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人格发展与教育
第四章:人格理论——复习范围

第四章人格理论第一节人格理论概述一、人格的概念1.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2.人格的结构人格是一个系统,并非由单一特征构成,它是受一定个性倾向性制约的心理特征组合而成的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其中包含着许多成分。
其一,是知—情—意系统。
其二,是心理状态系统。
其三,是人格动力系统。
其四,是心理特征系统。
其五,是自我调控系统。
二、人格的基本特征1.人格具有整体性人格的整体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心理成份的一致性。
一个正常的人总是能及时地、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能及时地调整在人的内部心理世界中的各种矛盾,调整人格中的各种心理冲突,使人的心理和行为经常保持和谐一致。
2.人格具有独特性与共同性人格的独特性是指,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人格特征。
人格也具有共同性,即某一群体、某个阶级或某个民族在一定的群体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共同的典型心理特点。
3.人格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景的一致性。
人格的变化不同于行为的变化。
行为变化是由情境引起的、暂时的变化,而人格的变化则是内在的特质的变化,具有永久性。
4.人格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个性既有生物性,又有社会性。
所谓生物性,就是指人的人格是在人的自然的生物特性的基础发展起来的,人的生物特性影响着人格发展的道路和方式,也决定人格特点形成的难易。
对人格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这就是人格的社会性。
三、人格的主要理论(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结构。
自我和超我是由本我逐渐分化而来的。
自我是本我、超我、现实世界三者的“仆人”,经常地处在三者的包围中,极力地协调三者的关系。
教育综合之心理学第4章-个性发展与教育(2017)

2.根据能力的功能,可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 社会交往能力。 • (1)认知能力:是指人储存、加工和提取信息的 能力。(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条 件,即智力。) • (2)操作能力:是指人们操纵自己的肢体去完成 各种活动的能力。 • (3)社会交往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 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人际关系敏感性、人际 关系调整能力和自我协调能力。
(三)能力的分类 1.根据能力所适应的活动范围大小,可分为一般 能力和特殊能力。 (1)一般能力:是在不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 力。 • 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 、抽象概括能力(核心)、言语表达能力等。 (2)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或某种 特殊领域的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 如演唱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写作能力 。
(二)智力理论 1.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论 (1)一般因素(G因素):人的基本心理潜能,是 决定的一个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正是由于这种 因素,人们在完成不同智力作业时,成绩才会出 现某种正相关。 (2)特殊因素(S因素):是保证人们完成某些特 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须的。 • 个体完成任何一种作业都需要这两种因素的参与 。活动中包含的G因素越多,各种作业成绩的正 相关就越高;相反,包含S因素越多,成绩的正 相关就越低。其中一般因素是智力结构的关键和 基础。
天津市招教联考培训
心 理 学
第四章 个性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需要与兴趣 第二节 人格
第三节 能力
第一节 需要与兴趣
一、需要的概念 •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力求获 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 1.实质: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要求的反映。 2.特点: • (1)总是指向某种东西、条件或活动的结 果等 • (2)具有周期性,并随着满足需要的具体 内容和方式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教育学原理课件 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科学中最新突破,是教育学与生物科学的结 合,产生神经教育学,或称学习科学。包括认知神 经科学和情感神经科学。 • 如对前额叶皮层具有执行控制功能。青少年的冲 动、成瘾、不理智行为,与个体发育尚未完善的前 额叶可能有关。
•
内侧额叶中的海马及周边区域,是具有高级 信息整合功能的结构,是短时记忆向永久记忆 过渡的重要场所。
4.教育学的学科立场 (1)不是分解成一个个层面,而是把个体作为一 个复杂的整体来研究——活生生的、整体的人; 故应对各学科的研究进行整合。 (2)不单是研究人本身如何发展,或是研究哪些 因素影响人的发展,而是要研究教育与人发展之 间的规律性联系,探讨教育如何转化成为个体素 质的过程和必要条件,教育如何有效促进人的发 展。 (3)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本体功能之间的关系,而 不是单纯研究教育与人发展的关系的。
(2)道德发展理论
• 皮亚杰(Piaget,J.,1896-1980)
• 柯尔伯格(L. Kohlberg ,19271987)
皮亚杰(Piaget,J.,1896-1980)
(1)前道德阶段(0~4岁) (2)他律阶段(4~8岁) (3)自律阶段(8~12岁
柯尔伯格( L. Kohlberg ,1927-1987) • 水平Ⅰ——前习俗水平(preconventional level) • 水平Ⅱ——习俗水平(conventional level) • 水平Ⅲ——后习俗水平(post conventional level)
二、个体发展观与教育的几个基本点
(一)个体发展贯穿于生命全程还是其中的一段时 间? 教育由过去的一个阶段,拓展到生命的全程(上推 到胎下延到死亡,人具有极大的可教潜能)。
(二)个体发展的动因是外铄,还是内生?
心理学第四章 人格

抑郁质
弱。感受
性高,耐 受性低。 极端内向, 多疑多虑, 敏感,孤 僻。
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稳定性与可塑性 没有好坏之分 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 作效率。 影响性格形成的难易,影响对环境适应 的难易。 影响健康
三、性格
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 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父母的态度对孩子人格的影响
父母的态度 支配的 干涉的 孩子的人格
消极的、缺乏自主性、依赖 的、顺从的
臆病、神经质、被动的、幼 稚的
娇宠的 拒绝的
不关心的 专横的 民主的
任性、放肆、幼稚、神经质、 温和 自我显示、冷淡、乱暴的
攻击的、情绪不安定的、冷 酷的、自立的 反抗的、情绪不安定的、依 赖的、服从的 合作的、独立的、坦率的、 社交的等
二、动机的定义
(一)动机的定义
是指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 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二)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调节与维持功能
三、动机的产生
内部的需要;外部的诱因。
四、动机的种类
(一)性质: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1、生理性动机 也称驱力,以个体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 2、社会性动机 是人类所特有的,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主要观点:
– ①总体而言,动机越强,效果越好。
– ②具体活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是一
种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 于任务的完成。
– ③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它
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变化。较容易的任务中, 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 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章人格

气质 类型
典型特征
主要表现
男性特征
女性特征
感受性 热情直率、精 热情、 热情活 较弱,耐受 力充沛、反应迅速、敏捷、坚强,泼、思维敏 性、敏捷性、行为敏捷;情绪明 情绪反应强 捷、积极主 可塑性较强,显表露于外,言谈 烈,有时难 动、精力充 兴奋比抑制 举止都近乎情绪化,以自制 沛,但易感困难方面意志 困难和障碍 反应快但不 力强、坚韧不拔。 不能作充分 够灵活。 的准备。
气 性 能 质 格 力
生 理 自 我
心 理 自 我
社 会 自 我
I
Me
(一)气质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灵活度、指向 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 脾气、秉性或性情。
高级神经活动与气质类型表
气质类型的典型表现
气质类型 多血质 胆汁质 行为特征 活泼好动,反应敏捷,喜交往,注意力易转 移,兴趣易变换,具有外倾性。 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易冲动,心境变化 剧烈,具有外倾性。
气质 类型 典型特征
耐受 性高,感 受性、敏 捷性、可 塑性、兴 奋性均较 低,内倾 性明显、 外部表现 少、反应 比较慢。
主要表现
男性特征
女性特征
沉着、镇静、有 态度稳重、 善于克制、 耐心、自制力强、缓 善于忍耐、 冷静沉稳、 慢、刻极。沉着坚定、 恪守纪律、 埋头苦干, 不尚空谈、埋头苦干; 脚踏实地, 但易执拗、 但不易接受新鲜事物, 但行为易于 固执、冷淡、 不能迅速地适应环境 机械、呆板, 因循守旧。 的变化。 易生惰性。
心理活动的倾向——内外向人格
个体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还是指向主体。
典型内向者
兴趣和注意指向自身及其主观世界 内心活动丰富,喜欢独处,不善交往,含蓄,安静 常深思熟虑,耐受性强,较少冒失行动,稳重而少冲动性。 兴趣和注意指向外部和外界环境 喜交往,也善交往,热情,活跃,进取,敢说敢做 缺乏周密思考,冲动性高,缺乏稳重,耐受性差,易变化。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儿童的人格教育》这本书是一本探讨儿童人格教育的重要著作。
它详细介绍了儿童的人格发展过程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人格教育。
本书分为以下几个章节:第一章:儿童的人格发展本章主要介绍了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人格发展的阶段。
作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案例,详细地分析了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人格特点和需求。
他提出了儿童在不同阶段需要接纳和尊重的观点,并强调了与儿童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性。
第二章:人格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本章主要介绍了人格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作者指出,人格教育需要结合儿童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引导。
他提出了以身作则、关注儿童的需求、培养儿童的自信心等原则,并介绍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如情绪管理训练、品德教育等。
第三章:家庭与学校的人格教育本章主要探讨了家庭和学校在儿童人格教育中的作用。
作者认为,家庭和学校是儿童人格教育的重要场所,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合作,共同培养儿童的人格。
他提出了家庭和学校应该营造和谐的氛围,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并介绍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和经验。
第四章:人格教育与社会环境本章主要探讨了社会环境对儿童人格教育的影响。
作者认为,社会环境是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儿童需要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成长。
他详细分析了社会环境对儿童人格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改善社会环境的建议。
第五章:人格教育中的挑战和困境本章主要探讨了人格教育中的挑战和困境。
作者指出,人格教育需要面对许多挑战和困境,如儿童心理问题的增多、家庭和社会的压力等。
他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并呼吁社会关注和支持人格教育工作。
通过阅读《儿童的人格教育》,我深刻理解了儿童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它不仅对儿童的个体发展有着积极影响,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将会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儿童的人格教育,努力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本文档涉及附件:1. 《儿童的人格教育》全文电子版2. 相关研究论文和教学案例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 人格发展:指一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在社会互动中渐渐形成和完善自身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特征的过程。
(完整版)第四章学前儿童人格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人格的发展知识目标1、了解学前儿童人格的概念及构成,进而宏观把握学前儿童人格的基本知识。
2、熟悉学前儿童人格的主要结构,即气质、性格、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和组成成分。
3、掌握塑造学前儿童人格的教育理念、方法和技巧,进而在实践中运用。
技能目标1、辨别学前儿童的气质类型,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前儿童进行相应的教育。
2、掌握并灵活运用学前儿童性格的塑造方法和途径。
3、把握培养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关键点和培养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方法和技巧。
第一节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气质的类型气质:指个体对环境事件的情感和行为反应模式的特征,包括活动水平、易怒性、恐惧性和社交性等方面影响气质的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一)传统的“四类型说”这个类型说是古希腊医生希波克利特认为人类气质有四种基本类型,分别是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
1、多血质特点:比较外倾,善于交际,比较有精力,灵活性比较高比较变通,情感易于变化且不持久,适应能力比较强,也容易接纳来自外界的环境因素,可塑性最大,兴趣比较广泛,办事效率高,但注意力容易转移,缺乏耐心。
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
2、胆汁质特点:比较外倾,但相对比较刻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占主要优势,反应速度虽然快但不够灵活,情绪容易激动、不容易遏制;但持续时间不长,行为比较敏捷,客服困难时意志力比较强,但注意力容易起伏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
3、黏液质特点:比较沉稳、镇静、有耐心,自制力也比较强;但比较刻板,能够埋头苦干,但不容易适应,也不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比较内倾,情绪兴奋性较弱,反应速度比较缓慢。
粘液质:稳重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4、抑郁质特点:比较内倾,反应速度比较缓慢,多愁善感,不善交际,尤其不善于与陌生人交往,对消极事情比较不安,并且难以安静,不容易接受外界的环境刺激,但感情比较细腻、隐晦。
《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章 大学生人格培养

A如果某一项或两项的得分超过20,则为典型 的该气质。
B如果某一项或两项以上得分在20以下、10以 上,其他各项得分较低,则为该项一般气质。
C若各项得分在10以下,但某项或几项得分较 其余项为高(相差5分以上),则为略倾向于 该项气质(或几项的混合)。
51. 喜欢复习学过的知识,重复做能熟练做的工作。 52. 希望做变化大、花样多的工作。 53. 小时候会背的诗歌,我似乎比别人记得清楚。 54. 别人说我“出语伤人”,可我并不觉得这样。 55. 在体育活动中,常因反应慢而落后。 56. 反应敏捷,头脑机智。 57. 喜欢有条理而不甚麻烦的工作。 58. 兴奋的事常使我失眠。 59. 老师讲新概念,常常听不懂,但是弄懂了以后很难忘记 60. 假如工作枯燥无味,马上就会情绪低落。
3. 学校因素
“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即教师的期望影响了学生的成就。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 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他对着自己雕出的美女神魂颠 倒,痴迷不已。后来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 了爱神阿芙狄罗忒,就给了雕像以生命,美女雕像幻化 成人。
(四)性格的可塑性
健康人格的塑造
“四个迟到的观众”
那什么是气质呢? 气质的类型又有哪些? 具体行为表现是怎样?
(一)什么是气质P70
气质是指个体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 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它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说的脾气、秉性 或性情。 “江山易改,本性难易”形象地说明了气质的 稳定性。
重要成分。
个性倾向性
指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倾向,它是人格中 最活跃的因素,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一般包 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世界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需要、动机与兴趣
•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2011年考材料分析题) • 马斯洛是当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通过研究, 把人的需要按其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分为高低不 同的七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 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前四种叫缺失需要,后三种为成 长需要。 • 需要的出现有一定的次序,低级需要的完全或部 分满足是高级需要产生的基础。 • 马斯洛看到了低级需要对高级需要的影响,有很大 的进步意义,但没有看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 节作用。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能力
• ③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填空、选择) •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将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 力。 • A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凡是对 新奇事物的快速辨识、记忆、理解等能力,在性质 上即属流体智力。流体智力的特征是,对不熟悉的 事物,能以迅速准确的反应来判断彼此间的关系。 • B晶体智力则是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凡 是运用既有知识与学得技能去吸收新知识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均属晶体智力。显然,晶体智力与教育、 文化有关,但在个体差异上与年龄的变化没有密切 关系,晶体智力不因年龄增长而降低,有些人甚至 因知识与经验的累积,晶体智力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二、能力
• ②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 (考填空题) •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论。他认 为,智力是一个由不同方式对不同信息进行加工的各 种能力的综合系统,是一个包括内容、操作和成果的 三维结构。 • 内容是指思维的对象。 • 操作是指智力活动的反应方式。它包括认知、记忆、 发散性思维、辐合性思维和评价等。 • 成果是指智力活动的产物。包括单元、类别、关系、 系统、转换、寓意等。 • 吉尔福特认为,每个维度中的任何一项,都可以与其 他两个维度中的任意两项结合而构成一种智力因素。 因此,形成的智力因素总共有150种(5×5×6),其中 每一种智力因素都是一个特殊的能力。
一、需要、动机与兴趣
• 1.需要概述 • (1)需要的概念 •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 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 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 映。它通常以主观上的一种缺乏感或丰富 感而被人体验,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
一、需要、动机与兴趣
• (2)需要的种类 •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不同的 角度进行分类。一般地说,需要可以按其 起源和对象来分。 • ①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分为先天的生理 性需要和后天的社会性需要。 • ②根据需要的对象,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 精神需要。
二、能力
• ③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交能力 •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 的能力,即智力。 • 操作能力是指人们操作自己的肢体去完成 各项活动的能力。如劳动能力、实验能力 等。 • 社交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 现出来的能力,如沟通能力、解决纠纷的 能力等。
二、能力
• • • • • • 4.能力的个别差异(选择)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2)能力类型的差异; (3)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5.能力的培养 (1)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多用启发式的方法, 正确处理精讲与多练的关系。 •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4)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二、能力
• ②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 A知识是认知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 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 • B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 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 通过广泛迁移,Leabharlann 能促进能力的发展。二、能力
• 3.能力的分类(选择题、填空题) • ①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 根据能力适应范围的大小,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 殊能力。 • 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能 力,它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如 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力、创造 力等,其中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 特殊能力则是指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 的综合,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等等。 它是顺利完成某一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
二、能力
• (二)能力的测验(主要是智力测验) • 1.智力理论 • 智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 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括注意力、 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 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 • 智力本身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其结构 也是如此。智力结构的研究,实际上就是 分析智力的构成因素。
一、需要、动机与兴趣
• 兴趣的品质 : • 人的兴趣在倾向性、广泛性、稳定性(或持久性) 和效能方面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特点,叫做兴趣的 品质。(选择、填空) • 1.兴趣的倾向性。兴趣的倾向性是指个体对什么 发生兴趣。人们的各种兴趣指向什么,可能很不 相同。有人喜欢文学,有人喜欢数学,有人喜欢 体育,有人喜欢文艺等等。 •
一、需要、动机与兴趣
• • • • • • (3)动机的功能(了解) ①动机的激活功能 ②动机的指向功能 ③动机的维持和调节功能 (4)动机的类型(选择题、填空题) ①按需要的种类可以把动机划分为生理性动机与 社会性动机。 • ②根据学习在动机形成中的作用可以分为原始动 机和习得动机。 • ③根据意识水平的不同动机可以分为有意识的动 机和无意识的动机。 • ④按动机的来源分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二、能力
• ④多元智力理论(2010年曾考选择题,重点) • 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该 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由言语智力、数学-逻辑智力、 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 智力和自知智力等成分组成。 •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有这几种智力成分,但是 每个人的智力结构不同,因而其优势领域不同。 • 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教育教学中要给每个孩子提供 表现的机会,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多元化,因材 施教。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
审美的需要
成长的需要
认知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缺失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一、需要、动机与兴趣
• 2.动机概述 • (1)动机的概念 •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 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选择题) • 动机可以激起或抑制人行动的愿望和意图,是推 动人行动的内在原因。 • (2)动机产生的条件(即影响因素) • ①内在条件是需要 • ②外在条件是诱因 • 能够引起个体动机并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刺激称 为诱因。
第四章 人格发展与教育
• 考纲要求: • (1)需要及其种类、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学生的 需要与教育;兴趣及其种类、学生的兴趣与教育 • (2)能力及其类型、能力的差异、能力的测量、 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学生能力的培养 • (3)气质及其类型、气质与教育 • (4)性格及其结构、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 (5)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一、需要、动机与兴趣
• 2.兴趣的广泛性。兴趣的广泛性指个体兴趣的范 围。人们的兴趣范围也不大一样。有人兴趣广泛, 有人兴趣狭窄。 • 3.兴趣的稳定性。兴趣的稳定性是指对某种对象 或活动,能够持久地保持浓厚兴趣的一种品质。 人们有了稳定的兴趣,才能经过长期的钻研,获 得系统而深刻的认识。 • 4.兴趣的效能性。兴趣的效能性是指兴趣在人的 活动中所产生的推动作用的大小。能推动人的活 动的兴趣,才是效能较高的兴趣。
二、能力
• 所谓辐合性思维(也称为聚合思维),是 指个体在思考解决问题时,总是根据已有 知识,遵循逻辑规则寻求唯一的正确答案。 在学校中的知识学习以及智力测验所测的 智力,均属辐合性思维的能力。 • 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个体在思考解决问 题时,针对问题情境,可同时想到数个可 能的解决方式,不限于单一答案或钻牛角 尖的探求。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多元智能的构成
自然观察 语言智能 者智能 自我认知智能 逻辑-数学智能 人际交往智能 视觉空间智能 音乐智能 身体-运 动智能
二、能力
• 2.智力测验 • 智力测验就是评定一个人智力水平高低的方式。 • ①一般智力测验 • 一般智力测验目前在世界上应用较为普遍,它能比较系 统的测量人的智力水平。最早的智力测验是1905年由法国 心理学家比纳和西蒙编制的,并称为比纳一西蒙智力量表。 (填空、选择) • 后经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的翻译和修订,改名为斯坦 福——比纳量表,这是当前世界上广泛流传的智力测验之 一。斯坦福--比纳量表用智商代表智力水平,它所反映的 是智龄和实足年龄的关系。 • 智商(IQ)=智龄÷实龄X l00
二、能力
• 目前广为流行且影响深远的智力理论主要有以下几 种: • ①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考填空或选择) • 智力主要是一种普遍而概括化的能力,他称这种能 力为普通因素“G”。 G因素数量高的人,就被视为 聪明;相反,则属愚笨。在决定一个人智力高低时, 就需要测出G因素的数量。 • 斯皮尔曼还指出,在G因素之外,人的智力活动中 还存在着被称之为特殊因素“S” ,它代表一个人 的特殊能力,只在某些特殊方面(如绘画、唱歌等) 表现出来
二、能力
• ②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 • 根据从事活动时创造性程度不同可分为模仿能力和 创造能力。 • 模仿能力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活动,再以相 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模仿是动物和人类的一 种重要的学习能力。 • 创造能力则指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利用一切已有 的信息,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 的产品的能力。这里的产品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 思维成果,它既可以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新理 论,也可以是一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
一、需要、动机与兴趣
• 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 •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学习兴趣的形成和 表现上有很大的差异。 • 2.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 兴趣。 • 不同班级的学生兴趣不同,同一个班级的 学生的兴趣也有差异,要培养学生的兴趣 必须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