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评课稿

合集下载

《陋室铭》教学实录及课后评析(3)

《陋室铭》教学实录及课后评析(3)

《陋室铭》教学实录及课后评析(3)师:如果你将它作为讽刺胸无大志、整天无所事事的人的戏文来理解,是可以的;但如果它是因颓废消沉、自轻自践而写,则是不可取的。

刘锡认为,文章应“以才丽为主,以识度为宗”。

即文章应该有文才,更重要的是诗意,即思想境界。

你们学习了这篇美文,了解了他对文学的有关主张,也可以模仿本文写一篇铭文,为你的书房,你的铅笔盒,等等。

好,下课。

【观课感受】一、用朗读法贯穿课堂。

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它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感,体味作者的情感都是很有效的。

李老师在这堂课里主要设计了四层读:一读疏通字词,二读把握主旨,三读弄明白文章是怎样写的,四读弄明白文章为什么这样写。

每读一遍,提出不同要求,由浅入深,由外到里,通过读把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把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地统一了。

美中不足的是没有让学生将课文当堂背下来,如果教师在每一次读时强调边读边记会更好一点。

二、教师对文本的深度把握。

课堂中最精彩的部分应是师生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迸发的思维火花,是随着教学环节的调整变化流淌出来的教学机智。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文本有全面深度的把握,对教学资料的全面把握。

备课备什么?面对比较开放的课堂,我觉得教师最需要准备的是对文本的反复研读和尽可能多地占有有关的教学资源。

本课中教师对于“白丁”的解释,对于“无弦琴”的介绍,以及在学生自由评说中“韵文的特点”和首句的作用等,都是信手拈来,而这种潇洒自如来自于教师课前对文本的深度把握。

三、教师留给学生的空间还是不够。

对于“自由空间”的不加理会,对于学生括的不加追问,自己赶时间,牵着学生跑的痕迹还是很多。

四、背诵也须教师的指导。

“开口诵”目标之所以不能完成,区区81字,我感觉有点说不过去。

反思后觉得,教师的指导的缺失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如果把读和记结合起来,可能效果更好。

五、“文”“言”须并重。

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落实在文言文教学中,就是“文”“言”的并重。

《陋室铭》虽然文字不多,但很多文言字词还是需要了解的。

《陋室铭》教案与教学反思

《陋室铭》教案与教学反思

《陋室铭》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陋室铭》。

(2)理解《陋室铭》的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刘禹锡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陋室铭》的主题和内涵。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陋室铭》。

(2)理解《陋室铭》的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3)分析刘禹锡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理解《陋室铭》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

(2)深入理解《陋室铭》的主题和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陋室铭》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陋室铭》,感受作品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掌握难点词汇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陋室铭》的主题和内涵。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分析:(1)引导学生欣赏刘禹锡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分析《陋室铭》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刘禹锡的高尚品德和崇高理想。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陋室铭》。

2. 写一篇关于《陋室铭》的读后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检查学生对《陋室铭》的理解和欣赏程度。

2. 反思教学过程,看看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了难点词汇和句式。

3. 反思教学方法,探讨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反思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陋室的图像和描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背景。

《陋室铭》整体评析

《陋室铭》整体评析

《陋室铭》整体评析《陋室铭》整体评析《陋室铭》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说明陋室“不陋”。

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陋室铭》整体评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整体评析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

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

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

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

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

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

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

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

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

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

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

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

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李卫东《陋室铭》教学实录及课后评析

李卫东《陋室铭》教学实录及课后评析

李卫东《陋室铭》教学实录及课后评析第一篇:李卫东《陋室铭》教学实录及课后评析(既介绍了《古文观止》,又凸显了《陋室铭》短小精悍的特点和在古代散文中的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我们学习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至成诵。

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是的,不诵读就不能领会文章的意蕴。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反复诵读来学习文章。

我们的第一遍读,要求结合注释读准音,并大体弄懂文章的意思。

如果有疑问,可以和同桌商量,实在解决不了,请提出来。

(师板书: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学文之前,先介绍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把“读”作为贯穿文言文学习的主要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

)生:“白丁”是什么意思?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生1:“白丁”是平民的意思。

生2: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简单说一下。

在唐朝,穿衣服能体现人们地位的高低,以黄赤最为高贵,红紫为上等,蓝绿次之,黑褐为低下,白色是没地位的,所以,“白丁” 指平民百姓,这里可以理解为没有学问的人,为什么?生:因为前文中有“谈笑有鸿儒”的句子,鸿儒指有学问的人,前后对应,后文的“白丁”应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这位同学能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的意义,很好。

还有问题吗?(教师的点评既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又向其他同学推荐了一种理解词语意义的方法。

在文言文学习中,能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教材上没有出现过的词义,应该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这里学生能根据对偶这种修辞的特点,抓住对偶句前后两个句子语义的相对性来理解词语,应该说是活用了修辞的一种能力。

)生:“何陋之有”的含义是什么?师:你能说说它的字面意思吗?生:字面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师:这是一个反问句,它的意思是这个屋子根本就不简陋。

你想问这句话的深层意义,是吗?这个问题我们在反复诵读中解决它,如果老师忘了,你可以提醒我。

师:“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的两个“之”字有什么作用?生1:代表“的”的意思。

《陋室铭》教学实录及评析

《陋室铭》教学实录及评析

《陋室铭》教学实录及评析作者:周帅文秦卫来源:《黑龙江教育·小学》2020年第11期教学设想:《陋室铭》是统编版教科书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经典课文,本文短小精悍,言简意丰。

本课以“反复诵读,炼字炼句”为抓手,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字词;关注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解读“观物比德”“修身养德”“用典彰德”“道义显德”的内涵,理解作者“穷则独善其身”的政治理想与人生态度,力求“文”“言”统一。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师:(出示写作背景)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在顺宗皇帝的支持下,以王叔文、刘禹锡等人为代表的革新派开展了“永贞革新”,意在改革旧时弊政。

由于这场改革运动以“内抑宦官,外制藩镇”为目标,触动了宦官、藩镇和腐朽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宦官、藩镇和腐朽官僚势力的联合反扑而宣告失败。

同年11月,刘禹锡贬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

…………那么,在《陋室铭》中,刘禹锡又寄托了自己怎样的志向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作品去寻找答案。

二、解题释意,初读感知师:同学们,“陋室”与“铭”是什么意思?生:“陋室”的意思是“僻远简陋的屋舍”;“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师:“铭”后来演变成为一种颂伟旌德的文体。

刘禹锡借用“铭”这种庄重典雅的文体,同时又借鉴了唐代诗文艺术的精华,使本文通俗易懂且富有音韵美。

师:如果需要品味本文的音韵美,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領略作品中蕴含的意蕴,最好的办法是反复诵读。

首先,请同学们初读课文,结合注释读准字音。

(生诵读课文)屏幕显示:陋(lòu shì)室、惟吾德馨(xīn)、鸿儒(hóng rú)、案牍(àn dú)。

师:请大家读一读并做好批注(学生朗读)。

自主学习积累文言字词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接下来,用抢答的形式,来检测一下大家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字词的情况。

最新《陋室铭》教学实录及课后评析

最新《陋室铭》教学实录及课后评析

《陋室铭》教学实录及课后评析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这是清康熙年间编纂的供学塾用的文章读本,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用“观止”作书名,表明编者的态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了,你已经观赏到最好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啦,这当然有点夸张。

这本书选了从先秦到明末的222篇古代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仅仅81个字,这篇文章叫《陋室铭》,为什么仅仅81个字的短文就占有古代散文精品的一席之地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思考一起来学习唐代刘禹锡的散文小品----《陋室铭》。

(师板书课题、作者。

)(既介绍了《古文观止》,又凸显了《陋室铭》短小精悍的特点和在古代散文中的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师:我们学习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至成诵。

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是的,不诵读就不能领会文章的意蕴。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反复诵读来学习文章。

我们的第一遍读,要求结合注释读准音,并大体弄懂文章的意思。

如果有疑问,可以和同桌商量,实在解决不了,请提出来。

(师板书: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学文之前,先介绍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把“读”作为贯穿文言文学习的主要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

) 生:“白丁”是什么意思?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生1:“白丁”是平民的意思。

生2: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简单说一下。

在唐朝,穿衣服能体现人们地位的高低,以黄赤最为高贵,红紫为上等,蓝绿次之,黑褐为低下,白色是没地位的,所以,“白丁”指平民百姓,这里可以理解为没有学问的人,为什么?生:因为前文中有“谈笑有鸿儒”的句子,鸿儒指有学问的人,前后对应,后文的“白丁”应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这位同学能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的意义,很好。

还有问题吗?(教师的点评既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又向其他同学推荐了一种理解词语意义的方法。

在文言文学习中,能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教材上没有出现过的词义,应该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陋室铭》整体评析

《陋室铭》整体评析

《陋室铭》整体评析《陋室铭》整体评析从表达方式看,《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与某一具体的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抒情文章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高洁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诚可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

这样就把作者的闲情逸事,居室美景写得含蓄生动而意韵悠远。

文章巧于用典。

如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 说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总之,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标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业律已,表现为一种对人生失意与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惟其如此,我们与其视其为一篇阐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说这是一首赞颂陋室以显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诗。

《陋室铭》写作历史背景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柳公权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陋室铭》优质课说课稿(精选5篇)

《陋室铭》优质课说课稿(精选5篇)

《陋室铭》优质课说课稿《陋室铭》优质课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陋室铭》优质课说课稿(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陋室铭》优质课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陋室铭》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本文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2、教学目标《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3、教学重难点及确立依据(1)教学重点:多形式的诵读及当堂背诵确立依据:课文的篇幅短小,骈散句结合,韵律十足,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的兴趣浓,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所以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2)教学难点:托物言志的写法确立依据: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一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及写法定为教学难点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一上学期的学习,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对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阅读训练,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本单元的所有课文都要求背诵,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很有必要三、说教法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课我主要采用诵读法、提问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另外还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利用游戏、比赛等方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1、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穿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藉此落实教学目的2、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3、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4、多媒体及游戏、比赛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四、说学法: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2、一对一互译课文;3、以答问形式背诵课文,以帮助学生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4、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五、说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采用情景导入,出示陋室图,让学生将图中的居室与自己的居室相对比,说说对其居室的看法,那么身居陋室的人是如何认识的呢?由此引出课题《陋室铭》以及作者简介(二)诵读:1、示范背诵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2、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5分钟内至少读3次3、学生背诵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可以以答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背诵相关的语句随后采用游戏接龙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与巩固(三)学生翻译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对一,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助指正,教师适时的指导与归纳总结(四)思考阅读此环节要求学生完全不打开课本(作笔记除外)1、作者为什么要为陋室作“铭”通过多媒体展出2、再次背诵全文,鼓励学生大胆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并阐述理由;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抱负和情操3、师生互动设计板书,要求学生抓住中心句,在板书中体现文章是如何“表现中心”——即从哪些方面表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句的为此我又设计了4个问题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陋室”?3)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4)本文引用历史典故的作用?经过的讨论与教师的指导,学生完成了学习“创作”,用多媒体展示师生的板书: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此板书融入了以上所提的四个问题,并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短文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4、激励学生看着板书再背课文,并引导找出文章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5、朗读、背诵比赛:激发学生兴趣6、知识迁移完成下面的对偶创作:上句:品千古美文下句:(五)反馈练习设计《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1、按要求默写①写出本文的中心句②写出表现陋室环境幽美的句子③写出表现陋室主人所参与事之雅致的句子2、学习文章的写法写一段话,将你的理想或追求通过某些物品(体)表现出来如学生铭、教室铭、寝室铭等3、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通过以上练习,学生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获得了及时的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陋室铭》优质课说课稿篇2一、说教材(一)地位和作用《陋室铭》选自河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陋室铭》
评课稿
汤坊一中
《陋室铭》评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大家都知道,文言文的教学大多采用串讲的方式。

一句一句,手把手的把字词翻译给学生,希望通过这样使学生课文中存在的疑惑得到解决,但赵热热老师屏弃串讲的模式,贯彻新课标,采用新的教学方法,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自主学习,充当学习的主人:自行解决课文中的字词句的疑惑;加强朗读的训练,进行各种方式的朗读训练;把字词翻译权交给学生。

学生对此很有兴趣,感觉自己得到自主学习的权利,积极性较高。

赵热热老师这本节课对文章的挖掘与拓展较深,充分利用了各种教学资源(包括学生)。

一环紧扣一环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关系和谐。

通过听找热热老师的课,教研组集体评课,现将评课结果汇总如下:
一、通过创设情景,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赵热热老师导入时采用了一篇网上流传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室铭》,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调动起来了。

从而也明白了铭的含义。

二、通过读来理解感受全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把读与练结合在一起。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化知识为能力。

具体情况表现在:学生朗读方面,
赵老师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别读、听读、男女生分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评讲结合,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

三、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促进个性思维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生成性。

新课标,告诉我们应把语文教育的熏陶感染与学生独特的,多元反应有机把结合起来,学生反应的独特性,多元性则体现了语文教学过程生命的体验,运动,成长的本质。

在这堂《陋室铭》的教学中,赵热热老师注重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与见解,只要能答出道道,都给予充分的肯定。

这种对学生独特感受的珍视,在教学过程中处处可见。

赵热热老师对每一个同学的发言都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肯定与评价。

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思维品质,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个体思维的发展。

由于学生比较紧张,有点拘谨,部分环节没有完全放开,主动性积极性还有待继续提高。

此外,在朗读指导方面如能说明一下节奏划分的原因,再放朗读录音或者范读,效果会更好。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设计比较合理,教学环节紧凑,层次感比较强,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