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及分类
非甾体抗炎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整理]
![非甾体抗炎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178c16e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d4.png)
非甾体抗炎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一、非甾体抗炎药的疗效NSID选择性抑制不同COX类型,将产生不同疗效。
NSID药物可依据以上机制可将其分为四类。
1、非甾体抗炎药解热、镇痛、抗炎的作用机制非甾体类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阻断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素(PG),而产生抗炎、解热、镇痛等治疗作用。
二十世纪90年代对非甾体抗炎药(NSIDs)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发现COX有两种同功异构体,即COX-1和COX-2。
COX-1存在于正常组织中,在生理状态下可刺激花生四烯酸产生血栓素、前列腺素E2 (PGE2)和前列环素I2(PGI2),起到保护胃肠道、肾脏、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因此也称为结构酶。
COX-2则是一种由细胞因子诱导而产生的COX,在炎性刺激下生成,它介导花生四烯酸转化产生的PGE和PGI, 是原炎性前列腺素,具有很强的致炎、致痛作用。
COX-2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不表达,一旦受到致炎因子刺激后,可迅速大量表达,因此称诱导酶。
然而,随着对COX异构体理论的不断认识,人们逐渐发现初期的COX异构体理论存在偏差,COX-1也参与了炎症反应,而COX-2也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2、非甾体抗炎药的种类根据临床对COX1和COX2的选择性不同,将NSID分为4类,( 1 ) 特异性抑制COX1的NSID:只针对COX1而对COX-2无作用,现公认小剂量阿司匹林属此类;(2)非特异性抑制COX的NSID:传统NSID,非选择性抑制COX1和COX2,如奈普生、双氯芬酸、芬必得等。
他们既有较强的抗炎镇痛作用,也有较明显的胃肠道副作用;(3)选择性抑制COX 的NSID,如美洛昔康、尼美舒利、奈丁美酮和依托度酸,在治疗剂量时对COX 2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COX1,用人全血法测定这类药物对COX 2的选择性比对COX1大20倍以内。
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少;但当大剂量时,也会抑制COX1,并产生较明显的胃肠道不良反应;(4)特异性抑制COX 2的NSID,目前主要是指塞来昔布和罗非昔布。
药物化学 第八章 非甾类抗炎药

白三烯的作用
• 白三烯及其降解产物在类风湿关节液内、痛风渗出液内具有 较高的浓度。它能促进白细胞溶酶体酶的释放,导致炎症的
扩大与加剧。LTB4是目前所知的最强的白细胞趋化剂。在过
敏反应时所发现的慢反应物质(SRS-A),主要是LTC4 和 LTD4的混合物。它们对许多过敏性炎症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因此抑制5-脂氧化酶的活性,控制白三烯的生物合成,可治疗 过敏和炎症等疾病。
P-262
一、苯胺类 (Anilines)
发展 乙酰苯胺(Acetanilide) ,1886年发现,具有很强的解热镇痛作 用,称“退热冰”并在临床上使用。后因其毒性太大,可导致 出现高铁血红蛋白和黄疸,已停用。人们认为乙酰苯胺体内代 谢得到对氨基酚,毒性较大。 非那西丁: 1887年,长期服用可致癌,已停用。 用于发热、头痛、神经痛和痛经等。
解热镇痛药
非特异性致炎物质和抗原
PG合成增加
协同作用
组织胺、缓激肽、5-HT等释放
扩张血管、毛细血管通透性 增加 、痛觉增敏
扩张血管、毛细血管通透性 增加、渗出致痛
炎症 (红斑、水肿、发热、疼痛 )
镇痛作用特点
• 适用于中等程度的疼痛如牙痛、头痛、肌肉 痛等慢性钝痛 • 无效:创伤引起剧痛,内脏平滑肌绞痛 • 无欣快现象,无呼吸抑制作用 • 长期使用一般不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
抑制环氧合酶活性,使体内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减少。前列
腺素(prostaglandins, PGs)
• 麻醉性镇痛药:
作用于中枢(全麻)或外周神经(局麻),阻断神经的传导, 使意识、感觉、反射暂时消失。
• 阿片样镇痛药: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对痛觉中枢的选择性抑制作用,使 疼痛减轻或消除,不干扰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影响意识、触觉 及视觉等。
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一类常见的药物,广泛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和缓解疼痛。
它们被广泛地用于缓解关节炎、退化性关节病、骨折、肌肉疼痛、牙痛和月经痛等症状。
本文将介绍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制、主要类型、药物相互作用和副作用。
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的活性来减少炎症反应。
环氧合酶是一种酶,参与合成炎症介质的前列腺素。
非甾体抗炎药有两种类型:COX-1和COX-2抑制剂。
COX-1抑制剂是最早被发现的一类非甾体抗炎药,它们能够抑制COX-1酶,从而抑制前列腺素的产生,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COX-2抑制剂是相对较新的一类非甾体抗炎药,它们能够选择性地抑制COX-2酶,从而减少关节炎等疾病引起的炎症反应,同时减少对消化道的副作用。
常见的非甾体抗炎药包括布洛芬(ibuprofen)、阿司匹林(aspirin)、萘普生(naproxen)、美洛昔康(meloxicam)等。
这些药物常见于各种非处方药和处方药中。
非甾体抗炎药有不同的剂型,包括片剂、胶囊和喷雾剂等,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要。
虽然非甾体抗炎药是常见的药物,但在使用时仍需谨慎。
首先,不同的非甾体抗炎药对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作用效果,因此,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
其次,非甾体抗炎药还会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
例如,与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联用时,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
此外,还可能与某些抗高血压药物、抗抑郁药物等发生相互作用。
与所有药物一样,非甾体抗炎药也可能具有一些副作用。
其中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包括胃溃疡、胃炎和消化不良等。
从胃肠道的角度来看,COX-1抑制剂的风险较高。
此外,非甾体抗炎药还可能引起肾脏问题,如肾功能不全和蛋白尿等。
其他少见和严重的副作用包括心血管事件(如心绞痛和中风)、肝脏损伤和过敏反应等。
对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正确的剂量和频率使用药物。
其次,不要长时间或过量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以免增加出现副作用的风险。
第九章非甾体抗炎药

第九章非甾体抗炎药第一节概论一、炎症及NSAID S非甾体抗炎药(NSAID S)是一类临床广泛应用的药物,也是全球用量最大的一类药物,能有效地治疗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红斑狼疮及强直性脊椎炎等。
对感染性炎症也有一定的疗效。
与甾体抗炎药相比,NSAID S具有安全性好、毒副反应较小等优点。
大多数NSAID S不仅具有抗炎作用,而且兼有解热镇痛之功效,而通常所称的解热镇痛药也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因此将其包含在NSAID范围之内。
治疗急性痛风药与NSAIDS密切相关,故本章对抗痛风药也一并加以介绍。
对于一个药物而言,抗炎、解热、镇痛这三方面的作用并非完全平行。
如乙酰水杨酸、荼普生、希洛芬等均具有抗炎、解热、镇痛这三个方面的作用,但每种药物对这三个方面的作用强度是不同的;保泰松、羟布宗仅有抗炎、解热作用镇痛作用微弱;吡罗西康具有抗炎镇痛作用,而无解热作用;乙酰苯胺类如乙酰氨基酚仅有解热、镇痛作用,无抗炎作用。
炎症是对任何刺激的正常和重要反应。
是一种很重要的自身防御机制,有害刺激物可威胁患者并可能对患者造成局部刺激。
如发热、红肿和疼痛,炎症的顺序可简要归纳如下:(1)初期损伤可引起释放炎症介质(2)扩张血管(3)增加血管通透性和渗出液(4)白细胞渗出、白细胞趋化性和吞噬作用(5)结缔组织细胞的增生炎症和关节炎患者的病因近年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到目前为止,现有的药物只能对症治疗,可以减轻症状,尚不能治愈。
解热镇痛药物作用于外周神经,可使发热病人体温下降至正常,而不影响正常人的体温。
该类药物对头疼、牙疼、神经疼和关节疼等镇痛效果较好,而对外伤性及内脏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绞痛无效。
盐酸哌替定(杜冷丁)全麻中枢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
外周非甾体抗炎药神经精神神经疾病治疗药神经局麻药镇痛药大多数的NSAID S是弱酸,其PKa值在3~4.5之间,少数较高如吡罗昔康为6.3,其弱酸性明显影响吸收、分布和贮存。
抗炎药(临床药理)

2.影响血栓形成: 影响血栓形成
小剂量( 小剂量(75mg)抗血小板聚集和抗 ) 血栓形成,预防心肌梗塞及脑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 , 预防心肌梗塞及脑血栓形成 。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常见 胃肠道反应: 胃肠道反应 机制: ) 机制:1)对胃粘膜的直接刺激作用 2)兴奋延脑CTZ )兴奋延脑 3)抑制PGs对粘膜的保护作用 )抑制 对粘膜的保护作用 2.凝血障碍:术前一周及临产妇不宜应用。 凝血障碍:术前一周及临产妇不宜应用。 凝血障碍 3.过敏反应:阿司匹林哮喘(某些哮喘患者 过敏反应:阿司匹林哮喘( 过敏反应 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解热镇痛药后诱发 的哮喘) 的哮喘) 4.水杨酸反应:剂量过大时(≥5g)可引起。 水杨酸反应:剂量过大时 可引起。 水杨酸反应 可引起 5.Reye`s综合征:较严重。 综合征:较严重。 综合征
膜磷脂 PLA2 花生四烯酸 环加氧酶 环内过氧化物
PGI2合成酶 (血管内皮) 血管内皮) TXA2合成酶 (血小板) 血小板) 趋化) (WBC趋化) 趋化 5-脂氧酶 脂氧酶
5-HPETE LTA4 LTB4
LTC4
PGI2 扩张血管、 扩张血管、 抑制血小 板聚集 PGF2 收缩血管 收缩支气 管 PGE2 诱发炎症 发热致痛 扩张血管 TXA2 收缩血管 血小板聚集
3.疾病调修药:包括免疫抑制药(如:环孢素、 疾病调修药:包括免疫抑制药 免疫抑制药( 环孢素、 疾病调修药
环磷酰胺、甲氨喋呤、青霉胺、金诺芬等) 环磷酰胺、甲氨喋呤、青霉胺、金诺芬等)、免疫 增强药(如:卡介苗、左旋咪唑、胸腺激素、干扰 增强药( 卡介苗、左旋咪唑、胸腺激素、 素等) 免疫调节剂( 异丙酯肌苷等) 素等)、免疫调节剂(如:异丙酯肌苷等)
1.吸收:口服易吸收,吸收部位在胃及小肠上段 吸收:口服易吸收, 吸收 在体内被酯酶水解为水杨酸 在体内被酯酶水解为水杨酸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80%~90%)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 ~ ) 2.分布:体内分布广。 分布: 分布 体内分布广。 3.代谢:肝脏代谢,能力有限: 代谢:肝脏代谢,能力有限: 代谢 口服剂量<1g,一级动力学消除 口服剂量 , 口服剂量>1g,零级动力学消除 , 口服剂量 4.排泄:肾脏排泄,排泄受尿液 值影响较大。 排泄: 值影响较大。 排泄 肾脏排泄,排泄受尿液pH值影响较大
非甾体抗炎药

布洛芬 奈普生 酮布洛芬 芬布芬
谢谢观看!
• 非甾体抗炎药主要用来治疗胶原组织疾病如风湿 性、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骨关节炎,红斑 性狼疮和强直性脊椎炎等疾病。
炎症的生理病理:
• • • • • 炎症介质释放 血管扩张 毛细血管通透性和渗出液增加 白细胞渗出,并趋化和吞噬 结缔组织细胞增生
抗炎药的作用
• 治疗胶原组织疾病 • —如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骨 关节炎、红斑狼疮和强直性脊椎炎等疾病。
非甾体抗炎药
nonsteroidal antinflammatory drugs
目录
• • • • • • • 小组分工情况 炎症及抗炎药作用 前言 非甾体抗炎药分类 3,5-吡唑烷二酮类 芳基烷酸类 N-芳基邻氨基苯甲酸类
•
•
苯并噻嗪类
COX-2抑制剂
小组分工情况
• 搜集资料: • 资料整理及ppt制作:
• 注意:非甾体抗炎药以抗炎作用为主,兼有解热、 镇痛作用,如吡罗昔康兼具有抗炎和镇痛作用, 而布洛芬、萘普生等具有抗炎、镇痛和解热三种 作用。由于这类药物在化学结构上与甾体类的肾 上腺皮质激素不同,故称为非甾体抗炎药。
前言
• 非甾体抗炎药是全球用量最大的一类药物。它代 表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主要市场。 • 解热镇痛药是具有解热和镇痛两种作用的药物, 其大部分药物还兼有消炎抗风湿作用,凡消炎镇 痛、抗风湿作用显著的药物列为非甾体消炎药 (NSAIDs)。
– 1971年前,人们广泛接受的观点是Shen提出 的非甾体抗炎药(NSAIAs)通过与假定的抗 炎受体的相互作用。
• 由此,促迚了非甾体抗炎药的发展,使之迅速发 展成为一类临床上常有的多品种的抗炎药物。 • 1971年,Vane发表了吲哚美辛、阿司匹林、水 杨酸盐可以抑制无细胞制备的几内亚猪肺从花生 四烯酸至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活性依次降低。 并指出它们的临床应用基于同一机理。同时Vane 也提出阿司匹林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阻断前列腺 素的合成而产生抗炎作用。
药物化学非甾体抗炎药邻氨基苯甲酸类

阿斯匹林通过生物电子等排代换而来。
18
生物电子等排(体)
19
甲芬那酸的代谢
有羧基就有阿斯匹林类似的特点,有甲基(3`-甲基) 就可以被氧化,先成羟基再成羧基。也可能先结合葡萄 糖醛酸,再被氧化,也可能是先被氧化再结合。
20
吲哚乙酸类
这类药物的研究主要来源于5-羟色胺,最早时 期,人们认为5-羟色胺是炎症的主要介质之一, 5-羟色胺在体内代谢是由吲哚乙酸代谢来的,因 此对吲哚乙酸类衍生物进行研究,从300多个吲 哚类衍生物中发现了吲哚美辛,这是一个高效的 消炎针镇痛药,用于治疗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 炎。
2
非甾体抗炎药分类
非甾体抗炎药主要分为这几类: 一、吡唑烷二酮类 羟布宗 二、邻氨基苯甲酸类 甲芬那酸 三、芳基烷酸类 布洛芬
1。芳基乙酸类 (1)吲哚乙酸类 吲哚美辛(2)其他类
2。芳基丙酸类 四、1,2-苯并噻嗪类 吡罗昔康
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吡唑酮类 242
安替比林
氨基比林
吡唑酮:有甲基、苯基、酮羰基,有两个个N原 子的五元环,是研究喹啉中得到的一个产物,用 于高烧退烧和镇痛作用,但会产生过敏反应,对 造血系统有一定的影响。为增强它的镇痛活性, 在4位引入一个二甲氨基,镇痛作用增强,得到了 氨基吡啉,但其水溶性不好,影响使用。 4
安乃近 242
为了解决氨基吡啉的水溶性,引入一个甲基磺 酸钠盐,得安乃近,其水溶性好,可以做成注射 剂,解热镇痛效果好,但会造成粒细胞的缺乏症。
5
安替比林、氨基比林、安乃近的比较 242
安替比林
氨基比林
安乃近
6
3,5-吡唑烷二酮
1946年,发现了3,5-吡唑烷二酮类药物--保泰 松。 1961年发现,保泰松在体内代谢后,氧化产生 羟基的化合物,又称为羟基保泰松。
非甾体抗炎药的分类与及应用

• COX酶:NSAIDs的主要作用靶点,PGs合成的限速酶,分为COX-1和COX-2两者亚型
• COX-1:结构型酶,在多处组织均有生理性表达,包括:胃肠道、血小板、肾脏等;其功能主要是:保 护消化道粘膜,调节肾脏血流、水及电解质平衡,防止血小板聚集及维持正常止血功能,对维持机体自
• 临床地位: 由于镇痛剂量的阿司匹林容易导致严重的消化道溃疡及出血,目前国内该药主要用于抗 血 小 板 , 预 防 心 肌 梗 死 及 脑 梗 死 发 生 , 每 日 剂 量 不 超 过 3 0 0 m g ; 解 热 镇 痛 时 应 避 免 用 于 儿 童 (1)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 镇痛 机制:抑制炎症局部的PGs合成,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神经系统。 慢性钝痛由局部产生的某些致痛化学物(也是致炎介质)如缓激肽、PGs和组胺等作用于神经末
梢所致,PGs本身有一定的致痛作用,并显著地提高痛觉神经末梢缓激肽等致痛物质的敏感性。NSAIDs 抑制炎性局部的PGs合成,因而对致痛化学物质所致的慢性钝痛有较好的止痛效果。
致炎作用。皮内、静脉或动脉内微量注射PGE或PGI,均可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在炎症组织中,包括类 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腔中,均发现有大量PGs。
特点:可明显缓解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强制性脊柱炎的症状,但不能根除病因,也不能阻止病程 的发展或并发症的出现。特例:对乙酰氨基酚无抗炎作用
• 其他 试用于全身性肥大细胞增多症、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先天性醛固酮增多症和肿瘤的化学预防
布洛芬、萘普生、非诺洛芬、酮洛芬、氟比洛芬、奥沙普秦
选择性COX-2抑制药
塞来昔布、罗非昔布、伐地昔布、帕瑞昔布、艾托昔布、鲁米昔布
其他
尼美舒利、阿扎丙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作 用
• 非甾体抗炎药→相对甾体抗炎药(如可的松、地塞 米松等)而言,但无甾体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 具有抗炎、抗风湿的作用。安全范围大,不良反 应少。
• 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风 湿热、骨关节炎、红斑狼疮等疾病。
2.分 类 O
(1)吡唑酮类:
N
ON
O
N ON
OH
羟布宗
(2)吲哚乙酸类:吲哚美辛
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及分类
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及分类
1.作 用 (1)机 制
• 炎症是机体对感染的一种防御性机制,主要表 现为局部组织的红肿、疼痛等。
-- 主要与炎症介质前列腺素(PG)的合成有关。 • 非甾体抗炎药是一类主要用于抑制PG的生物合
成,消除其对致炎物质的增敏作用,从而起到 消炎镇痛作用的药物。
吡罗昔康
NH S
N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O
CH3
OH
N
O Cl
OCH 3
(3)邻氨基苯甲酸类:
O
OH
CH3
H
N
CH3
甲芬那酸
(4)芳基丙酸类: Ar
O OH
H3C CH3
O
OH CH3
H3CO
布洛芬
CH3 OH
O
萘普生
(5)苯乙酸类:
Cl H N
OH O
O ONa
Cl
双氯芬酸钠
(6)1,2-苯并噻嗪类:
OH O
N S
O
O
N H
C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