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

合集下载

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一、时、分、秒。

1. 钟面上有时针、分针和秒针。

时针走 1 大格是 1 小时;分针走 1 小格是 1 分钟,走 1 大格是 5 分钟;秒针走 1 小格是 1 秒,走 1 大格是 5 秒。

2. 1 时 = 60 分,1 分 = 60 秒。

3.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时间单位的换算。

例如:2 时 = (120)分因为 1 时 = 60 分,2 时就是 2 个 60 分,即 120 分。

经过时间的计算。

方法一:可以用钟面数格子,分针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多少分钟。

方法二:结束时刻 - 开始时刻 = 经过时间。

例如:小明 8 时 30 分开始写作业,9 时 10 分写完,写作业用了多长时间?
9 时 10 分 - 8 时 30 分 = 40 分钟。

在解决时间问题时,要注意单位的换算和时间的起止时刻。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1、小明一家非常喜欢旅游,他们来到一座公园。

在公园售票处,小明遇到了一群也想去公园参观的孩子,共29人,每张门票8元,他们带了250元钱,够吗?2、美丽的公园吸引了许多游客。

这时又来了一些同学,现在是32个孩子带250无钱,够吗?注意:现在和前面一样,每张门票8元钱。

1、三年级有200位小朋友来看海豚表演,看台上有5排座位,每排43个座位,估一估,够不够坐?2、学校组织同学们看电影,三年(2)班有54人,每人交9元钱,陈老师带550元够吗?2、摘花3、列式计算42×3= 27×4= 37×5=4.一车可以装52个西瓜,一个西瓜6KG,你计算一下,一车西瓜有多重。

二、竖式计算6×409-2300 528+323-60×8 1100×5-(560+690)7×(555-377) 200-(76+40×3) 220-(45×3-60)三、带零的乘法(1)、因数为0乘法【0乘以任何数等于0】1、比较大小 9+0()9×0 24×5○240+0 160×0○160-0 0+23○23×1 252×6×0○0×1×365 708×3○780×33、最小的两位数是(),它与最大的一位数的和是(),差是(),积是()。

4.1×2×3×4×5×6×7×8×9×0=()。

5.18-18=18×() 9×24=10×24-()6、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203×5×0的积是()。

7.两个数相乘的积一定()这两个数的和。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无法确定(2)、中间含0的乘法2、每只燕子每天可以消灭106只蚊子,5只燕子一周能消灭多少只蚊子?3、480×5的积末尾有()个0;405×5的积中间有()个0。

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二、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5、减法公式: 被减数 - 减数 = 差 差 + 减数 = 被减数 被减数 = 差 + 减数 被减数 - 差 = 减数 6、口算时: 35+48,先算35+40=75,再算75+8=83。 72-28,先算72-20=52,再算52-8=44 7、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 “估算”、 “估计一下” “应准备”等词语时, 都是用估算。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 用毫米(mm)、厘米(cm)、分米 (d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km)做单位。 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 圈半是1000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 扣、钥匙、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第一单元 时 分 秒
5、常用时间单位:时、分、秒。
6、时间单位:时、分、秒,每相邻两
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60。
1时=60分
1分=60秒 半时=30
分 30分=时。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是1
分。
8、计算一段时间,可以用结束的时刻
减去开始的时刻。
第三单元 测量
第三单元 测量
7、常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 米、千米。
8、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 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 1千米(公里)=1000米 10、质量单位 :吨、千克、克,每相邻 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三年级数学一到四单元知识点

三年级数学一到四单元知识点

三年级数学一到四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混合运算掌握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混合运算。

理解括号的作用,会正确使用括号进行混合运算。

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掌握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计算。

认识并理解万以内的数位,能够正确读、写万以内的数。

会进行简单的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第三单元: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掌握四边形的分类,会区分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

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会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

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算四边形的周长和面积。

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特点,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认识余数,理解余数的概念,会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

了解整除和除尽的概念,能够判断一个数是否能够被另一个数整除或除尽。

会进行简单的验算,培养验算意识和验算能力。

复习知识点:复习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括号的作用。

复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并理解万以内的数位。

复习四边形的特征和分类,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周长的概念。

复习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特点,认识余数、整除和除尽的概念,会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和简单的验算。

数学园地:了解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时间、人民币换算等,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通过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游戏和活动,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学习一些数学小知识,如数学符号的读法和写法、数字的排列组合等,丰富数学知识储备。

进行一些简单的数学思考和探索,如数字规律、图形变化等,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一、整数的认识1.整数的概念整数是由0、正整数和负整数组成的数集合,用∞表示。

其中,正整数包括1、2、3、4……,负整数包括-1、-2、-3、-4……。

2.整数的比较对于两个整数a和b,如果a>b,则称a大于b;如果a<b,则称a 小于b。

若a>0, b>0,则a+b>0,则有正数相加仍是正数;若a<0, b<0,a+b<0,则有负数相加是负数。

a>0, b<0,则a+b的结果还要看它们的大小。

即:正数加负数,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减去两数绝对值之差。

3.整数的连续和从连续的整数中任取两个都不重复的自然数,这两个连续自然数加起来得到的和一定是一个常数。

也就是说,有一个自然数的任意两个连续自然数的加起来的和的是一个常数。

这个常数,我们可以叫它作n。

那这个常数n是怎么得出来的。

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从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和为多少?(1+2+3+…+n)=n(n+1)/2(n为自然数)。

从n开始(n>1)的连续自然数,和为多少?(n+(n+1)+…+3+2+1)=n(n+1)/2。

以上两个式子是求的不同的连续自然数的和的公式。

二、正整数的加减法1.加法的原理在正整数范围内,两个正整数相加,先将两数的个位相加,若和小于10,则作为结果的个位数;若和大于或等于10,则将和的十位上的1留在心中,个位数作为结果的个位数。

再将十位的数分别进行相加,将结果与前面留下的进位相加。

2.减法的原理在正整数范围内,两个正整数相减,从较大的数开始挨个减去个位数,若被减数减去减数后,个位数大于或等于被减数的个位数,则作为结果的个位数,借数将十位上的数减去一个,借位减去的数,再减去被减数上的数,相减的结果即为结果的十位数,前面借去的筹除去。

三、负整数的加减法1.加法的原理正整数与负整数相加时,若两数同号,则作为结果的个位数。

若绝对值相等,则结果为0。

绝对值大的数,结果取它的符号。

2.减法的原理正整数与负整数相减时,正数减去负数,可看成正数加上负数的相反数。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练习题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练习题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练习题.DOC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不看乘数末尾的0,借助表内乘法计算2.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先找到两位数、三位数的近似数,再估算。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用除法解决。

4.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5.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我们可以把两位数分成几十和几,先分别乘以一位数,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合起来就是所求的积。

6.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一位):①归纳:用一位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用一位数乘被乘数十位上的数,积满几百,就向百位进几。

②注意:告诉学生,为了防止忘记,进位数可写小一些记在横线上。

7.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①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向十位进几;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十位上的数,积满几百向百位进几;③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百位上的数,积满几千向千位进几;④不要漏加进位数字。

8.三位数(中间有0)乘一位数的笔算: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三位数中每一位上的数(包括0),当个位乘的的积向十位进位时,将进上来的数写在十位上,如果个位上没有进位,那么十位上就用0占位。

9. 三位数(末尾有0)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数末尾有0的,一位数要与它的末尾0前面的数对齐,先乘0前面的数,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10. 解决问题一个来回是走了这段路的两次。

对折绳子和对折纸:规律:每对折一次平均分的份数是前一次的两倍。

判断:两个数相乘的积一定比这两个数相加的和大(×)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同步练习及答案一、填空题。

1.6个200是( );505的4倍是( );比100的4倍多50的数是( )。

2.496×3的积是( )位数,496×2的积是( )位数。

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3篇

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3篇

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3篇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3篇学习过程中需要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锻炼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能力,有效驱动个人学习和成长。

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带来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喜欢!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1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认识东、南、西、北1、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方向盘,即在一张纸上,画上十字,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标好(西-+-东);2、面朝南时,转动方向盘,将南对准前面,即:东-+-西,面朝东时,方向盘定为:北-+-南。

(二)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三)确定中心,找方位--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找准以谁为中心。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先用被除数的最高位除以除数,再依次类推,用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和除数相除,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2、要将前一步计算后的余数写出来和下一步的数合起来再除。

3、每次计算后的余数都要同除数进行比较,不要忘了余数要比除数小。

4、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比除数小,则商的位数比被除数的位数少1位。

5、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大于或等于除数,则商的位数同被除数的位数相同。

6、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A)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B)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速算绝招:(A)60 / 3=『』,可以把60看成6个十,6除以3得2,所以6个十除以3得2个十,即20.(B)240 / 4=『』,可以把240看成是由200和40组成的,百位上不够商1,就把240看成24个十,因为24除以4得6,所以24个十除以4得6个十,即60.第三单元:统计(一)简单的数据分析:在画条形图时要先利用格尺找准数量,做好标记后再画。

(二)求平均数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平均数 = 总数量 / 总份数总数量 = 平均数总份数总份数 = 总数量 / 平均数第四单元:年、月、日1、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是大月,有31天;四、六、九、十一月是小月,有30天;二月平年有28天,闰年有29天。

第一单元知识点及练习 三年级数学

第一单元知识点及练习 三年级数学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点:1、口算:用整十数0前面的数与两位数相乘,计算出结果后,再在结果的末尾添上一个0;遇到整十数乘整十数先算几乘几,再在结果的末尾添上两个0。

2、估算: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数,在算出结果。

如:42×68≈,将42估算成40,68估算成70,所以42×68≈2800。

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先用第二个乘数的个位乘第一个乘数,再用第二个乘数的十位乘第一个乘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尾就和这一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数相加。

4、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笔算:把0前面的数对齐(0不参加对齐),用0前面的数去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的积末尾添几个0。

5、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要找到有联系的条件,想想可以先算什么,再根据哪两个条件,再算什么。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练习:填空1、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位数。

2、最小的两位数和最大的两位数相乘的积是(),差是()。

3、25×24与25×4×()的积相等,积是()位数,末尾有()个0。

4、笔算27×13时,先算()×()=(),再算()×()=(),最后算()+()=()。

5、计算50×70时,先算()×(),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个0。

6、480加上()的和正好是75的12倍。

7、35×21=()×20+()=()+()=()35×29=()×30—()=()—()=()判断:1、乘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也就有几个0。

()2、两个数相乘的积一定大于这两个数的和。

()3、两个两位数相乘的积一定大于这两个数的和。

()4、乘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至少有几个0。

()5、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3倍,积也扩大3倍。

()6、一个乘数末尾没有0,积的末尾也一定没有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设计人:罗小琴审核人:时间:2014年秋年级:三年级学科:数学编号:1教材分析:关于“时、分、秒”在这一学期要使学生“能认识钟表,了解24小时计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本单元主要教学“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在这里要让学生理解时间的可度量性以及体验并估计时间的长短。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时、分、秒这三个单位之间的关系;再认识计量工具;解决与时间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尽可能使数学学习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同时重视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形象中建立新知识。

学情分析:这个阶段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只是听说过秒,但很少用到秒,学生从时、分到秒的过度,需要一个体验的过程。

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尽可能使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时间单位秒。

根据本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起点,我认为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以及探索分和秒的关系是教学难点。

导学目标:1、我会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2、我能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

3、我会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我能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导学重点:我能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的长度进行度量。

导学难点:我会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解决与时间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导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认识时间秒导学内容:认识时间单位“秒”,时、分、秒的关系以及体验秒。

导学分析: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要选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导学目标:1、我能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我会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我能初步建立1时、1分、1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导学重点:我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并且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导学难点:我知道经历1分=60秒的过程,我会体验1分、1秒时间的长短,有珍惜时间的意识。

导学准备:钟、课件。

导学过程:一、预学1、创境引题:我们哪些同学看《春节晚会》时坚持到了最后?你还记得当时的情境吗?(倒记时)谁知道“十、九、八、七……”是以什么作单位的?(秒)揭示课题: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秒”。

2、独立探究认“秒”,请各位同学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

学生根据“自学提示”独立学习。

a仔细观察:你看到“秒针”是怎样走的,听到了什么?b细心尝试:你用1秒钟能做些什么事?c大胆质疑: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二、互学:1、小组交流:围绕“自学提示”的三个问题进行,把小组内不明白的问题收集整理起来。

2、展示点拨:(要充分结合课件的动画过程使学生体会)展示一: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秒针走一下的同时就“嗒”一下,就是1秒。

我用1秒钟可以眨一下眼睛、拍一下手、写一个字,说明一分钟的时间很短。

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

(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展示二:老师为学生计时,让学生用1秒针桌自己喜欢的事情并记录下来,亲身体验1秒的长短。

展示三:师生合作:边拨秒针,其他学生说出之间经过的时间。

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并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展示四: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走一大圈就是60秒,同时分针正好走了1小格,说明1分=60秒。

展示五: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学生互相质疑释疑。

点拨释疑:(也可以是学生的感受)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大约也是用1秒。

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

(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飞机每秒飞行250米;火车每秒开55米;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500米;卫星每秒飞行7900米)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

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三、评学:1、基础练习: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每个大格中有()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个小格。

时钟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圈,也就是()分钟,所以我们说1时=()分。

秒针走1圈,分针走()小格,也就是()分钟,所以我们说1分钟=()秒。

分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分,秒针走2小格是()秒,时针走2、大格的时间是()时。

全班齐练,请小老师做评价。

讲解疑难。

2、当堂作业:在()里填合适的单位。

小学生一天的睡眠时间应是10()一节课的时间是40()。

小方跑50米的时间大约是11()。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要30()。

3、拓展课外调查1分钟可以做哪些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请小老师做评价,讲解疑难。

4、评一评自己或小组的学习情况及对老师的建议。

板书:秒的认识时分秒(表示很短的时间)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走一大圈就是60秒,同时分针正好走了1小格,1分=60秒第二课时时间的简单计算导学内容:书中第五页的例二。

导学分析:由于时分秒的进率是60,而不是以前所学的十进关系,学生往往感到不习惯,这无疑给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带来一定的困难。

为此,教学时应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对时间观念获得充分的体验。

导学目标:1、我能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正确地进行换算并能计算经过时间。

2、具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计算经过时间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导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正确地进行换算并能计算经过时间。

导学难点:我能正确地进行换算和计算经过时间。

导学难点:我能正确地进行换算和计算经过时间。

导学准备:课件导学过程:一、预学:1、创境引入:揭示课题: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叫什么名字?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解决问题)(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但不出示问题)小明从家走的时间和走到学校所用的时间。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2、独立探究:学生根据“自学提示”独立学习。

a独立思考: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算的?你有几种方法?b细心整理:把自己的方法整理清楚。

d大胆质疑:你还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二、互学:1、小组交流:在交流中比较发现有哪些方法,哪一种最简便,做好向全班展示的准备。

2、展示点拨:学生可能会一个小格的往下数,一共有15个小格就是15秒。

或者一个大格的往下数,3个大格,一共是15秒。

还有的学生可能会直接用7:45-7:30=15分。

都是正确的,要引导学生比较看哪一种方法更简便。

让学生意识到优选方法的必要性。

点拨释疑: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先看中间经过了几个大格,就是几个5分,再数不够一个大格的是几分。

三、评学:1、基础练习:第7页的第5题。

第7页的第8题。

完成后小组交流、讲解。

2、拓展练习:2时=()分 60秒=()分 3分=()秒1分40秒=()秒 100秒+20秒=()分完成后小组相互说思考方法,再全班交流:突出1小时是60分,2小时就是2个60分,60×2=120分.1分40秒必须先把1分想成60秒,再加上40秒等于100秒,100秒加20秒等于120秒,再化成2秒。

3、当堂作业:(1)想一想,填一填。

9分=()秒 5时=()分9时38分=()分 600秒=()分(2)比大小:6分()60秒 3时()18分30秒()3分 3时()300分100分()1时 180秒()3分(3)小明7:05从家出发去公园,7:30分到达,路上用了多长时间?4、拓展:课外观察,你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一共播放了多长时间。

5、评一评自己的新收获和小组表现情况。

板书设计:时间的计算7︰30————7︰45 45-30=15(分)2时=( 120 )分 4分=( 240 )秒×60 ×60第三课时时分秒综合练习导学内容:教材练习一的7、9、11题导学目标:1、我会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时、分、秒,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中间经过的时间。

2、通过制作作息时间表,调查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调查睡眠的时间等活动,巩固对时间的认识和计算,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3、我能体验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导学重点:我能正确地解决相应的问题、制作时间表并灵活解决问题。

导学难点:我能灵活地解决问题、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导学过程:一、预学:1、创境引入:出示我校学生上午的作息时间表。

问:你们看懂了什么?你能算出中间经过的时间吗?2、独立探究:学生根据“自学提示”独立学习。

a、请算出上午第一节课用了多长时间?b、10时的时候,学生在干什么?C、如果你从家到学校用10分针的话,你最迟什么时间从家出发?为什么?d、你能发现是时间的规律吗?请填出第四节课设的时间。

e、哪些问题还需要别人的帮助?二、互学:1、小组交流:围绕“提示”中的问题进行,形成共识,解决组内能解决的问题,并把组内还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2、展示点拨:小组向全班展示学习成果。

展示点拨一:突出“上午第一节课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时间表上没有上午10时,你怎么知道这时学生在干什么?展示点拨二:为什么你最迟7:50分必须从家出发,使学生会逆推时间,教育学生养成不迟到的习惯。

展示点拨三:发现课表的规律是个难点,需要对课表进行整体观察,发现每节课都是40分钟,中间的时间都是15分(除大课间),这样学生才能推算出第四节课的上课、下课时间。

展示点拨四:提出小组不懂的问题,全班共同解决。

三、评学:1、基础练习:填一填:(1)小月每天6:30起床,小云每天6:19起床,()起得早,早()分。

(2)分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

(3)秒针走两圈经过的时间是()。

(4)填经过的时间:8:45——9:10 12:05—(55分)—()()—(半小时)—11:00 3:30()4:102、拓展练习:学校组织到文化宫看演出,下午2:30开始,4:10结束。

(1)从学校到文化宫需要15分钟,他们最晚什么时间从学校走才不会晚?(2)这场演出多长时间?3、完成数学书相应题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