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包括机械专业航空工程方向方向)
082502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硕士培养方案-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082502)*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适用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0825)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082502)二、培养目标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二级学科以航空和宇航推进为工程背景,开展相关的理论和试验研究。
该学科的显著特点是多学科交叉,涉及学科包括数学、力学、化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
同时,本学科研究成果对船舶、能源、环境、交通等国民经济相关领域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1.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2. 在本一级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所属各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趋势和研究前沿;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在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方面做出实用价值的工作成果;能胜任本一级学科或相邻学科的教学、科研、工程技术工作或相应的科技管理工作。
3. 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
三、培养方向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082502)1、总体性能、结构与优化2、结构强度、振动与可靠性3、发动机控制4、内流气动力学与声学5、旋转换热与冷却6、燃烧与燃料7、火箭发动机四、培养模式及学习年限本学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主要为一级学科内培养,结合国际联合培养及校企联合培养等模式。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训练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实行导师或联合导师负责制,负责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
1遵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
本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 2.5年(2年),实行弹性学习年限。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实行学分制,在攻读学位期间,要求在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依据培养方案,获得知识和能力结构中所规定的各部分学分及总学分。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082500)一、学科简介与研究方向本学科的前身是北京理工大学1958年成立的“导弹总体”和“火箭发动机”专业。
1981年“导弹设计”和“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8年“导弹设计”被评为部级重点学科。
1993年“导弹设计”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获得博士学位授权。
2003年“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3年“飞行器设计”二级学科被评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2007年“飞行器设计”被评为国防特色学科和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2007年批准设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
现已形成了“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领域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本学科现有教师88名,其中高层次人才5名,教授20名,副教授50名。
本学科已形成由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973首席科学家为带头人,学术造诣深厚、队伍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富于创新的学术群体。
拥有“深空自主导航与控制”工信部重点实验室、“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无人机自主控制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及“国防科技工业微细结构加工技术研究应用”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制导兵器技术”国防科技创新团队。
相关实验室主要有:飞行器总体综合实验室、飞行器虚拟设计实验室、喷气推进实验室、发射技术实验室、系统与仿真实验室、制导武器系统实验室等。
本学科承担大批国家和国防重大、重点项目,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3项国家973计划项目,20余人次担任重点武器装备型号研制系统总设计师和副总设计师,年均科研经费超过1亿元,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20项。
本学科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1篇,为国防科技工业培养了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本学科研究对象包括卫星、飞机、无人驾驶飞行器、导弹、制导弹药等各种类型的飞行器。
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专业(机械航空与动力类)本科培养方

航天航空学院 工程力学专业(机械航空与动力类)本科指导性教学计划
秋季学期
课程号 10610204 10720031 10641132 10430494 10430354 10430781 20310334 30310674 20120172 30310484 10420262
课程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体育(3) 英语(3) 大学物理B(2) 大学物理B(2)(英) 物理实验B(1) 理论力学 理论力学(英) 机械设计基础B(2) 工程热力学 数理方程引论 文化素质选修课 合计:
44
考试
10440103 大学化学A
33
考试
1061018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2
考查
30120372 机械科学与技术导论
22
考查
10450012 现代生物学导论
22
考试 选修
10450021 现代生物学导论实验
11
考查 选修
20740042 计算机文化基础*
22
考查 选修
合计:
23
*注:建议计算机基础较为欠缺的同学先行选修“计算机文化基础”。
机械科学与技术导论 航空航天导论 理论力学 理论力学(英) 材料力学 工程实验科学与技术基础 工程热力学 流体力学 流体力学(英) 弹性力学 粘性流体力学 振动理论基础 振动量测 计算力学基础(流2+固2) 实验力学(流2+固2)
(3)夏季学期和实践训练 12学分
21510123 10310062 40310314 40310305
33
考试 热能方向必修
10430484 大学物理B(1) 10430344 大学物理(1)(英)
44 44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学科介绍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学科介绍“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该学科涉及热流科学、机械学、电子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相关知识,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对航空科学与技术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该学科是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实力较强且重点发展的主干学科,也是辽宁省高校中独有的学科。
方向一:航空发动机燃烧设计与分析技术研究内容:研究航空发动机及其它动力装置燃烧部件设计、计算和模拟;燃烧室综合性能分析、多学科优化设计;燃烧排放污染物测量和预测;燃烧设计新技术;高效冷却;燃烧物理化学过程;可靠性、经济性、安全性权衡设计;燃烧室设计准则及温度场、浓度场、流场预测等。
现有条件:2003年底利用中央与地方共建资金230余万元建成“综合燃油激光雾化测量分析实验室”,该实验室主要研究燃油雾化特性、燃烧机理以及喷嘴设计技术,设备水平在国内高校处于领先地位。
发展规划:该实验室在目前主要以学科队伍建设和研究能力及水平的提高为主。
计划在三年内取得一批成果。
梯队建设:方向二:航空发动机强度、振动及噪声研究内容:主要研究航空发动机及其它动力装置的强度、振动、噪声及故障诊断和状态监测技术,主要包括航空发动机强度和振动的新计算方法;振动及噪声的测量和分析技术;利用振动和噪声分析技术进行故障诊断的新方法及相关软、硬件技术;以及航空发动机及其它动力装置的振动及噪声控制技术。
现有条件:现有振动与噪声实验室于1986年建成,设备总额200余万元,主要包括振动与噪声的测量和分析仪器。
目前,该实验室的主要仪器是80年代水平,相对落后,学校投资200余万元购置先进仪器的计划正在招标,预计2004年底设备到位。
发展规划:根据开展先进航空发动机转子非线性动力学、振动控制及故障智能诊断的研究要求和“航空推进理论和技术”硕士点要求提出建立“转子非线性动振动及控制”实验室。
该实验室的建成将为转子非线性振动特性、转/静子碰磨机理、振动抑制、多重故障智能诊断等一系列科学前沿课题的研究提供先进的实验条件,其研究成果将为改善发动机转子动态特性、降低发动机振动、研制高水平诊断系统、避免发动机故障等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追逐飞天梦想

、
在航 空航 天相 关的科研院所从
事飞行器设 计、动力装置 、飞行器制造 以及人机环境等的设 计和研 究工作 。 职位 :工程师 、研究 员。 航天 系统 单位 有航天一院 、航天二 院 、航 天 三 院 …… 至航 天 十一 院 。其 中 ,中国航 天科技集 团下属 5 研究 院 个
& Asrn uisS in e& T c n lg to a t ce c c e h oo y)
一
火箭 等 )设计 、航 空 宇航 推进 理 论 与 机械 工程设计 、实验测试和计算机应用
级学科 本科学制4 ,毕业授 予工学 工 程 、航 空宇 航制 造 工程 、人机 与环 年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是2 世纪初期 0 科体系。该学科培养具备扎实的数学 、
排名解读
第一梯 队:北京航 空航 天大学、西
这 类单位如 沈阳飞机制造公 司 、成
都飞机 制造公司 、西安飞机制造 公司、
掌握从事航空航天环境模拟 、控制与生
命保障 系统设计与研 究所必需 的基本知 陕 西 飞机 制 造 公司 、上海 飞机 制 造公 识和技能。 司 、哈 尔滨 飞机 制造公司 、石家庄飞机
等方面 的基本训 练。飞行器 制造 工程专
本理论和知识 。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
学士学 位。
境工程二级 学科为主干的高度综合的学 业主要学 习制造工程和 飞行器制造的基
2
工程专业主 要学 习航 空航天生理 、空间 环 境工程 、人机 系统 工程 等基础理论 ,
职 位 :技术人 员、工程师 。
大学 、清华大学等 。
航 空宇航科 学与技术
追逐飞天梦想
文 I 刘征
专业设置 :在本科阶段 ,多数院校 开设了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飞行器动力 工程 、飞行器制造工程和飞行器环境与
中国民航大学航空工程学院202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方案【模板】

**大学航空工程学院202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方案招生专业与人数:********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计划招生37人;********机械工程:计划招生33人;0855机械(包括01航空工程、03航空机电装备、04航空结构与材料三个方向):计划招生107人。
注:0855机械专业(01)航空工程方向下设四个研究领域:飞机维修设计与工程;航空器推进理论与工程;故障诊断与健康管理;航空器持续适航与维修。
四个领域分别进行复试、调剂、录取。
申请调剂该方向的考生在系统填报时,于备注栏填写个人申报领域的名称,并提前联系上述领域联系人(联系人及联系方式详见本方案第3页:复试与调剂联系人)。
********机械工程调剂、录取按照专业排序。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0855机械(03)航空机电装备(04)航空结构与材料方向调剂、录取按照研究方向排序。
一、复试工作原则1.坚持安全第一、生命至上。
把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切实做好复试过程中的疫情防控工作。
2.坚持科学选拔。
积极探索并遵循高层次专业人才选拔规律,采用多样化的考察方式方法,确保生源质量。
3.坚持公平公正。
严格执行教育部、天津市和学校的文件规定,做到政策透明、程序公正、结果公开、监督机制健全,维护考生的合法权益。
4.坚持全面考查,突出重点。
在对考生全面考察基础上,突出对专业素养、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考核。
5.坚持客观评价。
合理设计复试内容,统一标准,客观评价,择优录取,宁缺毋滥。
6.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接受社会监督。
二、复试组织管理1.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本次研究生复试工作由我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安排。
疫情防控工作小组负责研究生复试的疫情防控与责任监督工作。
疫情防控工作小组成员组成组长:党委书记、院长副组长: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组织员成员:各系主任、各党支部书记、各科室主任秘书:学院办公室2.复试与调剂联系人(1)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01飞机维修设计与工程(含0855机械专业01航空工程方向下的飞机维修设计与工程研究领域)魏老师********邮箱weigang_0_2004@;蔡老师:邮箱csy0313@(2)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02航空器推进理论与工程(含0855机械专业01航空工程方向下的航空器推进理论与工程研究领域)刘勇老师********;邮箱yongliu@(3)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03故障诊断与健康管理(含0855机械专业01航空工程方向下的故障诊断与健康管理研究领域)姜老师********;邮箱cauc_renjihuan@(4)********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04航空器持续适航与维修(含0855机械专业01航空工程方向下的航空器持续适航与维修研究领域)刘喆老师********, z_liu@(5)********机械工程(含0855机械专业03航空机电装备方向)祝老师******** ,qq群:********(邮箱、电话、要求填写信息见qq群)(6)0855机械专业04航空结构与材料方向何老师:hezhenpeng@;电话:********三、复试基本要求1.参加复试要求(1)初试成绩符合第一志愿报考专业一区考生的《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2)签订《诚信复试承诺书》;(3)不进行破格复试;(4)第一志愿报考专业与调剂专业相同或相近,初试考试科目须与调剂专业的初试考试科目相同或相近;(5)不接收研究生初试统考外语科目为非英语类的考生的调剂;(6)调剂系统填写时需明确报考专业方向,发送复试通知时按照报考方向进行通知,没有明确方向的考生不予发送复试通知。
2020-2011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考研招生情况、参考书、分数线、招生目录、经验指导

宇航学院简介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组建于2008年12月30日,目前开设飞行器设计与工程、航空航天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武器系统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工程力学6个本科专业,承建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和力学两个一级博士点学科。
目前下设飞行器工程、飞行器控制、发射与推进工程和力学四个系,及深空探测技术、分布式航天器系统技术、大型空间结构动力学与控制和无人飞行器自主控制四个研究所。
探月工程总指挥栾恩杰院士为学院名誉院长。
学院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创建于1958年,于1981、1993年获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批博士后流动站建设。
2017年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并列第6名。
飞行器设计二级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力学学科始建于1952年,于1981、2003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2017年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并列第9名,力学学科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两化融合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工程力学二级学科于1984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学院建有“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111学科引智基地。
学院现有教职工150人,其中教授34人,博士生导师62人。
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973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中组部青年千人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5人。
此外,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国防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工信部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1个。
近年来,学院成果显著,获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近五年来,学院教师作为首席承担973项目2项,承担总装预研、重点型号等60余项,其中作为总师单位承担国家重点型号4项,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4项,重大仪器专项1项,作为第一单位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作为参与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科技投入总量近10亿元,自然科学基金7926万元,发表SCI论文633篇,授权专利247项。
学科代码、名称

学院网址:/
咨询电话:86413406
全日制招生学科目录
学科代码、名称
考试科目
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
(含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四个学科方向)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或202俄或203日③301数学(一)④801控制原理(覆盖现代控制理论)
0854电子信息
(专业学位)
专业领域:11空间光学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或202俄或203日③301数学(一)④805物理光学
0854电子信息
(专业学位)
专业领域:12光电子信息工程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或202俄或203日③301数学(一)④817激光原理或805物理光学
0854电子信息
(专业学位)
815
基础力学
《理论力学》(I)(第8版)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新编材料力学(第2版)
张少实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
材料力学(第6版I、II)
刘鸿文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807
航空宇航力学与控制基础
《理论力学(Ⅰ)第八版》
哈工大理论力学教研室
高等教育出版社
《自动控制原理》
鄢景华
哈工大出版社
805
物理光学
《物理光学》(第3版)
梁铨廷
电子工业出版社
《物理光学与应用光学》(第2版)
石顺祥
西安电子科大出版社
817
激光原理
«激光原理»第五版
周炳琨等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光电子学原理与应用»
王雨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