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论语》课件
合集下载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共38张PPT)

山 弟子颜回的相继去世,令孔子悲恸不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
而 孔子最亲密的弟子子路又在卫国去世,病重的孔子拄拐叹歌,不
逝 久溘然长逝,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滨。
《论语》
论(lún)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 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 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谈论。为研究孔子思 想的主要资料。
通常认为是指能听 得进不同的意见。
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逾,越过。 矩。法度。
七十岁我就可以顺从意愿,但也不会超越法度。”
本章是孔子自述其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 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 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 受环境左右的阶段; 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 的阶段。 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 而这个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
第四章
学过的知识 新的理解和体会
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 可以做老师了。”
“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 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 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
第五章
迷惑,感到所适 从迷茫而无
疑惑
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三章
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用五于岁整。数有和零.同数“又之”间。。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立问身; ,
迷惑、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指能有所成就。 疑惑
三十岁时有所上成天就的,意说旨。话古办人事认都为有天把是握世间;四万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
五十而物知的主天宰。命命,,命六令。十而耳顺,
5.1《论语》课件(共56张PPT)

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
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
让我实践这些话吧。 颜渊:颜回,为人谦逊好学,素以德行著称, 七十二贤之首。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 事 之 ,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 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子贡问曰:“有一 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③归:称赞,赞许 ④由:依靠。 ⑤请:请允许我 ⑥目:条 目,细则 ⑦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⑧敏:聪敏 ⑨事:
实践,从事
古今异义:一日
(古义:一旦。今义:一天)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 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
实行仁德依靠的是自己,难道要依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
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6-1.如何理解“文”与“质”的辩证关系?
【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不会疑惑,仁 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 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 矣。”(《颜渊》)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②一日:一旦
②君子取义(第四章)
梳 ③君子文质彬彬,合 理 乎中庸(第六章)
主
要 思
4.修己与待人
①见贤思齐,善于借
想 鉴(第五章)
观 ②君子忠恕,己所不
点
欲,勿施于人(第十 一 章)
2.论“仁”
①仁是礼和乐的基础 (第二章)
②君子弘毅,仁为己 任(第七章)
③君子不惑不忧不惧 (第九章)
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
让我实践这些话吧。 颜渊:颜回,为人谦逊好学,素以德行著称, 七十二贤之首。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 事 之 ,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 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子贡问曰:“有一 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③归:称赞,赞许 ④由:依靠。 ⑤请:请允许我 ⑥目:条 目,细则 ⑦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⑧敏:聪敏 ⑨事:
实践,从事
古今异义:一日
(古义:一旦。今义:一天)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 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
实行仁德依靠的是自己,难道要依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
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6-1.如何理解“文”与“质”的辩证关系?
【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不会疑惑,仁 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 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 矣。”(《颜渊》)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②一日:一旦
②君子取义(第四章)
梳 ③君子文质彬彬,合 理 乎中庸(第六章)
主
要 思
4.修己与待人
①见贤思齐,善于借
想 鉴(第五章)
观 ②君子忠恕,己所不
点
欲,勿施于人(第十 一 章)
2.论“仁”
①仁是礼和乐的基础 (第二章)
②君子弘毅,仁为己 任(第七章)
③君子不惑不忧不惧 (第九章)
第12课《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8张PPT)

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模式:文中
“
”字或句,我最受用。
它的含义是“
”,
给我“
”的感悟或
启发。
阅读经典,就像看汽车的后视镜,是为了更好 的前行。这些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是至圣先 师以博爱的胸怀,对后世学子的殷切期望;这 跨越2000多年的谆谆教诲,承载着中华民族为 师为学的优良传统,它提携我们后辈们踏着正 道的光,让我们成为“仁义礼智信”的践行者 与传播者。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 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感叹语气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 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 会有疑惑了。”
分析文义
代词,它,学问和事业
7.子曰:“知 之
者不如好之者,
……的人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喜欢、爱好 以……为快乐, 名词的意动用法
这一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顶真
知识链接 顶真,又称联珠、蝉联,是一种文 学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 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 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
学过的知识
温习 形容词作名词 表承接
子曰:“温
故/
而知
它,指前面
可
以/
的内容
(之)为师矣。”
可以 凭借 成为
省略句
新的理解与体会 形容词作名词
新,
分析文义
迷惑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却,表转折 就 却,表转折 疑惑
论语语文讲课PPT课件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 《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
谢
谢
聆
听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 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 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 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 不必认定为三次。
选译及赏析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 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 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 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àn,害怕、畏惧。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 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语》多为语录,但 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圣人 很谦虚的求教。
选译及赏析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 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选译及赏析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几个 一定
选择 表顺承
9.子曰:“三人行,必有 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
走路 跟从、学习
在其中 好的方面,优点
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 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 自己的缺点。”
理解: (1)这一章又讲了一个怎样的学习态度?
•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 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 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 依据。
• 语录体,就是个人讲话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对话的 辑录。在中国古代,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论,多用 口语,故称之为“语录”。现在也指从文学家或 思想家的著述中,选录优美警策之文辞或能裨益 身心之名言,编辑而成的作品。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 (1)30岁前,位卑而能 “鄙事”,有志于学。
• (2)30—50岁,欲仕不能。 • (3)50—55岁,在鲁从政。 • (4)55—68岁,周游列国,
历尽艰辛。
• (5)65—73岁,安居鲁国, 办教育,理六经。
•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语录体为主,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的一部书。共20篇。
(3)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则论语的哲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学问也是一样,要想取得好的学习 效果,那就要对学习产生热爱之情。
吃饭。名词作动词 粗粮 冷水 弯着胳膊 表顺承 8.子曰:“饭 疏食 ,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
正当手段
对于
乐趣
亦在 其中矣。不义 而 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论语》十二章 ppt课件

课文研读
读书人
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
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把……当做
停止
并列连词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 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 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 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 (2)30—50岁,欲仕不能。 • (3)50—55岁,在鲁从政。 •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 (5)68—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论语》简介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 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实践,从事
请事斯语矣。”
课文研读
从孔子的回答看,达到“仁”的境界的纲领是什么?
是克己复礼,即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克
己对内,复礼对外,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
自觉地遵守礼,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毕生
追求。
对内
非礼勿视 克制
仁
克己 复礼
由己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对外
非礼勿动
自己 合乎礼
要求 自己
课文研读
一个字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宽恕 (《卫灵公》)
子贡问:“有什么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 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 自己不想要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50张PPT)

其不善者而改之
转折 顺承 并列
它的 他人
特殊句式
• 省略句: •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 判断句: • 贤哉,回也!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出自本文的成语:
不亦乐乎、三省吾身、温故知新、 不改其乐、乐在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一则中的成语是 不亦乐乎
2.曾子曰:“吾 日 三 省 吾身:
我 每天 多次 反省
为人 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替 谋划, 竭尽自己的心力 办事
信乎?传 不 习乎?”
诚信 老师传授的知 复习 识(动作名)
固定句式:“不……乎?”译作“是不是……呢?”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 别人办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同朋友交往 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 过呢?” 1、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8.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 肱 而枕之,
吃
粗糙
名词作动词
冷水 弯着 胳膊 以……为枕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乐趣
正当手段
对,对于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 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 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 一样。”
课文探究
1、这句话说了哪个方面的问题?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 秋》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 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 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 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转折 顺承 并列
它的 他人
特殊句式
• 省略句: •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 判断句: • 贤哉,回也!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出自本文的成语:
不亦乐乎、三省吾身、温故知新、 不改其乐、乐在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一则中的成语是 不亦乐乎
2.曾子曰:“吾 日 三 省 吾身:
我 每天 多次 反省
为人 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替 谋划, 竭尽自己的心力 办事
信乎?传 不 习乎?”
诚信 老师传授的知 复习 识(动作名)
固定句式:“不……乎?”译作“是不是……呢?”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 别人办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同朋友交往 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 过呢?” 1、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8.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 肱 而枕之,
吃
粗糙
名词作动词
冷水 弯着 胳膊 以……为枕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乐趣
正当手段
对,对于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 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 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 一样。”
课文探究
1、这句话说了哪个方面的问题?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 秋》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 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 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 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论语》五则PPT课件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臣之所好者,道也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君与俱来
1. 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 省略宾语“之” ○ 告诉(误入桃花源)这件事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01 调,就是调整语序。主要针对倒装
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 语后置、谓语前置等。
02 求可使报秦之人
公冶长篇第五
Hale Waihona Puke 1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
2
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3
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4
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5
孔子说:“我的志向是,年老的让他安逸,朋友们使他信任我,年轻的子弟们使他怀念我。”
2
《大学》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 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 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 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小人而无忌惮也。”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 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 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 地位焉,万物育焉。
周游卫、宋、曹、郑、陈、蔡等国。
○ (69——73岁)孔子返鲁前(483——479)
69岁儿死,71岁颜回死,72岁子路死
《论语》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 部书,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 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 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b.臣之所好者,道也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君与俱来
1. 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 省略宾语“之” ○ 告诉(误入桃花源)这件事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01 调,就是调整语序。主要针对倒装
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 语后置、谓语前置等。
02 求可使报秦之人
公冶长篇第五
Hale Waihona Puke 1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
2
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3
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4
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5
孔子说:“我的志向是,年老的让他安逸,朋友们使他信任我,年轻的子弟们使他怀念我。”
2
《大学》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 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 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 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小人而无忌惮也。”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 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 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 地位焉,万物育焉。
周游卫、宋、曹、郑、陈、蔡等国。
○ (69——73岁)孔子返鲁前(483——479)
69岁儿死,71岁颜回死,72岁子路死
《论语》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 部书,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 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 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学提示
(1)把下边的注释搬回家,读一遍。
(2)圈出不懂的字,同桌互相质疑,
运用字典查一查,联系前后词语想 一想。
(3)自己解释句意,同桌交流。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在学习的时候,只知道学习而 不知道思考就会很迷惑,而能够思考提出 问题却不去寻找答案,不去学习,结果是 问题越来越多,最后堆积在一起成了问题 大王,会有很多疑惑,还是什么也不懂。”
北京版 三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七单元
孔子是我国古代
有名的大学问家, 一生收学生
3000多人,其中
有名的有72人。 孔子写了许多有 名的著作,其中 就有《论语》。
wɑng
ⅴ
:
dɑi
\
:/\:① Nhomakorabea②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学知识的时候,时常复习
旧知识,就能从中获得新知识,把新 旧知识衔接起来,头脑中的知识越来 越多,这样才能够成为博学多才的老 师呀。”
子曰:“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 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
说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