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_以_字的用法
文言文翻译以的用法

夫文言文,古之文章也,言辞古朴,韵味悠长。
其中,“以”字,用法繁多,意义深远,实为文言文中之要字。
今试论“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以飨读者。
一、表示手段、方法“以”字在文言文中常用于表示动作的手段或方法。
例如:1.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是以吾欲与子偕行。
(《论语·卫灵公》)译:那些只知道吃肉的人是鄙陋的,不能深谋远虑。
因此我想与你一同出行。
2.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者得焉。
(《庄子·逍遥游》)译:所以我写下这篇寓言,以期待那些观赏者能从中得到启发。
二、表示原因、理由“以”字在文言文中也常用于表示原因或理由。
例如:1. 以吾从先进于师也,故吾言甚略。
(《孟子·离娄上》)译:因为我跟随先贤学习,所以我的言辞非常简略。
2.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以其不能以礼制之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译:君子的恩泽,五代之后就会消失,因为他不能用礼制来约束自己。
三、表示目的、结果“以”字在文言文中还常用于表示目的或结果。
例如:1.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故乃伐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译:因为他对晋国无礼,同时又背叛了楚国,所以我们就攻打他。
2. 以其无信,故吾弗信也。
(《论语·为政》)译:因为他没有信用,所以我才不相信他。
四、表示条件、限制“以”字在文言文中还可以表示条件或限制。
例如:1. 以其不孝也,故吾弗与也。
(《论语·为政》)译:因为他不孝顺,所以我才不与他交往。
2. 以其不仁也,故吾不与也。
(《孟子·离娄上》)译:因为他不仁,所以我才不与他为伍。
五、表示凭借、依靠“以”字在文言文中还可以表示凭借或依靠。
例如:1. 以吾一日长乎尔,母吾以也。
(《论语·为政》)译: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天,不要因此就轻视我。
2. 以吾之力,足以胜彼矣。
(《孟子·告子下》)译:凭借我的力量,足以战胜他们。
总之,“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丰富多样,既可表示手段、方法,又可表示原因、理由,还可表示目的、结果、条件、限制以及凭借、依靠等。
以的用法文言文举例

以的用法文言文举例一、"以"的用法简介在文言文中,“以”是一个非常常见且多义的字,其用法相当丰富。
它既可以作介词、副词,又可以作动词和从属连词。
下面将结合具体的文言文例句,逐一介绍其常见的用法和含义。
二、以……为患这是“以”字作为介词的一种常见用法。
表示某种事物或情况给人带来困扰、造成问题或危害。
例如:“狼烟四起,强敌环伺,确已以北方夷族为患。
”这句话意味着北方夷族给中原地区带来了威胁和不安。
三、以……为鉴这是“以”字作为介词的另一种常见用法。
指把某个人或事物视作借鉴,在类似情况下引以为戒,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例如:“昔日晋之乱,此道也;今之乱,亦可恶者。
”这句话表明作者通过比较过去与现在的混乱局势,认为他们都应该引以为戒。
四、以……而名这是“以”字作动词的一种常见用法,表示通过某种特定事物或方式使得名字成为此物的代称。
例如:“昔晋楚之敌,以胜折其属国而并吞之。
”此句话中,“以胜折其属国”意即以胜利战绩压服对方并吸收并灭亡其附庸国。
五、以……为例这是“以”字作为介词的用法之一。
意为拿某个事例作为示范,提供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问题。
例如:“以牛头山之石尤丑耳!”这句话说明了石头有多么丑陋,从而警示人们不要自满与平庸。
六、以……须臾这是“以”字作动词的一种常见用法,意味着某种动作或情况持续很短的时间。
例如:“惟知道勉上来者宗教也;刹住也者尧舜禹汤武周蒙等;颇半日.至困竟底也者非泽仁也。
”此句中,“至困竟底”谈到了泽仁最后极度困顿和绝望的状态。
七、以……来说这是“以”字作为介词使用的常见结构。
表示按照某种标准或观点来衡量、评价和描述。
例如:“贫富贵贱,无赖义士,天与人常然也。
”这句话说明了根据不同的评判标准,人们的贫富和高低地位是多种多样的。
八、以……断之这是“以”字作为从属连词使用的常见结构。
表示依据某种条件或因素对某事做出决断或判断。
例如:“欴见此狗窃拟于夜半束券而干将者,如聪明正直者,则可以知其弄哄。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
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二、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六、介词,相当于“从、由”。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一、文言文中“以”的基本用法在古代汉语中,“以”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词汇,具有多种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在文言文中,它既可以作介词,也可以作动词或副词。
以下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以”的基本用法及例句。
1. 作为介词时,“以”表示手段、方式或条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用来引导动作的执行方式。
例如:(1)以礼待人:即以礼貌待人。
(2)以勇气面对困难:即凭借勇气面对困难。
(3)以智慧解决问题:即凭借智慧解决问题。
2. 作为动词时,“以”表示拿、持有某物,引申为使用某物、依靠某物。
例如:(1)以书策士:即手持着书籍做咨询。
(2)怀玉而不失其正者之谓君子,玉蕴秘而未可磨光者之谓小人。
二、文言文中“以”的进一步延伸用法除了上述基本用法外,“以”在古代汉语中还有更多特殊的使用方式。
1. 表示目的或出发点,“以”可以表示做某事的目标或从某个观点或角度出发。
例如:(1)以教育人民为己任:即将教育人民作为自己的责任。
(2)以公平公正为准则:即以公平公正作为标准。
2. 构成固定词组的一部分,在一些固定词组中,“以”是不可替换的一部分,具有特殊意义。
例如:(1)因势利导:即根据形势变化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
(2)真心实意:即表示真诚和真实。
3. 表示条件或前提,“以”可以表示状态、条件、依据等前提。
例如:(1)不矜不伐,而以取宠者谓之骄;不毁于身,而以行孝者称之顺。
(2)有贵人之扶持,则能安定国家;无贵人之相助,则难立功业。
4. 作为连词连接句子,“以”还可以用作并列连词,连接两个句子,表示因果关系或递进关系。
例如:(1)仰天长笑以自慰,知其务永思尔志则好;至若纵突腾恩波俯首听怨言,则实英没有之诚忠耳矣。
(2)夫以捐生代晋,犹赴大渡江也;孰讵肯遭恶死者乎?三、结论总的来说,“以”在文言文中具有多种不同的用法,其中包括作为介词、动词、连词等。
在使用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推断其具体意义,并通过理解整个句子的语境来正确把握其含义。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一、以字的基本意义在文言文中,“以”字作为虚词,有着丰富多样的用法。
首先,“以”字可以表示动作或方式的手段、方法,如《论语·里仁》中的“以为怨,则家不和;以为怨,则国不安。
”这里,“以”字表明了通过某种手段或方法来达到某个目的。
二、以表示标准、依据其次,“以”字还可以表示标准、依据。
例如《史记·滑稽列传》中说:“天之道也,损有余而补不足。
”这里,“天之道也”的“也”可以理解为“是”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修养身心)遵循天的标准,能够弱化过剩并补足不足。
”三、以表示比喻除此之外,在文言文中,“以”字还经常用于比喻的表达。
比如,《庄子·秋水》篇中写道:“嗟乎!其实邪?其视己何其美哉?”其中,“视己何其美哉?”可以理解为“自我固执地认为自己很美好”,起到了比喻和夸张的效果。
四、以引导目的状语从句在复杂一些的句子结构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以”字被用作引导目的状语从句的情况。
例如,《战国策·齐策二》里有这样一句话:“使赵明宇以东北为市,则九门必险。
”其中,“使赵明宇以东北为市”是一个目的状语从句,表示通过赵明宇在东北开设市场来实现某个目的。
五、以表示持续状态此外,文言文中的“以”字还常常用来表达持续状态。
比如《庄子·逍遥游》中写道:“进为雉,退为蛇;群居则忧,单处则喜。
”这里,“进为雉”和“退为蛇”,就是描写人物所处不同状态的特点。
六、以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最后,“以”字还可用于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
如《资治通鉴·宋世周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其情渊沉而智高,与取予殊路也。
”这里,“与取予殊路也”的意思是与他(指上文提到的刘景仁)不同。
总结:在文言文中,“以”字具有多种用法。
首先,“以”可表示手段、方法;其次它可以表达标准、依据;还可以用于比喻的表达;同时,“以”字也可引导目的状语从句;它亦表示持续状态;最后,它还可用来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
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二、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三、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四、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五、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六、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二、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四、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六、介词,相当于“从、由”。
例如: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隆中对》七、介词,译为“按照”。
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
文言文“以”的用法

文言文“以”的用法文言文《以》的用法一、引言:《以》字的基础含义《以》是一个多义的字,起初表示使用某种方式或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
而在后来的演变中,它获得了更加广泛和复杂的含义。
在文言文中,《以》不仅可以用作介词,还可以作为动词、名词和副词等多种词性出现。
二、作为介词使用1. 表示目的例如:“孔子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其中,“素以”表示因为美丽而迷住别人。
在这个例句中,“以”字作为介词,指明了目的。
2. 表示手段或方式例如:“鼎有耳之形,以载液也”,其中,“载液”是通过鼎的耳朵进行装运。
这里,“以”的含义是使用、采取。
三、作为动词时的用法1. 代替其他动词在一些情况下,为了减少重复或简化表达,文言文中会使用“以”字代替其他动词。
例如:“生民之害以救天下”,其中,“生民之害”表示遭受人民苦难,“救天下”表示拯救天下。
这里,“以”字替代了一个动词,使句子更加简练。
2. 表示主语和不及物动词的关系在古代汉语中,一些不及物动词没有明确的主语,而要借助“以”字来表示主语。
例如:“以耳为目”,其中,“以耳”表示使用耳朵作为眼睛,因此,“以”字在这里起到表示主语的作用。
四、作为名词时的用法1. 表示程度、规模《尚书·刑书·臣止》中有“职竭趣小之工,无以细也。
”其中,“无以细也”表示没有更精细的了。
这里,“以”的意思是更高的程度或更大的规模。
2. 表示条件、前提在一些条件状语从句中,《以》可以用作名词,表示条件或前提。
例如:“如果明天有时间,我就以阅读来放松自己。
”在这个例句中,“阅读”是通过使用时间来放松自己的条件或前提。
五、作为副词时的用法1. 替代其他副词在文言文中,《以》还可以起到替代其他副词的作用。
例如:“昔者庄周梦为蝴蝶”,其中“梦为蝴蝶”表示作为蝴蝶做梦,“以”字在这里相当于副词“替”。
2. 表示依据在一些情况下,文言文中的《以》可以表示依据或根据。
例如:“以明世道”,其中“以明”表示根据明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 以字的用法
!霍延滨
以字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而且用法颇为灵活:它既可以作介词用,又可以作连词用,还可以作动词、副词,用法较为复杂。
在学习中,要仔细阅读认真体会,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辨析它的不同用法。
一、用作介词时主要有以下情况:
1、译为 把、 用、 拿。
例如: 以头抢地耳(∀唐雎不辱使命#); 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以钱覆其口(∀卖油翁#);
∃
∃9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为学#); 投以骨(∀狼#); 以刀劈狼首(∀狼#); 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传#); 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以君为长者(∀唐雎不辱使命#),此句中可把 以%%为%% 可以作为一个固定结构来理解,意为 把%%看作%% ;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以为即 以之为的省略。
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比较普遍,如:以少胜多、赠以鲜花、以毒攻毒等。
2、译为 凭借、 靠。
例如 何以战(∀曹刿论战#); 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意为 凭借%%的经验; 生以乡人子谒余(∀送东阳马生序#),意为 凭借%%的身份。
3、译为 由于。
例如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4、译为 用%%来。
例如 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中的 以字即此用法。
5、译为 给、 向。
例如: 禀食以数百人(∀滥竽充数#)。
二、用作连词时主要有以下情况:
1、相当于 而,可译为 (用)%%来、 用来。
例如: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五柳先生传#); 终夜不寝,以思(∀&论语∋十则#); 以污其行乎(∀乐羊子妻#); 盖以诱敌(∀狼#);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表目的; 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连接两个动作;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前一个 以是连词,后一个 以是介词; 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连接状语和动∃
10
∃
词; 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表目的。
现代汉语中此用法如:以备等。
2、表因果关系,前因后果。
可译为 因为。
例如: 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 是以应理解为 以是的倒装,意为 因为这个,一般意为 因此; 公亦以此自矜(∀卖油翁#), 以此即 因此。
3、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
例如: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陈涉世家#)。
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比较常见,如:以前,以来,三日以后,五十岁以下、长江以南等。
三、 以字作动词时,可译为 以为、 认为。
例如: 一儿以日初远(∀两小儿辩日#);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现代汉语中 以字的这种用法即 以为已形成一个词语。
四、 以字作副词的情况如: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通 已,已经。
广告
∃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