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见字用法

合集下载

文言文学习中的常见字词用法解析

文言文学习中的常见字词用法解析

文言文学习中的常见字词用法解析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学习文言文需要熟悉其中常见字词的用法,才能准确理解和运用古文。

本文将对文言文学习中的常见字词用法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文言文。

一、古代词汇的用法1. 令:表示使令、使命的意思,常用于表示命令、要求等。

例如:“令孩儿当行”,即要求孩子要做到。

2. 朕:古代君王自称的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我”。

例如:“朕亦蒙汝等殷勤”。

3. 臣:指朝廷官员对君王自称的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我”。

例如:“臣弟”即指称自己是君王的弟弟。

4. 邦:指国家、国土的意思。

例如:“中原之邦”,即指中原地区的国家。

5. 国:指国家、国土的意思,与邦类似。

例如:“中央之国”即指中央地区的国家。

6. 世:指时代、年代的意思。

例如:“世人”即指当时的人们。

7. 政:指治理国家、管理政务的意思。

例如:“政教有常”。

二、古代词语的用法1. 故:表示原因、缘由的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为”。

例如:“故天子之所历数也”。

2. 然则: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但是”、“然而”。

例如:“然则以今之法无益于治也”。

3. 何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哪个”。

例如:“何者更为奇哉”。

4. 此乃:表示强调或是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是”、“正是”。

例如:“此乃道德之根本”。

5. 盖:表示推测和论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那么”,也可表示原因、目的。

例如:“盖闻明主之知臣也”。

6. 若:常用于条件句,表示假设或条件。

常与“则”连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

例如:“若主上得智者”。

三、古代文言文的标点符号用法1. 句号:“。

”常用于表示句子的结束。

2. 问号:“?”常用于表示疑问句。

3. 叹号:“!”常用于表示惊叹、赞叹等强烈的情感。

4. 逗号:“,”常用于表示句子的分隔。

5. 顿号:“、”常用于列举事物或并列词语之间的分隔。

文言文常用字的用法

文言文常用字的用法

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不作主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④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⑤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二、而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爱了而乐衷,皆丧心也。

②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③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④表示因果,相当于“因为...所以...”。

⑤表示修饰(方式、状态)⑥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⑦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二而日参省乎己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4、【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6、【既而】不久,一会儿。

三、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①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②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

文言文常用字的用法

文言文常用字的用法

文言文常用字的用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使用的一种文字,它使用的字汇丰富多样。

掌握文言文常用字的用法,对于理解和学习古代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字义、词组、句法等方面介绍文言文常用字的用法。

一、字义的使用文言文中的字义常常与现代汉语有所差异。

在阅读古代文献时,我们需要了解字义的不同运用。

1. 古代用词文言文中常使用一些古代用词,如“汝”、“尔”、“予”等,它们分别表示“你”、“你们”、“我”。

在句子中运用这些古代用词时,要注意上下文的语境,理解其具体指代。

例如:“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项脊轩志》)中的“尔曹”指代的是“你们”,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的思考。

2. 字音字形文言文中的字音字形与现代汉语也有区别。

例如,“尔”在文言文中读作“ěr”,而在现代汉语中读作“ěr”或“nǐ”。

例如:“尔曹”可以理解为“你们”,读作“ěr cáo”或“nǐ cáo”,具体读音需根据上下文来确定。

3. 义项的转变文言文中的一些字词的义项也与现代汉语有所差异。

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要注意理解字词的特定义项。

例如,“忧心”在文言文中除了表示“担心”,还有“伤心”、“烦恼”的意思。

所以,“忧心忡忡”并不只是担心的意思,还代表了深深的忧伤和烦恼。

二、词组的运用1. 近义词的辨析文言文常常使用同义或近义词来丰富句子的表达。

理解这些近义词的细微差别对于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

例如,“通明”和“明亮”都表示光线充足的意思,但“通明”强调全面透亮,而“明亮”则强调亮度较高。

在使用这些近义词时,需要根据文意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2. 成语和典故的应用成语和典故在文言文中经常被使用,它们丰富了句子的内涵,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

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需要熟悉并理解这些成语和典故的含义。

例如:“庖丁解牛”源自《庖丁解牛》,用来比喻对某项技能熟练到了无需思考的地步。

在运用这个成语时,要注意它所代表的含义和上下文的适应。

(综合知识)文言文中常见词的用法

(综合知识)文言文中常见词的用法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1.用作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1.用作连词。
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文言文常用字解释

文言文常用字解释

文言文常用字解释本文为您解释文言文常用字的含义与用法,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文本。

注意:本文中不会再提及题目,下面将直接进入正文。

一、文言文常用字解释文言文常用字指的是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的字词,这些字词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了解这些常用字的含义与用法,对于读懂古代文献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常用字解释1. 曰(yuē):表示“说”,通常作为动词使用。

例如:“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 乃(nǎi):表示“然后,就”。

常用在句首,引出一个结果或者推断。

例如:“乃知前言不谬”。

3. 所(suǒ):表示处所,可以指人、地点等。

常用在宾语前面,表示被动的动作对象。

例如:“所闻其言”。

4. 者(zhě):表示人或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人”,也可以表示“物”。

例如:“学者”。

5. 仁(rén):表示道德高尚、仁爱的品质。

在儒家思想中,仁是一个核心概念。

例如:“仁者爱人”。

6. 天(tiān):表示自然界和宇宙间的神灵力量。

在古代文献中,天常常用来代指皇帝。

例如:“天命之人”。

7. 圣(shèng):表示思想、道德伟大的人或事物。

常用来形容君主或学者等具有崇高品质的人。

例如:“圣人”。

8. 古(gǔ):表示过去的时期或年代。

常用来形容古代的人、事件或文化。

例如:“古人”。

9. 心(xīn):表示思想、意识和情感的中心。

在古代哲学中,心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核心。

例如:“心怀”。

10. 知(zhī):表示知道、了解的意思。

在文言文中,知往往具有智慧的含义。

例如:“知行合一”。

三、常用字用法示例1. 以一句来说明“曰”字的用法:曰:“天地之间亦有金石焉,可以欣赏。

”2. 以一句来说明“乃”字的用法:乃至大家纷纷加入,志愿服务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

3. 以一句来说明“所”字的用法: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

4. 以一句来说明“者”字的用法:此人是一位精通古代文化的学者。

(完整版)初中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

(完整版)初中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

(完整版)初中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实词1.<形> 安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2.<形> 安逸。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动> 养。

《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所安:养生的东西。

)4.<副> 表疑问或反问。

《木兰诗》:“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可译为“怎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隆中对》:“君谓计将安出?”《马说》:“安求其能千里也?”5.<代> 表处所。

可译为《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哪里”,“什么地方”。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本 1.<名> 根源,起初。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请循其本。

”2.<副> 本来,原来。

《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愚公移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比1.<动> 靠近。

《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动> 比较。

《隆中对》:“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3.<动> 比拟,认为《隆中对》:“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和……一样。

4.<介> 及,等到。

《陈涉世家》:“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鄙 1.<形> 鄙陋,目光短浅。

《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毕 1.<动> 完毕。

《送东阳马生序》:“录毕,走送之”。

2.<副> 尽;都;全。

《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口技》:“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文言文常见词用法

文言文常见词用法

文言文常见词用法倍(1)动词①加倍。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五蠹》)一人予二十金,骨微伤一人倍之,伤肤。

(《狱中杂记》)②增加。

焉用亡邻以倍郑。

(《烛之武退秦师》)③通背,背向。

管仲反,入,倍屏而立,公不与言。

(《管子·中匡》)右背山陵。

(《淮阴侯列传》)④通背,违背。

倍道而行,则天下不能使之吉。

(《荀子·天论》)⑤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2)量词。

照原数加一次。

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

(《治平篇》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唐雎不辱使命》)(3)副词。

越发,更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爱(1)名词。

恩惠。

(古之遗爱也《左传》)(2)动词①加惠于人。

(吴广素爱人。

《陈涉世家》)(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过秦论》)②喜爱,爱护。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③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齐桓晋文之事》)(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④怜惜。

(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

《左传》)(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指南录〉后序》)⑤通爰,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躇。

《静女》)(3)形容词。

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安(1)形容词。

①舒适,安适。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论语·述而》)(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

《琵琶行》)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安全。

(谢庄遂安。

《冯婉贞》)④安定。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2)动词。

①养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②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失街亭》)③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3)代词。

哪里,怎麽。

沛公安在。

(《鸿门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被(1)名词。

文言文中常见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常见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常见字的用法一、介绍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其文字表达形式独特,运用了许多在现代汉语中不再常见的字词和用法。

本文将重点介绍文言文中常见字的用法,并解释其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

二、句末助词“乃”1. 古代汉语中,“乃”是句末助词,表示原因或结果。

例如:“夫妇之爱乃天性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夫妻之间的爱是合乎人类天性的原因。

三、动宾关系中的“之”1. 在现代汉语中,“之”可以作为连词或代词使用,但在文言文中,“之”通常用来引导宾语,并表示被动关系。

例如:“吾父兄皆已死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父兄都已经去世了。

四、名词修饰关系中的“之”1. 在名词修饰关系中,“之”被用来表示所有格或定语关系。

例如:“豪杰之士”即指豪杰士人。

“国家之栋梁”,则表示国家最重要支撑力量。

五、插入语中的“亦”和“乃”1. 在文言文中,“亦”和“乃”常常用于插入语,起到加强语气或补充说明的作用。

“亦”表示转折或补充:“人无完人,君临天下之帝王亦不例外。

” “乃”则表示强调或解释:“儿行千里母担忧,况游说之日乎?”六、句式结构中的“焉”1. “焉”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作疑问副词,也可作指示副词。

例如:“君何以知其然焉?”意思是,“你怎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七、连词“而”的用法1. “而”是一种常见的连词,在文言文中形成复杂的句子结构。

“而”可以连接并列的动词、形容词或句子,并表示转折、递进或并列关系。

例如:“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梦为胡蝶与否。

”其中,“而”连接了两个并列的动词。

八、名词间修饰关系中的助词“之”1. 在文言文中,“之”通常出现在名词前,表示被修饰名词之间的关系。

例如:“一片冰心在玉壶,而李白之才未必有西施之姿。

”这句话意味着即使李白的才华再高,也未必有西施那样的美貌。

九、“以”的多重用法1. 在文言文中,“以”是一个非常常见且多功能性的字。

“以”可以用作介词、连词、副词等多种语法成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乃尔】译为“这样”。
或尽粟一石。――唐·韩愈《杂说》
君实或见恕。――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或异二者之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跌下悬崖或峭壁
(3)
表示假设。犹倘若,假使[if]。如:或若(假使,倘或)

huò
(1)
或许,也许。表示不肯定[perphaps]。如:或是(或许;也许是);或恐(也许;可能);你仔细找一找,或能找到
⑸作宾语前置(倒装句)的标志。例: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③句读之不知。
④何功之有哉?
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⑹我。例: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指我们。)
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⑧然后驱而之善,固民之从之也轻。(本义项指第一个“之”)
(2)
间或,有时[occasionally;sometimes]
或长烟一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或至相殴。――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3)
又如:或时(有时)

huò
(1)
通“惑”。迷惑[puzzle]
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敌人必或。――《墨子·备蛾传》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
擅创为令,迷或其君。――《管子·回称》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或在文言文中什么意思
(1)
用作虚词[or] (1)∶表示选择或列举。如:或是(连词。表示选择或并列关系);或乃(或者。常用于句首表示变换叙述内容) (2)∶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状况或行动之间的一个抉择。如:有病或无病,他不都应该在这里(3)∶近似、可疑或不肯定。如:在五天或六天之内(4)∶两个词或两个短语同义、等义或替换的性质
这个任务可以交给小李或者小张

huòㄏㄨㄛˋ
(1)
也许,有时,表示不定的词:~许。~者(a.也许;b.连词,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均亦单用“或”)。~然。~则。
(2)
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3)
稍微:不可~缓。不可~忽。不可~缺。
多半是“有时”啦
①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③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⑤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文言文中“乃”字有哪些用法?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文言文中“之”字有哪些用法?
⑴【代词】他,她,它(们)。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③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④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
⑤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⑥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⑺用在句末补足音节,无实义。例: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
①云之崔嵬。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⑽用在句中(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例:
[maybe;perhaps]也许
或者其于道不远矣。――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或者曰。――清·洪亮吉《治平篇》
你赶快走,或者还能赶上末班车
或者
huòzhě
(1)
[or]∶在可供选择的东西、状况或过程中的挑选
决定学医或者学法律
(2)
[either…or…]∶连接词、词组或分句,表示从两种以上的事物中选择一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同时存在
莫或除之。
或许
huòxǔ
(1)
[perhaps]∶可能但不肯定;也许
他或许没有赶上火车
(2)
[maybe]∶不一定
他或许能来
或曰
huòyuē
[someone says]有人说。这是设问。或,不定代词,不是连词里的“或”
或则
huòzé
[or]或许(表选ຫໍສະໝຸດ )明天我或则去图书城,或则去图书馆
或者
huòzhě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⑦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⑧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
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⑵翻译为:的。例: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动词】往,到......去。例:
买则失实,卖则失理,其疑或滋益甚。――《盐铁论·错币》
贫贱吾恐其或失也。――《大戴礼记·曾子制言》
别从东道,或失道。――《汉书·霍去病传》
惟恐或后。――清·周容《芋老人传》
(2)
又如:或或(迷惑。或,通惑);或乱(昏乱;惑乱);或疑(怀疑,疑惑;有人怀疑)

huò
语气词,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
莫或兴之。――清·黄宗羲《原君》
⑷这,此。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