对外作战失利,经济面临破产,专制政体危机, 宫廷糜烂透顶,产生洛可可风格。
1.纯粹的集合结构与数学关系----绝对的规则
尚堡府邸(1526-1544)——香波堡
猎庄和离宫,是经历英
法百年战争后,法王统
一全国后的第一座真正 的宫廷建筑物。它是国
王统一全法国之后第一
座真正的宫廷建筑物, 民族国家的第一座建筑 纪念物,因此,它代表 着建筑史上一个新时期 的开始。
历史典故
弗朗索瓦一世在1519年开始香波堡这项庞大的工程, 当时他出征攻克了前任国王路易十二没有保留住的意大 利的米兰省,返回法国后,为纪念此次胜利,同时也受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风格的影响,雄性勃勃的他开 始修建香波堡,并邀请达芬奇前往设计,所以香波堡的 首张设计图可能就出自达芬奇之手。 作为狩猎的行宫,它的规模是相当惊人的:长156 米,高56米,426个房间,77个楼梯,282个烟囱。大约 2000名工匠和石匠花费25年时间打造了这座香波堡。尽 管城堡规模庞大,但它的外形依旧以其优雅和协调吸引 着游人。
巴洛克:艺术强调动态和不安,追求个性,略显
做作
古典主义:艺术强调平稳沉静,追求客观性, 略显教条化 巴洛克:重视色彩,喜欢用对比色,认为色彩 比形体重要 古典主义:重视构图和形体,喜欢用调和色, 认为形体比色彩重要

(完整word版)巴洛克和洛可可建筑区别

(完整word版)巴洛克和洛可可建筑区别

巴洛克和洛可可建筑区别巴洛克建筑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

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

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

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

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

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

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

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

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从17世纪30年代起,意大利教会财富日益增加,各个教区先后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由于规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外国古建筑欣赏巴洛克与洛可可建筑

外国古建筑欣赏巴洛克与洛可可建筑

圣卡罗教堂(St Carlo),1638~1667,罗马 设计:波洛米尼
• 喜欢使用曲线、曲面,像波浪一样起伏流动,没有确切的形象。
• 螺旋型的柱子和采光塔、圆形的雨罩和台阶等,动感更加强烈。
形式新异的巴洛克教堂
形式新异的巴洛克教堂
形式新异的巴洛克教堂
罗马的St Andrea教堂,1658年 设计:贝尼尼 Bernini 1598-1680
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 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 筑。
• 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 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 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 等。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 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 罗马圣安德列教堂
• 在建筑中他夸张的是结构。 • 平面的神庙布局中出突出
来圆形门廊,突兀而富有 动感,彻底打破了原来的 “山”字形面。
罗马圣安德列教堂
• 模仿米开朗基罗的罗伦 佐图书馆,为教皇的接待 厅设计了大阶梯
• 透视的运用使得长廊的 深远感觉比实际的空间长 度还遥远。教皇的神秘身 份正好需要这个。
巴洛克代表建筑——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 前后建筑的时间120年 (1506-1626),几乎跨过 了文艺复兴到巴洛克前期的 全部时间。
• 集中了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 师。比如布拉曼特、拉斐尔、 米开朗基罗、小桑加洛、维 尼奥拉(“第一个巴洛克” 的设计者)、以及贝尼尼。
• 广场和平台小广场组成的开阔建筑空间复合体,带来舞台 艺术的发想。 • 由四根列柱连接成的两个弯曲柱廊和两个笔直的门廊,使 大教堂正面清晰可见。 • 圆形屋顶和正 面浑然一体,而 正面彰显着埃及 方尖碑、喷泉、 文艺复兴式宫殿 的动感,营造出 纯然独创的广大 都市空间。

外国美术作品鉴赏(罗可可、巴洛克)

外国美术作品鉴赏(罗可可、巴洛克)

《普路同和帕尔塞福涅》
《普路同和帕尔塞福涅》
• 这尊"普路同和帕尔塞福涅"就有明显的特色。它与前一作品《阿波罗 与达芙妮》作于同一时期,也取材于神话故事。传说,谷物女神的女 儿帕尔塞福涅采花时,土地突然裂开,冥王普路同(希腊神话中称作 哈得斯)跳出来把她劫走,并强娶为冥后。这组雕像所展示的是狂暴 与少女挣扎的冲突。少女在凄楚地喊叫,脸上挂着晶莹的泪珠,这泪 珠就要从腮边滚落下来。整个形象对比强烈,富有戏剧性。无论从动 势的节奏感,还是从形象的内心的激愤表现来看,贝尼尼的高超的技 艺都是惊人的。正象他自己在回忆制作这尊雕像时所说的"青年时期, 我没有错误地凿过一刀……"他那种不知疲倦的创作热情,就象他的 组雕的旋律一样狂热。有人说,大理石在他手中好象成了一些柔顺可 塑的软材料,连不易被人窥见的地方,他都做理那样细腻圆润。巴洛 克雕刻的特点,就如在这两尊雕刻像上所见到的,华美的形式和娴熟 的富有装饰性技巧的完美结合。 雕像告成后,博得了全罗马的赞赏。 一夜之间,贝尼尼成了宫廷内谈话的中心。贝尼尼当时激动地说,他 热情地工作,热爱他制作的对象,他好象不是在加工,而是在吞食大 理石。 此雕像作于1621-1622年,高约等人大,现藏于罗马 波尔葛塞美术馆。
《吉普赛女郎》
《吉普赛女郎》
• 这幅《吉普赛女郎》(1628-1630年作)是荷兰画家哈尔斯 的最具代表性的肖像杰作。 吉普赛人是浪迹在欧洲各地的一个流荡民 族。原住在印度的西北部。由于无长期固定居点的生活,使他们学会 了各种技艺。性格也分外开朗、活泼而且奔放。年轻女子尤擅歌舞。 在这幅画上,描写的是一个披散着黑发、穿着也比较随便的穷苦的吉 普赛姑娘。她敞着领口,脸上露出一丝狡黠的微笑,好象她什么都不 在乎,无拘无束。画家采用了明快的大笔触,以加强形象的表现力。 在这里,哈尔斯有意给这个女朗的脸上增加了一点红晕。看来她是刚 喝了几口酒,呈现出一种兴奋的情绪,正在朝一个画外的人物调笑。 这正是这幅具有风俗性的肖像画的特点。此外,形象尽管被描绘得很 俏皮,但仍能显出她的豪爽性格。她是一个自由的,富有热情的吉普 赛少女的典型。她没有思想的束缚,也不带有宫廷妇女的矫揉造作, 相反,姑娘那种民间气质被画家以圆熟的技巧,热烈的色调准确地刻 画出来了。评论家认为,哈尔斯的许多肖像作品,与其说是肖像画, 不如说是风俗画更恰当些。它简直是市民日常生活的一“快照"或一 截片断。此外,弗· 哈尔斯的肖像作品一般幅面都较小。这是为了满足 市民家庭生活的需要。而且常常采用半近景构图,以突出人物的面部 和身姿,着意刻画人物的内心表情。《吉普赛女郎》正是上述许多特 点的集大成者。 此画约有58×52厘米大,现藏巴黎卢浮宫。

巴洛克工艺美术与洛可可工艺美术异同_雷光

巴洛克工艺美术与洛可可工艺美术异同_雷光

巴洛克工艺美术与洛可可工艺美术异同文ˉ沈阳理工大学ˉ雷光ˉ韩成惠[内容摘要]本文以巴洛克工艺美术与洛可可工艺美术进行对比,探讨二者在形式与功能上的异同,通过比较研究两者产生差异的原因与相同之处背后的文化内涵。

巴洛克工艺美术在西方工艺美术史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它是洛可可风格工艺美术的一个声势浩大的节奏,是向欧洲近代工艺美术过渡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夸张浪漫混搭华丽繁缛玲珑细巧柔美一、比较两种文化在艺术风格上的差异对于巴洛克(Baroque)与洛可可(Rococo)的来源与定义在此我不做过多的阐释。

17世纪被后人称之为巴洛克时代,是建筑和绘画为主要形式的时代,雕塑不再像文艺复兴时那样以一门独立艺术地位出现,它被降低到作为建筑的装饰地位。

巴洛克的工艺美术主要围绕的是因建筑而兴起的染织工艺、木工艺和玻璃工艺等。

建筑是巴洛克时代的主要形式,其他工艺美术都是为其服务。

这种巴洛克式的建筑比以往的建筑更多地去炫耀权威和财富,它大量采用各类贵重的材料,在各个细部采取最华贵的也最繁复的装饰;另一方面建筑师也鼓励去追求那些最“耳目一新”的效果以震慑大众。

他们强调运动,强调变化,仿佛赋予了石头生命的色彩。

波罗米尼的《圣卡罗教堂》是个极好的例子,其主要特征:规模宏大,巧夺天工,奢侈的装饰和大量采用圆柱、重叠柱、圆顶、断檐波浪形墙面。

建筑外形呈波浪状,运动感极强。

其建筑外表附贴大量的饰物。

与建筑同样,巴洛克风格织锦、木工艺、玻璃工艺、金银工艺、陶工艺、石工艺造型也是十分的烦琐复杂、大气,极具韵律感。

比如德尔夫特陶器《青花花草纹轮形陶壶》,从形制上我们可以感觉出它与古典的风格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其设计把腹部变成中空的车轮状,中部有高浮雕装饰,其口部外张,颈部略较口部小,底座分几层与腹部相连。

器形奇特、韵律感强,加上坚硬的质感让人感觉到阳刚的男性气息。

贝尼尼的雕塑也如此,比如其作品《四大河喷泉》,人物形象健硕,充满阳刚之气。

比较洛可可艺术与巴洛克艺术的异同

比较洛可可艺术与巴洛克艺术的异同

比较巴洛克艺术与洛可可艺术的异同一、巴洛克艺术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 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 它的鼎盛期是在17 世纪。

“巴洛克”( Baroque) 一词本义是指畸形的珍珠, 专指珠宝表面的不平整感, 用于贬义泛指各种稀奇古怪、离经叛道的事物以及违背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情况。

当时人们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 它一反文艺复兴优美而静雅的艺术风格, 强调夸张、浪漫的戏剧感, 这种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 直到后来人们才意识到巴洛克是欧洲一种伟大的艺术风格。

巴洛克具有很强的宗教气息, 它的风格形成恰逢天主教复兴的需求。

16 世纪的意大利, 社会骚乱动荡, 新教徒与天主教徒彼此结党攻诘, 天主教皇极力捍卫自己的权威, 吸引异教徒重返天主怀抱。

此时的教廷选择了巴洛克风格的艺术来为宗教改革服务, 他们不惜重金把教堂和祭坛进行精心装点, 教堂中体现出华丽的巴洛克样式风卷残云般的动摇了文艺复兴的美学根基,以此来宣扬天主教至高无上的权力, 激发信徒的畏惧敬仰之情。

在天主教会的推波助澜之下, 巴洛克艺术风格日渐成熟。

其特点是追求韵律感、运动感、空间感、和豪华感, 追求标新立异、华丽绚烂的装饰性, 有时还带有宗教的热情和神秘。

作品强调形式的变化, 不求细腻的深入刻画, 具有自由奔放、大气磅礴、豪放不羁的气质特征, 同时洋溢着雄伟浑厚、豪华高贵的气韵, 这种风格在16、17 世纪的建筑、绘画、雕塑等各个艺术门类中都有所体现, 其丰富变化的视觉效果充满了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二、巴洛克艺术当历史进入18 世纪以后, 法国引领欧洲的绝大多数国家进行着艺术形式的改革。

1715 年伴随着专制君主“太阳王”路易十四的离世, 巴洛克艺术也随之暮色降临, 继承王位的路易十五引领着洛可可的艺术风潮登上了历史舞台, 随之取代了巴洛克风格。

“洛可可”( Rococo) 一词来源于法文, 它的原意是指“贝壳”, 后来演绎成为用小石头和贝壳作装饰图案的一种装饰样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