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风情
傣族民风民俗

傣族民风民俗导语: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
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标准差异,称之为风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傣族民风民俗,希望能帮到大家!傣族,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与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也与上述民族接近。
[主要分布]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hù)族佤族自治县和临沧地区,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
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
[民族语言]傣语属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国内傣族语言主要有德宏傣语文和西双版纳傣语文。
傣族有历史悠久的拼音文字,几乎每个支系都拥有一个语言文字系统.互相之间有不同,傣文可分为傣仂文(西双版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又称傣端文)。
这4种傣文都来源于古印度字母(婆罗米字母),与老挝(zhuā)文、泰文、缅甸文、高棉文属于同一体系。
均为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但形体构造有所差异。
宗教信仰傣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而且信的都是佛教中的南传上座部教,亦称小乘佛教[5]。
据说,南传上座部佛教是由一位叫阿朱打拉西的人传进来的,至今已有千多年的历史。
傣族称宗教为“沙煞纳”,把他们信仰的佛教叫做“沙煞纳帕召达麻”。
帕召达麻指的就是佛祖乔答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在西双版纳,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统宗教习俗,那就是傣族男子都要出家为僧,认为这样才算有教化,不野蛮。
并且只有当过和尚的男子,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睐。
家境好的小男孩七、八岁入佛寺,三、五年后还俗。
当他们穿戴一新由亲人护送,吹吹打打,在众人欢笑声中进入佛寺,便骄傲地认为已经开始得到了佛的庇护,能长大成材了。
然后他们剃去头发,披上袈裟,开始平静地诵读经书,学习文化,自食其力。
傣族的风土人情(总结8篇)

傣族的风土人情(总结8篇)傣族的风土人情(一):傣族传统习俗介绍1、服饰傣族的服饰色彩个性鲜明,大胆。
像是明清时期的彩绘,个性漂亮。
衣服上面绘画上孔雀或是一些紫藤萝等一些花,比较高级的用存手工绣,这种工艺已经比较少见了,价格也比较贵!就像早期傣族的斜挎包都是厚厚的布线,手工制出来的,做工个性精致,耐用,上面的画案是一针一针绣出来的,如果此刻还能保存这种工艺的话,就应也会像阿拉伯地区的挂毯一样闻名于世了吧!傣家妇女穿筒裙,上着窄袖短衫,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质地柔软轻盈、色泽鲜艳大方,适于表现女子的体态,十分秀丽。
傣家的筒裙不是所有人都会穿的,最原始的穿法是一块布缝成一个圆筒,围在腰间,大概有一圈半!这种穿法一般只有当地人会穿,一般人穿一会儿就要掉!但是此刻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不会穿,方法已经改善了,能够扣上!傣族服装最大的特色就是它是根据你的各部位贴声定作的,你胖了或是瘦了就丢不能够穿了!男子多穿无领对襟短衫,冬天披棉毯,用白布或青布裹头。
男人纹身较普遍。
现代由于傣族的贫困和落后,及穿傣族服装的不方便,穿傣族衣服被看成是有伤大雅。
所以越来越少的人穿了,尽管很多人会给自己定做一两套,却不怎样穿~2、竹楼竹楼是傣家住房的主要特点。
竹楼分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拴放牲畜。
上层竹楼中间安放火塘,内间为卧室。
竹楼由木柱支撑,正房四周由竹片围成,楼板也由竹片拼接,房顶是人字形茅顶,人们要从梯子上楼。
傣家竹楼通风、凉快、清洁、明亮,又能够防备野兽的袭击,十分安全。
3、婚姻自由的婚姻制度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是傣族婚姻制度的显着特点。
青年男女婚前交往自由,恋爱自由。
未婚青年男女在节日或盛会场合,能够自由和未婚女子谈情说爱,傣族习俗中称“串布少”(“布少”——姑娘)。
傣族中很少“重男轻女”的意识,多生超生状况不多见。
因此,家庭矛盾或由家庭引起的社会问题不多。
由于家长制的薄弱和对个人个性发展的束缚较少,对傣族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用心的作用。
傣族礼仪

5、傣族人的忌讳
1、傣族人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乱着头发 进寨子。2、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 且在屋内走路要轻;3、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 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4、不能 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5、忌讳 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6、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 坐枕头;7、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 裙子要晒在低处。8、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 尚的头,佛像等佛家圣物。9、男人所用衣物和工 具,妇女不得过。10、媳妇不能与公公、叔伯直接 传递东西,必须传递时,媳妇要把传递的物品放在 桌上或适当的地方,再请公公、叔伯去取。11、男 女相遇,女的让路于下方。路遇公婆,媳妇要把裙 子拉紧躬身让路。
1、泼水节
2、斗鸡
3、孔雀舞
4、傣族的饮食习惯
♦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德宏地区主要吃粳米,西双 版纳一带吃糯米。傣族民间习惯早晚两餐。有嗜酸 之好,各种蔬菜均要加入特制的酸汁,然后晒干存 放;每餐在煮菜或煮汤时加入少许,酸味十足,这 几乎是傣族的每餐不可少的一味菜。傣族做饭用瓦 甑蒸熟吃。傣族不吃羊肉。男子喜欢喝酒。傣族还 爱嚼槟榔。 ♦ 竹筒板是把米装进香竹竹节里,灌水后将筒口塞 紧烤烧。竹筒表层烧焦时,饭也熟了。
傣族的民俗风情
付启盛 01号
目录
• • • • • 1、傣族概况 2、傣族的礼仪习俗 3、傣族的特色节日 4、傣族的饮食习惯 5、傣族人的忌讳
1、傣族概况
♦ 傣族现有人口102万,主要分布在我国 西南边疆的云南省德宏、西双版纳、耿马、 孟连等地的河谷平坝地区,此外还有小部分 居住在景谷、景东、元江、金平等县和金沙 ♦ 江流域一带。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 语支。多信奉小乘佛教。 ♦节,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 左右)举行。已有700年的历史,是傣族、德昂族最盛大的传 统节日。当日,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 几日的庆祝活动。这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 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新的一年重新出发。泼水节是傣族 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 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一般持续3至7天。 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 “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 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泼水节的活动内容丰富,其它的还有放高升、斗鸡、跳孔雀 舞等,人们身着盛装,喜气洋洋,场面极为热闹。
西双版纳的热带风光与傣族风情

西双版纳的热带风光与傣族风情西双版纳的热带风光与傣族风情西双版纳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独特地区,被誉为“东方瑞士”,以其热带风光和浓厚的傣族风情而闻名于世。
这里有壮丽的自然景观、独特的傣族文化和丰富多样的特色活动,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
一、迷人的热带风光西双版纳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交界地区,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浓郁的热带植被。
这里常年绿意盎然,气候宜人,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首先,西双版纳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境内有湄公河和洱海两个大水系,湄公河在西双版纳交汇处形成了壮观的三江并流景观,成为这一地区的标志性景点。
其次,西双版纳还有大片的原始热带雨林,这些雨林给人一种神秘和原始的感觉。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各种各样的野生动植物,如狮尾猴、绿毛猴、大象等。
此外,西双版纳还有许多壮丽的风景名胜。
比如,景洪市的火山湖和拉祜族聚居的村庄,景色宜人;腾冲市的惠民湖则以其美丽的湖光山色而闻名。
二、浓郁的傣族风情傣族是西双版纳地区的主要民族,在这里,你可以深入了解傣族的文化和风俗。
傣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他们热爱自然,崇尚和谐,善良宽容。
每年的泼水节是傣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节日里相互泼水,象征着洗净一年的烦恼,迎接新的一年。
傣族的服饰也非常独特。
傣族女性喜欢穿着鲜艳多彩的传统服装,搭配银饰和头巾,犹如走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梦幻世界。
在西双版纳,你还可以品尝到正宗的傣族美食。
以傣族火锅为代表的传统美食,口感独特,辣而不燥,让人流连忘返。
三、丰富多样的特色活动除了欣赏热带风光和感受傣族风情之外,西双版纳还有各种特色活动可以参与。
例如,你可以参加筑地而坐的木筏漂流活动,顺着澜沧江欣赏美丽的河景;或者骑行穿越热带雨林,体验大自然的魅力;还可以参观傣族村寨,了解傣族的民俗和手工艺品。
此外,西双版纳还设有世界大象谷和热带植物园等旅游景点,为游客提供更多选择和体验。
结语西双版纳的热带风光与傣族风情使其成为一个独特的旅游目的地。
傣族民俗风情

傣族民俗风情一、历史源流傣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世代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肥沃富饶的坝子,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德宏两州的河谷坝区。
根据2000年云南省人口普查统计,云南省境内的傣族人口有114.2 1万人。
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
傣族具有悠久历史,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就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录,有民族的语言和文字。
“傣”有两个含义:一是“谷仓”,古时候傣族意为“谷仓人”;另一种解释是,“傣”即傣语中的“犁”的谐音,傣族自称“滚傣”,意即“犁田的人”。
两种解释都说明傣族的族称与水稻有密切关系,是一个水稻民族。
居住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属傣泐支系,讲傣泐方言;居住在德宏地区的傣族属傣那支系,讲傣那方言;居住在景谷、双江、耿马等地区的傣族,是傣泐与傣那两个支系的结合部,故通用两种方言。
傣文属拼音文字,主要有西傣文和德傣文两种。
二、民居民俗傣族住宅建筑,基本统一,大都是近水而居,架竹为房,住的房屋为干栏式竹楼,也叫“高脚干栏建筑”,俗称“竹楼”。
傣族较为古老的竹楼全都以竹子和茅草做建筑材料,屋顶以茅草编成排覆盖。
竹楼一般高约八九公尺,占地面积约50~9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
下层拴牛马或放置农具,上层是主人的居室,包括卧室、会客厅室及煮饭的厨房。
傣族高脚干栏式的住宅建筑,是热带丛林地区的产物,适应于热带雨林、江河纵横、气候炎热的自然环境,有防潮、防震、防洪的综合功能,到了近代,大多数高脚干栏式建筑,都已改为木瓦结构。
此外,傣族地区,佛塔林立,金光闪闪,与青山翠竹相映生辉,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地方民族景色。
代表性的佛塔建筑主要有塔庄勐、塔糯、金狮塔、树包塔、塔包树、景真八角亭等。
傣族的八角亭很多,其中以勐海县景真八角亭最为著名。
该亭建于公元1701年,是景真地区中心佛寺的诵经亭,又是举行僧侣晋升仪式的重要场所。
亭子为砖木结构,呈八角形,亭身有32个角,8个亭角自下而上,层层收缩,重叠美观,别具一格。
著名的历史建筑有孟连土司府、周总理纪念址·春欢公园等。
傣族的风俗习惯详解

傣族的风俗习惯详解傣族对小乘佛教的信爷带有民族性、群众性,佛(缅)寺遍及各村寨,群众的赕佛活动极为频繁,而且很虔诚。
因此,傣族的节日大多与宗教有联系。
傣族一年之中有三大节日。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傣族的风俗习惯详解,一起来看看吧。
傣族的风俗习惯详解11.泼水节。
是傣族一年中最有全民性的传统节日,泼水节来历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是傣族人民为纪念古代七个傣族姑娘为民除害战胜魔王,为姑娘们泼水,洗除身上污血的日子,泼水节时间在傣历六月,公历四月中旬,为期3-4天,每一天傣族青年男女敲锣打鼓到山上采花,和经二天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缅寺赕佛,全寨人为佛像泼水“洗尘”。
待赕佛仪式完毕,大家不分彼此只要愿意都可以参加,互相泼水,相互祝愿,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第三后还要进行丢包、放高升、超摆、嘎光等娱乐活动。
2.关门节和开门节。
关门节在棒历九月十五日(公历7月中旬);开门节在傣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历10月中旬)。
从关门节到开开节是傣族的关门时间,在此期间,忌男青年串姑娘,不办婚事,不提亲,老人不出外过夜等习俗。
在节日各两天里,各寨傣族到缅寺举行“赕”活动,向佛爷、佛像供奉美味食品、鲜花和钱,听佛爷育经赕费,讲解教义成律。
泼水节实为傣族的新年,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傣历四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为期三至四天。
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15日这三天。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过这一节日。
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过泼水节。
泼水节源于印度,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
到了节日,傣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妇女各挑一担清水为佛像洗尘,求佛灵保佑。
"浴佛"完毕,人们就开始相互泼水,表示祝福,希望用圣洁的水冲走疾病和灾难,换来美好幸福的生活。
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
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
关于傣族衣食住行的资料

关于傣族衣食住行的资料
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
他们的衣食
住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首先,傣族的服饰以色彩艳丽、绣制精美而著称。
传统的傣族
服饰通常由长袍、披肩、头巾等组成,女性服饰更加华丽多姿,常
常配有银饰和手工绣花。
这些服饰不仅体现了傣族人民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其次,傣族的饮食以米饭、玉米、蔬菜和水果为主,辅以鱼类
和肉类。
傣族人民喜欢酸、辣、香的口味,他们的饮食文化受到泰国、缅甸等邻国的影响,因此在烹饪方法和调味上有独特之处。
此外,傣族人还有一种特色饮品叫做“傣味茶”,是以茶叶、花草、
水果等多种原料熬制而成,具有清凉解暑的功效。
在居住方面,傣族人民多居住在木质或竹质的房屋中,房屋建
筑多为平房或楼房,风格独特。
他们的房屋常常会进行彩绘和装饰,以反映他们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
至于出行方式,傣族人民多使用象、马、船等交通工具,尤其
是在水乡地区,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此外,傣族还有一种特色的
交通工具叫做“泰式三轮车”,是一种类似于人力车的交通工具,
常用于短途出行。
总的来说,傣族的衣食住行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反映了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文化传统。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对你有
所帮助。
傣族的风土人情(总结8篇)

傣族的风土人情(总结8篇)傣族的风土人情(一):傣族传统习俗介绍1、服饰傣族的服饰色彩个性鲜明,大胆。
像是明清时期的彩绘,个性漂亮。
衣服上面绘画上孔雀或是一些紫藤萝等一些花,比较高级的用存手工绣,这种工艺已经比较少见了,价格也比较贵就像早期傣族的斜挎包都是厚厚的布线,手工制出来的,做工个性精致,耐用,上面的画案是一针一针绣出来的,如果此刻还能保存这种工艺的话,就应也会像阿拉伯地区的挂毯一样闻名于世了吧傣家妇女穿筒裙,上着窄袖短衫,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质地柔软轻盈、色泽鲜艳大方,适于表现女子的体态,十分秀丽。
傣家的筒裙不是所有人都会穿的,最原始的穿法是一块布缝成一个圆筒,围在腰间,大概有一圈半这种穿法一般只有当地人会穿,一般人穿一会儿就要掉但是此刻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不会穿,方法已经改善了,能够扣上傣族服装最大的特色就是它是根据你的各部位贴声定作的,你胖了或是瘦了就丢不能够穿了男子多穿无领对襟短衫,冬天披棉毯,用白布或青布裹头。
男人纹身较普遍。
现代由于傣族的贫困和落后,及穿傣族服装的不方便,穿傣族衣服被看成是有伤大雅。
所以越来越少的人穿了,尽管很多人会给自己定做一两套,却不怎样穿~2、竹楼竹楼是傣家住房的主要特点。
竹楼分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拴放牲畜。
上层竹楼中间安放火塘,内间为卧室。
竹楼由木柱支撑,正房四周由竹片围成,楼板也由竹片拼接,房顶是人字形茅顶,人们要从梯子上楼。
傣家竹楼通风、凉快、清洁、明亮,又能够防备野兽的袭击,十分安全。
3、婚姻自由的婚姻制度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是傣族婚姻制度的显着特点。
青年男女婚前交往自由,恋爱自由。
未婚青年男女在节日或盛会场合,能够自由和未婚女子谈情说爱,傣族习俗中称串布少(布少姑娘)。
傣族中很少重男轻女的意识,多生超生状况不多见。
因此,家庭矛盾或由家庭引起的社会问题不多。
由于家长制的薄弱和对个人个性发展的束缚较少,对傣族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用心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 头。
• 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 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 处。
谢 观
谢 赏
居民建筑—竹楼
傣族人居住的 竹楼是一种干栏式 建筑。竹楼近似方 形,以数十根大竹 子支撑,悬空铺楼 板;房顶用茅草排 覆盖,竹墙缝隙很 大,既通风又透光, 楼顶两面的坡度很 大,呈 A 字形。竹楼 分两层,楼上住人, 楼下饲养牲畜,堆 放杂物,也是舂米、 织布的地方。
傣族服饰
•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 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 以白布或蓝布包头。 • 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 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 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 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 面,衣衫紧而短,下摆 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 又窄。
பைடு நூலகம்族舞蹈
• 闻 名 中 外 。 丽 萍 因 表 演 孔 雀 舞 而
传 说 。 著 名 舞 蹈 家 杨
源 于 傣 族 美 丽 动 人 的
美 动 作 的 模 仿 , 也 来
雀 舞 既 来 源 于 孔 雀 优
础 上 加 以 人 格 化 。 孔
动 物 的 活 动 , 在 此 基
主 要 模 拟 当 地 常 见 的
有 特 点 , 动 作 及 内 容
流 行 面 也 很 广 , 并 各
类 繁 多 , 形 式 多 样 ,
的 民 族 。 傣 族 舞 蹈 种
傣 族 是 一 个 能 歌 善 舞
宗教信仰
傣族一般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但也有一些地区的傣族信 仰原始崇拜宗教及印度教。 在西双版纳,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统宗教习俗,那就是傣 族男子都要出家为僧,认为这样才算有教化,不野蛮。并且只 有当过和尚的男子,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睐。家境好的小男孩七、 八岁入佛寺,三、五年后还俗。当他们穿戴一新由亲人护送进 入佛寺,便自豪地认为已经开始得到了佛的庇护,能长大成材 了。然后他们剃去头发,披上袈裟,开始平静地诵读经书,学 习文化,自食其力。而在现在 ,因为 9年义务教育 , 小男孩们便白 天上学校学习汉语等科学知识,晚上在佛寺学习傣族文化 ,很辛苦 的。
主讲内容
一、概况 二、民俗
1.居民建筑 2.服饰 3.饮食 4.民族节日 5.民族舞蹈 6.宗教信仰 7.傣族婚礼 8.民族禁忌
概况
• 傣族是云南省特有的民族,人口106万余人。 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 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新平、元 江等县,小部分居住在景谷、景东、金平、 双江等县。 • 傣族以种植水稻为主,有比较完整的耕作 体系。 • 傣族语言属汉藏语系。
傣族的宗教建筑
傣族男子
—在寺庙修行
傣 族 婚 礼
傣族的婚礼,民间称为“金欠”,含结婚宴请之意。婚期只能 定在每年的“开门节”至“关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以后,至 次年九月十五日以前)这段时间,婚礼以为新郎、新娘祝福、拴线 为主要内容。
民族禁忌
• 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 也不能用脚踏火。
• 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 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 要轻进入傣家竹楼,要把 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 走路要轻。 • 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 指甲。 • 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 小和尚的头、佛像、戈 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 圣物。 • 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 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 内室,不能坐门槛。 •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 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 子。
关门节
“关门节”傣语叫“进洼”,意为佛祖入寺。 云南傣族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傣历9月15日(农 历7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3个月。 相传,每年傣历 9 月,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 经,3个月才能重返人间。有一次,正当佛到西 天讲经期内,佛徒数千人到乡下去传教,踏坏了 百姓的庄稼,耽误他们的生产,百姓怨声载道, 对佛徒十分不满。佛得知此事后,内心感到不安。 从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讲经时,便把佛徒都集 中起来,规定在这3个月内不许到任何地方去, 只能忏悔,以赎前罪。故人们称之为“关门节”。
美味的日常饮食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 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 方法是将米装进新鲜的竹 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 吃起来清香可口。
菠萝蜜
槟榔
大叶茶
傣族重要的节日
浴佛节(傣语“栓兰”),又名“泼水
节” 。
入夏节(傣语“豪洼”),又称“关门
节”。
出夏节(傣语“昂洼”),又称“开门
节” 。
泼水节
泼水节(傣历 新年)是傣族最 富民族特色的节 日。节期在傣历 六月,相当于公 历4月。 泼水节这一 天人们要拜佛, 姑娘们用漂着鲜 花的清水为佛洗 尘,然后彼此泼 水嬉戏,相互祝 愿。泼水节期间。
开门节
开门节”,亦称“出洼”,傣语为 “豪瓦萨”,我国信奉小乘佛教的傣族、 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的传统节日。 时间在傣历十二月十五日(约在农历九月 中)。
开门节,象征着三个月以来的雨季已 经结束,即日起,男女青年可以开始自由 恋爱或举行婚礼。节日这天,男女青年身 着盛装去佛寺拜佛,会举行盛大的文娱集 会,庆祝从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结束。 这时,正逢稻谷收割完毕,故也是庆祝丰 收的节日。