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_非甾体抗炎药
药物化学 第八章 非甾类抗炎药

白三烯的作用
• 白三烯及其降解产物在类风湿关节液内、痛风渗出液内具有 较高的浓度。它能促进白细胞溶酶体酶的释放,导致炎症的
扩大与加剧。LTB4是目前所知的最强的白细胞趋化剂。在过
敏反应时所发现的慢反应物质(SRS-A),主要是LTC4 和 LTD4的混合物。它们对许多过敏性炎症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因此抑制5-脂氧化酶的活性,控制白三烯的生物合成,可治疗 过敏和炎症等疾病。
P-262
一、苯胺类 (Anilines)
发展 乙酰苯胺(Acetanilide) ,1886年发现,具有很强的解热镇痛作 用,称“退热冰”并在临床上使用。后因其毒性太大,可导致 出现高铁血红蛋白和黄疸,已停用。人们认为乙酰苯胺体内代 谢得到对氨基酚,毒性较大。 非那西丁: 1887年,长期服用可致癌,已停用。 用于发热、头痛、神经痛和痛经等。
解热镇痛药
非特异性致炎物质和抗原
PG合成增加
协同作用
组织胺、缓激肽、5-HT等释放
扩张血管、毛细血管通透性 增加 、痛觉增敏
扩张血管、毛细血管通透性 增加、渗出致痛
炎症 (红斑、水肿、发热、疼痛 )
镇痛作用特点
• 适用于中等程度的疼痛如牙痛、头痛、肌肉 痛等慢性钝痛 • 无效:创伤引起剧痛,内脏平滑肌绞痛 • 无欣快现象,无呼吸抑制作用 • 长期使用一般不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
抑制环氧合酶活性,使体内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减少。前列
腺素(prostaglandins, PGs)
• 麻醉性镇痛药:
作用于中枢(全麻)或外周神经(局麻),阻断神经的传导, 使意识、感觉、反射暂时消失。
• 阿片样镇痛药: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对痛觉中枢的选择性抑制作用,使 疼痛减轻或消除,不干扰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影响意识、触觉 及视觉等。
非甾体抗炎药物课件

非甾体抗炎药的未来发展方向
针对特定疾病的治疗
联合治疗的研究
针对特定疾病的治疗是未来非甾体抗炎 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例如针对癌症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
联合治疗是未来非甾体抗炎药发展的另 一个重要方向,通过联合其他药物,可 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预防性应用
在某些情况下,非甾体抗 炎药有望用于预防某些疾 病的发生,例如预防心血 管疾病等。
THANK YOU
感谢聆听
种类
常见的非甾体抗炎药包括阿司匹林、布洛芬、吲哚 美辛等。
作用机制
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和前列腺素 (PGs)的合成,达到消炎、镇痛和退热的作用。
非甾体抗炎药的重要性
广泛应用
非甾体抗炎药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药品之一,用于治疗各种疼痛、关节炎、感冒和发烧等 症状。
替代疗法
对于一些不宜使用类固醇激素或对类固醇激素过敏的患者,非甾体抗炎药是一种重要的替 代疗法。
布洛芬
属于芳基丙酸类非甾体抗炎药 ,具有解热、镇痛、抗炎和抗 风湿作用。
吲哚美辛
属于芳基乙酸类非甾体抗炎药 ,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 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
双氯芬酸
属于苯乙酸类非甾体抗炎药, 具有解热、镇痛、抗炎和抗风 湿作用。
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制
抑制环氧化酶
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花生四烯酸的代谢 产物前列腺素E2的生成,从而发挥解热、镇痛、抗炎和抗风湿作 用。
注意事项
虽然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但长期使用或不当使用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反应, 如胃肠道出血、肝肾损伤等。因此,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和药物说明 书的指导。
非甾体抗炎药

2021/10/10
40
三、对NSAID的新认识
1. 防治肿瘤: 对结肠癌、肝癌、胃癌、肺癌、食管癌、 胰腺癌、肾癌、膀胱癌等 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产生有益影响。
机制:引起肿瘤细胞内细胞色素C释放 →激活caspase-3 和 caspase-9 →DNA断裂、诱导细胞凋亡等。
2021/10/10
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药 Prostaglandin synthetase inhibitors, PSI
2021/10/10
13
常用药物:
对COX-1抑制作用较强: 吲哚美辛、阿司匹林、吡罗昔康等
对COX-2 有选择性抑制作用: 布洛芬、双氯芬酸、萘丁美酮、美洛昔康 塞来考昔、罗非考昔、 伐地考昔、帕瑞考昔
2021/10/10
30
二、不良反应
胃肠反应较轻,易耐受 少见:
过敏、血小板减少、头晕、视力障碍
2021/10/10
31
选择性环氧酶-2抑制剂
美洛昔康(meloxicam)
选择性COX-2抑制剂 血浆t1/2长,血浆蛋白结合率99% 用药剂量小,每日服用一次
治疗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抑制凝血功能、胃肠道损伤均低
6小时后,抗炎作用消失,但仍有COX-2蛋白大 量表达。
(此时给与aa不产生PGE2,而产生抗炎物质 PGD2和PGF2α)
假定为COX-3 也有认为是COX-1的异构体——COX-1b
2021/10/10
39
可能的意义:
慢性炎症性疾病治疗中,当患者炎症自然 转向缓解期时,停用COX-2抑制剂,可延 长正常缓解期,有利于疾病转归。
二、不良反应
1. 胃肠反应: 2. 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率最高
解热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及抗痛风药

COOH OCOCH3
作用特点
COX 不可逆抑制剂 抑制血栓素 A2(TXA2)的合成 具强抗血小板凝聚作用
2-(乙酰氧基)苯甲酸
乙酰水杨酸(Aspirin)于1899年用于临床,与水杨酸及其钠盐 比较,其副作用相对较低。经过百多年的临床应用证明其为 有效的解热镇痛药,现仍然是临床上处方量最大的药物,因 其能抑制血小板中血栓素A2(TXA2)的合成,而具有强效 的抗血小板凝聚作用,因此还可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预防 和治疗。
乙酰水杨酸
第八章 解热镇痛药 非甾体抗炎药及抗痛
风药
概述:
解热镇痛药能使发热的体温恢复正常,但对正常的 体温没有影响,这类药物还具有中等程度的镇痛作用, 作用强度不及吗啡。只限于减轻外周性钝痛,如:头痛、 牙痛、神经痛、关节痛、肌肉痛、经痛等,对创伤性剧 痛及内脏痛无效。除苯胺类外都具有消炎抗风湿作用, 因而,也可以治疗风湿及类风湿关节炎,为与甾类抗炎 药如可的松等区别,而称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因此,解热镇痛药及非甾体抗炎药常常列入一章介绍。 且本章药物一般均为非处方药(OTC)。
COX-1和COX-2是结构不同的蛋白质,
两者的区别在于:
❖ COX-1是原生型的酶,是一个组成酶,主要位于内质网附 近,其功能是促进生理性PGs的合成;
❖ COX-2为其同工酶,是诱生型的酶,简称诱导酶。
❖ COX-1与对胃肠黏膜有保护作用的前列腺素的合成有关, 故抑制COX-1,会引起胃肠道溃疡;
结构修饰及杂质检查 ❖ 苯胺类解热镇痛药结构及性质 ❖ 吡唑酮类解热镇痛药
分类
按照化学结构分类: 水杨酸类:乙酰水杨酸 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 吡唑酮类:羟布宗
一、水杨酸类
发现及发展史
非甾体抗炎药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药物化学课件

• 本品用于风湿性及类风湿关 节炎,其抗炎、镇痛、解热 作用与阿司匹林、保泰松相 似,比对乙酰氨基酚好。在 患者不能耐受阿司匹林、保 泰松等时,可试用。
• 药用外消旋体
Page ▪ 10
•一、羧酸类--芳基丙酸类
布洛芬的合成
• 本品的合成是由甲苯与丙烯在钠-碳(钠-氧化铝)催化下制得 异丁基苯。异丁基苯在无水三氯化铝催化下与乙酰氯作用,生成 4-异丁基苯乙酮,再与氯乙酸乙酯进行反应,生成3-(4-异丁基 苯)-2,3环氧丁酸乙酯,经水解、脱羧、重排,制得2-(4-异丁 基苯)丙醛,再在碱性溶液中用硝酸银氧化后即得本品。
Page ▪ 5
•一、羧酸类--芳基乙酸类
•吲哚美辛 •indometacin
O CH3
N
OH
O Cl
OCH3
•本 品 含 有 酰 胺 键 , 在 空 气 中 稳定,但遇光会逐渐分解;遇 强酸或强碱易水解。水解产物 还可进一步被氧化生成有色物 质,且随温度升高,水解变色 速度加快。
•本 品 的 稀 碱 溶 液 与 重 铬 酸 钾 试液共热后,用硫酸酸化并缓 缓加热,显紫色;如与亚硝酸 钠溶液共热,用盐酸酸化显绿 色,放置后,渐变为黄色。
美洛昔康 meloxicam
OH O
N
• 本品分子中有烯醇式 羟基结构,显弱酸性 ,易溶于碱。
N S CH3 H N S CH3 OO
• 本品为解热镇痛、非甾体 抗炎药,用于类风湿关节 炎和骨关节炎的对症治疗 。
• 本品炽灼产生的气体 可使湿润的乙酸铅试 纸显黑色。
• 本品加三氯甲烷溶解后 ,加三氯化铁试液,三 氯甲烷层显淡紫红色。
•一、羧酸类--芳基乙酸类
• 双氯芬酸钠
药物化学第8章 解热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及抗痛风药题库

第8章解热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及抗痛风药选择题每题1分(d) 3-苯基-4-(4-甲磺酰苯基)-1,4-二氢一呋喃-2-酮具有下列化学结构的药物是_______。
(a) 阿司匹林(b) 安乃近(c) 吲哚美辛(d) 贝诺酯具有下列化学结构的药物是_______。
(a) 依托度酸(b) 丙磺舒(c) 甲氧苄啶(d) 别嘌醇下列药物中,哪个具有3,5-吡唑烷二酮的基本结构_______。
(d) 与乙醇在浓硫酸存在下成具有香味的酯化学结构为下列的药物与下面_______药物作用相似。
(a) 苯巴比妥(b) 肾上腺素(c) 布洛芬(d) 依他尼酸下面_______药物在常用剂量中,仅具有解热、镇痛作用,不具有消第8章解热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及抗痛风药填空题1 每空1分第8章解热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及抗痛风药概念题每题2分第8章解热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及抗痛风药问答与讨论题每题4分试比较前列腺素、血栓素和白三烯的化学结构和生理作用。
试叙述阿司匹林作用机理(含反应的使用及对反应机制的深刻理解。
说明萘丁美酮对胃肠刺激较小原因及该设计方法意义为非酸性前体药物,其本身无抑制环氧合酶COX活性,小肠吸收后,经肝脏首过效应代谢为活性代谢药物,即原药6-甲氧基-2-萘乙酸(类似萘普生)起作用,由此对COX有选择性抑制作用,不影响血小板聚集和肾功能不受损害,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因不含有酸基,对胃肠道粘膜刺激小,不良反应低。
阿司匹林可能含有什么杂质?主要杂质种类及来源:主要杂质是未反应完第8章解热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及抗痛风药合成/代谢/反应/设计题每题6分1,2各占1分,3,4为2分以无水糖精钠合成吡罗昔康1,2,3,4,5,6各为1分以4-甲基苯乙酮合成塞来昔布1,2,3 各占2分完成塞来昔布代谢反应1. 2.3.1,2,3 每个各2分完成布洛芬代谢反应1.1分2.1分3.1分4.1分5.2分完成双氯芬酸的氧化代谢反应1. 2. 3.4.1,2各1分,3,4各2分完成芬不芬的代谢反应1. 2.3. 4.51,2,3,4各1分,5为2分请写出萘普生合成路线前三步每步1分,后两步3分写出扑热息痛的合成路线每步3分,试剂1分,产物2分。
8.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药物化学)

解热镇痛药和 非甾体抗炎药
《药物化学》配套光盘
背景介绍
解热镇痛药(antipyretic analgesics)系指既 能使发热病人的体温降至正常,又能缓解中等 程度疼痛的一类药物,其中多数兼有抗炎和抗 风湿作用。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多有解热、镇痛作 用,无甾类药物的副作用,在临床上主要侧重 于抗炎、抗风湿。
体内代谢
阿司匹林
结构和理化性质 不稳定性 鉴别反应 原料药的存储 合 成 杂质检验 药效与副作用 结构优化与改造
药效
解热镇痛(0.3-0.4g/片/3次) 炎症(3-4g/片/4次) 抗血栓(25-100mg/d/1次) 预防结肠癌
副作用
胃粘膜刺激,甚至胃和十 二指肠溃疡(原因?)
心脑血管事件是全球首要死亡原因 2002 年全球因各种原因死亡人数对比(万人)
N-(4-羟基苯基)乙酰胺
*溶于乙醇和热水;略溶于水;
药效和 药理
理化性质
HO N H
O CH3
1、弱酸性 2、水解性(酸/碱性) 3、鉴别
本品
Fe3+
蓝紫色 重氮化偶合反应
本品
水解
H2N OH
合成
NO2 Fe,HCl H2O ONa
NO2 H2,Pd -C H2SO4 OH NHOH
NH2 CH3COOH 130~135℃ OH
OH CH3COOH
OCOCH3
Na2CO3
不溶
OH
COOH OCOCH3
COO OCOCH3
引入杂质
O COOH OCOCH3 高温 C OCOCH3 O O C H3COCO
是引起引起哮喘,荨麻疹的过敏原物质, 限量控制在0.003%以下。
非甾体类抗炎药ppt课件

其衍生物
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绝大多数还兼有抗炎和抗风湿作
用
2019/3/10
3
NSAIDs的历史回顾
古希腊/罗马:用柳树皮浸出液治疗炎症、疼痛等病症 1763年:Edward Stone向英国皇家学会报告了用柳皮粉医治发烧 1838年: 从柳树皮种提取到水杨酸, 1860年: 德国拜耳公司化学合成了水杨酸 1875年: 首次将水杨酸钠用于治疗,这便是最早的一种NSAIDs 1899年: 德国拜耳公司Felix Hoffman合成了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 1949年: F D A批准了第一个开始使用NSAIDs名称的保泰松 1960年: NSAIDs纷纷面世,吲哚美辛、双氯芬酸、萘普生、萘丁美酮 1971年: John Vane等发现NSAIDs抑制COX,使PGs产生减少。 丙酸类、苯乙酸 类、昔康类NSAIDs相继推出。 1991年: Herschman等用分子克隆技术证实了COX有两种同工酶 1998年: 根据COX理论研制的首个昔布类特异性COX-2抑制剂诞生
COX-2
氟比洛芬的苯基与 疏水(通道)结合 C端活性片段 NSAIDs的羧 氨酸与120位 精氨酸结合
NSAIDs的羧 氨酸与120位 精氨酸结合
N-端
以盐桥的形式
N-端
Kurumbail et al, Nature. 1996 Dec 19-26;384(6610):644-8. 2019/3/10
experience suggests that substantially increased risk of gastrointestinal toxicity associated with high-dose NSAID use outweighs the very limited benefit (if any) that may occur when using more than one agen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非甾体抗炎药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是一类具有抗炎作用和解热、镇痛作用药物。
临床上用于治疗胶原组织疾病,例如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
此类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皮质激素类抗炎药物不同,因此被称为非甾体抗炎药。
抗炎作用机制与其在体内抑制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es, PGs)的生物合成有关。
已经证明前列腺素是一类致热物质,其中前列腺素E2(PGE2)致热作用最强。
前列腺素本身致痛作用较弱,但能增强其他致痛物质例如缓激肽、5-羟色胺等的致痛作用,使疼痛加重。
另外,前列腺素也是一类炎症介质。
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阻断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发挥消炎、解热镇痛作用。
近年来发现环氧合酶有COX1和COX2两种亚型,COX2是导致炎症反应的酶,因此寻找高选择性的COX2抑制剂可得到更安全的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按化学结构类型分为:水杨酸类、乙酰苯胺类、吡唑酮类、3,5-吡唑烷二酮类、芳基烷酸类、邻氨基苯甲酸类、1,2-苯并噻嗪类等。
一、水杨酸类阿司匹林(Aspirin)已在临床应用了100多年,为有效的解热镇痛药,用于治疗伤风、感冒、头痛、神经痛、风湿痛及类风湿痛等。
近年来经研究发现阿司匹林为不可逆的环氧合酶抑制剂。
阿司匹林还能抑制血小板中血栓素A2(TXA2)的合成,阿司匹林现已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有时可导致胃肠道出血,这是由于抑制了前列腺素的合成,致使胃粘膜失去了前列腺素对它的保护作用,造成胃部血流减少,缺血而引起溃疡。
另外阿司匹林及水解产物水杨酸酸性较强对胃粘膜有刺激性,甚至引起胃出血。
因此,对阿司匹林进行一系列结构修饰,利用水杨酸分子中的活性功能基羧基将其制成盐、酰胺、酯类以降低羧酸对胃肠道的刺激性。
如在临床上应用的有乙酰水杨酸铝(Aluminum acetyl salicylate),乙酰水杨酸赖氨酸盐--赖氨匹林(Aspirin-Lysine ),阿司匹林精氨酸盐(Aspirin-Arginine),双水杨酯(Salsalate),贝诺酯(Benorilate)等。
(一)阿司匹林(Aspirin)化学名:2-乙酰氧基苯甲酸,又名乙酰水杨酸合成:以水杨酸为原料,在硫酸催化下用醋酐乙酰化制得。
性质:1.阿司匹林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醋酸臭;味微酸;溶于乙醇、氯仿、乙醚,微溶于水,其水溶液显酸性。
2.稳定性:阿司匹林在干燥空气中稳定,遇湿气时分子中的酯键易被水解,生成水杨酸和醋酸。
因此阿司匹林应置于密闭容器中于干燥处保存。
3.阿司匹林分子中有羧基,可溶于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溶液中,并同时被水解生成水杨酸钠和醋酸钠,加热时水解更快,酸化后即析出白色水杨酸沉淀,并发生醋酸的臭味。
4.阿司匹林分子中无游离酚羟基,与三氯化铁无颜色反应;当将阿司匹林加水煮沸后即被水解,生成的水杨酸与三氯化铁反应,呈紫堇色。
5.由于合成阿司匹林时乙酰化反应不完全,或在阿司匹林贮存时保管不当,成品中含有过多的水杨酸杂质,不仅对人体有毒性,且易被氧化生成一系列醌型有色物质,中国药典规定检查游离水杨酸,采用与硫酸铁反应产生紫色进行检查。
6.阿司匹林结构中含羧基,为弱酸型药物,在酸性条件下不易解离,口服后易被吸收。
吸收后很快被酯酶水解生成水杨酸和醋酸,水杨酸具有解热镇痛作用为主要活性成分。
用途:用于发热、头痛、神经痛、风湿热、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还用于心机梗死、动脉血栓等的预防和治疗。
(二)贝诺酯(Benorilate)化学名:4-羟基乙酰苯胺乙酰水杨酸酯,又名苯乐来。
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及对乙酰氨基酚均具有解热镇痛作用,阿司匹林为酸性药物,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
为减小其副作用,使其与对乙酰氨基酚成酯,制成苯乐来。
苯乐来为前体药物,在体内被水解为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及对乙酰氨基酚发挥药效,减小了副作用。
二、乙酰苯胺类苯胺具有解热镇痛作用,但其毒性太大。
将其乙酰化得到乙酰苯胺,毒性仍很大,均不能供药用。
因发现他们在体内均被代谢为毒性较小的对氨基酚,将酚羟基醚化得到非那西丁(Phenacetin)曾广泛用作解热镇痛药,后因发现其致癌作用而被淘汰。
将对氨基酚乙酰化,得到对乙酰氨基酚,毒副作用较低,临床用作解热镇痛药,但无抗炎活性。
对乙酰氨基酚(Paracetamol)化学名:N-(4-羟基苯基)乙酰胺,又名扑热息痛。
性质:1.对乙酰氨基酚为白色结晶或粉末,在空气中稳定,水溶液在pH6时最稳定,在酸性及碱性条件下被水解为对氨基酚,因分子结构中有酚羟基和芳氨基,可被进一步氧化变色,制备其制剂时应予注意。
2.对乙酰氨基酚成品中可能含有少量的合成中间体对氨基酚,如果贮存不当也会被水解生成对氨基酚。
因此中国药典规定要进行检查,可利用对氨基酚与亚硝基铁氰化钠试液反应显色进行限量检查,对氨基酚含量不得超过十万分之五。
3.对乙酰氨基酚结构中有酚羟基,与三氯化铁试液反应,生成蓝紫色配位化合物。
用途:对乙酰氨基酚为解热镇痛药,无抗炎活性。
用于发热、头痛等。
常用于复方感冒药中。
三、吡唑酮类5-吡唑酮类药物具有较明显的解热,镇痛和一定的抗炎作用,曾是临床上用于高热、镇痛的较常用药物。
由于该类药物有的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症等毒副作用,例如安替比林(Antipyrine)、氨基比林(Aminopyrine)已被淘汰。
临床上仍在使用的药物主要是安乃近(Metamizole Sodium, Analgin),它解热镇痛作用迅速而强大,因其易溶于水,可制成注射液,对顽固性发热有效,但仍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需慎用。
四、3,5-吡唑烷二酮类3,5-吡唑烷二酮类首先在临床上使用的药物是保泰松(Phenylbutazone),它具有良好的消炎,镇痛作用,但对胃肠道的毒性大,长期服用可损伤肾功能,对肝脏、心脏和神经系统也有影响,还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粒细胞缺乏症等。
其体内代谢产物羟布宗(Oxyphenbutazone)也具有消炎抗风湿作用,且毒性较低,副作用较小。
五、芳基烷酸类包括芳基乙酸类和芳基丙酸类。
(一) 芳基乙酸类:5-羟色胺(3-(β-羟基乙基)-5-羟基吲哚)是一种炎症介质。
对吲哚乙酸衍生物进行研究,发现了吲哚乙酸类非甾体抗炎药吲哚美辛(Indomethacin)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但常有胃肠道等副反应。
对吲哚美辛进行结构改造,将吲哚环上的-N=用其电子等排体-CH=取代,得到茚衍生物,找到抗炎药舒林酸(Sulindac),副作用小于吲哚美辛。
临床上常用的还有苯乙酸衍生物双氯芬酸钠(Diclofenac Sodium),依托度酸(Etodolac)与其他多数非甾体抗炎药相比,对COX-2有更大的选择性(COX2:COX-1活性比约为10),胃肠道副作用小。
芬布芬(Fenbufen) 具有羰基酸结构,为前体药物,在体内生成联苯乙酸发挥药效。
1.吲哚美辛(Indomethacin)化学名:1-(4-氯苯甲酰基)-5-甲氧基-2-甲基-1H-吲哚3-乙酸。
又名消炎痛性质:(1)吲哚美辛为类白色或微黄色结晶性粉末,室温下在空气中稳定。
结构中含酰胺键,其水溶液在pH2-8时较稳定,遇强酸,强碱易被水解,生成对氯苯甲酸和5-甲氧基-2-甲基-1H-吲哚3-乙酸,其分解产物可进一步氧化成有色物质。
吲哚美辛遇光也会逐渐分解,应避光保存。
(2)吲哚美辛溶于稀氢氧化钠液中,加重铬酸钾溶液加热至沸,酰胺键被水解,再加硫酸加热则显紫色。
吲哚美辛溶于稀氢氧化钠液中,加亚硝酸钠溶液,加热至沸后放冷,加盐酸显绿色,放置后渐变黄色。
用途:吲哚美辛为芳基乙酸类非甾体抗炎药。
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 2.舒林酸(Sulindac)舒林酸为前药,体外无活性,在体内被代谢为甲硫化物发挥药效。
副作用比吲哚美辛小。
3.双氯芬酸钠(Diclofenac Sodium)化学名:2-[(2,6-二氯苯基)氨基]-苯乙酸钠,又名双氯灭痛。
双氯芬酸钠为苯乙酸衍生物,结构中有氯原子,加碳酸钠炽灼至炭化,进行有机破坏后,加水煮沸过滤,滤液显氯化物鉴别反应。
双氯芬酸钠为强环氧合酶抑制剂,具有消炎、解热镇痛作用。
(二)芳基丙酸类在芳基乙酸的α碳原子上引入甲基,为芳基丙酸类。
引入甲基可增强消炎镇痛作用并减小副作用。
例如布洛芬(Ibuprofen)、萘普生(Naproxen)、酮洛芬(Ketoprofen)、非诺洛芬(Fenoprofen)、氟比洛芬(Flurbiprofen)等。
芳基丙酸类药物分子结构含有一个手性碳原子,存在一对光学异构体,一般,S(+)异构体的活性强于R(-)异构体。
1.布洛芬(Ibuprofen)化学名:2-(4-异丁基苯基)丙酸,又名异丁苯丙酸性质:1).布洛芬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几乎不溶于水,分子结构中有羧基,易溶于氢氧化钠或碳酸钠试液。
2).布洛芬分子结构含有一个手性碳原子,存在一对光学异构体,S(+)异构体的活性强于R(-)异构体。
在体内代谢过程中,部分R(-)异构体转变成S(+)异构体。
供药用为其外消旋体。
用途:芳基丙酸类非甾体抗炎药。
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
2.萘普生(Naproxen)化学名:(+)-α-甲基-6-甲氧基-2-萘乙酸,性质:萘普生为萘丙酸衍生物,分子结构含有一个手性碳原子,存在一对光学异构体,以其S(+)异构体供药用。
遇光可慢慢变色,应避光保存。
用途:萘普生为非选择性环氧合酶抑制剂。
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
六、邻氨基苯甲酸类为N-芳基邻氨基苯甲酸类衍生物,均具有较强的消炎镇痛作用,此类药物也称为灭酸类药物。
临床上用于治疗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常用的有甲芬那酸(Mefenamic Acid,R1=R2=CH3,R3=H)、氯芬那酸(Chlofenamic Acid,R1=R2=H,R3=C l)、氟芬那酸(Flufenamic Acid,R1=R2=H,R3=CF3)、甲氯芬酸(Meclofenamic Acid,R1=R3=C l,R2=CH3)、。
此类药物副作用较多,主要是胃肠道障碍如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亦能引起粒性白细胞缺乏症,临床上已渐少用。
七、1,2-苯并噻嗪类1,2-苯并噻嗪类也称为昔康类(Oxicams),是一类新型消炎镇痛药,半衰期较长。
主要有吡罗昔康(Piroxicam)、美洛昔康(Meloxicam)、替诺昔康(Tenoxicam)等。
美洛昔康对环氧化合酶-2选择性较强,发生胃溃疡的副作用较小。
替诺昔康与吡罗昔康类似,为非选择性环氧合酶抑制剂,半衰期较长(72小时)。
吡罗昔康(Piroxicam)化学名:4-羟基-2-甲基-N-2-吡啶基-2H-1,2-苯并噻嗪-3-甲酰胺-1,1-二氧化物,又名炎痛喜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