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理论_第六章_产业集群

合集下载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摘要:产业集群在经济地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此文将对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进行归纳总结。

随后对于产业集群的结构、产业集群形成原因、产业集群的功能效应进行分别阐述。

关键词:集群产业空间组织综述在西方对产业集聚进行大量的研究,但在数量众多的理论成果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成熟的理论。

其原因是众多的学派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所以使结论也并不相同。

对于不同的理论成果我们只能取其相似之处,并对不同之处加以阐述并分析。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一)地理资源、运输成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早期产业集群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帕鲁的增长极理论、科洛索夫斯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这些理论在对产业集群进行定义的主要从产业链在地缘上集中所能获取外部经济角度出发的。

如马歇尔对产业区的定义:大量种类相似的中小型企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现象称作“产业区”。

当然在这些理论中能看出,研究者也看到了产业集聚带来的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齐全的产业基础设施配套、买方和卖方的市场以及经常性开支成本的减少。

研究者也相信企业集聚能带来创新的产生。

但是在早期的产业聚集研究中更倾向于物质方面能获取的好处。

将研究的主要目光锁定在能轻易看到的各种成本的降低上。

(二)社会文化、知识溢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现代产业集群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产业区理论、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新社会经济学派、波特的新竞争理论。

这些理论相比起早期的产业集群理论更加重视交易费用的减少、社会文化的根植性和知识溢出带来的创新。

波特在综合各家理论之精华对于产业集群理论下了这样的定义:“集群是一组在地缘上接近的相关企业和相关机构,由共同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

”对于现代产业集群研究者更认识到社会文化的重要性,产业集群内网络的建构成为最为关注的地方。

无论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机构和科研学校之间、还有企业与地方文化制度之间的信任网络构建成为现代产业集群更为显著地特点。

产业发展理论概述

产业发展理论概述

产业发展理论的研究对象
国民经济 产业 企业
宏观经济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
—产业关联:更广泛细致地用精确的量化方法来研究 产业之间制的联系和量的联系。
—产业优化:研究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 的过程。
—产业布局:研究一国或地区的产业布局对整个国民 经济的影响,包括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产业布局 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产业布局的基本原理等。
—产业规制:是政府或社会对产业经济主体及其行为 的规制。是对市场失败的治理,目的在于维持正常 的市场经济秩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行业管理:包含行业协会对同行业企业的规划、协 调,也包含了政府通过计划和制定各种经济政策对 产业部门各行业的指导和干预。
区域性产业发展
—区域性产业发展理论:区域性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与特点,主导产业选择,区域性产业布局。
产业发展
—研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发展规律、发展周期、影响 因素、产业转移、资源配置、发展政策等问题。
—产业发展规律主要指一个产业的诞生、成长、扩张、 衰退、淘汰的各个发展阶段需要具备一些怎样的条 件和环境,从而采取怎样的政策措施。
产业管理
—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的中央或地区政府为了其全 局和长远利益而主动干预产业活动的各种政策的总 和,包括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布局 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保护政策。
—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 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 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决定因素、 模式选择,高新技术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指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既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中起主导或支柱作用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不断替代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又体现了产业间的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

产业发展理论--产业集群(PPT 32页)

产业发展理论--产业集群(PPT 32页)
7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
(一)外部经济理论 (二)集聚经济理论 (三)交易费用理论 (四)新竞争理论
8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一)外部经济理论
马歇尔: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 象。他发现了外部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密切关系,认为产业 集群是外部性导致的。
外部经济包括三种类型:
12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三)交易费用理论
集群内企业众多,可以增加交易频率,降低区位成本, 交易的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企业环境的不确 定性及交易费用得到降低。
数目众多的企业地理接近,增加了市场参与的角色,市 场机制更能发挥作用,克服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产业集群的经济活动植根于地方社会网络,各企业在某 种程度上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企业间的合 作与信任感加强。
10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二)集聚经济理论
韦伯:集聚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 –初级阶段:仅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 –高级阶段:各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地方工业化,
即产业集群化
促进产业集聚的四个因素 –技术设备的发展使生产进程专业化 –劳动力的高度分工,要求完善、灵活的劳动力组织 –市场因素,企业要求进行批量购买和销售 –共享煤气、自来水管道、道路等基础设施
4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
伯格斯曼
位于同一地区,就业人数具有较强相关性的一
Bergsman, 1972 组经济活动(劳动力市场角度)
克若曼斯科
Czamanski, 1979
在所有产业中,一群在商品和服务联系上比国 民经济其他部门联系更强,并在空间上相互接 近的产业
派克
Pyke, 1992

产业集群演进的理论与案例分析

产业集群演进的理论与案例分析

2、成长期:随着更多企业的加入,产业集群开始逐渐形成规模效应,企业 间合作加强,技术扩散和人力资源流动加快。这个阶段需要注重加强产业链的完 善和升级,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3、成熟期:当产业集群达到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时,将进入成熟期。这个 阶段需要注重品牌建设、质量控制、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发展,加强企业间的战略 合作,提高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通过高校、科 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快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 竞争力。
3、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支持,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培育新的 经济增长点。
产业集群的演进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它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 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还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创新。然而,如何理解产业 集群的演进规律和内部机制,以及如何预测未来趋势,一直是学术界和企业界的 焦点。基于生态观的研究为产业集群演进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产业集群演进的历程和现状
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产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机构和个体在地理上的 集聚现象。从全球范围看,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几个阶段,从最初的以资 源导向为主的产业集群,到后来的以技术导向为主的产业集群,再到以创新导向 为主的产业集群。目前,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集群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 点。
4、转型期: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变化,产业集群需要不断地进行转型升级。 这个阶段需要注重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智能化等方面的发展,加强与国际接轨, 提高产业集群的全球竞争力。
案例分析
以中国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为例,该地区的服装产业集群经历了上述四个阶 段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第六章农业产业集群 PPT

第六章农业产业集群 PPT

市场就是世界上最大得鲜花拍卖市场,世界上有80%得花卉
产品来自于该市场得交易。该拍卖市场全年销售达35亿枝
与3、7亿盆鲜花,年出口总值达50亿荷兰盾(相当于人民币
215亿元)。同时,这个花卉拍卖市场还就是荷兰著名得旅游
景点之一年接待游客达22万人。

农业产业集群内涵与特征
• 问题:
• 农业产业集群得边界 • 农业产业集群得区位选择 • 农业产业集群机理:关联性还就是互补性? • 农业产业集群与农村经济发展:互动还就是锁定 • 农业产业集群政策:政府得角色定位
案例: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
• 寿光蔬菜,因产于寿光市而得名,就是山东省得著名 特产之一。寿光蔬菜规模宏大,品种繁多,绿色无公 害,营养丰富,打造出寿光得“品牌蔬菜”。寿光菜 农不断引进各类新品种,新产品,新计算,在寿光及 周边推广(包括省外)。始终站在农业最前沿,引领 农业新潮流,并与各类涉农企业/科研部门进行全方 位合作,为我国蔬菜农业贡献巨大。目前,寿光蔬菜 已销往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得200多个大中城市 ,并院校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委内瑞拉等 国家,并深受世界各国消费者喜爱。
农业产业集群得形成与运行机制
• 一、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得诱因:
• 农业资源禀赋差异
农业产业集群得形成与运行机制
• 二、农业产业集群得内在机制: • 合作需求
农业产业集群得形成与运行机制
• 三、农业产业集群得市场决定力量: • 规模经济
农业产业集群得形成与运行机制
• 四、农业产业集群得制度因素: • 路径依赖
• 4、产业内部单个企业绝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规模不大,但 整个集群却具有显著规模优势与很高得市场占有率;
• 5、极强得市场渗透力;

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模式的相关理论

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模式的相关理论

2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2.1 产业集群的概念关于产业集群的概念,不同地区或学者对其定义不同。

对于特定产业中各种相互关联的企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集聚现象,一般称之为产业集群或企业集群(王缉慈,2001),亦或区域集群。

而在意大利称之为新产业区,中国浙江省称之为特色工业园区,广东省称之为专业镇。

按照美国哈佛大学M•波特的观点,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Poter,1998),即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业化的制度与协会(Poter,2002)。

然而,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将产业集群的概念拓展至国家层面,研究视野也更加开阔。

结合不同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理解,本文给出如下定义:产业集群是由一群具有专业化分工性质的同类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为了完成某类产品的生产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柔性集聚,并结成密集的合作网络,植根于当地不断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基于信息和知识联系的创新链机制。

2.2 产业集群理论的国外研究状况1776年,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 Smith,1776)就从分工的角度描述产业集群现象,认为产业集群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成的群体。

近几十年来,经济地理学、竞争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对产业集群表现出共同的兴趣和关注, 不同学术领域的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对产业集群的形成进行了阐述。

(1)外部经济理论外部经济理论也称外部规模经济理论,其代表人物有马歇尔、韦伯、克鲁格曼、胡佛等。

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阿尔弗雷德•马歇尔(Marshal,1890)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的重要概念,并认为企业集群是基于外部规模经济形成的。

韦伯(Weber,1909)进一步将外部规模经济分为本土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

产业集群的名词解释

产业集群的名词解释

产业集群的名词解释产业集群( cluster of industry)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同时集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共性关联的大量相关企业、支持机构和服务机构的空间集聚现象。

它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范畴,而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综合体系,包括了地理环境、人口结构、技术基础等多方面因素。

产业集群内的关联性体现在多方面。

首先,它表现为关联产业之间的共性关联。

其次,它表现为产业群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联。

第三,它表现为产业集群内各企业之间的关联。

第四,它表现为产业集群内各类机构之间的关联。

这种共性关联并非偶然,它是由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相互依存所决定的。

产业集群内关联企业和机构的产生、发展以及消亡,往往受到彼此利益的制约。

产业集群内关联性越强,这种制约关系就越明显,从而保证了集群的动态平衡。

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发展需要不断通过新资源的注入来推动其向纵深发展。

当资源枯竭时,也就意味着产业集群即将终结。

政府对产业集群要进行宏观管理,把握好几个原则:( 1)产业集群要有适度规模;( 2)产业集群要有明确的主导产业;( 3)产业集群要有充分的竞争力。

从全国来看,我国产业集群整体水平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高于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

在沿海发达地区已初步形成若干较为完善的产业集群网络。

在我国产业集群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快,二是集群效应强。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加工制造业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辽中南工业基地和山东半岛,集群密度高,产业配套能力强,产业集群整体水平远高于我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

根据发展阶段理论和结构演变理论,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经历了六个阶段:( 1)扩散期: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 2)形成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后期。

( 3)发展期: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

( 4)整合期: 21世纪初至2010年前后。

( 5)优化期: 2010年至今。

产业集群名词解释

产业集群名词解释

产业集群名词解释一、产业集群的含义所谓“产业集群”就是指同一产业在特定区域内向高度和深度发展的过程。

这种发展不仅是产业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质的提升,即技术的改进和创新以及企业间分工协作关系的建立,从而产生出巨大的规模经济效应,为产业发展带来极大的竞争优势。

一般认为,产业集群的内涵包括四个层面:一是集群主体;二是集群客体;三是集群功能;四是集群发展。

其中,集群主体是由核心产业和相关支撑产业构成的产业组织,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微观载体。

二、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一)区位因素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是产业聚集的基础条件,是集群形成的前提条件。

1、地理位置因素一是指产业聚集与区位选择的一致性。

2、地理位置因素二是指影响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它主要指自然资源、气候和水文状况等,其中自然资源因素尤为重要。

3、地理位置因素三是指影响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该区域的历史发展过程、区域性市场需求状况以及人口分布状况等。

4、地理位置因素四是指影响区位选择的行政因素。

农业和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家电、纺织服装、玩具、鞋业、塑料制品、金属制品、仪器仪表、医药化工等,它们对环境要求较低,对基础设施的依赖也不大,更多依赖于其他产业的发展。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迅速崛起,土地资源日益紧缺,这些限制因素逐渐消失,农业和制造业成为产业集群的最重要的区位因素。

(二)要素供给因素区域要素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区位选择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土地等因素,对于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些因素是相对丰裕和容易获得的,而对于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则必须以其他地区为供给基地。

(三)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环境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还必须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健全的金融服务体系和物流服务体系,良好的公共设施和服务体系,高效率的管理服务体系,以及专业化的中介机构。

这些都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所必需的。

农业在分工体系中居于次要地位,它只是满足其他产业部门发展的需要而存在,而且还不是很稳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 胡佛:把集聚经济视为生产区位的一个变量,认为产业集 群是某产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体的规模所产生的经济,将 产业的规模经济分为三个层次: – 单个区位单位(工厂、商店)的规模决定的经济 – 单个公司(企业联合体)的规模决定的经济 – 该产业某个区位的集聚体的规模决定的经济
• 巴顿:探讨了产业集群与创新的关系 – 地理上的集中,能给予企业很大的刺激去进行改革和 创新,因为地理上的集中必然带来竞争,而竞争促进 了创新。 – 集聚有利于企业、供货商和客户间的沟通与交流,并 在信息的传播中了解市场动态,导致创新的产生。
4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
伯格斯曼
Bergsman, 1972
克若曼斯科
Czamanski, 1979
派克
Pyke, 1992
斯切密特兹
Schmitz, 1995
波特
Porter, 2000
位于同一地区,就业人数具有较强相关性的一 组经济活动(劳动力市场角度)
在所有产业中,一群在商品和服务联系上比国 民经济其他部门联系更强,并在空间上相互接 近的产业
13
(四)新竞争理论
迈克尔·波特在 “产业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 一文中, 从竞争优势的角度提出产业集群理论,认为有三个原 因可以解释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 – 产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 – 产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 集群能够降低企业进入的风险,促进企业的产生与 发展。
在生产过程中相互关联的企业集聚,通常在一 个产业内,并且植根于地方社区
在地理和部门上集中,存在着广泛的劳动分工, 并拥有广泛的专业化创新的企业群组
一组在地缘上接近的相关企业和相关机构,由
共同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
5
产业集群是与某一产业链相联系的大批企业和 相关机构在特定地域内集中形成的集聚体。
在某种意义上,产业集群既属于社会系统,又 是一个动态经济系统,企业与相关机构是集群系 统的经济元,经济实体之间依靠松散或紧密关系 联结在一起,发挥强大的系统功能。
15
蜂窝型。蜂窝型产业集群是由专业化于生产链体系不同生产 环节的小企业组合而成的“企业网络”。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于产业链或产 品生产链专业化分工网络上的小企业如同“蜂窝”中的每一 个单元, 依靠企业间的相互密切合作、协作衔接、信任、利 益共享来完成对某一产品的生产。蜂窝型产业集群存在与形 成的基础一方面是由产品的生产链可分特性和生产技术的可 拆分、可简化特性所决定的, 另一方面与特定社会关系网络 中关系型信任机制所嵌入的社会资本作用力有极大关系。劳 动密集型的传统轻加工型制造产业多为此类集群。
8
(一)外部经济理论
马歇尔: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 象。他发现了外部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密切关系,认为产业 集群是外部性导致的。
外部经济包括三种类型: —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 —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 —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 前两者称为金钱性外部性,即规模效应形成的外部经济,后
12
(三)交易费用理论
➢ 集群内企业众多,可以增加交易频率,降低区位成本, 交易的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企业环境的不确 定性及交易费用得到降低。
➢ 数目众多的企业地理接近,增加了市场参与的角色,市 场机制更能发挥作用,克服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 产业集群的经济活动植根于地方社会网络,各企业在某 种程度上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企业间的合 作与信任感加强。
6
产业集群的一般特征
➢在地缘上接近,特色产业具有当地社区、文化、历史 的烙印 ➢企业间、企业与各种机构、政府之间具有共生效益 ➢产业要素共享 ➢产业链互补 ➢产业内知识创新速度快 ➢具有良好的公用基础设施环境
7
二、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
(一)外部经济理论 (二)集聚经济理论 (三)交易费用理论 (四)新竞争理论
第六章 产业集群
1
内容概要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及动力机制
2
第一节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一、产业集群的涵义 二、产业集聚的理论基础 三、产业集群的基本形态 四、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
3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我国目前劳动密集型 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来自“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 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如温州市的打火机占世界总产量 的70%,嵊州的领带产量占国内市场的80%、占全球市场的30%, 诸暨山下湖镇的淡水珍珠占全国总产量近九成等。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强大载体。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 东莞、江苏的苏州、浙江的绍兴等产业集群集中的区域,每年经 济都以20%左右的速度迅猛增长。浙江诸暨有年产80亿双袜子的 大唐袜业集群,全世界袜子10双有3双出自大唐,全中国袜子10 双有6双半产自这里。2004年,大唐袜子交易额130亿元,占诸暨 市经济总量的25%,成为财政的钱袋子和经济增长点。
者是技术性外部经济。
9
克鲁格曼——通过其新贸易理论,发展了马歇尔的集聚经济 观点,理论基础仍然是收益递增。
他的工业集聚模型假设一个国家有两个区位,有两种生产活 动(农业和制造业),在规模经济、低运输费用和高制造业投 入的综合作用下,通过数学模型分析,证明了工业集聚将导 致制造业中心区的形成。
垄断竞争模型在融合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考 虑多种影响因素,证明了低的运输成本、高制造业比例和 规模有利于区域集聚的形成。
10
(二)集聚经济理论
韦伯:集聚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 – 初级阶段:仅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 – 高级阶段:各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地方工业化, 即产业集群化
促进产业集聚的四个因素 – 技术设备的发展使生产进程专业化 – 劳动力的高度分工,要求完善、灵活的劳动力组织 – 市场因素,企业要求进行批量购买和销售 – 共享煤气、自来水管道、道路等基础设施
14
三、产业集群的基本形态
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通常被概括为嵌入型与 原发型两种类型,但这种以是否受到外来因素影响的划分 标准不足以全面反映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和内在 组织结构的差异, 也就难以有效分析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现 阶段所处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困境的内在成因和产业结构 升级及价值链提升的可行路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