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之字的用法

合集下载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举例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举例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举例一、"之"的用法举例文言文中常见的字词有着丰富的用法,其中之字在句子中起到了连接和修饰的作用。

在不同的语境中,"之"可以表示各种不同的意义。

下面将通过举例来说明"之"字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

1. "之"表示范围或对象在古代文书或文章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之"表达范围或对象的含义。

例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就有这样一句话:“昔高祖称高帝以定天下,斩蛇术之所生也。

”其中,“蛇术”是一个具体的对象,“之”指代此对象,并表达了发生地点与产生关系。

再如,《红楼梦》第三十四回:“黛玉转过青琐门来时听见他们对故事时说道:'李小姐我没看像你这水秀人儿串子,要拨开秋容后重相片时白么哄冷哄炕纸去屑上糊埽?'李宫裁接口道:'两个小姐便似我们这等大块活计家里过去倒劣着呢.'”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之”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应该”,并表达了一个应当发生或存在的关系。

2. "之"表示性质或特征除了表示范围或对象,"之"还可以用来表示公司性质或特征。

例如《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写到:“呜呼!三王者并献牛骥之士成吴汉之雄。

”这句话中的“吴汉之雄”指的是具有英勇豪杰气概的人物,而“之”则起到了修饰性词语的作用,强调了其与"吴汉"这个名字所具有的共性特征。

二、对文言文中其他重要字词用法的探讨除了上述提到的对于"之"字的举例说明外,文言文中还有一些其他常见字词也有着独特而丰富的用法和含义。

以下是几个常见字词及其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探讨:1. "兮"在古代文章和诗歌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兮"字出现。

它一般位于句末,起到连接作用,并给读者带来一种抒情感觉。

例如《诗经·周南·关睢》开头就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白话文中"之"的用法之相礼和热创作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状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状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记.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记.用在中心语(动词、描述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每每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记.用在被提早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往.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往.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五)音节助词.用在描述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往.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毛老师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之"在白话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反.一. 作代词1. 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2. 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地皮".3. 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4. 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二. 作助词1. 定语的标记.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这里的[之"连结名词性定语[百司"和中心语[职役".可译作[的".暗示限定的偏正关系.此句可译为[代管百官的职事呢?".<过秦论>中的[东割膏腴之地.北收关键之郡"两个[之"分别连结描述词性定语[膏腴".[关键"和中心词[地".[郡".暗示修饰的偏正关系.2. 补语的标记.如<捕蛇者说>中的[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之"在这里作补语的标记.可译作[得".暗示连结中心词[不幸"和补语[甚".3. 宾语前置的标记(不译).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早了.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看).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4. 定语后置的标记(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都作定语后置的标记.[之"字前是中心语.[之"字后是定语.此句可译为[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5.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回往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暗示这一词组不克不及单独成句.此句可译为[(我)倾慕统统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本人的光阴即将结束."6. 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暗示它们曾经成为一个团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结构的意义.(不译).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之".接在主语[寡人"与介词结构[于国"之间.强调[于国"的意义.此句可译为[我对于管理国家.可算是尽了心的了."7. 衬音助词(不译).用在暗示工夫的词或某些动词的后面.凑足一个音节.它没有实践意义.只是起着和谐音节的作用.如<劝学>中的[不如顷刻之所学也".[之"嵌在工夫词[顷刻"的后面.和谐音节.作词缀.此句译作[比不上片刻学到的东西多".<谏逐客书>中的[由此观之".这里的[之"接在动词[观"后面.和谐音节.无义.此句可译作[从这看来"8. 嵌在姓名两头.无实义.如[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介之推不言禄".[宫之奇谏假道"中的[佚之狐".[烛之武".[介之推".[宫之奇".9. 嵌在公用名词之间.无义.如<病梅馆记>中的[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前一个[之"用在[病梅馆"这个公用名词中.不译. 三. 作动词用在处所句词前.可译作[到.往.往".如<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用在处所名词[沛公军"前.作动词.之1.做代词:①一样平常:第三人称的人、事、物②特殊:(1)第一人称:君将哀而生之乎(2)指示代词:表复指,曾不克不及损魁父之丘/故为之说2.做助词:(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2)语气助词:调理音节,偶然义.久之,蛇竟死/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填然鼓之(3)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虽我之死/人之立志/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4)提宾句的标记:何陋之有/今子是之不察3.做动词:到、往.子将安之为1.做介词:给、对、向缺乏为外人道也/此人逐个为具言所闻2.做动词(1)做、成为(2)表判别“是”具为一体/中轩敞者为舱3.表疑问的语气词:何哭为1、而(1)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互换,互换后语意不发生变更.2>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清闲游》3>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4>表假设今译为:假如、假使.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5>表迁移转变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6>表因果今译为:因此、以是.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7>表方位今译为:以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问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不足岁《孟子》(2)音节助词不译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3)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左传·宣公四年》(4)比况词今译为:如、像、似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5)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回,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近指今译为:此、这样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6)通“能” 今译为:可以、才能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清闲游》【而】(一)用作连词.1.暗示并列关系.一样平常不译,偶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暗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尽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暗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暗示迁移转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云云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暗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假如".①诸君而故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暗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①吾尝跂而看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暗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必也(《赤壁之战》)8.暗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近视,而看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间或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翁回,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好像.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而已】放在句末,暗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而已”.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清闲游》)【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暗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克不及叫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臣虽下愚,知其不成,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此化怒为悲,抢呼欲尽(《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克不及御(《柳毅传》)。

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之羊若含玉创作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传记》)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构造助词,定语的标记.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对抗.(《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构造助词,补语的标记.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前人之不雅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三)构造助词,宾语前置的标记.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构造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自力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呐喊乎器械.(《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剂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同.一. 作代词1. 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2. 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3. 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4. 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二. 作助词1. 定语的标记.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这里的[之"贯穿连接名词性定语[百司"和中心语[职役".可译作[的".暗示限制的偏正关系.此句可译为[代管百官的职事呢?".<过秦论>中的[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两个[之"分离贯穿连接形容词性定语[膏腴".[要害"和中心词[地".[郡".暗示修饰的偏正关系.2. 补语的标记.如<捕蛇者说>中的[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之"在这里作补语的标记.可译作[得".暗示贯穿连接中心词[不幸"和补语[甚".3. 宾语前置的标记(不译).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知足的(可能)呢?"4. 定语后置的标记(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都作定语后置的标记.[之"字前是中心语.[之"字后是定语.此句可译为[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5.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自力性(不译).如<回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暗示这一词组不克不及单独成句.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苏醒的时节其时.感慨自己的韶华行将停止."6. 用在主语和介词构造之间.暗示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构造的意义.(不译).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之".接在主语[寡人"与介词构造[于国"之间.强调[于国"的意义.此句可译为[我对于治理国度.可算是尽了心的了."7. 衬音助词(不译).用在暗示时间的词或某些动词的后面.凑足一个音节.它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着协调音节的作用.如<劝学>中的[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嵌在时间词[须臾"的后面.协调音节.作词缀.此句译作[比不上少焉学到的器械多".<谏逐客书>中的[由此不雅之".这里的[之"接在动词[不雅"后面.协调音节.无义.此句可译作[从这看来"8. 嵌在姓名中间.无实义.如[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介之推不言禄".[宫之奇谏假道"中的[佚之狐".[烛之武".[介之推".[宫之奇".9. 嵌在专用名词之间.无义.如<病梅馆记>中的[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前一个[之"用在[病梅馆"这个专用名词中.不译.三. 作动词用在处所句词前.可译作[到.往.去".如<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用在处所名词[沛公军"前.作动词.之1.做代词:①一般:第三人称的人、事、物②特殊:(1)第一人称:君将哀而生之乎(2)指示代词:表复指,曾不克不及损魁父之丘/故为之说2.做助词:(1)构造助词:相当于“的”.(2)语气助词:调节音节,无意义.久之,蛇竟死/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填然鼓之(3)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自力性.虽我之死/人之立志/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4)提宾句的标记:何陋之有/今子是之不察3.做动词:到、往.子将安之为1.做介词:给、对、向缺乏为外人道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2.做动词(1)做、成为(2)表断定“是”具为一体/中轩敞者为舱3.表疑问的语气词:何哭为1、而(1)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并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更换,更换后语意不产生变更.2>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3>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4>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借使.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5>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7>表方位今译为:以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2)音节助词不译例释:正人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3)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左传·宣公四年》(4)比况词今译为:如、像、似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5)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近指今译为:此、这样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强逼,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6)通“能” 今译为:可以或许、才干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而】(一)用作连词.1.暗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暗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并且".①正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传记》)③回视日不雅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暗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暗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暗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暗示修饰关系,即衔接状语.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暗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必也(《赤壁之战》)8.暗示目标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平易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然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似乎,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罢了】放在句末,暗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罢了(《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罢了(《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罢了矣(《逍遥游》)【尔后】才,刚刚.①臣鞠躬尽瘁,死尔后已.②三月尔后成.【而况】即“况且”,用反问的语气暗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波不克不及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臣虽下愚,知其不成,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①既而以吴平易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克不及御(《柳毅传》)。

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记。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记。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记。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同.一. 作代词1. 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2. 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3. 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4. 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二. 作助词1. 定语的标记.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这里的[之"连结名词性定语[百司"和中心语[职役".可译作[的".暗示限制的偏正关系.此句可译为[代管百官的职事呢?".<过秦论>中的[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两个[之"分别连结形容词性定语[膏腴".[要害"和中心词[地".[郡".暗示修饰的偏正关系.2. 补语的标记.如<捕蛇者说>中的[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之"在这里作补语的标记.可译作[得".暗示连结中心词[不幸"和补语[甚".3. 宾语前置的标记(不译).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4. 定语后置的标记(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都作定语后置的标记.[之"字前是中心语.[之"字后是定语.此句可译为[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5.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暗示这一词组不克不及单独成句.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6. 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暗示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结构的意义.(不译).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之".接在主语[寡人"与介词结构[于国"之间.强调[于国"的意义.此句可译为[我对于治理国家.可算是尽了心的了."7. 衬音助词(不译).用在暗示时间的词或某些动词的后面.凑足一个音节.它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着协调音节的作用.如<劝学>中的[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嵌在时间词[须臾"的后面.协调音节.作词缀.此句译作[比不上片刻学到的东西多".<谏逐客书>中的[由此观之".这里的[之"接在动词[观"后面.协调音节.无义.此句可译作[从这看来"8. 嵌在姓名中间.无实义.如[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介之推不言禄".[宫之奇谏假道"中的[佚之狐".[烛之武".[介之推".[宫之奇".9. 嵌在专用名词之间.无义.如<病梅馆记>中的[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前一个[之"用在[病梅馆"这个专用名词中.不译.三. 作动词用在处所句词前.可译作[到.往.去".如<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用在处所名词[沛公军"前.作动词.之1.做代词:①一般:第三人称的人、事、物②特殊:(1)第一人称:君将哀而生之乎(2)指示代词:表复指,曾不克不及损魁父之丘/故为之说2.做助词:(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文言文之之的用法

文言文之之的用法

文言文之之的用法文言文之“之”的用法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之”字的用法可谓是多种多样,复杂而又重要。

理解和掌握“之”字的用法,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之”字作代词用,是其常见的用法之一。

它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例如在《论语》中“学而时习之”,这里的“之”代指“学过的知识”。

又如《桃花源记》中的“渔人甚异之”,“之”代指渔人所见到的桃花源中的景象。

“之”作动词时,意为“到,往”。

像《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广陵”,就是“到广陵去”的意思。

“之”字用作助词时,情况较为复杂。

当“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时,起着修饰、限制的作用,相当于“的”。

比如“水陆草木之花”,“之”连接了“水陆草木”和“花”,表示“水陆草木的花”。

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时,“之”字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本是一个主谓句,“之”字置于其间,使得这个句子在大句子中不再独立充当句子,而成为了一个成分。

“之”字还可以用在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倒装句中,起到标志的作用。

比如“何陋之有”,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此外,“之”字有时还能起到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

比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中的“之”,只是为了补足音节,让句子读起来更加顺畅。

为了更好地掌握“之”字的用法,我们需要多读文言文经典作品,结合上下文去理解和体会。

同时,要做好笔记,对不同用法的例句进行整理和归纳。

通过不断地积累和练习,我们才能在文言文阅读中准确理解“之”字的含义,从而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

在实际的文言文阅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复杂的句子,其中“之”字的用法需要仔细分析和判断。

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这里的“之”就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果不能准确理解“之”的用法,就可能误解句子的意思。

再看《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这里的“之”是动词“到,往”的意思。

之字的文言用法

之字的文言用法

之字的文言用法一、“之”字的读音“之”字读音为zhī,这是很简单的啦,就像我们平时说话一样常见呢。

二、“之”字的出处“之”字在古代文言文中那可是相当常见的字哦。

它最早出现在甲骨文里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在文言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三、“之”字的解释1. 作代词可以代人。

比如说“公与之乘”中的“之”就代指曹刿,就好像在说“庄公和他(曹刿)同坐一辆战车”,是不是很容易理解呀?也能代物。

像“肉食者谋之”中的“之”就代指“这件事”,也就是打仗这件事,那些当官的在商量这件事呢。

还能代事。

例如“渔人甚异之”里的“之”代渔人看到的奇异景象,渔人对他看到的景象感到很诧异呢。

2. 作助词当“的”讲。

像“小大之狱”就是“大大小小的案件”,这是最常见的用法啦,就像我们说“美丽的花朵”一样自然。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个句子本来是一个主谓句“莲出淤泥而不染”,加上“之”就变成了整个句子的一部分,取消了它本身作为一个独立句子的资格。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像“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中的“之”没有实际意义,就是用来让句子读起来更顺口的。

3. 作动词可以解释为“到”“往”。

像“辍耕之垄上”就是“停止耕作到田埂上去”,感觉就像是要去某个地方似的。

四、“之”字的近义词如果从作代词的角度看,“其”有类似的指代作用,但又不完全相同。

“其”更多的是表示所属关系,像“其一犬坐于前”,而“之”更多是单纯的指代。

五、“之”字的反义词其实“之”字没有很确切意义上的反义词,因为它的用法比较多样。

但如果从语义角度勉强说的话,和表示否定的词像是“否”之类的在语义上是相反的情况,不过这也很牵强啦。

六、“之”字的造句1. 吾欲观之。

(我想要看它。

)2. 君知之否?(你知道这件事吗?)3. 山水之间,有美境焉,吾往之。

(山水之间,有美丽的景色,我前往那里。

)。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之”字的用法 课件35张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之”字的用法 课件35张

《出师表》中之的用法
• 1、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 • 2、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 ) • 3、以光先帝遗德.(连词,表目的 来,用来 ) • 4、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结果 以致 ) • 5、受命以来.(连词,表时间 以) • 6、愚以为营中之事(认为) • 7、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向我学习。 (“之”复指“六艺经传”,翻译时去掉了。)
• 八、作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这些”
•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译为: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 2、士大夫之族,曰弟子曰师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 译为:士大夫这类人,一听到称弟子称老师等等的,就成群地聚 在一起讥笑他。 “之族”中“之”译为“这”,“族”译为“一类
《劝学》中其的用法
•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 译:木材直的符合拉直的墨绳,用火烤把它做成车轮,他的弯度
符合圆规。(代词,它,指木材)
《赤壁赋》中其的用法
• 而不知其所止 译:不知道会飞到哪里才停止。(代词,它,指“一苇”) • 其声呜呜然 译:那萧声呜呜地响着。(代词,那) • 何为其然也 译:为什么声音那样悲凉呢?(代词,指箫声) • 方其破荆州 • 译:当年曹孟德破了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人”,“之族”即为“这类人”。
• 3、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 译为:郯子这类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之徒”
中“之”译为“这”,“徒”译为“一类人”,“之徒”即为“这类人”。
《过秦论》中之的用法
•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 译:不吝惜珍奇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的,结构助词) • 2、赵奢之伦制其兵. • 译:赵奢这一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这,指示代词) • 3、商君佐之 • 译:商鞅辅佐秦孝王(他,指秦孝公,代词) • 4、聚之咸阳 • 译:集中在咸阳(到,动词)

之字的文言用法

之字的文言用法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二、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甚之,汝之不愚《愚公移山》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4、主语 谓语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翻译
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有何陋之 2、宋何罪之有。《公输》
5、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久之,目似冥,意暇甚《狼》
讲授新课
(1)动词,往. (2)代词,他,指“一僧”
(3)助词,补充音节. (4)助词,的. (5)代词,这,这件事. (6)结构助词,表示提宾. (7)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8)助词,的. (9)助词,无实义.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之=代物
2、项燕为楚将,楚人怜之。《陈涉世家》
之=代人
3、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之=代事
1、动词+之=代词
1、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之=到、往
2、动词=之+地点
1、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陈涉世家》
之=的
前面的修饰
3、定语+之+中心语=结构助词 后面的
6、之=凑足音节,无意义
学以致用
1、无欲之南海
2、孤之有孔明,有鱼之有水也
3、又数刀毙之
4、水陆草木之花
答案:1、动词,到,往 2、结构助词,取
消句子独立性
3、代词,代狼
4、结构助词,的
总结:
之:代词,代人,代事,代物
动词:到,往
助词:结构助词,的:音节助词,不翻译
文言文之字六种的用法
一僧欲之(1)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之(2)应. 久之(3),此僧以箪食瓢饮之(4)助至南海,夸之 (5)于唐僧:“此何难之(6)有?”唐僧曰: “汝之(7)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8)言 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9)乎?”
有一个和尚想去南海,就问唐僧,唐僧没有 回答他,过了很久,这个僧人借助盛饭吃的 箪和舀水喝的瓢的帮助到了南海,就像唐僧 夸夸其谈说:“这又有什么难的?”唐僧说: “你百折不挠的精神实在是让人钦佩,但你 的话也说的太过了,你会因为骄傲而被人耻 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