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文言文中“而”的用法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3 表承接,可译为“就” “接着”,或不译 承接:承前接后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译: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是懂得道理,谁能 没有疑惑呢?
4 表转折 可译为“但是” 、“却”、“然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译:靛青,从蓝草中取得,却比蓼蓝颜色 更深。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5 表假设 译为“如果” “假如”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颇蔺相如列传》)
(《廉
译:秦国用城池请求易璧,如果赵国不答 应,理亏在赵。 曲:理亏。
6 表修饰 可不译 修饰:说明状态
译: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不比登到高处见得广.
7 表因果 ,译为因而,所以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刺秦 王》)
译:那人住在远方,没有来,因而荆轲为 了他留下来。
8 表目的 ,可译为来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 宴》)
译:登记官吏、人民,封存府库,来等待 将军。
1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吾尝终日而思矣
3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4登高而招
5顺风而呼
本内容仅供参考,如需使用,请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更改后使用!
“而”的用 法
作连词
1 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并列:并排地摆列,不分主次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 译: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然而)没
有蛇鳝的洞穴就没有能够寄身的地方。
2 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递进:按一定顺序推进,由浅入深。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在文言文中而的用法

在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在文言文中「而」的用法一、「而」的基本含义和特点在文言文中,「而」是一个常见且重要的连词,具有多种用法和含义。
它通常用于连接并列句或修饰成分,并起到衔接句子、转折或递进的作用。
同时,「而」还具有使语气更加严谨、准确的功能。
二、表示递进关系1. 学然后知不足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学如不及,则犹恐失之。
”这里的“则”与“知不足”之间通过“而”连结,表示递进关系。
可以理解为:只有真正学习了,才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2. 杀人如狗而尚无愧色这句话出自《庄子·外篇》,通过“而”的使用,表达了“杀人如杀狗”这个动作与“无愧色”的状态之间存在着一种盛极一时、放肆至极的对立关系。
三、表示转折关系1. 顾蛇窟以窥吴江水之曲直也,则夫两泽岂敢西南流哉?此例出自司马迁所著《史记·庄子列传》。
句中的“而”起到转折的作用,表明在顾虑了蛇窟与吴江曲直之后,正是因为这种关注,两者才不敢西南流。
2. 子惠而问之《论语·公冶长》中的这个句子,通过“而”的使用表达了“子惠问一件事”的动作与前文所述人物和情节之间的转折关系。
四、表示条件关系1. 使民亲其上而兴利除害,岂非至乎!这段话出自《齐桓公问政于仲尼》。
其中的“而”起到连接前后句、表示条件关系的作用。
可以理解为:只有让民众对上级心生亲近之感,并能够推动利益增加和威胁消除,国家才能真正兴旺发达。
2. 天以覆载于成命有常而变者谓之「性」。
《礼记·大同篇》中这个句子通过「而」连接两个从属句,在描述天体时结合「常」和「变」揭示出「性」一词所代表的深刻内涵。
五、表示递归关系1. 盈缩之间而形也,此句出自《墨子·非攻训》。
通过「而」连接,表达了盈缩之间衍生出新的形式的递归关系。
可以理解为:体现了「形」是由连续发生的「盈缩之间」所构成。
2. 优劣之间以至人矣。
此句节选自《墨子·明鬼下》。
通过「而」连接,表达了优势与劣势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社会现象的递归关系。
文言文中的而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的而字的用法一、而字的基本意义及用法在文言文中,而字有非常广泛的用法。
它可以作为连词、副词和助词等多种语法成分,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和衔接的作用。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介绍而字的具体用法。
一级段落标题:而字作为连词的用法在文言文中,而字常常作为一个重要的连词出现,用来连接两个或多个并列成分,表达相互关系或转折关系。
具体来说,它可以表示顺承、转折、对比等意义。
顺承关系是其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用法,它可以表示前后两个部分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衔接关系。
例如,“夫人之举行,则而子弟焉”,这句话中的“则而”就表示前后两个部分具有顺承关系,即夫人举行之后必然会带动子弟们参与其中。
转折关系是其次常见的用法,示意从前一个观点转向第二个观点,并表达出相反或截然不同的情况。
“虽酒池肉林之邑,则客得尊位者三十人;而青眼者略寡焉”,这里的“则而”就表示前后两个部分具有明显的转折关系,即酒池肉林的地方虽然繁华,但是仍然未能吸引太多贵宾。
对比关系是而字作为连词的另一种常见用法,如“子女惟士,则人悦其家;而惟贤人,则国治之”,其中的“则而”表示两种不同类型的人对家庭或国家产生不同影响。
二级段落标题:而字作为副词的用法除了连词外,而字还常常出现在文言文中作为副词使用。
作为副词时,它主要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整个句子,起到补充说明、加强语气等功能。
首先,而字可以修饰动词,在文言文中往往表示动作的具体方式、态度或程度。
“太监婴儿,则名之曰生粖”,这里的“则”修饰了随后出现的动词“名”,强调命名行为;“尊老者寝,则始膝下以视长。
”这句话中,“则”修饰了动词“尊”,表示开始尊敬老人。
其次,而字也可以修饰形容词,起到增强语气的作用。
“虽短,则有所成”,这里的“则”修饰了形容词短,强调尽管长度不够长,但仍然能够取得一定成就。
最后,在整个句子层面上,而字可以用来表示结果、推论或总结。
“明於事而慎於言者生矣”,这句话中,“而”用于整个句子,表示在明白事情后慎重地表达自己意见的人会获得成功和生活。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及例句而字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常用的连词,它具有多种用法和意义。
下面将分别介绍而字的用法及例句。
1. 表递进关系而字可以表示递进关系,连接两个相对独立的句子,表示后一句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补充或发展。
例如:例句1:夫天之云,而乃风之行也。
(《墨子·非攻》)解释:云是天气的一种状况,而风则是空气流动的原因,通过“而”字表达了风与云之间的递进关系。
例句2:善疑而后从。
(《左传·襄公十五年》)解释:疑是人心中对事情的疑问,而后从就是在怀疑之后才会决定是否从命。
2. 表转折关系而字还可以表示转折关系,用在两个相对矛盾的句子之间,表示后一句是对前一句的否定或相反。
例如:例句3:人之情也,而贞者独行之。
(《礼记·表记》)解释:贞是指坚定不移的品德,人的情感容易变化,而只有贞的人才能坚守自己的原则。
例句4:乐之而不淫,哀之而不伤,是若是若者也。
(《左传·哀公七年》)解释:乐是指快乐的情感,淫是指放纵,哀是指悲伤的情感,而字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快乐和悲伤的情感应当适度,不应过度。
3. 表让步关系而字还可以表示让步关系,用在两个相对的句子之间,表示前一句是为了衬托后一句的意义。
例如:例句5:而且亦不敢以百金玩士。
(《战国策·魏策》)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于有真才实学的人,即使给他们很多财产,也不敢随便娱乐他们。
例句6:并茂林木而犹恶之。
(《六韬·行病谱》)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使是繁茂的树木,也可能被人砍伐。
通过而字的使用,突出了尽管树木生长得很好,但仍然可能被砍伐的现象。
4. 引出理由而字还可以引出理由,用在一个结果或结论的前面,表示给出一个原因或理由来证明结果的合理性。
例如:例句7:故笃于内者,而可以少欲矣;厚有益者,而可以寡求矣。
(《孟子·离娄上》)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够深入了解自己内心的需求,就能减少物质欲望;一个人如果能够通过厚道而受益,就能减少求取财富的欲望。
(完整版)而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而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一、代词。
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
可译为“你(的)”、“你们(的)”。
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译]:“这儿,你的母亲曾经站立过”。
二、连词。
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
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译]:“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吗?”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
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知道新的道理”。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
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译]:“学了知识而且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译]:“河曲有个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
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译]:“后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只狼又追上来了”。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
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⒎因而、所以。
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译]:“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润泽,深水潭生长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⒏如果。
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译]:“如果说管仲懂得礼,那还有谁不懂得礼呢?”“之”的用法1.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刻舟求剑》中的“是吾剑之所从坠”。
2.结构助词“的”,如《幼时记趣》中的“故时有物外之趣”,译为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文言词而的用法

文言词而的用法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关于文言词而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文言词而的用法,欢迎阅读文言词而作固定搭配的用法【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文言词而作通假字的用法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文言词而作连词的用法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文言文而字的用法总结

文言文而字的用法总结一、而字的用法概述而,是中文中常见的一个连词,它有时被认为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也有时被看作表达转折关系的连词。
而字在古代汉语中用法繁多,既可以用作连接并列成分的递进关系,也可引导两个相对或者对立的内容。
在不同的上下文和语境中使用而字可以产生不同的语义效果,下面将对其具体用法展开介绍。
二、递进关系示例1. 表示逻辑推理古代文言文中,“而”字经常用于表示前后两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或者推理关系,例如史书《左传》中有一句:“郑之所以霸者贰矣。
”这里,“而”字就代表了一个因果推理,“A之所以B”的结构表示A是导致B发生或实现的原因。
2. 表示合并并列信息当提到多个事物或观点时,“而”字还可以连接并列成分并形成一种合并的效果,在意义上相当于“和”的意思。
例如《荀子·劝学》中写道:“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这里,“而已”就是指多个事物合并成的整体。
3. 表示时间或状况转折除了逻辑上的推理关系,古代文言文中,“而”字还常用于表示时间或状况上的转折。
例如《孟子·离娄下》中有一句:“实拘之而不言其才,则贤者无路。
”这里,“而不言其才”的部分是对前面所说状况的一个否定或转变,表示才智高明但却被束缚。
4. 强调意味在某些情况下,“而”字也用于强调,并增加语气的权威性和肯定性。
例如《论语·为政篇》中说:“法夏之贡,至于郊。
惟命是听。
”这里,“而”字被用来强调主语“命令”,以突出主观力量和强调效果。
三、对立关系示例1. 两个相对事物在表达两个相对事物时,“而”字常常具有引导对比、取舍、对立等含义。
例如《荀子·劝学》中写道:“百工之事非同一质也,彼积水注之得己与何异哉!”这里,“得己与何异哉!”就是一种通过对比来反衬自身立场的表达方式。
2. 两个对立观点在多种文献和训诂中,“而”字还常常用于引导两个对立的观点或意见。
例如《孟子·尽心上》有云:“辞愈巧而理愈卑。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而”字是一个非常常见且用法多样的虚词。
正确理解和掌握“而”字的用法,对于读懂文言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字用作连词,其用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表示并列关系“而”连接的前后两个部分在地位和作用上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可以互换位置且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中的“而”,“黑质”和“白章”是蛇的两个特点,地位平等,共同描述蛇的外观。
又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和“多髯”都是对东坡外貌的描述,是并列关系。
二、表示递进关系此时“而”连接的后一部分在意思上比前一部分更进一层。
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已经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日参省乎己”则更进一步,强调了不断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再如“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贪”已经不好,“信张仪”导致的后果更加严重,“而”在这里表示递进。
三、表示承接关系“而”连接的前后两个动作有先后之分,先后相承。
像“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先有“心动欲还”这个想法,然后“大声发于水上”,动作有先后顺序。
“温故而知新”也是如此,先“温故”,然后才能“知新”。
四、表示转折关系“而”连接的前后两个部分意思相反或相对。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面说“取之于蓝”,后面却说“青于蓝”,形成对比转折。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的结果都是不好的,相互之间是转折关系。
五、表示修饰关系“而”连接的前一部分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等,后一部分是动作的主体。
比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跂”是“望”的方式,“而”表示修饰。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笑”是“止之”的状态,“而”起到修饰作用。
六、表示假设关系“而”连接的前一部分假设一种情况,后一部分是假设成立后的结果。
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而”表示假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语法之“而”的用法
文言文中的而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表修饰翻译为:...地或不翻译
表转折翻译为:但是
表并列翻译为:而且
表承接翻译为:然后或者就
表因果翻译为:所以或者因而
初中生如果对于而的用法不清楚,很容易在考试中课内文言文的选择题中出错。
在课外文言文中的两道翻译题中出错,甚至对于整篇文章意思都搞错,因此,主要教给学生判断的方法。
先从课内几篇文章入手举例说明。
一:表修饰时看前后词性,往往是后面动词而前面是副词。
例1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例2 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
二:表示转折时,前后词语或句子形成一种对照或者反差,如:
例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例2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
例3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醉翁亭记》
三:表并列时词性也相同但是和转折的区别在于前后词语的含义没有对比,意思相近。
例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
例2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例3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四:表承接时前后两个动作往往是先后发生的顺序,或者是事件的先后发生顺序。
例1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例2 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陈涉世家》
五:
例1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
例2 满目萧然,感激而悲者矣。
《岳阳楼记》
通过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来进行复习,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在课外文言文中翻译好“而”的意思,并且能正确判断出其用法。
简单题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
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
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遂与之绝。
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
请为以如初。
”全品中考网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作者王守仁)【注释】①踵:到,走到。
②缪:“谬”,错误,荒谬。
2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主要义项,为下面句中加点的词选
择恰当的解释。
(2分)
①友人来过.()
A.走过,经过
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
D.访,
探望
②逾年而事暴
..()
A.暴露,显露
B.凶恶残酷的
C.突然
D.欺
凌,损害
23.下面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
....的一项是()。
(2分)例句:遂与之绝。
A.甚意,汝之不惠 B.乃入见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行者休于树
2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25.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
(2分)
【答案】22、①D;②A。
23、B.
24、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25、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②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⑤,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全品中考网
(选自《列子·汤问》)【注释】①志:志趣、心意。
②峨峨:高耸的样子。
③洋洋:宽广的样子。
④卒:通“猝”,突然。
⑤操:琴曲。
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分)
(1)伯牙善.鼓琴善: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
1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
16.“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
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3分)
【答案】
14.(1)擅长(2)好(2分。
每空1分)
15.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
(2分。
意思对即可)
16.“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3分。
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
中等题
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
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
使者反,言之公。
公日:“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
”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
晏子辞。
三致之,终再拜而辞。
(选自《晏子春秋》)
10.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景公使使者至。
▲
②三致之,终再拜而辞。
▲
难题
太祖时,宋白知举①,多收金银,取舍不公。
恐榜出,群议沸腾,乃先具姓名以白上②,欲托上旨以自重。
上怒曰:“吾委汝知举,取舍汝当自决,何为白我?我安能知其可否?若榜出,别致③人言,当斫汝头以谢众!”白大惧,乃悉改其榜,使协④公议而出之。
(《宋人轶事汇编》)
注释:知举:主持科举考试。
上:皇上。
致:招致。
协:符合
①乃先具姓名以白上,欲托上旨以自重。
②乃悉改其榜,使协公议而出之。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翻译划线句子。
(4分)
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
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
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
①中夜闻鸡鸣,蹴琨觉。
▲
②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